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十萬個為什么有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有一本好書叫<<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絢彩的外皮,很好看,每當我有疑問的時候,它都會閃現在我眼前,像一名優秀的科普老師。
書上介紹許許多多自然規律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為什么,像是詮釋著世界的奧秘,有為什么“冷在三九”、有為什么“熱在三伏”、有為什么會產生龍卷風和許多的為什么,這本書喚醒了我沉睡的大腦,開啟了我的記憶之門,讓我領悟了世界的神奇。但是在我的思想里還有數不盡的為什么?比如有UFO、百慕大、金字塔等等等等~······我多么希望解開這個讓人非人所思的問題,據科學家說過地球這個的星球已要面臨資源困難,所以在以后的歲月里一定要出現一個更加優秀的科學家,幫我們找到更好的星球。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我們朦朧的睡眼上空將會出現另一片天空。
來揭開這個宇宙神奇的面紗。
無論是在少數貴族獨享智慧的時代,還是教育普及的今天,要想借書籍親近智慧,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從一生中最樸初、對這個世界也最一往情深的生命階段――童年開始。然而為這些正值童年的讀者寫書、做書非同小可:如何才能以其心神最可領會的方式引導孩子?幼少出版人該如何反思,才不至于南轅北轍、重蹈覆轍,甚至像哈默林的花衣笛手一樣引著孩子們走上不歸路?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一再觀察、探索和修行的關鍵。
2010年至今,少兒出版業的科普書籍市場著實熱鬧非凡。熱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可惜,這喧囂中一以貫之的思維模式,始終未曾擺脫“十萬個為什么”的窠臼;而這一足以稱為“隱患”的僵化作風,其弊端遲早或者說正在浮出水面。
說起來,隱患起初本為良藥。1961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么》,應該算做中國第一套普及版的少兒百科全書。就中國當時的國情和普及教育程度而言,此書的確是具有里程碑式的科普啟蒙意義。此前雖說有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題目和體例的基調也由此而來,然而就影響程度而言,該書卻遠不及后來者。《十萬個為什么》顯而易見是以“諸多問題匯總”的體例來為孩子們傳道解惑的。這種體例簡單明了,針對性極強,即便最初僅僅是單色印刷,也頗受歡迎。轉眼間50年過去了,《十萬個為什么》面貌一日新過一日,版本也一家多于一家,鋪天蓋地而來,以至于中國家長一聽到“少兒科普”四字,便會條件反射出《十萬個為什么》的尊名來。就筆者目前在市場調研中所見,“《十萬個為什么》癥候群”隊伍中,發行版本有五六百種之多,并且還有愈演愈烈、愈戰愈勇之勢。很多版本在最初的體例之上,或添加了學科分類,或以“虹貓藍兔”、“馬小跳”等動畫人物做噱頭,或標榜“新”、“最新”、“最想知道”、“注音”等,但內容基本大同小異。
除了冠名《十萬個為什么》的,還有一大批該書的衍生物,或者說是姊妹篇。在這類科普書籍的浩蕩隊伍中,有些是中國本土原創,有些則是以《十萬個為什么》作為標桿或框架而從國外引進的、有相似體例的外版書。比如《讓孩子著迷的133個經典科學謎題》(南海出版社)、《全世界聰明孩子最想知道的1000個問題》(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全世界聰明孩子最想知道的1001個問題》(新世界出版社)……不勝枚舉。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十萬個為什么》畢竟不是萬精油,既然它的體例與模式是應某個時代而生,那么便注定走不出“物壯則老”的規律。一位臺灣家長在讀《小小牛頓幼兒館》(貴州教育出版社)時曾說:“當時代的潮流在改變時,我們下一代的精神食糧也需要調整”,如果船漸行漸遠,而出版者依然刻舟求劍,那么刻得再認真、再投入,也勢必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此說來,這些讓孩子們日益缺乏閱讀饑餓感的“千書一面”,是否意味著少兒科普出版領域的投資價值蕩然無存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筆者認為,當前少兒科普沉疴癥結之所在,還是缺少“別開生面”的景觀,缺少創新。所謂創新,并非指壓個模切、做本異形、讓少兒書看上去華麗那么簡單。2010年秋,北京國際書展中不少國外商家推介的異形“觸摸科普書”,例如將人造皮毛嵌入書本中,讓孩子感受、認識某種動物的皮毛,不僅造價昂貴,需要大量的紙張、工藝和人力,耗能高碳,而且在當前“地球反撲”的生態環境下,其隱含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說充滿了朽木之味。對于愈來愈多的以水泥森林為家園的中國孩子們來說,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原本就少得可憐;而路邊旮旯里挺立的蒲公英、小區里的流浪貓,甚至夏夜難得一見的螢之光……它們所能帶來的啟發,遠遠大于那毫無生命質感的、拘禁在二維平面中的人造皮毛。清醒的出版者,不該單向度看重外版書的華麗外表,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在書的內涵本身,發掘其精華并巧妙地引導家長和孩子的閱讀,使其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理性。那么,“別開生面”究竟“開”什么?出路究竟在哪里?
首先,出版人應該宕開一筆,嘗試創造出能培養孩子“夜氣”的幼少科普讀物。
各類科學成果今天之所以可以累積成書供給孩子們閱讀,的確離不開無數科學巨人肩膀的支撐;然而成人想給孩子的總是太多,每本“十萬個”都充斥著一股腦的“寫”,巴不得孩子一股腦地“讀”――孩子的每一個感官都被匆匆忙忙地開發,最終的實際效果卻是:過度地開發反而給孩子造成了新的混亂。孩子來不及用心去體驗世界,只能是在填鴨式的課業之外,繼續接受填鴨式的、一問一答的科普閱讀。即便是與生活點滴相關聯的科學主題,也大多是答案性而非啟發性、人文性的闡釋。這就造成明明處于智力與情感開發黃金期的孩童,將時間枉費在“你不知道……吧?我知道!”的耽溺之中,由標準答案的一再復述而獲得外強中干的成就體驗;至于家長方面也更多地贊嘆:我家小孩子什么都知道!卻較少注意到:這么多知識的獲得,孩子實際上未費吹灰之力,也未曾經歷任何體力或腦力上的實踐;膨脹的知識令他們狂躁、不知感恩,在脫口而出之前沒有認真思考的習慣。當孩子愈來愈鐘情于“衛星”、“恐龍”這類宏觀性的或尚無定論的高端科學問題時,對現實周遭的點點滴滴卻愈發無知無覺無擔當。如此閱讀教育的后果,即是培養出看似什么都知道、卻又什么都不知道的一代人――所謂科普之精神,也正是在科學這“授”與“受”中失落掉的。
《孟子•告子上》說:“牿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孩子的閱讀過程,可以是醍醐灌頂的,但也可能是擾亂心智的。如果沒有出色的向導和啟發者,宏偉的故宮也不過是個大號房子而已。科普要講的,不一定非得是大飛機大輪船大火箭,我們應該為孩子關閉一些管道,再打開一些,讓孩子能沉靜下來用心感受一處或幾處風景,他們自然能心領神會。既得到人文的熏陶,又學會去尊重所“格”之物,如此發展,未來的自然科學,才不會走上歧途。
目前圖書市場銷售量居高不下的少兒科普,恰恰是契合或是比較貼近這一規律的典型,每個個案又獨具特色。比如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由美國引進的《神奇校車》,以故事腳本演繹孩子們一路發現的科學旅程,腳本設計自然、到位,沒有艱澀之感。與此可歸為一類的優秀科普,還有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由韓國引進的《科學家開的店》,以及中信出版社由韓國引進的《世界上最臟最臟的科學書》等等。仔細閱讀的話,這類書的“硬件”與傳統科普并無二致,但卻令人有氧氣感,能讓孩子感興趣、記得牢,在會心一笑中有所體悟。其原因即在于,每本書所要講解的知識,往往作者在創作之前便有明確的思路與方向架構;凡事一定會從源頭講起,對生活細節留心,讓平日里不起眼的事物突然在孩子眼前一亮,或者把深奧的問題深入淺出地講明白。有了這些,再加之頗具魅力的、能抓住孩子審美心理的設計和文字,誰會不鐘情于這樣的好書呢?正所謂“境由心生”,孩子的閱讀過程,便是一個在書境中游走的過程,既獲得智慧,又有充沛的情感體驗。
當然,書籍既不是終點,也不是起點,它只是承載、延續和傳播人類文化智慧的載體,其本質無法脫離人類自身的實踐與思維活動,幼少科普尤其是如此。怎樣引導孩子用心體驗生活、感受周遭的一切,才是科普書真正的旨歸。或者說,能啟發孩子獲得洞見的,能培養出科學大家的,永遠也不可能是科普書本身,而是生存、生活、生命本身。那么,本文要談的第二點,其實祖先那里早有答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古人最講求的,便是“知行合一”、“言行合一”。正因為有言有行,中國古人對這世界的認識才圓滿了許多,通透了許多。川上正光說:“知識,百科全書可以代替,可是考慮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卻是任何東西也代替不了的。”這句話多少詮釋出日本工業高度發達的緣由;如果閱讀一下日本的幼少科普類書籍,比如后藤道夫的《讓孩子著迷的77×2個經典科學游戲》(南海出版社),也可獲得強烈的類似感受。其實,中國國內現階段幼少科普書籍的大力推廣,與國家對未來一代工業精神的有意培養不無關系。而工業精神的育成,雷達植入式的科普文字頂多是喚醒、是助跑器,更關鍵的還是要帶引孩子動起手來“實證實修”:用不專業的實驗器材,讓孩子做專業的實驗,從而獲得專業的科學知識,培養其專業的工業精神,讓他們在動手動腦中實實在在地切身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凝聚專注的力量。如此,孩子在研究中才可能學會去認真對待這個世界,并尊重周遭的一切。
第三,實踐教育對孩子的教化,除了科學精神,如果能求得及早播種慧根,讓孩子一生懷有感恩的心,則會是更為難得的心靈修煉課程――這當是中國幼少科普書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筆者認為最值得“別開生面”的一步棋。言及此處,筆者想起了象頭神迦尼薩。當廣博仙人悟得真理,腦海中浮現出《摩訶婆羅多》的詞句,卻只能口述無法記錄;好在有智慧的象頭神用神筆速寫,但因為史詩實在太長,寫到中途時神筆壞掉了,迦尼薩急中生智折斷自己的一顆象牙蘸墨做筆,終于使得這篇史詩巨著能千古流傳。如果沒有象牙筆,后人根本不會得見《摩訶婆羅多》,但對很多人而言,那只是一本書,一本“對當時歷史、社會有百科全書式描繪的書”。然而在這種老生常談的教材式論調之外,筆者卻以為弦外有音。史詩也好,科普也好,都不脫離對客觀既往的記錄。與其說它們是散發著油墨香的書籍,莫如說那是“既往”本身借紙與筆棲居于書籍之中。棲居之前它是活生生的有機整體,“搬家”之后也應該依然是。從這個角度說,迦尼薩是個偉大的錄入員和編輯家,他懂得不割裂,懂得不毀壞,他懂得生命,自然也就懂得了“怎樣書寫”智慧。
而這一點“怎樣書寫”的智慧,足以讓出版者研究上一段時間。科普也來自生活。然而說到生活,它從來就是無法割裂的有機整體,從來就是亦言亦行、邊走邊唱,也從來就不分什么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想分也分不清。當燕太子丹砍下美人手贈與荊軻時,不曉得“脫離了身體的手是名義上的手”(黑格爾);同樣的,當出版者將生活中的學問割裂成所謂科普書籍時,不曉得孤單的科學只能走進狹隘的死胡同。這方面尤為典型的書有英國羅伯特•溫斯頓所著的《有趣的科學》(科學普及出版社)。書中曾以“狗是由什么組成的?”為題,將一只狗定量分析為65%的氧、18.5%的碳、3.3%的氮……以及少量的鎂。筆者百思不解,這些數據的意義以及它們對孩子的啟發究竟何在。數字統計固然重要,但數學的終極目的在于應用與思辨;倘若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僅僅被定義為元素的百分比或者對外界刺激的生理反應,喪失一切底線,那么科學便是反科學的偽科學。
坦率地說,中國在外版兒童書籍引進方面存在著很大的誤區,西方思維模式所偏頗或水土不服的一面,中國出版者未能做慎重的選擇和考量,上文即是一例。強國盛世之文化,雖說向來兼收并蓄,但那只是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的水到渠成;況且文化大融合的前提,在于本國的文化內在有足夠呼吸吐納的強大蓬勃之力。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說說而已,它講求的天人合一、順應萬物等不同于西方哲學的理念,今天看來絲毫也未曾阻礙明代以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說到這方面,臺灣的《小牛頓科學館》以及《小小牛頓幼兒館》(貴州教育出版社)是非常值得大陸出版人借鑒的。每冊中的內容看似沒有什么直接關聯,但內在的思維引導卻耐人尋味。譬如在講到“拜訪火星”時,編輯者在同一冊中竟然以“看圖說話”的形式策劃了“清明節祭祖”這一專題(兼具太空知識、異世界中的存在、中華祭祖文化以及“家”的概念、語言表達能力等);而在為孩子講述“媽媽的大肚子”時,又會穿插有關蜘蛛的兒歌童謠(兼具兒童對形狀的體認、生物學、音樂美育、早期性教育等)。書中各內容并沒有明確的邏輯關聯,卻始終有一條契合幼童心理發展和想象力的伏線在其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讓孩子掌握了科學知識,又多了那么一點點想象力,多了那么一點點悲天憫人的情懷,多了一點點中華的味道。雖然說的是科普,卻打通了東南西北,實現了一個“和”的境界,著實令筆者拍案叫絕。
其實,無論是來自歐美的還是東亞日韓的國外幼少科普書,無一例外,都是以培養本民族高素質的科學人才、為本民族科學精神不斷提供動力為旨歸的;在各自的文化優長之上,才談得上世界各民族間文化與科學的交流。中國向來不曾缺少本民族的文化內核和外延,但眼下的幼少圖書市場,不僅被良莠不齊的外版書占了主導,而且但凡成系列的套裝書多會以“我的第一本XX書”標榜,這不能不令人深思。的確,《十萬個為什么》獨霸天下的局面有向多元化方向轉變的趨勢,故而接連涌出各類“第一本XX書”在所難免;不過在“第一本XX書”之后,我們應該怎么走得長遠、而且走得很“中國”呢?我想,成功本土化的《小牛頓科學館》及《小小牛頓幼兒館》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此外,“科學松鼠會”的《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甚至在腰封上有意注明了“非譯著,非歐美”的字樣,盡管這不是專門針對幼少的科普著作,但其在思維模式上所作出的探索,也足以令人欣喜。
在我的書架上,陳列著許許多多的書籍:《十萬個為什么》、《名人名言》、《格林童話》、《躺著就能背單詞》……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安徒生童話》這本書,它從我牙牙學語一直伴到現在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
首先,我對這本書的作者——安徒生有了一些了解。他是一位詩人、哲學家、思想家和民族主義者。他寫的許多童話都成了不朽的篇章。
《海的女兒》這篇童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海的女兒”就是這篇童話的主人公。她生活在海里,是一條美人魚。她可以在海底世界自由自在的度過三百多年的歲月,然后化為泡沫,結束她無憂無慮的一生。她的壽命比人類要長好幾倍,但是她卻是一個低級生物,沒有人類特有的那種“不滅的靈魂”。為了獲得這個靈魂,與自己喜歡的人間王子結婚,她便向巫婆要了一瓶藥水,忍著痛把自己的魚尾變成了一雙人腿,希望通過那個王子得到一份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王子卻和另一位女子結了婚,她的希望破滅了。若她再想活下去,變成“海的女兒”,就得在王子沒結婚時,用尖刀刺進他的胸膛,讓他的熱血流到她的腿上,這時她的雙腿就能變回魚尾,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屬于她自己的世界中去。但是,深愛著王子的她沒有這樣做,自己投入海中,化為泡沫,靈魂飛上了天。
說到偵探小說,我們腦海里肯定會浮現出神秘的破案過程,離奇的案件,還有偵探們的高深想法。如果問你,你知道什么偵探小說,十有八九會回答《福爾摩斯全集》。他是偵探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里面的案件也成為了經典。
《福爾摩斯全集》小說中的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是偵探小說的代表“人物”,出自柯南?道爾之手。福爾摩斯在柯南道爾的小說中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人物:不但聰慧過人,有很強的觀察力,還風度翩翩,精通各種體育項目……
《福爾摩斯全集》為什么會成功呢?第一點,他所敘述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生活在普通的社會里,與平常人沒有什么區別。他是鄉紳的后代,祖母是著名畫家的妹妹,愛出沒于污都倫敦,喜歡看每日電訊報等等。小人物貼近生活,沒有讓我們感到要不可及。
第2點,也是偵探小說最重要的一點,案件必須符合常理,不能看似神奇卻又缺乏實際的依據。而《福爾摩斯全集》卻做到了。如《巴斯克維爾的獵大》的謎底揭穿,是福爾摩斯注重了調查研究;又如《跳舞的人》,福爾摩斯是破譯了奇怪的密碼;再如《第二血跡》是福爾摩斯從地毯的移動中找到了破案的關鍵。這些細節看似尋常,其實正是有力地表現了福爾摩斯細致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象力。
將《福爾摩斯全集》看完后,仍然覺得不過癮,故事中的案件實在扣人心弦,而對人物的描寫也細致入微。
《福爾摩斯全集》中的一個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個感嘆號,既有想象又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案件。除了這些,從文筆角度上來說,柯南道爾的文字,描述讓故事更加生動,更加吸引人,特別是對文中主角福爾摩斯的描寫,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
紅發會的開頭,“那位身材矮胖的先生從他坐著的椅子里半站起來欠身向我點頭致意,從他厚厚的眼皮下的小眼睛里迅速地掠過一線將信將疑的眼光。”厚厚的眼皮與小眼睛說明了作者描寫與在生活中的觀察十分仔細。“個客人從外表的特征看,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英國商人,肥肥胖胖,樣子浮夸,動作遲鈍。他穿著一條松垂的灰格褲子,一件不太干凈的燕尾服,前面的扣子沒有扣上,里面穿著一件土褐色背心,背心上面系有一條艾爾伯特式的粗銅鏈,還有一小塊中間有一個四方窟窿的金屬片兒作為裝飾品,來回晃動著。在他旁邊的椅子上放著一頂磨損了的禮帽和一件褪了色的棕色大衣,大衣的線絨領子已經有點皺褶。”如果是我,我絕不會把一個人描寫的這么仔細。從外形一直描寫到大衣的領子。而且,他這個描寫也不是漫無目的的。為后面案件的詳細深入,紅發會做發生的事情有了見解與直接的聯系。
《福爾摩斯全集》全集只是偵探小說的一個代表作品之一,而后有層出不窮的偵探小說和許許多多偉大的偵探小說家。比如說偉大的女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家莫里斯?勒勃朗,松本清張等。偵探小說拓展我們的思維思緒,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中領會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合理的想象,精辟的邏輯,緊湊不混亂,細致不拖沓的文筆,都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的。也許,偵探小說還會給我們對于事物更加深層次的考慮呢!
一、耐心等待,厚積薄發
孩子的智力是有差異的,就如人的身高有高矮一樣。聰明的孩子學什么都快,對于課外書的吸收就更不在話下了。我們要關注的恰恰就是那些普通孩子,那些缺乏原有經驗,讀課外書“同化”較慢的孩子。不能說讀書對他(她)無用,就不讓他(她)讀了。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問題不僅在于閱讀能避免某些學生考試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閱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大量閱讀促進了原有經驗的積累,而隨著原有經驗的豐富,這類孩子就能更好地“同化”或“順應”新的詞匯。慢慢地,閱讀的成效便會顯現出來。所謂“讀書越多,思考越清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因為有了二年級寫話的基礎,三年級上學期,孩子們都能進行作文片段的練習了。可是有個孩子作文水平依然停留在一年級的寫話階段,他的母親特別著急,找我幫他補課。我笑著告訴她:“你孩子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閱讀。”孩子的母親半信半疑,于是我推薦了幾本課外讀物,讓她和孩子每天晚上都進行親子共讀。在學校里,每當午間閱讀時,我也特別關注這個孩子,經常陪在他身邊,要么給他讀上一段,要么跟他交流書中的人物,或者指導他畫下好詞好句。雖然他的作文仍然不盡如人意,但我不急。孩子看我特別關注他,午間閱讀時更投入了,再加上他母親每晚的陪伴與付出,三年級下學期,這個孩子的作文終于有了起色。
二、拓寬思路,容納百川
可以肯定,有些孩子就是偏向理性思維。這類孩子,你也不能說他們的心靈不豐腴,他們的腦袋瓜機靈著呢,只不過全被“十萬個為什么”占領著。他們的心中裝著的是物質,以及這些物質為什么會存在,或者為什么會改變,可以說他們具有成為科學家的潛質。但是,碰到寫作文,讓他們把一件事說具體,一樣東西說形象,他們的語言就干巴巴的了。怎樣讓他們的思維在保持“物質”的同時又能更為“情感”?我們也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慢慢去“調和”。
那么,怎么讓他的世界裝進情感呢?大家都知道,孩子都喜歡動植物,尤其是動物篇,一般在《十萬個為什么》里接觸得比較多,里面談得更多的是動物的外貌及生活習性。當語文課堂上教到關于動物的文章,這個孩子會用科學術語把某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講得頭頭是道。現在,我要推薦他看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不僅讓他了解動物的基本情況,更要讓他明白動物之間的情感以及動物所具有的智慧,從而逐步把他從固定的思維模式中拽出來。《退役軍犬黃狐》中的孤獨而勇敢的軍犬黃狐,《瘋羊血頂兒》熱愛母親的血頂兒……動物世界精彩的、感人的故事在沈石溪的筆下應有盡有。我推薦他讀了這幾本動物小說之后,他竟然一發不可收,又自己找來很多沈石溪的書來讀。我相信,他讀得那么投入,肯定上路了——文學之路。當然,能夠豐富他情感的書還有很多,我想,只要上路了,就不愁走不遠。
三、培植心靈,提升言語想象力
潘新和教授說:“心靈的培植比文字技能的練習還要重要,我們應該不斷豐富、充實自己,努力挖掘心靈的寶藏,破譯自己的與他人的心靈奧秘,會欣賞美,做一個有夢的人,才能真正體驗到生命舒展和言語創造的喜悅和情趣。”
那么到底如何培植心靈呢?其實,我們平時的語文課就是培植孩子豐富心靈的主陣地。蘇教版三下《趕海》一課,讓孩子們不僅領略了大海的雄姿,更體現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龍蝦”的那份趕海情趣。這份情趣使孩子們的心靈更加柔軟,更加豐腴。《狼和鹿》一課,告訴我們大自然就是一張用生命編織的網,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植物都是網上的一個結,一根線。我們必須維護這生命之網,不能再重復狼與鹿的悲劇。同學們在熱烈的課堂交流中,思維得以無限馳騁,他們的生命感、價值感得以喚醒。
不僅在語文課上,作文課上我也經常玩一些花樣。針對如今孩子們被成堆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星期天這個興趣班,那個補習班接踵而來的現象,我試著讓孩子們給“自由”寫一封信,重在激發潛藏在孩子心底的那份期盼。有一個女孩這樣寫道:
親愛的“自由”:
您好!
恕我冒昧,給您寫了這封信。我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平凡得淹沒在人群中就找不著的女孩,但因為深深地渴望著您,所以就不由自主地提筆了。
記得去年,奧數競賽過后,老師給我們放了一段時間的假,我本想約好友雙休日到我家痛快地玩一玩,沒想到媽媽卻給我定了好幾條規定,還讓我先拉一會兒小提琴再作決定。唉……
您知道嗎?我多么希望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讓我自由地翱翔。在別人眼里,我是個學習尖子,應該是父母的驕傲,可您不知道,我一回到家,就像回到了牢籠。“陳晨,你現在學習還過得去,可千萬不能驕傲自滿,快回書房看書……”媽媽又嘮叨開了。您說我還能出半點差錯嗎?我能擁有自由嗎?如果要說自由,學校里的老師、同學給予了我一點,讓我感到天是那么藍,世界是那么美,可快樂總是短暫的。就連雙休日,我也要為“奧數”而奔波。
“自由”啊,您給予過那么多人,唯獨不肯在我身邊駐足!您讓很多身心疲憊的人卸去一身的煩惱,唯獨不能讓我小憩一會兒!
“自由”,最近我們又要奧數競賽了,希望您能讓我在考試后痛快地玩一玩!
祝您給更多的人帶去快樂!
您久違的朋友:陳晨
201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