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莫言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探討角膜緣干細胞聯合羊膜移植治療眼表疾病的臨床效果。 方法:對翼狀胬肉420例(452眼),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合并基底部潰瘍20例(20眼),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聯合人羊膜移植術進行治療,并隨訪觀察1~7a。結果:翼狀胬肉452眼,上皮愈合良好,角膜病變區光滑透明,18眼復發,復發率為4.0%。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合并基底部潰瘍21眼,角膜潰瘍修復、上皮缺損區界面光滑平整、清亮。結論:角膜緣干細胞為病灶角膜提供了健康干細胞來源,恢復了角結膜屏障功能;人羊膜本身無抗原性,術后不發生免疫排斥反應,且具有抗炎、抑制新生血管及抗纖維化作用;在促進傷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使其成為角膜上皮移行及生長的支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聯合羊膜移植是一種有效的治療眼表疾病的手段。相對于角膜緣干細胞而言,羊膜僅起著角膜上皮生長移行支架物的作用,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是不能被羊膜移植所替代的。
【關鍵詞】 角膜緣干細胞
0引言
眼表疾病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眼表正常結構嚴重損傷的疾病,藥物治療很難奏效。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大多數患者終因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的再侵入而告失敗。依據角膜緣干細胞的理論及人羊膜的生物學特性,自1997年以來,我們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聯合羊膜移植術治療部分眼表疾病,獲得了理想效果,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翼狀胬肉組420例(452眼),男106例(113眼),女314例(339眼);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組20例(20眼),男3例(3眼),女17例(17眼)。羊膜來自無各種傳染病的剖腹產婦。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胎盤表面的血跡,浸泡于含慶大霉素(80kU/L)的無菌生理鹽水中30min。后將羊膜從絨毛膜上鈍性分離下來,上皮面朝上,平鋪于消毒過的濾紙上,修剪成2cm×2cm大小,置入消毒過裝有純甘油的青霉素瓶中,標明制作日期,放入家用冰箱冰凍層內(-18℃)保存備用。使用時取出羊膜,用生理鹽水沖去甘油,在含有抗生素的生理鹽水中復水30min待用。
1.2方法 按眼科手術常規消毒、鋪巾、麻醉。
1.2.1翼狀胬肉組 自胬肉頸部剪開結膜,上下方達胬肉外之正常組織,在結膜下分離胬肉至根部近淚阜處,齊根部剪除胬肉組織及其上之結膜;取顳上方長度與角鞏膜緣創面同等的角膜緣與結膜上皮寬約3mm(如果胬肉體部較窄,可向后延長連帶等量的結膜組織,直接覆蓋于手術創面,無需進行羊膜移植),分離角膜緣時須進入到透明角膜內1mm左右,平鋪于創面,上皮面朝上,植片角膜緣相對于植床角膜緣,10-0尼龍線間斷固定于淺層鞏膜上,植片上下緣與結膜切緣相連;將制備好的同形狀和大小的羊膜上皮面朝上鋪于鞏膜表面,將羊膜創緣用10-0的尼龍線與四周結膜創緣間斷縫合,中央區域做1~2個鞏膜淺層固定縫合。術畢,結膜囊內涂少量四環素可的松眼膏,單眼加壓繃帶包扎。術后3d換藥,使用氧氟沙星、氟美松混合液開放點眼,3~4次/d,術后10~15d拆線。
1.2.2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合并基底部潰瘍組 ①沿角膜緣后1.0mm環形切開球結膜,并向穹隆部潛行分離,暴露鞏膜表層組織,燒灼止血;②用刀片和吸血海綿清除角膜中央及潰瘍基底部的壞死組織和松動的上皮;③解凍羊膜,從濾紙上撕下2cm×2cm大小羊膜片,在含慶大霉素的生理鹽水中稍加漂洗,上皮面朝上,將羊膜平鋪眼球表面,蓋沒整個角膜及角膜緣后1mm之球結膜,多余部分均勻塞入結膜下,用10-0尼龍線先在角膜緣后2mm鞏膜淺層12,6,1∶30,10∶30,4∶30,7∶30方位固定,縫合過程中務必使羊膜貼緊其深層創面,消除皺折。最后復位球結膜,在3點和9點角膜緣后1mm處作兩針褥式縫合,使球結膜能完全遮沒伸展于結膜下的羊膜;④沖洗術野,閉瞼輕壓1min,擠壓出羊膜與結膜下的殘余積血。術眼作輕加壓繃帶包扎。1wk后開放點眼,使用氧氟沙星、氟美松混合液開放點眼,3~4次/d,術后2~3wk拆線。
轉貼于
2結果
2.1翼狀胬肉組 術后早期有輕微刺激癥狀,結膜充血水腫,估計與縫線刺激有關。覆蓋在鞏膜創面的羊膜術后早期為透明或半透明,輕度水腫增厚,1~2mo羊膜溶解吸收后,所有病例的角膜上皮均覆蓋于角鞏膜創面。術后1~3mo后,胬肉頭部侵入角膜深層者,角膜病灶部位表現為斑翳或薄翳,胬肉頭部侵入角膜淺層者,角膜病灶部位清亮、透明。有18眼分別于術后8mo~3a復發,復發率為4.0%,其中1眼為復發性胬肉,13眼為術者早期所做的病例,分析可能與初期術者掌握此項技術欠熟練有關。
2.2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合并基底部潰瘍組 裂隙燈下見術后3wk內上皮修復,貼附在眼表的羊膜,與其深層的創面融為一體;在眼表上皮完好處,術后1~3wk羊膜出現若干小孔,并日漸擴大,裸露處光潔的上皮表面,原有潰瘍及上皮缺損區與相鄰部位融成一片完整的上皮面,此時出現在術畢的膜性架構基本消失,術后3~8wk即獲得了清亮、透明的眼表面,患者刺激癥狀消失,視力較術前均有程度不同的提高。
3討論
根據角膜緣干細胞的理論,Kenyou等[1]首創了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為病灶角膜提供了健康干細胞來源,恢復了角結膜屏障功能,能有效阻止新生血管及假性胬肉的侵入,從而防止翼狀胬肉的復發。但對于胬肉體部較寬大和復發性翼狀胬肉者,手術對顳上方球結膜損傷較大,長期觀察易發生瞼球粘連,同時也是對眼表面的一種新的破壞。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合并基底部潰瘍,也是一種難治的眼表疾病,傳統的藥物治療(如素高捷療、貝復舒、50g/L氯化鈉眼膏等)、繃帶包眼、戴軟性角膜接觸鏡等,效果均不理想[2],且易反復。而人羊膜作為植被、上皮生長移行支架物和修補材料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療效確切,為重建眼表面提供了一種新的手術選擇 [3-4],這可能與羊膜的生物學特性有關:①羊膜是人體中最厚的基底膜,含有高濃度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和肝細胞生長因子(HGF),有利于上皮細胞的分化、移行,并能加強基底上皮細胞的附著和防止上皮細胞的凋亡;②羊膜具有抗纖維化、抗新生血管、抗炎的作用;③羊膜不表達HLA抗原,術后不發生排斥反應,且具有促進上皮愈合的作用。翼狀胬肉是眼科的常見病,傳統的治療以單純手術切除為主,但術后復發率高,可高達24%~89%[5],本組翼狀胬肉采用角膜緣干細胞聯合羊膜移植[6,7],術后創面修復迅速,刺激癥狀較輕,減少了大面積損傷顳上方球結膜,易造成瞼球粘連的并發癥的發生, 外觀美觀、整潔,患者易接受,452眼隨訪觀察1~7a,有18例復發,復發率為4.0%,且隨著術者手術技巧的嫻熟,復發病例逐漸減少。持續性角膜上皮缺損合并基底部潰瘍組,利用角膜緣部健康的干細胞,將病變區不健康上皮及溶解壞死組織清除后,直接將羊膜貼附于角膜緣和角膜表面,術后3wk內上皮修復,術后3~8wk即獲得了清亮、透明的眼表面。角膜緣干細胞聯合羊膜移植治療眼表疾病的臨床效果是肯定的;需要指出的是羊膜作為一含有豐富膠原和基底膜的生物材料,一方面可作為基質替代物來修復病變結膜切除后裸露創面;另一方面,也可作為移植片或敷料修補角膜的缺損變薄。但羊膜移植并不能替代角膜緣移植,因為即使是帶有健康上皮的新鮮羊膜移植,其上皮也將逐漸被宿主細胞所代替[8],相對于角膜緣干細胞而言,羊膜僅起著角膜上皮生長移行支架物的作用,角膜緣干細胞的生理功能它是不能替代的。
【參考文獻】
1 Kenyon KR, Tseng SCG. Limbal autograft transplantation for ocular surface disease disorders. Ophthalmology ,1986;96:709-723
2孫秉基,徐錦堂.角膜病的理論基礎與臨床.第1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216
3許麗英,陳家祺,周世有,陳龍山.新鮮羊膜的活性維持方法研究.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2;20:137-139
4陳劍,丁琦,徐錦堂,吳靜.新鮮羊膜移植對角膜急性炎癥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眼科,2001;10:236-238
5 Prabhaswat P, Barton K, Burkett G, Tseng SCG. Camparison of conjunctival autografts, amniotic membrane grafts, and primary closure for pterygium excision. Ophthalmology ,1997;104:974-985
6魏淑蓉,鐔魯濱,崔月麗.自體角膜緣上皮移植和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效果分析.國際眼科雜志,2005;5(3):583-585
摘要:
目的:觀察宮腔鏡下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56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9例),對照組采取藥物保守治療,觀察組患者則予以宮腔鏡手術治療。比較2組患者妊娠情況以及治療前后月經量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半年內妊娠率和1年內妊娠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月經量、性激素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宮腔鏡下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效果確切,有助于提高患者妊娠率,可作為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案加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
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為當前婦科最為常見的病癥類型,主要由于患者子宮內膜腺體以及間質形成腫塊并出現向宮腔內突出的蒂,可發生在青春期后任何年齡段的女性,尤其35歲以上的婦女中比較多發[1]。近年來,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逐漸增多,與避孕措施不當導致的藥流、人流增多、婚前增多、多次流產等均存在一定關聯性[2]。患有子宮內膜息肉后并無明顯癥狀,大多因月經量較多、不孕、子宮不規則出血等就診時偶然發現。子宮內膜是胚胎種植的地方,子宮內膜息肉與不孕癥之間關系值得研究。本組選取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圍繞宮腔鏡治療取得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人民醫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6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29.05±2.13)歲,病程1個月~8年,平均病程(3.62±0.46)年。觀察組患者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29.24±2.16)歲,病程1個月~7.5年,平均病程(3.59±0.41)年。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不孕者;(2)無宮腔鏡下電切術禁忌者;(3)臨床依從性好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宮腔病變,如宮腔粘連、黏膜下子宮肌瘤、子宮縱隔等子宮畸形;(2)合并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腫瘤;(3)女性性激素異常;(4)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5)不同意本次研究方案者。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抗感染+桂枝茯苓丸藥物保守治療,在藥敏試驗證實患者均無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或禁忌者給予其頭孢克肟膠囊(天津醫藥集團津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932)400mg/d,分早晚2次服用。桂枝茯苓丸(山西振東開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4020391)口服,大丸1次6丸,小丸1次9丸,一日1~2次。用藥時間為3個月。觀察組:患者予以宮腔鏡下手術進行治療。(1)術前準備:消毒液、無菌手套、宮腔鏡、1%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注射器、Hegar擴張器、探針活檢鉗。(2)通過德國wolf硬性宮腔鏡以及相關的配套裝置對患者進行持續灌流,膨宮壓保持在12~14kPa,膨宮液為5%的葡萄糖,本組患者均進行靜脈麻醉。(3)對患者外陰和陰道進行常規消毒,逐步擴宮至7號為止,對患者的子宮前壁、后壁和左、右兩側宮角進行觀察。在宮腔鏡下發現患者子宮內殘留物為黃色、棕黃色或者褐色的組織隆起,且表面并不規則,伴隨炎癥時周圍會出現內膜充血,且血管較充盈。3mm左右的較小殘留物可通過活檢鉗在宮腔鏡下取出;超過3mm則將宮腔鏡退出,用吸管、刮匙或者卵圓鉗進行針對性的刮取。(4)將宮腔鏡再次置入觀察,若發現少許殘留物則直接在鏡下取出。(5)對患者行電切手術前進行藥物治療,子宮內膜增殖癥和功能性子宮內膜息肉均需要藥物治療,時間2~3個月,待患者內膜變薄、病灶明顯減小,利于手術操作后,予以患者常規宮腔鏡下電切手術。(6)術后予以患者常規藥物治療。
1.3觀察指標
隨訪半年、1年妊娠率及治療前后的月經量和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促黃體生成素、雌二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半年內、1年內妊娠率比較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半年內妊娠率和1年內妊娠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變化情況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治療前的月經量情況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月經量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22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變化情況(x±s,mL)
3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是指因子宮內膜息肉所致的不孕類型,其發病機制可能與以下幾方面具有關聯性:(1)子宮內膜息肉位于子宮角時將會阻塞輸卵管開口,導致無法上行與卵子相結合;(2)子宮內膜息肉直徑較大或多發時將會影響局部內膜血供,致使受精卵無法正常著床發育。子宮內膜息肉還可使芳香化酶表達增加而使局部雌激素合成,子宮內膜雌孕激素受體的異常可影響內膜蛻膜化,導致早期妊娠流產和不孕。由于該病癥將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妊娠造成嚴重影響,所以予以行之有效的治療成為提高患者妊娠率的關鍵所在。臨床對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2種。保守治療雖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需要長期服藥,其療效隨著用藥周期的延長而逐步降低,無法滿足患者臨床治療需求。而采用宮腔鏡手術的方法對子宮內膜息肉不孕進行治療,通過宮腔鏡觀察能夠清晰地觀察患者子宮內膜息肉位置、大小、是否存在粘連等情況[4]。于宮腔鏡下行手術治療,既不會造成過度損傷,亦不會產生遺漏,治療效果十分顯著。若患者的息肉較小,則僅采用激光切除,具有安全、有效等優勢。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半年內妊娠率和1年內妊娠率分別為27.59%、65.52%,而同期對照組分別為11.11%、33.33%,二者相比較,研究組妊娠率更高。而在月經量、性激素水平比較上,研究組同樣優勢明顯。張飛飛[5]研究指出,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可改善患者月經量,提高妊娠率,可作為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首選治療方案。本次研究結果與其基本吻合,但是相較于前者以及現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創新之處在于分析了不同治療方案下性激素水平改善效果,使得指標更加全面。綜上所述,宮腔鏡下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效果確切,有助于提高患者妊娠率,可作為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案加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施曉波,張江霖.宮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內鏡雜志,2011,5(5):471-472.
[2]丘峻朝,姜翙,陳萍.宮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2,18(6):818-819.
[3]朱翠筠,王曉暉.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國當代醫藥,2014,31(24):245-249.
[4]李秀然.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宮腔鏡下不同治療方式的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8):2688-2690.
【關鍵詞】 魏紹斌 子宮內膜異位癥 經驗
魏紹斌主任醫師師承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四川省首屆名中醫楊家林教授、主任醫師,崇尚古籍,善用經方、名方和前輩成方,既集各家之長,又注重辨證施治,內外合治,善從清濕化瘀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EMT),形成專病專藥、多途徑給藥的治療方案,筆者求學期間有幸師從魏老師,茲將老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經驗整理總結如下。
強調濕熱瘀結 重視直腸給藥
魏紹斌主任醫師認為EMT的主要病變為異位內膜隨卵巢激素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出血,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形成,伴局部急、慢性炎癥反應,結合其臨床癥狀反復難愈的特點,以濕熱瘀結立論[1]。因異位內膜出血為離經之血,積聚沖任、胞脈,血瘀氣滯,氣滯濕生,濕從熱化,致瘀血濕熱互結。濕熱瘀結,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則見經行腹痛或持續性下腹疼痛;濕熱瘀阻沖任、胞脈,兩精不能相合,則不孕;濕熱瘀結,積久成,則見少腹包塊;瘀血阻滯,血不歸經,或濕熱擾沖,血海不寧,則見月經不調。瘀血與濕熱膠結難解,故致病反復,纏綿難愈。其病變主要在盆腔,直腸給藥使藥物經直腸黏膜滲透吸收,減少藥物在肝臟中的“首過效應”和對消化道的刺激作用,除發揮全身治療作用外,還具有直接滲透至病變部位,較長時間地維持有效藥物濃度,發揮局部用藥效應等作用。
針對上述病機、臨床表現,根據直腸給藥治療盆腔疾病的優勢,魏師以清濕化瘀,行氣止痛,消散結為治法,結合臨床經驗和大量研究資料篩選組方研制了中藥直腸栓劑內異康復栓治療EMT[2],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
注重中西結合 以圖協同互補
魏師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EMT可揚長避短,協同互補,既能迅速控制病情,緩解癥狀,以治其標,又能針對病因,消除體征,緩圖其本,具有明顯優勢。
1.中藥化瘀清濕止痛配合西藥,能有效緩解痛經:對EMT所致的痛經,常用生蒲黃、五靈脂、延胡索、乳香、沒藥、銀花藤、大血藤、虎杖等化瘀清濕止痛之品。但對嚴重痛經,特別是盆腔結節性病變所致的劇烈疼痛,難圖速效,患者難以堅持用藥,若采用西藥對癥止痛與中藥辨證施治相結合,針對病因,標本兼治,可及時緩解疼痛,獲得良好療效。
2.中藥補腎化瘀清濕配合西藥,有助于調經助孕:EMT所致的不孕、月經不調,與卵泡發育障礙、黃體功能不健、黃素化未破裂卵泡綜合征、高泌乳素血癥、免疫調節異常、輸卵管粘連扭曲等有明顯關系。此時若選用西藥,由于藥物對生殖軸的抑制,干擾了患者的正常生殖生理活動,導致閉經或不規則陰道出血,不利于近期妊娠,對此魏師認為應從腎虛血瘀濕阻辨證治療,中藥補腎治療貫穿整個月經周期,補腎益氣與化瘀清濕類藥物同用,既可改善卵巢功能,調節免疫機能,又可起到消散或縮小病灶,減輕和松解粘連的作用。對久治不孕者,配合克羅米酚、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性腺激素(HMG)合并HCG法促排卵和維持黃體功能,可明顯提高受孕率。對癥狀體征較重者,手術或激素治療停藥后配合中藥補腎化瘀治療,有助于卵巢功能的恢復和盡快妊娠,必要時可配合IVFEF等助孕技術。
3.中藥化瘀清濕消配合西藥,有助于消縮包塊:卵巢巧克力囊腫、盆腔內膜異位結節是EMT臨床治療比較棘手的問題,一般予以手術治療。但對病灶較小,以盆腔結節性病灶為主,巧克力囊腫小于5cm,或患者拒絕手術者,西藥假絕經、假孕療法等是目前西藥保守治療的主要方法,但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和停藥后較高的復發率,使患者的接受性受到影響。對此若配合中藥化瘀清濕、消散結之品治療,對異位病灶有明顯的消縮作用,并可降低西藥停藥后的復發率,減少藥量,縮短療程。
4.術后配合中藥行氣化瘀清濕,有利減少復發:對于重癥患者,如巧克力囊腫大于5cm,或盆腔粘連導致子宮后位固定、雙側輸卵管粘連或阻塞致不孕者,應先予手術治療,術后配合中藥以減輕粘連與復發。西藥術后預防復發常用內美通、丹那唑、孕激素周期療法等治療,雖有較好療效,但從術后調理、預防粘連、恢復卵巢功能,增加受孕機會,減少復發等多角度出發,中藥內服配合灌腸,有一定的優勢。
5.西藥配合中藥辨證施治,能有效減輕副反應:西藥假絕經、假孕療法或孕激素周期療法,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抑制劑(GnRHa)等用藥后多出現閉經或陰道不規則出血,低雌激素綜合征,及多毛、體重增加,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此可配合中藥補腎治療,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歸腎丸等,或配以補腎活血,祛痰除濕中藥治。對服用激素出現肝臟功能的損害及消化道反應,可在用藥初期選用清肝瀉膽,或養血柔肝,或疏肝和胃之品如溫膽湯、一貫煎、小柴胡湯等辨證治療。西藥配合中藥辨證施治,可提高患者對西藥的耐受性,減輕消化道癥狀和對肝功能損害,輔助患者完成西藥療程。
針對不同主癥 重視方案選擇
魏師提倡個體化的多方法協同治療EMT,主張根據患者年齡、婚育狀況、癥狀體征輕重、病情程度及以往的治療經歷,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
對以痛經為主,體征較輕,特別是年輕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中醫辨證施治或配合西藥止痛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應注意周期治療,中藥應全周期給藥,西藥經前或經期用藥,一般不考慮手術治療。中藥常選用行氣止痛、化瘀清濕之品,藥用延胡索、姜黃、川芎、乳香、沒藥、生蒲黃、五靈脂、大血藤、蒲公英、虎杖等。對以月經不調、不孕為主的患者,分階段,順應周期,調經助孕治療,經期采用行氣化瘀、清濕止痛之法,在經凈至排卵期應補腎活血清濕以針對病機,加巴戟、覆盆子、仙靈脾、紅澤蘭、苡仁、大血藤之類。排卵后采用補腎益精,養血調經之品,有利于卵巢黃體功能的維持和孕卵著床、發育,常選用桑寄生、菟絲子、巴戟、續斷、肉蓯蓉、當歸、丹參等。癥狀較重者可先予西藥治療,體征明顯者,先予手術治療,再配合中藥調經助孕。
對以瘕(巧克力囊腫)為主的患者,應以包塊的大小決定治療的方式,大于5cm應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配合中藥行氣活血,化瘀清濕之品治療,如三棱、莪術、丹參、蒲公英、虎杖、大血藤等,預防復發;若盆腔包塊小于5cm,可以中藥化瘀清濕,消散結治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水蛭等,加強消散結之功。在臨床運用時,應注意把握不同療法的最佳治療時機,如經期不宜消,否則致陰道出血日久不凈,同時警惕治療過程中受孕,避免妊娠初期消致胎元殞墮,或一味攻破消致正虛邪盛,病變錯綜復雜,纏綿難愈。
參考文獻
1 魏紹斌,曹亞芳.從“濕熱瘀結”論治子宮內膜異位癥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0):757~759.
奶牛慢性子宮內膜炎是造成奶牛不孕癥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上發病率高,治療困難,往往屢配不孕,或者推遲情期,影響受孕,給奶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有的患牛不得不因此而淘汰,筆者從2005年11月~2009年5月共收治此類病例181頭,主要采取子宮灌注療法,治愈161例,治愈率達88.95%,現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筆者收治的患牛來自信陽市郊的個體農戶。2006年統計發病率達27.67%。3年來其收治181頭患牛,其中隱性31頭,占17.13%;卡他性122頭,占67.40%;卡他性膿性20頭,占11.05%;膿性3頭,占1.66%;子宮積膿和子宮積水各1例,各占0.55%;其他類型3例(異物性1例,損傷潰瘍性2例),占1.66%。
2臨床癥狀
慢性子宮內膜炎在臨床上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通常根據炎癥性質的不同,將其分為卡他性、卡他性膿性和膿性3種。
本文根據臨床癥狀和治療手段的不同將其分為隱性、卡他性、卡他性膿性、膿性、子宮積膿,子宮積水和其他型(如異物性,損傷、潰瘍性等),分述如下。
(1)隱性:直檢,子宮卵巢形態正常,僅見黏液量增多,清亮但稀薄,有時稍混濁或帶有絮狀物。
(2)卡他性:子宮角變粗、稍硬、壁變厚,收縮反應差。黏液混濁或帶有絮狀物,量多。
(3)卡他性膿性:子宮角增大,壁變厚,或厚薄不均,收縮反應微弱,卵巢上往往有持久黃體,有時有囊腫,黏液呈稀薄污白色,時有膿絮。
(4)膿性:直檢,同卡他性膿性,但經常從陰門排出惡臭而濃稠的膿性分泌物,全身癥狀明顯,食欲減少,逐漸消瘦。
(5)子宮積膿:子宮顯著增大,兩角對稱,子宮壁變厚或厚薄不一,觸診有硬的波動感,卵巢上有持久黃體,有時可以摸到子宮中動脈的妊娠波動。
(6)子宮積水:子宮頸變細,角增大,分岔清楚,壁薄,觸診有軟的波動感,摸不到胎兒和宮埠,間隔10~20d檢查,子宮不隨時間而增大,卵巢上有黃體。
3治療
治療的基本原則是:促進子宮內炎性滲出物的排出,消除或抑制子宮感染,增強子宮免疫功能,加速子宮的自凈作用。
3.1治療的基本方法
3.1.1配種前注入抗菌素青霉素1 200萬U,鏈霉素300萬U。兩藥稀釋后于配種前2h一次從子宮注入。配前2h子宮所注抗菌素只允許使用青霉素和鏈霉素。適應癥:隱性子宮內膜炎。
3.1.2子宮灌注抗菌素土霉素粉5g或乳酸環丙沙星粉5g,溶入400mL生理鹽水,制成混懸液,一次子宮注入。以上兩藥單獨使用或交替使用,隔日一次,4次為一個療程,如果子宮頸口不張開,可于用藥前2h肌注雌激素。適應癥:各型子宮內膜炎。對隱性子宮內膜炎,用量酌減。
3.1.3濃鹽水沖洗療法在無菌條件下制成2%~6%的濃鹽水,每次400mL注入子宮,待鹽水自行排出后,注入抗菌素,一般上午灌注鹽水,下午注入抗菌素,隔日一次,4次為一療程。視炎癥的嚴重程度,開始時可用濃度較高(4%~6%)的鹽水。
給子宮內注入的抗菌素可根據情況進行選擇,常用的有:青霉素1 200萬~1 600萬U,鏈霉素300萬~500萬U,土霉素2~3g,環丙沙星2~3g等。鹽水能防止滲出物被子宮內膜細胞所吸收,并有利于排出體外,尚能促進子宮收縮。適應癥:卡他性膿性,膿性,子宮積膿和頑固型的卡他性子宮內膜炎。
3.1.4碘溶液子宮注入法盧格氏液:碘25g、碘化鉀50g,加蒸餾水40~50mL溶解,再加入蒸餾水至500mL,配成5%溶液。取5%碘溶液20mL,加蒸餾水400~500mL,一次性注入子宮。一個情期一次。其作用是:碘具有較強的殺菌力,能活化子宮,促使子宮黏膜慢性炎癥過程轉成急性炎癥過程,滲出加強,起到子宮自凈作用,促使子宮恢復。適應癥:陳舊性或頑固型的卡他性子宮內膜炎和卡他性膿性子宮內膜炎。
3.1.5激素配合子宮灌注療法對子宮積膿、子宮積水和異物型子宮內膜炎的治療,首先要考慮子宮內容物的清除,其次才能考慮炎癥的消除,這就需要激素的配合。應用激素后視情況采取子宮藥物灌注或沖洗。
常用的激素藥物及其用法、用量如下:
(1)前列腺素35mg一次肌肉注射,一般用藥后24~48h即可有子宮內容物或異物排出,隔7~10d后再復注一次。
(2)氯前列烯醇500μg,一次肌肉注射,療效良好,7~10d后再復注一次。
(3)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20~30mg,一次皮下注射,2h后再用催產素50IU,一次皮下注射。為促使內容物排出,可隔天用一次藥,連用2~3次,但雌激素不能長期重復使用,在此情況下可仍采用前列腺素制劑。
判定治療痊愈的標準是:臨床癥狀和病理性狀消除,經配種懷孕者。而病狀雖消除,但仍不能受孕者,則判為未愈;如經治療后雖然懷孕,但妊娠早期又流產的則仍判為未愈。
3.2應注意的問題
(1)上述各種療法并不是對所有的病例都有效的,因此對某一具體病例,必須分析病牛情況,查明致病原因,然后擬訂綜合方案,選擇適當的療法,對癥治療。
(2)子宮灌注要求無菌操作,不能把外部細菌帶入宮腔,動作要輕柔,切忌粗暴。
(3)子宮注藥或沖洗時,要注意液體的量不要過大,一般一次用藥的量以400mL為宜,最多不要超過500mL。
(4)為提高療效,子宮灌注或子宮沖洗的液體應保持40~45℃的溫度,溫熱的溶液能增強子宮的血液循環,改善生殖器官的代謝。
4結論
(1)子宮灌注是治療子宮內膜炎的有效方法,但前提是要對病癥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便對癥治療,合理用藥,同時,尚須樹立綜合防治的觀念。
(2)隱性和卡他性子宮內膜炎經治療是可以痊愈的,而且多數病例一個療程即可受孕。
(3)卡他性膿性子宮內膜炎,治療較為困難,往往需要2~3個療程,但仍有治愈的希望,不應過早放棄。
慢性子宮內膜炎是女性生殖系統的常見病,是對婦女健康危害較大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并無特殊,但如結合感染病史、白帶與月經量增多、盆腔區域隱痛及痛經這四大癥狀,對診斷有很大價值。
診刮可確定發病原因及排除惡性病變。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常易診斷為內膜癌或宮頸癌,必須進行診斷性刮宮才能排除。一般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很少單純出血,子宮積膿有時并無全身癥狀。但由于常合并老年性陰道炎,有時易將惡臭白帶歸因于這一病變,應特別注意有無子宮癌瘤(實行診刮),也應注意不要把脹大柔軟的子宮誤診為卵巢囊瘤。
臨床上除結核性與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外,其他病變實際上比較少見,即使有很廣泛的慢性附件炎癥,子宮內膜可能仍然完全正常。主要由于宮腔有良好的引流條件及周期性內膜剝脫,使炎癥極少有機會長期停留于子宮內膜,故病變多逐漸減輕而消失。但如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或經常存在感染源,則可反復發作。
對于廣大基層和農村患者而言,由于經濟條件限制,無法行微波、紅外線等治療,西藥治療又有一定的局限性,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此病,療效顯著。
筆者多年來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36例患者中,年齡24~48歲。所有患者均有陰道流血,似屋漏水樣或夾有暗紫色血塊,淋漓不凈,16例伴有白帶多,多有腥臭味。20例訴有少腹隱痛,8例有發熱癥狀,體溫升高(可達40℃)。病程均在3個月以上,最長為2年以上。大多數患者訴有口渴喜飲、腰部酸痛、頭昏乏力、食之無味。多數患者面色發白,腹部檢查恥骨上有輕度壓痛,部分患者附件兩側或一側增粗觸痛。全部病例接受血常規檢查,其中有22例血紅蛋白低于100.0g/L。舌質淡者20例,舌質偏紅者12例,邊有瘀斑者6例,舌苔根部黃膩者8例,其余均為白薄苔。脈象均為沉細數脈。月經后感染10例,產后感染18例,上環后感染4例,人工流產后感染3例,絕育手術后感染1例。本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36例,均經婦科和B超檢查確診。
治療方法:維生素C、安絡血青霉素Na、甲硝唑以及鐵劑補血劑等西藥治療。中醫采用化瘀止血,益氣扶正,清解余毒療法。應用牛黃解毒丸、三黃丸、解毒消炎丸等藥物。湯藥方劑組成:黨參15g、黃芪15g、當歸10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10g、益母草10g、白花蛇舌草10g、制香附10g、甘草10g。辨證加減:有瘀塊者加生蒲黃,五靈脂;出血多者加仙鶴草;腹痛重者加川楝子;帶黃有味,苔微黃膩者加茯苓,黃柏等;納食不香者加建曲、焦三仙等;腰酸痛者加川斷、桑寄生等;口干欲飲者加北沙參、玄參等。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
結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生素治療。對于年輕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或急性發作者,應用多種抗生素聯合治療1~2個療程(7天為1個療程)后,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全部患者均達到近期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如陰道流血停止,少腹隱痛消失,白帶量、色、味轉正常以及全身癥狀改善)。
討論
慢性子宮內膜炎多因分娩、人工流產、上環及經期或陰道、宮頸炎上行感染引起。多數患者由于急性期治療不徹底而轉成慢性,疾病處于正邪相持階段,其病理變化是子宮內膜呈炎性細胞浸潤,血液循環不暢,內膜增厚,此乃血瘀表現。臨床證明西藥抗炎藥物對急性期細菌感染療效較好,對慢性期的組織增生與炎性細胞浸潤及血液瘀阻等,如再加以活血化瘀、益氣解毒的中藥,便能使炎性細胞及血液瘀阻消除,因而有顯著的療效。長期慢性出血和月經量多可引起患者氣血虧虛,抵抗力下降,慢性又可轉變成亞急性發作或向宮體、宮旁擴散,進而引起附件、卵巢及盆腔結締組織炎癥。因此,對該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本病主要癥狀為子宮不規則漏出暗紫色血性分泌物及少腹隱痛。清末唐容川大師認為,出血不論鮮紅、紫黑均屬瘀血,并說“吐血便溺其血無不離經,凡系離經之血與營養周身之血已睽絕不合。”他認為:“此血在身,不能加入好血,反而阻斷新血之化機,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中醫還有“瘀血不去,出血不止”、“祛瘀而生新”、“見血休止血,祛瘀首當先”及“久病必瘀,久病入絡,久病必虛”等經驗之談。由此可以看出本病的主要病機是瘀血阻絡,余毒未清,正不勝邪。即瘀、虛、毒是本病的實質所在。因此,治療本病的主要法則應是化瘀止血,益氣扶正,清解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