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世紀的新一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公共藝術中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運用,適宜公眾人群的時代性審美需求。新技術媒體的利用會鋪開公共藝術新的語言體系、開拓公共藝術新的可能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算是新技術時代下公共藝術的一場盛宴。其中,浙江館從城市的主題出發,立足于展現八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積淀與魅力,卻結合了新時代數字媒體藝術及獨創性的科學技術運用,浙江文化演繹得時尚、親切,同時令人耳目一新并富有哲理,成為公共藝術家如何從自身與當下新語境去實現個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有機交融的典型案例。在后廳《六戶人家》立體家庭生活場景裝置中,采用觸屏播放系統,觀眾通過不同年代按鈕可以讀解不同家庭不同時代的生活圖景、今昔歲月變幻展現浙江30年的人文變化。尤其當觀眾觸摸“今天”按鈕時,通過互聯網會浮現四個家庭連貫性的、實時的生活場景畫面,使展廳與真實的浙江城鄉生活密切相連,融為一體。并且展廳里還設計了一款飛行仿真模擬器,觀眾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穿越無限的浙江山山水水、穿越江南小鎮、穿越美麗江南的城鄉風情,以雄鷹一般全新的視眼俯覽大地、體察浙江城鄉發展景象。在這些藝術與科技的有效結合中,公共藝術延展了空間廣度、延伸了時間的緯度,甚至于由于時空的共時性出現,讓人產生坐擁時空天下的幻覺和無窮想象。原方案中還設想了將后廳11個地市文化展項中,在11個地市的主要廣場通過數字光纜傳輸,同步播放浙江館的實時現況,以勾連起浙江11各地市公眾全民參與、和展廳與浙江整個現實地域緊密的空間銜接。拓展了公共藝術的參與空間。丹麥一個叫BIG的建筑事務所于聯合Flatcut,localprojects和Zumtobel在紐約時代廣場中心制作了心形互動公共藝術作品(如圖1),利用廣場的人流、空氣和觸摸來啟動及為心形注入活力。該作品約十英尺高,用4百根透明亞克力管造型、采用Led照明。透明管折射著時代廣場的燈光熠熠生輝,當圍繞在愛心周圍的透明管隨風搖動時,懸浮的愛心會“害羞”、會翩然而動、當公眾觸摸一個心形感應器時,人體的能量將會傳遞給愛心使它更亮并加速跳動。
如何將科技運用到藝術中不僅僅是個技術手段和表達方式問題。簡單利用科技能力來實現視覺獵奇與視覺沖擊力是容易做到的,科技的運用不僅是為了愉悅感官。科技的藝術化運用必須緊守一種詩意品質為內核,凝練的的情感形式為表形,以現實的哲理性思考和未來展望為依托,否者,容易陷入技術的功能性堆砌和炫技的媚俗地步。同樣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浙江館的設計為例,它實現了讓原創性的水面投影科技、雙曲面投影、無痕升降、霧森科技等先進的科技巧妙地融合在江南千古詩情畫意之中,并利用魔術般的奇幻手法讓觀眾領略浙江八千年的傳統文化風情、傳達浙江精神,讓觀眾參與互動,共同見證、創作、觀看浙江歷史風云變幻。“竹立方”的65536中Led燈光運用,非常詩意地表述了綠色浙江通透靈秀的江南感受。
水是大自然里人類最親近的元素。小時玩水、瀑布賞玩、溪河里戲耍,給我們留下難以抹滅的情感記憶。在作品方案《water broad》中(圖2),藝術家通過交互感應和Led背投科技讓人輕松自然地“玩水”、體會淡藍色純凈的水的細膩表情,體味與水間的親密感情。
另外,在我們早已邁入全球化的時代,國與國之間、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促使人們的視眼迅速的擴展,隨之而來的是人類主體精神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再加之媒體的發展,為人類打造了越來越強大的社會交流性空間,社會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交流、互動的新面相。而且,當下社會,由于信息虛擬技術帶來社會許多改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而思維方式的改變又表現在,‘多數傳統的兩極對立,如物質與非物質的對立、精神與身體的對立,天與地的對立,主觀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等等,眼看著一個個消失了。’”{2}人們的認知也越來越多元化了,對藝術尤其是發生在公共空間的藝術的需求和接受也越來越多元化。這些時代背景的改變,已經鑄成了公共藝術(尤其指我國公共藝術)已不再是城市雕塑即公共藝術本體的單純形態,公共藝術不再只是說教言理,而是越來越講究從“功能性”向服務型轉變,注重公眾的參與互動。
公共藝術的互動表現出如下特色。一,公共藝術的多元互動是通過各種手段方式媒介、各種藝術形態表達公共藝術理念,來達成作品與公眾的相互影響、公眾參與的審美效果。因此,多元互動體現了對公眾人群一種人性化的尊重,是“公共生活中對話的公共媒介物”的價值體現。{3}二,多元互動的訴求,將公共藝術由單純的視覺體驗轉向觸覺、味覺、嗅覺等多方位多層次的身體感覺和知覺體驗,豐富了公共藝術的表現性。三,多元互動地強調將多種元素的有機融合、溶解與統一的利用,強調一種哲理性、未來性的追求為審美內涵。四多元互動體現一種抽象的詩性品格,將各種元素提煉凝聚、是一種詩性的能量匯聚而不是羅列和疊加。 其中浙江館的創作集合了浙江地域文化的多種素材,以及雕塑、景觀裝置、多媒體影像、光效應、建筑等多元藝術手段,讓觀眾可游、可觀、可觸、可聞、可嘗,可以讓自己的肖像出現在江南屋影里,出現在青瓷大碗里共同參與浙江數千年歷史篇章的巨變。浙江館將浩繁的浙江文化元素以碗、水為主線自然生動的同一起來,創造了一場對浙江文化匪夷所思的全方位體驗,一場獨特的詩意之旅。
再者,我們已邁入的虛擬信息化的新技術時代,數字媒體已改變了我們原來物質世界的許多概念,新一代人群在許多虛擬的空間氛圍里成長。公共藝術也逐步在悄悄改變,原有的靜態雕塑“政治說教”“助人倫、成教化”的單一功能性傾向已逐步變弱,公共藝術的形式與功能正在一種新的“語言”中合并轉化,成為一種新的語言對話方式。在這個對化體系中逐步啟動了感覺力量的相互交換,而不是派發的姿態;是試圖自由地釋放每個人的精微的感覺,由此公共藝術的價值指向更深層的人性化。進而,公共藝術不再被歸類于某種單一的形態,如雕塑即雕塑、景觀即景觀、表演即表演等,卻正在以一種更加有機融合的跨領域新形態出現。而且,它越來越形成一種與人的“共生”關系,而且能以一種最自然的行動造成一種變化,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周遭環境。在這樣的氛圍里,強調互動,關注受眾體驗,讓展覽或欣賞變成可看可玩可品的活的過程而不是只呈現冷冰冰的靜態視覺產品。譬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德國館的“動力之源”(如圖3)展項里,觀眾一起參與,金屬球會做出豐富的回應。觀眾們越踴躍越齊心金屬球產生的能量就越大,每一個人的努力和團結會讓城市更充滿活力,如此理念在玩中被輕松表達了。浙江館的影像捕捉系統的巧妙運用讓觀眾一進場便驚訝地發現自己已融入輕煙繚繞、飄渺悠遠的浙江畫境。觀眾觀賞完浙江盛景后在出口處小啄一口清茶,把浙江的秀雅流到身體里再帶走,等等。更有可能的是,公共藝術越來越會產生一種將適應新人群的新技術與藝術很好的融合,創造新世紀公共藝術發展的新緯度。越來越會開放體驗的空間廣度與深度,讓公眾共享那種不確定的內在體驗,開放那種種自由的無名的體驗,讓新技術逐漸激發那(因為工具理性)鎖閉在所有生命中的無窮可能性,打開意義的新領域, 從而讓實在的生命感成為公共藝術主角,體現讓生命詩意地棲居于自然的理念訴求。
這里需要做進一步的假想。描述之前,先舉一個例子,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曾提到過一個公共藝術項目,面對一條叫“四萬十川”的河作方案(如圖4)。其中有個叫“腳印景觀――踏上四萬十川”的方案很感人:這一創作組人員通過原大的腳印形黑色樹脂蒙板窗口,用眼睛“踩踏”了整個四萬十川河邊。該方案通過照片展示了他們借助感官模擬光腳踩踏地面時人所能感受到的觸覺感知。原研哉在文中說道:“當我們見到一副展示在一個普通方形鏡框里的魚的圖片時,我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魚身上。當把魚放到一個腳印形照片中,我們就會明顯意識到魚是一個會被踩上去的東西。當一樣物體在展示時附帶了對感覺通道的示意,我們便會在我們的意識中反射式地模擬這一示意的行為。作為一種可以踩上去的物體展示的魚會引起一種感覺混合的結果,包含我們的觸覺感知。”{4}在這里“混合感覺”被簡單的語言調動起來了,卻還原給觀眾豐富的感官體驗。
最后,我們可以假想:隨著新技術時代的發展,這個日漸豐富、復雜的社會發展結果,是否導致公共藝術也一樣開始強調一種全體驗的表述呢?藝術是否會詩意的攝取科技的力量,來創造一種讓人還原為鮮活體驗的人而不是體制規則游戲中框范的人呢?是否可以通過高科技的力量建構一個新的將人從技術和工具中解放出來的、從空間隔斷物質載體中開放出來的自由的人,通過公共藝術中某種神秘的和隱匿的力量使某些事情發生、某些事物運動起來,從而讓公眾透過歷史長河回到遠古的、神秘的和詩意的原點去呢?讓身體的詩性和每個人的創造性、甚至于潛在深處的夢的神秘逐漸投射出來,進而完成公共藝術新時代的意義完型。
注釋:
{1}{2}[法]馬克?第亞尼編著,騰守堯譯:《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頁。
“新武器”的香味
半年前,國內知名的軟件外包企業――Celesea采用了一種“新武器”,使公司的會議成本降低了一倍,會議效率提升了三倍,而且沒有追加任何額外的投資預算!
要了解這個真實的故事,還要從半年之前的一件事談起。古麗(化名)是該公司總裁辦公室專門負責會務安排的秘書,諸如全國分支機構的日常例會、管理層的管理會議以及內部員工培訓、外部渠道培訓的會務安排,都要她一手包辦,從辦理交通票務、確認會議場地、安排住宿,直至會議文件的上傳下達,“說實話,感覺枯燥透了。”她說。
與古麗不同,老板另有煩心事。如今是會議時代,會議就是生產力,決策、協作、培訓等等都要通過會議來進行,但面對面進行的傳統會議方式正在制約會議生產力的實現。從員工到管理層,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大家苦不堪言,常有疲于奔命之感,會議效率問題如鯁在喉。
還有會議成本問題。Celesea每年要對上千人進行培訓,差旅成本、場地成本、時間成本、組織成本等等開銷巨大,隨著公司業務的區域擴展,培訓量相應加大,會議成本更是水漲船高,成了飲水機旁的牢騷――每個人都抱怨會議開銷,卻不指望能有多大壓縮空間。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Celesea需要以速度和服務質量致勝,傳統的會議模式已經不能支持企業的快速反應,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無法快速及時傳遞到所有目標群體,限制了業務在深度和廣度方面的擴張速度。
在管理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活下去就必須有狗一樣的嗅覺”,一次偶然的機會,Celesea的老板聞到了一種“新武器”散發出的香味。
Celesea解憂
沒錯,Celesea老板發現的“新武器”被通稱為統一會議。所謂統一會議,就是以統一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s)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會議系統,它能讓企業成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任何網絡,獲得數據、圖像和聲音,從而實現自由通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主任邁克爾•德爾圖左斯的研究表明,企業內部超過70%的經濟活動是為了做信息處理和傳播(通常以會議的方式來體現),如果企業希望解決內部交易成本(會議成本)過大的問題,希望獲得規模效益。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新的信息通信方法去改善和降低企業信息處理和傳播的成本。
遠程會議工具由此成為解決之道。現在看來,在企業進行遠程會議的應用工具中,視頻會議、電話會議更像一個過渡,如果將它們定義為“會議1. 5”式的解決方案,那么統一會議正在以“會議2.0”姿態進入商務人士的工具箱。其原因是統一會議從本質上改變了會議的實現形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呼應了商務人士越來越緊密的即時協作需求。
且看統一會議系統是如何為Celesea解憂的。首先是會議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團隊成員不用出差,即可隨時發起在線會議,語音、畫面、交互式文件共享與傳輸等等功能的實現,令傳統的面對面式的會議望塵莫及。
其次是成本大幅降低。半年過后,Celesea算了一筆賬,相同費用下,應用統一會議進行培訓,可以降低一半成本,而且組織成本大部分被消化掉了,培訓覆蓋面也不再受限。
再次是反應速度的大幅提升。Celesea最新的產品信息、渠道政策等內容,皆可在第一時間到達目標群,反之,最前沿的市場信息同樣可以隨時反饋到公司決策部門,極大地促進了Celesea的市場反應能力。
當然,服務質量及穩定性是上述績效實現的基礎。相較Celesea此前試用過的電話會議系統,統一會議不會出現頻繁斷機的情況,通話非常流暢,而且不會出現南北網(南電信、北網通)語音不兼容的問題,網絡培訓系統頁面的人性化設置使得操作更加簡便。
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現在,Celesea公司90%的會議都采用了統一會議方式進行,只有少數的技術培訓(需要面對面交流)采用面對面的會議形式。
為什么是全時?
圍繞Celesea采用新武器而展開的這個故事,構成了企業利用互聯通信技術革命性地提高會議績效的一個成功案例,并呈現出了會議2. 0時代的新的績效法則。現在可以揭開“新武器”真正的謎底了,它就是全時在線會議及培訓系統。
目前,全時是國內統一會議領域的領軍者之一,更為重要的是, 在全時“統一會議”服務模式下,用戶不需要購置硬件設施,只需擁有一部電話(手機)和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用相應賬號登陸“全時網絡會議”平臺,就可以在線實現統一會議應用,在提高用戶會議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大幅降低IT投入。
關鍵詞:機器翻譯;可譯;不可譯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02-01
1.機譯的優缺點
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 簡稱MT)是利用計算機把一種自然語言轉變成另一種自然語言的過程用以完成這一過程的軟件叫做機器翻譯軟件[1]。1 954年,IBM與Georgetown大學合作成功研制了第一個機譯系統,揭開了機器翻譯的研究序幕。進入21世紀,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愈加迅猛發展, Google Translate應景而生,然后譯文質量并不理想。在之前的一項西班牙語譯為英語的測試中,設定滿分為6分,谷歌舊的翻譯系統得到3.6分,人類普遍得分為5.1分。2016年9月27日,谷歌推出的新翻譯系統基于對于人類神經思考的模仿,能夠與真人翻譯競相匹敵,得到了5分的好成績。
谷歌翻譯的優點顯而易見。首先,谷歌翻譯功能不需要翻墻,即將推出的軟件和APP,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其次,谷歌采用了聯合國文檔做為語料庫內容來源,專業性強、數量大。再者,新谷歌具有較強的語法分析功能和智能化處理,可以節省許多初級、機械的翻譯人工,對翻譯生產力是一種解放。
觀其缺點,也不可忽視,如其可操作程度、準確性和可讀性等都不理想。機器翻譯只是句法結構和詞匯的機械應對,對源語言的分析只是求解句法關系,尤其是遇到多義詞、有歧義句子或者含有文化因素的語句時,機器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意義。
2.機器翻譯的“可譯”與“不可譯”
每一種自然語言的語法、句法和文化問題本身紛繁復雜,加上源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語義差異,情況就更加復雜,必須在不同層面采用多種手段分別解決。人類對語言的認識程度以及大腦對信息的復雜過程都使得機器翻譯永遠無法像人腦一樣進行思考和判斷。
新谷歌的中譯英質量令人驚艷,但不難發現,谷歌翻譯只對邏輯關系西化的中文句子能應對自如,也就是主謂賓等成分清晰的句子,如干澀卻邏輯清晰的科學論文和人文社科類論文,谷歌翻譯能正確識別其成分、邏輯關系和各類從句。同時,谷歌對中文的成語俗語和如今的流行詞匯也是得心應手。如"杯弓蛇影"譯為"extremely suspicious","洪荒之力"則為"prehistoric power"。新谷歌的翻譯,經人工修改把關,其質量還是有所保障。
然而,相對于一板一眼的中文,大部分散文、詩詞戲曲或者日常交流中的口語表達,或靈活多變,或佶屈聱牙,或蜿蜒復雜,于有經驗的譯員來說都需時間,機器翻譯便力不從心了。
2.1 詞的問題。原句: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機器翻譯: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they have given me; but my hand is almost empty.
人工翻譯: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比較譯文可發現,前半句機譯與人譯是一模一樣,差異體現在后半句。原文中"手漸漸空虛"實指"自己擁有的時間逐漸減少",但機器的理解明顯是受字面意思的局限。
原句: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
機器翻譯:While now the prime of life, and strive to do a specialized learning.
人工翻譯:While you are in the prime of life, why not devote yourselves to a special field of study?
漢語的主語位置靈活,在有些句子中會被省略。本句的機譯明顯無法識別正確主語,導致譯文沒有主語。并且人工翻譯中,將上下文聯系,把后半句譯成反問,原文深意得以體現。對于這類散文句子,機器還沒有學會解讀。
2.2 句的問題。原句: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機器翻譯:This is also the same delicate look, like a hairspring in general, fluttering Yang Yang of the rope together, together.
人工翻譯:The three subtle smiles, drifting in the air towards each other like gossamer, became interwoven.
這詩意的原文,谷歌幾乎無法翻譯。其實在人工翻譯中,這類句子也是最難的,既要符合英語語法,又要精煉靈巧,并與原文風格一致,非常困難。本句機譯,完全不知所云。
原句:連夜雨雪,一點星光都看不見。
機器翻譯:Night snow, a little star can not see.
人工翻譯:It had been snowing all night, not a single star in sight.
原文"雨雪"具有動詞意義,谷歌無法識別。并且對于原文中的時態,谷歌也沒有正確判斷。所以說,中英文差異為谷歌帶來的困難,其實并沒有被克服,這里則需要人工譯者來糾正。
2.3 文化內涵。
原句:據說"至人無夢"。
機器翻譯:It is said that "no dream."
人工翻譯:It is said that "a virtuous man seldom dreams".
"至人"在古代指思想道德達到最高境界的人。谷歌對句子結構把握到位,但對于文化內涵完全沒轍。
原句:讀最近一期的《文學評論》,里面有幾篇關于“紅學”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機器翻譯:Read the latest issue of "Literary Review", there are several articles on the "Redology" article, attracted my attention.
人工翻譯:In the latest issue of the Literary Review, several articles on Redology have attracted my attention.
令人驚訝的是,谷歌對于"紅學"翻譯正確,但句子開頭的"讀"直接翻譯成了"read",稍感遺憾。
3.結語
從上述例子可看出,自然語言具有各自的形態學,語法結構和語義學,其人工翻譯并不是機器能完美替代的。但機器在處理一些簡單的翻譯任務時,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人工翻譯的效率。機器翻譯的難點和人工翻譯的難點有重合,我們只有將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完美結合,不斷磨礪,才能錦上添花,才能了解和征服語言,達到文化的無礙交流。
參考文獻:
[1] Hutchins J. Machine translation: past, present, future [M].London: Ellis Horwood Limited,1986.
[2] 毛順. 若干實用機器翻譯軟件與網站評價 [J]. 中國科技翻譯,2004,(4).
一、國際貿易在知識經濟時展的新動向
(一)知識化的國際貿易發展動因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知識經濟就展現了不可忽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知識革命飛速發展,它的主要標志是知識產業和信息技術,我們正在全面邁向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將由智力資源的豐缺盈余程度來決定,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的重要動因由原先的自然稟賦起重要作用轉為被科學技術知識所代替,技術知識才是國際分工體系的中心,自然稟賦狀況的地位已被逐漸削弱,因此,這是一個以智力資源、知識要素的生產、占有、消費與分配的時代,資本競爭退下經濟競爭的舞臺,科技實力、人才素質、知識總量才是競爭中最為重要的根本要素。
(二)國際貿易交易對象高級化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所以各國都高度重視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高科技產業作為制高點,將科技的研究開發作為戰略手段,與知識經濟有關的社會環境條件也越來越完善,各國都在努力維護知識產權,這樣就為實現全球化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只有良好的法律經濟環境才能促進經濟的自由化浪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技術交流、經濟合作和依賴也會進一步發展加深。在科學技術知識對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日新月異,國際貿易商品的結構也越向高級化邁進,這些都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構成部分。
(三)國際貿易交易方式網絡化
所謂網絡貿易,就是指通過因特網、萬維網等計算機網絡,以現代化電子方式所開展的商務或者貿易活動,所有交易過程絕大部分都在全球電信網絡上進行,比如和普通交易一樣的磋商環節、貨款收付、貨物交付和簽約等。顯而易見,國際貿易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傳統貿易已不是唯一的交易方式,網絡貿易必將成為這個領域中的一朵奇葩。
(四)壟斷化的國際貿易交易市場
21世紀是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跨國公司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高效運輸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跨國經營也成為了企業更加有效容易的方式。因此,跨國公司要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鞏固自己的壟斷地位,開辟新的市場,必須調整自己的經營發展策略,可分兩種情況:對外要保持市場份額,對內則應提高技術水平并進行經濟架構的升級。
(五)兩極化分配的國際貿易利益
當前,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仍然遵循著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外圍——中心”的從屬關系不變。21世紀是知識經濟全面發展的時期,國際信息技術貿易是知識經濟的代表性產業,發達國家依然保持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分配國際貿易利益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外圍——中心”這種矛盾將會越演越烈。
(六)國際經濟協調貿易化
目前,國際貿易商品的結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影響它的因素包括有網絡貿易的興起、知識經濟的發展和電子通訊產業的飛躍,貿易領域成為了國際經濟協調的重點。國際貿易協調的重點與范圍也轉移到了知識經濟領域,其中,知識產權、電信業、服務業是他們的代表。因此,高技術領域才是當前協調的重點。自然而然地,國際貿易關注的重點也就從自然資源過渡到了知識資源,產品也由資本和自然資源密集型過渡到了知識密集型。
二、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技術發明與創新
第一,我國存在經濟與科技發展脫節的矛盾,因此必須改革科技體制,創建新機制,以符合科技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要求;第二,加大力度投入到科技上;第三,要改善科技投資結構不均和投入渠道單一的處境;第四,技術創新意識為主導,對高技術人才應著重保護培養好,善于發掘,注重產研結合,扶持應用開發型科研院所轉為企業或與企業結合,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第五,要保護好創新者的利益,維護科學技術發明的知識產權,建立轉讓制度。
(二)促進科學技術的吸收和應用,加快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
知識經濟時代,我國要參與國際貿易,知識的商業運用至關重要,必須把它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我國目前具有這種轉化的實力和可能性。具體來說,可以按以下的戰略取向實施:傳統產業的技術一定要調整改進,科技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支撐,因而要積極利用先進的高新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三)適時推行網絡貿易,開拓國際市場
將傳統貿易和網絡貿易作比較我們可發現它的優勢:第一,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第二,最大的受益者是生產廠商,他們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貿易的機會多了,能開發新市場;第三,網上的虛擬市場競爭激烈,充分體現了價值規律,造成產品質優價廉,消費者受益匪淺。
但是,我國現在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網絡貿易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還沒有被企業界充分認識到,國內的網絡貿易市場還沒有形成,網絡基礎設施滯后,缺乏網絡和計算機方面的高級技術人員。所以,要采取適當的措lunwen.1KEJIAN.com施緊跟國際經濟發展的潮流。首先,國家要鼓勵企業開展網絡貿易,努力開辟國際市場,有針對性地制定扶持措施;其次,要制定有關網絡貿易方面的法律法規;最后,大力開展網絡技術計算機的宣傳教育,幫助大家樹立網絡貿易意識,培養專門從事網絡貿易的人才。
(四)政府給予適當支持,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是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的主體,國際市場的發展呈現出壟斷化的趨勢,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就是國際化的競爭,跨國公司的強弱決定了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高低。因此,我們應重點培養我國大型的綜合性跨國公司,鼓勵有競爭力的企業跨國經營,盡量利用國內外的市場和資源,積極實施“走出去”的策略,跨境開發資源和進行貿易,不斷擴大經濟技術合作的方式、途徑和領域,加強對外勞務合作,發展有實力的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與此同時,還要協調好境外的投資業務,建立國內企業到境外投資的監管制度。
(五)參與國際貿易關系協調,維護我國外貿利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科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企業由此承擔的無形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各國之間的貿易競爭也越演越烈,所以貿易糾紛和矛盾也應運而生。所以,我國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遵守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融入到國際經貿中去,順應全球化的經濟大環境,協調好知識領域的若干問題,努力建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維護我國應有的經濟利益,促進我國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國際貿易中,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的觀點和立場應協調好,保持一致的利益,緊密聯合起來維護自身的貿易優勢,我國也是發展中的國家,在這一點上,更應協調好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特別要關注知識經濟領域的問題,例如,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業、服務業、高科技產業和信息業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維護好我國的外貿利益,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琛.全球網絡經濟[M].華夏出版社,1998(3).
關鍵詞: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創業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3-0225-03
1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國家7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未來五到十年,國家將投入更大的力度建設寬帶、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將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物聯網、三網融合、云計算等作為開發重點。新一代信息技術有利于加快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①要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我們要在頂層設計,信息技術產業專項發展規劃的制定上下功夫。要看的長遠些,統籌規劃。
②突破制約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使集成電路、軟件等核心基礎產業更具競爭力。
③大力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對那些涉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撐“兩化融合”的信息技術要加大開發力度,以拉動作用強的應用信息技術,如汽車電子、機床電子、傳感器等為開發重點,不斷發展物聯網應用。
④放開市場,鼓勵公平競爭,吸收更多的民間資本,使業內企業的競爭壓力適度,增強技術創新動力,進而使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整個產業能夠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占領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戰略制高點的關鍵
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信息化進程中,以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高端服務器、高端軟件和信息服務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能不能以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得到長足發展,關鍵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2.1 制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否突破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應用需求,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工程的實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這些關鍵共性技術是否突破,對我國信息技術基礎產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2.2 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是否發現 蘋果公司的運作模式,為不少新興企業規避低端競爭、開拓高附加值市場提供了借鑒。得到的認同和模仿不斷增加,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為核心派生出的許多新興應用興起的速度非常快,是否能得到消費者認可并進一步刺激各類新需求的出現,其關鍵在于能否發現滿足消費者需求,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
2.3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路徑是否正確 將技術發明與工商業聯系起來,是創新企業不斷壯大的基礎,對領先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企業意義更大。
領先創新企業之所以能迅速成長壯大,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關鍵就是新技術發明與工商業的有效結合,并且不斷創新。因此,培育技術領先創新企業是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之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應沿著促進產業組織變革,激發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企業間擴散,進行機制創新,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內擴散和技術產業外擴散的路徑發展。
2.4 促使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新跨越發展的制度、機制是否合理 加強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核心技術、關鍵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等,并提出具體明確的有關研究開發、知識產權等政策措施,讓更多的企業、資本和人才流向這一行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集聚效應。
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擁有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整個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與人才培養戰略。
我們從信息產業的發展實踐中可以看出,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是人才,人才就是信息技術創新的推動力。長期以來,IT領域的摩爾定律、吉爾定律、麥特卡爾夫定律和貝爾定律主導了全球信息產業的技術更新和升級換代,使得信息產業發展具有增長速度快、變化周期短、更新頻率高的特點。在四大定律的作用下,如今微處理器的速度每 18個月就翻一番,晶體管越做越小,芯片性能越來越高,計算能力呈指數增長;未來25年內,主干網的帶寬每6個月將增長一倍;而網絡的價值則以網絡用戶數量平方的比例增長。信息產業知識和技術密集,技術更新迅速的特點,使得信息產業是一個技術依賴型的產業,同時也是一個人才依賴型的產業。
3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與不足
將我國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與不足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
3.1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認識定位不準,高校關起門來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目前我國現有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大多數停留在本科階段增加幾門管理學課程的講授階段。沒有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從高校、研究單位、企業和社會這樣的系統來考慮,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認識定位不準,認為這只是高等學校一家的事情。高等學校由于沒有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只能關起門來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其培養思想、方式和效果滿足不了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