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夏天,有些已經長得比較大的荷葉,柄已經變粗,上面還長滿了小毛刺,因為夏天是蚊蟲多發季,為了不讓它們水下的幼蟲把柄咬斷,所以才在柄上披了一層“盔甲”。他們的葉子其實是卷起來的,這讓我想起一句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有沒有蜻蜓呢?正想著,突然有一只蜻蜓飛到了小葉子上,還有一只翠鳥停在了最大的那片荷葉上,這真是十全十美的活畫呀!慢慢地,荷花又長了出來,它一開始是一個花苞,外面還裹著一層綠色的萼,它要在荷花沒開的時候保護著花瓣。荷花苞漸漸地膨大了,把萼頂出來了!這時候,就該開花了,一朵朵嬌艷的花朵綻放開來,有粉色的,有白色的,有紅色的。粉色的花像一個個高貴的公主,白色的花看起來是那么神圣、那么純潔,紅色的花紅的像火,使人驚心動魄,多么美麗的景觀啊!
秋天,荷花池那里卻不是單純的蕭瑟景象,是憂傷中透著美麗。荷花基本上都凋謝了,但還有一些晚開的荷花留著一半的花瓣。荷葉碧綠半黃,葉莖半干半脆,落英半浮半沉,浮萍半綠半紅……有好多畫家來這里寫生,因為他們要的正是這獨特的詩意。蓮房開始膨脹了,變成蓮蓬了。于是我就劃著小船,到池中去摘蓮蓬,那里面的蓮子可好吃了,但你不能直接吃,保準會苦死你!蓮子里面有一根綠色的芯,只要把它挖出來,吃起來就甘甜清涼。不過那根綠芯也不要作廢,你可以拿它泡茶喝,苦苦的味道可以治百病。后來,我看到一些人挽起褲子,跳進池里去了。他們在干什么呢?原來,他們是去摘蓮藕了,把蓮藕洗凈了,做成菜吃就很棒!
冬天,池上和往常一樣結了冰,荷的所有部分都枯萎了,但有些枯葉還在冰面上堅守。烏鴉飛來了,在枯葉上落腳了,這景象里仍有著冷清的美,光滑干凈的冰面,仿古顏色的枯葉,還有黑色的鳥兒,構成一幅絕美的水墨中國畫。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過不用擔心荷花長不出來,掉落到池里的蓮子正孕育著生機,水里還有一些藕等待著春天發芽呢!
楊曉輝點評:重復卻不雷同,作文拿捏得很到位。例如,每段都寫到了荷塘訪客,春季是象征時令變化的燕子,夏日是增添畫面色彩的翠鳥,秋天是畫家,年終歲尾則是補足韻味的寒鴉。每段都寫到了葉,但角度各不相同;每段都特意沒有寫水,但水的神韻卻揮之不去。
內容摘要: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疊字詩、疊字詞、疊字曲不乏其例,讀來一氣盤旋,朗朗上口,百折千轉,蕩氣回腸。疊字又稱“重言”,即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運用疊字進行詩詞創作是詩詞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疊字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雖然是兩個字的重疊,卻傳達出了一種不盡的意味。無論是用來增強韻律,渲染氣氛,刻畫人物,描寫事物,還是用來抒發深化情感,一經巧妙調遣,便美不勝收,魅力四射。
關鍵詞:詩詞 疊字 運用
一.運用疊字能夠增強韻律
詩句中運用疊字手法,不僅形式整齊,語感和諧,悅耳動聽,節律感強,增強旋律美,易誦易記。古詩中運用疊字,《詩經》中已濫觴?!段男牡颀?middot;物色》盛譽《詩經》中的疊字用法:“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兩字連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等等,不勝枚舉。其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采薇》)被稱為《詩經》中最佳詩句之一。“依依”寫出了柳樹枝葉隨風搖曳貌,“霏霏”寫出了大雪紛飛貌。追昔撫今,觸景生悲,久戍難歸,憂心如焚。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技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此詩三、四句中運用了雙聲詞和疊字。“流連”和“自在”為雙聲詞,“時時”和“恰恰”為疊字,這樣處理,發表服務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化,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疊字“恰恰”還是一個象聲詞,可能正是流鶯快意的鳴叫聲,激起了杜甫的詩興,所以才有這樣一首美好的詩篇留給后人,名不見經傳的黃四娘,也因此詩而名留千古。
再看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一首在當時就廣泛傳誦的名作。其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等句用了疊字,“歷歷”是形容漢陽樹的,“萋萋”是形容芳草的,說登上黃鶴樓一看,漢陽的樹木清晰在望,鸚鵡洲上的芳草濃密茂盛。全詩情味深長,意境高遠,形象鮮明,格調優美。而這兩個疊字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不僅增強了詩的抒情性、形象性,也增強了詩的音律美和修辭美。
二.運用疊字能夠渲染氣氛
古詩中運用疊字,能渲染氣氛,創設一種意境,或美好動人,或凄涼悲哀,或自然寫意,或豪邁壯觀。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疊字“蒼蒼”、“茫茫”的成功運用,從“天”與“野”的角度勾畫了一幅迷人的遼闊草原的圖畫。而“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黃巢《題》)中“颯颯”兩字又寫出了秋風的肅殺,秋景的悲涼。另外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里,用“溶溶”描繪月色,烘托寧靜美好的氣氛,用“淡淡”形容春風,突顯自然寫意的春光。
三.運用疊詞,有助于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
《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詩的語言用了民歌中常用的疊詞,而且一連用了六個,但是貼切而又生動。“青青”與“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機暢茂,但“青青”重在色調,“郁郁”兼重意態,且二者互易不得。柳絲堆煙,方有“郁郁”之感,河邊草色,伸展而去,是難成“郁郁”之態的,而如僅以“青青”狀柳,亦不足盡其意態。“盈盈”、“皎皎”,都是寫美人的風姿,而“盈盈”重在體態,“皎皎”重在風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從云層中步出那般由隱到顯的感覺。“娥娥”與“纖”纖同是寫其容色,而“娥娥”是大體的贊美,“纖纖”是細部的刻劃,互易不得。六個疊字無一不切,由外圍而中心,由總體而局部,由朦朧而清晰,烘托刻畫了樓上女盡善盡美的形象,相當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容顏豐美、裝飾艷麗的婦女形象。六個疊詞聲、形、兩方面的結合,在疊詞的單調中賦予了一種豐富的錯落變化。這單調中的變化,正入神地傳達出了女主人公孤獨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煩擾的心聲。
四.運用疊字能夠繪景狀物
疊字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摹狀。恰當地使用,有助于生動形象地描景狀物,使語言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從而增強語言的藝術表現力,達到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境界。
首先,疊字摹聲,使人如聞其聲,有余韻不絕之妙?!对娊洝分械寞B字多用來狀物擬聲,如“關關”、“喈喈”、“嚶嚶”、“薨薨”,寫蟲叫;“蓁蓁”、“菁菁”,寫樹葉茂盛之貌;“濃濃”、“湛湛”,寫露水甚多之狀。
杜甫非常注意詩句的音韻和諧,所以杜甫的詩歌中大量使用了疊字,他的詩歌一千四百余首,用疊字修辭的詩有三百多首。明人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詩中疊字最難下,唯少陵用之獨工。”疊字煉字煉句的難度很大,但是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能把疊字運用得天衣無縫,使其詩歌意象情趣橫生,呈現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蕭蕭”摹落葉飄墜之聲,“滾滾”擬江水奔騰之勢。“滾滾”雖說是擬狀,但透過江水奔騰之狀,讀者自然會聯想到它那震天動地的聲響,因此,“滾滾”具有摹聲的效果。落葉“蕭蕭”、江流“滾滾”的聲響,與“無邊”、“不盡”的描寫結合起來,描繪出了一幅壯闊而悲涼的立體圖景,極易觸發讀者聯想的神經而“聯類不窮”,使人感到詩韻不絕而玩味不已。
再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用“尖尖”角來描寫荷葉,把新荷剛出水面,小小蜻蜓已立于其上,蜻蜓荷葉相依相偎,充滿生機的和諧景象描繪得形象而傳神。又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行》詩人用“嘈嘈”、“切切”狀聲,再加上“珠落玉盤”的形象比喻,使得琵琶女的樂律弦聲仿佛彈奏在讀者的耳畔。
其次,在詩歌中,景與情密不可分,而疊字的巧妙運用,使詩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歐陽修的《蝶戀花》詞,寫一位貴族深閨獨守的孤獨苦悶之情。開頭幾句是這樣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這幾句詞描寫幽居的生活環境,用疊字“深深”形容閨閣深院,又以“深幾許”的疑問形式極力強調庭院之深。這樣,三個“深”字疊用,渲染了庭院幽深、清冷的意境,描寫的雖然只是庭院,而幽居其中的孤寂、傷懷的形象十分鮮明,可謂景深、情深,情景交融,意境悠遠。
五.運用疊字能夠表情達意
運用疊字加強了語氣,既可抒發強烈感情,也能寄托憂愁哀婉之情。在詩詞中巧妙地運用疊字,有助于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李清照的《聲聲慢》,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和欣賞,詞中連用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八個疊字,抒寫出作者如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終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慘慘戚戚”,是六個雙聲字,寫盡詞不達意人在黃昏梧桐細雨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天涯淪落之悲,也把詞人那國破夫亡、愁苦憂傷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14字疊韻一出,幾乎關盡后代詞人之口。難怪詞人們和詞評家們稱它“創意出奇”(《鶴林玉露》),“用字奇橫”(《詞律》),“句法奇創”(《詞微》)。
清代方有女詞人雙卿寫了一首《鳳凰臺上憶吹簫》善可與之匹敵,詞曰:“寸寸微云,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隱隱迢迢,從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詞用雙字24疊,寫盡自身凄涼,情哀詞苦,怨而不怒,幽深婉曲。清代詞論家陳延焯贊其“運以變化,不見痕跡”,又稱“可謂廣大神通矣,易安見之,亦當避席。”意為該詞不僅不在李詞之下,反倒略勝一籌。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詩詞中許多成功運用疊字手法的佳句。疊字藝術在詩詞中運用得當,一定會為其添光增彩,很值得今人在閱讀中仔細鑒賞,在寫作中注意借鑒,其營造的藝術氛圍和藝術魅力絕不可小覷!
【關鍵詞】古典詩歌節奏;韻律意境
學習古典詩歌,可以通過對節奏和形象的感悟及體驗來達到愉悅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古代,詩詞是用來吟唱的,雖然如今大部分曲調已佚失,可是作為歌詞,其節奏韻律還有所保留。因此,教學時可以通過誦讀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理解詩歌的情感美。此處說的誦讀不是隨意而為的讀,也不是限于讀準字音的機械重復,而是要讀準節奏,讀出韻律,進而達到體悟感情。
一、教學生讀準節奏
讀準節奏前提是教學生劃分節奏,通過語速快慢來感知詩情詩意。節奏快慢的劃分,一般視作者情感的表達強弱而定,表現喜悅、高昂、歡快或憤怒、緊張、驚懼的情緒時,朗讀的節奏較快;表現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緒時,朗讀的節奏就比較慢;而一般的敘述、描寫、交代,朗讀時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詩段,我做了如是處理: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尋”、“問”、“移”、“添”、“回”、“開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夸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復雜的心情。“尋”句,“移”句,“添”句,“千”句都應快讀,以表達詩人的迫切心情?!坝Z遲”、“半遮面”應用延長音,應慢讀,以表示琵琶女的猶疑和顧慮。
二、教學生讀出韻律
分析音律,標出輕重音節來渲泄情感。古典詩詞特別是格律詩,講究押韻、平仄。詩人在創作作品時,情感帶動著語音,流傳千古的詩歌作品一定是恰當體現了音義的完美和諧,它的韻律,不但表現了詩中的感情,且能銖兩悉稱地曲達情緒的轉變。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呤留別》,老師范讀后,引導學生確定韻腳的位置,通過分析韻腳的平仄聲韻來體味詩歌的韻律。具體分析如下:詩歌首先是以魚部的仄聲韻字“睹”領起全文的,婉轉的上聲引起人們對天姥山的向往;接著以“城、傾”文部陽聲韻有力呼出雄渾的天姥山;再轉“月”韻入支部的“溪、啼、梯、雞”,平聲韻和入聲韻的交互使用,平聲韻表現詩人為路旁的美景迷戀不舍,入聲韻又表示趕路的迫切:緊接以“巔、煙”承“瞑”韻,舒緩蓄勢,以待仙境出現,仙境既出,則用“摧、開、臺”上平五微韻,漸開浩蕩景象;仙人再現和夢乍醒時均用下平七陽韻連承,既有詩人的驚奇欣羨的內心活動。又表現了仙境來之快卻去之瞬,令詩人嘆息不已;再以微部韻的“水”韻照應同用微部韻描寫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最后作者有陰聲韻上平十三元的“顏”韻,盡吐心中的氣悶,將詩歌推上了憤激的。通過韻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詩歌本身的“氣脈”,誦讀時的輕重緩急,作者的情緒流動不就了然于胸了嗎?
古典詩詞誦讀的輕重音節的標識,一般是凝重鮮明、表明情感態度的詞,需重讀;而含蓄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則需輕讀。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詩段首句“尋聲”應輕出,表示情節由此開端;“暗”字輕聲,表示詩人尚存顧慮的心緒。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一帛”后三字應重讀,一字一頓,有力地表現琵琶女用激昂雄壯樂曲進行束尾。同時還要注意停頓,調整語氣長短等。如此才能體現詩歌的情感跌宕,搖曳多姿之美。
三、教學生體會意境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盡意”,象即客觀的物象,它是為表現思想感情服務的。而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濃郁的情思,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這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意象。豐富生動的意象經過詩人的妙筆,就會營造出種種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們可以借助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來挖掘和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中固然要理解詩意,這當然包括對詞義句意的解釋梳理,但分析不能過于理性,否則就會流于瑣碎,解掉詩歌的神韻?!皟A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要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必須保持詩歌意境的完整性。具體方法如下:
1、風景再造法
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寫景抒情類的詩歌,可將其改成一則優美的散文,如王維的《過故人莊》,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等。情節性強的詩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劇,如杜甫的《石壕吏》、樂府歌辭《陌上桑》等。
2.創設意境法
古典詩歌有優美的意境。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再現詩歌的意境。比如《天凈沙秋思》典型地體現了意境美這一特色。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找出全詩的意象,這不難找出,我又引導學生:作者是用什么把這九個意象串聯起來的?學生通過思考得出:是用一種情即游子的羈旅愁情作為線索把它們串起來的。我又進一步地啟發:這九個意象通過情感的串聯,就組成一幅非常美的圖畫,也就是本詩的意境。請同學們用詩化的語言,把本詩的意境再現出來。學生沉浸在這首詩的氛圍之中,并用自己的語言把詩的意境表達了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詩歌中所蘊蓄的情感就會有較為深切的體驗。
四、教學生感受畫面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笨梢娫娕c畫是有共同點的。
【關鍵詞】詩歌鑒賞;表現手法
近幾年常見的表現手法:烘托、襯托(正襯或反襯)、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比、對照、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含蓄蘊藉等。下面就其中的幾點發表粗淺的見解。
(1)烘托。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后用于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2)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保ㄌ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3)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游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凄涼。
(4)抑揚。指的是在褒貶人、事、物的時候,為了使人信服,或預先防止別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 “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5)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保馈队炅剽彙罚┥掀澳钊トデЮ餆煵?,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6)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弊髡叩母星槿缃又毕拢笔銓ν銎薜膽涯钪椤!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保ㄍ踔疁o《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7)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愿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8)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弊詈髢删鋵懮缴贤妼嵕?,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
(9)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0)以小見大。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v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悠閑安逸的情調。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樸實的社會生活。
(11)托物言志,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扒椤薄ⅰ爸尽钡膮^別:在詩歌里,“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出來的。例如,宋人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及對新事物的喜愛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屬于言志。
此外,常用的表現手法還有象征 對比,寓褒于貶 明褒實貶,欲擒故縱 言此意彼 意在言外 畫龍點睛等手法。
參考文獻: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師: 誰來讀讀題目?(出示:曉出 | 凈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讀課題。
師:從題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從“曉”字中可以看出時間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別的地點是在凈慈寺。
生:我知道是楊萬里送別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師:誰能連起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語言說題目的意思。)
師:題目中有一個“送”字,你猜猜這首詩可能會寫些
什么?
生:朋友之間送別時的難舍難分。
生:送別之時朋友之間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囑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師: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寫了些什么呢?讀了這首詩你就明
白了。
二、誦讀古詩,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學習提示,生自讀學習。)
誦讀古詩,感受韻律美
1.反復朗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讀出古詩的節奏。
2.組內輪流朗讀古詩,根據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師:古詩會讀了嗎?哪一組誰來試試?
(一組學生展示朗讀)
師:能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真不錯。古詩有它自己的節奏和味道,你能根據提示讀出古詩的節奏嗎?誰來讀一讀?
師:節奏讀出來了,怎么才能讀出詩的味道呢?你們聽――(師播放古詩朗誦錄音)。
師:你們也想讀出古詩的味道嗎?自己練一練。
師:哪一組來展示?
(一組學生展示朗讀)
師:他們讀得怎么樣?你發現了什么?
生:他們讀得不錯,“中,同,紅” 三個字押韻,韻母都是ong。
師:這三個字讀起來很順口,咱們一起來試一試。
(生齊讀古詩)
師:詩的韻味越來越濃了,詩句的意思明白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說詩句的意思 )
【評析:閱讀教學堅持“以讀為本”,學生根據朗讀的要求拾級而上,從讀正確到讀流利,最后讀出古詩的節奏,體現了讀的層次性指導。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語言展開,學生真正讀書,體現了真學的過程,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教師的范讀,為學生的朗讀引路,為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與運用語言作鋪墊,學生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p>
三、品讀詩句,欣賞別樣景
師:同學們,人們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人楊萬里隨同友人走出凈慈寺,看到一幅怎樣的景象呢?下面我們就來品讀詩句,欣賞西湖別樣的美景。
(屏幕出示學習提示,生自讀學習。)
品讀詩句,欣賞別樣景
1. 自由朗讀古詩,找出描寫西湖風光的詩句,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組內朗誦詩句,說說自己的感受。
3.展示匯報。
師: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組學生匯報感受)
師:“無窮碧”是怎樣的
綠呢?
生:特別特別的綠,綠得
發亮。
生:一望無際的綠色。
生:一片綠色,仿佛一片綠的海洋。
生:滿眼都是綠色,一碧
千里。
師:“無窮碧”為什么不用“無窮綠”?
生:無窮綠只是很綠,無窮碧讓人感覺綠得發亮,綠色有變化,有的嫩綠,有的淺綠,有的翠綠,有的濃綠。
師:這“無窮碧”的荷葉給你什么感覺?
生:像給西湖鋪上了一層綠地毯。
生:荷葉像一把把撐開的
綠傘。
生:那碧綠的荷葉,像女孩的綠裙子。
師:誰能把這翠滴的荷葉讀出來?(板書:無窮碧)
師:“接天蓮葉無窮碧”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師: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蓮葉)再往遠處看……(還是蓮葉)往天邊看,那與天相接的地方還是――荷葉,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
師:滿湖的荷葉,無邊無際,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生練習朗讀)
師:多么壯觀??!滿眼的綠色,遠遠地伸向天邊,與藍天相接!大家一起讀!
(生齊讀)
師:荷花美在哪兒呢?
生:荷花特別的紅。(板書:別樣紅)
師:究竟紅得怎么樣呢? (配樂播放荷花圖片)荷花紅得怎樣?
生:像火一樣熱烈。
生:紅得嬌艷,像小女孩的臉蛋。
生:紅得像太陽。
師:像太陽一樣朝氣蓬勃。
師:這荷花為什么這么紅?
生:我從題目中的“曉”知道這是早晨的太陽,陽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強烈,早晨的陽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別紅艷。
生:還有什么原因,聯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蓮葉的映襯,顯得特別紅。
師:六月,正是荷花開得最旺盛的時候,所以它開得這么紅艷,這么生機勃勃。
師:眼前的景色美,詩人描寫的語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讀讀。
(生二人對讀:碧,無窮碧,蓮葉無窮碧,接天蓮葉無窮碧。
紅,別樣紅,荷花別樣紅,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你們聽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非常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
生:我覺得一碧一紅,顏色非常美麗。
師:是啊,蓮葉清新碧綠、荷花嬌艷嫵媚,對比多么強烈,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楊萬里在《小池》這首詩中也描寫過荷花,還記得那兩行詩嗎?
生:(齊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師:(出示荷花的圖片)荷花是什么樣兒的?美在哪兒?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覺得荷花小巧玲瓏,非常精致。
師:這首詩中描寫的荷花美在哪兒呢?
生:這首詩描寫了滿池的荷花荷葉,非常壯觀。
師:這滿湖的綠葉,這別樣紅的荷花,多壯觀啊!你能讀出這種美嗎?
【評析:教學過程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真真正正學語言”的教學思想,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無窮碧”“別樣紅”,感受語言的對仗美,通過朗讀和對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壯美,學生慢慢地“品”出古詩深遠的意境。】
四、想象畫面,感悟別樣情
(屏幕出示學習提示,生自讀學習。)
學習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詩人發出了怎樣的贊嘆?你讀到一份怎樣的情?
師:看到眼前的美景,詩人發出了怎樣的贊嘆?
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師:如果加上一個語氣詞深情地贊嘆一下,你會嗎?
生: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生:哇,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呀!
師:在這如詩如畫的六月,詩人送別好友,他要抒發內心怎樣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間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將遠行,對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為朋友的離開而感到難過。
師:假如你就是楊萬里,心里有什么話要對好朋友說?(配樂響起)
生:朋友啊,分別之后你要多多保重??!
生:朋友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分別之后你不要忘記這美麗的西湖,不要忘記我們之間的情誼??!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這么美,你還是留下來,好好地欣賞這西湖的美景吧。
師:看似是在送,其實是想留住友人??!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實在美,你要記住這滿湖荷花,記住我這個朋友。
師:我感受到了詩人惜別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這么美,你可要常回來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們雖然分別了,但我們的感情卻像荷花、荷葉那樣永遠相伴?。?/p>
師:同學們,看看題目,再讀讀這首詩,有沒有產生疑問呢?
生: 題目中有一個“送”字,可是詩中卻沒有寫怎么送別友人的,這是為什么呢?
師:這首詩中寫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葉、荷花。
師:作者為什么要寫西湖的美景來送別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這美
景,就會想起好朋友。
生:詩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這接天的蓮葉一樣長存。
師:這首詩在景色中寄予了詩人的感情,這種手法叫:以景寄情。
(師板書:以景寄情)
師:六月的西湖中,荷葉綠得發亮,挨挨擠擠地鋪到了天邊,那姿態各異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陽的映照下那么嬌艷美麗,真是――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道――
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師:你就是楊萬里,來盡情地贊美這六月的西湖吧!誰來讀讀這首詩?
(生聲情并茂地朗讀)
師:詩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這美景之中,(師配樂朗讀)在音樂聲中,我們也一起來盡情地贊美西湖。
(生齊讀)
師:讓我們把這優美壯闊的美景、把這別樣的感情記在心里,這首詩會背了嗎?
(生背誦)
【評析: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加語氣詞表達贊美之情”“想一想說一說”這些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發展,課堂成為學生言語的實踐場,學生通過想象表達,感
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語言的感悟。引導學生提出困惑和問題,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了古詩“以景寄情”這一語言表達的秘密?!?/p>
五、遷移拓展,品讀“不同”的送別
師:相見時難別亦難!古代許多詩人,都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我們來讀一讀。
(師出示學習提示)
遷移拓展,品讀不同的送別。
1.自由讀讀下面兩首古詩,看看大詩人李白和王維是怎么送別老朋友的?
2.同樣是送別,又有什么不同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大詩人李白和王維是怎么送別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船漸漸消失在茫茫的天際,眼前只看見一江春水慢慢向東流去。李白還在望著,望著,望著,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
師:王維是用什么方式表達對元二的情誼的?
生:即將分別,王維勸友人多飲一杯離別的酒。
師:友人要去很遠的地方了,為什么王維還要一勸再勸?
生: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當時陽關以西,非?;臎觯糜鸭磳⑦h行,千言萬語全在這酒里了。我們一起讀。
師:同樣是送別,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維是以酒相送。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詩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西湖壯美的景色,感受了楊萬里帶給我們別樣的離別相送,記住了這開闊優美的詩句――
生:(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課后請同學們再去讀讀其他的送別詩,感悟詩人別樣的情懷。
【評析:遷移拓展兩首送別詩,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從短小精悍的古詩中,打開了通向知識海洋的小窗口,語文學習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廣度、深度,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p>
【總評:本節課堅持真語文理念,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始終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經歷了真正的語文學習活動。以“別”統領和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引導學生欣賞別樣景,感悟別樣情。教者站在兒童的立場,以語言為核心,以充滿童趣的學習活動為載體,扎扎實實進行聽、說、讀、寫的“語用”訓練。學生親歷語文學習的過程,有自己的閱讀、思考、感悟、體驗。
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身。課堂上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用朗讀引領學生學習古詩。揭示課題后,結合題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詩的內容,通過多元化的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感受讀詩的技巧,體會古詩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從整體上把握詩境。課堂教學以讀悟境,以讀悟情。學生從語言入手,“品”出荷葉的“無窮碧”、荷花的“別樣紅”,品味詩句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深遠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壯美的一面、熱烈奔放的一面,漸漸走進作者情感的深處。品讀全詩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西湖的美景來送別友人呢?學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寫作方法。學生依靠“自覺”的認知方式學習與運用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了語文學習的經驗,悟出了語文學習的特點,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覺的活動中迸發天性,張揚個性。
通過對比閱讀,實現“言意兼得”。引導學生品讀“不同”的送別,讓學生經歷自主發現的閱讀過程,變單篇課文的學習為同類文章的學習,最后遷移拓展,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鏈接,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涵,學生徜徉于文學藝術的殿堂,古典文學的精華走進學生的視野,學生得到一種享受,一種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精神得到雙重生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