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交易成本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家族與企業
以往的家族企業研究都是從文化或社會學上作出解釋,即中國傳統的家文化與家族的對中國人的行為規則產生很大的影響。家族不但成為中國人之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成為正式生活的主導因素,并導致了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在企業中的復制、延伸。
這些觀點只是簡單地把企業主的行為動機歸納為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但研究表明,中國社會呈現出的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代表的“差序格局”,是能放能收的伸縮性網絡,它暗示著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族。這表明,雖然人的行為受家族主義的影響,但個人依然有自身利益的追求。
因此,本文在具體分析以前,首先對企業主的基本動機作出新的假定:“行動——結構”互動的雙重動機假設。它強調,作為社會人的個人動機是由價值動機和利己動機組成的,雙重動機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并且由此決定著個人的行動。
從這個基本假設出發,本文認為,企業主基于利己動機希望企業能得到發展,而價值動機也促使他把家族的興盛作為自己的一項職責。而作為家族興盛的條件,就是先把企業搞好,企業搞好了才能帶來家族的繁榮。因此,本文的邏輯起點是,企業主不論是出于利己還是價值動機,都要把企業的興盛作為自己追求的動機。
二、企業與交易成本
企業如何才能發展?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給我們分析企業,包括家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分析框架。
新制度經濟學因其對制度的關注而有別于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它的興起改變了傳統上的把企業作為生產機器的看法??扑拐J為:企業與市場是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企業是作為市場的價格機制的替代物,在人們既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實現合作,又可以通過企業形式實現合作時,并且兩種合作的效果是相同的時候,采取哪種形式的合約取決于交易成本。
在張五常那里,市場交易涉及的是產品與商品的契約安排,而企業交易涉及的是生產要素的契約安排。相應的,科斯關于企業邊界的結論也就演變為:“當產品市場發生的交易(定價)費用的節約在邊際上等于新興的‘市場要素’中費用(也是交易成本)的增加時,就達到了均衡。”
這里涉及到交易成本問題,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在進行比較研究時的基本單位,主要是在產權(根據契約)被用于市場商務活動中的交易時發生的,是:“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發生的為達成一項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和事后發生的監督貫徹該項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它們區別于生產成本,既執行合同本身而發生的成本?!备鼮榫唧w的來看,它包括以下各項行為所引起的成本支出:(1)進行市場調查;(2)討價還價過程;(3)起草、討論、確定交易合同的過程;(4)監視合同簽署人;(5)貫徹合同;(6)保護雙方權益,防止第三方侵權。
上面的相關研究給我們一個分析的框架來對家族企業進行研究:在企業生產成本和市場結構不變的前提下,企業的規模由交易成本決定。而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則表現為企業主與“生產要素”(主要是勞動力)的契約的簽訂所花費的成本。因此,要想企業壯大,必須減少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這樣,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治理結構就成為企業主的首選,只有這樣才能擴展企業的規模,進而榮耀家族。
三、交易成本與信任
企業內的交易成本主要體現為企業主與勞動力之間的契約成本。按樊綱的六分法來看,主要體現在信息成本、監督成本和事后可能出現違約造成的成本。具體表現為:由于企業主的有限理性使分散的人才信息的搜集變得困難,而且應聘人員機會主義的存在導致信息障礙和信息失真所造成的信息成本;合同簽訂后員工可能出現的搭便車、偷懶等機會主義行為,導致企業要設置相關的人員與機制來監督員工的工作,從而造成監督成本;同樣利益的沖突和外來的引誘都可能導致員工出現違約行為,從而導致企業主的損失等等。
合同簽訂的一系列成本導致了交易成本,這些成本所產生的背后都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信任。從信息成本來看,在信息爆炸、各類信息真假難辯、社會誠信有待提高的社會中,如何辨別所需人員的信息的真假,找到自己要找的人才是企業主和應聘人員簽訂合同時面臨的問題。同樣,企業主不信任員工,怕他出現機會主義,員工對自己企業的不信任也會導致機會主義,所以企業主要花費監督成本來減少員工的機會主義。而違約行為的出現也是雙方缺乏信任,對未來沒有信心的表現。
而且,信任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并不僅僅體現在有利于防范機會主義,減少信息成本和監督成本,降低員工對未來的不確定,從而減少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它還有利于促使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使人際溝通更加順暢,提升企業的凝聚力。
信任在企業內部的作用如此之大,對于企業的發展與壯大(在生產技術和市場結構不變的前提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只要是理性的企業主都會注意這樣的問題,并把企業內部信任的建構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而中國社會的信任建構的機制是什么樣的?家文化對信任的建構又有什么影響呢?
四、家族主義、泛家族主義與信任的建構
正是因為信任的重要性,使其成為國內外炙手可熱的研究話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對信任的研究取向有兩種:(1)將信任理解為人際關系的產物,是由人際關系中的理性計算和情感關聯決定的人際態度;(2)將信任理解為社會制度與文化規范的產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規制度)或倫理(社會文化規范)基礎上的一種社會現象。以關系和制度兩種對信任的建構機制不同取向的研究也表明,信任作為社會關系的一種重要的維度,是和社會結構、文化規范想聯系的。因此,對中國信任問題的研究,其根本的出發點就是中國的本土文化和社會格局。
相比較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制度化的信任機制的缺失,建立在血緣、地緣關系上的家族成員所擁有的天然的、義務性的信任,不僅僅能減低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以滿足企業主的利己動機,而且使用家族成員,帶動家族成員發家致富,也是符合企業主的價值動機的。因此,比起雇傭外人或陌生人給企業經營帶來風險,使用家族成員來經營企業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企業主的首選了。
但是,只用家族成員來經營管理企業是以企業的小規模經營為前提的。隨著家族規模的擴大,不僅家族的勞動力供給會出現短缺,而且企業需要的各項專業人才也不是家族能夠供應的。在這種情況下,對外招聘也就不可避免了。面對這些非家族成員,一方面要運用各種規章制度對他們行為進行約束,另外,與他們建立私人之間信任關系也是企業主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人對關系的分類,可以分為“自家人/外人”?!白约胰恕笨梢园_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白约胰恕笔侵档眯刨嚨摹⒖煽康模馊藙t相反,給人一種不安全感。因此,基于利益等方面的考慮,企業主有必要把“外人”轉化為“自家人”,使其成為更廣泛意義上的家族成員。根據龔曉京的研究,中國社會特別是鄉土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將正式的人際關系轉化成非正式的人際關系的擬親化現象。在農民原本可以通過契約的關系達到合作或獲得資源的情況下,卻傾向于通過擬親化的途徑來解決。而其途徑,不外認同宗、認干親、拜把子等形式,這樣基于利益關系的業緣關系就轉換成一種類似的血緣關系,從而納入“差序格局”的范圍。
通過聘用家族成員和把家族外對企業發展有影響力的成員納入自己的“差序格局”,企業內部的信任就能產生,并對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產生影響:從信息成本來看,不僅家族網絡能夠提供信息的來源,還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從監督成本來說,企業內存在的家族網絡使得監管的信息能及時有效地反饋到企業主手里,對員工行為進行監督,而且家族或泛家族認同的存在,也有效地遏制了員工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其更好的為企業工作;同樣,血緣與地緣的制約,使得違約行為也變得不太可能。
1.醫學成人教育專升本發展的需要。
醫學成人專升本教育是根據教育部教學管理和研究要面向21世紀,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精神,結合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的實際,開辦的一種教育教學模式。2002年,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頒發了《關于舉辦高等醫學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成人醫學教育的對象必須是已經取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的在職從業醫療衛生人員,使成人“專升本”教育的對象發生了改變,培養模式是針對已有醫學專科學歷的在職人員,通過全國成人高考專升本入學考試,升入相關專業本科(專業可交叉),繼續學習,修業期滿,達到相應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可獲得本科學歷。
2.醫學成人教育的自身特點要求。
成人“專升本”自身的特點體現在:①“專升本”學生已受過系統的大學專科教育;大都具備較為扎實的專業文化基礎,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欲望強烈。②“專升本”學生多為在職學習,有實際工作經驗,多數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③學生專業背景各異,專業基礎參差不齊。而近年由于“專升本”招生中取消了專業限制,報考“專升本”時個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所讀專業,這導致“專升本”在校學生中,有70%~80%學生??扑鶎W專業與新學本科專業不同,這給教學活動實施帶來了較大困難。④由于課堂教學有效時間短,學習相對分散,工作經驗及社會閱歷的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學習態度迥然不同,多數學生處于半工半讀狀態,工學矛盾尖銳,這已嚴重影響到成人“專升本”教育的整體質量,集中體現為創新意識較差,道德素質滑坡,團結精神較弱等方面。
3.新醫改和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2009年,新醫改相關政策明確提出改革現有醫學人才培養體制,加快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隨著衛生服務體系與醫學服務模式的變革,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人口老齡化趨勢等問題的出現,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亟待轉變。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二、高校醫學成人教育專升本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以人的全面發展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培養創造性人才,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學會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具有創造能力。
2.醫學成人教育專升本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一體化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醫務專門人才。
3.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拓寬專業口徑
統一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平臺,按照學科大類設置標準化的大類課程,構建統一的學科基礎課程平臺,設置靈活多樣、滿足市場需求的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模塊。
4.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和教學方法改革。
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各個教學環節的合理配置和整體優化,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5.加強人文社會學科的課程建設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醫德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我校醫學成人教育專升本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
1.課程結構。
①構建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三個課程平臺,以達到“基礎扎實,專長突出”的要求。公共基礎課程平臺約占總學時數30%,學科基礎課程平臺約占總學時數30%,專業課程平臺約占總學時數40%。②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開課數量原則上需超過應選課程數量的2倍。必修課占總學分(學時)比例約為80%,選修課20%。③設立理論、實踐,課外三個教學環節,以實現“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培養目標,三者的學分(學時)比例約為4∶2∶1,專升本業余學生一至四學期面授以外的時間結合工作崗位進行自學、見習,第五學期安排為實習時間。
2.公共基礎課程平臺。
公共基礎課程是向學生傳授自然和社會領域的帶有基本規律的知識和技能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英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是臨床醫師獲取信息、更新知識的基本手段。我院安排了三個學期共150余學時,旨在加強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要求學生達到英語三級水平,通過湖南省組織的學位英語考核才能授予學位,第四學期安排了專業英語,學習本專業外文專著、順利閱讀有關外文書刊的基礎知識。
3.學科基礎課程平臺。
依照基礎性、公共性和學術性原則設置學科基礎課(大類)平臺,要求具有完整規范的知識體系,能夠使學生獲得嚴格的學科基礎知識訓練。我們考慮到學生在??齐A段已掌握系統解剖學知識,在專升本階段除復習系統解剖學內容外,主要學習局部解剖學內容,注意與臨床實際相聯系。醫學免疫學在闡明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同時,結合臨床,介紹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相關的臨床免疫學內容。
4.專業課程平臺。
專業課程平臺強調專業的前沿信息和專業發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寬專業口徑與靈活設置專業方向相結合的原則,課程設置要突出專業特色,以增強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應模塊化、小型化和多樣化,以便學生自由靈活地選擇。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操作、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未來醫學發展的需要,根據現代醫學科學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及21世紀社會對醫學人才的新要求,對課程體系進行創新,增加了一系列選修課程如醫學心理學、全科醫學概論、社區保健、衛生法學、社區急救、老年醫學等課程。
5.實踐性教學環節。
加強和改革實踐教學,精選實踐內容提高學員臨床技能。我院考慮到成教學生在各自的崗位工作,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實習類別及實習醫院并報備到學院實習科。由于成教學生工學矛盾相當突出,如學生所服務的醫院師資學術水平高,可以在本單位實習,但需嚴格按實習手冊的要求填寫實習記錄和鑒定意見。
四、調整后的專升本培養方案與原方案的比較
專升本與本科培養目標一致,但在專業課設置上,專升本不能簡單照搬統招本科培養方案,也不能是簡單的本科減??凭褪菍I?。文獻檢索課程應由選修課調整為必修課,增加了科研設計、精神病學、法醫學、神經病學、社區保健學,全科醫學概論、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和醫事法等選修課,如此調整后,專業課更能體現培養特色。調整后的培養方案課程門數必修課由22減至15門,增加了15門可選選修課,由學生根據自己工作需要選修5~7門,共計20~22門課,面授課時為總課時的三分之一,相應增加了學科基礎課的實驗學時。學生在校集中面授時間為20天左右,其余的時間為在崗結合工作自學。第一學期增加了人文素質課程,根據專升本學員的特點,以面授、網絡課堂、講座等形式開設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等課程,實現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科學的相互滲透,幫助學員樹立關愛患者、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團隊合作精神。第五學期為結合工作崗位的實習。
五、結語
1.1課程教學模式設計不夠合理
目前很多高職院?!冻杀緯嫛氛n程的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為主題,將重點仍然放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離。教師側重于讓學生掌握經驗,學會模仿;而不是采取探索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從案例中歸納到理論層面;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1.2教學內容的選取與設計不夠科學
目前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側重于對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的講解,不同知識點的方法、公式多,又比較相似,讓學生容易記混淆。不同知識點的教學內容相互割裂,不容易讓學生將知識點串聯起來。
1.3使用的教學方法陳舊、老套
《成本會計》目前的教學方法仍然采取填鴨式講授法教學,教師滿足于讓學生依樣畫葫蘆學會編制和計算成本表格,學生對原始憑證的記錄和流轉程序以及數據之間的來龍去脈,表間的結轉關系無法有一個直觀了解,對實際中的成本核算流程缺乏感性認識。
1.4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脫節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了成本會計的實訓課程,但由于實訓課程是在成本會計理論課程結束后集中進行,而且主要是以校內模擬仿真實訓為主,讓學生通過成本會計核算軟件來進行實訓,學生很難區分生產工序和生產步驟,也不容易理解生產中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和在產品轉移方式,從而影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步法等的計算。成本會計實訓課時較少,學生要在有限的課時里完成大量的成本會計仿真實訓。面對不同成本核算對象的多個料、工、費項目,需要通過不同的成本核算表格以及不同的成本歸集、分配和結轉程序,學生只能望洋興嘆,滿足于能按時對照實訓答案完成實訓,導致學生的賬證意識模糊,不能很好地將費用分配結果與記賬憑證對應;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成本計算單和相關成本賬簿之間的結轉對應關系;更無法對實際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形成較全面的感性認識,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職能的訓練更是缺失。綜上,筆者試圖通過《成本會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嘗試重組課程內容,將按照成本核算工作過程與步驟展開的課堂理論知識串聯起來,使缺乏實踐經驗的高職生在仿真實訓環境中學習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與分析能力。
2《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改革的思路
2.1改革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依據成本會計崗位及其工作過程的特點,結合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職業資格考試的具體要求,將《成本會計》學習領域的教學內容優化整合,合理創設六大學習情境:費用要素的歸集與分配、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分類法和定額法。根據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習規律,按照從單項到綜合的方式排列六大學習情境,教學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層層遞進。再將學習情境根據工作任務分解成若干項目,并根據每項工作任務,設計教學案例和單元實訓。積極注意調查學生的反饋,并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改進。
2.2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項目,結合學生特點以及教學條件,機動靈活地運用比如模擬仿真教學法、邊講邊練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技能競賽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與企業實務有機結合。比如,在講授職工薪酬的歸集與分配方法時,鑒于學生在《財務會計》課程中已學習過有關內容,筆者在課堂上采用模擬仿真教學法,先給學生用掛圖展示職工薪酬核算的業務處理流程,然后將學生分為幾個成本核算項目小組,直接給出仿真模擬企業的職工工資憑條、職工薪酬匯總表、計提五險一金、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匯總表等原始憑證,要求學生自己為企業編制企業職工薪酬分配表。學生根據下達的工作任務,查閱相關資料(主要是教材),按照崗位進行核算,完成相關成本單的計算,同時完成相關賬務處理。
2.3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在成本會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中,合理分配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課時比例,適當增加實訓課程的教學時間,并在教學實施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緊密結合,變學生的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學和邊講邊練教學法,模仿企業的會計核算環境,給學生分配相應的成本會計核算角色,布置成本核算任務,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相互討論,進而完成任務。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鑒于成本會計屬于內部會計,設計企業的商業機密較多,學生很難找到在企業實習的機會,成本會計實踐教學只能以校內實訓為主。在成本會計實踐教學的設計上,參照成本會計崗位的職業資格標準,設計三個層面的實訓。
(1)“單項手工實訓”。
根據成本會計不同的費用要素的歸集與分配核算任務,設計單元實訓任務,分發記賬憑證和成本費用賬頁,教師在講授完理論教學內容后,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隨堂進行單項實訓。
(2)“綜合手工實訓”。
將三個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兩個輔助成本核算方法———分類法、定額法重組在一起進行實踐教學。按“建賬—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成本會計報表”的成本核算工作過程組織教學,使學生對整個成本核算流程和賬證表之間的對應關系有一個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企業模擬仿真實訓”。
“企業模擬仿真實訓”通過成本會計教學實訓軟件來進行成本核算電算化實訓。在學生實訓過程中,教師要按照成本會計崗位職責將學生分成組,分階段規定實訓任務,對學生進行輪崗實訓,并分階段檢查學生的實訓效果,解答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除此以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開發高水平的成本會計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在研發教學課件時要突出各成本核算流程的整體性,對成本核算流程可設計一些動畫,以增強趣味性;并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Excel軟件設計成本核算計算模板;利用班級QQ群以及微信等現代通信設施與學生在課下保持聯系,增進師生互動。
3成本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實施的效果
筆者在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會計與審計專業2011級、2012級學生的成本會計教學中實施了接近2年的成本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根據學生的學情和課堂實踐效果的反饋,筆者重新構建了成本會計教學內容,設計了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理論知識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撰寫了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標準;制作了精美的PPT教學課件;并對所有成本會計學習情境編制了Excel成本核算模板;編寫了一套比較實用的成本會計實務教材與習題冊,該教材在使用中獲得了學生的好評。成本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也提高了教師的執教水平和學生的技能。2013年和2014年,筆者連續兩年擔任指導教師,帶領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2011級和2012級會計與審計專業的各四名學生參加湖北省教育廳主辦的湖北省高等職業院校會計技能大賽,在2013年,生科代表隊在大賽中榮獲團體二等獎,并榮獲成本崗位二等獎;在2014年,生科代表隊在大賽中榮獲總分第二,團體一等獎的好成績,筆者也在該次大賽中榮獲優秀教師指導獎。
4成本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實施的問題
摘要:從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脈絡,更能明顯地辨識出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軌跡。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論為線索,對多國企業理論發展的學術脈絡和內在聯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為交易成本理論學界又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源自其使有關治理問題和企業邊界問題的研究在過去30年中成為經濟學研究熱點和理論前沿的貢獻。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以交易作為分析單位,將制度作為考察對象,可以輕易地應用于其他能夠以制度作為解釋變量或被解釋變量的研究主題,其應用與影響范圍之廣泛,無疑是其獲得認可和殊榮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20世紀70年代,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明顯帶有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烙印,科斯與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響在多國企業理論內部的競爭中更體現出解釋力和競爭力。
多國企業理論,俗稱跨國公司理論,確立于上世紀60年代,時屬國際經濟學范疇,研究多國企業的存在并用以解釋國際投資的方向和動因。此階段的多國企業理論屬于新古典方法的產業組織理論范式時期。
一、交易成本與新古典方法的內部化理論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經明確地進入了多國企業理論的構建和發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國企業內部化論的領軍人物,他們在其各自的內部化觀點中都承認科斯的影響。雖然,事實上,他們從科斯那里繼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內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方法。
(一)交易成本概念與Buckley&Casson的內部化理論
Buckley&Casson(1976)在論述其“市場內部化經濟學”時認為,由于“在一定條件(如規模收益非遞增)下”,通過完全競爭市場配置資源最有效率,因此企業以尋求效率為動機進行市場內部化的必要條件是外部市場不完善。內部化規避了不完善的外部市場,避免了因市場不完善導致的低效率,進而產生了內部化利益,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成本會抵消潛在的利益,因此,企業的最優規模被確定在進一步內部化的成本與利益相等的那一點。企業跨越國界進行內部化時創造了多國企業。這就是他們解釋多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邏輯。
學術淵源上,Buckley&Casson的內部化觀點源于科斯在《企業的性質》(1937)-文中將企業解釋為節約交易成本所產生的組織形式。他們也承認其“市場內部化的經濟學”得益于科斯等人的經典分析,同樣以“企業替代市場”的邏輯為基礎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照此邏輯,他們的內部化理論是將跨國公司解釋為出于節約交易成本的效率動機而產生的經濟組織。
(二)交易成本概念與Rugman的內部化理論
Rugman(1981)將經濟理論應用于國際投資問題,其內部化觀點建立在極強的假設之上,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與國際貿易純理論相反,自由貿易被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不完善所破壞,并由多國企業取而代之。在Rugman看來,針對外部市場交易成本過高或外部市場的缺失,相應的解決方案是以管理指令制定內部(轉移)價格,以內部市場替代外部市場,即所謂的內部化。他指出“科斯(1937)在其原創論文中顯示國內公司可以規避常規市場并利用內部價格以克服外部市場上過度的交易成本,為避免這些成本,企業的管理團隊可以使用管理命令確定內部(轉移)價格?!?/p>
(三)內部化理論中的交易成本概念
內部化學者Buckley&Casson(1976)和Rug-man(1981)雖都認為多國企業的存在即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導致企業替代市場,但他們所說的企業在內涵上只是作為外部市場替代物的內部市場。盡管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和分析模式在他們的理論構建中都有使用,但科斯意義上的企業概念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二、科斯思想傳統下的多國企業理論
(一)Hymer的多國企業理論介紹
Hymer作為多國企業理論的開創者,其早年博士論文(1960)的觀點早已進入教科書,并被冠以產業組織方法的標簽。然而,Hymer(1968)的交易成本思想被世人發現至今僅20年,且尚未得到充分的關注和傳播。
Hymer是最早將科斯(1937)的交易成本觀點應用于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研究的。在沉寂了大約30年之后,該論文最初的法文版被Horaguchi&Toyne(1990)與Casson(1990)等人發現并刊行英文版譯文。至此確立了Hymer作為直接投資理論交易成本方法先驅的地位。例如Horaguchi&Toyne(1990)指出,“通讀Hym-er的博士論文和其有關科斯的著作”可以發現Hymer運用“科斯的企業與市場理論”并同時考慮“管理資源”的作用以解釋多國企業。
(二)Hymer交易成本思想的學術淵源
從以上回顧可以看到,科斯思想和分析模式在Hymer的多國企業理論中體現得非常完整。也不難看出,在學術淵源上,Hymer的內部化觀點同科斯(1937)的思想聯系密切。雖然Hymer在其博士論文中并未明確提及科斯(1937),但提出的觀點“企業將市場內部化或取而代之”與之類似;而Hymer(1968)后來則明確引用了科斯(1937)的觀點,并將其文章第一部分的標題命名為“企業是節約市場成本的工具”??梢?,Hymer沿襲了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市場與企業”二分法,也基本遵循了科斯(1937)從企業“是否有利可圖”的角度選擇交易模式的思路,明確指出從企業的角度研究問題??傊?,同科斯(1937)-樣,Hymer(1968)體現出原始粗糙的交易成本思想。這同Hennart的多國企業理論所體現的威廉姆森思想具有顯著的差異。
三、威廉姆森思想傳統下的多國企業理論
(一)Hennart的多國企業理論介紹
Hennart是跨國公司理論內部化/交易成本方法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在早期的時候使用“內部化”一詞(1982),后期則改作“交易成本理論/方法”的提法(2000)。其觀點以交易作為分析單位,對給定的交易進行分析。Hennart認為,對于給定的交易,不同制度(市場或企業)以不同的方式(價格或等級結構)組織交易會經受不同的成本,內部化理論應當解釋為何企業在組織交換上是更有效率的制度。Hennart指出,價格制度可以無成本地完成任何組織制度都必須完成的三個任務,即告知每個人以他人的需要、補償其生產性質的行為和抑制議價。
為減少上述成本,尤其是減少機會主義導致的“欺詐”動機,需要以等級結構的指令替代有瑕疵的市場價格,切斷產量與業績之間的聯系,即市場不完善的解決方案是以等級結構作為組織方式,這是因為內部化轉移了動機并提供了“正確的”信息。
當然,等級結構作為一種與價格不同的激勵結構會引發“偷懶”,這就成為利用企業制度的成本。而可能的企業失靈與等級結構失靈同時存在意味著顯著的交易成本本身并不是內部化的充分條件。由于使用單一的組織方式(價格或等級結構)受到收益遞減規律的制約,二者兼用是最為現實的組織方式。在Hennart看來,多國企業的邊界最終由此決定。
(二)Hennart多國企業理論的學理特征
Hennart對多國企業的解釋是強調基于“自然的”市場不完善所導致的交易成本。具體地講,是指信息成本、執行成本、議價成本等形式的交易成本。從學理上看,雖然Hennart同樣注意到確立、執行與轉移產權的成本,但根據其理論對產權的確定與執行成本的重視,可以判斷Hennart的理論體系中所講的主要的交易成本屬于產權學派的交易成本概念,即確定與維持產權的成本。
雖然Hennart在其理論中運用威廉姆森類型的交易成本概念,同屬產權學派的交易成本觀點,而且對交易成本的解釋同威廉姆森(1975,1985)-樣基于“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概念,分析模式如出一轍,但是Hennart(2000)強調其理論并不完全依賴,只是時而取用“資產專用性”這一標志威廉姆森版本的交易成本經濟學特征的概念。因此可以認為,Hennart的理論雖是威廉姆森的思想傳統,但也有明顯的區別。
四、交易成本理論對多國企業理論的影響
(一)交易成本理論對多國企業理論發展的貢獻
Hymer(1968)吸收并明確運用了科斯(1937)的思想,即所謂企業理論,也將企業視作協調生產活動的組織,企業家的“管理”與“市場”是相互替代的協調方式。Hymer指出“只有當市場不完善且企業規模大到足以意識到諸(市場)不完善時,才需以多國企業的管理結構替代市場聯系?!焙喲灾琀ymer以企業作為解決方案是基于企業的管理結構能夠更好地協調生產活動這一認識。
總之,科斯與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思想進入多國企業理論后,Hymer與Hennart輕松地回應了內部化論中瑕疵明顯的觀點,有力地推動了多國企業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從協調和激勵兩個方面,清晰地解釋了多國企業的存在。
(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的挑戰與理論的發展
交易成本理論推動了多國企業理論的發展,解決了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發展中遺留的問題,使得該領域的理論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初便迅速達到鼎盛。然而,理論頂峰的到來也往往伴隨著挑戰的出現和衰落的開始。
關鍵詞:協同式供應鏈;中小企業;供應鏈協同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 A
The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of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Based on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Yi Dongbo Deng Lim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Based on relative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s’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by use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focus on the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 their advantage, complexity and method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to help them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in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Keywords: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一、引言
由于經濟全球化,需求個性化和分工專業化加劇,使得當前供需關系已由過去松散式的競爭關系轉變成協同合作式的雙贏或多贏關系。市場競爭已由企業間競爭轉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單個企業必須依托其供應鏈整體才能更好立足,企業間協同已成為趨勢。
關于協同(collaboration),被認為是一個可以導致共同的行為、運轉或環境的過程,或者是一個在協調方式下共同行動的狀態。企業間供應鏈協同包括供應商的選擇、合作伙伴關系的構建與維護等,具體也包括上下游企業間的需求協同、產品設計協同、庫存協同、生產協同、物流協同等。
二、相關研究背景
在供應鏈協同方面,一些學者已開展了相關研究。Weber et al (1991)著重于與供應商協同中的重要問題――供應商選擇的問題,確認了供應商選擇過程中所采用的準則及分析方法; Dickson(1996)總結出50條獨立的準則來作為供應商選擇必須考慮的依據;Lyons T.F(1990), Landeros R(1995)提出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實施步驟;Leavy B (1994)則分析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潛在的風險,并建議對傳統的供應關系與合作伙伴戰略進行深入對比研究。在國內,馬士華教授等在合作伙伴關系管理方面分析了核心企業對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形成的影響,建立了企業合作機制和委托實現的理論模型框架;劉麗文教授就供應鏈管理中的組織形式與合作機制問題進行了分析;等等。
但是上述研究主要是側重于企業間協同的某一方面,且研究多在集中式供應鏈當中的協同問題,對核心企業在集中式供應鏈中因可能的機會主義而導致對其它成員企業利益受損的情況,以及對于規模、實力不大的中小企業在協同式供應鏈中進行的供應鏈協同方面,其相關研究尚為缺乏。
三、基于協同式供應鏈的中小企業供應鏈協同的若干分析
1. 協同式供應鏈的優勢分析
以交易成本理論的角度來分析三類供應鏈:分散式供應鏈、集中式供應鏈和協同式供應鏈。在分散式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間是完全的市場行為,相互之間完全獨立,沒有深層的協同和協作。他們在進行交易時存在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尋找成本和磋商成本等,這時不存在組織成本,但交易成本在這三類供應鏈中最高。在集中式供應鏈中,節點企業間高度集成,他們之間的行為更接近組織內部行為,這時會存在組織成本,隨著集成度越高,組織成本也將越高,此外如要考慮核心企業可能的機會主義行為,還可能造成更高的成本(利用自身地位傾軋弱勢企業,這尤其對于弱勢的中小企業而言,容易造成供應鏈裂解而產生的額外成本);雖不存在交易成本,但組織成本在這三類中最高,機會主義所造成的機會成本也將最高。在協同式供應鏈中,節點企業間部分集成,其間的行為是一種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協作的中間組織行為,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存在,但兩者都較低,機會主義成本雖可能存在,但也比較低。相較而言,其交易成本、組織成本和機會主義成本之和在三類中最小。
當前,協同式供應鏈管理作為結合了分散式自主決策和集中式整體控制兩者的優點的管理模式,其應用正具備越來越強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2. 中小企業供應鏈協同的分析
關于中小企業,盡管不同部門、行業的中小企業其具體界定及有關標準有所不同,但其界定的關鍵點是其在市場中不居于市場支配或主導地位。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總體處于相對的弱勢(盡管在局部的、細分的市場中可能處于相對的強勢)。因此,若加入以大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中,其發展空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處于核心地位的大企業的擠壓。就這一點而言,中小企業加入以大企業或強勢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其收益和發展存在較高程度的不確定。
3. 中小企業供應鏈協同復雜性的分析
中小企業因其自身的特點,對外界擾動所產生的反應程度一般要大于實力和規模大的企業。因此,在供應鏈協同過程中,隨著內外多因素的共同變化,將使得供應鏈呈現復雜性變化。其中,以中小企業數量為主的協同式供應鏈,其復雜性程度要高于相應的集中式供應鏈的復雜性程度。在外部市場環境干擾和內部不同利益主體間目標沖突的雙重作用下,中小企業在供應鏈協同中的復雜性將表現出特有的不確定性、混沌性、多層次、多功能、波動性、非線性和涌現性。從而,使得整個供應鏈協同的復雜度及難度都增加了。
四、面向協同式供應鏈的中小企業協同路徑分析
中小企業可考慮選擇恰當的協同式供應鏈以及恰當的強勢企業為合作伙伴,但選擇的代價與機會損失都是存在的。中小企業選擇協同式供應鏈的方式,則既可獲得供應鏈帶來的協同競爭優勢,也可維護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但是,即使在協同式供應鏈中,也可能存在明顯強勢的企業,短期利益的驅動也可能使得該企業機會主義行為抬頭,從而會影響協同式供應鏈的穩定性。但若供應鏈中沒有明顯強勢的企業,而全部以中小企業為構成,則該供應鏈可能面臨總體較弱的局面,在和有強勢企業在內的供應鏈抗衡時又缺乏優勢,而且,在面對供應鏈協同復雜性方面,要將復雜性產生的不利方面(如無法預料的惡的涌現性導致供應鏈中各企業協同存在巨大的障礙)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也存在困難。這就要求供應鏈上所有的中小企業應以“聯盟節點”的方式,形成高度協同的聯盟網絡,才可能以其供應鏈的協同性、靈活性、信息對稱性來吸引更多中小企業加盟,從而才可能保證該供應鏈足夠的規模、柔性、協同度,并能保證對供應鏈中機會主義行為的約制。
總體而言,中小企業應通過相互尋求聯盟形成“聯盟節點”,再分別以各級“鏈節”整合為協同式供應鏈聯盟網絡,是中小企業供應鏈協同戰略中值得嘗試的方向和路徑,當然也要同時注意防范因契約數量和種類增加而致的違約風險。
本論文為已結題省級科研項目――江西省教育廳科技資助項目“中小企業應用協同物流及供應鏈管理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南昌工程學院管理工程系
參考文獻:
[1]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J].1991,50: 2-18.
[2]Dickson G W. 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 Journal of Purchasing[J]. 1996,2(1): 5-17.
[3]Leavy B. Two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n 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J], 1994,35(2):47-51.
[4]Lyons, T. F., Krachenberg A.R., Henke, J. W. Jr. Mixed motive marriages: what's nest for buyer-supplier rel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J], 1990,31(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