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馬的俗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與馬有關的俗語一、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二、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與馬有關的俗語。
三、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四、馬屁拍在馬腿上。
五、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六、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
七、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八、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九、馬至灘,不加鞭。
十、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十一、馬行十步九回頭。
十二、千里騾馬一處牛。
十三、牛頭不對馬嘴。(驢唇不對馬嘴)
十四、馬看牙板,樹看年輪。與馬有關的俗語。
十五、人奔家鄉馬奔草。
十六、馬群奔馳靠頭馬。
十七、人靠衣裳馬靠鞍。
十八、人要煉,馬要騎。
十九、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關于馬的諺語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奔馳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
一馬不跨雙鞍。
人有措手,馬有失蹄。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蟲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人是衣裳馬是鞍。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千里騾馬一處年。
心急馬行遲。
有財同享,有馬同騎。
任它狗兒怎么叫,不怕馬兒走正道。
好馬不吃回頭草。
蘇爾瑪部族乃是當今世界上最奇特而鮮為人知的一個部族。有關他們存在的情況,只有一些研究尼洛特民族的專家知道。在俄國,1995年前,一點有關的報導都沒有。他們到底有多少人,至今還是個未知數。15年前,蘇爾瑪人在各種場合都很少接受白人的“訪問”。
這里地形復雜,氣候惡劣,以及無路可走,缺乏通訊和現代基層機構。埃塞俄比亞中央政府鞭長莫及,壓根就管理不到。公交車無法抵達,就連動力很大的私家車也承受不了這泥濘沼澤之地。雨季到來,地面變成了一塊肥沃的疏松的土壤。
要找到他們,就要攀登陡峭的斜坡,越過瘧疾傳染區――潮濕的低地,再攀登高原懸崖,這可是個連驢馬也登不上的難以置信的高幾百米,幾成直角的聳崖峭壁。蘇爾瑪族人就居住在這高原的頂部。
蘇爾瑪人一直都保持著自己鮮明的部族風俗。就是生活在附近的其他的部落,其風俗習慣也不改變。如,用結實的1米半長的棍子,光著身子械斗;婦女的下唇奇怪地塞著圓木塊(用刀把下嘴唇與下巴割開,并把嘴唇用力拉長、拉圓,然后用一個木盤支撐著下嘴巴,直到刀口長好為止。);身上繪著奇異花紋。唇木塊和身上的花紋在鄰邦加諾、姆爾希和其他的部落也能看到,但要數蘇爾瑪的唇木塊最大,花紋畫最富有表現力。民族學家稱這種花紋為“波吉別依基格”。
雨季一結束,男人就得作好殘酷的械斗的準備。按其傳統和習俗,械斗前,成年人和兒童必須將自己的 身體精心裝飾一番。他們相互間替對方從腳到頭涂上離奇古怪的圖案。涂抹身上的用料多半有兩種――白的(天然白灰)和紅赭色(赭石)。通常以白色打底。紅赭色作為畫色。用沾濕的手指直接在身上涂畫或從皮膚刮掉顏料。
大部分部族人的皮膚呈討人喜歡的暗褐色,這是事先在他們的身體上用干涸的白灰涂上的結果。賦予自己身上這樣的“底漆”并不困難,只要將身體浸在裝有被搗成粉的石灰的水的槽里一段時間,出來后,整個身子就會被風干的乳白色懸浮物沾上。于是,身上就會出現三種顏色:白的,紅赭色和褐色(皮膚原色)。這時,他們中的美女就會頓時變得更加漂亮誘人。
紅赭色很大程度上被婦女所專用,部分為兒童勾畫“臉譜”,盡管有時男人也用,但相對與婦女比較較少。部族美女在顏料里添加上了動物黃油或脂肪。通常,當白底變得不鮮明,半透明(膚色透過干涸的白灰,清楚地映出)時,赭色的斑點就更顯突出和艷麗。
蘇爾瑪人不用鏡子,所以繪畫時是相互對畫,當然顏色的選擇則由他本人做主。
蘇爾瑪人身上最為常見的是某種稱之為經典的圖案:它是由垂直從脖子、雙肩至膝蓋平行波紋線條所組成的。較少的圖案是在腳部和肩膀上增加更為復雜的直線、點狀和螺旋形。波紋幾乎總是十分均整和規范:從左到右等距離偏轉。銳角或曲折的幾何形極為罕見。男人依然以波紋為主:從前額環繞眼眶到鼻子,然后在從鼻子到下巴。左邊的臉與右邊的是對稱的。而少女尤其是小女孩的勾臉譜常見的是“太陽型”:帶輻射線的白色的圓,繞在橢圓形的臉蛋從中央向臉邊輻射,或同樣的圓但用白色或橙黃色的小花點畫在其中,就像向日葵子。
蘇爾瑪部族在人體上作圖,可以追朔到很久以前。究其原因,最大的一種可能,就是其宗教意義,自古以來,在這里逐漸養成了他們一套約定俗成的畫樣。也有一種見解:在這樣或那樣個的裝飾中含某種“密碼寄語”。也就是說,在那彎彎曲曲的線條和圓形中隱藏著不為我們所知的某種神秘的文化的深層的含義和密碼。要證實這一點或否定這一點很不容易。不排除代代相傳的、用線條來表達名字或諢名或標明某個氏族的特征的可能。
不同的動機不同的表現。如表達戰斗,身上的圖案、線條和顏色,就有“我是你的死敵”的意思。相反,顯示美麗和表明未婚,那么涂抹在身上的就是另一個樣子。它告訴別人“娶我”或“我很能生孩子”。但這都是推測而已。想向蘇爾瑪婦女說出身上的密碼意義是徒然的。該族成年的男人能讀懂其身上的圖案,甚至還替她們涂抹各種顏色的紋路。
關鍵字: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學生素質 教育公平
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幾乎每一個不搞教育的國人都會說要堅定不移的推行素質教育。可什么叫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從沒聽人說過。那么實行素質教育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嗎?就我掌握的資料,不能得出學生素質提高的結論。首先學生的身體素質好像是下降了,結合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不難發現我們學生的素質確實不是高。一些基本的素質:生活自理素質、心理承受素質、溝通交流素質、團隊合作素質都不太具備。這些素質的確是學生在學校里應該學到的,而且從1998年開始提出實行素質教育到現在也十幾年了,也就是說現在大大學畢業生從開始上學就在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下成長,就是素質教育的光輝下長大。或許有人說需要時間,再過十幾年我再回來討論這個問題,看看誰的觀察更準。其實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我們根本就等不到十幾年之后,因為我們處于“改革”期,我們是不是得反思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我們為什么要改革?我們改革的對象是什么?我們得怎么改?
核心概念:素質教育、應試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什么是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是打著打倒應試教育的旗幟的出來的。據說最早提出“素質教育”概念的專家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概念,幸虧這幾年廣大專家尤其是一線老師對那些專家的理論做了最具體的解釋。
素質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應試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人的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它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它以考試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培養的學生難以為目的,其適應工作和社會的發展。應試教育下的基礎教育出現畸形發展現象,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存在重智育、輕素質的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片面追求升學率。
其實有理性的人仔細分析之后會發現這兩個概念邏輯上不存在矛盾。素質教育的定義中有一句話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是他們實質上是根本不對應的兩個概念。素質教育回答的是教育目的這個問題,素質教育它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質為目的,與之“相對應”的是以培養好勇斗狠者為目的的尚武教育(斯巴達式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為目的的唯智教育、以培養對某人的忠誠為目的的奴性教育,等等。而應試教育回答的是教育過程中的程序、規則問題。是入學標準、選拔方式、資格認證的一種測量手段,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有不以分數而以個人的賞識為標準的“伯樂相馬式教育”、以長官意志為標準的“推薦、保送教育”、以出身為標準的“種姓教育”、“成份教育”,以財力為標準的商業化教育,等等。比如中國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再舉個例子就是時代的 “教育改革”――成分論,倒的確是針對“應試教育”的,但其目的卻絕對與“素質教育”無關。
我們再分析幾個事實,其實大家都知道,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中,中國最失敗的是什么教育?我們不能說是基礎教育。中國學生的基礎好是世界聞名的,很多國外的大學也喜歡招中國的高中生。但是我的大學畢業生跟國外的下筆卻不是很有競爭力,但是黑色幽默,也是最最悲哀的是,中國各個教育中最沒有必要搞“應試教育”最應該實行“素質教育”的應該是大學教育吧,我們的大學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大學產品――大學生素質如何大家有目共睹。這真是一個黑色幽默。此中真意,頗可玩味……
最后我們看看對應試教育的定義吧,“脫離社會發展需要”,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是什么?高考,考試大綱,高考卷,那么為什么每年對高考卷的評價中沒有“脫離社會發展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很好辦――找高考命題專家。“ 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嗚呼哀哉,這句話好像與學生、老師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吧,倒是與教育管理者有很大關系。“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綜合素質偏低是和誰比較?和美國嗎?人家美國的大學為什么不排斥中國的高中生?有的還很喜歡中國的高中生?“其主要特征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果說我們中國的學生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全中國人都笑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到大學畢業,“思想政治教育”總量應該不少吧。再說“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些非智力因素是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嗎?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嗎?教育是什么?是啟迪和喚醒,沒有有寬松的環境,沒有思想自由的氛圍,沒有有個性的老師,學生這些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難啊……
其實我們所說的“應試教育”之弊,有相當成份并非“應試”所造成。其中首要原因是優質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理想的教育體制應當在實質上做到“有教無類”,人人平等地享用教育資源。可是事實上我們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從國家來說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更由于短視我國多年來教育投入嚴重滯后,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比例低于經濟發展水平類似我們、甚至不如我們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還由于某些教育思想影響,教育意識形態化,對社會辦學與民間教育投入限制較多,使得教育資源的短缺極為嚴重,爭奪這些資源的競爭也就變得極為殘酷。所謂“考試對學生的摧殘”,說穿了就是競爭對學生的摧殘。實事求是的說,面對競爭最好的是什么?公平!不可否認,高考為廣大老百姓,尤其是底層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個最公平公正、涉及面最廣、持續時間最長、最便捷的、能夠讓有能力者的能力得到證明、才華得到施展、生活品質得到提升的最最公正的機會。
如果不改變“優質資源短缺不公加劇競爭”的局面,只是機械僵化地取消或弱化考試的作用,那“非考試的競爭” (符合規則的走后門、弄特權去加分等等)對多數學生而言豈不是更加殘酷嗎?(參考《南方周末》《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其實自主招生,自主命題,事實上是讓寒門弟子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少,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只會越來越嚴重。說句發牢騷的話,從一定意義上,我們還不如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呢,那時候還是全國不論地域、不論貧窮、不論出身的全國統一命題呢。央視“名嘴”白巖松在與鄭州大學學子談青春、談理想、談目前的高考制度的時候說:“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高考有千萬毛病,但卻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說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逢進必考”是社會的進步的話,那么我們教育的這點事算什么?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應試教育不是洪水猛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很有生命力,至少能保證公平,而且應試能力是相當一部分人適應社會的必須能力,而且應試教育在本質上與素質教育的沖突并不大。比抨擊應試教育更迫切的是教育公平問題。
寫在后面的話:我不是有意為應試教育辯解,我也贊成實行素質教育,也認為目前我們的教育制度有問題,乃至有危機,亟待改革。但我反對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的提法,也不贊成把“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作為教改綱領。這樣的提法并未抓住如今教育危機的實質,這樣的綱領更可能誤導教改。我希望我們的主流專家們、領導們做事情的時候能夠多一些調查、多一些實踐、多一些尊重事實,如果我們批判的一些做法是“冒進”、“”的話,我們能保證后來是不是說我們的一些改革是為了改革而改革?是在“瞎折騰”?
參考文獻:
[1]毛家瑞 《素質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南方周末》封面《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J] 2011-8-4
[3]王少敏《再也不能這樣培養孩子了:寫給中國教育界和家長的逆耳忠言》[M] 云南出版集團出版 2012(6)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全麻蘇醒期躁動(EA, 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的原因和處理對策。方法:對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施行全身麻醉術后出現蘇醒期躁動的32例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全身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32例患兒中,因傷口疼痛引起的8例,因不能耐受導管刺激10例,不能耐受導尿管的9例,其他原因5例。結論:引起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原因很多,掌握全麻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發病原因和危害并進行妥當處理,可明顯減少躁動的發生,確保病人的安全。
【關鍵詞】 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圍麻醉期處理
全麻病人在麻醉恢復期,部分病人可以即刻喚醒,而大多數病人麻醉蘇醒期則要經過四個階段。小兒全身麻醉蘇醒期易出現行為與意識分離的精神狀態,表現為無法安撫、不合作、倔強,典型者會出現手腳亂動、哭喊、拔除輸液管、定向障礙及偏執狂的思維等[1]。嚴重時導致循環系統不穩定、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等一些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心理及生理傷害,進而危及生命。因此,防止及控制小兒全麻術后躁動的發生對保護患兒的健康尤為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復蘇室出現麻醉蘇醒期躁動患兒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5歲。手術類型包括為頭頸、胸腔、胃腸、泌尿外科等。其中經靜脈麻醉21例,吸入麻醉8例,靜吸復合麻醉3例。
1.2麻醉方法:術前常規給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魯米那0.1mg肌注。麻醉誘導為羥西酸鈉2.5g、安定10mmg、芬太尼0.1mg、2.5%硫奔妥鈉3.5~5.8mmg/kg體重、琥珀膽堿1.5~2mg/kg體重、丙泊酚2~2.5mg/kg。術中間斷靜注芬太尼、0.5%~1.5%安氟醚吸入維持麻醉。阿曲庫銨間斷肌注以給持肌松。術后根據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情況給予新斯的明、氟嗎西尼等催醒劑。
2結果
全麻患者中有32例發生術后躁動,因傷口疼痛引起的8例(25%),因不能耐受導管刺激10例(31.2%),不能耐受導尿管的9例(28.1%),其他原因5例(15.6%)。
3躁動發生的原因
3.1各種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動的最常見的原因,如各種導管的刺激等。本組病例因有害刺激引起躁動19例,占59.3%。
3.2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藥作用于中樞,,但對中樞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復時間也不一樣,在某些情況下,患者意識恢復后,大腦高級中樞的功能仍未完成恢復,影響患者對感覺的反應和處理。術前應用阿托品可導致術后譫妄[1]。吸入麻醉藥具有容易控制、誘導和蘇醒快的特點,但是有對氣管的刺激作用,易導致病人在蘇醒期出現躁動。芬太尼等易引起術后精神癥狀。
3.3其他原因:可能與手術部位有關,既往有耳、扁桃體、鼻、頸、喉等部位手術病史者,蘇醒期躁動及情緒不穩定發生率較高[2]。其次,生化及呼吸循環系統不穩定、低溫、術前過度緊張、焦慮,以對麻醉藥物敏感等亦可引起躁動的發生。
3.4術后并發癥:術后神經系統并發癥如腦水、顱內壓增高;循環系統并發癥如低血壓力、心律失常;胃腸道并發癥如胃脹氣;泌尿系并發癥如尿潴留等,均可引起病人全麻蘇醒期出現躁動[3]。
4 躁動處理
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一旦發生其危害極大,我們對全麻術后蘇醒期患兒發生躁動圍麻醉期采取了如下措施。
4.1術前訪視患者,心理干預在醫學中的價值和地位也已得到肯定[4]。kain 和耶魯大學的同事們經研究發現,小兒術前越緊張焦慮,術后躁動的發生率就越高。所以術前要正確評佑患兒的麻醉風險,給出合理的術前醫囑。并囑其家長對患兒進行耐心解釋,減少術前焦慮現象。
4.2維持術中合適的麻醉深度,特別要防止麻醉過程中鎮靜、鎮痛不全,要根據手術刺激的強弱調整麻醉的深淺,手術結束前及時停用麻醉藥物,以減少術后麻醉藥物的殘余[5]。
4.3觀察氣管導管、引流管和導尿管的使用情況并掌握適時的拔管時機。因導尿管刺激而未到拔管時間者,可經導尿管向膀胱、后尿道注入利多卡因以減輕刺激。一俟符合拔管標準則及時拔除。
4.4 做好術后鎮痛,盡量減輕病人痛苦,合理使用術后止痛藥,在安全劑量范圍內達到良好止痛效果。
4.5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循環、呼吸及水電解質等的平衡。注意圍手術期的監測和監護,防止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的發生。
4.6一些拮抗劑和催醒藥物如氟嗎西尼、納洛酮會引起患者煩躁不安。如需使用可采取小劑量、多次試探性給藥的原則,避免引起患兒過度興奮而煩躁不安。
5小結
全麻患者發生術后躁動的機制不完全清楚,引起術后躁動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很難完全防治全麻術后躁動的發生,如果能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維持適宜的麻醉深度,做好術前訪視、術中合理應用麻醉方式和麻醉藥品,并給予充分的術后鎮痛,掌握正確的拔管時機,保持呼吸、循環穩定以及避免各種不適感和不良刺激等,即可明顯減少或避免術后躁動的發生,從而減少躁動引發的各種危害。
參考文獻
[1] 歐陽葆怡,然重病患的鎮靜,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6,17(4):296
[2]費小芳,《全麻蘇醒期病人躁動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醫學與護理》,2008年第10期
[3]劉俊杰,趙俊,《現代麻醉學》(第二版):1393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處理了兩個違反軍令狀的案件。第一件是關羽華容道私放曹操案;第二件是馬謖失街亭案。按理說,關羽和馬謖兩人都犯了違反軍令狀的重罪,依法都應該問斬。可為什么諸葛亮只斬馬謖而不斬關羽呢?如果從情節后果看,關羽是在完全有條件捉拿或斬殺疲憊不堪的曹操的情況下,因個人情義而故意放走曹操,是故意犯罪;而馬謖是因主觀判斷失誤、戰術運用不當丟了街亭,屬過失犯罪;馬謖造成的后果是戰役失敗,關羽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歷史結局的變更。所以,如果要從輕處罰的話,按理也應從輕處罰馬謖而不是關羽!諸葛亮為什么要這樣辦案呢?諸葛亮拿到桌面上的理由非常簡單:馬謖按軍令狀該斬,而關羽不應承擔責任的理由是“曹操命不該絕”。對同一類犯罪行為,判決結果卻截然不同,原因何在?
首先,從大局看,關羽違反軍令狀時,劉備從新野狼狽出逃后寄住江夏,沒有一座自己的城池,僅一萬多兵,除了關羽、張飛和趙云,就沒什么像樣的將軍了。因此,擴大隊伍、攻城略地的爭霸大業才是大局!當時正是赤壁之戰獲得大勝、全軍歡欣鼓舞之時,不殺關羽不會引起公憤,對軍心影響不大,沒有地盤,也就沒有多少民心影響可言。而殺馬謖時,蜀漢早已立國,兵多將廣,已非當年赤壁之戰時可比;雖然馬謖是個不錯的參謀,但有他無他對蜀漢實在無關緊要,而治軍、治國才是最重要的,這就必須嚴明法度;諸葛亮精心準備多年的“北伐”,第一次出祁山即告失敗,作為主帥,他必須對大家有個交代。雖然他給自己降職降級了,但馬謖作為直接責任人,也絕不能放過。殺了馬謖,可以借此嚴明軍紀、以儆效尤;同時也堵住朝廷百官和全國百姓對“北伐”無功、勞民傷財的怨氣。
其次,從各種關系、利益平衡來看,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殺關羽肯定得罪劉備、張飛,就算他倆不干涉,也必然心存芥蒂,對諸葛亮開展工作不利。最可怕的是,如果張飛當場鬧將起來,依劉備的性格,三兄弟將聯手反擊,諸葛亮估計將回到南陽當農夫了。而馬謖不過是個書生,在朝廷,他沒有黨派勢力,在軍隊,他又不是帶兵的將軍,沒有自己的“子弟兵”,殺了他不會引起騷亂。且劉備曾特別囑咐對馬謖“不可大用”,雖然馬謖和諸葛亮“義同父子”,但諸葛亮現在是蜀國的相父,不能給人公私不分、執法不嚴的印象。此外,諸葛亮可能還有一個私心:關羽心高氣傲,三顧茅廬時對諸葛亮不以為然,雖然通過赤壁之戰對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但是否真正心悅誠服還很難說,通過這樣一個軍令狀案件賣他個人情,關羽必然服服帖帖聽從指揮了。
綜上,從當時當地的大局考慮,不殺關羽和殺馬謖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所以關羽斷不可殺,馬謖決不可留。
諸葛亮處理軍令狀的案例說明,法官不僅需要良心和公正,而且還要有大局觀、大智慧;執法不是“殺人償命”那么簡單,法官不能機械套用法律,而要根據歷史條件、客觀環境和豐富的人生經驗做出正確的判決。這絕不是為私利枉法裁判,恰恰是最公正、最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