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挑山工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學科教學 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處
利用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從內容資源,還是從教學過程來看,都有其獨特之處,這種獨特之處具體表現在:
1.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性。如小學語文教材有幾百篇課文,不僅每篇課文都可有側重地進行認知心理教育,而且許多課文中都有十分明顯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都可充分利用其進行非認知心理教育。例如,《荷花》、《林海》等課文就可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挑山工》、《群鳥學藝》等課文可對學生進行不怕困難、錘煉意志的教育;《小木船》、《一個蘋果》等課文可對學生進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鐵罐》等課文可對學生進行自我意識方面的教育。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角度、多側面的,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此外,在思想品德課、社會課中也涉及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2.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散性。學科類課程不可能像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教材那樣,分階段、分層次、分單元地編排,而是以系統編排的。例如,語文教學中的字、詞、句、段、語、修、邏、文等,教師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分級訓練、分項安排地進行教學。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蘊涵在語言文字之中,分散在各個年級,形成了分散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全面理解教學目標,理解全冊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對學生不失時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潛在性。許多學科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并非直述出來,因此,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準確地把握字里行間潛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涵。以語文為例,《挑山工》一文,在挑山工的話中包含著堅韌不拔的哲理。如果教師能選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進一步深刻分析課文,是不難發現教材中潛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
4.心理健康教育的濡染性。例如,一位自然老師在講到“環境危機”的專題時,詳細地論證了地理教育對促進可持續發展事業的重要貢獻,并要求學生積極探究周圍的環境問題,做成小報告,然后集中起來共同討論。顯然這
既使學生學會了地理知識,又使他們懂得了尊重自然、關愛環境,遵循客觀規律,促進人地和諧共生的道理。
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傳統的教學是封閉性的,只重視教師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參與;只注重學生的接納而忽視學生的創造;只關心學生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生內心世界的變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就必須改進這種落后的教學方式。學生克服困難勇于進取的行為,以及自尊、自信的人格不是在教師的說教中,而是在自我積極參與的活動中產生和形成的。一切教學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實踐、鍛煉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有自主的權力,激發其創造性;給學生表現的機會,促使其自我實現;給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條件,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感;讓他們能自我調節心態、行為,正確看待失敗與挫折。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體驗多方面的鍛煉,其心理素質就能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教師應當根據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滲透點,任何為滲透而滲透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如果教師為了完成某種“任務”而進行滲透,或者尋找的“滲透點”是為了方便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顯然就走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學科教學滲透貴在自然、貼切,它與整個學科教學的具體過程是聯系的,是有機融合的。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順其自然”,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盡量避免生硬滲透。
在具體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適時有度”。所謂“適時”,就是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花在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只能利用3―5分鐘),如果一節45分鐘的學科課有20分鐘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就不叫學科滲透,而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所謂“有度”,一是要注意滲透高度,即滲透目標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二是要注意滲透梯度,即在了解學生個性心理及個別差異的基礎上,盡量考慮各層次學生的可接受性和滲透的循序漸進;三是要注意滲透效度,即教師要經常搜集學生的有關動態信息,適時調整滲透的策略,把握滲透的效果。
教無定法,同樣,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沒有固定方法。從教學設計取向看,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可以問題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也可以活動為中心,加強心理訓練,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從滲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與集中式、集體式與個別式、討論式與寫作式等。從具體滲透方法看,有移情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認知矯正法、游戲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導下,各種不同滲透形式和滲透方法的靈活運用便構成了不同的滲透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中,許多教師普遍存在“滲透死板”的問題。如在各種“公開課”中最常見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師在該節課結束前集中滲透幾分鐘,或者讓學生在稿紙上寫心得給聽課者看。顯然,這樣的滲透方式“痕跡”太重,過于呆板,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