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超級電容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用作起重裝置的電力平衡電源,可提供超大電流的電力。
2、用作車輛啟動電源,啟動效率和可靠性都比傳統的蓄電池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替代傳統的蓄電池。
3、用作車輛的牽引能源可以生產電動汽車、替代傳統的內燃機、改造現有的無軌電車。
1、充電速度快,充電10秒至10分鐘可達到其額定容量的95%以上。
2、循環使用壽命長,深度充放電循環使用次數可達1至50萬次,沒有“記憶效應”。
3、大電流放電能力超強,能量轉換效率高,過程損失小,大電流能量循環效率大于90%。
4、功率密度高,可達300W/KG至5000W/KG,相當于電池的5至10倍。
5、產品原材料構成、生產、使用、儲存以及拆解過程均沒有污染,是理想的綠色環保電源。
6、充放電線路簡單,無需充電電池那樣的充電電路,安全系數高,長期使用免維護。
7、超低溫特性好,溫度范圍寬-40℃至+70℃。
8、檢測方便,剩余電量可直接讀出。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想造出像電池和超級電容器這樣能在高溫環境下穩定工作的能源存儲設備,但由于傳統材料本身性質的制約,一直未能攻克難題?!比R斯大學材料科學家帕里柯·阿加恩說,“我們的革新是找到了一種能在高溫下保持穩定的、非傳統的電解質/隔離板系統。”
他們研究了歐洲和奧地利科學家于2009年開發的一種室溫離子液(RTILs)。RTILs在室溫下導電性較低,但加熱后黏度會降低而導電性提高。黏土具有很高的熱穩定性、吸附能力和滲透性,活性表面積也很大。通常用在石油鉆探、現代建筑或鋼鐵鑄造中。
研究人員把RTILs和自然界的斑脫土黏土等量混合,制成一種混合膠,將其夾在兩層還原的氧化石墨中間,上下再裝兩個集電器,就成了一種超級電容器。經測試和電子顯微圖像顯示,這種材料被加熱到200℃時也沒有變化,即使加熱到300℃也只有很小的變化。
“材料的離子電導性在180℃之前幾乎是直線增加,然后在200℃時達到飽和?!闭撐念I導作者、萊斯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系研究人員阿拉瓦·瑞迪說。測試還發現,雖然在第一次充/放電中,其容量有輕微下降,但這種超級電容能穩定地通過1萬次周期測試。在運行溫度從室溫提高到200℃后,無論電能還是功率密度都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這種新型超級電容器擁有最佳的電容性能,能在幾秒鐘內充電而瞬間放電,一般的充電電池是緩慢充電,按照需要逐漸放電。理想的超級電容器能迅速充電、儲電并按需放電。阿加恩說,它們能在200℃甚至可能更高的溫度下穩定工作。這對于在極端環境下使用的充電設備是非常有用的,比如石油鉆探、軍隊以及太空環境。
研究小組還將RTILs/黏土和少量熱塑聚氨酯結合,制成一種薄膜,可以切割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靈活適應多種設備的設計。
“我們的目的是克服傳統液體或膠體電解液的限制,它們只能用在低溫工作的電化能源設備中。”瑞迪說,“這項研究讓人們能在更廣泛的溫度范圍安全操作,而不必在能量、功率和周期壽命之間折中妥協,大大改善甚至消除了對昂貴的熱量管理系統的需求?!?/p>
我國首創煤制芳烴4項技術 冉永平
筆者從中國華電集團獲悉:由華電集團參與開發的煤制芳烴技術近日又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4項國家專利,這項技術屬于世界首創。目前,該項技術成果已經通過國家鑒定,現已上報國家專利申請21項,取得授權6項。此舉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掌握了這一新技術的核心知識產權。據悉,華電集團規劃在陜西省榆林市建設世界首套百萬噸煤制芳烴工業示范裝置,計劃于2016年投產。
煤制芳烴技術由華電集團與清華大學聯合開發。華電集團總經理云公民表示:“華電集團十分重視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煤制芳烴技術的成功開發,開創了煤基能源化工新途徑,對我國石油化工原料替代具有重要意義?!?/p>
芳烴是大宗基礎有機化工原料,目前我國年消費量超過2000萬噸,是化纖、工程塑料及高性能塑料等的關鍵原料,廣泛用于服裝面料、航空航天、交通運輸、裝飾裝修、電器產品、移動通訊等。目前芳烴97%以上來源依賴于石油原料,其價格與石油價格正相關,常年居高不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周竹葉說:“煤制芳烴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是我國現代煤化工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對推進石油和化工原料多元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p>
據介紹,經過10余年的技術攻關,清華大學率先在國際上開發成功甲醇制芳烴的催化劑和便于大型化工業生產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烴的連續反應再生技術。為了加快實現技術的產業化,清華大學與華電采取“以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共同開發成套工業技術。2012年,全球首套萬噸級甲醇制芳烴工業試驗裝置在華電煤業陜西榆林煤化工基地建成。2013年1月投料試車成功,2013年3月18日,技術通過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此項技術總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關鍵詞:超級電容;電機;蓄電池
1.前言
目前,內燃機車柴油機的起動大多數是利用蓄電池給直流起動電機供電,起動電機得電后,經過柴油機與直流起動電機之間的起動變速箱的變速,拖動柴油機至發火轉速后,柴油機正常運轉,這時停止直流起動電機供電,柴油機起動完成。這種起動方式,在柴油機開始轉動的瞬間,蓄電池要大電流深度放電,對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將產生很大影響,對蓄電池的容量要求較高。為改善這種傳統的起動方式對蓄電池產生的影響,應用超級電容裝置輔助蓄電池進行柴油機的起動,以達到大大提高起動效率、提高蓄電池的使用壽命、減小經濟損失的目的。
2.傳統柴油機起動電氣原理
目前,由蓄電池單獨供電的柴油機電起動電路如下圖1所示。
蓄電池閘刀開關1QS閉合,滑油泵接觸器3KM1閉合,滑油泵3MA給機車各運動部件提供,燃油泵接觸器4KM1閉合,燃油泵4MA給機車提供燃油,機車進入準備起機狀態。由控制系統使起動接觸器觸頭6KM1閉合,通過蓄電池閘刀開關1QS閉合形成回路,蓄電池給起動電動機起動繞組2MA1提供大量電能,釋放大電流,起動電機作為串勵勵磁電動機旋轉,通過變速箱帶動柴油機起動。
這種傳統方式起動柴油機,起動電流大,蓄電池作為唯一的能源,需要釋放大電流,消耗的能量較大,容易造成蓄電池的深度放電,影響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3.應用超級電容裝置的柴油機起動工作原理
應用超級電容起動柴油機的電路圖如圖2所示,
超級電容器輔助蓄電池進行內燃機車柴油機電起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接通蓄電池同時起動滑油泵電機和超級電容器先后關閉超級電容器和滑油泵電機起動電機通電柴油機轉動起動電機斷電柴油機起動完成。
4應用超級電容裝置起動柴油機的起動控制
超級電容器輔助內燃機車柴油機電起動時的控制技術是利用柴油機起機前柴油機預供油的時間,由自動控制裝置控制超級電容器的充電過程,當柴油機的預供油時間結束時,超級電容器預存的能量與蓄電池并聯共同作用于柴油機起動電機,使柴油機快速起動。電路圖如圖3所示。
1)萬能轉換開關20SA設置在“自動”位,微機LCS32檢測到起動按鈕1SB1信號有效,并滿足柴油機起動限制條件時,微機LCS32控制燃油泵接觸器線圈4KM 得電、滑油泵接觸器線圈3KM得電、燃油泵接觸器主觸4KM1閉合、滑油泵接觸器主觸頭3KM1閉合,分別接通燃油泵電機4MA、滑油泵電機3MA工作電路,微機LCS32同時控制充電接觸器線圈CKM1得電、充電接觸器主觸頭CKM1閉合,接通超級電容器CC的充電電路,開始超級電容器的充電過程;同時燃油泵接觸器輔助觸頭4KM2、滑油泵接觸器輔助觸頭3KM2、、充電接觸器輔助觸頭4KM2閉合,將動作信號反饋給微機LCS32。由于內燃機車對柴油機有一個預油的時間,超級電容器的充電過程,就是在此時完成。通過對充電電阻R2的選擇,確保在預油的時間里完成充電過程。當微機LCS32設定的柴油機預油時間到達時,微機LCS32斷開滑油泵接觸器線圈3KM的電源,則滑油泵接觸器主觸頭3KM1和滑油泵接觸器輔助觸頭3KM2斷開;同時微機LCS32斷開充電接觸器線圈CKM1的電源,充電接觸器主觸頭CKM1和充電接觸器輔助觸頭CKM2斷開,則滑油泵電機3MA工作電路和超級電容器CC的充電電路分斷,微機LCS32同時還驅動起動電機接觸器線圈6KM得電,則起動電機接觸器主觸頭6KM1和起動電機接觸器輔助觸頭5KM2閉合將信號反饋給微機LCS32,接通起動電機2MA工作電路,超級電容器上述預存的能量與蓄電池并聯共同作用于柴油機起動電機2MA,使柴油機快速起動;當柴油機起動后,微機LCS32使起動電機接觸器線圈6KM失電,則起動電機接觸器主觸頭6KM1和起動電機接觸器輔助觸頭6KM2斷開,起動電機2MA失電,完成柴油機起動過程。
2)萬能轉換開關20SA設置在“手動”位,充電接觸器主觸頭CKM1由人為操縱,可人為對超級電容器進行充電,此時微機自動控制系統解除對超級電容器的充電控制程序,這樣可實現充電手動控制,以便檢查超級電容器的充電性能。
3)萬能轉換開關20SA設置在“切除”位時,充電接觸器線圈CKM1不能得電,充電接觸器主觸頭CKM1不可以投入工作狀態。此時放電電阻5R接入電路中,此電阻并聯在超級電容器兩端,可將蓄電池上的剩余電壓放掉,從而實現對電路的檢查維護。
5.參數的選擇
5.1 超級電容參數的選擇
由于是利用蓄電池充電,所以超級電容的電壓應與蓄電池電壓相近;超級電容的容量選擇依據放電電流的大小和放電時間決定。
5.2 充電電阻和放電電阻
根據公式R=t/C,t為充放電時間,在充電時t的設定應小于預油時間,C為超級電容容量。在放電時,如果想快速放掉超級電容的電,可以把放電電阻5R短接,縮短放電時間,但是這樣做的電流非常大,具有一定的危險。
6.應用超級電容的優越性
1)超級電容的充電時間是利用蓄電池給柴油機打滑油的時間內完成,由系統微機控制系統自動完成,不增加額外的起機時間、司機不增加任何操作指令,與傳統起機方法一致。
2)超級電容充電電阻R2的設定是保證超級電容的充電電流不至于過大,擊穿超級電容。同時電路中還設有放電電阻5R,通過5R釋放超級電容的電量,保護維修人員的安全。
3)利用超級電容器的蓄能作用,在柴油機起動的瞬間投入工作,與蓄電池共同給直流起動電機供電,在超級電容和蓄電池的共同作用下,直流起動電機將得到更多的電能,使柴油機起動加速,縮短柴油機起動時間,減少了柴油機的起機供油,減少了柴油機起機冒黑煙現象,具有節能環保的效果。
4)在超級電容和蓄電池的共同給直流起動電機供電,由于超級電容的輔助起動作用,蓄電池減少了深度放電過程,可提高蓄電池的使用壽命,節約經濟成本。
7 實際應用
超級電容在我公司出口沙特機車上和大功率調車機車上成功應用,其中還有需要改進之處,達到人性化設計,例如在放至位置附近設置超級電容電壓指示燈,當超級電容電壓高于人體所能承受的電壓36V時,應有警示指示燈,以防對操作人員造成人身傷害。
參考文獻
[1]鄒煥請、藍正升 超級電容應用于蓄電池電力工程車的理論研究[M].電力機車與城軌車輛 2011.34(4)
[關鍵詞] 腦電圖;超早期腦梗死;監測
[中圖分類號] R743.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0)03(a)-078-02
對急性超早期腦梗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6例急性超早期腦梗死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齡45~69歲,中位年齡56歲。所有患者需符合以下條件方可入選:發病后6 h內入院;頭顱CT檢查排除顱內出血;既往無腦卒中病史;無溶栓禁忌證;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6例患者頭顱CT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EEG檢查呈廣泛加局限性異常。
1.2 方法
EEG采用國產NT9200系列數字腦電圖監測儀,按國際標準10/20系統安放電極,腦電圖參數增益10 μV/mm,時間常數0.3 s,高顱濾波30 Hz,與溶栓治療前、中、后同步進行EEG監測2~3 h。
2 結果
2.1 溶栓治療前EEG分析
26例患者EEG檢查結果顯示:輕度異常18例,其中,12例表現背景為α節律,病灶周圍α活動減少,θ活動增多;6例表現為彌散性θ波增多,或陣發性短程θ節律。中度異常8例,其中,4例出現背景節律的慢波化,局部有陣發性高波幅θ節律,呈現局限性定側或定位征象;其余4例中,3例于額、頂導聯出現局限性中至高波幅δ波,1例于右側顳、頂導聯出現局限性高波幅δ波。
2.2 溶栓治療中EEG分析
18例溶栓前輕度異常腦電圖患者,在尿激酶溶栓過程中EEG顯示θ波逐漸減少,α波比溶栓前明顯增多,波幅增高,節律增強。另8例溶栓前局灶性中度異常腦電圖患者,在靜脈注射50萬單位尿激酶后EEG發生不同程度改變,EEG較溶栓前慢波明顯增多、頻率變慢,使定位更明確。在追加尿激酶100萬單位靜脈點滴過程中,其中4例由原來的中度異常(局限性θ波)逐漸演變為局灶性慢波減少、波幅降低、頻率增快;另4例中度異常(局限性δ波)患者,經靜脈點滴尿激酶100萬單位后,δ波減少,轉變為以θ波為主。
2.3 溶栓治療后EEG分析
18例溶栓前輕度異常EEG患者經溶栓后,EEG由原來的輕度異常轉變為邊緣狀態。8例溶栓前中度異常EEG者中,4例局灶性θ波患者EEG轉變為輕度異常2 例,邊緣狀態2例;另4例局灶性δ波患者EEG無明顯改變。
26例經溶栓治療后,22例隨EEG改善肌張力恢復明顯,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另4例溶栓前EEG顯示局灶性中度異常(局灶性δ波)者,溶栓后EEG無明顯改變肌張力恢復差,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復查頭顱CT 1例顯示右頂、顳葉大面積腦梗死,3例示梗死灶較上次明顯擴大。
3 討論
磁共振為目前診斷急性超早期腦梗死的最佳檢查手段,在梗死后前6 h內,由于細胞毒性水腫,細胞內大量自由水聚集,造成梗死區T1值和T2值延長,但在基層醫院往往難以開展[2]。CT在腦梗死后6~24 h內,僅少數患者出現邊界不清的稍低密度區,或僅表現為局部腦溝變淺和(或)腦室略變扁,24 h后低密度區顯示較清楚[3]。而EEG對腦功能改變反應敏感,能檢測尚未形成確切病灶前的腦功能改變。①本組26例患者入院后行頭顱CT檢查及同步EEG監測,首次CT全部陰性,而EEG全部異常,呈廣泛加局限性異常,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可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作出早期診斷。表明EEG在急性腦缺血所致腦功能改變檢查中較CT敏感,陽性率高,可作為腦缺血、腦梗死早期診斷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②溶栓治療前,26例患者中,EEG輕度異常18例,中度異常中4例經溶栓治療隨EEG改善肌張力恢復明顯,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說明及時溶栓治療,能使梗死部位閉塞血管開通,腦梗死供血區得到改善。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盡快作出早期診斷,及時采取超早期大劑量尿激酶溶栓治療是根本的決策。另4例肌張力恢復差者,治療前EEG呈局灶性中度異常(局限性δ波),可能與腦損害程度重,局部供血嚴重障礙,持續缺血、缺氧、水腫形成大塊軟化灶有關,溶栓治療后,EEG無明顯改變,臨床癥狀、體征恢復不明顯。復查頭顱CT 1例顯示右頂、顳葉大面積梗死,3例顯示梗死灶較上次明顯擴大。上述結果提示,在急性腦梗死發病超早期(
[參考文獻]
[1]陳力超,張美稀,黃麗萍.一大劑量巴曲酶治療急性超早期腦梗死的臨床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4):473.
[2]宋段,解明,王銳,等.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彌散成像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41(9):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