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何其芳的秋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流程之一:變構重組,感知意象
詩是一門“吟詠性情”的個人化的藝術,聞一多曾形象地說:“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了的水汽之凝結。”詩歌的語言、句式常常是陌生化的非常態的,而陌生化的非常態的語言、句式恰恰是詩人一種個性化的表達,詩歌之情恰恰存乎其中。在何其芳的詩中,非常態的句式也就是句子的變構現象是很多的,例如《季候病》中“我郁郁的夢魂日夜縈系?誰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鈴聲呼喚著馴服的羊群,我可憐的心?”的詩句,《感嘆》中“不管外面的呼喚草一樣青青蔓延,手指一樣敲到我緊閉的門前。”他們常態的表述應該是:“我日夜縈系的郁郁的夢魂?誰的像牧女的鈴聲呼喚著馴服的羊群的流盼的黑睛,我可憐的心?”、“不管外面像草一樣青青蔓延的呼喚,手指一樣敲到我緊閉的門前。”如何讓學生從這種反常態的表達中領悟到詩意,走進詩人的詩意情懷?
筆者認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一種比較巧妙的解讀詩歌的策略,也就是對原詩的句子進行變構重組。筆者在執教何其芳的《秋天》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原詩進行變構重組:
自由朗讀詩歌,說說詩中的農民、漁夫、牧羊女眼中秋天的景色有何不同?請仿照例句說說他們對秋天景色的印象。提示:把景物放在句末。例如:
農民說:秋天是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漁夫說: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圓圓的網的冷霧
牧羊女說:秋天是在蟋蟀聲中更寥闊的草野
然后筆者出示學生變構重組的詩作,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秋天
農民說:
秋天是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秋天是飄出幽谷的伐木聲。
秋天是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秋天是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是棲息的農家。
漁夫說:
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圓圓的網的冷霧,
秋天是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柏葉的影子。
秋天是蘆蓬上滿載著的白霜,
秋天是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是游戲的漁船。
牧羊女說:
秋天是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的草野。
秋天是更清洌了的溪水。
秋天是何處去了的牛背上的笛聲,
秋天是何處去了的滿留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是牧羊女夢寐的眼神。
該問題設計既讓學生感知了詩中的意象之美,又讓他們體驗到詩歌再創作的快樂。這種再創作的過程就是變構重組的過程。這過程中,有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詞會被學生刪去,看似可前可后的詞語的順序會被重新調整,學生尚不知在重構中詩的經脈俱損,詩的情趣已索然無味了。
流程之二:變構重組后句子對照,感悟意境
王榮生教授非常強調讓詩歌閱讀回歸到“詩性閱讀”,他認為“詩性閱讀就是尊重詩歌特質的閱讀,尊重詩歌的情感情緒、想象性、象征性、超現實性。”他道破了解讀詩歌的玄機,我們可以把詩歌的構成要素當成是解讀詩歌的解剖刀。而詩歌語言、句式的陌生化非常態化的變構恰恰是詩歌的一個特質。抓住這一特質,筆者讓學生把詩變構重組前后句子進行對照,感悟詩歌的意境。
先感受那些被他們刪去了的看似可有可無的字詞:例如震落、丁丁、用背簍來裝、因枯涸見石。顯然詩句“震落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中的“震落”、“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中的“丁丁”是不可以刪去的,聯系上下文得知這里的震動來自空谷間伐木聲強有力的回響,“震落”二字在這里有以動寫靜之妙,寫出秋晨在滴落的露珠中醒來時靜謐的氛圍。“丁丁”二字與“震落”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有聲來襯無聲,寫出秋天“空山不見人,但聞伐木聲”的寧靜。再看“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句中“用背簍來裝”這組詞語,他極富表現力和畫面感。看到“用背簍來裝”腦海里會浮現喜慶的豐收場景,富有動感。他寫出了收獲之盛,收獲之喜悅,收獲之滿足,也寫出了收獲之忙碌。還有“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的溪水”中“因枯涸見石”字面上是說水少,其實以水之少來襯托周邊的寧靜,連溪水也停止了吟唱。總之這些詞語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何其芳筆下的秋天充溢著喜悅、靜謐、幽遠之美。
接著來感受那些變構重組后的句子:把原句“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與改句“向江面撒下圓圓的網的冷霧”進行比較。孤立靜態地看這兩個句子,這兩句子是不分伯仲的,江面都給人一種煙籠霧罩的迷蒙之感,但是文字是活在情境里的,脫離情境的文字是不具言說的能力。結合詩的語境,我們發現兩句話中的敘事者是不同的,前者是農民,與下面文脈是相通的;而后者是冷霧。而且前者農民視線中的景富有動態的變化之美,輕搖小槳的漁夫迎著一江的寂靜和冷霧,把網拋撒了出去,那網如花般綻放在水氣氤氳、朦朧的江面上,接著慢慢地消失在輕波微瀾的江面上。他收起的網里沒有魚兒,有的是游戲的心情。這樣的勞作是閑適的,充滿詩意的。而后者就沒有這種傳情達意的效果。另一句是“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改成了“何處去了牛背上的笛聲”,顯然前一句“何處去了”放句末,語氣弱化了,是一種充滿思念深情的、源自心靈深處的尋問,而后者“何處去了”放句首,語氣語調強化的變成了一種充滿敵意的盤問,顯然和詩中這位有著夢寐般眼神的牧羊女是不符合的,秋在牧羊女的眼里是恬靜、甜蜜的。
流程三:變構重組后結構對照,體會詩性
詩樂是同質的。詩歌重章疊句的結構有一唱三嘆繞梁之美,音樂也有一種回環往復、余音繞梁之美。詩的節奏是音樂的,也是語言的,她有傳情達意的效果。這首詩歌變構重組后結構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唯一不同的是重組了以后每節詩下面都少了一句類似的話: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這種疊式的復沓歌詠結構很顯然是不能消失也不能調換的。這三句話類似音樂中一唱三嘆,而且前兩次的詠嘆是為迎接抒情主人公牧羊女的到來,讓她在一片恬靜、閑適和欣悅中悄然而至,靜靜地追憶那一段笛聲相伴的日子。這首詩其實言說的就是詩人20歲那年某一天的心境,是他經歷了愛情風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煩惱都化為了最甜美的回憶的時候從心靈里靜靜地流出來的。他在《夢中的路》中說這是“最后給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艷麗的秋光”。朱光潛曾說:“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著一微點而加以永恒化與普遍化。”何其芳讓瞬間的情感成為了一首永不凋零的最美的詩。這種連續反復的句法結構在為我們演奏著一曲脈脈深情的歌。這種詩歌結構其實由來已久,早在《詩經》里就已經成形。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他有很強的秩序感和韻律感,而且能強化抒情效果。
一,春
朱自清說過:春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這些對春的比喻,是多么的生動和形象啊!春天邁著她那輕盈的步子,迎著燦爛的陽光,在地上撒下了不少星星點點的小花,還種下了大片大片的小草,染綠了無邊無際的草原.河邊,一排排柳樹越發的碧綠,一陣春風吹來,那細長的柳枝左右搖擺,好象在向春天招手.春啊!你讓世間的一切都變得如此可愛,如此美妙.伴隨一聲蟬叫,夏天來了!
二,夏
著名散文家梁衡說過: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夏天,蟬出來了,站在枝頭聒聒的叫著,使心情不好的人聽了更煩,但是這聲音卻意味著夏天的來到.傍晚的夏季,在外面乘涼的人很多,所以夏的夜不像冬夜那樣寧靜,它是熱鬧的.可說也奇怪,夏天的夜不像白天那樣熱,而是很涼爽.一陣清風吹來,涼絲絲的,舒服極了.夏天伴著風兒,落了,秋天到了.
三,秋
何其芳說過: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一個金色的世界,一個豐收的季節.看!正是豐收的時期,田里的稻子成熟了,一陣風吹來,一片金色的海洋.家里院子的開了,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都爭著開放.伴著一陣寒風,冬天來了.
四,冬
《秋天》是現代詩人、評論家何其芳的代表作,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選自何其芳早期創作詩集《預言》。當年詩人在相隔不長的時間里先后寫了兩首以《秋天》為題的詩歌,一首寫于一九三二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另一首寫于同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晨。從時間上看,前一首并非寫于秋天,而是盛夏,其內容正如詩中所寫:“我是憶著、夢著、懷想著秋天”;后一首寫于秋季,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令人憧憬的秋天,讀后讓人不免心生遐思,無限向往,現在教材所選的正是后一首,也稱《秋天》(二)。
以“秋天”為題,寫什么好呢?筆者認為莫過于寫大自然、寫郊外的鄉野了,因為四季的更替會在那里留下清晰的印記,給人以直觀的感觸。作者似乎也深諳其中的道理,把目光投向鄉野,投向農家人的生活,選取“農家”、“漁人”、“牧羊女”三個豐富而有代表性的勞動畫面,以觀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用多情的眼睛表內心之感,營造了一種清凈而悠遠、閑適而歡快、失落且守望的既親切又朦朧的秋天氛圍。“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這首三節十五行的短詩里,作者蘸著豐富的情感,用輕松自然的筆調,描繪了三幅詩情畫意的美景,意味深長。
畫面感強,生活味濃
作者以獨特的視角選取鄉村秋景中三個典型的場景——幽谷農家、江面漁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藝術手法從不同的場地,用不同的光圈和焦距捕捉秋天的鏡頭,通過連續而又帶有跳躍性的手法進行剪輯,從忙碌的農家到歡快的漁船,再到草野上牧羊女的情思,畫面的立體感頃刻間躍然紙上,裹挾著成熟味道的秋風似乎撲面而來。為了增強畫面的厚度和層次感,作者對每個場景進行了精心的布局和點綴,用“露珠、伐木聲、幽谷”襯托農家人勞作居所的悠遠,用“冷霧、烏桕樹、白霜”豐富漁人捕魚作業時的環境,用“蟋蟀聲、枯涸見石的溪水”凸顯牧羊女平靜、清澈的內心世界,三個場景錯落有致,有機統一,透露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寫出了秋天多彩的味道。
形式靈活,表達獨特
《秋天》這首詩融合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風格和西方現代詩歌的技巧,形式上既有格律詩的整齊劃一,又有現代詩歌的靈動多變。整首詩共三小節,每一節均為五句,都以“秋天……在……”的句式結尾,表現出篇章結構的一致性,而在句法上則呈現出靈活多樣、搖曳多情的特點,語句的長短完全由情感表達的需要而定,節奏感強,韻律和諧。全詩不著一個主語,只在每一小節的最后點出“秋天”,一唱三吟,反復吟詠,既含蓄不泥,又凸現主題,這樣的形式讓“秋天”流動、鮮活起來,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把我們漸漸帶入它那迷人的深處。
短短十五行詩里,作者采用直陳其事的手法,嫻熟地運用擬人、擬物、比喻、暗示、通感等表達技巧,展現了秋天的獨特魅力,“清晨滿披著的露珠”、“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烏桕葉似的青鳊魚的影子”、“蘆蓬上滿載著白霜”、“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這些獨特的想象撩撥起讀者的感官細胞,讓人產生豐富、自由的聯想,既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內心情感,也讓我們讀出了自己的秋天,而這之間又有足夠的包容性和回味的余地。
另外詩中有幾句特別的句式值得仔細揣摩:詩的開頭兩句“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正常情況下是先“伐木”后“震落了露珠”,而詩人卻有意顛倒順序,造成表達上的突兀效果,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同時也為了使句式錯落有致,讀起來更加抑揚頓挫;第二節的第二句“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光影交錯,虛實相生,表達之妙,回味無窮;第三節三四句“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這兩句如果按照一般的語言習慣可以合成為“牛背上那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里的笛聲何處去了?”,但如此一來,詩意就沒了,也表達不出那種層進、往復的味道。
語言形象,意境豐富
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考究,生動形象是其一大特點,表現之一就是詩句中用了許多情態化的修飾語,比如“滿披著”、“丁丁地”、“肥碩的”、“圓圓的”、“滿載著”、“輕輕”等等,這些形象化的語言表現了秋天的神韻,傳達了人的神情。“棲息”、“游戲”、“夢寐”等擬人化的詞語使秋天的模樣具體可感,賦予其生命的氣息。
《秋天》一詩中沒有社會性的意象,也看不到當時的社會和現實的印記,看到的只是靜態的自然與生活的景物,如“露珠、幽谷、冷霧、蘆篷、白霜、蟋蟀、笛聲……”,這些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詩人用人們熟悉的靜態意象,注入其自己的情感因子,創生出一個蘊藉豐富、意味深長的秋天意境,讓每個人都會在里面找到自己的那個秋天。
[我設計]
教學設想
《秋天》所在的單元主題可以概括為“四季圖景”,所選的課文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構思巧妙、意境優美、語言精巧、富有詩情畫意。課文篇目包括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基本內容。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四季的圖景依次在一個單元里集中呈現,因此感受四季的變化,所以說欣賞四季的美景理應是教材編寫者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基本定位。《秋天》作為一首現代詩歌,語言優美,畫面豐滿,意境悠遠,教學中以朗讀為基本手段,以語言為基本抓手,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礎上,體會秋天的味道。
教學目標
1.認讀并會寫文中的生字詞(例如“丁丁、肥碩、鳊魚、烏桕、蘆篷、寥廓、枯涸、清洌、夢寐”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詩歌形象、生動的語言和畫面。
3.在把握詩歌意境的基礎上,豐富對秋天的體會。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詩歌形象、生動的語言和畫面。
2.在把握詩歌意境的基礎上,豐富對秋天的體會。
教學難點
1.理解“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的意蘊。
2.注意“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的朗讀。
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朗讀品味、對話交流,聯系生活體驗,觸發學生對詩歌意境和秋天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輔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話說秋天——秋天灑落在記憶里
以時間為引子導入新課
師問:同學們,大家知道今天的日期是多少嗎?
生答:10月19日。
師問:那么農歷是多少呢?
學生:沉默不語
師說:老師來上課之前查了一下臺歷,今天是農歷的九月二十三,再過幾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了,這也意味著天氣開始慢慢變冷了。現在我們處在什么時節啊?
生答:秋天。
師說:具體來說,現在正值深秋時節。一說到秋天,我想每個人都會對其有不同的印象和感受,現在我們進行一個頭腦風暴式的回答,請你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說一下此刻想到的有關秋天的景物、畫面或感受。(任選一個小組從前到后一個接一個地說……)
(設計意圖:從現實時節切入秋天的話題,喚起學生對秋天已有的生活體驗)
二、吟誦秋天——秋天在詩人的眼里
1.初讀感知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大聲朗讀,每人至少讀三遍。
(1)學生按要求進行自由朗讀。
(2)請學生朗讀,每人一小節,其他學生糾音、點評。
(3)全班齊讀一遍課文,教師提示重點詞語的讀音及書寫。
提示:丁丁(zhēng) 背簍(beīlǒu)肥碩(shuò)青鳊魚(biān)烏桕(jiù)蘆篷(lúpéng)寥闊(liáo)枯涸(hé)清洌(liè)夢寐(mèi)
(設計意圖:解決生字詞的讀音,讀順課文,初步感知詩歌內容,解決目標1)
2.誦讀理解
要求:根據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誦讀,誦讀時要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和感情,要求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感情,讀出秋天的味道。
(1)學生可朗讀或默讀;可自主朗讀或相互交流朗讀的認識,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仔細揣摩誦讀本文的感覺。
(2)請學生任選一節或一部分進行有感情朗讀的嘗試,讀后說一說自己為什么這樣來讀,其他同學可適當點評。
(3)教師進行示范朗讀,同學們可以根據教師的朗誦提出問題:你為什么這樣來讀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給予回答。
提示:第一小節要讀出悠遠、清靜和喜悅的味道,體現出農家人生活環境的特點以及收獲的忙碌和喜悅之情,“丁丁”作為形聲詞,朗讀時要適當拉長(丁—丁);第二小節要讀出悠閑、輕快的感覺,體現出漁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樂趣;第三小節要讀出空曠、深遠和悵然若失的意味,體現盛夏過后的沉寂和牧羊女內心朦朧的感覺,同時要注意“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的疑問讀法。
(設計意圖:在感知課文的前提下,進行有感情地誦讀,用自己的理解把文中的感情給展現出來;反過來,在有感情誦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把握,著力解決目標2、3)
3.品味賞析
要求: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或哪一節?抑或是你對詩中哪一部分最有感觸,說說你的原因和看法。(提示:可以從“詞語/句式/修辭/景物/情感”等方面著眼。)
(1)學生自我品味或互相交流學習。
(2)學生在班級進行交流學習,教師適時總結、點撥。
提示:詞語方面形象、生動,運用許多情態化的修飾語,比如“滿披著”、“丁丁地”、“肥碩的”、“圓圓的”、“滿載著”、“輕輕”等等;句式方面有意突兀和非同尋常,如“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和“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新穎獨特,別有滋味;修辭方面運用了擬人、擬物、比喻、通感等表現方式,例如“清晨滿披著的露珠”、“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烏桕葉似的青鳊魚的影子”、“蘆蓬上滿載著白霜”、“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增強了表達效果;景物方面選取秋天有代表性的物像,比如“露珠”、“稻香”、“瓜果”、“冷霧”、“白霜”、“蟋蟀聲”等,突出秋天的特點;在情感方面傳達出一種清凈而悠遠、閑適而歡快、失落且守望的既親切又朦朧的秋天氛圍,味醇意長。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品味鑒賞詩歌的能力,加深對本詩的理解,繼續解決目標2、3)
三、描繪秋天——秋天徜徉在你我心間
要求:請用你的學習收獲和體驗重新感受“秋天”,借用詩歌的寫作手法,寫一句或一小節充滿詩意的有關“秋天”的文字。
(1)學生構思寫作。
(2)課堂交流學習,同學及教師進行評點。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解決目標3,照應導入。)
四.尋找秋天——走進秋天,感受自然
課后作業:
1.讀讀、寫寫課文出現的生字詞。
2.背誦全詩。
3.尋找秋天的蹤跡。
詩歌(現當代詩歌)是同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體。與其他三種文體相比,詩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句一行,分行書寫(散文詩除外)。此外詩歌還有自己的文體特點:
一、抒情性。強烈的感彩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詩,感情更是詩的靈魂,或用形象的語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閱讀、學習中,必須正確體會、領悟充溢在詩中的情感,由此獲得全詩的要義。如郭沫若的《靜夜》,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寫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眷戀祖國、感懷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過豐富的聯想、瑰奇的想象、多種寫作手法等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是詩歌的又一顯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從中告訴讀者: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練性。所謂精練,一要精當,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詞的妙處;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輩子工/想都沒敢想/收了個徒弟是廠長。”全詩沒有敘述老工人收徒弟的過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內心的感觸,具有極大的概括性;三要雋永,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字字深刻雋永,體現出詩歌語言的精練性。
四、音樂性。詩歌的音樂性較多體現在節奏與押韻上,表達出豐富的流動的情感,產生一詠三嘆、多變而和諧的特殊的藝術魅力。因此這些詩必須多讀,甚至要熟讀成誦。
模擬訓練
也 許
――葬歌
聞一多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a你的眼簾,
不許清風b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c一傘松陰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選自《紅燭?死水》)
1.第二節abc三處各有一個詞,依次填入后,恰當的一項是( )
A.照 飄 用 B.弄 吹 打
C.撥 刷 撐 D.射 掠 舉
2.這首詩是詩人為長女立瑛三歲時夭折而作,表達的思想感情貼切的一項是( )
A.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希望過一種安寧平靜生活的強烈愿望。
B.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咒罵的人聲”強烈的不滿。
C.表現父親為死去的女兒深感內疚而衷心祈禱。
D.表達父親對死去的女兒無比疼愛憐惜,內心極度哀傷的感情。
3.這首詩中寫出了夜鷹、蝙蝠、陽光、清風、松陰、蚯蚓、小草、黃土、紙錢等事物及與其有關的動作或聲音,這樣寫的目的是( )
A.通過具體形象來象征類比、托物言志。
B.通過具體形象來烘托意境、營造氛圍。
春秋冬夏,早已不復存在。
春
哪里還有朱自清先生的《春》?
盼望已久,春天的腳步聲呢?掛歷上,今天明明是初春,可是,看見的卻是滿滿的塵 。這是哪里啊?四周全是沙漠,怪不得有這么多沙塵暴。南宋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中,春風、春雨又在哪里呢?
可悲的人類,自己污濁的土地把自己活埋了。
夏
哪里還有梁衡的《夏感》?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聒聒的蟬兒,你難道不知夏天已到嗎?怎么遲遲不來,來唱你的激情的搖滾?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玉米、高粱,那在地上匍匐的瓜秧都已成老農民記憶中的美好。呵,可親的綠樹小草,請你回來吧!不要讓這可怕的夢魘,停留在我的腦中吧!
可恨的人類,自己得到的懲罰把無辜的人兒連累了。
秋
哪里還有何其芳的《秋天》?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見肥碩的瓜果。”多么優美的詩句啊,但惜嘴中念,不能嘴中嘗啊!青鳊魚在哪里,漁人又在哪里?清冽的小溪,無邊的大海,你們不能不消失嗎?我的愿望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恐怕其他有知的人亦是如此。
可泣的人類,自己承認的錯誤不被上帝諒解。
冬
哪里還有老舍爺爺的《濟南的冬天》?
老舍爺爺筆下的北平是寒風凜冽的,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但是,現在的世界的冬天都是火辣辣的,人們居然在大地上跳起瘋狂的舞蹈。人類竟然還歡呼雀躍,心想:一定是尊貴的上帝寬恕了我們,今年的冬天不讓我們受寒,明年春夏秋冬都會恢復成真正的春夏秋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已經成了人們憎恨的天氣,恐怕“她在叢中笑”已變為“她在叢中哭”。
可笑的人類,自己失去了美卻把看成上帝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