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基基礎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軟土地基勘察基礎設計
近幾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電力建設迅速發展,同時由于國家“西電東送”工程的實施,蘇北沿海地區新建了若干輸變電工程。由于該地區地質分布有含水量大、壓縮性高、承載能力低的軟土薄弱層,對工程基礎設計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稍微地質勘察不詳細或基礎設計形式不對,都可能引起建筑物(構筑物)的過大沉降、傾斜甚至倒塌。
1工程案例及原因分析
案例一:在蘇北沿海地區新建某35kV變電所,主變容量31.5MVA,變壓器總重17000kg,主變基礎采用長5米,寬3.8米,厚0.6米的獨立基礎,內配Ф12@150雙層雙向鋼筋,基礎埋深1.5米,下設100厚C10混凝土墊層。就在主變就位后的第二天發現,主變基礎產生不均勻沉降,最大沉降達50mm,明顯不利于設備安全運行,基礎只得從新澆筑。新主變基礎在獨立基礎下布置了八根12米石灰樁進行地基處理,主變荷載由復合地基承擔。基礎澆筑養護成功后主變重新就位,安裝結束觀測至今發現沉降很小。
案例二:同一地區,某在建220kV變電所,配電樓共二層,框架結構,基礎采用12米Ф500(壁厚80)預制管樁,承臺埋深2米,單樁設計承載力400kN。在靜壓樁時發現,樁達到設計標高時,壓力表讀數換算為樁承載力僅為300kN,而且樁最終貫入速度一直很快,這說明樁端未進入持力層,仍然處于軟土薄弱層中。經設計、勘察、監理、施工等單位多方協同論證,反復研究,確定接樁方案,在原來12米樁基礎上加接8米同型號管樁,后來做靜載試驗發現,20米樁能滿足設計要求。
經分析研究,案例一工程主變基礎沉降過大是由于地質勘察不詳細引起的,勘察報告就沒能詳細反映該主變基礎下的軟土地基分布情況,由于潮汐對地下水位的影響,軟土在含水量高時極易壓縮變形,從而引起主變基礎過大沉降;案例二工程處地基存在9米厚的軟土層,由于設計上沒有高度重視軟土地基對樁基礎承載力的影響,導致樁設計不合格。
2軟土地基分布及地質特點
軟土地基給工程上帶來的事故、缺陷很多,要減少軟土地基的危害,工程技術人員熟悉軟土的特性就顯得非常重要。所謂軟土是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經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飽和軟弱粘性土。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地質手冊》稱軟土為“軟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壓縮性高、承載能力低的一種軟塑到流塑狀態的粘性土,如淤泥、淤泥質土以及其他高壓縮性飽和粘性土、粉土等”。特征指標也做了如下表述:當天然空隙比e大于1.5時,稱為淤泥;天然空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時,稱為淤泥質土。
幾千年來,蘇北地區由于黃河淤積和改道,大陸逐步東移,形成了以粉砂、粉土為主,中間夾以粉質粘土和淤泥質粉質粘土軟土的地貌。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發現,蘇北沿海地區海拔在1.5~4.5米之間,整個地面從東南向西北緩緩傾斜,軟土厚度從3米至14米,地下水位受大氣和潮汐影響,一般在0.5~1.5米之間。該地區地質分布土質的一些典型物理性質指標見下表。
表一:土體物理性質指標
土層
厚度(m)
天然含水量ω(%)
天然孔隙比e
壓縮模量Es(MPa)
塑性指數IP(%)
液性指數IL
承載力fk(Kpa)
耕土
0.5~1
粉土
2.5
32
0.724
8.21
8.21
9.7
100
粉質粘土
1.5
33
0.928
4.34
4.34
13.8
90
淤泥質粉質粘土
3~14
40~55
0.899~1.348
2.57~4.12
9~14.5
1.22~2.49
60
粉土
4~9
27.3
0.767
6.23
11.0
0.6
140
粉土夾粉砂
未鉆透
24
0.598
15.98
170
以上數據是經統計該地區幾個變電所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而來,從表中不難發現,作為軟土層的淤泥質粉質粘土埋深不深,但對不同的場地,該土土層厚度分布不均,這對建筑物和構筑物基礎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3處理措施及設計對策
3.1細心勘察,查清場地水文地質情況。
擬建場地勘察評價很重要,如若勘測點布置過少,或只借鑒相鄰建筑物的地質資料,對建筑場地沒有進行認真勘察評價,提出的地質勘察報告不能真實反映場地條件,勘察資料不準確,結論不正確、建議不合理,就會給結構設計人員造成誤導。如淤泥質土、暗塘等沒有被發現,會使新建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發生嚴重下陷、傾斜或開裂。
沿海地區工程現場的地質、水文勘察調查宜包括下列內容:了解工程區的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類型,地層成因類型、巖土性質、產狀與分布概況,不良地質現象概況,地下水類型和分布概況,區域穩定性和歷史地震背景和震情。查明海水的侵入范圍、咸水(包括現代海水和古代殘留海水)與淡水的分界面及其變化規律;潮汐對地下水動態的影響。只有認真研究地質資料,以數據說話,才能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基礎方案。
3.2認真研究、多方論證,確定最佳地基處理和基礎設計方案。
蘇北沿海地區地質是由于黃河淤積和黃海沖積而成,地貌屬于淤泥質海岸,為我國淤泥質海岸分布最廣、最典型的地區之一。淤泥質軟土的存在對工程基礎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淤泥質軟土地基承載力低,壓縮性大的特點,不易滿足建筑物和構筑物地基設計要求,需進行地基處理。根據軟土地基處理的原理和作用,根據多年一些輸變電工程建設實踐,可以采取以下簡單易行、經濟效益較高的軟土處理方法。
(1).換土法
此方法適用于淺層軟弱地基及不均勻地基的處理。當淤泥土層厚度在4m以內時,可采用挖除淤土層,換填砂土、灰土、粗砂、礫石、片石、卵石等辦法進行地基處理,換填淤泥土層,提高軟土地基強度,一般換填的厚度為30~100cm。換填土相對來說造價高,但可以節省工期。
(2).地基加固處理及樁基法
當淤土層較厚,難以大面積進行深處理時,可采用打樁的辦法進行加固處理。當淤土層厚度小于5m時,宜打砂樁或石灰樁,通過吸水和排水來擠密淤土,使其孔隙比小于1,以達到一般地基要求;當淤土層厚度在5~7m時,宜打預制管樁至硬土層,設承載樁臺;當淤土層厚度在7~10m時,宜打灌注樁至硬土層,設承載樁臺;淤土層厚度在10m以上時,宜采用打懸浮樁的辦法,擠密淤土層并靠摩擦承載。
(3).優化基礎法
①擴大條基底面積,增設鋼筋混凝土基礎梁。可將條形基礎淺埋,把基礎設置在地基表層的密實土層上,從而避開淤土層,適當設置鋼筋混凝土基礎梁,增大基礎的剛度,提高基礎的穩定性和抗變形的能力。
②采用筏板基礎或箱形基礎。對小型建筑物可采用擴大基礎底板的方法,如設計較薄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對大中型工程,可采用空箱底板,即在不增加建筑物造價的情況下,用加大底板高度、減輕底板自重的辦法來適應軟土地基要求。
③采用合理的樁基礎。鉆孔灌注樁應用十分廣泛,但因屬隱蔽工程,成樁后質量檢查比較困難,且由于軟土的特殊性質,經常會出現一些縮徑、斷樁、樁身孔洞和“爛樁頭”等質量問題。在潮汐地區,沒有采取措施來穩定孔內水位,灌注砼時樁孔易坍孔,在該地區基礎設計時應少使用;預制樁的承載力由樁端承力和樁側摩擦力組成,由于軟土不易固化,降低了樁的側摩擦力,使樁在工程使用中不安全,因此該地區基礎設計時也應少使用。根據施工實例統計,沉管灌注樁基礎是沿海軟土地區好的基礎設計形式,樁設計承載力和施工成樁質量均好控制,對于沉管樁較能保證質量的樁長范圍為Φ400mm在16m以內,Φ500mm在18m以內較合適,樁距最好在4d左右。
(一)西部民族地區的課程資源
根據對西部民族地區教學研究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學觀念明顯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不符合,就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情節導入等方面也與大陸地區的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西部民族地區的教學過分強調教材內容的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同時,教師并沒有充分發揮出課程資源的教學作用,對西部民族地區的基礎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
(二)西部民族地區的師資力量
立足于教師數量而言,西部民族地區教師隊伍有了明顯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不能達到基礎教學的目標。就西部民族地區教師的質量而言,西部民族地區存在很嚴重的代課教師現象,這有待進一步的改善。事實上,大部分代課教師都沒有受到專業的訓練,與專業教師的水平相差很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進行基礎教育的難度。
二、開展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財政體系,提供資金保障
根據西方國家教學以及我國其他民族地區的教學經驗來看,轉移支付是開展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有效手段。對此,我國應當建立健全相關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構建合理的經費使用制度,不斷加強對西部民族地區政府經費使用的監管力度。與此同時,筆者還建議中央政府適度加大對西部民族區域開展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設置相關的專項資金的辦法來為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工作的有效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并才用專款轉撥的手段來將資金發放給西部民族地區,以發展和鞏固該地區的基礎教育建設。另外,也可以借助這樣的手段,來完善相關財政補貼機制的建設,為開展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供充足的基金保障,以此來推動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為促進西部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奠定基礎。
(二)加大扶持力度,開展基礎教育
為了能夠保證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能夠健康發展,教育主管部門要牢牢把握住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做好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中的“遠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學校建設”等工作,對于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西部民族地區教師編制時,要充分考慮本地區實際的教學情況,合理的降低編制要求,向高等師范院校招聘專業的教學老師,提高專業教學隊伍的水平,開展基礎教育,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
(三)強化師資力量,提高教學水平
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建設要求充分認識到師資隊伍的重要性,并將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放在第一位。根據西部民族地區多年的教育經驗以及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提高教師水平、強化師資力量是十分必要的,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基礎教育的要求。與此同時,西部地區要提提高對教師教育的改革,大力發展師范類院校的專業建設,切實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建設出優秀的教師隊伍。此外,還可以鼓勵內地師范類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去西部民族地區支教,加強內地與西部民族間的教育交流,大力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通過建設處大批優秀的教師隊伍,有利于充分提高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推動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加快改革進程,進行基礎教育
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學作出了新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區的基礎教學也要及時的更新教學觀念,從而更好的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的教學目標。基于這樣的要求,西部地區要提高對新課標的重視,詳細分析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并將其教學精髓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開展基礎教學的主要依據。不僅如此,在開展基礎教學時要打破經驗主義的約束,充分體現出學生在基礎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教學指引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來不斷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改革進行,創新教學手段,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開展有效的基礎教學,進一步推動學生的發展。
三、結語
《印象•武隆》實景演出以武隆壯麗的自然景色為舞臺,以瀕臨消失的“號子”歷史文化為切入點,展現了巴蜀大地上的風土人情和專屬藝術形式。演出地點位于重慶市武隆縣的桃園大峽谷內,山體景觀深幽神秘、雄奇壯麗。特別的是要進入劇場內必須步行通過約300米的隧道,在昏暗的隧道兩側設計師匠心獨運設置了數十個投影儀,播放的影片圖像為演出內容的主要來源——“號子”資料照片以及民俗風光,觀眾在通過狹長隧道并沒有感到不舒服反而感受到演出的吸引力,而劇場內外的矮墻上都繪制了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及“號子”們勞作的身影,這些細致的硬質景觀不僅配合了演出內容同時極具藝術感染力,在演出開始前制造出了先聲奪人的獨特效果,這也就是通過實景演出主題提煉出的地域文化又表現到了實際的場地景觀中。見圖2。
二、各實景演出場地景觀的地域文化代表元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城市都著各具特色的文化差異,運用到不同的景觀中又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在《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場地景觀中大量運用“竹”這一地域文化元素,“竹”文化元素將人文與自然相融合。展現宗教文化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演出場地景觀采用了大量佛教仿古建筑小品,觀眾席也鋪以蒲團作為“禪坐”,看似粗獷的設計手法表達了獨特的“少林”文化。《道解都江堰》演出場地的景觀中有兩個個元素始終貫徹,分別是裝著卵石的“竹籠”和原木三腳架做成的“榪杈”,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以竹籠盛裝卵石結合木樁構筑進行截流,這兩個元素通過設計演變成各種景觀小品。
三、地域文化在實景演出場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針對實景演出場地景觀,地域文化應貫徹到整個景觀規劃與設計程序中。一方面是對當地文化歷史、演出內容的深入發掘,制定全面的地域文化設計計劃;另一方面是景觀設計的基礎設計,包括主題的設定、園區的規劃、景觀設施設計、植物選配等,設計全程都需要文化內涵的支撐。
(一)應用策略
1.根據具體演出具體分析每個演出都有每個演出的特點、亮點,充分了解具體演出的背景、內容以及要表達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其中運用的地域文化,在實景演出園區這種特殊的環境中更應該結合園區的實際氛圍,要求用恰當的表現配合演出成功。
2.融合實景演出主題內容實景演出的主題及內容是由當地文化得來,它的本身就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的寶貴素材,可以直接挑選實景演出里的內容轉化為場地景觀設計可用的元素。實景演出場地是依存實景演出本身存在的,在景觀中運用演出劇情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能讓觀眾在觀演前即有心理鋪墊,觀演后又能在現實場景中尋回劇中的記憶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觀演體驗過程。
3.代表性元素的運用當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物質元素都可以為我們所用,文化元素可以提取其精華通過調整梳理轉變為精準概況的內容結合到景觀設計中,從當地傳統歷史到色彩偏好,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可替代的元素;物質元素可以挖掘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植物等。從形式、色彩、材質、內涵方面合理歸納,通過設計轉換為可實際應用的元素并運用到實景演出場地中。
(二)應用手法
1.布局整體化在布局上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內涵能使觀眾在行進過程中對“此時此地”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布局整體化的主要依據有兩點,第一是以原始景觀為基底,實景演出依靠獨特的自然景色為舞臺,借用自然天成的優越景色營造出當地獨有的景觀基底;第二是圍繞主要的地域文化元素構建景觀空間,一個地方的文化元素是豐富多樣的,提取主要的元素進行整體設計布局從而達成統一的認知印象。《印象•劉三姐》的劇場就以原基地上的竹林為景觀基底,各種配套設施的設計也充滿了“竹”元素。
2.空間情境化實景演出場地景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讓觀眾融入到演出情境中去,在空間中制造故事情境引導觀眾在行進時自然步入主題時空。一般來,說實景演出場地的游線為單線或單線循環,可以將當地的文化歷史故事視覺化,如用雕塑、景墻、景觀小品等形式表達故事內涵,通過組織游線節奏有意識地讓觀眾在情境節點上逗留觀賞。
3.細節符號化在細節上主要從造型、色彩、和質感方面將地域文化元素符號化,挖掘文化內涵完成同構聯想并建立具體的形象。造型方面可以用重塑、夸張、變形等手段將地域文化原型轉換為可用的元素,設計出符合實際場景的景觀物;色彩是最直觀的視覺構成,從地域文化角度看色彩有著千差萬別的象征意義,根據當地的民俗習慣用色特點整理出合理的色彩搭配,有意識的營造有象征性的環境氛圍;人的知覺系統對不同質感有不同感受從而產生不同的聯想,通過運用不同的材料控制觀眾對地域文化的整體認知。如在色彩上,《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量運用了象征佛教文化的明黃色系,《印象•大紅袍》、《印象•麗江》場地景觀根據地域文化在運用紅色元素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形成不同的意象符號。
4.手段科技化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來創造和融合實景是實景演出的重要亮點,在景觀設計中利用高科技的地方也越來越多,成為景觀設計創新發展的一個方向,實景演出場地景觀設計的科技化場景也隨處可見。《印象•武隆》的演出場地中出色的燈光設計是觀眾感受的刺激點,集散廣場上大氣濃厚、隧道里的影片投影也是燈光的一部分、觀眾席椅背的LED燈組成了星光點點,這些都是用心融入了現代科技的產物,提升了《印象•武隆》整個形象的品質感。
四、結語
房建工程作為具有一次性、不可逆的施工工程,如果在房建工程竣工后,發現質量問題,那么其對整個工程的安全性都會產生影響,并且修改難度非常之大。地基作為房建工程的基礎,因其埋于地下具有隱蔽工程的特點,如果沒有對其進行規范、合理的處置,一旦地基出現沉降、傾斜表現,那么就會對整個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近年來,在房建工程建設數量逐漸增多的背景下,很多房建工程不得不在一些地質本身就偏弱的軟土上進行,這更強調了做好地基工程使用的重要性。一幢成功的房建工程其必須要有足夠穩固的地基,才能夠支撐起整個房建工程,承受住房建工程地面部分所帶來的巨大荷載壓力,才能發揮出房建工程的質量特性、功能特性與安全特性,為業主的安全、舒適、便捷的社會生活提供保障,所以說在房建工程中做到對地基的處理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房建工程地基處理目標
地基作為房建工程當中最基礎的關鍵部分,其重要性無可比擬,為了保證地基功能性、作用性的有效發揮,開展有效的房建工程地基處理計劃至關重要。基于房建工程基地的重要性分析,可得出房建工程地基處理的基本目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1實現對地基動力特性的改善
地基動力特性是指地基在受到外界大程度振動(地震)時所產生的松散飽和粉發生液化,導致地基穩固性能嚴重下降,引起地基土體與房建工程混凝土之間的粘合力大程度下降,形成剝離情況,造成地基抗壓能力的降低,進而導致地基結構無法負荷地面結構所帶來的巨大垂直壓力。在這時只要地基結構出現變化,那么整個地基動力特征就會急劇下降,引起地基的沉降、傾斜問題,最終導致房建工程坍塌,危及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對地基工程進行合理處理,能夠實現對其土體加固,改善地基動力特征,使地基狀態滿足房建工程的基礎需求,提升地基的穩定性。
2.2實現對地基抗剪性能的強化
抗剪性能是房建工程所必須基本的性能之一,地基在未進行有效處理之前,其抗剪性能是非常低的。如果不對基地的抗剪性能進行增強,那么一旦地基出現剪切力破壞時,地基土體的內部就會發展壓力變化,進而出現巨大的離心荷載力,這會導致房建工程的上部結構出現失衡狀態,出現傾斜、坍塌等問題。在有效的地基處理技術下,鋼筋混凝土會給地基以強大的固定作用,提升地基的抗剪力,幫助地基在遇到離心荷載力時將其有效的抵消,避免地基狀態的變化而導致房建工程失穩,為房建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3房屋建筑的地基處理施工技術
在房建工程施工水平不斷進步的支持下,地基處理技術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目前能夠應用與房建工程地基處理的技術類型有很多種,文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三種技術類型予以分析。
3.1注漿技術
注漿技術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地基處理技術之一,其適用于含水量較低的軟土地基處理。注漿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將混凝土注入到軟土地基當中,讓軟土地基與混凝土漿體充分的融合,依靠混凝土凝固時所產生的強大作用力將軟土地基進行固化,實現對軟土地基的有效處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先要對地基土質進行充分的研究,記錄土質的相關信息,根據土質實際情況設計出注漿方案,然后根據注漿方案對地基進行分布式鉆孔。在鉆孔時如遇到過于疏松的土層,可利用硅化加固法對其進行處理。鉆孔完畢后,施工人員根據施工設計配合比對混凝土進行制作,制作完成后方可進行注漿。在注漿之前,為了避免漿液冒出,可填充素土并對其予以夯實。注漿時,注漿壓力要控制在1~3Mpa之間,要保證對土地的加固順序為自上而下。由于在注漿過程中可能遇到相鄰土層土質與工程地基土質存在差異的情況,為此施工人員可對滲透系數較大的土層進行加固,之后在進行注漿施工。
3.2強夯技術
強夯技術也是房建工程施工環節中,處理地基問題的重要技術。強夯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機械設備的強大夯實作用力,將原本土質較為松軟的土體進行夯實,以提升地基土體的整體性能。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夯實點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夯實點選擇不正確,那么強夯技術很難達到預計效果。施工人員要先利用試夯法對夯實點進行確定,確定夯實點后現用推土機對土層表面進行預壓和平整,平整完畢后需采用放線測量技術對夯實點進行二次確認。對于一些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基土體,施工企業要現用抽水機對地下水進行排出,保證地下水位符合強夯技術的施工標準。完成抽水后,可用砂石鋪設在表層之上作為墊層,避免地下水位的再次上漲,導致設備出現下陷情況。強夯技術要分兩次進行,其中第一次要由四周向中心匯集,夯實施工完畢后用推土機進行找平。第二次夯實則由中心向四周擴散,以保證土體各位置夯實的均勻性,實現對深層土及中層土的加固。
3.3加筋技術
加筋技術也是地基處理技術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術之一。加筋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針對具有一定抗壓能力但抗拉能力偏低的土體進行加筋,來實現對土體抗拉能力的提升,保證地基土體的綜合質量。加筋技術一般應用于地基土體為散粒料土體處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要根據對土體實際情況的分析來予以計算,設計出合理的加筋方案,確定加筋類型、加筋數量等。完成上述工作后,施工人員要按照施工設計進行加筋技術處理,在土體中正確的加入條狀加筋帶。在加入加筋帶同時,施工人員還要加入適量的高強度土工布,以實現對土體抗拉能力的增強,幫助加筋帶更好的發揮出作用,實現對地基質量的有效提升。目前,我國較為成熟的加筋技術材料有加筋帶、土工布、土工格柵等,施工企業可以根據土地的實際需求來選擇加筋材料。為保證地基處理質量,加筋材料和單獨使用,也可相互搭配使用,具體情況視地基工程的實際需求而定。
4結束語
首先,民辦英語學校可以彌補公辦英語教育資源的不足,其辦學針對性強,往往面對一個或幾個顧客群進行教材的選定、教師的配備、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市場為中心,辦學機制靈活。其次,由于民辦英語學校是自籌資金,其發展可以彌補政府教育資金投入不足,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與公辦英語教育形成市場競爭機制,使英語教育的發展更加多樣性、多元化。再次,民辦英語教育給公辦學校的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個新的學習和發展的平臺。民辦英語學校可以為公辦學校的退休教師創造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為在公辦學校英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提供補習的機會。因此,作為英語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民辦英語學校可以作為公辦英語教育的有益補充,能夠與公辦英語教育共同促進英語基礎教育快速的發展。英語基礎教育發展為民辦英語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英語基礎教育的發展是公辦學校和民辦英語學校共同發展的結果。英語基礎教育的發展能夠為民辦英語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改革的經驗,引導其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英語基礎教育的發展可以為民辦英語教育的發展提供先進的管理經驗,驅動其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也為民辦英語學校教師的自我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注重自我素質的提高。英語基礎教育的發展還促進民辦英語學校生源素質的提高,為其教學質量的提高創造更好的條件。英語基礎教育的發展可以減少民辦英語學校自身發展的許多弊端,有利于民辦英語學校健康的發展。民辦英語學校對英語基礎教育的負面影響。民辦英語學校對英語基礎教育的影響具有兩面性。由于民辦英語學校辦學層次、辦學水平、教師素質、管理水平等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很大差異,一些學生甚至學到的是錯誤的知識,語音語調也由于錯誤的引導而很難糾正。這些都是學生以后學習英語的障礙。
民辦英語學校總體上推動了地方英語基礎教育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英語則是各級各類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科目。為了提高孩子在英語考試中的競爭力,許多家長希望讓孩子參加課外輔導來提高他們的成績。民辦英語學校也適應了這一趨勢,開辦了一些與公辦學校英語學習同步的課程或輔導。根據隨機地對綏化市北林區15所民辦英語學校學生的調查,公辦在校生占民辦英語學校生源的82%,且主要以小學和初中學生為主,為這些學生提供了補習的機會。同時,綏化市民辦英語學校也開拓了綏化市幼兒英語教育的發展思路。許多民辦英語學校為了提高效益,開辦了針對學齡前兒童的英語班,如哈北英語學校、瀚博英語學校、泰倫英語學校、添翼英語學校等。綏化市民辦英語學校之間為了爭奪生源的競爭也激烈,因此,民辦英語學校也推出自己的特色課程,提高教學質量,規范管理,這無疑會提高民辦英語學校的辦學水平,推動英語基礎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