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藥美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美容;保健;中藥;外用
中藥瑰寶 淵遠流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特別是女士)對人體的外在美有更高、更多的需求,因此,深入發掘、研究祖國醫學中藥美容的瑰麗之寶,滿足人們的現代審美需求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1.1美容萌芽,推新發展:中藥美容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美容方劑也是繁多浩博。中藥美容萌芽于秦漢,形成于隋唐,豐富發展于宋明。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經能研制簡單美容制劑。浩瀚的古籍里,有關美容的論述豐富深刻,其實用方箋也屢見不鮮。自戰國至清末的醫籍、醫著中,就有增白悅顏、祛斑瑩面、毛發美飾、酒渣粉刺、滅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類1233首美容方劑,269味中草藥。當然,這些多數是為當時朝廷貴族服務的。
殷紂王時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 使用的化妝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妝”的美容效果。戰國時的《山海經》146種藥物中,有12種與美容有關。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戰國至秦時期的醫藥方劑書,《五十二病方》的內容十分豐富,預防和治療瘢痕的方劑6個。《養生方》中有3個長壽方,還有“令人面澤”和“去毛”、“黑發”的專方。
成書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100種關于“悅澤”、“美色”、“輕身”、使人“頭不白”的美容藥物(上經54種,中經27種,下經19種),并提到了美容藥品的獨特劑型——面脂。
另外,漢代2位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創立的當歸芍藥散治療肝血淤滯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療燥熱所致的皮膚粗糙,豬膚湯潤膚悅顏去皺等方法,至今仍為后人所沿用;《華佗神醫秘傳》載美容外用復方10首,《華佗神方》有美容保健等外用方劑。祖國醫學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的行之有效的中藥美容之方。
1.2取材天然,安全有效: 中藥美容,歷史悠久。現代實用的美容之方,經過歷代人的反復運用,認真篩選,已日臻完善。豐富的實踐應用,保留了中藥美容之精華,使之自然溫和,安全,有效。而外用的美容中藥采用的是天然藥物配伍組方,或直接遣用單味中藥,因而可靠性高,副作用小,避免了化學藥物及化妝品對人肌膚的損傷,是自然美容之佳品。
2辯證施治,調達肌膚
2.1體質差異,致病有異:面部為“諸陽之會”,也就是人身十二經脈中的六支陽經均上連頭面,是全身氣血、陽氣貫注的地方,也是神氣集中的部位,面部表情、神態是神氣表現的重要內容。面部的肌肉、皮膚和五官既需要全身氣血的滋養和濡潤,也需要臟腑精氣的上達。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分屬于不同的臟腑和經絡。如前額屬心,下頦屬腎,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部屬脾。
根據人體氣血陰陽津液的多少,可將人體分為9種基本體質類型,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平和質體型肥瘦適當、勻稱、健壯,頭發盛長色黑,面色紅潤,膚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內含,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口唇紅潤,肢體輕健有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性格平和開朗,因而體內氣血陰陽平和是美容的內在依據。當體質偏頗時,就容易出現損美性疾病,不同的體質會出現一定的損美傾向。
2.2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顏面五官、須發爪甲,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體的陰陽平衡、臟腑安定、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中藥美容是從整體觀念出發,由表及里,使氣血充盈達到美容作用。因此要保持皮膚的致密性、柔韌性和光澤性,就要保證氣血津液的充盛和臟腑功能的健全。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保養臟腑和氣血,也是美容的根本方法。正因為中醫美容注重的是整體的調整并施之以外部的中藥美容,因而使美容效果持久而穩定。即使是偏重于裝飾的外用保健品,如面脂、口脂,也體現了辯證論治的特色。如面部色黑、粗糙等,中醫認為原因之一是風邪外襲,因此在一些潤面、增白的化妝品中,配有祛風類藥如防風、白芷等,體現了病因辯證的特點。
3美容方劑,保健駐顏
中藥美容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配制的粉、膏、液、糊等外用美容制劑,根據需要外敷,并加以按摩,以活血通絡、軟堅散結、退疹祛斑,達到祛斑除皺、養顏駐容、延緩肌膚老化的美容功效。
根據多數個體的美容需要,注重某些外用中藥具有滋養怡澤皮膚,保健美容的功效,把中藥美容應用到生活美容之中,以獲得安全可靠、簡單易得、費用較少的最佳美容效果。
中藥滋潤皮膚,活血通絡,使之氣血充盈是中藥美容的物質基礎。
此外,還能防治結合,起到延緩皮膚衰老的保健作用和改善某些損容性疾病的治療作用。如常在美容方劑中直接加入滋養肌膚,增白除皺的藥品,如杏仁、桃仁、雞蛋清、玉容粉等。
3.1中藥美容,調理肌膚:中藥美容是一種最主要、最常用、最廉價的美容方式。中藥護膚與國內外精細的化學護膚產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大多數化學護膚品是通過化學合成物質解決皮膚問題;而中藥美容講究由表及里,平氣活血,通過加快皮膚的血液循環達到調理肌膚,美容養顏的目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嫵媚動人的詩句。她之所以能達到“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是與她善于美容化妝分不開的。
中醫有“以皮治皮”之說。皮藥入皮,活血通絡,起到美容效果。如:白楊皮,木蘭皮,石榴皮等。此外還有“以色補色”之說。花瓣嬌艷,質輕上達,可令氣血充盈于面,使容顏嬌好,如桃花,玫瑰花等。
3.2中藥美容,吸收途徑:外用中藥是通過怎樣的吸收途徑達到美容效果的呢?
現代醫學認為藥物通過皮膚吸收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通過角質層和活性表皮進入真皮,被毛細血管吸收進入體循環,為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徑;另一條途徑是通過皮膚附屬器吸收,即通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藥物通過皮膚附屬器吸收的速度比透過表皮吸收的速度快,但吸收面積占整個皮膚的0.1~1.0%,所以并不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徑。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外用藥物的吸收障礙主要是皮質的角質層,而角質層屏障功能起作用的主要是類脂,富有類脂的細胞間質對于脂溶性藥物的吸收起顯著作用。另外皮脂腺油性的分泌物,也有利于脂溶性物質的穿透,所以許多外用藥物添加了含有脂溶性、揮發性及刺激性的藥物,有利于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后進入血液循環,從而達到保健治療的目的。
3.3中藥美容,保健駐顏:現代美容事業的發展,原本屬于貴族階層的中藥美容已走進平常百姓的生活。中藥美容有祛斑、美白、滋養肌膚的特殊功效,加之使用安全,簡單易得且費用低廉,已讓人們對中藥美容格外關注。現介紹一些美容駐顏的中藥藥方。 3.3.1去皺膏:用蜂蜜、白糖和牛奶各適量調為膏,每日早晨或晚上涂于面部,保留10~20分鐘后,再用清水洗去。經常使用可以減少或消除面部皺紋,并有潤膚增白的作用。
3.3.2嫩膚去皺橘皮水:橘皮內含多種維生素及有機酸,可用以營養滋潤皮膚,有明顯的抗皺作用。常用橘子皮浸水洗臉,美容效果很好。
3.3.3添容丸:清初名醫陳士鋒應用古驗方治療粉刺效果很好。此方為輕粉、黃芩、白芷、白附子、防風各等量,共研為細末,用蜂蜜調好,做成丸子。每日洗臉 后,用以擦面。
本方也能治療各種皮膚病,使容顏美好。
3.3.4菟絲子治面瘡粉刺方:菟絲子苗絞汁涂于患處,每日3~5次,連續涂抹至粉刺消失止。
3.3.5苦瓜除粉刺方:苦瓜洗凈擠汁加冰糖適量飲用。外用苦瓜汁擦患處。連用數日后,即可去除粉刺。
3.3.6悅澤面容方:取冬瓜仁250克,桃花200克,白楊樹皮(去外面粗皮)100克,陰干研為細末,每日飯后服1克,日服3次。要想使臉白一些可增加冬瓜仁劑量;要紅一些則增加桃花劑量。
另有一方,不用白楊樹皮而用橘皮。
3.3.7天門冬美容方:天門冬是常用中藥,《本草綱目》云:“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白凈,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還記載了諸多服食方法,其中有一方云:“用天門冬十斤,杏仁一斤,搗末,蜜漬。每服方寸匕。”用天門冬外敷,可起到“面黑令白”的作用。用天門冬嗮干搗為未,同蜜搗作丸,每日用之洗面,使用不到一月后,皮膚就可以變得潔白、細嫩。
3.3.8雞蛋清面膜:用3枚雞蛋放白酒浸泡28天后,每晚取蛋清敷面,可使顏面變白如雪。
3.3.9牛奶護膚:牛奶是世界性營養保健飲料。在我國更有悠久的食用歷史。牛奶內服、外用均有滋潤皮膚的作用。民間傳說--用牛奶洗澡可使皮膚細嫩,富有彈性。筆者不提倡用牛奶洗澡,但可在洗臉或洗澡后用牛奶涂擦,1020分鐘后再洗去。
3.3.10唐代武則天中醫美容好方法:唐代武則天,80歲高齡時仍然保持著青春般的容貌,不顯衰老。《新唐書》上說她“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武則天所用的美容秘方后來在唐代官府組織編寫的藥典《新修本草》上也有收錄,不久又流傳到民間。其方法是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帶土。嗮干后搗成細粉過篩,然后加面粉和水,調好后,捏成如雞蛋大藥團,再曬干。用黃泥做1個爐子,四旁開竅,上下放木炭,藥團放中間。大火燒1頓飯時間后,改用文火再燒1晝夜,取出涼透,細研,過篩,放入干燥的瓷皿中。用時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調勻,研細,沐浴或洗面、洗手時,用藥末擦洗。此方又名“神仙玉女粉”。
3.3.11乳酪(一匙)+檸檬汁(一匙)=乳酪潔面霜:將以上三種材料混合涂在臉上再用溫水洗凈,搽上爽膚水和潤膚品,有很好的美白功效。
3.3.12適量黃瓜汁+適量檸檬汁+1/4杯水=緊膚霜:黃瓜先切塊放入攪拌機中攪成漿狀,與一個新鮮檸檬的汁和1/4杯水混合,用棉棒輕輕涂在臉上,肌膚馬上收緊起來。
3.3.13蛋黃醬=護發素:用做沙拉的蛋黃醬富含蛋白質和脂肪,能令頭發健康光澤。把適量的蛋黃醬涂在濕發上,按摩5分鐘,再用熱水洗凈,頭發會變得柔亮。
3.3.14凍奶=去眼腫:把棉花團浸在凍奶中浸透,取出敷在眼上五分鐘,然后再在眼皮上鋪兩片梨或菠蘿,使眼睛更加明亮。據說,這可是好萊塢明星們的秘方。
3.3.15花生醬=軟膚霜:將兩勺花生醬涂在膝和手肘等易干燥部位,10分鐘后抹去,再用溫水洗凈。因為花生醬富含蛋白質和脂肪酸,有助于軟化及美化干燥起鱗的皮膚。
3.3.16干麥片(半匙)+蜜糖(1/8匙)+牛奶(1匙)=潤唇膏:將以上三種材料混合,涂在唇上按摩,然后以清水洗凈,能使嘴唇變的光亮潤澤。
3.3.17牛油果(1/4個)+橄欖油(1匙)=潤甲霜:牛油果在國內不是很常見,它是富含鉀的水果,美國加州人喜歡將其搗碎后與橄欖油混和涂在指甲上拯救那些毫無光澤的指甲。等15分鐘后洗凈,幾次后指甲就變得像涂過亮油一般。
【關鍵詞】美容;保健;中藥;外用
中藥瑰寶 淵遠流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特別是女士)對人體的外在美有更高、更多的需求,因此,深入發掘、研究祖國醫學中藥美容的瑰麗之寶,滿足人們的現代審美需求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1.1美容萌芽,推新發展:中藥美容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美容方劑也是繁多浩博。中藥美容萌芽于秦漢,形成于隋唐,豐富發展于宋明。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經能研制簡單美容制劑。浩瀚的古籍里,有關美容的論述豐富深刻,其實用方箋也屢見不鮮。自戰國至清末的醫籍、醫著中,就有增白悅顏、祛斑瑩面、毛發美飾、酒渣粉刺、滅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類1233首美容方劑,269味中草藥。當然,這些多數是為當時朝廷貴族服務的。
殷紂王時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 使用的化妝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妝”的美容效果。戰國時的《山海經》146種藥物中,有12種與美容有關。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戰國至秦時期的醫藥方劑書,《五十二病方》的內容十分豐富,預防和治療瘢痕的方劑6個。《養生方》中有3個長壽方,還有“令人面澤”和“去毛”、“黑發”的專方。
成書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100種關于“悅澤”、“美色”、“輕身”、使人“頭不白”的美容藥物(上經54種,中經27種,下經19種),并提到了美容藥品的獨特劑型——面脂。
另外,漢代2位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創立的當歸芍藥散治療肝血淤滯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療燥熱所致的皮膚粗糙,豬膚湯潤膚悅顏去皺等方法,至今仍為后人所沿用;《華佗神醫秘傳》載美容外用復方10首,《華佗神方》有美容保健等外用方劑。祖國醫學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的行之有效的中藥美容之方。
1.2取材天然,安全有效: 中藥美容,歷史悠久。現代實用的美容之方,經過歷代人的反復運用,認真篩選,已日臻完善。豐富的實踐應用,保留了中藥美容之精華,使之自然溫和,安全,有效。而外用的美容中藥采用的是天然藥物配伍組方,或直接遣用單味中藥,因而可靠性高,副作用小,避免了化學藥物及化妝品對人肌膚的損傷,是自然美容之佳品。
2辯證施治,調達肌膚
2.1體質差異,致病有異:面部為“諸陽之會”,也就是人身十二經脈中的六支陽經均上連頭面,是全身氣血、陽氣貫注的地方,也是神氣集中的部位,面部表情、神態是神氣表現的重要內容。面部的肌肉、皮膚和五官既需要全身氣血的滋養和濡潤,也需要臟腑精氣的上達。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分屬于不同的臟腑和經絡。如前額屬心,下頦屬腎,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部屬脾。
根據人體氣血陰陽津液的多少,可將人體分為9種基本體質類型,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平和質體型肥瘦適當、勻稱、健壯,頭發盛長色黑,面色紅潤,膚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內含,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口唇紅潤,肢體輕健有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性格平和開朗,因而體內氣血陰陽平和是美容的內在依據。當體質偏頗時,就容易出現損美性疾病,不同的體質會出現一定的損美傾向。
2.2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顏面五官、須發爪甲,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體的陰陽平衡、臟腑安定、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中藥美容是從整體觀念出發,由表及里,使氣血充盈達到美容作用。因此要保持皮膚的致密性、柔韌性和光澤性,就要保證氣血津液的充盛和臟腑功能的健全。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保養臟腑和氣血,也是美容的根本方法。正因為中醫美容注重的是整體的調整并施之以外部的中藥美容,因而使美容效果持久而穩定。即使是偏重于裝飾的外用保健品,如面脂、口脂,也體現了辯證論治的特色。如面部色黑、粗糙等,中醫認為原因之一是風邪外襲,因此在一些潤面、增白的化妝品中,配有祛風類藥如防風、白芷等,體現了病因辯證的特點。
3美容方劑,保健駐顏
中藥美容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配制的粉、膏、液、糊等外用美容制劑,根據需要外敷,并加以按摩,以活血通絡、軟堅散結、退疹祛斑,達到祛斑除皺、養顏駐容、延緩肌膚老化的美容功效。
根據多數個體的美容需要,注重某些外用中藥具有滋養怡澤皮膚,保健美容的功效,把中藥美容應用到生活美容之中,以獲得安全可靠、簡單易得、費用較少的最佳美容效果。
中藥滋潤皮膚,活血通絡,使之氣血充盈是中藥美容的物質基礎。
此外,還能防治結合,起到延緩皮膚衰老的保健作用和改善某些損容性疾病的治療作用。如常在美容方劑中直接加入滋養肌膚,增白除皺的藥品,如杏仁、桃仁、雞蛋清、玉容粉等。
3.1中藥美容,調理肌膚:中藥美容是一種最主要、最常用、最廉價的美容方式。中藥護膚與國內外精細的化學護膚產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大多數化學護膚品是通過化學合成物質解決皮膚問題;而中藥美容講究由表及里,平氣活血,通過加快皮膚的血液循環達到調理肌膚,美容養顏的目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嫵媚動人的詩句。她之所以能達到“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是與她善于美容化妝分不開的。
中醫有“以皮治皮”之說。皮藥入皮,活血通絡,起到美容效果。如:白楊皮,木蘭皮,石榴皮等。此外還有“以色補色”之說。花瓣嬌艷,質輕上達,可令氣血充盈于面,使容顏嬌好,如桃花,玫瑰花等。
3.2中藥美容,吸收途徑:外用中藥是通過怎樣的吸收途徑達到美容效果的呢?
現代醫學認為藥物通過皮膚吸收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通過角質層和活性表皮進入真皮,被毛細血管吸收進入體循環,為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徑;另一條途徑是通過皮膚附屬器吸收,即通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藥物通過皮膚附屬器吸收的速度比透過表皮吸收的速度快,但吸收面積占整個皮膚的0.1~1.0%,所以并不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徑。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外用藥物的吸收障礙主要是皮質的角質層,而角質層屏障功能起作用的主要是類脂,富有類脂的細胞間質對于脂溶性藥物的吸收起顯著作用。另外皮脂腺油性的分泌物,也有利于脂溶性物質的穿透,所以許多外用藥物添加了含有脂溶性、揮發性及刺激性的藥物,有利于促進藥物透皮吸收后進入血液循環,從而達到保健治療的目的。
3.3中藥美容,保健駐顏:現代美容事業的發展,原本屬于貴族階層的中藥美容已走進平常百姓的生活。中藥美容有祛斑、美白、滋養肌膚的特殊功效,加之使用安全,簡單易得且費用低廉,已讓人們對中藥美容格外關注。現介紹一些美容駐顏的中藥藥方。
3.3.1去皺膏:用蜂蜜、白糖和牛奶各適量調為膏,每日早晨或晚上涂于面部,保留10~20分鐘后,再用清水洗去。經常使用可以減少或消除面部皺紋,并有潤膚增白的作用。
3.3.2嫩膚去皺橘皮水:橘皮內含多種維生素及有機酸,可用以營養滋潤皮膚,有明顯的抗皺作用。常用橘子皮浸水洗臉,美容效果很好。
3.3.3添容丸:清初名醫陳士鋒應用古驗方治療粉刺效果很好。此方為輕粉、黃芩、白芷、白附子、防風各等量,共研為細末,用蜂蜜調好,做成丸子。每日洗臉后,用以擦面。
本方也能治療各種皮膚病,使容顏美好。
3.3.4菟絲子治面瘡粉刺方:菟絲子苗絞汁涂于患處,每日3~5次,連續涂抹至粉刺消失止。
3.3.5苦瓜除粉刺方:苦瓜洗凈擠汁加冰糖適量飲用。外用苦瓜汁擦患處。連用數日后,即可去除粉刺。
3.3.6悅澤面容方:取冬瓜仁250克,桃花200克,白楊樹皮(去外面粗皮)100克,陰干研為細末,每日飯后服1克,日服3次。要想使臉白一些可增加冬瓜仁劑量;要紅一些則增加桃花劑量。
另有一方,不用白楊樹皮而用橘皮。
3.3.7天門冬美容方:天門冬是常用中藥,《本草綱目》云:“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白凈,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還記載了諸多服食方法,其中有一方云:“用天門冬十斤,杏仁一斤,搗末,蜜漬。每服方寸匕。”用天門冬外敷,可起到“面黑令白”的作用。用天門冬嗮干搗為未,同蜜搗作丸,每日用之洗面,使用不到一月后,皮膚就可以變得潔白、細嫩。
3.3.8雞蛋清面膜:用3枚雞蛋放白酒浸泡28天后,每晚取蛋清敷面,可使顏面變白如雪。
3.3.9牛奶護膚:牛奶是世界性營養保健飲料。在我國更有悠久的食用歷史。牛奶內服、外用均有滋潤皮膚的作用。民間傳說--用牛奶洗澡可使皮膚細嫩,富有彈性。筆者不提倡用牛奶洗澡,但可在洗臉或洗澡后用牛奶涂擦,1020分鐘后再洗去。
3.3.10唐代武則天中醫美容好方法:唐代武則天,80歲高齡時仍然保持著青春般的容貌,不顯衰老。《新唐書》上說她“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武則天所用的美容秘方后來在唐代官府組織編寫的藥典《新修本草》上也有收錄,不久又流傳到民間。其方法是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帶土。嗮干后搗成細粉過篩,然后加面粉和水,調好后,捏成如雞蛋大藥團,再曬干。用黃泥做1個爐子,四旁開竅,上下放木炭,藥團放中間。大火燒1頓飯時間后,改用文火再燒1晝夜,取出涼透,細研,過篩,放入干燥的瓷皿中。用時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調勻,研細,沐浴或洗面、洗手時,用藥末擦洗。此方又名“神仙玉女粉”。
3.3.11乳酪(一匙)+檸檬汁(一匙)=乳酪潔面霜:將以上三種材料混合涂在臉上再用溫水洗凈,搽上爽膚水和潤膚品,有很好的美白功效。
3.3.12適量黃瓜汁+適量檸檬汁+1/4杯水=緊膚霜:黃瓜先切塊放入攪拌機中攪成漿狀,與一個新鮮檸檬的汁和1/4杯水混合,用棉棒輕輕涂在臉上,肌膚馬上收緊起來。
3.3.13蛋黃醬=護發素:用做沙拉的蛋黃醬富含蛋白質和脂肪,能令頭發健康光澤。把適量的蛋黃醬涂在濕發上,按摩5分鐘,再用熱水洗凈,頭發會變得柔亮。
3.3.14凍奶=去眼腫:把棉花團浸在凍奶中浸透,取出敷在眼上五分鐘,然后再在眼皮上鋪兩片梨或菠蘿,使眼睛更加明亮。據說,這可是好萊塢明星們的秘方。
3.3.15花生醬=軟膚霜:將兩勺花生醬涂在膝和手肘等易干燥部位,10分鐘后抹去,再用溫水洗凈。因為花生醬富含蛋白質和脂肪酸,有助于軟化及美化干燥起鱗的皮膚。
3.3.16干麥片(半匙)+蜜糖(1/8匙)+牛奶(1匙)=潤唇膏:將以上三種材料混合,涂在唇上按摩,然后以清水洗凈,能使嘴唇變的光亮潤澤。
3.3.17牛油果(1/4個)+橄欖油(1匙)=潤甲霜:牛油果在國內不是很常見,它是富含鉀的水果,美國加州人喜歡將其搗碎后與橄欖油混和涂在指甲上拯救那些毫無光澤的指甲。等15分鐘后洗凈,幾次后指甲就變得像涂過亮油一般。
關鍵詞:中藥美容保健品;藥效學指標;測定方法;進展
我國是研究美容抗衰老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中醫藥學家和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在延緩皮膚衰老、美化容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醫學美容保健體系。其中中藥美容保健品是這一傳統醫學寶庫中最為引人注目。我們在參閱大量的醫藥文獻的基礎上,結合長期從事中藥新藥與美容保健品的開發經驗,綜述了中藥美容保健品的藥效學指標與測定方法研究進展,旨在為我國的中藥美容保健品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思路與方法。
1 中藥美容保健品的定義
美容中藥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治療工具[1-2],備受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推崇。目前,中藥美容在傳統醫學中占有舉足頭重的地位,這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和開發中藥美容保健品的取之不盡的源泉。所謂美容中藥是指用來調整臟腑功能,美化肌膚,延緩皮膚老化的藥物[3]。從廣義上講,美容中藥主要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藥物,當然也包括食物。中藥美容保健品,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先進的制備工藝技術研制而 成的美容保健制劑。
2 中藥美容保健品的主要藥效學指標與測定方法
2.1 抗氧化實驗指標
自由基導致脂質過氧化,引起細胞破裂和進行性病變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由基學說已被公認為人類衰老機制現論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說之一。
2.1.1 抗氧化酶活性的測定
常用鄰苯三酚法,即在堿性條件下,能迅速自氧化,釋放出O2-,生成帶色的中間產物,其反應開始后溶液先變成黃棕色,幾分鐘后遂轉綠,幾小時后又轉變為黃色。中間產物在420nm時有強烈的光吸收,在有SOD存在時,由于它能催化O2-與H+結合生成O2和H2O2,從而阻止了中間產物的積累,因此通過計算就可求出SOD的活性。
2.1.2 老化代謝產物測定
(1)過氧化脂質(LPO)測定
LPO含量測定,是國際上公認的看衰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美容抗衰老藥物作用機制的主要檢測指標。主要檢測方法為熒光法,即LPO的二級分解產物丙二醛與硫代巴比妥酸反應生成紅色化合物,此紅色化合物是熒光性物質。四乙氧基丙烷與LPO在同一條件下能進行化學反應產生丙二醛,因此用四乙氧基丙烷作為標準物質。
(2)脂褐素(LF)的測定
目前,脂褐素已被公認為生物衰老及皮膚老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許多養顏法藥物如菟絲子、玉竹、黃精、何首烏、五味子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減少組織細胞內脂褐素含量的作用。脂褐素的測定方法主要有熒光法,即待測樣品中的脂褐素經有機溶劑提取后,其提取物在360nm波長激發下,于發射波長450nm處可測得其熒光。以硫酸奎寧作為熒光相對強度的標準,從而計算出樣品所含脂褐素的熒光單位數。
2.1.3 膠原蛋白和羥脯氨酸(Hyp)的測定
美容中藥及方劑具有抗老防皺、增加皮膚彈性的作用,應用膠原蛋白等指標,從而證明美容中藥的作用機理。一般采用P-DMAB比色法,即將待測樣品加酸,在高溫下水解,可使結合狀態的羥脯氨酸游離,用氯胺T法將其氧化而形成吡咯環的氧化物,然后用過氯酸終止氧化,以對二甲氨基甲醛作為顯色劑,生成紫色化合物,于562nm處進行比色測定。
2.1.4 酪氨酸酶活性測定
據研究,許多美容中藥對酪氨酸酶活性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如川芎、防風、葉本、獨活、柴胡、白芷、當歸、烏梅、楂皮、蔓荊子、白頭翁、附子、大黃、益母草、皂莢、黃連以及有效成分大黃素等,其抑制率在60%-100%之間。而某些中藥如補骨脂及制劑則能提高人體內酪氨酸酶的活性,促進黑色素的合成,從而能有效的治療白癜風。一般采用比色法,即酪氨酸酶的化學本質是銅蛋白,其酶蛋白借巰基與銅離子結合,從而催化多巴及5-s-半胱氨酸生成黑色豎。其生成量大小與酶活力的大小呈正比。
2.2 內分泌功能檢測指標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衰老與內分泌功能密切相關,并存在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不同環節不同層次均有明顯的衰減現象。而補腎填精,滋陰壯陽藥物能有效地改變內分泌衰老癥狀,使人面色轉紅潤、色斑消失、恢復青春、增強。可見,調節或延緩內分泌衰老,對于延年益壽、養顏嫩膚是大有裨益的。
2.3 免疫功能檢測指標
就美容而言,人類皮膚的免疫功能在青年期表現最強,各種有害病菌一般不易引起疾病,而35歲以后皮膚由于膠原蛋白合成量日趨減少,DNA、RNA及蛋白質合成率下降,加上微循環障礙,以至于皮膚疏松,皮脂分泌減少,表皮生長因子下降,因而不能有效地防止細菌等有害物質的侵害,從而誘發各種皮膚疾病。因此,面部美容、皮膚病與機體免疫功能正常與否關系密切。在美容保健品藥效學試驗中,無論抗皮膚衰老制劑,還是治療損容性皮膚病新產品,均應做免疫學試驗。
2.4 補血藥理實驗指標
補血是養顏潤膚的重要治則。補血藥物的藥效學研究是利用人工辦法制作血虛模型,然后給模型動物灌服藥物,測定用藥前后血象變化,由此判定藥物有無補血作用。
2.5 抗菌抗炎抗病毒試驗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有些皮膚是由于細菌、皮膚真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因此許多清熱解毒、清熱燥濕、祛風止癢類中藥如黃連、黃柏、黃芩、山桅、丹皮、白鮮皮、金銀花、知母、板藍根、等之所以能醫治皮膚病,抗菌、抗炎、抗病毒可能是它們共同的作用機制,當然可能還包括調節免疫、改善微循環等其他作用途徑。因此,開發和研制治療損容性皮膚病的新藥,抗菌、抗炎、抗病毒試驗是必不可少的藥效學指標。
3 結束語
美容中藥的確切功效和現代研究成果,廣泛地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中藥美容保健品的藥效學研究,是利用現代藥理學技術和方法,研究美容中藥及方劑的美容護膚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的一門實驗美容學科。由于我國美容實驗研究起步較晚,許多方法與指標尚缺乏。我們根據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實踐,認為美容藥物藥理研究,應以中醫藥美容理論作指導,充分吸收現代抗衰老學說和實驗方法,在整體、組織、細胞以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美容中藥的作用與機理。藥效學指標包括:抗氧化實驗指標、內分泌功能檢測指標、免疫功能檢測指標、補血藥理實驗指標、抗菌抗炎抗病毒試驗、皮膚止癢試驗等,有的實驗指標則通用,可根據新產品功能與主治特點來加以選擇。總之,我們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我國的中醫藥美容事業發揚光大,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美容保健品及藥效學檢測方法,為人類的健康美麗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 琦. 源遠流長的中醫美容學[J].現代中醫藥,2012,1:21-22.
[2]朱雷,余麗麗,張莎,等. 傳統中醫藥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妝品方面的應用研究[J].中國化妝品,2008,20:78-85.
1 遠古至先秦時期
此為傳統中醫美容學起源時期。甲骨文已記有“疥”、“秓”、“癬”、“疣”等損美性疾病[1]。殷紂王時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妝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妝”的美容效果[2]。戰國時的《山海經》146種藥物中,有12種與美容有關[1]。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戰國至秦時期的醫藥方劑書《五十二病方》的內容十分豐富,預防和治療瘢痕的方劑6個[3]。《養生方》中有3個長壽方,還有“令人面澤”和“去毛”、“黑發”的專方。
2 秦漢三國時期
此為傳統中醫美容學萌芽時期。《黃帝內經》雖為中醫理論巨著,也為中醫理論提供了理論依據,但也有一些治療美容的方法[4]。如《靈樞·經筋》記載了馬膏療法,用馬項下脂肪反復涂摩患處,即將藥物和按摩結合起來的一種美容治療方法。
成書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100種關于“悅澤”、“美色”、“輕身”、使人“頭不白”的美容藥物(上經54種,中經27種,下經19種),并提到了美容藥品的獨特劑型——面脂。
另外,漢代2位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創立的當歸芍藥散治療肝血瘀滯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療燥熱所致的皮膚粗糙,豬膚湯潤膚悅顏去皺等方法,至今仍為后人所沿用[4];《華佗神醫秘傳》載美容外用復方10首,《華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療的內服、外用方共56首[5]。
3 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
此為傳統中醫美容學的形成時期,亦是中醫美容方劑學發展的鼎盛時期。
3.1 兩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的葛洪《抱樸子》和《肘后備急方》2本書,前者是一本哲學名著,后者是一本醫學名著[6]。其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抱樸子外篇》50卷中,而《肘后備急方》 以其所刊載的美容方劑之早、之多、之專,以及所明顯體現出的美學思想,堪稱中醫美容第一書,其中記載的美容方有66條,應用于美容的藥物有95種[7]。南北朝時齊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所載730種藥物中[8],有保健美容中藥70余種,而且對《本經》有所發揮,如藁本,在《本經》基礎上補充了“可作沐藥面脂”,這些都被后世廣為應用。南齊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也收載了一些美容方劑,共50首左右。轉貼于 3.2 隋唐時期
初唐醫學家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稱《千金方》各30卷,其中較集中論述中醫美容內容的章節有《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竅病下,列方81首;《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臟,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婦人一·婦人面藥第五,列1論,39方;《千金翼方》卷一·藥錄篡要·悅人面第六十三,列藥9味,其余大量內容則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詵撰《食療本草》,載食藥260味[9],其中有許多美容食物,如“荔枝,微溫……健氣與顏色”,“蘿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凈肌細”,豐富了食膳美容的內容。唐王燾的《外臺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專論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發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體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劑方法11首[10]。凡其他各卷方藥主治和用法與美容相關,并確有美容治療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藥有34首。其中美發方9首,香體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面斑方11首,保健方3首。凡原文中指明對頭面損容性相關疾病具有美容治療作用,如治療白癜風方14首,香口方9首,香體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首,除瘢痕方17首。依此思路,共得美容方藥兩類356方,294種藥物。
總之,兩晉至唐間,中醫美容可謂承上啟下全面發展,不僅初步體系形成,也為宋元時期的進一步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 宋金元明清時期
此期是傳統中醫美容方劑學的拓展時期。此期的中醫書籍汗牛充棟,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問題,清代宮廷美容已達相當高的水平。
4.1 兩宋時期
“藥膳”以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指導,將藥物和食物合理搭配,食借藥力,藥助食威,相輔相成而達到藥物治療和食物營養的雙重功效。這里介紹幾則美容烏發藥膳,中年婦女食用可延緩衰老,使皮膚和頭發得到來自機體內部提供的藥力和營養,從而在本質上達到美容養顏、烏發的效果。
七錦糯米粥:糯米500 g,桂圓干30 g,紅糖120 g,冬瓜糖60 g,黑、白芝麻各15 g,大棗30個,銀耳30 g。先將桂圓干去外殼,紅棗洗凈去核待用;將干銀耳放入溫水盆內,浸泡約30分鐘,待其發透摘去蒂頭,揀凈雜質,用手將銀耳撕碎洗凈待用;淘凈糯米放入鍋內,舀入大棗、桂圓干、銀耳、冬瓜糖,加水適量,用旺火煮至六成熟,下芝麻、紅糖,再煮爛成粥,分頓食用。具有溫中健脾、雙補氣血、健身益壽之功效。適用于血虛所引起的頭發早白、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頭昏眼花等癥。
羊乳紅棗粥:羊乳300 ml,紅棗15顆,粳米250 g,生曬參、冰糖各30 g。先將粳米、生曬參(切片)、紅棗(去核)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旺火煮至30分鐘,倒入羊乳再煮片刻成粥,分頓食用。具有益氣健中、溫潤補濕之功效。適用于氣短乏力、面黃肌瘦、四肢無力、口淡、便秘等癥。
三棗糖粥:糯米1 000 g,蜜棗90 g,紅棗90 g,黑棗90 g,白芝麻60 g,紅糖120 g。先將蜜棗、紅棗、黑棗去核,洗凈待用;洗凈糯米放入鍋內,舀入蜜棗、黑棗、紅棗,加水適量,用旺火煮至六成熟,下紅糖、白芝麻,再煮爛成粥,分頓食用。常食可使面容細膩紅潤美麗,適宜于面色蒼白、皮膚粗糙、干枯者食用。
天冬黑豆粥:天冬、黑豆、黑芝麻各30 g,糯米60 g,冰糖適量。將天冬、黑豆、黑芝麻及糯米洗干凈,放入砂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再煮1~2沸即可。每日早晚溫熱服食,7日為1療程。此方益肝補腎,滋陰養血,固齒烏發,延年益壽。適用于發白枯落、面色早枯、神經衰弱以及便秘等癥。
桂圓歸棗粥:桂圓肉30 g,全當歸20 g,紅棗30 g,糯米250 g,紅糖60 g。先將當歸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中火煮沸后,去渣取藥汁待用;淘凈糯米放入鍋內,加藥汁、桂圓肉、紅棗(去核)、清水適量,用旺火煮爛后放紅糖,再煮片刻即成粥,分頓食用。具有雙補氣血、滋潤肌膚的功效。適用于氣血虧虛、心失所養所致失眠心悸、面色蒼白、干枯、身體瘦弱、倦怠乏力等癥。
枸烏豬肝粥:制首烏30 g,枸杞子30 g,豬肝90 g,粳米150 g,蔥、姜、鹽、味精各少量。先將首烏、枸杞子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武火煎30分鐘,濾汁去渣待用;淘凈粳米放入鍋內,加藥汁、蔥、姜、鹽、味精、清水適量,用旺火煮爛成粥,即可。具有補滋神肝腎、烏須黑發之功效。適用于肝腎不足所引起的頭暈目眩、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癥。
芝麻龍眼粥:白芝麻30 g,龍眼90 g,大紅棗80 g,糯米500 g,紅糖適量。先將龍眼去核,紅棗去核,洗凈待用;淘凈糯米放入鍋內,加紅棗、龍眼肉、白芝麻、清水適量,用旺火煮至六成熟,加入紅糖,再煮片刻濃黏成粥即食用。具有養血烏發、健美肌膚、延緩衰老之功效。適用于須發早白、面色無華、眩暈乏力、健忘失眠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