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無可奈何造句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自然真率 直抒胸臆
李煜的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夠直抒胸臆,即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它所有的詞都是由自己的親切感受生發的,大膽抒寫,絕無拘束,使詞中的情、事、景象等等都躍現在讀者眼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如《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上闋寫景,朝雨晚風苦苦相逼推殘春意;下闋寫人,風風雨雨中人的韶華消盡青春銷磨。末句說“人生長恨水長東”,沒有一點麗香艷的修飾,沒有一點鑲金嵌玉的詞藻,完全是真率地傾吐情懷。就是沒有文學修養的人讀了之后也可以有相當深刻的印象。這充分反應了作者“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見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個性。這說明李煜已經打破了花間詞人多不在詞中抒寫個人真性情的境地,為當時詞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
二、多用白描 形象鮮明
李煜詞的另一種重要特色就是白描手法的運用。他不但善于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來構造富有立體感的畫面,更善于抓住客觀景物中最富特色之處,造成特有的藝術氛圍,將自己抽象的情思具體化。如《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最后一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給人一種深愁難解,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這更增加了整首詞的意境深度,韻味悠長,引人深思。另外,他寫愁眉不展,用的句子是“不放雙眉時暫開”(《采桑子》);寫落紅滿地,用的句子是“片紅休掃僅從伊”(《喜遷鶯》)。把一般的情景寫成有意識的活動,或者說把有意識的活動從一般的情景中表現出來,就加深了句子里所含蓄的意味,加強了作品里人物活躍的氣氛,從而就增加了作品感染人的強力。
三、對比強烈 字字血淚
李煜詞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具體內容往往是通過對比的寫法來表達出當時的心情,如《望江南》(多少恨)一開頭就把“恨”字指點出來,恨的是往日繁華的消失,今日處境的凄涼。而《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昨夜風兼雨)等都用鮮明的今昔對比,緬懷失去的繁華,不禁使心為之痛,情為之哀,歡愉已像夢幻一樣從此消失,而留下的只有在無可奈何的境域中深沉的嘆息。而那首據說直接造成他死因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則更集中的表達了他的深哀劇痛:其詞以流利自然的筆觸描繪了心中的無限愁緒,表現了他對故國的綿綿不盡的哀思,對往日生活的深情懷戀。結尾倆句概括了作者滿腔悲憤。有如長江大河之水奔流直下,一瀉千里,加重了全詞的感染力量。
四、語言清純 字句精煉
藝術語言的創造和生動口語的連用,這是李煜詞取得藝術成就的一個主要因素。他所運用的語言都是清純明朗的,如《一斛珠》(曉妝初過)、《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等首都摒棄了許多裝飾、涂抹的用法,用的都是清純明朗的句子,有時還吸取一些生動的口語,如“酒惡”、“些兒個”、“忙殺”之類。
李煜入宋以后的作品,由于生活作風、思想感情的轉變,表現手法也更加熟練,對于藝術語言的創造達到了更高的境地。如“人生仇恨何難免”(《子夜歌》),“多少恨”(《望江南》),“閑夢遠”(《望江梅》),“春花秋月何時了”(《虞美人》),“簾外雨潺潺”(《浪淘沙》)等首,包蘊著許多不容易明白說出的內容,但談起來竟像脫口而出,隨筆寫成,看不出一點鍛煉的痕跡而自然達到清純明朗的境地。
李煜詞在語言方面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的境地,是和他用字造句的精煉準確分不開的。《烏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個“鎖”字把作者當時那種無法與他人訴說的離愁別恨表達的淋淳盡致,是非常形象生動的傳神之字。
【技巧指津】
具體來說可依照以下步驟進行仿寫:
第一步:明確仿照內容,找準仿照對象。根據仿寫題的不同形式,找出題目要求仿寫的內容。仿寫對象是和例句一樣的還是另選,都需要注意。
第二步:審清仿寫要求,找全模仿要點。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審”,審題型,明確答題方向;審題干,明確顯性要求;審例句,明確隱性要求。這樣就可以從語法、修辭、色彩、表述等不同角度找全模仿點。
第三步:確定仿寫主題,嘗試初步模仿。根據找到的模仿點確立好仿寫的主題,做到五個一致。句式一致,仿寫的內容要和例句或畫線的內容的句式相同。首先,要明辨結構,是短語,還是句子;其次,要分辨修辭,是排比句、比喻句,還是對偶句。話題一致,仿寫的內容要符合主旨,不能偏離了話題。主體一致,仿寫內容的陳述主體應和前后的一致,不然,語言的前后銜接就會脫節,語勢也會不連貫,從而影響語言的表達效果。修辭一致,就是要切合要求,要么和例句相同,要么和前后一致。仿句中排比、比喻、對偶、反問出現得較多。此外,擬人、對比等也要注意。情境一致,仿寫的內容要做到感情一致,風格一致,色彩一致。為此,我們一定要把握住語言的感情基調,或昂揚,或低沉,或樂觀,或消極,或明快,或暗淡。
第四步:修改仿寫內容,力求形似神似。仿寫結束后要根據要求修改,做到與例句一致,形神兼備。句式結構、修辭格基本相同;內容合理、感情和諧;格調一致、語體統一。
【經典考題】
1. 嵌入式仿寫
下面是某班黑板報上的一段文字。請參考上下文,在橫線上模寫出恰當的句子。(安徽高考卷)
我不想知道你的電腦多么高級,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語言有多么華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遠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學海航行的燈塔。
解析:這是一道嵌入式仿寫題。嵌入式仿寫所寫句子夾在已供材料中間,一般限定了句子表達的思維空間,要求與前后語句搭配得當,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本題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為關鍵的是修辭手法,原句中的“窗口” “燈塔”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所以答案所給的“橋梁” “階梯”就是很好的模仿,解答時要先選定好喻體,剩下的就容易了。再如“航船” “春風” “甘霖” “綠洲”之類的喻體。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與人溝通的橋梁;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書多么豐富;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階梯。
2. 續寫式仿寫
仿照給定的句子續寫兩句話。要求:續寫部分與給定的句子構成排比,表達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題。(四川高考卷)
樹是水土的衛士,讓它綠化大地山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是續寫式仿寫題,要求根據例句的內容和句式,續寫一個或多個句子。要注意要語意連貫,寫兩個句子構成排比,表現環保主題。確定三個模仿點:在句式上一致,即“……是……,讓它……”;內容上表達環境保護;修辭上暗喻。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讓它滋潤世間萬物。鳥是人類伙伴,讓它自由飛翔藍天。
3. 命題式仿寫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三句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全國高考卷Ⅰ)
謙恭是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謙恭是一種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謙恭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解析:本題是命題式仿寫題。一般會設定一個語言材料,再另外命題確定內容,按照例句式仿寫。分析示例所給的句子,我們會發現是一個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這就要求我們要分析排比句內部關系,看看它們是層遞還是平行排列,同時還要注意比喻的設喻的角度。例句分別從聽覺、味覺和視覺角度進行設喻,并且形成了一個并列的句式。這樣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進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1)自信是一種絢麗但不繁雜的色彩;自信是一種響亮但不過早的聲音;自信是一種清香但不膩人的味道。(2)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成熟是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調;成熟是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成熟是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牛刀小試】
1. 仿照例句,再補寫兩個句子,要求字數相等,句式一致,內涵相近。
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破舊的花架,那么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繁花似錦,光艷奪人;
如果說他的命運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為他的堅強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說他的命運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為他的堅強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仿照下面畫線句的示例,根據提示補出另兩個句子,使語段構成排比。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字數大致相等,語言優美,語境相符。
“無可奈何花落去”,在我們或喜或憂的時刻,總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正準備隨時消逝。失去可能是在你無法預知的某個時刻遽然而至,使你猝不及防,及至挽留不住時,只剩你嚎啕大哭的悔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去,總令人無奈、令人惆悵!
3. 仿照畫線句子,以“消極”為話題補寫句子。
人生有兩種生活態度:積極或消極。我們選擇積極,因為積極意味著努力,且在努力之時,會讓自己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第二、三學段的習作目標中分別提出如下要求:“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二)語文教師最頭疼的工作莫過于批改作文,要終日埋頭于堆積如山的作文中間,忙得焦頭爛額。辛辛苦苦批閱的作文發下去后,學生卻只注重分數,對于評語不屑一顧,老師的心血就付之東流。這種狀況令大多數語文教師大為頭疼,卻又無可奈何。
(三)作文互批互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有機會參與批改他人的作文,這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是一件新鮮事,能讓他們興奮起來。過去,他們對老師是仰望,認為本子上的圈圈點點,勾勾畫畫神秘莫測,非老師不可完成。如今,他們要親自觸摸那神秘的東西,其興奮程度可想而知。
(四)作文互批互評能讓學生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長此以往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學生在互批互評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文章中的錯處,并修改,這本身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地學到別人的寫作方法,借鑒別人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從批改他人的作文中獲取知識和經驗,從而提高習作水平,這是我們提倡學生作文互批互評的終極目的。
二、培養學生作文互批互評在哪個學段開始最合適
學生互批互評的研究最佳起始階段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開始學寫作文,對作文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三年級的習作基本上是老師全批全改,精心寫評語,評講作文。對作文的批改和評價不會是一片空白,鑒于此,在這個學段開始培養學生的互批互評非常合適。
三、怎樣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作文互批互評產生興趣
一是借助大作家,著名詩人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葉圣陶先生給學生時代的大作家肖復興修改作文的故事等。老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班隊會上把這些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懂得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道理。寫完后反復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誘人光芒,而且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用進步吸引學生。學生初步嘗試自評和互評之后,大部分學生都會感覺到自己的習作有小小的進步,感受自改與互改作文帶來的喜悅,老師要立馬抓住這個契機,激發他們互改互評的興趣。
四、如何指導學生互批互評
(一)做好改前指導。在學生進行互批互評前,教師要做好改前指導。四年級的第一次作文之前,老師就要先上本冊第七單元第26課課后的知識鏈接“葉圣陶先生給中學時代的作家肖復興修改的習作《一張畫像》,學習用符號修改作文”。建議這個知識點用兩節課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了解文章需要修改的內容:錯別字,不恰當的詞,用錯的標點和不通順的句子。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和句子。……第二課時,學生明確這些符號的特定意義后,明確了要修改的內容之后,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第一單元的主題寫一段話,寫完之后,先學著用修改符號自批,然后同桌的同學互批。老師現場作指導。最后收齊學生的作文,一一認真檢查,個別輔導,人人過關。這個改前的指導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四年級上學期學生作文互批互評的訓練重點,只批不評。每次作文都先安排自改,然后互改,由老師寫評語。老師的評語分兩部分:一是對學生作文作評價,二是對改作文的同學批改作文的水平做評價。老師把寫好評語的作文本發到學生手中后,要求作者和修改者必須共同閱讀,這樣做可以逐步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年級下學期,可以指導學生在修改好文章之后寫簡單的評語。同樣,學生在互評之前要對學生進行寫評語指導。學生初始寫評語可以用較固定的填空式的方法寫評語。在下半期的時候,就要指導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寫開放式的評語,讓評語中肯且不失新意,百花齊放,各有特色。
五六年級進一步規范修改作文的符號,讓學生不僅能改文章的錯別字、不恰當的詞、用錯的標點和不通順的句子,還能看文章是否運用適當的修辭方法和恰當的寫作手法,文章是否有真情實感。經過一階段的訓練,在用字、遣詞、造句、表達、情感等方面都已能夠進行較好的評改,再向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對文章的選材進行評改,看文章的選材是否合適,是否注意詳略。這樣階梯式循序漸進的方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學生切實掌握互評互改的方法。
五、作文互批互評的形式有哪些
討論式批閱。討論式批閱的原則是小組內成員討論共同完成。這種集體評價最公正,最完善,因為分歧的意見可以通過討論獲得比較一致的見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本次作文的要求更明確,對別人的優缺點達成共識,從而完善自己的作文。
互補式批閱。這是針對學生在作文中客觀存在的個性差異進行互補的一種批閱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互相批閱,就可以互相借鑒,從而提高能力。
抽簽式批閱。常給固定的一個人改,時間一長,也會出現厭煩的情緒,教師可采取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抽簽式批閱,也就是指學生無法選擇,抽到誰的作文就改誰的。這種批閱方式對學生來說有一種新鮮感,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六、教師在互批互評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一、競賽激勵法的使用價值
競賽激勵法就是教師利用人人都有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設置各種形式的競賽,激勵學生為實現個人或集體的學習目標而努力,以此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它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從而達到學生愛學,教師樂教。
在實際操作時,可以將教學內容編成競賽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既公平又合理的競賽規則,讓學生分組比賽,從而完成新知學習。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積極進取,爭取獲勝,滿足學生快樂學習的需要。
二、競賽激勵法的實施策略
綜合性學習是一個特殊的學習領域。教學中,我常采用競賽激勵的方法組織教學,進行開放、多元的綜合性學習設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人教版六年級上第六單元《輕叩詩歌的大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綜合性學習的平臺。文本只是一個輪廓而已,給學生和老師一個大略的建議,如何利用本次平臺和機會,真正引領學生在茫茫詩海獲取一次酣暢淋漓的體驗呢?下面我以此為例,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詩句對對碰
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兩個方陣,一方陣說出自己搜集的詩歌上句,要求另一方陣答出下句,交替進行,看哪個方陣,記得多,記得牢。
(二)趣味猜一猜
1.看圖猜詩句。出示:《小兒垂釣》、《山行》、《游園不值》、《游子吟》等詩的相關圖片,學生看圖說出詩名和作者并朗誦詩句。
2.讀詩猜成語。出示:①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②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③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④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3.成語猜古詩。出示:①柳暗花明;②萬紫千紅;③無可奈何,等等。
(三)接詩分一分
1.搶答詩句并分類。①飛流直下三千尺,?搖?搖 ?搖?搖(寫景詩);②勸君更盡一杯酒,?搖 ?搖?搖?搖(送別詩);③舉頭望明月,?搖?搖 ?搖?搖(思鄉詩),等等。
2.交流分類方法。給古詩分類的方法還有很多,除了按題材分,還可以按詩歌形式分為律詩、詞、曲等,根據詩歌的內容如描寫“月”、“花”、“四季”的,按詩歌的作者、朝代等分類。
(四)好詩品一品
詩特別注重遣詞用字,凝練而鮮明生動,往往一個字、一個詞就能出神入化地描繪一番意境。接下來進入“入情入境品古詩”。
1.咬文嚼字。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說說“綠”和“敲”字好在哪?)
2.遣詞補空。出示:溪漲清風(?搖?搖?搖?搖)面,月(?搖?搖?搖?搖)繁星滿天。數只船(?搖?搖?搖?搖)浦口,(?搖?搖?搖?搖)聲笛起山前。(這是一首對仗工整的古代詩歌,寫的是閑適恬靜、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師生交流,合作完成。)
(五)佳句用一用
1.用詩句造句子。出示:①當我們浪費糧食時,爺爺常用?搖 ?搖 ?搖?搖來教導我們;②當我們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會很自然地吟誦起?搖?搖 ?搖 ?搖;③當身處異鄉,適逢節日時,?搖?搖 ?搖?搖常會用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④當遇到一道難題,不得其解,?搖?搖 ?搖?搖時,爸爸走過來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搖?搖 ?搖?搖,等等。
2用詩寫片斷。出示:①周末,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去郊游……②我漫步在天井湖畔,獨自享受那夜色之美……③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同窗六載,分別在即……
三、競賽激勵法的運用反思
楊絳是當代著名散文家,她在課文《老王》里敘述了與一位人力車夫交往的經歷,寫底層勞動者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純樸的天性,給作者帶來知識分子良心上的反思。楊絳就這樣反思著,直到“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術無關,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于經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在前言中,楊先生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在討論人生的價值時,楊先生強調人生貫穿靈與肉的斗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于靈對肉的支配。不過,這里的“靈”,并不是靈魂。楊先生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后,很驚訝地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讀到這句話,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常說的靈與肉的斗爭,不就是靈魂與肉體的斗爭嗎?但是,接著我發現,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她說的靈魂,指不同于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個個自稱為“我”。據我理解,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于每一個人的內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斗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斗,實質上是附于肉體的靈魂在與靈斗。所以,楊先生說:“靈魂雖然帶上一個‘靈’字,并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我們不妨把“靈”字去掉,名之為“魂”,也許更確切。
肉與魂結合為“我”,是斗爭的一方。那么,作為斗爭另一方的“靈”是什么呢?楊先生造了一個復合概念,叫“靈性良心”。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據我理解,這個“靈性良心”就相當于孟子說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說的人皆有之的“佛性”。這里有一個疑問:作為肉與魂的對立面,這個“靈性良心”當然既不在肉體中,也不在靈魂中,它究竟居于何處,又從何方而來?對此楊先生沒有明說。綜觀全書,我的推測是,它與楊先生說的“大自然的神明”有著內在的聯系。這個“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稱作神,孔子稱作天。那么,“靈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體現。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天對人有這個特殊的賦予。
接下來,楊先生對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討論。她的結論是:這個目的絕不是人所創造的文明,而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本身。天地生人,著重的是人身上的“靈”,目的當然就是要讓這個“靈”獲勝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決定了人生的目的。唯有人能夠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使自己趨于完善。不妨說,人生的使命就是用“靈”引導“魂”,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靈魂”。用這個標準衡量,楊先生對人類的進步提出了質疑:幾千年過去了,世道人心進步了嗎?現代書籍浩如煙海,文化普及,各專業的研究務求精密,皆遠勝于古人,但是對真理的認識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話,文明是大大發展了,但人之為萬物之靈的“靈”的方面卻無甚進步。
尤使楊先生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蒙在煙雨云霧間。”這位九十六歲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御。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不難看出,楊先生說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發出悲嘆:“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
況且我們還看到,命運慣愛捉弄人,笨蛋、渾蛋安享富貴尊榮,不學無術可以欺世盜名,有品德的人一生困頓不遇,這類事例數不勝數。“造化小兒的胡作非為,造成了一個不合理的人世。”這就使人對上天的神明產生了懷疑。然而,楊先生不贊成懷疑和絕望,她說:“我們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設想其中或有緣故。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進而設問:“讓我們生存的這么一個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歸宿處嗎?又安知這個不合理的人間,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楊先生的潛臺詞是:這個人世間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神明給人安排的真正歸宿處可能在別處。在哪里呢?她沒有說,但我們可設想的只能是類似佛教的凈土、基督教的天國那樣的所在了。
這一點推測,可由楊先生關于靈魂不滅的論述證明。她指出:人需要鍛煉,而受鍛煉的是靈魂,肉體不過是中介,鍛煉的成績只留在靈魂上;靈魂接受或不接受鍛煉,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或罪孽;人死之后,肉體沒有了,但靈魂仍在,鍛煉或不鍛煉的結果也就仍在。她的結論是:“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那么,楊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靈魂不滅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寫道:“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看來不能說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將信將疑,但信多于疑。雖然如此,我仍要說,她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因為在我看來,信仰的實質在于不管是否確信靈魂不滅,都按照靈魂不滅的信念做人處世,好好鍛煉靈魂。孔子說“祭神如神在”,一個人若能事事都懷著“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說是有信仰的了。
我無法不驚異于楊先生的敏銳,這位九十六歲的老人實在比絕大多數比她年輕的人更年輕,心智更活潑,精神更健康。作為證據的還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釋”,我勸讀者千萬不要錯過,尤其是《溫德先生爬樹》《勞神父》《記比鄰雙鵲》《〈論語〉趣》諸篇,都是大手筆寫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態表明作者是否疲倦了。”我們可以看出,楊先生在寫這些文章時是怎樣地毫不疲倦,精神飽滿,興趣盎然,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是怎樣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這些文章是一位九十六歲的老人寫的嗎?不可能。楊先生真是年輕!
(選自《讀書》2007年第10期,有刪節)
史海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