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送別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王維 王昌齡 送別詩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007-01
盛唐詩人眾多,堪稱大家的詩人也多出于盛唐,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這些詩人都寫了大量的送別詩,而在個人獨特的藝術構思下,每個詩人的送別詩又都別具一格,各具特色。王維和王昌齡,一個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一個則是邊塞詩人的代表。他們所擅長的詩體也不同。同是送別詩,王維多用律詩,尤以五律為多,王維七十多首送別詩中五律就占了二十八首,而王昌齡則好用七絕,在他五十二首送別詩中,七絕也為二十八首,而王昌齡七絕藝術成就之高,也是眾贊的。
二人雖被后世歸為不同的流派,且詩風差異甚大,然而二人在整體上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似之處,送別詩尤是如此。
送別詩是因“別情”而起的詩體裁類型。最重要的就是表達離別的情感。送別詩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內容。王維和王昌齡的送別詩從內容上看也是極豐富的。除了表達離別的哀愁外,更有對對方的期待,對對方的惋惜,對自身命運的感嘆等等。比如王維的《送劉司直赴安西》“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就是希望對方能在安西立下軍功,為國守邊。而王昌齡則有“行當務功業,策馬何骎骎”亦是希望對方能夠建功立業。王昌齡《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廬溪》中“山水清暉遠,俱憐一逐臣。”似寫山水清暉對人之憐,實寫自己的態度。在王維送別詩中,則表達得更為直接。如《送楊少府貶彬州》中“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雖是化用典故,但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很清晰的,表達了作者對所送之人的能力的肯定和對他命運的惋惜。王維的《送孟六歸襄陽》及《送孫秀才》等詩中無不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一種向往。如“莫厭田家苦,歸期遠復賒。”、“從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等句不僅僅是勸慰,更是明顯地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態度。王昌齡《送韋十二兵曹》中則有著對自身的敘述,“縣職如長纓,終日檢我身,平民趨郡府,不得展故人。”從這四句里我們可以看出王昌齡對自己卑微的官職是有不滿的。可以說送別詩不僅僅是抒情了,更有表達心意的方面。
在表達方式上,送別詩經過 一個純粹寫“離情別緒”到借景抒情,以景寫情的過程。《詩法家數》中有詳細介紹過送別詩的寫法“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人事,或囑托,或期望,于中二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送別詩雖不能說憑此而作,但可以說一些送別詩的特點就是如上所說的情、景、事、人的結合。王維和王昌齡在送別詩中都很好的把景融合進情中,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情境。
蘇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他的山水詩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他的不少送別詩也有不少是迷人的風景畫。《送楊長史赴果州》中“鳥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時”刻畫出個凄清的送別的場景。“一千里”和“十二時”則讓人感到分別的難舍難分。而《送張判官赴河西》中“沙平連白雪,蓬卷入黃云”則描繪出一幅壯闊的邊塞的景色,進而顯示出送別張判官時的那種激昂的情感。而《送孫二》中的“山川何寂寞,長望淚沾巾”更是把人的寂寞放入山川,明寫山川的寂寞,但更襯人的悲涼之情。王昌齡的送別詩中的景物描寫同樣很出色。如《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日暮東林下,山僧林獨歸”這是對山中景色的想象和描繪,“亂”、“微”二字突出了深山的幽僻和人跡罕至。夕陽斜照入深山中,一個僧人獨自走在深山里,這幅圖流露出一種孤獨寂寞之感和一種超脫凡塵的豁達,而這與深山的自然之美又顯得很和諧。又如《送張四》:“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句句寫景,但又句句抒情,寫楓林“愁”,寫楚水“悲”,寫山月“冷”,都是用擬人的手法把景寫活,也是借景的“愁”和“悲”來寄托自身的“愁”和“悲”。王維和王昌齡在描寫景物時,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筆法各異,然而二人都能很好地做到情、景、事、人相結合,使送別詩在內容上、情感上和表達方式上都顯得更為豐富。
在送別詩的感情基調上,自古以來都是以“愁”和“悲”為主,但王維和王昌齡的送別詩里,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悲”和“愁”之外,也存在著一種慷慨激昂的情感。二人送征人赴邊的詩里,都通過對邊塞風景的想象和描寫,通過對征人的囑托和期望,展現出一種闊大的情懷。如王維的《送張判官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等送友人赴邊的詩。王昌齡的《送吳十九往沅陵》、《送崔參軍往龍溪》等詩中雖也表現離情,然而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并不因被貶而對朝廷失去信心,整個心態還是樂觀、積極向上的。
其實詩的內容、情感、表達方式上的豐富和情感基調的多面性不僅僅是王維和王昌齡二人送別詩的共同點,也是整個盛唐詩人群體送別詩的共同點。這些共同點的形成是有其一定原因的。
首先,送別詩在內容上隨著送別情境的增多而不斷豐富。可以看到既有送人赴邊的,也有被貶謫后送人出任的,有科舉失意回故里的,還有出游的。在送別詩中往往根據對方出行目的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內容。而在情感和表達方式上也因此而有所不同。可以說送別詩在內容、情感、表達方式上的豐富是送別詩自身發展所要求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送別詩的情感基調的多面性則是在盛唐這個特定時期下產生的,也可以說送別詩情感基調中闊大的一面是盛唐氣象的有力表現。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品格和氣度,任何一個有其獨立特性的詩人也同樣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盛唐是一個處于政治相對開明,百姓安居樂業的時代,盛唐的氣度和晚唐,宋或清都是很不一樣的,它尤其顯得大氣。盛唐時期的詩往往顯示出一種瀟灑,一種豁達,即使是送別詩也不是晚唐或宋詞中常有的那種凄慘欲絕的情感,往往是體現出一種哀而不傷的氣質在其中。在送別時亦不忘勸慰友人或給予鼓勵。在身處逆境時,也仍是抱著希望,這就是盛唐氣象的一種體現。
參考文獻:
[1]曹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尤袤撰.《全唐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是向西去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別”,后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來源:文章屋網 )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進行有效拓展,讓語文課堂更高效、開放,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全面地發展。
一、拓展、積累“同主題”作品
以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上課伊始,便引入《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邊誦讀邊找到兩首詩的共同點,即都是送別詩,從而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而后以“折柳贈別”的典故,引出系列楊柳送別的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之渙的《送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像這樣拓展“楊柳依依離別愁緒”同主題的詩句,將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這樣整合,同中求異,奠定了古詩的情感基調;異中求同,索解出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為后文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現象”
詩歌閱讀的第一部,便是正確理解詞義。掌握文言實詞是閱讀淺易古詩詞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缺少它,就談不上閱讀古詩詞、欣賞古詩詞。換句話說,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是提高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基A。
教學《鄉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滿川”的“川”時,引入學生熟知的詞語“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通過比對,學生明白了“一詞多義”這一文言現象。
再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中的“兒女”是典型的古今異義,便可拓展相應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和“停車坐愛楓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異義,由此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文言現象的印象,并順勢滲透了讀懂古詩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詩詞語言的精煉、含蓄,意境的悠長、深遠,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古詩詞教學中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也就沒有了品位和創意。而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它不是普通、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
以《漁歌子》為例,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教學時著重在還原和拓展意象中,讓學生讀懂詞中景,更讀懂詞中情。
1.走入意境,尋找意象
古人說得好“一切情語皆景語”,詩詞的意境是詩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教學時應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心中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時,先讓學生圈出詩句中的景物,而后讓學生在傾聽樂曲的同時想象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有哪些色彩,這時學生很快發現了白鷺、金鱖、紅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
2.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通過尋找意象,學生找到了詩句中的景物:白鷺、金鱖、紅桃、青山,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有的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的說“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還有的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想象、吟誦詩句的基礎上,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詞中美好的意境。教師又讓學生透過詩句,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師生合作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黃鶯、紫燕等,在語言的互動轉化中還原了意象。
3.情辭勃發,拓展意象
在學生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學生填入意象,創作詩詞:
此時再問“張志和為何不須歸”時,學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說“向往自由不須歸”,有的說“愛好垂釣不須歸”,還有的說“留戀自在不須歸”。這樣的讀寫結合,既深化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體驗詩句所描繪的意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關鍵詞: 《文選》 公宴詩 演變
蕭統的《文選》是我國現存選編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共收錄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間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首,各種文體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備。《文選》共六十卷,其中第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為詩歌部分,分為二十三類。在這二十三類詩歌中,公宴類是其中重要的一類,共收錄各個歷史階段的作品十四首,本文通過分析這十四首“公宴”詩,窺其演變軌跡和特點。
《文選》六臣注對“公宴”的定義有兩處,一是呂延濟注曹植《公宴》曰:“公宴者,臣下在公家侍宴也。”二是張銑注王粲《公宴》曰:“此侍曹操宴,時操未為天子,故云公宴。”[1]此處認為“公宴”是公卿所舉辦的宴會。然而,《文選》中還有參加最高統治者召集的宴會所作的詩,如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綜合來看,《文選》詩中的公宴應指參加公卿或帝王召集的宴會。
一、公宴詩的源頭――《詩經》
公宴詩可以追溯至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中描寫宴飲場面的詩有很多,主要見于《小雅》。何紅艷在其《論建安公宴詩的價值選擇》一文中將《詩經》中的宴飲詩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在會朝或祭祀時宴飲的政治性較強的公宴詩;而另一類反映其他比較隨便一些的宴飲場合的詩,可叫作私宴詩。前者反復吟詠宴會供肴的豐富,或媚神或敬客,歌功頌德是其主要內容;后者則多突出宴會的歡欣和悅,這類宴飲詩用語較活潑,音節輕快流暢。”[2]不論是公宴詩還是私宴詩大多都處在自然狀態,都是為了配合祭祀活動的儀式環節,或者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歡樂和祝福而產生,如《小雅?楚茨》有“樂具入奏,以綏后祿。爾肴既將,莫怨具慶。既醉既飽,小大稽首。神嗜飲食,使君壽考。”[3]《小雅?南有嘉魚》中“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豳風?七月》稱“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些宴飲詩多是感謝神靈的祝福之語,不曾有宴飲場面的描摹和景物的刻畫。
二、建安時期的“公宴詩”――由表達祝福走向華麗的場面描摹
建安詩人大都身逢亂世,這一時期國家分裂、戰爭頻繁、瘟疫肆虐。世事無常和生命短暫迫使他們思考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想要建功立業,活出生命的精彩;一方面又覺得人生短促,應及時行樂。這種既慷慨又悲涼的情緒成為整個時代的基調,他們經常于觥籌交錯、輕歌曼舞的宴會中作詩以寄托自己的時代憂思。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大多與宴飲有關,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指出建安詩歌“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4],描述了建安詩人聚宴賦詩的活動。
《文選》詩公宴類共收建安時期的詩作四首,分別是曹植的《公宴詩》、王粲《公宴詩》、劉楨《公宴詩》和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詩》。這四首詩中均有宴飲場面的描寫,并以園林的景致描摹最為出色,如曹植《公宴詩》的中間部分:“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神飄接丹,輕輦隨風移。”劉禎《公宴詩》中有“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芙蓉散其華,菡萏溢金塘。靈鳥宿水裔,仁獸游飛梁。華館寄流波,豁達來風涼”[5]這一時期的公宴詩中場面描述和園林景物的摹寫大量出現。“建安公宴詩幾乎每首都離不開對游宴場景的描繪”[6],這句話十分精確的揭示了此時公宴詩的特點。除此之外,詩歌的語言描寫更加華美,明亮的色彩讓人眼花繚亂,鋪排的物象使場面更加宏大。
建安時期是文學意識和美學意識覺醒的時代,文學內容更多地趨向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文學語言也從質樸走向華麗,這在公宴詩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細究起來,這些酒酣耳熱之后的詩歌描寫襯托出的卻是一股悲涼之情,所謂“以樂景寫哀情”,場面描寫的越宏大,語言越華麗,詩人心中的情感越激烈。事業的壯志未酬、人生的身不逢時和生命的短暫無常在詩人心中激蕩,憂時傷逝的慨嘆只能化作一首首華美的詩歌。
建安時期的“公宴詩”與《詩經》中的宴飲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從《詩經》中的表達歡樂和祝福走向了宏大的場面描寫;從《詩經》中集體創作的無意識走向了個人創作的自覺;從《詩經》中隨興而作走向有組織的創作;從《詩經》的平淡書寫走向華麗的描摹。同時建安時期的公宴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詩經》的影響,從它喜歡化用《詩經》中的句子可以看出,如王粲《公宴詩》中的“常聞詩人語,不醉且無歸”化用了《詩經?小雅?湛露》中“厭厭夜飲,不醉無歸”的詩句;應`《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詩》中“朝雁鳴云中,音響一何哀”則化用了《詩經?小雅?鴻雁》中“鴻雁,哀鳴嗷嗷”的詩句。可以說,建安時期的“公宴詩”對先秦宴飲詩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在公宴詩的發展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西晉時期的“公宴詩”――應命而作,歌功頌德
《文選》詩公宴類所錄西晉詩作共三首,分別是陸機的《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陸云的《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和應貞的《晉武帝華林園集詩》。這三首詩都是應命而作,且都是四言,語言莊重典雅,內容多歌功頌德,沒有建安詩歌中宏大場面的描寫也不富有真情實感,如應貞的《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有云“悠悠太上,民之厥初。皇極肇建,彝倫攸敷。五德更運,膺受符。陶唐既謝,天歷在虞。於時上帝,乃顧惟眷。光我晉祚,應期納禪。位以龍飛,文以虎變。玄澤滂流,仁風潛扇。區內宅心,方隅回面。天垂其象,地曜其文。鳳鳴朝陽,龍翔景云。……”[7]純粹的頌揚功德,粉飾太平,內容比較平淡乏味,顯得呆板僵滯。
據黃卓亞《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一文統計,西晉公宴詩共有44首。而《文選》只選其三,說明這一時期的公宴詩在作者看來并不太符合他“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的選文標準。此三首詩并不能代表西晉宴飲文學的全部面貌,只是作為西晉宴飲詩中的典型代表被選錄,基本上都是應制詩,內容不可避免地走向頌美,本文姑且以此為例。
四、南朝時期的“公宴詩”――由園林景物的描寫走向山林景物的描摹
南朝時期的“公宴詩”秉承建安“公宴詩”繼續發展,它不同于西晉公宴詩單純乏味的歌功頌德而顯現出了自己的特征,吟詠他事的成分逐漸增加。
首先,突出山川自然景物的描寫。
《文選》詩公宴類中以范曄的《樂游應詔詩》最為典型。范曄的《樂游應詔詩》詩云:“崇盛歸朝闕,虛寂在川岑。山梁協孔性,黃屋非堯心。軒駕時未肅,文囿降照臨。流云起行蓋,晨風引鑾音。原薄信平蔚,臺澗備曾深。蘭池清夏氣,修帳含秋陰。遵渚攀蒙密,隨山上嶇隆m目有極覽,游情無近尋。聞道雖已積,年力互頹侵。探己謝丹黻,感事懷長林。”[8]如果說詩中的“臺澗”、“蘭池”等字眼表明的還是園林景物的描寫,那么“遵渚”二句就純粹是在描寫樂游苑之外的山林景物了。在這里,公宴詩已不似曹魏時期只注重園林景物和宴飲場面的描寫,也不像西晉的公宴詩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把目光轉向更遠的自然山水。詩中山川景物的描摹成為最出色的部分,情感抒發也圍繞著“公宴”的目的即游山玩水來展開的,此類詩作更多的偏向游覽。
這一時期的公宴詩偏重寫山川自然景物究其原因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關。六朝時期儒學衰落,道家思想興盛,談《易》、談《老》、談《莊》的魏晉玄學成為時尚,文人們熱衷追求精神上的灑脫和自由,他們往往寄情山水,想要過逍遙自在的生活,這樣就促使人們的活動走出院落走向自然。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貴族文人集團,他們經常在一起宴飲暢談,游山玩水,三月三日的上巳節成了他們聚會的固定節日,這期間產生了大量描摹自然山水的詩文作品。東晉時,由謝安、王羲之等人發起的“蘭亭禊會”就是一次大規模的以上巳節為契機的文人集會活動。上巳節是我國古代的民俗,《晉書?禮志》云:“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禊東流水上,洗灌拔除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側。”“三月三日修禊事,只要條件許可,均設‘流杯池’,引水分流,因流設度,激流推杯,至席前取而飲之。禊飲之際,伴以樂舞,酒闌賦詩,所詠之詩故稱‘曲水詩’。由此,三月三日又變成了文人曲水流杯,以詩會友的固定節日。”[9]如謝靈運有《三月三日侍宴西池》的詩作。文人們的宴會由園林走向山林,其詩文描寫的對象自然由園林景物的描寫轉向突出山川自然景物的描寫,這對魏晉山水詩的繁榮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次,增加了送行餞別的內容。
《文選》詩公宴類所錄這類詩歌有謝瞻的《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送孔令》、謝靈運的《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送孔令》、丘遲的《侍宴樂游苑送張徐州應詔詩》以及沈約的《應詔樂游餞呂僧珍》四首。從這四首詩的題目可以看出此時的公宴詩在內容上不僅僅局限于對景物的描寫和個人感情的抒發上,還突出了送別之情。謝瞻的《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送孔令》以及謝靈運的同題之作都先述秋日的自然景物再敘寫踐行送別之情。李善注引蕭子顯《齊書》曰:“宋武帝為宋公。”引沈約《宋書》曰:“孔靖,字季恭,宋臺初建,以為尚書令,讓不受,辭事東歸。高祖餞之戲馬臺,百僚咸賦詩以述其美。”[10]可見此兩首詩歌頌的對象不再是統治者而轉向有美德的人,詩的目的是送別。丘遲的《侍宴樂游苑送張徐州應詔詩》乃送別張徐州時作,李善注引劉[《梁典》曰:“張謖,字公喬,齊明帝時為北徐州刺史。”詩人在詩末表達了自己難報皇恩的苦悶。沈約的《應詔樂游餞呂僧珍》同樣是一首送別之作,李善注引《梁書》曰:“呂僧珍,字元瑜,為左衛將軍,天監四年冬大舉北伐。”[11]詩中表達了作者希望將軍大破敵軍凱旋而歸的愿望,不再是泛泛的歌功頌德。
綜上,大致可以看出先唐時期公宴詩的發展軌跡。《詩經》作為“公宴詩”的濫觴,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建安時期的“公宴詩”對《詩經》進行了繼承和發展,這一時期的宴飲活動多是曹丕和曹植主持的帶有組織的文學創作活動,這些活動通常不帶政治目的而多為娛樂性活動,因此宴飲場面和園林景物的描寫為主要內容;西晉時期宴飲活動多為最高統治者所召集,帶有濃厚的政治目的,因此詩作以歌功頌德和美化統治者為主要內容;南朝時期的宴飲詩則一反常態把目光轉向大自然,開始吟詠他事,各個階段的宴飲詩之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各具特色,對唐以后的公宴詩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蕭統.文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351.
[2]何紅艷.論建安公宴詩的價值選擇.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VOL24(6).
[3]周振甫.詩經譯注.中華書局,2002:319.
[4]劉勰著,孔祥麗,李金秋譯注.文心雕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5.
[5]蕭統.文選.中華書局,1977:283.
[6]黃卓亞.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2007:74.
[7]蕭統.文選.中華書局,1977:286.
[8]蕭統.文選.中華書局,1977:287.
[9]魏宏燦.魏晉南北朝文人的游賞活動與山水詩之發展.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
要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激發學生對古詩文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設計,可以說,教學設計是一節課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關鍵。古詩教學要設計的精彩,首先授課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一、從介紹作者入手,導入作品的寫作背景
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環境、政治、氣氛不同,文風自然不同;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作內容。
如果對“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不理解的話,那就很難體會這首傳頌千古的描寫草原風光的詩歌的廣闊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樣,也只有知道漢朝的一些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樂府”《江南》在低吟淺唱之中所描繪的婉麗風光。
同一個朝代的詩人,因為他們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個人閱歷不同,所以也會有迥然各異的風格。例如李白擅長寫浪漫主義的詩篇,小學階段要學的《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等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張。而另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則是實實在在地描繪現實的,在小學階段所學的幾首寫景詩也表現如此,寫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就通過交待數量、顏色、位置等來表達;其它《江畔獨步尋花》《楓橋夜泊》等都是如實地寫景的。
同一個詩人,因為他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經歷,所以前后階段風格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蘇軾,小學階段學到他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題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兩首寫景詩。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還是為了贊美眼前之景,相信寫于作者相對年青之時;而后者重于說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信寫于相對年老的時候,詩中充滿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對道家、佛學的研究已經更上一層樓了。只有把作品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學才會更切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必須認真進行備課,查閱各方面的資料,為實施教學尋找最佳的途徑。
二、咬文嚼字,注重關鍵字詞的教學
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關鍵字: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重點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從中可見,作者送別故人并不像《陽關三疊》那樣凄婉哀傷,因為他們雖然有可能生離死別,可畢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幾十年沒見面了碰巧在這兒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勸他“更”盡一杯。所以,作者還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像一個主人送別客人那樣看看周圍明麗潔凈的景色。這也正是禪宗對王維的影響而王維的恬淡心理在這首詩中的表現。
3、抓關鍵句子: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古詩詞題目: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這樣,把握了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就能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突出要點,使某一教學環節成為亮點。可見,教學設計是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研讀與精心的安排的。
三、細讀古詩文,深入了解作品內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為例。為什么說它寫出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呢?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多么像是說:“畢竟是上京任職,行李、車輛,送別的情景都與平時不同。”后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像是說:“能夠到京師天子腳下任職,這真是無窮無盡的榮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邊,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樣特別紅!”作者明寫蓮葉、荷花,實際寫出了對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遠大,鵬程萬里。同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包含著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人別后能再團圓嗎?不知道,只有“萋萋滿別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