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愁仿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母愛是一縷微微的輕風
驅散了炎熱
讓我清爽無比
下雨時
母愛是一把小小的雨傘
遮住了風雨
讓我愜意前行
刮風了
母愛是一件薄薄的外衣
送走了涼意
溫暖我的心田
落雪后
母愛是一副軟軟的手套
關鍵詞:抽象繪畫 繪畫精神 文化背景 精神內涵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1-
中國畫水墨藝術與西方繪畫是根據文化背景p歷史潮流所形成的兩種不同的畫派,這兩種看似格格不入的藝術種類在五千年的藝術人類史發展長河中卻相互影響p沖撞。從西方繪畫由為宗教服務轉向表現人們的現實生活,最終成為表達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精神的藝術樣式的過程,見證了西方繪畫藝術的產生并且走向成熟。中國水墨藝術隨文人畫的崛起到人物畫的衰微,水墨藝術作為封建社會文人們的情感傳達方式,用含蓄內斂的抒意藝術呈現了水墨畫的陰柔美繪畫語言形態。美術作為一種用視覺形象把我自然世界,表現情感世界的藝術語言,蘊含了中西不同文化精神內涵。中國寫意人物畫和西方抽象表現主義人物畫在很多層次上的創造和發展過程中也逐漸闡明了人類表現精神主觀愿望的一致性。“寄情于畫”的寫意表現情懷令欣賞者們留戀忘返,對歷史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線索。用過中西方的這兩種藝術表現形式的研究,不難發現不同的地域p背景下的藝術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相似點:
一p繪畫對象的轉變大致相同
中國畫從起初的文人畫表現的皇室生活的程式化轉向多變風格寫意的抒情達意情懷;西方繪畫則從為宗教服務的工具脫離建立了一種顯示人物的客觀世界再現和對理想美的憧憬。這無不是對古典形態的超越。我們從馬奈p莫奈p德加等舉止優雅的都市紳士畫家們,與中國宋元文人畫家之間的某種心緒相似性――無拘無束,玩弄筆墨,東方人的筆墨情操“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董其昌《畫眼》)的物我交融境地。凡高將繪畫的表現性發展到了精神正常和失常的邊緣;高更把藝術作為文明人與原始人之間唯一可能的感性聯系,這樣極端花的本你能崇拜不就像中國畫家徐渭坎坷的一生么?
二p不以客觀再現為目的
繪畫重在表達藝術家主觀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藝術家的感受p情感p觀念和審美理想等。藝術家常常會對人物繪畫夸張p變形p重組p寓意等表現手法。曾經有一位女士問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難道我們女人卻向您畫的這個樣子嗎?”馬蒂斯回答道:“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畫”。這個例子就告訴了我們,藝術品并不是“像”與“不像”的評定,而是需要表現藝術家的主觀世界,既有藝術家對世界的各種認識和看法,也有藝術家在藝術上的各種追求。挪威著名畫家蒙克講到:“我并不照自然描繪,我要從自然中拿取p吸收,我不是要花現在看到的東西,我要畫的是曾經看到的過的東西。”西班牙偉大畫家畢加索,作為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他的一生畫法和風格迭變,其中畫作有一幅《卡沙亨馬斯的葬禮》,畫面的下方是一群送殯者,低著頭,站在一個蓋著壽衣的男士周圍,畫面上方,一些神話人物漂浮在云霧中,當中是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是一個黑影,幾乎被一個女人淹沒,這幅畫充分體現了畫家對客觀事實的模造,表現了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而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則根據三國曹植名篇而創作的歷史巨作,被后人評為“緊勁連綿,循環超忽,格調逸易,風趨電疾”(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三p筆觸的言簡意賅,用筆簡練概括
畢加索的另一幅《阿維尼翁少女》,告別西歐繪畫傳統,展現出新的繪畫形式,畫面中五個少女曼妙多姿,用筆老練潑辣,對五個少女身體的描繪大膽肯定,令當時藝術家嘩聲一片,馬蒂斯講這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在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西方繪畫的古典形態“寫實”精神被一再推崇,典雅和諧的“類型典型”受到突出創作個性的“個性典型”的影響,這種理想形象受到了“丑”的因素的侵蝕,從戈雅對夢魘景觀的表現,到庫爾貝對“敝俗”生活的宣示,這種大膽粗獷,放肆的線條已不再被世人所唾棄,如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大膽創新的用墨p迅疾簡潔的幾大筆讓人把不禁感嘆這種放肆大膽的水墨的精確性。
四p在西方繪畫中就是明暗p空間p透視p構圖p肌理等
在中國繪畫中就是筆墨p章法p皴法等,作為美術語言特殊的表達和實現手段構成了美術作品藝術語言的一部分,一種更自由奔放p概括p洗煉p粗細p結合的畫風逐步形成,很具代表性的是以石恪p梁楷為代表的“簡筆畫”,寥寥數筆,強調虛實p墨色,線是用筆的主要形式,用線的造型功能也是最明顯突出的,因為它明確,與西方抽象繪畫中馬蒂斯的用線技巧堪稱絕妙,連貫的線條是他對造型語言的精心錘煉,不再是自然空間的模擬而是通過線條把傳統透視法拋在腦后,與中國寫意人物畫的線條造型特點相得益彰。
五p作品的現實繪畫特性時代性
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大多數的創作靈感來自于生活中,繪畫脫離不了時代特征,時代的現狀決定了藝術家的創作取向,不管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還是蔣兆和的《流民圖》,無不體現了當時時代特征,人民的生活氣息。以上從幾個方面進行中西繪畫人物聯系比較,得出的幾個相似的共同點,但是在其繪畫本質上,這二者還有著區別:
第一,顯而易見的便是使用的繪畫材料,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寫意人物畫是用水墨的媒介來創作研究,而西方抽象油畫技法創作研究;中國水墨用水,西方油畫用油;中國水墨用紙,西方用布,所以這點便從本質上區別開了油畫和國畫。
第二,色彩的光感。西方繪畫顏色豐富多彩,品類繁多,技法多樣;中方水墨色彩淳厚,淡雅,宜少不宜多,受到透視p空間p質感的影響,西方的繪畫筆中方繪畫的顏色光感更加明顯,色彩更加明快p鮮亮,視覺上更具有沖擊力。
第三,宗教影響,信仰崇拜。雖然同意是表達畫家內心世界的模造,對生活自由的向往,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底蘊截然不同,中國繪畫以文人雅致,受傳統宗教,“中庸”和“中和”的哲學精神指引,游走在“具象藝術”和“抽象藝術”兩大表現的極端之間,唐代張彥遠的“夫畫物特忘形貌采章”坡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繪畫主張,西方以宗教為創作題材,為宗教服務,特定的文化信仰影響著每一個藝術家。開放自由的環境讓西方藝術家對人體有了更多執著的研究,與中國繪畫的態度不盡相同。
綜上所述,中國寫意人物畫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人物畫作比較,總結他們那之間的異同點,縱觀當代對中國寫意人物的研究現狀主張在傳統上創新,繼承并發揚傳統,不能脫離民族的文化心理,強化民族性,才能在世界藝術上取得地位。主張反傳統,認為封建時代繪畫落后,陳舊,中國繪畫已走向窮途末路,必須與傳統決裂,創造新的畫種。主張中西結合,中方西方同等重要,借助外來藝術沖擊改造現有面貌,產生新的生機,順應世界潮流,被世界所理解。
當代中國畫家正處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現狀中,我們應當從這些探索的中冷靜思考,從現狀推測今后發展的未來愿望。要和任何藝術一樣,深入生活,反映生活,以生活為源泉。只有在這樣的目標下去探索,研究,實踐,革新,才可能有更廣闊的視野去開拓。
參考文獻:
[1]《第一影響力藝術寶庫》編委會.美的魔鬼――畢加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版.
[3]陳正雄.抽象藝術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法】米歇爾•瑟夫,王昭仁譯.抽象派繪畫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張冠印.中國人物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版.
[6]李黎陽.野獸派.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7]崔慶忠.象派. 北京:民美術出版社.002年版.
[8]裔萼.象表現主義.北京: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10、崔慶忠編著:《表現主義》, 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關鍵詞 中學語文 現代詩教學 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74-01
現代詩教學確實是一件極為棘手的事,同時很多語文教師認為現代詩并不重要,因為考試中幾乎沒有涉及,所以忽略顯得理所當然。但我以為,因此忽略現代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育中極大的損失。
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讀詩的黃金年齡,閱讀現代詩歌和學習寫現代詩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其實現代詩歌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難教。我認為只要教師對現代詩教學給予足夠重視,在中學教材的基礎上注意選取一些合適的現代詩歌,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再加上恰當引導,是可以教好現代詩的。我根據個人經驗初步總結出了現代詩教學五部曲。
一、注重現代詩歌的選擇
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取的現代詩歌可以說在數量和題材上存在較大問題。從適合的角度看,雖然有《在山的那邊》《雨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鄉愁》、《星星變奏曲》等這些不錯的詩歌,但是也有《化石吟》《天上的街市》《靜夜》《雷電頌》等這些值得商榷的詩歌。適合中學生的現代詩能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的興趣,不適合的現代詩就會扼殺其興趣。因此現代詩歌教學中對現代詩歌的選擇顯得十分重要,除了課本之外的現代詩歌必須選擇一些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并且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優秀現代詩歌。譬如童話詩人顧城的《生日》《安慰》《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和呂德安的《我和父親》等。
二、注重創設情境
一些成功的教學實踐表明,情境教學法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彌補了很多教學的缺陷,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就是通過音樂渲染、圖畫表現等手段,同語言描述相結合,把學生帶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情動于衷,浮想聯翩,順利地完成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為了讓學生以最短的時間走進詩人情懷,感受詩歌中的主題,在教學現代詩歌中可以借助各種適合的音樂,如鋼琴曲、小提琴曲和相關的流行音樂等,也可以借助借助各種畫面和相關的動畫。這些有效手段為學生的誦讀和品讀添加了催化劑,能讓學生更好地品讀詩歌,走進詩心。
三、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思路
詩歌語言精練、含蓄,有豐富的意境、強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不高,因此詩歌的教學是一種挑戰。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可以進行猜讀,比如挖掉詩歌中的幾個關鍵詞或一兩個句子,讓學生填充或自己進行再創作。也可以把意象相互替換后進行比較閱讀或者和改變成流行歌曲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這兩種方式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盎然的閱讀中鍛煉語感和表達,同時感受詩歌的魅力。
四、注重捕捉詩歌中的意象
一首詩歌,最易感知的東西是什么?是詩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傳達的呢?那就是詩歌的意象。意象是飽含詩人感情,染有詩人主觀色彩的物象。詩人在從事詩歌創作時,總要從自然界,從生活中選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譬如,《鄉愁四韻》中的“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個意象,學生通過品讀,分別感受到了“鄉愁的綿長”“鄉愁的濃烈”“鄉愁的純潔”“故土的神往”。因此,學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領悟到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詩歌的教學重點就是品味語言,捕捉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懷。
五、注重仿寫、改寫和摘抄
現代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語法規范,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寫和改寫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歌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詩歌。仿寫和改寫的訓練中學生應該將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詩中。另外,摘抄也是詩歌教學中很重要的部分。要求學生摘抄一些現代詩歌的名句和經典詩歌,不但能擴大學生的接觸面,同時也是閱讀詩歌的一種方式。中國向來有抄書的習慣,這是有其獨特優點的,根據實踐經驗,在抄寫的過程能更好理解詩歌,甚至能獲得茅塞頓開的感悟。
總之,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如果能激發起學生學習和寫作現代詩歌的興趣,那么必然將在不知不覺中地改變其心靈,塑造出全新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3年后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歷任臺灣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在美國講學四年。因眷戀故土,神游古典,所以自命為“江南人”,亦自稱“五陵少年”。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余種,他自稱是“文學創作上的多妻主義者”。作品多次獲文學大獎,詩文皆有很深造詣。梁實秋評價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詩集有《舟子悲歌》《藍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思》《掌上雨》《聽聽那冷雨》等。
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余光中在1949年不得不離開大陸,離開了生他養他21年的故土,也離開了他無數的親朋好友,從此開始了天涯漂泊的辛酸旅程。
整整21年,而且是人生之初的21年,該有多少深刻的記憶已烙在心頭,該有多少真切的情感已深入骨髓。如今,就這么說走就走了,要是走個三五個月或者三年五載也還罷了,至少也不至于會讓人有多難過。因為終究還是要回來的嘛。可是,這一回的離去卻極有可能是永遠的訣別,這就算擱普通人的身上也定然難以忍受,何況是這個“眷戀故土,神游古典”的性情詩人呢!所以,余光中自己也說:“從21歲負笈漂泊臺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于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文化積淀的豐富,余光中先生這股“鄉愁”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延展,已不單單是原來那種簡單的距離上的牽掛,而更多了一層厚重的滄桑之感。他后來在談到作品中永恒的懷鄉情結和心路歷程時說過:“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可見,一股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在他離開大陸的那一刻就形成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變得更濃更釅,只等哪一天噴薄而出。
“鄉愁”詩人
鄉愁是中國詩歌史上歷久彌新的一大主題,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或吟詩或作賦,用不同的形式反復吟詠。于是就有了李太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傷:于是就有了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悵惘:于是就有了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期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無論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李太白,還是曠達大氣的崔顥,抑或是精通變法的王安石,其鄉愁詩訴說的都只是詩人一個人的憂傷,因而缺少了一點對讀者心靈的震撼力。可余光中先生卻拓展了“鄉愁”的深度和廣度,表達出天涯游子十分普遍的家國之思,因而更具穿透力和震撼力。
據可以查閱的資料來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余光中就開始了懷鄉詩的創作,大概是塵封太久的緣故,這道感情的閘門一旦打開,從此就很難被合上。他先后寫了許多的懷鄉詩,其中有被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簡單的語句表達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故土情結。1971年,他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感情所至,一揮而就,用20分鐘便寫出了舉世震驚的著名詩作《鄉愁》。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的不再是個人單純的鄉愁,而是一方土地對祖國母親的鄉愁,她融入了一種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是誠摯的祖國之愛與民族之戀交匯成的鄉愁。
《鄉愁》一經推出就立即感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尤其擊中了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柔軟的心靈,余光中也因此獲得了“鄉愁詩人”的美譽。
仿寫“鄉愁詩”大比拼
最催淚
小時候,鄉愁是火車的鳴笛聲,我在求學的列車上,母送游子淚灑站臺。長大后,鄉愁是一輪中秋月,月圓之夜^未圓,父母辛勞陷苦海。后來啊,鄉愁是故園的老屋,至死未盼到兒歸的父母,讓兒睹物思人悲從中來。而現在,鄉愁是故鄉湛藍的天空,安息天國的父母啊,但愿來世還做您的乖小孩。
最切題
孩童時代,鄉愁是一灣清泉,看得見底,卻看不見你。少年時代,鄉愁是一片紙屑,風有多大,就能飛多遠。青年時代,鄉愁是一部電話,這邊是我,那邊是你。老年時代,鄉愁是一杯老酒,喝得越多,越覺得清醇。
最無厘頭
小時候,中秋是一塊甜甜的月餅,我吃一口,母親吃一口。長大后,中秋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后來啊,中秋是一種淡淡的鄉愁,那甜甜的月餅,一人一口。而現在,中秋還是中秋,母親在天上,我白了頭。
至于如何仿寫,當然先耍選好范文。朱光潛在《資稟與修養》中說,文藝必止于創造,卻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學習。最簡捷的辦法是精選模范文百篇左右,細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務求透懂,不放過一宇一句,然后把它熱讀成誦,玩味其中聲音節奏與神理氣韻,使它不但沉到心靈里去,還須沉到筋肉里去。這一步做到了,再拿這些模范來模仿,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漸變為無意的,習慣就成了自然。”范文帶有取法乎上之義,即可供揣摩的,從而多有借鑒。這里且舉一例,并略為分析。
例文:
人與路
小時候,路是一條羊腸小道,你在這頭,我在那頭。
還記得嗎?那時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從我媽手中接過我說:“這孩子,瘦成這樣,很難養!”于是,你省吃儉用,把攢下來的錢給我買奶粉,買搪葫蘆,漸漸地,我胖了,會走路了,一張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個勁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卻瘦了,村上人見了說:“老太婆怎么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撫摸著我的腦袋說:“千金才買者來瘦啊!”每到周末,你牽著我的手,走過那條羊腸小道,來到村口等我媽來接,把我“歸還”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對你的呼喚,在小道的盡頭,你轉身再朝我揮揮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勁地撩著自己的臉。
那條羊腸小道,如今已鋪上水泥了罷?那些你踩過的腳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卻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電話線,你在家里氣我在遠方。
就俾鷹耍成為翱翔蒼穹的使者,就必須離開母親的懷抱,用雙翅開拓出屬于自己的藍天,――我離開了家,去遠方念書,獨自一人。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和你早就準備好的大袋水果,還有沉沉的,于是你的千叮嚀萬囑咐。身處異地,成績的不理想,以及同學關系的難處,讓我屢次垂淚。打電話給你,向你傾訴,你的話語如涓滑細流,洗滌著我浮躁的、不安的心靈。慢慢地,我適應了環境,也很少想起你.偶爾打電話給你,聽你用高興而微顫的聲音,叫我注意身體云云。我呢,總是用不在乎的口氣應和著,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熱過幾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攢錢,為我。我聽到你對隔壁的李嬸說過:“俺孫女聰明著呢,俺現在多摜點錢,供她上大學!”
那根電話線,也許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卻承載著天下最闊大的愛。
后來啊,路是一張張冥幣,你在天上,我在地上。你說,你要等我回來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個禮拜,我還是沒回來。看到你時,你那雙在田間耕作了半個世紀的手涼了。我問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著這些冪幣,讓它們為我鋪一條“心路”,寄托我的深憎,問候天堂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