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前瞻后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瞻前;顧后;討論
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合作學習作為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越來越受到重視,而課堂中“合作學習、小組討論” 幾乎成了展示性公開課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一時間“討論”充斥課堂,無論從視覺或是聽覺的效果去感受,無不給人一種熱鬧、鮮活的景象。討論是組織教學的一種方法,運用討論能激發思維、活躍氣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決疑難問題、深透理解文本,使學生受益匪淺。如何使課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默契,使課堂討論具有有效性。這需要教師瞻前顧后。
所謂的瞻前就是關注課前的準備。
(一)角色的準備。
首先學生能讓意識到“我”與他人,尤其是教師是平等地學習者。這需要教師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群體,走進學生心靈,把師生的積極互動延伸到盡可能寬廣的領域。只有平等的對話,才能實現智慧的碰撞,經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和和理性的升華。其次學生能意識到“我”是一個積極的說話者。鼓勵學生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意見,允許不同的聲音,從而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討論百論歸一。最后學生能意識到“我”是謙遜的傾聽者。傾聽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是主動討論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不會傾聽就很難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難以做到取長補短。
(二)問題的準備
學生針對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直接決定了討論的質量和效果。仔細審視課堂討論中的問題不難發現,課堂上的小組合作討論大多是隨機進行的,教師提出要求,學生馬上開始討論,并沒有進行預設或深思熟慮。一些問題沒有討論的必要,如問題過于簡單,教材中可直接找到答案,或是問題難度太大,遠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一些問題雖有一定的思考性,卻缺乏爭議性,也就失去了討論的本來意義。在小組合作討論中,真正具有認知矛盾和思維沖突的,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并產生激烈爭論但又不遠離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問題,這才有討論的價值。
教師如何來發現學生的好問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課前提出課上討論。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將其中的好問題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供大家討論。二是即興提問即興討論,但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它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調控能力,善于抓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好問題組織討論。
顧后就是留意討論的后期強化。
一、適當偏心
組織學生討論的目的之一便是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可縱觀我們的課堂,顯而易見,性格內向的學生、表達欠佳的學生、反應較慢的學生在討論中往往扮演聽眾的角色。這需要教師在討論后的交流中有意識地給這些學生創造彌補缺憾的機會,讓他們闡述所在組的總體意見。作為小組發言人,他們必須對小組的意見進行再加工,這樣給他們提供另一種形式的思考和表達機會。
二、多種點評
在討論接近尾聲時,教師應給予恰當的評價。在質疑辯論中,學生有荒誕的觀點,是正常的,關鍵是教師要有正確的評價立場。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發言,對回答正確的要肯定;對部分正確的觀點,在從學科角度肯定的同時,還應一針見血地指出其錯誤,并與學生共同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對完全錯誤的觀點,一方面指出錯誤所在,并分析錯因,另一方面要肯定其錯誤的價值,即使其他學生避免重蹈覆轍,鼓勵學生大膽亮出自己的觀點。對于結論多元化的問題,應特別表彰學生獨到的見解和特別簡捷的表達方式。除了教師點評之余,鼓勵學生共同點評、彼此點評。使學生在更為激烈的觀點碰撞中,在范圍更廣的對話中,進行比較、反思。對已有結論經行歸納整理。
三、留有“余音”
關鍵詞:瞻“前” 顧“后” 教學實效 知識水平 情感因素 課后作業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5-0291-01
為了上好數學課,我們要做到瞻“前”顧“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瞻“前”指的是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顧“后”指的設計課后作業。我們只有進行整體優化,才能切實提高教學實效,從而達到師生雙贏。
一、數學課堂教學之瞻“前”――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
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信息,從而獲得新知識,培養能力。
教師要設法把新知識與已有的有關知識聯系起來,同時讓學生對舊知識的延伸產生聯想,激發學生對后續知識的興趣和思考。另一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要對已有知識查漏補缺,力求知識系統的完整,這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浙教版八年級上冊《5.2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讓學生回顧、敘述等式的性質,并列表展示。而后提問:不等式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呢?引導學生類比,探究不等式的性質,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取新知識。表格如下:
再例如:浙教版七年級上冊《5.1一元一次方程》,我們可以先提問:2+3=?我接著又問“2+3=5”中含有一個關系符號“=”,這就說明這個算式的左右兩邊是相等的,這個算式又叫做什么?我再問:小學里,大家曾經學過一類特殊的等式,它是什么?我又問: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它特殊在哪里?我這么一來,連拋幾個簡單問題,學生輕松解決,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來。如此設計本課的導入,使學生很容易就進入課堂的原因就是提問聯系到了學生的已有知識。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的講解,學生一味的記憶,學生在輕松的學習中掌握了知識,無形中培養了能力,提高教學實效,從而達到師生雙贏。
二、數學課堂教學之顧“后”――設計課后作業
教科書配置的作業題、作業本的作業題基本上都與本節課的例題在題型上、解題方法上、解題格式上出奇的一致,以至于日積月累下,學生在做作業、甚至考試時缺失了仔細審題,認真分析這一環節,沒有了解題思路的探尋,沒有了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而只是一昧地照貓畫虎,仿照當天所學的例題的進行模仿操作。基于以上思考,我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做了適當的變化。
1.瞻“前”――知識儲備
瞻“前”指的是作業布置時要適當兼顧前面已學的知識和方法。例:浙教版七年級下冊《5.5分式方程》第二課時,此節內容與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組有一點相同。為了防止學生想當然地揣測所列方程的類型是分式方程、盲目套用,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真正經歷自主探究找尋解題思路的思維歷程,我給學生布置了如下3個作業題,現羅列如下:
題1:體育課上,全班同學分組參加活動,原計劃8人一組,后來重新編組,每組12人,這樣比原計劃減少了2組(已知分組后每組同學人數相等)。問這個班共有同學多少人?(七年級上冊作業本(2)28頁第5題)
題2:某村原有旱地和林地的面積之比為1:8。為保護環境,需把旱地的22公頃改造為林地,使得旱地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為2:5.求這個村原來有多少公頃旱地與林地?(七年級上作業本(1)28頁第5題改編)
題3:教材134頁的作業題4。
分析題意我們可以發現,問題1列出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問題2列出的是分式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組,問題3列出的是分式方程。這里的問題1、2屬于瞻“前”作業,通過這四道習題練習,檢查、鞏固了方程思想在解答應用問題中的應用,鞏固了列方程解應用問題的分析和抽象的全過程。
2.顧“后”――知識延續
“顧后”指的是作業布置中的要適當設置問題為后繼學習做適當的復習鋪墊工作。 例:在七年級下《5.2分式的基本性質》,與七年級上冊《等式的基本性質》相似,然而由于時間原因許多學生或者忘了,或掌握不是很全面、準確,再加上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給學科學習造成了知識基礎的缺失,假如上課時花費時間復習又將嚴重影響新課學習,因此上好《5.1分式》一節布置作業的時候,我布置了部分顧“后”型作業,適當涉及等式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希望通過這些作業的練習強迫學習在課前復習相關知識,同時為新課學習做適當的鋪墊,以便于新課學習中的對比學習。
如果我們對作業的處理做到瞻“前”、顧“后”,除了著眼于該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還要回過頭去看看前面的教材,就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使學生達到深化舊識、掌握新知,完善知識系統的目的。
總之,數學老師要上好數學課,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要關注新知識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做到瞻“前;而在課堂教學后,要精心設計課后作業,做到顧“后”。這樣,我們只有優化教學過程,才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從而達到師生雙贏。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然而,教師在為課堂教學準備的實際過程中,往往只著眼于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或忽略了整個教材的體系。那么,應該如何恰當地處理好教材呢?
一、教材處理中的“瞻前”
瞻前,是指處理某一部分教材時,既要著眼于該部分教材,又要考慮以前學過的知識,促進學生對已教過內容的進一步理解,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江蘇省特級教師徐斌老師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和家長一起到公園玩,為什么孩子很快就失去了玩的興趣?徐斌老師認為原因之一就是家長的步法太快,孩子跟不上節奏自然就失去了興趣。同樣,蘇科版物理教材的編寫也關注到這個問題,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并非是線性的,所以我認為教者在處理教材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要從以下幾個層面循序漸進地建構知識。
1.釋疑性“瞻前”
教材的編寫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依據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的理念之一就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材中很多知識都是從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從大量表象中感悟物理知識,進而在后續學習中逐步了解其本質。如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透鏡及其應用》在第一節“透鏡”中教材先通過學生“活動”使學生感性上知道了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不同作用,然后在第五節“光的折射”中讓學生通過對光經過三棱鏡折射現象的“聯想”,讓學生從理性上知道“透鏡的奧秘”。所以教師在處理第五節教材的時候,要意識到這是進行釋疑性“瞻前”的契機,通過釋疑性“瞻前”,常常能讓學生茅塞頓開。
2.遞進性“瞻前”
蘇科版物理教材的編寫是以“能量”為主線的,教材中分四個階段來逐步去認識“能”。第一階段:從個別的事例中認識能量,如利用某些聲音能用來粉碎人身體內結石的實例說明聲音具有能量;第二個階段:對各種能量作進一步的認識,如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內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第三個階段:從能量轉化的角度更深入地認識能量及有關知識,如從電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角度認識電動機和發電機等問題;第四個階段:從整個自然界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能量轉化與守恒的問題。這四個階段是層層遞進的,教師在對每個階段的教材進行處理時要考慮到引導學生感受“積跬步致千里”的歷程。在課堂教學中若能處理好這種遞進性“瞻前”,能給學生創造出一種“山高人為峰”的良好情感態度,為他們增添學好物理的動力。
3.歸納性“瞻前”
歸納性“瞻前”是可能且必要的一種處理教材的方法,教材中分散著許多物理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這些知識點及時歸類。如蘇科版八年級第二章物態變化最后一節“水循環”,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然界中的各種水循環方式總結到“物態變化”這個知識框架中去,從而建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種處理教材的方式對提高學生的統攝思維能力十分有益。
二、教材處理中的“顧后”
既然教材編寫是結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所以每部分教材的知識點就可能會在后續學習中做進一步的探究,因此處理教材時還要考慮到“顧后”。所謂“顧后”,就是在處理某一部分教材時,不僅要著眼于該部分內容,而且要放眼于后續教材中的內容,以便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深化,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在教材處理中我認為要處理好下面幾個問題。
1.明確方法
明確方法能給學生的后續學習帶來裨益,如在八年級引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時注意觀察器材的特點、實驗現象的細節等等。引言中也系統指出“科學探究”的方法,這些都為學生以后“做科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后置疑點
蘇科版物理教材的編寫思路是:簡化概念,用滲透的方式使學生領悟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內涵,把著眼點放在對有關現象,特別是學生熟悉現象的描述上,不過分糾纏概念的抽象定義,不追求“一步到位”。如在觀察光的色散現象時有學生問為什么光通過三棱鏡會改變傳播方向?學到光的折射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可又有學生問為什么七種色光通過同一個三棱鏡偏折程度不同?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并引導學生懂得“學海無涯”的道理。
3.滲透知識
與后置疑點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難點也可以適當前移,把與后面教學難點相關的知識預先在前面的教學內容中加以滲透。如做“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得出的物像之間諸多規律的同時可以滲透照相機、投影儀的使用技巧,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學以致用”,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求精神。
可見,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材中的“瞻前”與“顧后”是對教材進行處理的兩種方法。處理教材時,教者既要能“顧后”,又要能“瞻前”,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遵循學生認識規律,優化物理教學進程,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肥胖病是機體內熱量的攝入大于消耗,造成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導致體重超常。肥胖可見于任何年齡,40~50歲多見。世界衛生組織于1997年將肥胖宣布為一種疾病。醫學界把與肥胖相關的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稱為“死亡五重奏”。目前,肥胖在我國已經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肥胖患者已超過7000萬人,占總人口的5.5%,超重人數達2.5億。
《內經》中將肥胖分為三類
由于種族差異,我國人群的肥胖更多集中在腹部,內臟脂肪比較多。這種腹型肥胖比周身性肥胖更容易出現糖耐量減低,有更多糖尿病和心血管發生的危險。關于肥胖《內經》中就有記載,《靈樞?衛氣失常篇》將肥胖分為三類,即膏人、脂人及肉人。“人有肥、有膏、有肉……月國肉堅,皮滿者,肥;月國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同是肥胖,類型不同,膏人多虛,肉人多實,預后也不一樣。腹型肥胖應屬于中醫學中的膏人,以腹腔內脂肪增多為主,這種肥胖危害最大。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有的人脾胃都很旺盛,吃的多而且肥胖;還有的人是脾胃虛弱,吃的少仍然肥胖。可見同為肥胖,還有有虛實之分。這兩種類型的治療也不同,實胖的需要用清泄的方法,虛胖的需要用補虛的方法。“年過40而陰氣自半”,年齡到了40以上,人的各種代謝開始減緩,肥胖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它的并發癥也越來越多。
肥胖看成樹干,分枝就是肥胖的并發癥
我們可以把肥胖看成是樹干,樹根就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是導致肥胖的原因;肥胖可導致脂代謝紊亂、動脈硬化、高血壓、痛風、脂肪肝、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就是樹干的一個個分枝,這些分枝就是肥胖的并發癥。肥胖并發癥有兩大趨向:一類是非代謝類疾病,如頸椎病、膽囊炎膽石癥、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腰椎間盤脫出等;另一類則為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血脂紊亂、痛風、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等。“肉人”多為第一類,“脂人、膏人”多為第二類或兩類兼而有之,所以預后不一樣。
肥胖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
肥胖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而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痛風等疾患則僅為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肥胖是這些疾病的共同根源,是它們的“共同土壤”,應該從整體、動態角度認識肥胖。我們把有關肥胖的疾病發展過程稱為肥胖的三部曲,就是腹型肥胖、代謝綜合征、心腦血管疾病。因而,繼發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代謝性高血壓、痛風、血脂紊亂等應視為肥胖的并發癥,是繼發病而不是原發病。
【摘要】 Ⅰ期前、后聯合入路手術治療無癱瘓的嚴重壓縮伸展型下頸椎骨折脫位損傷6例,跟蹤隨訪11~24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9個月,脊髓神經功能良好,植骨融合率高,穩定性好,無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 頸椎骨折;手術
臨床資料
1 一般資料 本組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24~43歲,平均31歲。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4例,墜落傷2例。損傷部位:C41例,C52例,C63 例。Allen分型分期均屬壓縮伸展型第4階段,所有患者四肢和軀干感覺正常,運動不受限,腱反射無異常,無錐體束征。6例頸椎正、側位X線片、CT檢查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頸椎椎體向前脫位、骨折、單側或雙側關節絞鎖、椎板骨折。MRI成像見骨折塊凸入椎管致使頸椎管狹窄,但脊髓形態正常,信號無異常。均于2~5天內手術。
2 方法
2.1 術前處理 術前常規顱骨牽引,受傷時間
2.2 手術方法 (1)后路手術:顱骨牽引下,頸后路正中切口,剝離顯露骨折椎的上、下1個椎骨的椎板及棘突,然后緩緩剝離顯露骨折棘突、椎板、關節突,絞鎖關節撬撥復位或咬除阻礙復位的關節突關節,切除傷椎全椎板、黃韌帶,關節突周圍植骨,椎弓根固定或側塊鋼板內固定,C臂機透視,如復位滿意可縫合切口,如仍無法復位行前路手術復位后再縫合。(2)前路手術:取右側胸鎖乳突肌前緣橫切口,將胸鎖乳突肌和頸動脈鞘拉向外側,氣管、食管和甲狀腺拉向內側,分離至頸椎前面,用C臂透視確定需要減壓的椎體間隙,刮匙取出前方壓迫頸髓的骨塊、椎間盤,并向上、下方潛行減壓,取自體髂骨塊或肽網植入減壓間隙,選擇合適的前路頸椎自鎖鈦板和螺釘固定。術后頸托固定4~6周。
3 結果 6例術后均行正側位X 線片及MRI,隨訪11~24個月,術后Χ 線片示頸椎序列曲度良好,術后無并發癥發生,MRI 影像見頸椎管容積恢復正常,脊髓形態正常。所有患者隨訪時均無神經壓迫癥狀。X線片示均獲得牢固骨性融合,無假關節、骨不連發生,無鈦板移位、螺釘斷裂、植骨塊移位脫出,頸椎椎間高度、生理曲度及頸椎穩定性維持良好;MRI見頸椎管容積恢復正常,脊髓形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