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父母對孩子的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故事背景;心理;感想
故事背景:今年我們班轉進一個學生。他,一個高高帥帥的小男孩,有著白凈的皮膚,就是這樣一個男孩,他的入學故事,以及在接下來的一段相處的時間里所發生的一些事,著實讓我有種凝噎的感覺,想問問孩子為什么會如此受傷,面對這些的同時也讓我犯了難,在這里我把它拿出來在教育專家們面前曬曬,希望能引起家長及專家們的關注和共鳴。以下便是他的故事,不過我想說,與其說是他的故事,不如說是他的遭遇!
入學前的故事:男孩的父母在他較小的時候就離異了,后來他就一直跟隨父親在上海生活、讀書。再后來父親也再婚了,又生了個小弟弟,他所受到的關愛可想而知了,正因為如此,孩子在今年的春節過后硬是不愿隨父親上海去讀書。但為了讓他接受到更良好的教育,他的媽媽于是把他騙到了上海,而且趁著孩子睡覺的時候悄然離開了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居然用媽媽給的錢自己從上海跑到了西周外婆家,進門的霎那間,孩子正看見媽媽在為他的失蹤而擔心流淚,頓時母子相擁而哭,孩子也因此決心一定要在西周好好學習,不給媽媽丟臉。被震撼之余,想這所發生的一切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應該去承擔和面對的嗎?
入學后的心理:我要看到媽媽才來上課
可是開學上課沒幾天,他就沒來上課了,于是我打電話詢問,原來是因為媽媽昨天沒從寧波回來,他要等看到媽媽才來上課。這樣的回答好讓人吃驚啊!找他來談話,告訴他媽媽是愛他的,老師沒有騙他,因為老師也是一位媽媽,有這樣的親身感受,媽媽沒有理由不要他,請他放心,告訴他他在媽媽的心中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什么話可以跟媽媽好好溝通,真想媽媽了也可以給她打個電話·····。接下來我又打電話跟孩子的媽媽進行溝通,告訴他要好好的跟孩子做思想工作,不能騙他,他現在已經能分辨一些是非真假了,騙他反而更增加了他的心里負擔,更加害怕你不要他了,因為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想著你,時時刻刻都在害怕媽媽不要他,長期讓孩子處于這種恐懼的心理陰影之下,勢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其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更加沒有心思去靜心學習了,更不用說有著同齡孩子一樣的快樂。身在學校,心卻在想著我的媽媽是不是又要離開我了,晚上呢,肯定也睡不好,想著是不是等我睡著了,媽媽會把我送到爸爸那兒去等等,因為上次就是這樣把他騙上去的。這樣的孩子怎么能好好生活呢,幼小的身體和心靈又怎么能健康呢?······。通過與孩子的媽媽耐心的溝通以后,孩子的媽媽也深刻的意識到自己處理孩子事情時的粗糙。
我要回家拿作業(2012年3月21日)
記得那天上午上完第二節課,孩子跑到我辦公室,說他今天數學作業本沒帶,于是我說,那我打電話給你媽媽,叫她幫你送過來,可他媽卻沒有接電話。這時孩子的臉馬上沉了下來,就跟我說那中午我要去外婆家吃飯,直覺告訴我,事情不對勁了,這時我意識到他是擔心媽媽了,而不是真正為了拿作業本去的,我站起身來拉著他的手問:是不是又想媽媽了,他怯生生的點了點頭,并把事情的原因告訴了我:說現在他媽媽在縣城(丹城)開了一家網店,說好每周三都要來西周看他,可因為忙所以沒有做到,當對方沒接電話時,他又開始擔心媽媽是不是到寧波去了,不要他了,所以想回外婆家看個究竟。孩子由此變得多愁善感,變得多疑多慮了!
孩子的日記
他還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又和爸爸在一起了,可他總是出去打牌、搓麻將,害得我成天都要跟著那個后媽在一起,我非常討厭她,恨不得將她碎尸萬段,因為都是她的出現,才讓我的爸爸媽媽離婚。”“我現在在西周讀書了,感覺自己有時又思念著爸爸,所以我真想大聲說:“你們究竟什么時候才能在一起啊!”······。孩子心系魂繞的家庭團圓,一直是他最大的愿望,可此時此刻,我似乎看到一個孩子愿望破碎時心靈滴血的樣子!想到此時,我的視線模糊了,眼淚不由的流了出來,為眼前這個男孩的遭遇感到悲嘆和無比的憐憫!
事情發生后我的感想
上面只是我們班遭受父母離異的其中一個讓人刻骨銘心的案例而已,他們父母的離異給孩子的心靈已造成了莫大的傷害,所以平時對班級里遭遇父母離異的孩子也更是多了一份關心和愛護,要讓他們受傷的心靈能在班級里得到慰藉。作為他們的班主任老師,我對他們家庭的破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但為了讓班級里更多的孩子能不經受這樣的命運,我經常在家長會上拿出一些身邊鮮活而又充滿悲彩的案例來勸慰家長,以便能引起他們心靈的共鳴,讓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個家長,作為孩子的父母,有義務有責任去維護一個家庭的完整,有義務有責任去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心理港灣,讓他們意識到家庭的和睦對孩子身體上和心理上健康的重要性!也更要讓他們意識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往往都是離不開幸福完整的家庭。為了達到預定的目的,我甚至不惜危言聳聽!
有人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作為一名班主任,除了傳授他們知識以外,維護好每一個幼小的心靈,和家長們一起共同把愛的陽光灑滿每個孩子的心田也是我們班主任老師責無旁貸的!我多么希望班級里的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多么希望他們都能擁有一片培育他們成長的“幸福沃土”,多么希望圍繞他們的
參考文獻:
但現實中,相當多的孩子只知道接受父母、長輩的愛,而不懂得對父母也應關愛、感恩。探究孩子不懂得愛與感恩的源頭與家庭教育存在的失誤密不可分。在家庭中如何有針對地引導孩子學會愛、學會感恩,我認為,必須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通過多種有效的形式,言傳身教,并持之以恒。
一、打造孩子的愛心世界
父母一味地凡事包辦,有求必應的溺愛,使孩子們有一種總吃蜂蜜不覺甜的感覺。由于引導上的失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私、狹隘與麻木也隨之滋生,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再有心靈的感動。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應該打造孩子的愛心世界,讓她們學會感動、學會感恩。父母應經常向孩子灌輸:“不論父母還是別人,為你做一些事情都不是應該的,而是相互的,你不要心安理得,而要感激他們,并盡可能幫助他們。”“自私、冷酷,沒有愛心的孩子是可恥的。”“老師教給你文化知識,你要感激,同學為你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也要感謝。”當父母把“魚頭、魚尾巴”留給自己,把“鮮美的魚肉”讓給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媽媽也愛吃魚肉,但媽媽愛你,為了讓你多吃點兒,把它讓給你吃。”
二、讓孩子理解、感受父母的艱辛
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噓自己的父母地位怎么顯赫、怎么日進斗金,卻不愿講起父母真實的工作狀況。事實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從事著怎樣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父母可以把孩子帶到工作現場,讓其親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還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參與父母的勞動,以加深體會。休假日,父母和孩子還可以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家,為家盡一份力,如買菜、做家務等,感受做父母的辛苦。這樣,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艱辛、感受了父母的艱辛,他會開始懂得要關愛父母、懂得對父母感恩。
三、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有愛心的行為習慣
《新三字經》里說:“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漢朝因孝敬父母而聞名的孩子黃香表達對父親的愛心,體現在“溫席”等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小事最能表達孝心、愛心。因此,對孩子愛心的培養也應從細微處入手。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每天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給父母捶一次背;當父母生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父母生日或節日時,為父母獻上一首歌,或是親自制作一件小禮物;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擺碗筷……其實,只有讓小孩子更多地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久而久之,才可能培養出孩子的愛和感恩之情,才能使愛和感恩之情在孩子身上扎根。
四、父母要言傳身教熏陶孩子
中央電視臺有一則公益廣告相信大家都看過,當一位母親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為媽媽洗完腳,疲憊地回到房間時,他的兒子正端了一臉盆水來為自己洗腳,這位母親會心地笑了。
反之,父母對孩子、祖輩不尊重、不感激、不孝敬,乃至逃避贍養義務、虐待及遺棄老人,也會扭曲孩子的心靈,現實生活中的諸多事例證明,一個生活在不懂得愛與感恩的家庭里的孩子,無法
自覺養成愛與感恩之心。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關愛父母、感激父母、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五、讓孩子感到愛和感恩的幸福
愛和感恩只有在融洽的氛圍中,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在愛心的驅使下,才會慢慢地養成。因此,一旦孩子表達了愛和感恩之情,父母應該及時表現出欣慰和滿足,必要時還要給予必要地鼓勵,讓孩子覺得愛和感恩的表達非常值得、非常快樂、非常幸福。
一位老師在母親節那天教育孩子要愛自己的媽媽,要學會感恩,并給孩子布置了一項作業:對媽媽說一句“母親節快樂”的祝福,并為媽媽做件事。一個孩子回到家鼓足勇氣對媽媽說:“媽媽,母親節快樂!”可是這位媽媽愣了一下,居然說:“快去寫作業!”可想而知,孩子愛的表達沒有得到肯定,這個孩子的愛心就這樣被扼殺了。而另一位媽媽聽了孩子的祝福,立即露出幸福的笑容,
說:“謝謝你的祝福,媽媽真高興!”孩子聽了同樣也很高興,立刻端了洗腳水為媽媽洗腳,媽媽滿臉幸福地說:“我的女兒長大了,懂事了!”孩子聽了媽媽的表揚,覺得自己的所做非常值得、非常快樂,并表示還要為媽媽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呀,孩子若能懷著滿腔幸福一次次地表達愛和感恩,那么離這種情感的最終形成也就為期不遠了。
《愛我你就抱抱我》是2011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熱門歌曲,由于它節奏明快,具有時代感,一下就被人們所熟知。這首歌的作者彭野談起創作緣由時說道:“孩子們最需要什么?當我問我的孩子需要什么獎勵時,她說需要我多陪她玩一天!這對我觸動很大……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親情。家長多陪陪孩子、多親親孩子、多夸夸孩子、多抱抱孩子,這是世界上最廉價也是最珍貴的獎勵。”
2.對本首兒歌的詮釋
從本首歌看當今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從歌曲可以看出,很多家長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有的家庭條件很好,但家長總以為給孩子多買一些玩具,買一些好吃的、好穿的,就是給孩子“愛”了;有的家庭條件差一些,家長整天為生計奔波,只有周末或者節假日才跟孩子在一起,能陪著孩子就算是愛孩子了。這些父母只注意到了孩子“外在”的需求,而忽視了他們“內在”的需求,也就是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
孩子眼里的“愛”。正如歌詞所寫:“媽媽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我卻總是不明白,愛是什么。”其實,孩子眼里的“愛”就是陪陪他們,抱抱他們,親親他們,夸夸他們。
孩子期待父母多陪陪他們。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除了期待父母跟他們有和諧、民主的親子關系外,還希望有玩伴關系。所以父母應成為孩子的玩伴,把自己當成大孩子融入孩子的生活,并不僅僅是陪同。比如看電視時,父母不僅要陪孩子看,跟他們一起樂、一起悲,而且對于節目,還可以告訴孩子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在探討中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還期待父母多抱抱他們。這里的“抱”并非走路時怕孩子累、摔跤時怕孩子痛的一種抱,而是在孩子受到委屈或者得到表揚時的擁抱,是一種關愛、鼓勵和肯定的擁抱。
孩子希望父母多親親他們。動作所傳達的情感有時遠超語言。比如,當孩子受委屈時,你親親孩子,他們就會得到一種安全感;當你出差回來時,你親親孩子,他們就會得到一種彌補感。
孩子還希望父母多夸夸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但這也容易導致家長對孩子不切實際的要求。孩子稍有不足,一些家長就會不滿,甚至會責罵孩子。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夸獎,因為通過夸獎良好行為,可以讓孩子理解行為的內在意義,從而逐漸獲得成長的內在動機。這也是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認知和肯定的方式之一。
3.歌曲對當今親子關系的呼喚
要認識到親子關系的重要性。親子關系本身的形成和發展狀況是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最早范例,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以及處理爭端的方式,影響到孩子與同伴和師長交往的風格及其在相互關系中的地位。父母通過與孩子的交往,訓練并示范了兒童獲取人際交往的能力,從而對孩子人格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親子關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化和人格發展的核心與主要動因,對兒童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要用更多的方式表達愛。孩子尚未成熟,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或許他們要求父母對他們的愛還停留在“物質”的水平上,但家長們卻要跳出通過“物質”表達關愛的重圍,嘗試用更多的方式去表達對孩子的愛。比如,當孩子過生日時,不要一味地把昂貴的生日蛋糕和玩具送給孩子,其實,我們可以帶他們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去一次郊游,或者親自制作一張卡片、一個玩具,等等。要學會通過創設一定的活動情景,讓孩子感知自己在長大,感知父母對自己的愛。
身體接觸
學齡前的孩子非常喜歡爸媽貼心的擁抱,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歡睡前讓家長進行背部按摩,就算他的精力依舊很旺盛,但按摩帶來的舒服的感覺,還是能讓孩子滿足地入睡,而且能感受到父母很愛他。當早晨離開孩子的時候,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會讓孩子一天都充滿安全感。當孩子向你訴說在幼兒園受到的“委屈”時,及時給他一個擁抱,能幫孩子重新建立與人互動的信心。
肯定的語言
這些語言包括親切和關愛、贊美、鼓勵、引導的話。父母要記住,你的怒氣是孩子最大的敵人,越是忍不住將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結果越會塑造一個反抗父母的孩子。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說一些尖銳的話時,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孩子不會從你呵斥的語言中明白他到底該怎么做,而是將你的這種行為深深地記在腦海里。肯定的言語,才會更正面地溫暖孩子的心,鼓勵他向前進。
安排共處時刻
有時孩子很多搗蛋的行為,其實只是為了能得到父母的注目和關心,這個時候,“注意他”就是父母滿足孩子愛的需求的最好方式。花時間精心地陪伴孩子,它所傳達的訊息是“你很重要,我喜歡和你在一起”,這會讓孩子覺得他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因為他擁有父母無私的愛,能強化親子間的情感。
給孩子禮物
有時孩子會很滿足地向同伴展示爸爸媽媽給他的禮物。在特定的時刻(如孩子的生日、一些值得慶祝的節日),或是孩子有不錯的表現時,給孩子禮物也是愛他的一種具體表現,這個時候,父母的給予和孩子的接受都是愛的有力方式。給孩子挑選禮物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價格昂貴,而是要考慮:這個禮物適合我的孩子嗎?它能帶給孩子快樂嗎?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你給孩子的心意,是多少金錢都不能衡量的。
當我剛剛走上教師這個崗位的時候,我特別高興,因為我擁有了好多人都夢寐以求并受人尊敬的職業,同時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希望。當朋友,親戚們說,老師都懂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在暗暗自喜。當我參加了濮陽縣第二期家庭講師后,我哭了,哭我的無知,哭我的自大,哭我的可憐。原來在教育面前,我并不富有,只是一個臨街乞討的乞丐。我懂得教育我的學生,我卻不懂得教育我的孩子,因為在生活中,人有很多角色,我卻只記住了教師這個角色,忘記了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孩子回到家,他本想享受一下母親的呵護和關心,卻只是受到教師對孩子的教育。試想你是那個孩子,你能不崩潰,能不叛逆嗎?可見,孩子叛逆,是家長逼出來的。作為老師的我,為了自己的學生和孩子,更需要學習家庭教育。下面我就談談這幾天學習家庭教育的心得。
我們知道,任何職業都有上崗證,但“家長”的“職業”沒有。而且一旦上崗,永遠不會因為不合格而下崗,辭不了職,也退不了休。任何產品都有說明書有,但孩子沒有。一對沒有上崗證的父母,教育著沒有任何說明書的孩子,這就是目前親子教育的現實。這也許正是我們付出一些慘重代價的原因吧?簡單的把孩子養大,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復雜的把孩子養大,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還必須成功。這要求家長既要有責任心,還要懂教育。
首先,了解世界發展的趨勢,跟上教育發展的形勢。我們來看看教育的現狀,現在的孩子是很難教育的,整個世界都在提倡提前消費,刺激消費,確實跟之前的計劃消費相比,大大的提高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民都消費瘋了,整個社會都很浮躁,都在攀比。這只能說中國的教育發展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對此,中國的教育體制必須改。雖說早就提倡素質教育,但是高唱素質教育的口號,應試教育卻做得扎扎實實。所以這個艱巨任務就落在了我們這輩家長及教師身上。
再看,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我們來看看孩子們的現狀,信息時代動搖了父母的權威地位。獨生子女時代給教育帶來挑戰;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匱乏;社會多元,隨時面對選擇;性發育提前,性教育滯后;應試教育帶來巨大壓力。所以我們總說孩子叛逆,其實是家長沒有跟孩子一同成長導致的。因此需要家長寫孩子成長日記,不斷反思,多與孩子溝通,這樣才不至于落后。
面對世界的發展和孩子的成長規律,這就需要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理念時,遵循以下幾點:
1. 愛
李琳曦教授曾說過,人是不會被改變的,除非感受到愛與關懷。可見,愛是家庭教育的開始。那么什么是愛,家長又該如何去愛?
愛是一門學問,愛是一門藝術,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一種能力。先獲得這種能力,然后再把這種能力轉化為智慧,因為愛是需要智慧的。這種轉化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嘗試,總結經驗,內化為家庭教育的智慧。
愛是平等的愛,不是居高臨下的愛。只有平等,孩子跟父母才能暢所欲言,父母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成為孩子的朋友。居高臨下的愛,只能適得其反。
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凡是有條件的愛都是“假愛”。這里說的“假愛”,不是說父母裝出來的愛,而是家長不知道如何運用正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愛。所以要做到真愛,除了要付出真心的愛,還要懂得表達愛的正確方法。例如:大部分家長都會關心孩子的學習,好多家長一到期末考試就會說,如果這次考多少分,就會得到什么獎勵之類的話。關心孩子學習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這種做法是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覺得是在為父母考試。孩子并沒有感受到這種愛,反而讓孩子認為父母只愛他們自己。
愛是由被愛方決定的,就是當你愛別人時,能讓對方感覺到你的愛,同時也能獲得別人對你的愛,總之只有被愛方接受愛感受愛并付出愛,才是一份完整的愛。因此你當付出了愛,對方沒有感受到時,你就應該反思,你付出愛的方式對不對。
愛不是溺愛。溺是淹沒的意思。試想你的愛就像水,你把孩子淹沒在水里,這時孩子就會在水里掙扎,但是你還是不停地把孩子往水里按壓。其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被淹死在水里;另一種結果是孩子掙扎出水面后,一定會報復那個把他按在水里的人。看看今天的富二代們,他們是溺愛最典型的犧牲品。
2.尊重
尊重孩子的人格,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積極心態。孩子只有受到父母尊重,才會尊重父母,相信父母,與父母親近,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樣你的家庭教育才能實施。
例如:一次婚宴上,有兩個母親都帶著10歲左右的女兒。當婚禮還在進行,婚宴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兩個女孩幾乎同時伸手去拈桌上的菜吃。母親甲:悄悄地拉了拉女兒的后衣襟。母親乙:用筷子敲女兒伸出的手。同樣問題,不同動作,不同結果。母親甲,尊重孩子,朋友般的提醒。母親乙,家長式教訓,傷孩子自尊。動作是無聲的語言,家庭教育就在我們的動作中。人類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一流孩子用眼神教,二流孩子用語言教,三流孩子用棍棒教。所以在在家庭教育中,多與孩子用眼神交流,鼓勵的眼神,欣賞的眼神,信任的眼神等等;少用言語進行嘮叨型教育,孩子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家長能站在他們的立場上靜靜的傾聽,然后給他們一個安慰的擁抱;杜絕用棍棒教育。如果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你打罵了孩子,那么你的家庭教育就已經失敗了。
3.接納
孩子需要理解,需要無條件的接納。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我們不僅要接納孩子的優點,還要接納孩子的缺點。著名詩人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學習好的孩子需要愛,學習不好有問題的孩子更需要愛,更加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包容。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例如:家長宋說,我和三個好朋友經常帶孩子一塊玩,我兒子好多時候不如其他孩子表現好,比如背古詩、識字,人家都會他不會,每次我都氣得打孩子,打完后孩子哭,我也心痛得抱著孩子一起哭。我的兒子是不是有毛病?我該怎么教育我的孩子?(來訪者的兒子3歲半,另三個孩子一男兩女,最小四歲,最大四歲半。)在這案例中,家長宋不懂孩子的成長規律,盲目攀比,過高期望,虛榮心強,方法粗暴。首先應該接納孩子的不足,孩子身上出了問題,然后再從家長身上找原因。先改變家長,再改變孩子。因為李琳曦教授曾說過,接納是改變的開始,誰痛苦誰先改變。
4.信任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信任孩子,還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這樣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孩子與家長平等溝通,達到和諧的親子關系。
例如:因星期日下午兒子不上學,便和同學一塊兒進午餐,三點左右才回家。到四點多鐘,老公說:“兒子沒有休息,在玩電腦。”我說:“不會吧,一般情況下星期六晚上玩過了,星期日下午就不玩了,洗洗澡就休息。”老公說:“我怎么聽到電腦的聲音?我要跟他談談。”這時我心中也不愉快。一會兒,老公忍不住了,就敲了敲書房的門,婉轉地說:“兒子,你不洗澡嗎?”兒子說:“不洗。”大約過了三十分鐘,我又說:“你不休息嗎。”兒子這時生氣地說:“正在休息,在我房里,樓上的響聲讓我無法休息,我只好到書房休息了。”我感到兒子向我發脾氣,我也很生氣。五點四十,他起床吃晚飯。我說:“樓上的響聲讓你無法休息,是嗎?你爸問你是否洗澡,我讓你休息,影響了休息,很發急,是吧!”兒子說:“虛偽、虛偽、你們真虛偽!你們還不是認為我在房間玩電腦,旁敲側擊,你們直說不行了嗎?”我不好意思地辯解:“我主要是認為你平時學習緊張,睡眠不足,心疼你,想讓你多休息。”在這個案例中,父母雖然沒有直接說兒子在玩電腦,但實際上是懷疑兒子玩電腦,讓兒子有了被誤解的感覺,所以,兒子很有情緒。我們這種做法是對孩子不信任的表現,是很容易刺傷孩子自尊心的,因此,誤判不如不判。
5.贊賞
父母應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并放大這些優點。父母應以欣賞的眼光評價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成就感。
例如:小學三年級小宋在寫英語作業。我上前一看,小宋掩蓋住不讓我看。我說:“我不會英語,我想讓你當我的老師,教我學英語。”這時他才讓我看。我翻開本子就找他寫得漂亮的單詞,夸他寫得漂亮,并讓他教我讀單詞。小宋既高興又認真的教我讀單詞,儼然一個小老師的形象,甚是可愛。大夫在旁邊一邊忙自己的事,一邊聽我們的談話。誰知,這時宋大夫說:“這孩子太費勁,如果不調皮搗蛋,寫得還可以。”小宋聽后向父親努努嘴,并“哼”了一聲,不高興地合上了作業本,不再教我讀單詞了,良好的氛圍被父親的一句話破壞了。這個案例中的“我”是一個懂得贊賞孩子的人,“我”通過向孩子示弱,使孩子感到在“我”面前他是一個強者,找到了自信,同時也是對我信任,從而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但是父親的話,不僅摧毀了小宋在我心中的形象,還打擊了孩子的自信,更有甚者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同時,也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所以,父母們要相信:沒有笨孩子,只有潛能尚未開發出來的孩子,只要父母看重自己的孩子,懂得贊賞自己的孩子,就會讓蒙塵的金子閃光!
6.責任心
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所以教育必須有責任心。沒有管教的教育,沒有約束的教育是偽教育。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絕不能姑息縱容不能順其自然,放任自流,要嚴加管教。
7.時間
和諧的親子關系,源于真誠平等的溝通,溝通需要充足的時間。時間不僅要充足,還要提高時間的質量,父母要充分運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以上幾點是家庭教育過程中必須注意的。
教育是一個生命換醒另一個生命,是啟發孩子內在的動力,挖掘孩子的潛能,幫助孩子自我成長。不是靠父母的推與拉來教育孩子的。正像一輛要前進的汽車,必須首先啟動發動機,只靠外力推車,既費勁又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