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王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楊絳的《老王》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九課,本單元以“愛”為主題,課文寫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關愛身邊的人?!独贤酢穼懽约号c車夫的交往,寫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學習作者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現人物形象的方法,運用平實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
2 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模仿的寫作手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善待他人,感受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老王的“苦”與“善”,把握人物形象。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在人與人交往中要有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三、教學難點:
1 品讀語言,領悟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善良情感。
2 作者巧妙的構思:一巧,不經意問,概述人物;二巧,閑散處寫“吃緊”事;三巧,瑣事細節中刻畫人物形象,用邏輯順序和時間語文天地2011年第1期順序組織材料。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由明星偉人導入普通人一老王)
初讀課文,感知全文。
①讀準字音,②了解課文內容。
指導學習字詞(出示幻燈片)。
二、自主學習,把握課文結構層次
課文應該分幾個部分,說出理由,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1―4)老王的職業、身體狀況,居住條件。
(5-16)我和老王的交往。
(17-22)我的愧怍。
三、合作探究,理解課文,體會感情
1 走進老王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艾,分別找出老王的不幸之處?(苦)。
靠著一輛破三輪車活命,而且是單干戶。(老)
沒有什么親人,兩個侄兒沒出息。(孤)
不僅老而且,只有一只眼,乘客一做他的車。(殘)
載客三輪被取締,他身弱多病。(病)
住破敗小屋。(貧)
2 品味老王
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是苦的,那他的為人怎么樣。(善)
老王為作者送冰,車費減半,冰大但冰價相等。(厚道)
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擔心人家錢不夠。(同情心)
知恩圖報,抱病,送香油雞蛋還人情。(善良樸實知恩圖報)
3 追念老王
文章最后一句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作”,愧怍說明自己對不住老王,那作者一家對老王怎樣?
我們一家
1 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
2 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
3,關心老王生活,三輪改成平板三輪,生意不好做,作者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
4 作者的女兒知道老王有夜盲癥,送給他大瓶魚肝油。
(善良,有同情心。)
(設計意圖,以上內容,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教師點撥出示幻燈片完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那請問作者是個幸運的人嗎?說明作者有什么樣的情懷和精神?(出示幻燈片插入寫作背景介紹)
平等觀念:人是生而平等,只有平等的意識,才能平等對話。
人道主義精神:全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發展。
四、主題升華,拓展遷移
我們現在的社會上也有著這樣的一些生活困難、地位卑微者。(圖片展示)我們要有怎樣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呢,同學們結合自身的體驗說說你的看法或做法?(設計意圖,聯系生活,教育學生要有平等觀念,人道主義精神,學會善待他人。深化主題。)
五、寫作指導
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寫出這篇感人的文章的?
1 細節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抓住重點字詞,如,“常坐”“強笑”等體會蘊含的感情。
2 邏輯順序:職業、生理缺陷、居住條件。
時間順序:回憶老王的工作和為人。
材料瑣碎,精心組織,匠心獨特。
3 組織材料“三巧”
①、閑話時概述人生經歷和不幸。
②、閑散處寫“吃緊事”,塌敗小屋,散步時出現。
③、病逝前送雞蛋香油,使人物形象格外感人。
總結: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說:“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p>
那就讓我們以這句話結束我們的課堂吧:(齊讀)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懷平等博愛之念。
六、作業布置
1、把握老王的性格特點。
2、揣摩重點語句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點語句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教學內容:
本文寫的是作者與車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輩子很苦,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涼艱難。但是他心好,老實厚道,關心人。作者筆下的老王雖然窮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極其淳樸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學習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特點。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作者介紹2、生字詞
二、整體感悟
1、文中介紹了老王哪些艱難的生活境況?記敘了與老王交往過程中的哪幾件事?通過這些敘述與描寫,你認為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1)介紹老王的職業;生理缺陷;居住條件。
2)記敘了老王為作者送冰,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表示感謝。
3)老王是一個孤苦伶仃但又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的人。
2、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我”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具體表現在: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讓他白送;關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為自己對老王的關愛還不夠和自己無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
4、這篇課文敘述的事情較多,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開頭三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按邏輯順序編排,一是職業,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內容按時間順序安排,回憶與老王的交往。
三、重點巖讀
指名朗讀“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老王為什么在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體現了老王怎樣的性格特點?
知恩圖報、心地善良
2、老王說“我不是要錢”,為什么最后還收了錢?你是怎樣理解的?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給他送錢,平白給“我”添麻煩。體現了老王的樸實善良。
3、對課文結尾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
四、為什么作者一家能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那么關心、愛護?要有怎樣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一、從詞語切入解讀文本
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如果脫離具體語境,就會使其失去生命力和豐富的表現力;文本內容沒有具體的詞語來體現,就顯得蒼白無力。相反,解讀文本時從詞句切入,熔詞、句、文于一爐,語文課自然可以上得厚實,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能得到具體的落實?!毒G色蟈蟈》的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1.檢查預習字詞的情況
狩獵 靜謐喑啞窸窣作響喧囂 篡奪 竊竊自語
驚慌失措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龐然大物
2.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意思
(1)竊竊自語
出示文句:“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響聲,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p>
從句子可以看出,這個詞語表現了蟈蟈的叫聲柔和優美的特點。
提問:把“竊竊自語”一詞改為“鳴叫”,比較兩者的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竊竊自語”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蟈蟈叫聲柔和的特點,而“鳴叫”只是一般昆蟲的叫聲而已。作者把“竊竊自語”一詞再形象化,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如“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細小的摩擦聲)作響,在這喑?。ㄐ稳萋曇舻统?、沙啞而含糊)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地清脆響聲?!卑严X蟈柔和的、富于變化的、動聽的叫聲形象地模擬出來,讓我們真切直觀地感受到蟈蟈叫聲的質感。由此,我們才會明白“竊竊自語”一詞的具體意思,才能體會法布爾文筆的優美。
集體朗讀第3節,讀出作者對蟈蟈叫聲的喜愛之情,語調輕柔。
(2)驚慌失措
出示文句A:“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p>
提問:“驚慌失措”一詞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驚慌失措”是形容蟬在蟈蟈勇敢的追捕中害怕慌張的樣子,突出了蟈蟈勇敢、兇猛的特點。與老鷹追捕云雀相比,更突出了蟈蟈捕蟬時的勇猛和霸氣。
出示文句B:“我跑了過去,那是一只蟈蟈正在啄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我明白了,這場戰斗發生在樹上,發生在一大早蟬還在休息的時候?!?/p>
提問:文句A是蟈蟈主動進攻,文句B是什么捕蟬方式?
明確:這是蟈蟈運用偷襲的方式捕蟬,“處于絕境”說明蟬完全被制服了,由此也突出蟈蟈勇敢機智的特點。
(3)津津有味
出示文句A:“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兩三個星期間,這個籠子里到處都是蟬肉被吃光后剩下的頭骨和胸骨,扯下來的羽翼和斷肢殘腿。肚子全被吃掉了,這是好部位,雖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別鮮美?!?/p>
出示文句B:“綠色蟈蟈酷愛甜食。也許這就是它抓到蟬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提問:怎么看出蟈蟈喜歡吃蟬這道菜呢?為什么喜歡吃蟬的肚子?
明確:“津津有味”形容吃得很有滋味?!翱釔邸毙稳莘浅O矚g。蟈蟈常吃不厭,吃得到處都是,看來味道好極了。
出示文句C:“對于金龜子一類的昆蟲,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頭和爪。”
出示文句D:“蟈蟈這蟬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漿,有時沒有好吃的,甚至還吃一點青草。”
提問:那蟈蟈還喜歡吃什么食物呢?
明確:蟈蟈食性是相當廣泛的,屬于雜食性昆蟲。
通過以上對“竊竊自語”“驚慌失措”“津津有味”幾個關鍵詞的分析,可見在法布爾的眼里,蟈蟈是一個歌聲優美、個性勇猛、食性廣泛的朋友。教師從具體的詞語教學切入,通過文中幾個重要的詞語帶動對整篇課文的解讀,讓學生認識了蟈蟈,做到了知識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二、從句子切入對文本的解讀
有些文本中,常有句子在文章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只要我們在解讀文本時,抓住這些句子,通過對句子的解讀牽動對全文內容的把握、理解與品味,就能達到高效的閱讀了。
1.《老王》的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后,出示文中語句:“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p>
(1)理解“愧怍”的含義。
(2)“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句中,不幸者指誰?從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不幸?找讀相關的語句。(在這個環節里,學生從文中找讀語句,很快能看出老王謀生的手段是蹬三輪車,身體是殘疾的,住的是塌敗的小屋,孤獨無親,還受人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從而體會到老王生活的艱苦。)
(3)這個不幸的人卻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有哪些事?(學生讀文,能概括出老王為我們做的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由此,能體會出老王這個生活艱苦的不幸者盡管苦卻樸實、善良的形象。)
(4)作為“一個幸運的人”,我們對老王做了哪些事?我們為何沒有在老王生前給他更多的關愛,以致留下了深深愧怍?
在這個問題中,通過語句品味,能體會到我們一家處境的艱難,也能體會到我們一家的善良。
(5)讀了文中這個“不幸者”和“幸運的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行道樹》的教學設計
讀課文,找出文中概括行道樹的語句。(“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保?/p>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教版;工具性;人文性;課堂教學
自從2004年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奮斗在一線的初中語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從多角度去解讀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比以往更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工具性側重于學生在和人交往中的交際功能,教會學生如何斟酌語句,在不同的場合運用合適的語言處理事情。人文性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筆者在本文就新課程標準在新教材中的實施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重視課堂教學的語文味
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能簡單地從教學內容的本位出發,而應該重視學生語感的教學。著重落實語文教學中語言能力的培養,并且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能感受到真正的語文味,而不是枯燥無味的教學過程。為了實現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具有“語文味”,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使語文課堂凈化。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所以說,要想使語文課堂凈化,教出“語文味”,必須從‘語’入手。也就是說,在引導學生在語感實踐中感受到語文的“言語”味,除了要獲取文章所講述的內容之外,關鍵是從語言的角度去品味語句,分析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句,而不是作者寫了什么內容。只在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栋踩摹返慕虒W中,我并沒有局限于作者寫了些什么內容,可是教會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關鍵詞句來描繪安塞腰鼓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如何將黃土高原上男兒的激情淋漓盡致的宣泄出來,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例如:讀了這篇文章之后,為什么會有閱讀的沖動勁及呢?作者為什么在本文當中安排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呢?“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边@個句子好在哪里呢?你從中學到了哪些寫作方法呢?作者在寫空氣、陽光及世界時,為什么要使用“冰冷―燥熱”、“恬靜―飛濺”、“困倦―亢奮”這一系列的反義詞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所以說,具有“語文味”的課堂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分析來理解語言內容,品味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使語文教學工具性特點落實到實處。
2、使語文課堂情感化。為了使語文課堂具有“語文味”,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教學。情感摻雜進去了,才能使人文性得到體現。教學情感化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當中去,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進行內心體驗,或者產生不同于作品思想的其它感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是語文課堂具有“語文味”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情感因素在內,那課堂教學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樣,教學效果一定會不盡人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感受不到作品所要體現出來的人性化的內容,人文教育的目的就不能達到。在《老王》此文的教學中,老王的不畏艱辛,任勞任怨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此文中還摻雜著在一定豐富的人文教育?!袄贤踅o我們樓下人家送冰,愿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痹诖硕挝淖种袑懗隽死贤踔藶闃返木窈蜕屏嫉钠沸??!袄贤鯉臀野涯娣鱿萝?,卻堅決不肯拿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此處寫好了老王雖然生活貧窮,但還是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優良品質?!拔遗畠赫f他是夜盲癥,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晚上就看得見了?!薄拔覇柪贤鯌{這位主顧,是否能維持生活”寫出了我們一家對老王的同情和關心之情。“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睂懗隽俗髡邔贤醯睦⒕沃?。在課文教學結束時,我又結合文章的主旨,對學生提出課外拓展的三個問題:1、你怎樣對待周圍的不幸者?2、當你遇到不幸是,你得到過別人的幫助嗎?3、你怎樣看待人與人交往要首先付出愛的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去尋找答案。在這樣的問題當中,使學生更加深一步理解作品的人文教學效果。
二、重視課堂教學的“活躍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氣氛的“活躍化”,是要使學生學習主體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生在學習時要激起思考的積極性,以思促文,以文育智。使學生融入文本,超越文本,獨立于文本之上,使學生掌握語文教學中的“語”和“文”的功能,在口語和文字寫作方面有所突破,達到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活”在讀文本,讀出情感,讀出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誦讀過程不能忽視,語文教材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顯示其語文味,才能使它的屬性體現出來,才能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變化。語文地細細品讀時,能品味出意境和神韻,能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心靈對話過程。課上重視了“讀”,表面看是在朗讀指導,實質上是一個解讀文章、品味語言、培養語感的過程。我們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有感情地誦讀,要讓自己身臨其境,進入情境之后,誦讀時才感情豐沛,才能掌握抑揚頓挫和“句讀”的技巧。在讀中領會作品中的人文性。
2、“活”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語文課堂中“語言”特點決定著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有對話過程,對話過程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問題,完成問題教學過程,另一種是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或是學生在探究過程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經過思維的碰撞,去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體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從而接受人文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把教學形式搞“活”,使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中,學生的學習氣氛活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情感交往。一定會使教學氛圍活躍起來。
結語: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教好語文呢?如何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統一起來呢?我們在教學中,應該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語文味,使學生在“語文味”中體會它的工具性;同時,我們還應注重語文人文性的教育,使學生在教學中感悟人性化的教育,學會如何在人生這個大社會中如何去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培養自己堅強、吃苦耐勞等各種優良的品質。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
參考文獻
[1]單淑英.力避套語,突出人文性――談作文批語的寫作[J].語文教學之友.2007(10)
[2]徐健,胡小玲.語文閱讀的人文性及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6(07)
[3]杜迎潔.人文性視域下對外漢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學術探索.2012(04)
筆者在寫課堂教學反思之前,會將所執教的公開課教學視頻細細回放,看得自己臉上火辣辣的,看著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回放之中拾得了一份警醒――終于懂得了雖然自信與自負僅有一字之差,但“自信”的課堂與“自負”的課堂卻表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心態。
望其行――課堂教學中最活躍的身影是誰?
望其行,即在公開課教學視頻的回放過程中,判斷執教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扮演的是課堂的組織者還是單純的知識的講授者。
回放一:筆者在觀察自己執教的校內公開課《老王》的視頻時發現,45分鐘的一節課,教師時而講解,時而板書,時而切換投影,整個過程所占時間足足有32分鐘,可以說是“霸占”了這節課,在余下的13分鐘時間里,有4分鐘是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2分鐘的小組討論,7分鐘的學生回答問題。
這節課只見我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講解不可謂不慷慨激昂,狀態不可謂不認真投入,但這只是影片中教師狀態的展現。這時,當我再對學生課堂狀態進行回放時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除了6個小組組長代表小組主動起來發言之外,其他的四十幾名學生無一例外的全都是低著頭看著書,看不出表情,看不出他們的課堂狀態,這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身影應該是誰呢?教師,還是學生?
執教《老王》這節公開課類似于“獨舞”,而且是一場凄涼的“獨舞”。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徹底摒棄和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要做到這些關鍵是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教師在課堂之中可以是“領舞”,但萬萬不可以是“獨舞”,拋棄掉學生的課堂就相當于徹底地失去了自己陣地的戰役,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一節語文課,如果不能夠讓學生在語言表達和思維上活躍起來,那這節課注定是失敗的。
導致這種“目中無人”的課堂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備課不充分,只備教材,未備學生;
2.將公開課作為自我炫技的平臺,公開課不是為學生準備的,而是為聽評課的同行、領導準備的;
3.缺少創設情境,啟發學生,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的足夠的耐心、勇氣與智慧,畏懼“未知”的出現,懼怕且無力調控自己的設計被“未知”打亂。
聞其言――文本對話中最真誠的解讀在哪里?
聞其言,即細聽課堂中執教者和學生關于文本解讀的語言,哪些是真實可信、自我生成的,哪些是照搬照抄、毫無新意的。根據孫紹振老先生的研究成果“抓關鍵詞”和“文本細讀”,《老王》一課也可以先抓住關鍵詞語“不幸”與“愧怍”,然后對文本進行細讀品析。其實絕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是抓住這兩個詞語來分析的,但很多時候為什么就總是感覺不到“不幸”與“愧怍”?為什么我們在這篇經典面前總是望而卻步、捉襟見肘?為什么我們在這篇經典面前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回放二:品讀關鍵詞“不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文中哪些細節可以表現出老王的不幸?(預設多是文章中分布在不同段落的語言信息)
就在這時一位學生站了起來答道:
文本對老王的少親情無依靠的描寫是這樣的: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這是一句看似平常的話,卻飽含噴薄而出的情感。這所有的功勞都要歸功于兩個“,”。因為有了“,”,我們在朗讀時就需要在“,”處來一個停頓,有了停頓,就有了思維的空間,有了思維的空間,就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
在一節公開課上,作為執教者的我聽到學生這樣一段文本解讀,起初是有些詫異的,因為對文本解讀很少從標點符號的角度切入,所以在回放時我才再次關注到這名學生的獨特解讀。他的觀點不可謂不高妙,在回放時我心中依舊涌現出許多自豪之情,因為在公開課上這樣的亮點可以為這節課增色不少。
但在回放過程中,突然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位學生創造性地抓住了這篇文章的解讀路徑與基調,這是一次讓我“目瞪口呆”的課堂對話,我吃驚的不是這名學生回答得不好,而是回答得太好了。回答得太好了(可能是參考了參考書上的解讀),這個“太好了”反而導致了這次“對話”的失敗。
這是一次獨特的文本對話,作為20世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維?伯姆,在其著作《論對話》中詳盡闡述了一系列極具價值的關于對話的思想。他還區分了“對話”與“討論”等詞匯的異同,進一步明晰了對話的內涵。在討論中人們總是固守自己的立場,最終目的也總是想在討論中勝出,而對話追求的則是另外的一種結局:一贏俱贏──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實現雙贏、多贏。從對話的價值取向上看,通過與常識意義上對話的比較區分,我們對“對話”的意義獲得了更為清晰的理解。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以上那位學生的精彩發言,更多的帶有他人深刻觀點引入的意味,而不是我們自身在與文本對話中生成的。單純地引入他人觀點的課堂不能稱為真誠的課堂。
問其意――教學設計時最初衷的指向是誰?
問其意,即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后的反思階段,要根據課堂教學實施表現,再去追問執教者課堂教學中諸多教學設計的意圖是什么?在準備公開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想必都存有“力求滴水不漏”的心理期待,認真準備,反復打磨。但如果課堂教學過程的確呈現出“滴水不漏”的狀態,難道這樣真的就是一節好課嗎?
回放三:看著自己概括完人物形象之后開始賞析語言,賞析完語言之后又去分析情感,在完成一個又一個設定的教學目標,有些自得時,腦海中突然出現曾經讀到的一則故事:上世紀末,一個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到上海訪問,希望聽一堂中學的科學教育公開課。當他們聽了一節天衣無縫的課之后,他們反問:老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既然老師的問題學生都能夠答出來,這堂課還上它干嘛?
正如這節“有名”的課一樣,我在《老王》這節公開課中也是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教學過程活躍,教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師生互動良好;教師語言準確精練,教學時間安排合理。所有的這些沒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定要追問一句,這些努力為誰準備,為學生,還是為聽課人?如果這兩個方面不能很好統一的話,我們會選擇哪一方?在有些公開課中,課堂等同于舞臺或劇場,上課變成了“教案劇”。
切其效――回放反思后最實效的收獲在哪?
切其效,即通過回放,切問公開課最終的實效性與執教者自我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在這種回放、切問中,我逐漸看到了自信的課堂與自負的課堂的區別。
毫無疑問,執教者需要自信。自信讓執教者進入創造狀態:自信并不是或者說并不能提供“答案”,自信只會讓課堂變得情緒飽滿,只會讓學生在那條旨在“發現”的路途上越走越遠。所以,自信者,總是有著額外的收獲:因為迎接的是未知之境,所以自信的執教者的路途,是與未知對話的路途。自信的語文課堂是有缺憾、本真的課堂。
自負看上去也確實與自信相仿佛,但卻有一個小小的區別造成了它們兩者日后顯著的分野:自負的執教者拒絕與未知之境對話,他粗魯而草率地認定,自己占有了一切,他的課堂是封閉的,為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是諂媚于聽課人服務,唯獨忘掉了學生這一主體。所以自負者的語文課堂:看似圓滿、趾高氣昂(教師學生皆如此)、信息深且精。
自負者的課堂缺少勇氣和力量,他膽怯地拒絕與未知對話,那樣即使是華麗麗的公開課也只能如同一個不斷失氧而注定要破滅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