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愛國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文學習要得法課內,得益課外。小學古詩詞教學也一樣,教師要立足課內,尋找課內外的連接點,連點成線,合面成片,以“主題閱讀”的形式,拓寬學生古詩詞閱讀的空間。
一、以題材衍生古詩詞閱讀的主題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各類主題。教師要善于依托教材、依托文本,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發現值得探究的主題,確定古詩詞閱讀的主題。例如:學習《靜夜思》,可以帶領孩子們走進以“思鄉”為主題的詩詞賞讀空間,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主題去了解、探究。
二、以作者拓展古詩詞閱讀的主題
一個詩人,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我們在引領孩子學習了某位詩人的某個作品后,可以引導孩子走進這位詩人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了解詩人的藝術風格和思想脈絡,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作者的情感。以李白為例,當我們引領小朋友走進《贈汪倫》后,不妨進一步引導孩子們繼續了解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了解詩人愛游山玩水的生活情調,品味他的絲絲柔情。繼續品讀他的《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將進酒》等一系列詩詞,開展走近李白的主題閱讀活動。還可以和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活動中,那一首首充滿奇特的夸張和豐富想象力的詩歌,深深打動了孩子的心。
三、以生活誘發古詩詞閱讀的主題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語文是個大語文,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
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生活的環境,捕捉探究的內容,結合古詩詞的閱讀,開展閱讀活動。
1.學校生活
校園是孩子們成長的搖籃,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可探究的主題。比如,班里有位同學轉學,我借這一契機,拋出“有人離別”這一主題,引出一系列送別詩,如《別董大》《贈汪倫》等,引領孩子們去閱讀,悟出那珍貴的友情。
2.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最主要的是親情,我們可以定下“母愛”的主題,引導學生去尋找關于母愛的詩詞,然后引導孩子們把獲得的感動內化為自己的力量,去感受母愛和親情,并伴著他們走向美好的明天。
3.社會生活
學習美德陶冶情操愛國主義教育人格教育一、學習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至今仍閃爍著燦爛的光輝,古詩詞是我們中國優秀文化的精華,記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歷史。針對當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一切個人利益第一,對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意識淡薄,于是我們在誦讀課中增設了背誦《三字經》的內容,在“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融四歲,能讓梨……如囊螢,如映雪……”的誦讀聲中,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指導學生誦讀,還指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找差距,辨別自己哪些行為是對的,那些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今后應該怎樣做。并利用古詩長廊、“愛的奉獻”主題班隊會等形式為學生創造良好氛圍,深化養成教育。通過這次活動,家長們欣喜地反映:“我家孩子最近懂事了。”老師們欣慰地看到學生愛學習、守紀律、尊師長、敬同學了。可見誦讀課的開展,不僅使學生積淀了知識,還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發憤讀書、孝敬父母的印跡,對培養學生品德,激發學生勤學熱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陶冶情操
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青少年感受性強,傾向于模仿周圍生活中使他們感動的人和事,他們仰慕先進,易受英雄行為感染。”學生的品德具體化于他們的行為,而行為又決定于知識程度和文化素養。中華古詩文記載著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史,薈集著儒、道墨等諸家的深刻思想,這些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篇章,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文精神,蘊涵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心理等文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我們地處西部偏遠地區,居民的文化素質不是很高,再加上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與此同時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也隨之產生了,這些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義,只貪圖享樂。而為了迎接現代科技挑戰,再加之,新世紀的語文教學提出不再過分強調思想教育,學校也只顧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忽視了對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放松了民族傳統教育。通過對現狀剖析,我們認為只把道德品質教育推給少先隊,推給思品課是行不通的,應充分利用誦讀課的優勢和學生對誦讀課濃厚的興趣,在誦讀課中滲透思想品質的教育,使學生在了解和學習我們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認識我們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從而達到樹立遠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質的目的。如在學清照的《絕句》、賈島的《劍客》后,學生在品味詩句韻律美的同時,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對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風云的氣概佩服不已,在課后的搜集“詠懷詩”的過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說出自己喜歡其它詠情詩的理由,聲情并茂地背誦抒發自己壯志的“詠懷詩”。教師相機設計“用一兩句詩抒發一下你的理想;讀了詠懷詩后你受到什么啟發”的課堂練習。在濃郁的古詩詞誦讀氣息中,激起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要如李清照、文天祥、譚嗣同一樣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誦讀課的藝術魅力,讓學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學生高尚靈魂,猶如春雨般無聲的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三、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個國家人民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生發奮學習的推動力量。我們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進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氣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們必須從小教育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生活與祖國命運前途聯系起來,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中華古詩詞中不乏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名勝古跡、豐富物產、遼闊疆域等名篇,教師利用誦讀課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學可謂水到渠成。如學習陸游的《示兒》可以利用作者的遺慮、遺憤、遺言、遺憾幾個問題,激發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在心底產生強烈的愛國情,報國志。
人人都說家鄉好,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無處不存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如學習“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后,又結合開展“我愛鄂托克”的征文活動和了解家鄉土特產,名人勝景的“漫游美麗的鄂托克”語文活動課,在加深認識家鄉的過程中,扣動學生愛家鄉之弦,然后再擴大到整個國家。
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還應先從教育學生同情他人,愛身邊的親人,關心師友做起。如《鋤禾》在教育學生愛惜糧食的同時,還應喚起學生的同情心,學習“送別詩”后,要啟發學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愛的種子,為萌生愛國主義思想奠定心理基礎。
四、人格教育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033-01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質,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那么,昨晚蘊含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詞在教學中該從那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修齊治平,理想追求教育。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追求。追求遠大的理想,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成就學業、開創未來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如杜甫《望岳》里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自強不息,事業建樹教育。《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斗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如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愛國為民,社會關系教育。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從以下兩方面:
1、國家民族統一的愛國意識
儒家“大一統”主張,利于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陸游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2、執政為民的民本理念
儒家經典《尚書》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不僅如此勞動人民還創造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詩經》就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白居易《觀刈麥》,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表達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果實,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古人很早就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方法:
1、聯想想象進入意境法
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進入詩歌的情境。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盡可能的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從而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2、對比遷移聯系實際法
引用新聞材料: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大詩人坡在白居易之后也曾經在杭州任市長,不僅非常注重對西湖的疏浚治理而且還留下了對西湖如此的贊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西湖在2003年卻被媒體宣布“死了”,因為2003年6月 5日,國家環保局了一份環境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杭州西湖的水質被列為了劣五類水。2、杭州光學污染日趨嚴重 西湖看星星已成回憶。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可將西湖現在與詩歌描繪的美好畫面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激起學生強烈環保意識。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因利勢導,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必能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效果,增強中華文化傳統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 李承宗. 《論儒家文化對培養現代愛國主義情感的積極作用》《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04.
關鍵詞:高中語文;素養;闡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曾對語文素養的內涵做出過具體的表述:即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比較穩定的、基本的、適應時展潮流的學識、能力和技藝,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自身的審美情趣和道德品質。高中階段,經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知識累積,學生在字詞、閱讀、寫作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部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已經處于入門階段,因此高中階段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個性和人格。
一、教給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
高中階段,學生進行各科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在高考中獲得好的成績,進入優秀的大學進行深造,對于語文學習來說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教給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量。字詞是漢語中最小的語言單位,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雖然國家只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漢語字詞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而對高中階段需要學生掌握的字詞并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但高中階段字詞仍舊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部分。并且需要學生掌握的字詞量更多,種類也更豐富,包括多音字、同音異形字、近義詞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要重視字詞方面的教學,尤其是文言文中的字詞教學,教師要鍛煉學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從而為學生在日常閱讀和寫作提供豐富的語言后盾。
其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語言使用技巧。掌握足夠的字詞,但不能正確的使用和組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語言上的浪費。高中階段的學生的閱讀寫作尤其考驗學生的語言使用技巧。從閱讀方面來看,同樣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調和情境中就代表著不同的意思,例如:“左右”在現代表示的是方位或約數,而文言文中也可表示為“身邊的人”的意思,“坐”這個字在現代文中通常表示“坐下”,而古文中通常表示為“犯罪”的意思,學生只有熟悉語言的運用技巧才能準確的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從寫作方面來看,寫作本身考察的就是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學生只有準確的掌握語言的運用技巧,才能對自己的觀點和情感表達得更為準確,使得作文更加優美并具有層次感。
二、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高中階段語文的教學主要通過各種類型的文章展開,而語文課本中所選取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所作,因此,文章的中蘊含的不僅僅是客觀的知識更是感性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體現文章的美,提高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和挖掘學生從文章中體會美的潛力。
首先,教師在文章的教學過程中要鍛煉學生發現美的能力。語文是一門感性思維占統治地位的學科,主要依靠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進行感知,從而使學生通過文章與作者之間形成思想的交流與共鳴。但高中階段,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對于語文往往一門心思撲在知識點的學習上,很少有機會、有心思去細細品味文章中的美。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督促學生睜開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尤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誠摯的情感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利用語言的描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腦海中將抽象的語言文字繪制成一幅優美的情感畫卷,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去發現文章的美,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學生體會美的能力。發現美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而提高學生體會美、分析美的能力才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最終目的。尤其是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體會美的能力直接關系學生對于詩詞理解的準確度。古詩詞作為文言文的一部分,所使用的句法和詞語都與現代漢語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理性的認識幾乎不起作用,對文章進行感性的分析才是重點,而高考中對古詩詞的考察也大多集中在情感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字詞的使用技巧不斷磨煉學生鑒賞和審美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
三、培養學生養成健康的個性和人格
語文是語言與文化的融合,語文教材以我們的母語漢語為載體,包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與文化的精華,因此對語文教師來說,不僅擔負著教給學生漢語知識的基本職責,更肩負著傳承我國優良文化傳統和優秀品質,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個性的神圣使命。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外國科技和經濟進入中國的同時,資本主義文化也隨之而來,美國大片、日本動漫等外來文化的進入,圣誕節、情人節等外國洋節在中國的流行,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侵蝕,也逐漸通過改變中國人的行為習慣來動搖中國人的思想根基,高中生是中國未來建設的儲備人才,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在思想方面更要具備強烈的抗腐蝕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材文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屈原《離騷》、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篇目中都體現著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文章的講解喚醒學生對于祖國的熱愛和認同,從而鞏固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抵抗越來越深入的文化入侵。
【關鍵詞】高校;語文教學;文學詩詞;鑒賞
引言: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新課改的推進,大學語文課程也在不斷的改革。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教會學生相關知識和培養學生品格情操并重的課程。在高校語文課程中進行文學詩詞作品的鑒賞,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其健全的人格和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者通過對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提出高效文學詩詞鑒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文學詩詞鑒賞課的特點和意義
現階段,國家和教育界的專家和領導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的教育。為培養學生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和情感,使之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稱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應該重視其人文主義教育。高校語文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情感和個性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人格和素質的培養十分重要。文學詩詞作品是幾千年來文人先賢創造所創造的,傳達出的是豐富的情感和體驗。高校教師應該重視文學作品鑒賞課的學習,進行合理的設計與引導。比如在進行詩詞教學的時候,引導學生感受詩詞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感受作者的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的精神,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建立堅強的品質和個性是非常具有教育價值的。教師應該注意對文學作品的合理運用,重視合理的教學設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這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審美和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文學作品鑒賞課是非常有意義的,值得學生和教師的重點關注。
二、文學詩詞鑒賞課學習的重點
為了提高文學詩詞鑒賞課的學習效率,研究者通過進行相關資料的學習,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的教學思考,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高校語文教學的更好發展。
1.開拓學生的視野為基礎,進行教學內容的研究
對于大學生來說,高校語文教學是不同于高中應試的語文教育的。高中語文教學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文學知識,而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少了應試教育的壓力,其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綜合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進行合理的課堂設計。教師應該轉變其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基礎。因此,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該重視文學詩詞鑒賞的教授與學習。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往往蘊含豐富的情感和人文情境。詩詞作品中,有些是隱含的歷史文化,有些傳達的山河之美,有些則表現的是作者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該對教學材料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情感世界為目的,恰當的選擇教學方法,充分開發與利用文學詩詞作品中的美學資源,以增加學生的文學感受與底蘊為目的,進行文學作品鑒賞課的教學。另一方面,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進行思考,鼓勵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更加將課程學習與社會適應結合起來,更好的感受和認識世界,以此獲得更加豐富的人生閱歷,提高其人文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
2.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
在進行文學詩詞鑒賞課教學時,教師應該將傳統文化課教學與現代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起來。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由于不同的學生的經歷和感受能力不同,其閱讀的能力和獲得的感受也不同。為了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鑒賞課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應該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思考與表達,鼓勵學生表達自身的觀點。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進行鼓勵,不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武斷的評價,應該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更好的接受和感受文學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其文學鑒賞能力和水平。
3.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工作效率
為了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課的課堂效率,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提高其文學修養和文化素質。教師還應該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普遍運用在我國的教學工作中。大學語文教學作為培養學生人格情操和審美情趣的課程,更加重視學生的感受。詩詞文學作品中,往往傳達的是美好的事物與感受。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注意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設計,以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使學生更好的體驗文學之美,從而培養其內在的人格和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詩詞鑒賞課教學的時候,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合理安排教學環境,設計學生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好的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感情與感受。鼓勵學生進行總結和表達,結合人物的經歷討論其自身的感受,更好的學習作者表達的感情。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視頻和音樂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學習環境中,增強自身的感受,更好的感受文學作品中傳達的感情,進行自我心理建設,使學生更好的接受文字之美,建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綜上,在高校語文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應該重視文學詩詞鑒賞課教學,通過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素質培養,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人格素質,形成健全健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