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長沙休閑農業

長沙休閑農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長沙休閑農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長沙休閑農業

長沙休閑農業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是順應城鄉消費新趨勢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農村新型產業。本文以長沙為例,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新農村建設中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模式,針對其相應的問題,提出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農家樂旅游產業的概念:

“農家樂”,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消費不能滿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消費模式。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以本地資源為基礎,優化組合各種生產的新興旅游產業。它是一種逐步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休閑旅游和農業觀光旅游項目。

二、湖南長沙農家樂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據長沙市旅游局統計,2006年,長沙市的農家樂有1415家,其中五星級農莊17家;去年鄉村旅游景點接待總人數達835.2萬,總收入超過10.5億元

長沙農家樂旅游開發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多種模式:

1.城市郊區型。城郊經濟基礎好,空氣潔凈,交通便利,休閑農業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2.景區周邊型。我市現開辟了8個森林公園,擁有大圍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風景名勝區,還有灰湯溫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最早的地區。3.基地兼容型。我市農村種植基地建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注意休閑項目配套,觀光功能兼容,成為了很好的休閑觀光場所,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

按休閑農業的功能劃分,目前有三種類型:

1.觀光觀賞型。我市農業種植資源極為豐富,長沙花木帶、各地茶園果園藥園和水面養殖等名優特產為開發觀光型休閑農業項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域。

2.參與體驗型。以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的“農家樂”為主體的一系列產品現已初具規模。

3.休閑度假型。我市森林資源豐富,長沙植物園、望城黑麋峰、瀏陽大圍山等國家森林公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優質的生態環境建立森林度假村、開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療養、等活動,建立配套的休閑娛樂設施。

農家樂投資開發主體角度:

1.農戶聯合型:特點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鄉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帶動效應有限。

2.(公司)農戶型:特點是:引進旅游公司參與經營、管理;發展規模和接待量較大。

3.(公司,社區)農戶型:特點是:參與三方責任和分工明確:公司負責旅游景點(區)的規劃、營銷、培訓;村委會協調,農戶按規定接待、導游。

三、長沙休閑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導。對休閑農業還存在模糊認識,缺乏有效的引導,有明顯的盲目性。對休閑農業經營范圍與活動內容的核定、服務質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統一、適用的規范標準。

2.經營不規范,缺乏科學的管理。在軟環境方面,由于經營休閑農業是一項新的事業,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跟不上市場對其發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準確的市場定位。我市休閑農業發展速度快,但規模比較小,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為了凸現休閑農業的個性特色,采取“拿來主義”,不切實際,生搬硬套,結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開闊,缺乏多樣的特色設計。我市現有休閑農業主要是以觀賞型、娛樂型、度假型三種為主,務農型、品嘗型、購物型、療養型的很少。沒有整體的營銷,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無法提高休閑農業的市場號召力和提升休閑農業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閑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特有的瀟湘自然生態環境。長沙森林景觀的季相變化明顯。水系河湖水體四季豐盈,共同構成了“瀟湘”山水風光長軸畫卷,為長沙的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本底。

2.豐厚多奇的鄉村景觀資源。我市環城的大水面大面積的種植產業,體現了魚米之鄉的色彩;瀏陽、望城、寧鄉的傳統農業文化景觀,顯示了山鄉風情;使人感受到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的魅力,為我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3.完善的交通網絡。至2005年,全市周邊已形成覆蓋面大、通達性強的立體交通網絡。長沙到其他13個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鄉村公路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觀的潛在客源市場。從客源上看,“長、株、潭”2005年,三市非農業人口已超過400萬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南面有廣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閑農業旅游不可低估的潛在客源市場。

5.民間資本投入積極。休閑農業的廣闊市場前景,吸引了多種投資主體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投資群體。我市農家樂旅游的投資構成中,農民家庭投資約占16%左右,民間私人資本和工商資本約占84%左右。民間資本已成為休閑旅游投資主體。

五、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加強領導,強化對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服務。從扶持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角度出發,把這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村經濟新亮點培育好、發展好,為之服務好。

2.以農為本,夯實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的產為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利用農家樂休閑旅游業集“吃、住、游、樂”于一體的窗口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長沙休閑農業范文第2篇

為摸清湖南省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全面掌握休閑農業運行狀態,于2011年暑假期間,組織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5125名在校大學生,對2010年湖南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調查,以全面了解湖南省休閑農業的基本情況。調查問卷是在2010年下半年摸底調查的基礎上設計的,將湖南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分為休閑農業集聚區(包括農家樂、漁家樂、林家樂、休閑農家等形式)和休閑農業企業(包括休閑農莊、生態農莊、休閑農業園區、民俗村等),對每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均從農業生產經營狀況、鄉村旅游經營狀況諸方面進行全面的調查,以全面、準確地把握湖南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現狀。同時,在全省范圍內進行縣級農業行政部門摸底調查、典型案例剖析、實地考察、走訪專家等,準確把握全省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趨勢等。共發放調查問卷5125份,收回有效問卷4184份。對回收的問卷按經營主體進行數據匯總,并根據收集到的縣級農業行政部門相關數據進行校正,然后按所在地域進行分類匯總,得到全省各地的休閑農業經營現狀匯總表,本文是在匯總表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

2湖南休閑農業產業的總體特征

根據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經過數據整理和初步分析,得到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湖南省休閑農業總體情況如下:2010年全省共有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8250個,全職從業人員103923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為95613人(本地農民就業占總從業人數的92%),平均每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從業人數為12.6人;影響、帶動周邊102768個農戶,平均每個經營主體帶動12.5戶;2010年接待游客9383萬人次,平均每個經營主體接待1.14萬人次;2010年營業收入509205萬元,每個經營主體平均營業收入為62.72萬元;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年營業收入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179820萬元,每個經營主體平均21.8萬元,為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發展地方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全省休閑農業2010年利潤總額154068萬元,平均每個經營主體18.67萬元;上交稅金21425萬元,平均每個經營主體納稅2.6萬元,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總資產約60.93億元,經營面積23398hm2,平均每個經營主體投資73.86萬元、經營面積2.84hm2。

3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地域分布特征

湖南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有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民俗村等類型。各地的農家樂有多種表現形式,如花鄉農家樂、水鄉農家樂、林區農家樂、漁家樂、牧家樂、林家樂、休閑農家等多種形式。農家樂的一般特征是利用農戶自有住宅和各種生產、生活設施對外服務經營。休閑農莊主要表現為各類農業莊園、休閑農場、生態農莊、特色農莊、特色餐館等,一般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旅游接待設施。休閑農業園區包括采摘園、觀光園、垂釣園、農業主題公園、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等,一般表現為規模較大,具有較專業化的鄉村旅游接待設施。民俗村(鎮)一般依托特色鄉風民俗、特色建筑或人文景觀、節慶等,整合多樣化的鄉村旅游資源,有規劃地開發建設成的地域性鄉村旅游資源。表2顯示了湖南省各市州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民俗村的數量分布。從整體情況來看,無論是農家樂、休閑農莊還是休閑農業園區,長沙市均具有明顯的數量優勢,這與市場需求是密切相關的。長沙市作為湖南的省會城市,360萬城鎮人口是休閑農業的主要消費群體,從而刺激了長沙市的休閑農業迅速發展。株洲、湘潭、岳陽、常德均系湖南省內相對較大的城市,帶動了休閑農業的迅速發展,從而也表現較大的休閑農業產業規模。張家界市雖然總人口數量較少,但作為一個旅游城市,依托張家界豐富的旅游資源,形成了景區邊緣的特色化休閑農業產業群。衡陽市的城市規模本身較大,加上其依托南岳衡山的旅游資源,形成了較大的休閑農業產業規模。

長沙休閑農業范文第3篇

關鍵詞:湘江新區;綠地系統規劃;生態

abstract:based on planning of integrated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zhuzhou and xiangtan, changsha city master plan, changsha great river area plan, analyzing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 features and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study preliminary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afforesting planning of xiang river new district in changsha.

keywords: xiang river new district; afforesting planning;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98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9-0126-02

隨著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長沙大河西先導區建設的推進,尤其是長沙湘江綜合樞紐的開工建設,湘江兩岸的交通聯系將越來越密切,望城縣“一江兩岸”的空間發展格局已經初步形成[1]。在2009年12月召開的望城縣委八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望城做出了傾力打造“湘江新區”的決策?!跋娼聟^”目前規劃面積278km2,沿湘江兩岸展開,南起三汊磯大橋、北至溈水大橋、東抵長湘公路、西達黃橋大道。湘江新區建成后將進一步加強‘一江兩岸、東西互動’的發展格局,將成為望城建設省會新城區的一個突破口,實現望城與長沙的無縫對接。

望城縣政府表示:“2010年至2014年為湘江新區建設起步階段,我們正積極通過國際招標高標準編制‘一江兩岸’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笨梢娫谖磥淼膸啄?湘江新區將成為長沙的另一顆新星,而在長沙這樣一個自然條件優越的歷史文化名城,怎么打造這樣一顆新星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長沙市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2處——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和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2處——長沙湘江水利風景區(湘江風光帶)、長沙市千龍湖生態度假村。這些綠色資源都成為長沙這座星城的點睛之筆,所以在湘江新區規劃設計中,如何延續并提升長沙的綠地系統規劃,使其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是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本文我們將進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1湘江新區現狀生態綠地環境特點

1.1用地特點

湘江新區地處湘中東北部,湘江下游兩岸,東連長沙市區、長沙縣,南接長沙市區,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東北部群山綿亙,南部多為丘陵崗地。森林覆蓋率超過35%,城鎮建成區綠化達到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m2。

1.2自然生態環境特點

長沙市于2001年就被國家環??偩峙鷾首鳛槿珖鞘兄械谝慌鷳B示范點城市之一,而湘江新區處于這樣一個大的環境優勢下,經過一番努力取得顯著成效,于2004年通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組織的專家驗收,成為全國第三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目前湘江新區大部分范圍屬于待開發建設的區域,位于湘江兩岸,山水生態格局保存較好,山水資源很豐富,包括西岸的谷山森林公園約5km2,烏山森林公園約3km2,團山郊野公園約2km2;河東有書堂山歐陽詢文化園,麻潭山公園等。還有大澤湖濕地、斑馬湖、張家湖、史家湖、馬橋河等生態濕地;以及大眾垸、石渚湖垸、翻身垸等基本農田保護區;除此之外,湘江江心還有月亮島、香爐洲、馮家洲、蔡家洲、洪家洲等五個生態洲島??梢钥闯?湘江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十分優越,而如何有效的梳理,防止建設性破壞的發生,建立山環水繞的山水田園生態格局將成為湘江新區綠地系統規劃的重點。

1.3植被特點

湘江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季節變化明顯,年平均降水量約1358mm,年日照1738h,年平均氣溫19.8℃適宜動、植物繁殖和生長。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針闊葉林為主,樹種資源豐富,自然生長和引進栽培樹種70科、271種,其中,喬木124種,木質藤本13種,灌木127種,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樹種有水杉(引種),二類保護的有銀杏、花櫚木、胡桃;竹類7種,主要林木有杉、松、樟、椿、柑橘、楠竹等這些豐富的植被資源都將成為表現地方特色的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要元素。

2湘江新區綠地系統規劃重點的初步探索

2.1建設動感水城

水是生命之源,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生來就有親水的習性,湘江新區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如何整合彰顯水優勢成為規劃的重點之一。在對國內的上海東灘生態城、天津生態城等優秀案例進行分析后,總結出其都具有與水相依,形成一個生態、創新、可持續的特點。我認為對于湘江新區,規劃原則應該是:“因勢利導,串聯貫通,建設生態水城,塑造城水相映、城水相融的城市特征,打造東方新威尼斯”。

對于區內水的規劃設計可以引入f1摩托艇、龍舟、彩船等賽事及節慶活動,濕地內可以開展濕地游賞、科普認知等水上游賞活動,形成動感水城。根據生態及功能,將動感之水分為三個區:禁止活動區、限制活動區、水上活動區,對于濕地景觀,主要功能以展示和游人的步行參觀為主,不開展大型水上活動,劃分為禁止活動區或限制活動區;湘江為主要水上活動區,可開展各類大型水上賽事,分為游覽航線與賽事航線兩類水上交通路線,游覽航線包括人力船與動力船兩種線路,賽事航線包括民俗龍舟賽與f1摩托艇專業賽的賽事路線。

2.2建設湖湘特色的文化城

第二是文化,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望城靠近長沙,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湘江新區內有世界級的長沙窯,國家級的靖港古鎮、省級的銅官古鎮、洗心禪寺、戴公廟等,還有休閑產業河東的書堂山歐陽詢文化園,這些重量級的資源都應當在建設過程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同時,還應該在區內挖掘其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整合文化資源,并與生態水系、陸路相通,形成湘江新區文化旅游圈,構建獨特的生態地域文化魅力。

2.3建設生機蓬勃的生態城

保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升自然生態環境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則。因此在湘江新區綠地系統規劃中應當首先制定生態安全策略,通過生態控制線劃定生態功能區域,確定須嚴格控制的生態功能服務區界線,建立起生態安全格局,使湘江新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系統在將來不因經濟發展、城市開發建設等因素而受到破壞,為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更為廣闊的機會,創造高質量的人類生存環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依靠區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城市環境質量長期穩定改善的目標[2]。

在景觀生態學中提出: 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主要有3種: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底(matrix),可將它們統稱為“鑲嵌體”(tessera)。斑塊是指一個與周圍環境不同的相對均質性(homeganeity)非線性的區域。廊道是景觀唯一的線型要素,是不同于兩側相鄰土地的一種特殊的帶狀要素類型。基底又稱本底或模地,它是景觀鑲嵌內的背景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類型,具有面積大、連接度高和對景觀動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觀中最廣泛連通的部分。在湘江新區的綠地系統規劃中,為保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 2.3.1城市綠地斑塊——建設以中央水系生態游覽帶為核心的大公園體系

根據近幾年望城的迅速發展情況,其綠地面積應有大幅度增加,但從經過調查的綠地面積構成情況可看出,綠地面積主要以單位附屬綠地、居住區綠化和道路綠化為主,公園綠化極其缺乏,這應成為其今后綠化發展的重點之一。

根據國內外城市公園研究成果,將其斑塊公園分為城市級公園、區級公園、社區公園、街頭小公園小游園幾大類,結合湘江新區現狀綠地條件,城市級公園需要重點建設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月亮島公園、農業觀光休閑園等。加大對濕地資源的保護和研究,防止濕地動植物資源受到破壞,提高濕地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利用價值[3]。在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中也保持其自然水岸,不得隨意縮窄水面,水駁岸處理要恰當,盡可能采取自然駁岸處理方式,充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資源,實現生物信息的水陸無障礙傳遞;同時濕地公園可以結合城市功能,以島為空間載體,形成集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會所、會議展示、商務貿易、美食休閑、度假培訓及康體運動為一體的帶狀島鏈。對于森林公園、月亮島公園、自然保護區及相對高差大于30m的山林地要嚴格保留,不得占用和破環;而街頭小公園小游園則是居民日常使用率最高的公園,應該根據人的步行能力和生態城市的要求多去建設在總規和控規中劃定。

2.3.2城市生態廊道——建設城市綠色網絡

根據湘江新區濱江的城市特點,將生態廊道分為水系綠化廊道和林帶交通廊道,沿河結合濱江休閑帶建設50-200m寬的水系綠化廊道,在各級道路兩側設置寬度為20m到100m不等的林帶交通廊道,它們連接綠地斑塊形成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綠色網絡。

同時在建設中應用一些成熟的生態技術,適度應用超前沿的生態技術,同時建立一個全面應用生態技術的生態示范區。通過營造高品質的生態環境來吸引資金及高端人才,從而增強湘江新區的競爭力。

2.4綠地系統與城市重要景觀節點結合

綠地系統規劃要考慮與城市重要節點結合,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在滿足生態的前提下,美化與塑造城市形象。充分尊重城市本身的肌理結構,著力顯山露水,對于一些遮擋山體景觀的質量較差的建筑,盡可能搬遷,形成視線通廊,顯露山體自然的形態,城市道路設計有意識地引導道路景觀與山體和水體的對景相結合,為城市增景造景,凸顯城市特色,避免破壞人們對長沙山水洲城環境親切的城市意向及景觀特征的認知。

2.5綠地系統與旅游結合

湘江新區包括大河西先導區綜合旅游規劃中的農業觀光休閑區和一部分湘江沿岸旅游區,其旅游資源豐富[4],如月亮島,香爐洲壩址,烏山等,結合綠地系統規劃將這些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在提升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旅游競爭力,目前長沙市政府已經邀請了著名導演張紀中攜他的迪斯尼設計團隊,將他們的文化創意融入到包括月亮島在內的望城湘江新區,設想通過對月亮島總體包裝,將它建成一流的旅游勝地[5],除此之外,通過進一步對旅游資源的挖掘提升,還應陸續建設香爐洲壩址公園,烏山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湘江風光旅游帶,環山濱水休閑公園,濱江休閑度假區,農業觀光休閑區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旅游系統,這些旅游項目也都將成為綠地系統的一部分,成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斑塊或廊道。

在月亮島、香爐洲壩址、烏山等幾個重要的旅游片區建設形成各自的步行與自行車游賞系統,并適當將其串聯,形成以中央水系湘江為軸,環狀貫通的綠色交通網絡。

2.6根據湘江新區的植物特點體現地方風采

在綠地系統規劃中,要選擇地帶性樹種為主要綠化樹種,適當選用少量經過長期考驗的外來樹種。并將常綠與落葉樹種結合,喬木和灌木樹種結合,發揮樹木在造型、色彩、質感、肌理、群落組合等方面的優勢,將湘江新區規劃出植物景觀特色區、特色路、特色街景和特色居住區。

3結語

未來的湘江新區,將逐步形成省會長沙高尚的生活居住區、高端的產業聚集區、高效的功能配套區,將打造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的增長極,推進城鄉統籌的樣板區,建設“兩型社會”的新亮點。而成熟的綠地系統規劃必將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唐群雄,李科.望城明年開建湘江新區 與長沙實現無縫對接.news.changsha.cn/cs/2/200912/t20091225_1050084.htm.

[2]馬文銀.長株潭城市生態建設一體化研究 [j].山西建筑,2006,1:8-9.

[3]劉洪波.望城縣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問題的分析./listinfo.aspx?id=201614.

[4] 關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規劃公開意見征集.

/publish/showpublish.asp?xmnumber=542&xmstation=?.

長沙休閑農業范文第4篇

關鍵詞:長沙市;產業集群治理;產業集群治理效率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識碼:A

長沙市是著名的“楚漢名城”、“山水洲城”,不僅自然風景優美,文化沉淀深厚,旅游產業特色也突出,集群優勢明顯,特色突出,但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從集群內部和外部兩方面進行治理,提升集群治理效率。

一、長沙市旅游產業集群的現狀

目前,長沙市旅游產業集群具有以下特征:

1、單體規模小,總體規模大。

目前,長沙市現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19個,星級飯店85家,星級農莊141家,農家樂1600多家,旅行社174家,旅游運輸公司8家。盡管長沙市旅游企業產業集群內的單個企業規模和產值較小,企業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綜合實力有限,但長沙市旅游企業數量眾多,國內外市場份額比重大,集群效應明顯。

2、特色產業鏈明顯。

在產業融合成為當今世界潮流的大背景下,打造特色旅游產業鏈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長沙市具有七大特色旅游產業鏈:

(1)煙花旅游產業鏈。瀏陽國際花炮節和橘子洲音樂焰火燃放活動,將煙花旅游鏈條延伸至開發、生產、物流、營銷等環節,形成參與煙花設計、體驗煙花生產、觀賞煙花燃放、購買煙花產品、燃放煙花廣告的煙花旅游產業鏈。

(2)湘繡旅游產業鏈。中國沙坪湘繡文化節,推進了湘繡產業集群發展,形成繡品展覽、繡藝體驗、繡技培訓、繡品銷售于一體的湘繡旅游產業鏈。

(3)吧文化旅游產業鏈。長沙演藝娛樂品牌資源優勢明顯,以解放西路、化龍池為重點,整合酒吧街區、演藝吧、茶吧、音樂吧、咖啡吧、電視娛樂等文化娛樂資源,帶動了吧文化消費、電視消費、娛樂消費,推動了音樂、影視、繪畫、藝術等領域的文化旅游發展。

(4)會展旅游產業鏈。發揮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中國長沙國際廣告節、中國湖南農業博覽會、中國湖南汽車博覽會等會展品牌優勢,籌劃并舉辦了大型會展旅游活動,推動了會展策劃、住宿服務、旅游度假等產業發展。

(5)康體旅游產業鏈。瀏陽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馬王堆養生、灰湯溫泉療養和浴足休閑等具有資源優勢,推進了產業融合與區域協作,促進中藥醫療、健康飲食、溫泉療養、保健按摩、足浴休閑、美容美體等養生旅游產業鏈發展。

(6)自行車旅游產業鏈。環湘江自行車賽具有一定的影響,形成了自行車生產銷售、運動賽事、騎游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自行車旅游產業鏈。

(7)購物旅游產業鏈。湘繡、湘煙、湘酒、湘茶、湘瓷、湘菜和百年老字號等具有品牌資源,形成了具有長沙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時形成了五一商貿旅游街、天圓地方旅游購物街等購物旅游產業鏈。

3、對經濟貢獻大。

2000年至2011年長沙市旅游產業發展迅猛,對經濟的貢獻巨大。旅游收入在繁榮長沙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年度 入境旅游者(萬人次) 同 比

增 長

(%) 創匯(億美元) 同 比

增 長

(%) 國內旅游者(萬人次) 同 比

增長(%) 旅游總收入(億元) 同 比

增長(%)

2000 22.2 5.2 1.2 13.3 1901 4.7 73.1 16.5

2001 23.5 6 1.4 13.4 1997 5.1 81.5 11.5

2002 26.8 14 1.5 8.9 2058 3 90.3 10.8

2003 4.9 -81.9 0.2 -83.7 2160 5 115.4 27.8

2004 18.8 284.2 1.4 487.5 2282 6.3 126.3 9.5

2005 25.6 36.1 2 43.3 2489 9.1 175.2 38.7

2006 40.6 59 3.1 52.48 2579 3.6 198 13

2007 50.1 23.4 3.9 25.4 2811.4 9.1 229.97 16.2

2008 54.92 9.62 4.24 9.71 3242.3 15.33 271.2 17.93

2009 57.82 5.3 4.53 7.0 3837 12.3 355.76 18.5

2010 70.21 21.4 5.29 16.6 4784 18.9 457.99 28.74

2011 83.5 18.9 6.2 18.2 5991 23.4 582.2 23.8

表1:長沙市旅游指標

至2011年長沙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991.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82.2億元,旅游總收入占全省的3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7位。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省的58.2%,居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之首。

二、提升長沙市旅游產業集群治理效率的建議

長沙市旅游產業集群特色鮮明,但也存在如綜合集聚效益不高,專業化程度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本文將從集群內部治理主體與外部治理機制兩個方面來提出提升長沙市旅游產業集群治理效率的對策。

1、通過集群內部主體治理提升集群效率

(1)充分調動治理主體的積極性

長沙休閑農業范文第5篇

[關鍵詞]休閑農業;模式;特點;發展策略

序言

隨著時代的變革發展,我國的各大產業結構都開始發生變化。不光是工業產業結構做出了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在大刀闊斧進行著。這其中一項就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休閑農業即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以第一產業配合第三產業的模式,有機地將農業生產轉化為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度假休閑的一種新型產業??偟膩碚f,這依然是第三產業的新型發展。我國土地廣袤,民族繁榮,農業生產形態多種多樣,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硬性條件,各地不同的農村生活文化各具特色,足以形成特有的人文旅游資源,這是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優勢。根據現今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休閑農業必將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

1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

休閑農業的產生遠早于“休閑農業”這個詞的誕生,這是一項在農業資源、農村風貌、農家文化基礎上自發自主開發而來的新型產業。最早的休閑農業脫胎于各地的自然旅游資源,作為天然的旅游資源,中國各地的自然風光吸引了許多游客來往,基于天然的景觀資源,各地的旅游業相關部門在景觀資源的基礎上開發了休閑度假模式的旅游活動。從一開始大規模建設招待所、旅游景區,到依托于當地人民建立新的旅游模式,這期間又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和變化。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其中旅游業更是因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漸興盛。游客們不再滿足于拍照留念或是大型游樂項目的旅游方式,開始需求更加多元化、層次豐富的體驗,這也就促成了農業旅游的形成。這種體驗式的農業旅游產品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了“農家樂”的形式。游客們在這種新興旅游模式中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是旅游活動的主體?!稗r家樂”提品的收集采摘活動,農活的體驗活動如垂釣、耕種等項目,以及吃住皆在當地農戶的農村民俗文化體驗……等休閑農業的項目?!稗r家樂”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的觀光體驗,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家庭旅館的出現,帶動了當地GDP的提升。但在當時,這種模式同樣具有一定弊端,家庭旅館質量層次不齊、大量非法“農家樂”出現,當地部門疏于管理導致不可控的后果,尤其是在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綠色、環保、健康的前提下,這種只重經濟利益的“農家樂”模式最終不利于管理和產業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相關部門同樣開始重視“農家樂”模式的弊端,逐步介入管控,一種新的休閑農業模式出現,即“農村示范區”模式。這種“示范區”更符合管控要求,更綠色環保、更具科技含量,由個體經營轉為企業合作的經營模式也讓這種休閑農業更具有發展的硬性經濟基礎。“示范區”的新型農業旅游模式將成為休閑農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2休閑農業的特點

顯而易見的一點是,休閑農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尤其與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費水準密切相關。休閑農業其實映射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變化和調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休閑農業的功能也在不斷變化,從單純的觀光式體驗逐漸演變成如今的吧交通、住宿、當地特產、民俗文化等結合起來的系統性的農業生態旅游,其功能也從觀光轉化為休閑娛樂。在現代的休閑農業體驗中,游客可以體驗田園生活,觀感現代農業生產,同樣還可以參觀當地自然生態資源、感受當地人文景觀,比起傳統的旅游模式,新型的休閑農業旅游模式更具綜合性、也更有生命力。

3休閑農業未來的發展策略

盡管現代休閑農業的旅游業發展較之前的“農家樂”模式、純觀光模式有了長足發展,但也并不是完全沒有缺憾的。企業合作模式的引入,必將引起資本追逐、資源和利益爭奪。資本的過度競爭、規劃的不足很容易就會導致市場混亂,從而影響到整個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認為一定要根據城市化進展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生態自然環境未來的發展戰略方向來進行規劃,突出地方特色,這樣才能促進休閑農業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能夠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得當地經濟水平可以進一步增長。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需求對于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休閑農業模式的創建時,則需要根據消費者需求來創立不同的休閑農業品牌,以此更好的符合當前市場要求。最后,就是休閑農業的發展還需要充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這是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休閑農業模式的構建,對于當前新農村的發展與建設有著極大的幫助,豐富農村中的產業結構,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幫助農村居民獲得更大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夠調節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為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幫助。需要注意的是,休閑農業的發展與建設,除了要個體意識的重視以外,考慮到其發展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與資源,因此可以結合相關旅游協會或者社會力量來共同建設休閑農業產業,這樣可以對休閑農業市場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服務質量、構建品牌,加深休閑農業的開發深度。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關主管部門的幫助,可以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以此來促進當地休閑農業進一步的發展,為休閑農業模式的發展和建設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環境,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當地經濟水平的增長,為農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扶蓉.長沙市休閑農業發展特點、問題及對策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2)

[2]孫向軍,高綱領.休閑農業的模式、特點分析和發展策略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4(10):22-22

[3]舒錫慧,顏毓.廣西休閑農業發展的特點及經營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1):9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新田县| 松溪县| 长岛县| 芜湖市| 双牌县| 兴义市| 商都县| 柘荣县| 上饶市| 普安县| 阳春市| 耒阳市| 郁南县| 菏泽市| 安庆市| 扶余县| 通州市| 同江市| 定西市| 瑞丽市| 东安县| 锡林浩特市| 德清县| 博湖县| 类乌齐县| 武威市| 江安县| 英山县| 淮安市| 陇川县| 泉州市| 五寨县| 石河子市| 贵阳市| 福州市| 衡阳县| 滦平县| 民勤县| 方山县| 阆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