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王冕苦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善解人意的高尚品質(zhì)。
王冕七歲時,父親撒手人寰,孤兒寡母生活無法維繼,僅“靠母親做些針線活供他讀書”。如果說母親做針線活能夠支撐起這個家,供王冕繼續(xù)讀書,王冕也算得上一個“幸運”的孩子。但是,母親已經(jīng)竭盡全力了,還是無法保證他繼續(xù)上學。三年快要過去了,母親實在熬不住了,不好意思地對王冕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王冕聽了母親的話,沒哭,沒鬧,他理解母親的難處和辛苦,告訴母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聽聽!王冕的話語里包含了多么深厚的理解母親的感情。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真的會感到學堂里“悶得慌”嗎?不是,他是為了不讓母親傷心,為了安慰母親,故作高興,說放牛快樂。僅僅這么幾句話,一個善解人意的王冕就站在了讀者面前。
2.刻苦學習的奮斗精神。
王冕上不起學,只好去給隔壁秦家放牛。天下放牛娃很多,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的不多,讀書又能成才的只有王冕等個別幾個貧寒學子。王冕自從接過秦家放牛的差事,便離開了學堂。放牛是他主要的工作,他恪M職守,早出晚歸,為主人放牛,毫不懈怠。王冕沒有因為放牛,沒了讀書的氛圍而放棄學習。他天天出去放牛的時候帶著書本,在閑暇之余讀書,“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
王冕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他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在知識指導下觀察生活。“一天。正值黃梅時節(jié),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地上坐著。”王冕坐著,心沒閑著,眼睛也沒閑著,他在觀察生活,他發(fā)現(xiàn):一陣大雨過后,陽光從云縫里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葉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到:“古人說‘人在圖畫中’,真是一點不錯。”
王冕的發(fā)現(xiàn),讓他產(chǎn)生了學習繪畫的動機。自此以后。王冕學著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之后,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tài)、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鄉(xiāng)里人見他畫得好,竟拿錢來買。王冕的荷花越畫越好,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浙江)諸暨一帶都曉得他是個畫荷花的高手,都爭先恐后來買他的畫。”王冕不但愛學習,能學習,而且會學習,這就是他有別于一般學子的非凡之處。
3。孝敬母親的優(yōu)良品德。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人都能這樣說,不一定人人都能這樣做,王冕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王冕從小孝敬母親。他聽母親的話,去給秦家放牛,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一種行動。“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親”,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二種行動。“遇上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總舍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三種行動。“王冕(賣畫)得了錢,就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四種行動。“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湖邊走走,母親心里十分歡喜”,這是他孝順母親的第五種行動。
《美德故事》這本書,通過很多神話故事、詩篇、寓言、童話等豐富體裁,讓我逐步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讓我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價值,使我展望人生的道德觀。
中華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積累。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而著稱于世。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寶庫中,有許多我們應(yīng)當繼承的精神文化和需弘揚的傳統(tǒng)美德:戰(zhàn)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fā)奮苦讀,使學業(yè)大進,終于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癡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
這些故事使我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成功人士,無不具有勤奮好學的優(yōu)良品德。面對困難的生活、惡劣的條件,能咬緊牙關(guān),克服眾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yīng)該學習和發(fā)揚的傳統(tǒng)美德嗎?
居政,正是我身邊的美德少年。他家境貧寒,父母靠捕魚為生,每天早出晚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居政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煮飯燒菜。居政在學習上勤奮刻苦,付出了別人幾倍的努力。居政因發(fā)明“上接插頭式電水壺”獲得了江蘇省青少年創(chuàng)造發(fā)明大賽一等獎,和吳江市第四屆科技創(chuàng)新市長獎。居政是一個平凡又幸運的孩子,不富裕的家庭讓他更加地獨立,格外地堅強。他的這種勤奮好學、不畏艱難的精神不正是我們應(yīng)該學習的榜樣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yīng)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要發(fā)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學到知識,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知識和品德的高峰!
一、賞在講述中
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驅(qū)遣想象,引起聯(lián)想,由此及彼,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再現(xiàn)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言為心聲,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鑒賞詩的過程中運用靈動多姿的語言,對照詩中所選的題材、畫面的描繪、語言的運用作更全面的解讀,對意境作更深層的分析。如一教師在教學《墨梅》一詩時,伴著古典的古箏樂曲,老師動情地說:“我家畫中洗硯池邊的梅樹,花開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fā)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接著教師講述: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jīng)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jié)權(quán)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在這樣情境和語境中,學生自然體會到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從而了解到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因而古詩詞的鑒賞教學,應(yīng)讓學生達到“知詩人,悟意境”的目的。
二、賞在誦讀中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詩詞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反復地誦讀,讀出節(jié)奏感,體現(xiàn)韻律美、音樂美。古詩鑒賞教學也不例外。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同時教師要成為引領(lǐng)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因此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chǔ)上,誘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見性,去表現(xiàn)詩歌的思想情感。如筆者在教學陸游的《示兒》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首先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其次精讀詩文,了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最后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愿。即在初讀的基礎(chǔ)上,確定悲涼的朗讀基調(diào),精讀詩文時,引領(lǐng)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研讀詩文時,引領(lǐng)學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三、賞在繪畫中
古代詩歌大多數(shù)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并茂的。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詩中的形象,根據(jù)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這首詩時,可先指導學生朗讀、吟誦,然后讓學生去畫出秋天的高山,彎曲的石階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頂?shù)闹窕h茅舍,一片紅色的楓林,指導學生去創(chuàng)設(shè)詩的情景,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層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畫,通過以畫賞詩,讓學生透過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去捉摸詩人的感情脈搏,體會詩人的感情波濤。學生既動腦,又動手,經(jīng)過吟詩作畫,以畫講詩層層深入,自然領(lǐng)會這首詩的深遠意境。
四、賞在視聽中
在古詩鑒賞教學中應(yīng)創(chuàng)設(shè)情景,賞析詞句。可以巧妙的運用多媒體,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shù)境界去感受美,領(lǐng)悟美,表達美,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fā),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從而對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如我在教學《春日偶成》時,首先讓學生觀賞多媒體,先看詩中頭兩句所勾勒的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輕柔的春風,和煦的陽光;地面上,紅花,綠柳,碧水,一幅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再欣賞體會作詩人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進而選用了古琴曲,那舒緩、輕悠的旋律伴著配音朗誦,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了情境。讓學生從中感悟到這種“怡然自得”之樂,以及大自然的和諧、人的生活的和諧、人和大自然的和諧的意境。
五、賞在表演中
古詩詞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蘊涵著豐富的感情,語言精練優(yōu)美,形象具體生動,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表演進行鑒賞。因為表演是以多元的方式解讀和表現(xiàn)了古詩的意蘊,讓古詩因為表演而變得立體感人。如學習《尋隱者不遇》時,讓學生觀察畫面,根據(jù)詩中的內(nèi)容,結(jié)合插圖,大膽的想象一下,詩人與童子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加之悠揚婉轉(zhuǎn)的笛聲在課堂上空飄蕩,屏幕上,遠山、叢林、碧潭……那么悠遠、靜美,進行分角色表演。這樣的安排設(shè)計有利于小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從而更加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塑造高尚優(yōu)美的靈魂和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