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風濕病的治療

風濕病的治療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風濕病的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風濕病的治療

風濕病的治療范文第1篇

【摘要】中醫治療風濕疾病主要是以股護脾胃、分期治療為主,通過結合西醫的治療方式來綜合治療。臨證中需要對病癥進行把握,標本同治,發揮出中醫治療的特征。

【關鍵詞】風濕病;治療;臨證;標本兼治;中醫藥特色

痹癥是中醫對風濕病的劃分,其主要包括了風濕熱、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等等疾病。現在對風濕病的治療還無很有效的方式,雖然醫學領域在對其進行不斷的研究,但是仍然沒有找到根治的藥物。西醫中多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雖然有效,但是藥物停用后易于復發,而且長期使用此類藥物對患者的副作用非常大。中醫治療風濕疾病的優勢和潛力均要大于西醫治療[1-2]。

1 顧護脾胃

“濕”是導致風濕疾病產生的主要因素,而內濕容易招引外濕,外濕侵入會牽動內濕,兩者相互影響和促進。風濕疾病患者多存在脾虛的情況[3-6]。

1.1 健脾益胃,調補后天 脾胃調和的治療方式是希望通過藥物來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幫助其打好身體根基,減少身體對藥物的不良反應。風濕疾病病發的時候需要通過健脾藥物要驅除體內的風寒[7],治療以標本兼治為主要思路, 常用健脾和胃藥物如薏苡仁、蒼術、半夏、茯苓、陳皮、白術、白及、白芍等。

1.2 扶助正氣,益氣養血 脾為后天之本,脾胃虛弱將導致氣血虧虛,機體失去所養。臨證時常用黨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甘草等健脾和胃以養后天,促進氣血生成。常重用黃芪以益氣固表,配當歸取當歸養血湯養血之效,二藥合用,益氣補血,正氣旺則外邪除;獨活、秦艽、防風祛風濕止痹痛;配以杜仲、牛膝、桑寄生壯筋骨以除痹;細辛、桂枝發散風寒,通經活絡。陽氣虛者佐以肉桂、附子,陰血虛者佐以熟地黃、白芍[7-8]。因此,通過扶助正氣、益氣養血可以將體內抵御外邪的正氣加強,痹病自除。

1.3 祛痰化濕,急則治標 風濕病的發生發展是內外合邪而致,內因脾虛,外感濕邪,虛實夾雜,是本病臨床痰濕痹阻的基本特點。治療當健脾除濕、通絡祛風。常以羌活祛上部風濕,獨活祛下部風濕,兩者相合能散周身風濕,舒利關節而通痹;用防風、白芷、藁本祛風止痛,祛肌表風濕;用川芎活血祛風止痛,合蔓荊子升散在上的風濕而止頭痛。因此,通過祛痰化濕的方法,使痰去痹消,關節得以通利。

2 痹證分期治療

痹病可因虛致痹,因痹致虛,常常“不通、不榮”并見。病之初期清熱利濕散寒,中晚期調臟腑兼驅邪,活血之藥當貫穿始終[9-10]。

2.1 早期祛邪通絡 患者病初多以濕邪為主。濕性附著,所以要使用驅寒祛濕、通絡的藥物。臨床中要注意溫散走竄,辛溫選邪。方常選用麻黃加術湯、烏頭湯、桂枝湯等,嚴重者非大辛大熱之品難效,故麻黃、桂枝、附子、烏頭為常用之品。早期風濕病宜祛邪為主。

2.2 中期內外兼顧 病變中期失治或邪未盡去者,風寒濕邪稽留關節經絡,加之病變日久氣血虧損,肝腎不足,脾失健運,進一步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而致內外合邪,往往表現為關節僵硬變形,或局部肢體疼痛、重著、麻木腫脹,此時散外邪、內邪當并重。在祛風濕的同時亦須注重化痰瘀、和絡脈,故常用膽南星、僵蠶、陳皮、皂角刺、半夏以化痰通絡,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莪術等活血化瘀。枝、藤、節類藥物能引經達節,舒筋通絡,可選用配伍[11]。

2.3 后期扶正達邪 患者痹癥時間長,會導致氣血虧損,肝腎功能失調,導致經脈空虛,機體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因此需要以固本驅邪來調節機體功能。肝腎功能失調患者,腰膝酸痛無力,使用獨活寄生湯來去風邪、調養肝腎。患者面黃血虛則使用四物湯來進行調節氣血;氣虛無力,周身痛無定所者取三痹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陰虛有寒者,晨寒肢冷,加用溫腎散寒之品,如鹿角片、羊蒮、桂枝、附子等。此外,脾虛可生濕,故亦須用薏苡仁、陳皮、蒼術、白術、半夏配伍健脾氣以運化水濕。因此,風濕病后期邪深而正虛,宜補益正氣而扶正為主。

3 小 結

風濕病治療應以其“簡、便、廉、驗”為特點,這樣可以充分體現中醫中藥的獨特優勢。同時風濕病診治既要對癥治療、辨證論治,又要治病求本、審證求因,既要抓住風濕病表象,又要辨清疾病的本質,注重邪正兼顧、標本同治。

參考文獻

[1]楊梅玉,王莒生,謝幼紅,等.中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評價[J].北京中醫藥,2009, 28(7):497-450.

[2]劉健.風濕病中醫臨床思維[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2(9):753-761.

[3]劉健,鄭志堅.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學病機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9):13-15.

[4]劉健,韓明向,崔宜武,等.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證候學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1999 ,5 (11):35-36.

[5]劉健.類風濕性關節炎從脾論治探討[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23(1):1-4.

[6]黃傳兵.干燥綜合征從脾辨治[J].新中醫,2007,39(5):97-98.

[7]劉健.韓明向教授治療歷節病學術經驗[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99 ,18(5):45-47.

[8]齊亞軍,劉健,曹云祥,等.強直性脊柱炎從脾腎論治的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3):60-62.

[9]萬磊,劉健.名中醫劉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驗擷菁[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9,l2(6):613-614 .

風濕病的治療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醫外治;風濕類疾病;療效

中醫和現代醫學中[1],將風濕病的研究與概述,講解的極為廣泛。在《黃帝內經?素問》中,便有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理論,隨后提出了五體痹(肌痹、骨痹、筋痹、脈痹、皮痹),五臟俾(脾痹、腎痹、肝痹、心痹、肺痹),五風痹(寒痹、風痹、燥痹、熱痹、濕痹),歷節風、痛風、鶴膝風等病名。在現代醫學中,將風濕病命名為關節與骨、周圍軟組織(肌腱、肌肉、筋膜、滑膜)等病變,結締組織病有風濕關節炎等,代謝性疾病有痛風和脊柱關節病。針對風濕病而開展的治療極為豐富,本次研究主要對中醫外治應用于風濕病中的臨床療效。

一、定義與分類

中醫外治法較為受認可說法為手法、藥物、器械作用于皮膚表面,或經體外進行治療的方式。中醫外治方法較多,經相關研究記載顯示[2],可將其分為兩類,非藥物外治法與藥物外治法。因治療途徑、方法上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皮膚官竅黏膜治療、整體治療、經絡腧穴治療。整體治療:在人整體上作有效治療,治療方法有體育療法和導引療法;皮膚與官竅黏膜療法:經官竅黏膜和皮膚吸收機體循環系統而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如熏洗和敷貼療法。在現代醫學中,所存在制劑學中藥經皮給藥,也屬于此范疇;腧穴和經絡治療為經器械和手法、藥物,對腧穴和經絡起到顯著的療效,此治療方法主要有臍療與推拿、足心療與艾灸。分類方法并非將治療手段區分開來,在實際治療中,往往相互交叉形成。

在目前的中醫外治中,與現代物理學、生物學、磁學、光學等相結合,獲得全新的延伸,使用光、聲、磁等新技術與材料、方法,將中醫治療拓展出外治領域,這些醫學內容可歸納為外治范疇,中醫外治,在中醫治療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支。

二、中醫外治

經研究顯示,中醫外治機理與以下內容相關:

以傳統中醫理論來看,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經絡遍布于全身,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經絡能抵御外邪、氣血運行,起到保衛機體的效果,以“絡”、“經”起到全身內外溝通的效果。經體表施藥,也能夠起到對內部病灶進行治療的效果;經現代醫學研究顯示[3],采取中醫外治法對內在疾病進行治療,能有助于讓藥物成分發揮,其中揮發性成分,能夠經過黏膜與皮膚,在經過呼吸道等器官,作用于病灶,調整機體,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起到疾病治療效果。

三、中醫外治作用特點

采取中醫外治法對疾病進行治療,其作用特點有:局部作用、整體作用與綜合作用。能直達病灶,且藥效顯著,可經多途徑給藥,且方法多樣;藥物效果作用時間較快,且操作極為便捷,毒副作用較小,安全性高。

中醫外治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獲得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且已經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廣泛研究后[4],其治療方式多種多樣,在中醫治療中,已經成為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中醫外治法對常見風濕病的治療

風濕病臨床表現特征有腫脹、疼痛和活動僵硬,采取中醫外治法進行治療,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著名醫學家給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著名理論[5],在治療過程中,病癥與患者體制的不同,在治療過程中,對于方法的選擇存在差異。因此,對于風濕病中醫外治的方法進行療效至關重要。

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兩者的結合,是風濕病治療中,極為重要。如風濕關節炎,風熱與風寒型,兩者具有顯著差異,其治療方法不一。在類風濕關節炎緩解期和發作期中,其所綜之法大有不同。其中,膝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而引發的膝關節疼痛,其用藥和治療上也需要與患者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給藥途徑的合理選擇,其選擇治療方法的基本為患者能接受,并能起到對疾病的最佳治療效果。外治法的選擇與劑型,在行中醫外治中,其方法有薄貼法、摻法、貼敷法、藥捻法、敷臍法、坐浴法、點眼法、灌腸法、中藥離子導入法、熱療磁療等。在行具體治療時,應該針對患者體質選擇,如患者皮膚易過敏者,在使用離子導入、中藥外敷等方法治療時,就必須要特別謹慎,對患者身體癥狀密切觀察,避免出現過敏反應;治療需因時制宜,對于類風濕關節炎,女性較為多見,但是在經期治療時,則不宜使用中藥熏洗治療法。對于體制較弱,且合并心肺疾病患者,則不宜采取藥浴,避免發生醫源性損傷。

(一)中藥蒸汽療法

將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祛風散寒的中藥放在熏蒸器中,并蒸汽熏蒸于病灶處,熏蒸時間不宜超過30min。對于所用熏蒸中藥,也需要根據患者的疾病與證型進行分辨,辨證施治。類風濕關節炎,在現代醫學中表示為致殘性疾病,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功能喪失與關節畸形,病理特點為血管炎與關節滑膜炎發生病變性改變。中醫認為,其發病與正氣虧損,風寒乘虛而入相關。中醫將其分為風熱型、風寒型、風熱與風寒交替型、肝腎虧損型、痰瘀痹阻型。可適應黃麻、羌活、透骨草、桂枝與紅花進行祛風散寒治療,也可在其中加入活血養血之藥;寒熱交叉、風熱型可加用薏仁、忍冬藤作消腫清熱。

(二)中藥離子導入治療

中藥和電療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療法,采取特有非對中頻電流形成電場,藥物離子起到推動效果,讓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快速滲透皮膚,作用于病灶。能起到鎮痛、消腫,改善血液循環效果。

結語:

中醫外治療法治療基礎為遵循中醫基本理論,與肺腑經絡學相結合,中醫外治應用與風濕病中,其治療極為廣泛,且患者易于接受,其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廣泛,值得進一步研究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印春.頸椎病中醫外治方法應用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11):123-124.

[2] 黃慶亮,丁月珍.膏貼結合叩刺拔罐治療皰疹后遺神經痛23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3,22(6):60.

[3] 黃倜,張華東,王振興等.干燥綜合征口干燥癥的中醫外治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4):69-71.

風濕病的治療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降酸溶石湯;痛風病;副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6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408-01

痛風病是由長期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臨床上因高尿酸血癥、尿酸鹽結晶沉積,表現為急性關節炎、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并可引發尿酸鹽腎病、尿路結石,甚至關節致殘或腎功能不全[1]。中醫“痛風”一詞始載于《名醫別錄?上品》,“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金匱要略》中描述“歷節”癥狀特點為“疼痛如掣”、“腳腫如脫”,與痛風性關節炎較為相似,歷代醫家所論述“痛風”并不等同于現代醫學痛風病,而根據痛風病本身臨床表現,應屬“痹癥”、“白虎歷節風”、“痛風”范疇[2]。筆者通過選取58例痛風病患者,經分組研究,探討降酸溶石湯用于治療痛風病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痛風病的患者58例,按照數字表隨機抽取法將其分成2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齡27-74歲,平均(53.1±11.8)歲,病程1-26個月,平均(9.3±4.2)個月,血尿酸412-754μmol/L,平均(582.3±114.9)μmol/L,合并高血壓8例,糖尿病3例,肥胖11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5例,年齡26-72歲,平均(51.7±10.2)歲,病程2-24個月,平均(8.4±3.9)個月,血尿酸420-761μmol/L,平均(577.1±105.6)μmol/L,合并高血壓6例,糖尿病4例,肥胖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血尿酸、合并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嚴格控制飲食結構,給予低脂、低鹽、低嘌呤飲食,積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等合并癥。對照組在其基礎上給予別嘌醇片(上海信誼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0.1g/片),初始劑量50mg/次,2次/d,每周遞增50-100mg,1日劑量≤600mg,每兩周測量血尿酸水平,血尿酸控制正常1個月后,劑量逐步遞減。觀察組患者則采用降酸溶石湯治療,金錢草150g、忍冬藤100g,赤芍藥、土茯苓各60g,黃芪50g,車前子、薏苡仁、金銀花、水牛角、石膏30g、黃柏、萆、川牛膝、鵝不食草、雞內金、魚腦石、防己、牡丹皮各20g,地龍、秦艽15g,熟地黃10g,水煎4次,30min/次,1劑/d,合計總量約1500ml,分3次服用,2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血尿酸水平正常;好轉:關節腫脹消退,疼痛得以緩解,血尿酸檢查有所改善;未愈:臨床癥狀及體征、血尿酸檢查無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進行χ2檢驗,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1%(27/29),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2.4%(21/29),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差異顯著(P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對照組不良反應5例,皮疹2例,惡心、嘔吐2例,白細胞減少1例(停藥),觀察組患者除1例輕微腹瀉外,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3 討 論

元代朱丹溪提出“痛風者,四肢百節走通,方書謂之白虎歷節風證是也。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現代醫者多認為痛風屬中醫痹癥范疇,患者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臟腑功能失調,脾健運功能失調,腎氣化功能下降,水谷不能正化,濁毒產生,濕熱蘊結,氣血不通,故而發病[4]。本試驗觀察組患者給予降酸溶石湯,方中金錢草利水通淋、清熱化石,為治療結石之要藥,忍冬藤、金銀花宣散風熱、清熱解毒,赤芍、水牛角清熱涼血,萆、土茯苓、防己解毒、除濕、祛風止痛、利關節,黃芪利水消腫、補氣固表,車前子清熱利尿、滲濕止瀉,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解痹,石膏、黃柏清熱瀉火,川牛膝滲濕利尿、通經活血,鵝不食草發散通竅,雞內金消食健胃,魚腦石通淋化石,牡丹皮清熱涼血、利水祛濕,地龍清熱息風、利尿通淋、通行經絡,秦艽祛風濕、舒筋骨,熟地黃補血滋潤、益精填髓。諸藥合用具有祛濕止痛、散結通絡、清熱解毒作用,無明顯副作用,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服用西藥的對照組,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仰模,田黎.《金匱要略》痛風病治療探要[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9):1814-1815.

[2] 張榮坤.痛風病的證治與方劑配伍規律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5-6.

風濕病的治療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比索洛爾;依那普利;螺內酯;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

風濕性心臟病又稱為風心病,主要是指風濕熱活動累積到心臟瓣膜而造成的以一個或者多個心臟瓣膜為主要病變的疾病。患者在初期常無自覺癥狀,發展到后期時一般表現為咳嗽、乏力、心悸氣短、粉紅色泡沫痰等一系列心功能代償性疾病[1]。慢性心力衰竭是因為風濕性心臟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從而轉變為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心力衰竭是造成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對于風濕性心臟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并無較好的治療用藥,對于此類患者,大多數是采用心內科治療常規,強心利尿等,臨床效果可以稍微得到控制,但是并不明顯,在緩解心力衰竭的程度上效果也并不是非常理想。在用藥過后,患者的心臟瓣膜也會收到損傷,本研究中,采用比索洛爾、依那普利和螺內酯聯合治療,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慢性心力衰竭起到較好的作用,現筆者將資料整理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1 月―2014 年1 月由于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而就患者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 例,平均年齡53.5歲。入選標準[2]: ( 1) 患者入院后對其心臟功能進行分級評價,評價方法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 NYHA) 制定的相關標準,心功能分級Ⅱ級30 例,Ⅳ級50 例,( 2) 具有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其臨床癥狀均表現為咳嗽、乏力、心悸氣短以及粉紅色泡沫痰等, ( 3) 簽署知情同意書,( 4) 患者依從性好,能夠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和護理工作,配合后期隨訪。排除標準[3]: ( 1) 具有嚴重心肺系統疾病以及腹部腫瘤患者, ( 2) 肝腎功能不全者, ( 3) 對本研究持懷疑態度或者非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按照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具有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規治療對癥治療,排除其余不適情況,根據患者的臨床檢查結果處理患者的用藥劑量,患者入院后采取心內科常規治療,包括吸氧,解痙鎮咳平喘,強心利尿藥物使用,保持患者水電解質的平衡,β阻滯劑的使用,患者在臨床上心電圖顯示出現心率失常,可使用胺碘酮藥物治療抗心率失常。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使用依那普利和螺內酯治療[4],觀察組則采用比索洛爾、依那普利和螺內酯聯合治療,比索洛爾使用由小劑量到大劑量,初始為5mg每天,之后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做出相應調整,療程為3個月,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判,比較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程度以及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1.3 臨床療效評判標準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各40例,療程為3個月,療程結束后,評判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程度及分級情況,標準為第八版內科學,顯效:患者經過治療后,心力衰竭的情況有所改善,心悸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有明顯好轉,心率在正常范圍內,心功能指標得到改善,顯示為2級以上,心臟彩超顯胸腹部積液減少。有效:患者經過3 個月治療,心悸氣短、呼吸困難、咳嗽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心率減慢,心功能相關指標改善1 個級別以上,超聲顯示胸腹部積液減少。無效: 治療3 個月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出現進一步惡化。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 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方差檢驗。以P <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NYHA 分級

左心室收縮末容積( ml)

左心室舒張末容積( ml)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組

40

2.6±0.5 2.2±0.7

185±28 156.0±33.

223.4±47 200.5±39

對照組

40

2.8±0.7 2.4±0.3

187.2±32 187±31.0

223±47 223 ± 43. 2

P

<0.05 2 結果 經過三個月治療后,觀察組患者40例,顯效2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到95.0 %,對照組患者40例,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達到85.0%。兩組患者療效比較,具有明顯差異。兩組患者治療前,心功能分級無差異,治療后心功能分級明顯改變。

3 討論

風濕性心臟病在會累及到患者左房室、右房室以及主動脈瓣中,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規治療是吸氧,強心利尿,解痙等,維持患者的電解質平衡,保持患者的病情穩定,目前并無較好的用藥來治療此病,因此,臨床上治療此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于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治療應該重點研究如何改善患者心功能,達到逆轉心室重構的治療目的[5]。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時,比索洛爾是一種高選擇性的β拮抗劑,連續服用,效果顯著,并且不會出現耐受性,與血管緊張素抑制劑同時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壓,再加上利尿劑螺內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本研究中應用三種藥物聯合治療40例患者,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并且效果明顯優于依那普利聯合螺內酯組,表明在臨床上應用比索洛爾、依那普利聯合螺內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時,療效顯著,可以較快改善患者心功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宋衛民.比索洛爾、依那普利和螺內酯聯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2,31:166-167.

[2]朱改香.比索洛爾、依那普利和螺內酯聯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衰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02:135-136.

[3]王蕾.比索洛爾、依那普利和螺內酯聯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96例臨床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03:415-416.

[4]管一平,鄒翰琴.比索洛爾、依那普利和螺內酯聯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心臟雜志,2011,05:623-625+628.

[5]孟金平.觀察比索洛爾、依那普利聯合螺內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2013,11:48-49.

: ?'g E ? ? ?/? e='font-size:14.0pt;line-height:150%;color:blue'>[4]。患者在發病6小時內,肉眼還看不到明顯病變,8-48小時,發生病變的部位開始出現腦腫脹、腦溝變窄、腦回扁平。大部分患者意識清楚,若患者病情比較嚴重,會出現意識障礙和顱內壓增高的癥狀。血栓部位發生在椎基底動脈系統的患者,常常表現為惡心、嘔吐、眩暈、感覺障礙、吞咽困難及飲水嗆咳癥狀等。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溶栓效果與溶栓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血栓發病3小時以內超早期做溶栓治療其溶栓效果最為明顯,患者在發病3-6小時內做溶栓治療是治療腦血栓的關鍵時期[5]。因此,及時對腦血栓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對預后效果有著重大的影響。奧扎格雷是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劑,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還具有擴張血管的的作用,還可以改善腦血栓在急性期的運動障礙,預防動脈阻塞引起的腦梗死,改善急性期腦缺血的循環障礙和能量代謝異常情況。低分子肝素鈣是一種新型的抗凝血酶III依賴性抗血栓形成的藥物,因其抗因子Xa活性與抗因子IIa活性比例為2.5:5.0,而普通的肝素在1.0左右,因此,低分子肝素鈣抗凝血酶活性較低,抗凝血因子Ua活性較低,抗凝血因子Xa活性較高。對血栓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又有間接協同血栓溶解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深部靜脈血栓。患者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是否有出血現象,若有出血,應立即停用。此藥也禁止與乙酰水楊酸、非甾體類藥、右旋糖酐40等藥物合用。

綜上所述,兩組患者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73%,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9.5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奧扎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鈣用于治療腦血栓,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值得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徐志勇,胡治平. 奧扎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40例腦血栓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醫學工程,2013,02:89+92.

[2]董霞. 奧扎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腦血栓44例臨床觀察[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11:2595.

[3]劉榮玉. 奧扎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腦血栓形成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傷殘醫學,2013,08:215-216.

風濕病的治療范文第5篇

我院自1992年1月-2001年10月,共為49例危重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病人實施了心臟人工瓣膜替換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就術前準備、手術、術后處理等進行討論,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參照朱家麟等危重瓣膜病診斷標準,入選本組病人共49例其中男22例,女27例;年齡26-61歲,平均年齡41.9歲。二尖瓣狹窄(MS)并關閉不全13例,主動脈瓣狹窄(AS)并關閉不全(AI)5例,MS+MS+AI 31例,其中43例合并三尖瓣功能性關閉不全(TI),6例為器質性關閉不全,病程11~42年。心胸比0.72~0.92,均合并有房顫。心功能Ⅲ級13例,心功能Ⅳ級36例。

方法

1.術前給以強心利尿等改善心功能,輸血、白蛋白等改善營養,21-65天。有3例病人入院48小時內急性心功能不全急診手術。

2.全組49例病人均在全麻、低溫、體外循環下實行手術,心肌保護前12例采用4℃冷晶體停跳液;后37例采用1:4含鉀機血停跳液持續灌注,心肌表面冰屑降溫。二尖瓣替換采用2-0prolene線連續縫合法,保留后瓣及瓣下結構。主動脈瓣替換采用主動脈根部斜切口,縫合采用間斷式縫合法。三尖瓣關閉不全者行Devega環縮術或kay環縮術。

結果 本組49例病人術后早期死亡10例。其中6例死于術后低心排綜合癥,2例因室顫治療無效死亡;1例死于腎功能衰竭;1例死于顱內出血;總死亡率20.41%。

長期生存39例。隨訪時間6月-12年。隨訪率100%。1例術后3年死于顱內出血。1例術后1年2個月心內膜炎死亡;1例術后1年6個月腦栓塞遺留右側肢體活動障礙;1例術后3年機械瓣卡瓣死亡;1例術后2年腦出血遺留癲癇。隨訪5年已上生存率86.92%。同期進行三尖瓣環縮的病人,隨訪發現有10例有輕度的關閉不全,5例有中度以上的關閉不全,需強心利尿治療。

結論

1. 圍手術期處理

危重風濕性心瓣膜病體循環及肺循環系統長期高壓、淤血,發生肺、肝、腎等主要臟器的功能障礙;由于胃腸系統粘膜長期淤血,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病人伴有心臟惡液質。因此術前應加強心功能支持,甚至靜脈滴注正性肌力藥物,術前改善病人的心功能狀況,輸入血漿、新鮮血液、白蛋白等,糾正病人的低蛋白血癥與貧血;進行肺功能鍛煉。一般待心衰糾正、營養狀態改善后,選擇適應的手術時機,以提高手術療效。術中心肌保護采用含鉀機血停跳液持續灌注,保證了心肌的氧供與能量代謝,避免心肌再灌注損傷。術后嚴重的低心排,除正性肌力藥物外,早期采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左心轉流可提高左心功能;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早期行腹膜透析或床旁血液透析;氣管插管不能經口進食病人及早通過鼻飼補充營養或靜脈營養,有利病人的恢復。

2. 膜病變的處理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發生三尖瓣功能性關閉不全,術后心功能及長期生存率,因此,應該采取積極的手術處理方法,在替換二尖瓣、主動脈瓣的同時,即對三尖瓣輕度以上功能性關閉不全,也作瓣環環縮術。避免術后早期病變加重,發生右心衰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永和县| 白玉县| 贵定县| 宜兴市| 德令哈市| 佛山市| 长泰县| 南川市| 临西县| 建宁县| 德昌县| 伊宁县| 达拉特旗| 开江县| 泽库县| 历史| 孝义市| 新疆| 来宾市| 萨迦县| 延安市| 吴旗县| 仁化县| 象山县| 常州市| 道真| 延吉市| 黄山市| 厦门市| 镇安县| 赣榆县| 尼勒克县| 会宁县| 横山县| 峡江县| 汤原县| 广平县| 洛隆县| 双桥区|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