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看云識天氣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朱泳燚,1962~1965年間,由江蘇省教育廳借調至南京,參加農業中學語文課本編寫工作,除一般的挑選課文、組織單元、編寫注釋、設計練習外,還負責編寫十幾篇語言知識短文和說明文課文(包括《看云識天氣》);
2、1999年評為首批江蘇省名教師。朱老師從事語文教學和語言研究多年,多次參加編寫本省、全國和香港地區中學教材;3、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為特約編審;應國家教委聘請,先后參加起草、擬訂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學大綱》。代表作有專著《葉圣陶的語言修改藝術》、說明文課文《看云識天氣》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懸念;情境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實際經驗,對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的技巧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運用設置懸念導入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追根溯源心理,遇到了問題,他們總是急于弄清楚、搞明白,從而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學習熱情,產生積極的學習探索活動。所以,我們可以以設置懸念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處于一種困惑的狀態中,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而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揭開謎底的學習活動中來,如此,便能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實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比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這一課時,在導入環節,我對學生說道:“同學們,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這樣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詩因為用諧聲雙關表達情意而顯得新穎,那么,大自然中的晴與天氣是否真的像人們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呢?人們除了通過觀看天氣預報,是否可以從別的事物中去識別天氣?今天老師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還可以通過云彩來預知天氣,那么,云彩是如何影響天氣的?什么樣的云彩代表什么樣的天氣?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對這些問題一探究竟。”這樣,我通過向學生提出懸念性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迅速進入到對本篇課文進行閱讀和學習的狀態。
二、運用創設情境導入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教材中,具有很多意境優美、語言生動的文章,在講解這些文章時,單純的語言描述無法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章中所體現的優美意境,所以,這時,我們可在導入環節運用有效手段,如掛圖、多媒體技術等,將文中所描繪的意境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營造一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一課時,在上課一開始,我就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了羅布泊昔日的優美風光,如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而后,畫面一轉,呈現的是一片戈壁灘,胡楊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神秘又恐怖……接著,我說道:“羅布泊,綠洲與沙漠,天堂與地獄,滄海與桑田般的變化,沒有千年的洗禮,僅是幾十年的瞬息,就天壤之別,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這樣,我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羅布泊昔日和今日的景色,并作對比,使學生對本篇課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興致勃勃地對課文內容進行學習與探索。
總之,導入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掌握各種課堂導入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最合適的導入方法,從而在上課一開始,就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一節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突破;難點
語文教學中一些句子的含義或是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重點、難點,是教師很難講清、學生很難理解的知識內容,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一旦把握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就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避重就輕、沒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一些學生也是看到需要理解和思考的難點題目就放棄,只是了解了課文的生字詞和寫作背景、大概的故事情節、簡單的說明對象特征或是知道了論點論據就以為學完了,對記敘文中的句子含義、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特點、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等沒有深入探究,只學到了表面,沒有深入到課文的內涵,嚴重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及時地改變這一學習狀態,集中精力和時間去了解、解決重點問題,促使學生很好地學習和掌握文本,進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一、善于設疑,抓住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設疑提問,在啟發學生思維意識的同時,幫助他們突破文章中的難點。例如,在教學契訶夫的《變色龍》一文時,教師要把握作者所運用的個性化語言方法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寫作手法和通過對“奧楚蔑洛夫”的分析,理解當時社會的狀況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巧設疑問:“作者契訶夫是怎樣通過奧楚蔑洛夫對待‘小狗咬人’事件的幾個判斷變化,描繪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呢?”這樣能很好地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學習和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在對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分析與探究時,教師可以提出“文中狗的主人是誰?”“奧楚蔑洛夫為什么會變來變去?”“文中對警官穿、脫大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是什么原因造就奧楚蔑洛夫的善變?”等一系列問題,這樣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達到突破文章重點的目的。
二、深入分析,突出重點
在講解課文時,教師還應利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從時代背景、作者心理特征、敘述順序等方面分析文章,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首先明確教學重點、難點:把握文章內容,學習“看云識天氣”的方法。教師在講到“方法”時,應適當地做深入分析,從云的形態上看:比較輕、薄的云,說明天氣是晴朗的,低而厚的云,說明是陰天;從光彩角度上分析:“暈”、“華”、“虹”、“霞”代表是晴天。這樣在進行簡單概述和深入分析過程中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并掌握看云識天氣的方法,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三、要避輕就重,抓住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避輕就重,抓住文章的教學難點,在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外,盡可能地拓展他們的知識量,培養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教師要分析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理解環境描寫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了解重點、難點后,教師可以通過對“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部分進行分層次地講解,如在“山野對歌”中作者主要描寫的是“唱歌人”,在“山路漫歌”中主要描寫了“唱歌的環境”,在“村寨傳歌”中重點描寫的是“唱歌的場面”,這樣把文章歸納為三部分,讓學生清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分層次的講解,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意圖,進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四、恰當啟發,緊扣難點
教師還可以緊扣課本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提高他們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教師在分析文章重、難點:分析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作用。這樣能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從而理解“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特點。教師還可以適當地給予學習啟發和點撥,如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樣子的社會形態造就了‘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這樣適當地啟發學生,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章涵義,進而促使其突破學習難點。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根據學生學習特點,我們要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如:我在教《看云識天氣》這一課時,我采用了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教學:1805年深秋拿破侖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侖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侖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的情景。后來拿破侖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回答了很多根據自然現象判斷天氣的例子興趣一下就被激發。如此同時,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中提到的的不同的云,據此要求學生判斷要不要下雨,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設計教學環節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靈活處理教材,甚至對現在的教材內容加以適度的補充或重新組合,活化教學內容,縮短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首先是教材資源的利用。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設計教學環節,突出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就充分利用多媒體這種資源,將暈、華、虹、霞一一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眼前,讓他們仔細觀察,說出特點,再在課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進行印證,效果自然又比單純的朗讀好了很多。
三、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思維
營造一個民主和寬松的教學環境是實現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必不可少的條件。許多有成就的語文教師之所以取得教學的高效率,其訣竅之一正是貫徹教學民主原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為此,語文學習應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注重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在探究、質疑、問難中學。
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一直致力于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還課堂于學生。一般情況下,我將課堂結構設計如下:先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進行思考,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全班齊思考,齊討論,共同來解決問題;最后是通過個人的體驗與感悟,能對課文內容提出與眾不同的、新穎的、科學的見解。
四、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已成為教師的共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示范引路給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理解,領悟,掌握新的學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過程既是教法的實施,又是學法的體現。因此,教師要有強烈的學法意識,讓學生在自覺的學習活動中掌握學法。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5—0077—01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的使用改變了這種乏味的現狀。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它讓課堂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上《觀舞記》一課時,我用印度舞表演導入新課,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理解課文內容
初中學生的認知由于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難點通過畫面、聲音強調、動畫效果來突出抽象的文字符號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內容也可以通過語言與畫面、視覺與聽覺等形象地展現出來,從而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如《看云識天氣》一文,云的種類有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概念抽象,區分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云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觀察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真正做到讓學生能“看云識天氣”。再如教學傳統篇目《社戲》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江南的小橋流水、月下行船、水鄉社戲等歷歷在目,那淳樸的鄉情、可愛的伙伴、那帶著露珠的羅漢豆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飛猛進,結果往常三節課講完的內容兩節課就完成了。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升華學生情感
在升華學生情感方面,多媒體教學設施發揮了其獨特的優勢。如學習《貝多芬》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提示學生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復傾聽的過程中,他們聽出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憂傷、孤獨與痛苦,也聽出了當命運之災降臨時,他內心洶涌的波濤聲,那是他對藝術執著的熱愛與追求,旋律中回蕩著這位音樂巨人要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誓言。良好的多媒體音響效果,豐富了學生的視聽體驗,使他們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再如學習《安塞腰鼓》一課時,先連續播放粗獷豪放的演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們,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黃土高原上人們的旺盛活力,體會腰鼓的火爆熱烈風格,一邊引導他們傾聽鼓聲,那能“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使恬靜的陽光變得飛濺,使困倦的世界變得亢奮”的鼓聲,確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學生的情緒迅速升溫,帶著這種情感來學習,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四、巧用多媒體技術,促進自主學習
利用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從而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如在上《探索月球奧秘》這節綜合課時,提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有關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的知識,搜集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文章詩賦、對聯等各種資料。有了這些提前準備,課堂上,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老師的問題,也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后,我讓學生整理材料,每人制作了手抄報,裝訂成冊,在班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