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熊貓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大熊貓是我們熟悉的動物,十分可愛。它的眼睛都是黑色的,圓圓的耳朵像個小球,肚子雪白雪白的,它的四條腿非常短,但是非常靈活。
2、它最受吃竹子,雖然竹子很硬,但它的牙十分鋒利,不一會兒一頓美味的竹子餐就進到它的肚子里。
3、大熊貓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好好保護它!
(來源:文章屋網 )
大熊貓,一般稱作“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數量十分稀少,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色為黑白相間,被譽為“中國國寶”。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屬熊科,現存的主要棲息地在中國四川、陜西等周邊山區。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貓數量約為1590只。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到125公斤,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可愛模樣深受全球大眾的喜愛,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貓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貓的祖先或源自歐洲。
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思即為“像貓一樣的熊”,記者們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為“熊貓”。“熊貓”一詞經媒體廣為傳播,說慣了,也就很難糾正。于是,人們只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為“熊貓”
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后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動物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為“國寶”。如今大熊貓分布范圍已十分狹窄,僅限于中國的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
目前,我國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后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尋找別的居住區,給熊貓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以使其物種延續。
熊貓金幣的獲獎,標志著我國精制貴金屬紀念幣盡管起步不久,卻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各國劇烈角逐的這個領域里,中國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中國第一套熊貓金幣的設計者之一,每每回憶那段設計過程,總是心有感觸。
1981年初,國家決定設計和制作中國熊貓金幣,上海造幣廠(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接受了這項任務。當時造幣廠接到造幣局的通知,覺得很突然,而且時間比較倉促,于是組織了十位設計人員,并決定在規定時間內每人提交自己最滿意的一幅設計作品,然后送交廠部,討論后送到造幣局。
眾所周知,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憨態可掬,稚趣盎然,廣為世人所喜愛。長期以來,熊貓的形象不但活躍在各類藝術形式的作品之中,還通過交往,給世界人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贏得了“友好使者”的美稱。熊貓的形象,人們太熟悉不過,這反而給熊貓金幣的設計增加了難度。
設計伊始,我們從查考圖片與文字資料入手,以期掌握熊貓的生理、生活特性和進化歷史。在了解熊貓的習性之后,我們便成了動物園的常客,對可愛的熊貓反復進行觀察,認真寫生繪畫。那段時間,只要提起熊貓,它那文靜的外表、好動的性格、嬌憨的動作、溫順中略透野氣的形象,便立刻浮現在眼前。
當時設計的時候也沒有任何要求,完全按照設計師自己的風格,有的完全卡通化,有的像商品商標的風格,有的完全移植照片上的寫真形象,風格多樣。
我當時畫的設計稿,熊貓保持坐姿,頭略抬,手上拿著竹子,好像在跟觀眾問好,熊貓的視線跟觀眾的視線是迎合的,好像在跟人們親切地說“你好”。怎么安排表現手法呢?太寫實沒有美感,變形太過又缺乏真實性。如何在寫實的基礎上表現得生動一點,寫實和卡通風格相結合是最佳的選擇。可能因為這幅設計稿是在真實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集中表現出熊貓在人們心目中既定的審美形象,最后造幣局經過反復推敲,選定了這幅“熊貓吃竹圖”作為82版熊貓金幣的基本圖案。
將圖稿雕刻成模,這是鑄造紀念幣的難點之一。紀念幣由于材料和工具的特殊,一般繪畫中的豐富色彩,在金屬幣上基本歸結為一色,只能以雕刻層次來表現色彩的變化。
熊貓天賦的黑白兩色以及皮毛柔和的質感,是當時鑄幣工藝處理上的最大難點。如何用鑄幣工藝完美而且精確地在紀念幣上表現出熊貓黑白兩色的關系,當時設計人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
一開始的設想是熊貓黑毛的部分完全粗化,白毛的部分完全細化,用粗細來區分黑與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們就不斷地提出設想,然后再次,然后再提出。偶然間,我們幾個設計人員在欣賞、研究國外的精制紀念幣時,發現英國的幣,也就是所謂精制幣,底面是非常亮的鏡面,而浮雕部分是噴砂的,底面的鏡面在某一種角度的光線下突然發黑了。我們立刻聯想到,在中國最傳統的石窟造像里,也有一種將形象的某些凸出部分進行凹雕的處理,由于光線的反差也有顏色更深沉而產生浮凸的效果。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國內的傳統工藝共同啟迪了我們。
但是落實到熊貓金幣上怎么做?我們把熊貓的四肢、眼、耳等需要做成黑色的部分凹刻下去跟底面一樣平,然后進行特殊的拋光磨亮,造成鏡面效果,正面看是黃金的本色,側面光線下就呈現出黑色的效果。對熊貓的其余部分進行浮雕噴砂處理,這部分無法吸光,就呈現出黃金的本色。我們在借鑒這種表現手法的同時,又大膽地運用木刻的刀法技巧加以處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總結地說,就是鏡面拋光與噴砂凝霜兩種工藝結合,這樣既有強烈的黑白對比感,同時又產生了柔和的皮毛質感,使熊貓的形象飽滿生動。
考慮成熟了,我就搞了一個石膏模,拿吳作人的一幅畫做了一個大膽的試驗,車間的師傅按照這個處理來做,只實驗一次,就成功了。中國早期熊貓金幣的“以凹作凸”就這樣成形了。凹刻法定位其實是從配合工藝需要的角度考慮而選擇的獨特雕刻手法,我們在做熊貓金幣的設計時必須考慮工藝,再去想用什么雕刻表現手法來表現。
就這樣,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探索,我國第一枚熊貓金幣終于試制成功了。1982年秋,當熊貓金幣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發售時,立即得到了廣大顧客的好評與贊賞。
82年版熊貓金幣出來以后反響很大,所以我們就決定繼續做83年版熊貓金幣。83年版熊貓金幣圖案選擇了熊貓在竹林間行走的動態,在形象、結構上處理得更美更活潑。而且在底部增加了一個“灰面”,使熊貓的黑白關系顯得更加突出、明朗。我還特別在熊貓形體輪廓上加了一條線,用中國傳統木刻刀法技巧加以處理,突出熊貓的整體輪廓,視覺上更精確。熊貓毛發的雕刻也用更加細密的線來表現,突出毛發部分的實體感覺,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這一枚熊貓金幣終于在1985年度世界硬幣比賽中獨占鰲頭,榮獲了該年度世界“最佳金幣”獎。在1986年的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熊貓系列金幣又獲得了百花獎中的“金杯獎”。
我在設計83年版熊貓金幣時,還有兩個記憶深刻的小插曲。
第一個插曲:差一點成了“三腳貓”。我在設計83年版熊貓金幣初稿時,熊貓后面的一條腿畫得很小。圖稿上報后,當時負責這項任務的貢清棟處長特來電問之,縮小到產品后是否會不清楚。我想,金幣實際尺寸確實很小,最小的1/20盎司金幣直徑只有14毫米。如果在制模研磨過程中稍有疏忽,就會磨掉這只腳,不就成了“三腳貓”!后來我在石膏型雕刻中,加大了這只腳的形狀,終于成就了一只又平穩、又可愛的國寶熊貓。它已穩步走出中國,走向了世界。
大熊貓,也許我們更應該稱它“大貓熊”,因為它的確是熊類的近親,而是貓類的遠親。只是上世紀中國大陸一次漢語讀寫順序的“西化”改變,造成了這一“謬誤”,現代中國大陸人也就認可了這一將錯就錯的習慣,使這一“似熊非貓”的動物有了不同于其“族譜”的名稱。好在在其“家譜”中它是惟一的成員,大熊貓科中只有這一個屬,這一個種,不可能混淆,就連最挑剔的動物分類學家也認可了這一“錯誤”,因為它是惟一的獨有的,特別的。可是在臺灣的書刊上仍保留著“貓熊”的稱呼,你可別大驚小怪。
一說到大熊貓的“發現”史,就會提到法國傳教士戴維,認為是他在1869年發現了這一讓當時西方世界都難以認同其存在的“奇怪”動物,很多人認為世界上不可能有這樣“構思”特別的生靈。龐大的身軀像頭熊,但黑白分明,圓圓的白腦袋,又鑲著兩只黑眼窩和黑耳朵,黑色的前后肢被白色的背腹涇渭分明地隔開,寬扁的尾巴緊包臀部,像是無尾。更不可思議的是怎么看都是食肉動物的它,卻是一個素食者,而且食性狹窄到僅以小型竹子為基本食譜。為適應用前肢抓握和食用竹干,竟會由橈側腕骨特化為有抓握能力的“第六指”――偽拇指。基本上是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單胃、不反芻、腸道較短、沒有盲腸,但為適應以竹為食的需要,整個消化道布滿了豐富的黏液腺,分泌黏液以包裹竹子殘渣,保護消化道黏膜不受磨擦損傷,以利不完全消化的竹子殘渣排出體外。為從低營養物質的竹類食物獲取足夠能量,大熊貓每天最少要花14小時以覓食和采食,食量可達30-60kg。當你看到它的初生幼子,更會讓你驚愕,一只80-90Kg的成年雌性熊貓,其幼子出生時只有100-150g,僅是母體的1/700:全身肉色微被稀疏白色乳毛,雙眼未將無聽覺,不能自主排便,幾乎完全無對自然環境的主動適應能力,就像是袋鼠的幼子。這種原始而有特色的繁殖育幼行為和典型晚成型幼子特點,使這一物種更充滿了神秘性。
其實對于戴維神父的“發現”,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由他將大熊貓這一神奇物種介紹到了西方,并由確信它存在的科學家在1870年按現代分類學的規定給與了科學命名。其實在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知道大熊貓的存在了,只是當時不叫大熊貓,而稱為“貔貅”,記載其具體分布的是我國成書于2700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似熊,黑白獸……產于邛崍山嚴道縣南。”由于古代沒有系統的分類和各地的俗名眾多,則大熊貓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一長串的名稱,如貔,貔貅、貘,貊,猛豹食鐵獸等。直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首次在重慶一公園內展出大熊貓,說明牌上分別用中英文寫著“貓熊”和“Panda”,大熊貓的這一現代名稱才走進了記載。至于如何從“貓熊”變成了“熊貓”,那就是上述的另一個故事了。大熊貓作為一個形態有趣的物種登入了科學記載的卷冊,雖當時在其原產地仍是默默無聞,可在西方卻出現了“熊貓熱”,大熊貓成了“獵奇”的目標,引來了一批批動物學家探險家、狩獵家旅行家,不遠萬里,不惜千金進人中國四川岷山,邛崍山,想捕捉到這種中國才有的珍奇動物。以至于當第一只活體大熊貓1936年帶到美國時,轟動了西方世界,引發了又一輪的世界大熊貓熱。有統計表明1869-1946年間,國外有二百多人次來中國調查,收集、捕捉大熊貓:僅1936-1946年10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就有16只,至少有70具大熊貓標本進入多國博物館。
其實,大熊貓在中國不被人關注并不一定是件壞事。“藏在深山人未知”,那是人類和自然和諧的表現,說明還未受到人類的“侵害”。被皇帝,郎中們“關心”備至的老虎,犀牛,在中國幾乎早被趕盡殺絕。大熊貓是幸運的,它躲過了古代和近代的追殺,也僅僅是藏于深山,人們沒有發現它身上有什么有用的“東西”。但當大熊貓隨現代人一同進入50年代后,大熊貓想不“出名”都難。在國內,首先是科學家們建議要劃留一些不同代表性的天然林作為研究的基地后又發現,大量森林采伐導致一些珍稀物種的大規模破壞,加之無保護意識的野生動物獵殺嚴重,大熊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威脅,在國際上,自然保護事業正在興起,有識之士開始審視人類與野生動植物的自然關系。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國際非政府保護組織――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現稱世界自然基金會)1961年又獨具慧眼,在世界眾多生物中甄選大熊貓作為會徽,將大熊貓作為世界自然保護的象征,大熊貓又有了新的世界意義!
客觀地說,中國沒有哪個物種像大熊貓這樣受到中國和世界的關注,其保護不但是中國投人最多的,也是國際社會投入和關心最多的。幾乎可以說,現在大熊貓的任何消息都是新聞。其命運牽動著人們的心,也關乎那些和它同生存于同一片棲息環境中的眾多生靈。它是一桿旗,是一個保護的傘,只要大熊貓受到了有效的保護,只要大熊貓能延續下去,那它所惠及的將是那里的所有生靈,那里的人們。為此,不論是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分別發生的大熊貓分布區箭竹大面積開花,還是這次發生在大熊貓主分布區的汶川大地震對大熊貓保護的影響,都是中國和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應該說中國和世界對大熊貓的保護都是盡力的,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第一批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臥龍,白河王郎喇叭河讓水河五個自然保護區,1979年就將大熊貓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當前,幾乎所有大
熊貓現存分布的區域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保護。截至2007年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已達62個,保護區面積達325萬平方公頃,覆蓋了71%的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的57%。作為國際自然保護的先驅,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1981年開展并資助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大熊貓的保護和研究。合作建立了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出版了第一本大熊貓研究專著《臥龍的大熊貓》,開展了大熊貓及其棲息的全面調查,制定了第一份大熊貓保護管理計劃,引起了國際保護領域對中國這一特有物種的再次廣泛關注。而且這一保護合作至今越來越深人和壯大,以中國各級相關政府部門和當地社區為主體,更多的國際保護組織在支持并已參與到這項以大 熊貓為旗艦的景觀綜合保護大型項目中來了。
在祥云托起的2008北京奧運會上,作為中國特有,世界關注、形態獨特的大熊貓位列五個吉祥物之一的“晶晶”,這是眾望所歸。這里不只是自然的熊貓,也是大熊貓社會認知和文化價值對世界的貢獻。大熊貓保護不僅是為了它的自然價值,長久來看也能影響人的認識和行為,更顯現的是它的文化和社會價值。作為世界瀕危物種保護的象征,在人類生物多樣性認識和保護的歷史過程中,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大熊貓保護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自然保護的需要。人與熊貓的和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大熊貓都是自然的主體之一。人類對熊貓生存需求的滿足,也是對可持續發展所負責任的履行,是人類自我生存的需求。適合大熊貓棲息的環境是健康環境的標識,是人類需維護的環境,保護大熊貓的生存環境也是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其在美學,科學,生態,娛樂等方面的價值更是方興未艾,對人類的獨特貢獻將是深遠的。縱觀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就,大熊貓保護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實例。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科學家 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分布區社區以及國際社會和非政府保護組織共同貢獻的結果。在與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交流和互動上,大熊貓無疑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可以肯定地說,大熊貓保護引領了中國自然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雖然各方對大熊貓的保護是重視的,但我們仍不能認為做得已經夠了,這一物種的命運仍懸于人類的未來發展決策中。其內在進化生物學特點,如不能適應人類改造的環境,食性單 繁殖力低,幼子死亡率高和遺傳多樣性低等因素,無疑長期會影響大熊貓這一物種的自然歷史進程,但外因――人類活動對其棲息環境的侵害將是導致大熊貓衰亡的關鍵。
四十多年的大熊貓保護,其前20年是緩慢而多有挫折的,規模化的保護也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即便是規模化的進程也是徘徊于長期保護和短期經濟發展需求的尷尬中,國家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重點完全左右著大熊貓的命運。二十多年前列出的直接威脅大熊貓生存的主要威脅因素――森林采伐、林地開墾、盜獵誤捕、放牧采集等尚未完全消除,現在新的更大威脅已接踵而來。已建和擬建的等級公路高速公路、鐵路穿行于現存不多的大熊貓分布區,梯級水電大壩幾乎截斷了大熊貓棲息山系的一級,二級甚至三級河流,已探明和開采的礦區星羅棋布于大熊貓繁衍和曾經繁衍的山溝,蜂擁而至的大規模旅游已將若干個大熊貓分布的旅游區和保護區擠出了大熊貓記錄名單。而這一輪威脅對大熊貓的長期生存是致命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其威脅程度不是以前的因素可比擬,可同日而語的。
保護自然生物物種的根本在于保存其長期繁衍需求的棲息環境,大熊貓的未來也是一樣的,它不但需要有食物有水,有隱蔽的地方,它更需要更多個體種群間的交流。沒有了交流,熊貓不能繁衍后代,過少個體的交流,會出現近親衰退而滅亡,無種群間的交流,使遺傳多樣性迅速丟失而滅種。而目前上述基本建設發展,沒有那一項不是在直接切斷大熊貓繁衍生存所必需的“交流”。這種使大熊貓棲息地嚴重破碎化的發展驅動,結果只能是現已殘存不多的大熊貓棲息地進一步縮小、喪失,退化,破碎,進而導致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種群消失或形成小種群、近親繁殖衰退,直至這一珍貴物種更加瀕危,滅絕。這不是聳人聽聞,如果不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和長期對策,不但現有的大熊貓保護成果會喪失,未來半個世紀將可以看到我們可以自食的“惡果”。過去30年,我們喪失了16.5%的大熊貓棲息地:過去50年,我們喪失了55.1%。未來50年,即便是我們不再侵占大熊貓一寸家園,那也僅有23000平方公里的棲息地散布在川,甘,陜三省南北狹長的六個山系――涼山小相嶺、大相嶺邛崍山,岷山、秦嶺。在大范圍上,這六個山系的大熊貓種群早已被人類開發割裂:在小尺度上,現存約1600百只大熊貓也已被人類割裂為18個在地理上相互隔離的種群。實際上熊貓已被和將被人類活動和自然隔離為多少個已不能有效繁殖交流的小群體,那是還無法得知的悲哀!
大熊貓的未來是有希望的,但不是樂觀的,保護大熊貓還有時間,但留有的機會已經不多了!這完全取決于這一代人的意愿和努力,我們的發展能為大熊貓的生存留有怎樣的機會)我們愿為大熊貓的繁衍留出多少家園?這是需要中國政府制定大熊貓保護的長期規劃并嚴格實施,需要在經濟發展中和諧自然保護的需要,需要大熊貓分布區域社區的謙讓和犧牲,需要國際和國內自然保護組織的不懈支持和努力,現在的當務之急是 第一是將現存的大熊貓棲息地全部用自然保護區等方式保護起來,進而恢復那些曾有大熊貓分布的潛在棲息區域,第二是在大熊貓分布區建設可能影響大熊貓活動和棲息的工程和開發時,必須對可能的影響進行專家的獨立論證,能不建的堅決不建,關系國家生計必須要建的,要有補救和恢復措施,使對大熊貓的不利影響降到最小,國家決策部門要把住這個關,第三是對大熊貓分布社區在保護過程中影響到生計發展的,要幫助他們尋找替代生計和產業,并支持他們的傳統可持續生活,生產和發展。對于第一當務之急,中國在一些組織的幫助下是有可能實現的,第二條則需要國家權力部門將“大熊貓因素”納入國家基本建設環境影響評估體系并嚴格執行,需要強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第三個方面則需要政策引導和傾斜的關心,一些卓有成效的示范項目已在一些社區引入,現在要做的是更多示范項目的探索和推廣,一些國際非政府保護組織和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很有經驗。
據悉,國家有關部門已制定了一個大熊貓保護的十年計劃,主要目標是實現上述第一當務之急,但其實施的力度將取決于中央政府能撥付多少資金,川陜甘三省各級政府也在努力地保護著大熊貓,以使他們的驕傲繁衍下去。為支持中國大熊貓的保護,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已在中國開展了30年的不懈保護努力,最近又制定并實施了名為“跳動的綠色心臟”的大熊貓景觀綜合保護項目,投入五千多萬元人民幣,以期在上述三個的當務之急的目標上有所貢獻和改變。還有其他一些國際非政府保護組織也進行著有關于大熊貓保護的努力,眾人拾柴火焰高。大熊貓的未來是有希望的,但希望能實現多少將取決于我們這代人的決策和努力。是喜,是憂,把握在我們手里,把握在中國政府手里。保護大熊貓只是向人類社會搖旗吶喊的一個旗幟,根本的目標在于保護在這一大傘覆蓋之下的所有生物多樣性,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整體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保護大熊貓不只是為了這一奇特物種的繁衍長存,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繁衍和發展,難道你不需要為自己和后代做點什么嗎!?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物種項目
跳動的綠色心臟
跳動的綠色心臟即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長江上游太熊貓分布區整體景觀保護和社會經濟可 持續發展項目。在中國版圖上該項目將大熊貓已有棲息地和潛在棲息地整合起來從景觀水平上對森林草地濕地湖泊等功能性生意系統及其相關地主要物種加以整體保護,這一整合區域恰在此時似一顆綠色心臟。該項目目標為到2030年有效降低或消除大規模人類活動因素對大熊貓種群生存和繁衍的影響,提升和優化已有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擴大潛在的大熊貓棲息地,建立必要的生態保護走廊帶同時在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建立以替代生計和替代能源為支撐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且對區域內的森林草地、濕地和湖泊等多種功能性生態類型及其相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如金絲猴朱鶻等從整體上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岷山景觀大熊貓棲息地保護項目
岷山山脈是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山系,因此是這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代表物種生存繁衍至關重要的區域。雖然岷山山系的大熊貓種群數量最多但卻因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等原因被隔離成三個種群,即岷山A、B、C種群。
該項目目標為在平武ICDP取得的經驗基礎上,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合作相伴協力推動岷山大熊貓保護地和保護行動網絡的建立開展統一生態監測和巡護工作協調各保護區的反偷獵行動,聯合開展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和宣傳加強保護區之間的交流和協調。同時,加快提升保護區的管理水平實現岷山大熊貓受保護棲息地面積的擴大和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增長。
秦嶺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項目
大熊貓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自然保護的象征。它所面臨的威脅代表了野生動物保護的主要問題棲息地喪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獵,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與保護需求的沖突等,中國正處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尤其自然生物資源極為豐富的西部省區將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實施眾多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該項目目標為調動和發揮各界力量尤其是非傳統的保護力量,使自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思路和方法在政策決策管理投資和消費各個過程中得以應用。使秦嶺成為以大熊貓為代表的野生動物的完整家園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動態
首批全自動氣象現象站在大熊貓犧息地毫成并投入使用
2010年7月1日,首批全自動氣象觀測站在大熊貓精棲息地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意味著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氣候變化狀況將被實時監測,而氣候變化對大熊貓活動及其棲息地的影響也將被了解。作為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四川省氣候中心合作的“大熊貓棲息地氣候系統化研究”項目的一部分,這兩個全自動氣象觀測站將收集降水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最高濕度,最低濕度,平均濕度以及水氣壓等氣象因子,結合棲息地周邊原有氣象資料,推算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近幾十年來棲息地氣候變化情況,再結合大熊貓活動及棲息地質量變化,更清楚地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大熊貓活動及其棲息地影響,從而有效指導野生大熊貓保護攻略,開展保護活動。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秦嶺青年使者
2010年7月26日,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全國15所高校舉行的。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秦嶺青年使者“活動落下帷幕。兩百多名秦嶺青年使者作為第五批志藤者分別奔赴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丹江殛嘉陵江濕地的多個社區,開展了為期十天的社區服務工作。“WWF秦嶺青年使者”活動的目的是通過青年志愿者的活動,促進高校科技力量和秦嶺山區問的緊密溝通和交流,推動秦嶺的生態保護和社區的綠色經濟發展,更好地保護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緩解社區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壓力。組織“秦嶺青年使者”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2006年初提出的,這個想法立即得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省內學校的積極參與,隨后迅速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志愿者活動,并獲得由團中央頒發的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者項目獎。
電能代替傳統能源的微水電項目
從7月11日開始,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幫助下,四川涼山野生大熊貓保護區周邊的居民將用上清潔低碳的電能,代替傳統燃燒薪柴產生的能量照明,取暖,做飯,煮豬食等。這種農戶使用水電站產生的電能代替傳統能源的微水電項目在四川大熊貓保護區周邊社區乃至全國都是一個新興的模式。2010年,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在凜山州大熊貓保護區周邊社區資助建立80臺微水電站,預計2011年,還將有另外60臺微水電站投入使用。它標志著大熊貓棲息地局邊社區將逐步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減少薪柴的使用,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同時通過減少燃燒薪柴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法國傳教士戴維
皮埃爾?阿爾芒?戴維,1826年出生于法國比利牛斯山區。35歲時,戴維認識了法國科學院的漢學家儒蓮先生,儒蓮向他介紹了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中國。此后,戴維就一直尋找到中國進行傳教的機會。1862年2月,36歲的戴維終于被批準到中國傳教了。
去中國之前,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交給戴維一項任務:幫助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到中國采集動植物標本。抱著“探索真理就是認知上帝”的神圣信條,戴維來到了中國。
在此期間,戴維收集了不少標本。1865年,他作為一名天主教神職人員,被正式派往北京。
在中國傳教之余,戴維采集、整理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動植物標本,寄回了巴黎,愛德華茲教授對此十分滿意。經他推薦,法國生物通訊協會吸收戴維為協會會員。這年夏天,戴維前往北京南部考察,在皇家獵苑里,他意外發現了一種從沒見過的物種――麋鹿(即“四不像”),于是將其制成標本帶回了巴黎,經法國動物學家證實,麋鹿確為世界罕見,博物館為此發表了戴維的論文。
1868年11月,戴維經漢口、沙市、宜昌進入四川。在重慶法國傳教士范若瑟的家中,戴維得到了一個令他喜出望外的消息:穆坪有個法國傳教點且生物物種極其豐富。
1869年2月22日,戴維從成都出發,起程前往穆坪。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戴維翻越了海拔3 000多米的大翁頂,來到了寶興縣鹽井鄉的鄧池溝教堂。
大熊貓曾叫“黑白熊”
1869年3月11日,戴維記下了他生平第一次見到大熊貓皮的情景:“在我返回教堂的途中,這條山谷中的主要土地所有者一個姓李的人邀請我們到他家去用茶點。在他家里,我見到一張展開的‘黑白熊’皮,看起來非常奇特。他說我很快就會見到這種動物。我聽說獵人們明天就要出發到野外去獵殺這種動物,它可能成為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物種。”3月23日,獵戶給戴維帶來了一只死去的“黑白熊”。戴維欣喜若狂,他確信這是熊類的一個新種,而且只有中國才有。他將這種動物命名為“黑白熊”,并將動物標本和描述報告寄給了遠在巴黎的愛德華茲。這是熊貓實物第一次被介紹到西方,其轟動可想而知。
1869年4月1日,戴維在日記中寫到:“我的獵手們在穆坪東部地區(今寶興縣東河一帶)守候了兩個星期,為我帶來了一只‘黑白熊’和6只仰鼻猴,這只‘黑白熊’特別可愛。”
當地的獵手第一次為戴維捉到活體“黑白熊”,戴維在這里為他稱為“最不可思議的動物”稱體重、量身材、檢查健康狀況,同時仔細端詳這只“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間的外貌。
新的發現令戴維極度興奮,他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愛德華茲教授,并附上了描述‘黑白熊’的書面報告。戴維本想將這只活體“黑白熊”送到巴黎,沒想到“黑白熊”經不起運送途中的顛簸和氣候變化,不幸死于途中,戴維只好將它的標本送到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
描述報告當年就在博物館的《新聞公報》上發表了,報告是這樣敘述的:“據我的獵人講,‘黑白熊’體形大,耳短,尾很短,毛較短,四足下有很多毛。顏色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白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匯合呈帶狀……我剛獲得一只幼體,并見過成體的皮,毛色均相同,顏色分布也一致。我從未見過這種動物。這可不可能是科學上的一個新種呢?在過去的20天里,我雇傭了20名獵人來獵捕這種奇特的熊的成體。”
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將這張“黑白熊”皮展出后,誰也不認識。人們通過獸皮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著一副墨鏡。于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皮是假的!也有人說它是一種奇異的熊。愛德華茲教授經過對“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細研究,發現戴維在物種的判定上出現了錯誤,“黑白熊”不是戴維所認定的熊屬類,而是與小熊貓相似的另一種熊貓。
將大熊貓命名為“Panda”,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戴維神父的名字縮寫為P.A.David,Panda,恰好與其諧音;另一種說法是,在發現熊貓的寶興地區,當地人說尼泊爾語,在尼泊爾語中,熊貓被稱為“nigalya-ponya”,意為“吃竹子的熊”,而Panda就是它的變音。
大熊貓的發現,震驚了世界――西方學者的猜測得到了證實:在遙遠的東方,果然存在著冰川時代的“動物活化石”!戴維這個來自19世紀的法國傳教士,從此將世界關注的目光轉向了中國西南這片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嶺。
1872年,戴維病了,兩年后他退休回了國。從此,戴維再沒有來過中國。
1900年11月10日,戴維在法國巴黎病逝,終年74歲。
大熊貓“出生證”回家
2002年11月,時任四川省雅安市副市長的孫前帶隊赴法國訪問戴維故鄉,并在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見到了陳列的寶興大熊貓模式標本及相關資料。這件大熊貓模式標本,正是當年戴維從寶興帶回的那只大熊貓標本。在詳細了解戴維在中國的神秘之旅后,孫前萌發了一個念頭:雅安是大熊貓的故鄉,更是世界大熊貓文化的發源地,如果能把當年戴維發現大熊貓的報告和愛德華茲教授的鑒定報告這兩份文件送到大熊貓首發地的話,作為世界自然保護地核心區的夾金山,將被賦予更加厚重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