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育兒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寶寶腹瀉食譜之胡蘿卜湯
寶寶得了腹瀉哭鬧著不愿去醫院,藥也不愛吃的情況下又如何是好呢?寶媽給寶寶做頓營養好吃的美食吧,讓寶寶一邊吃一邊就把腹瀉給“趕走”了。飲食調節是治療小兒秋季腹瀉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可作為日常調理的食譜之一,那么,小兒秋季腹瀉吃什么好呢?一起來看看寶寶秋季腹瀉的食譜吧。
小兒秋季腹瀉健康食譜之“胡蘿卜湯”
功效: 胡蘿卜是堿性食物,所含果膠能使大便成形,吸附腸道致病細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瀉制菌食物。
做法: 將胡蘿卜洗凈,切開去莖,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后加水成湯(按500克胡蘿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 100~150毫升,腹瀉好轉后停用。
中班幼兒秋季育兒知識二
學會選擇適合寶寶腦組織發展的食物
在給孩子補充營養的時候,很多爸爸媽媽都只知道應該找營養高的食物給寶寶食用。大腦又是人體的重要部分,寶寶的腦組織發育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選擇上就要有針對性。
1、含卵磷脂多的食物
類似的食物有大豆、牛奶、牛肉、雞蛋、魚肉或者豆制品等。根據研究發現,腦組織的化學組成特點就是脂類的含量比其他器官都要豐富,其中卵磷脂的含量是最多的。所以多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對孩子的腦組織發育有巨大的作用,這也是很多老人讓產婦多吃雞蛋的原因。
2、維生素B的食物
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非常有助于增加孩子大腦的營養供給。大腦的興奮點和發育都與糖類非常有關系,B族維生素就可以幫助大腦對糖類的利用,維持髓鞘的完整性。
3、烹飪方法
食物在烹調的時候,需要經過清洗、加熱等復雜的過程,如果方法使用不當,就會使營養素遭到丟失或者破壞,所以烹飪方法是必須注意的。蔬菜中就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儲存時間過長就會失去營養素。因此烹調的時候,菠菜、空心菜等含有草酸的蔬菜,可以用開水燙之后再切。做菜的時候最好先等鍋內的油變熱或者水煮開,再將菜放進去,最好用鐵鍋急火快炒,炒好之后放入食鹽或者其他調料。當然,最好的還是現吃現做。
4、蛋白質
魚類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的必須物質,一旦吃肉類就必須吃肉喝湯,有空閑的話可以給孩子做些肉丸子,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保證肉質的鮮嫩,還能防止營養成分的丟失,有利于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在學習著新東西,每天都面對是新奇的事物。糖類代謝旺盛,消耗的各種營養也非常多。所以在孩子的飲食上是不能馬虎的,媽媽們更應該精心地為孩子準備。
中班幼兒秋季育兒知識三
喂養寶寶需要知道的4個小技巧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寶寶的喂養問題卻越來越讓爸爸媽媽們頭疼,有的孩子主食吃的很少,有的偏食,致使孩子營養不均衡,其實在喂養寶寶這個事情上也是有技巧的,只需要父母多花一點心思就可以解決。
一、父母做模范
當我們在說孩子飯前吃零食影響正餐的時候,一定要先檢討一下我們自己,是否在不恰當的時間某種行為“誘惑了”孩子,當我們苦于追著孩子吃飯時,是否想過恰恰是由于自己的縱容導致的。當孩子在飯桌前盯著看電視,全然忘了手中的飯菜時,家長們是否可以把電視關掉,陪孩子專心的把飯吃完。
孩子是高明的模仿者,爸爸媽媽們嘗一口飯時所表露出的滿足和愉快的心情及表情也會傳遞給他們,所以父母們,做孩子的模范和啟蒙者吧。
二、菜式要多變
也許是由于工作繁忙,下廚時間十分有限,也許是由于烹飪技術有限,有些媽媽端到寶寶面前的菜式好像永遠都是那么一兩樣。將心比心,就連大人餐餐吃差不多的菜式也會吃膩的,更不用說孩子了,想讓孩子多吃飯,媽媽們還需在菜式上多花一些心思。
一方面可以讓菜式更加鮮艷。并非是依靠色素,而是運用食材的天然顏色,讓菜式呈現出美觀的效果,比如紅彤彤的番茄、綠油油的蔬菜、紫色的甘藍、鮮艷多彩的甜椒等等,將這些食材進行巧妙的搭配,就能制作出彩虹般美麗的菜式,相信沒有孩子能夠拒絕。
另一方面就是讓菜式多樣化,比如,一個雞蛋的做法可以有很多種,犯不著讓孩子天天都吃荷包蛋。媽媽們可以上網或查閱一下烹飪書籍,學習一些簡易菜式的做法,時而讓孩子眼前一亮,他們定會多吃一些的。
三、適當添加調味料
過早地在飯菜中加糖或鹽等調味料,都會對孩子的口味造成影響,孩子以后很容易形成重口味,從而導致大人覺得味道正好的飯菜,孩子會由于太淡而不愛吃。
所以媽媽們在做菜添加輔食的時候應對調味品的用量嚴加控制:一歲前不加鹽,少加甚至不加糖; 兩歲前不加味精。在烹飪中一定要少放調味料,因為孩子的味覺特別敏感,讓他們多嘗試些食物原始的味道會更好。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大不分孩子天生喜歡吃甜,特別熱衷于甜類調味品,在此建議媽媽們除了平常飯菜要少放糖之外,還要把糖放在孩子的視線范圍以外,時間長了,孩子對糖的關注度也會漸漸降低了。
除了糖、鹽之外,媽媽也要特別留心橄欖油這種調味料。目前橄欖油被推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因而媽媽們烹調食物時也更愿意使用橄欖油,尤其是炒菜。然而這并非是橄欖油的健康吃法。
通常,橄欖油是用來做色拉、拌面條的,不能炒菜用,原因是它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盡量不要加入到孩子的日常飲食中,大人最好也少吃。土生土長的中國孩子更適合吃國產的植物油,若各類油換著吃,就更加合理了。
媽媽們有可以抽時間去市場買一些圖形模具,可以把食材做成各種形狀,比如愛心、星星、小熊等等,如此做出來的菜完全符合寶貝們的年齡特點,會深深地吸引他們。
四、健康吃雜糧
食物太過于精細,常常容易使孩子便秘,因而孩子的膳食結構中應該有雜糧。然而雜糧吃多了對寶寶也不好,因為雜糧難以消化,而寶寶的腸胃還很薄弱,一下子喂養很多粗糧的話,孩子容易消化不良,沒有胃口。
給寶寶吃雜糧,最健康、最好的方式是煮玉米、蒸紅薯,或吃玉米饅頭、高粱饅頭、全麥面包等。若是煲粥,也不要煲一鍋雜糧粥,而是應該在白粥里加入少許燕麥,這樣的做法寶寶會更容易接受。
因喂養寶寶兒頭疼的爸爸媽媽們,掌握了以上技巧之后,相信很快就會不藥而愈哦!
看了“中班幼兒秋季育兒知識”的人還看了:
1.秋季中班幼兒育兒知識大全
2.幼兒秋季中班育兒知識大全
3.幼兒園中班秋季育兒知識
4.秋季中班幼兒育兒知識
5.幼兒秋季中班育兒知識
1、“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因此父母們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智力開發,識字閱讀等。然而大多數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點——身體健康。假設你的孩子確實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卻體弱多病,試問“神童”可以維持多久。
2、有句名言叫“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可惜的是真正領悟此話的真諦卻不容易,許多人到了中年以后,因身體不好而才悟其深刻含義。“健康第一”的道理雖易懂,做起來卻不容易。革命需要身體,賺錢需要身體,娛樂需要身體,過日子也需要身體。本錢是要投入的,不論做任何事都需要把身體這個本錢投進去。若要身體好,基礎要打牢。兒童時期正是造就良好體能的關鍵時期,從兒童生長發育和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兒童的早期教育把體育放在首位是比較科學和恰當的。試想,若一味地只強調智力開發和閱讀識字,就可能導致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生態平衡”錯位。沒有強壯的體能,如何承擔日后的學業和事業。
3、從生理發育上看,孩子1~7歲時期是身體和大腦發育最快時期,需要充足的營養、氧氣和活動量。因此讓孩子多自由活動,偶爾搞得“渾身是汗”、“一身烏黑”也無妨。冬天適當凍一凍,夏天適當熬一熬,也許對孩子的鍵康會積累一筆財富。
4、早期教育要重視良好性格、優秀的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在家庭生活的瑣事中,點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教育。如孩子跌倒了,讓他自己堅強地爬起來;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針之痛;冒雨送孩子上幼兒園等。不要小看這些平凡的隨機教育,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會鑄就勇敢堅強、不怕困難的性格以及較強的獨立活動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綻開分外絢麗的花朵。因此,早期教育首要的不僅僅是智力開發,同時應重視體質的鍛煉,身體的鍵康,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養。
(來源:文章屋網 )
孩子的生長發育與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早期的科學喂養與合理營養,孩子在嬰兒期是腦、智力、心理和社會適應力發展最快的時期,早期發展的質量將影響兒童的未來。所以,我們結合O~l歲兒童營養性貧血的監測,把嬰兒期保健知識對家長進行培訓, 并對宣教后產生的效果進行評估。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在2OO8年6月至2OO9年3月在我院兒保科門診進行健康體檢的O~l歲兒童(l6O名)及其家長,隨機分成兩組,干預組8O名和對照組8O名,兩組家長的生活環境、經濟、文化水平等無顯著差異。宣教培川的對象是兒童家長及其家屬,貧血監測對象為O~l歲兒童(隨家長分成兩個組)。
1.2 方法
1.2.1 宣教的主要內容于2OO8年6月、2OO9年3月各舉辦一期兒童家長對O~l歲孩子的科學喂養與保健知識培訓班,教育方法是由專業的兒童保健醫師指導兒童家長參與互動的方式。宣教策略是兒保醫師付參訓人員講解及答疑,強化培訓、示范教學科學哏養的知識要點。具體程序為:首先兒保專業醫師對學員進行學前問卷,其次是指導醫師對O~1歲兒童科學喂養與保建知識向兒童家長作系統講解,再由學員討論、咨詢疑難問題,指導醫師對培訓重點提問,最后對培訓內容進行評估。每期培訓時間為6個學時,兩期評估內容一致。
1.2.2 兒童營養性貧血監測在對兒童家長進行嬰兒保健知識培訓前后均對兩組兒童進行健康體檢和血紅蛋白測定,采用BAYERADVIV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診斷營養性貧血的標淮診斷O~l歲兒童是否貧血,并將結杲作出統計分析。
1.3評價
1.3.1 家長由兒保科醫師沒計家長對嬰兒期保健知識掌握情況評估表,除家長的一般情況外,如姓名丶經濟狀況、居住環境、文化程度等,還包括以卞七個方面的內容:(1)嬰兒期科學喂養知識,包括母乳喂養和輔食的制作與添加。(2)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素。(3)營養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及表現。(4)出生一年內應完成的基礎免疫項目。(5)對孩子衛生與保健方面,包括日光浴、空氣浴、嬰兒操等。(6)嬰兒肺炎、腹瀉病的管理知識。(7)嬰兒聽力、視力、智力方面問題的初篩方法。
在培訓前評估一次,科學喂養與保健知識系統講座結束后進行第二次評估,然后比較接受培訓前后干預組與對照組掌握嬰兒保健知識的水平。
1.3.2 兒童在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前對兩組兒童進行血紅蛋白測定一次,干預后再檢測一次,然后對比兩組兒童的貧血發生率。
2 結果
2.1 對接受培訓的干預組和對照組家長以回答所學知識的對與錯為標準,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在干預前后文化程度(x2=l.68)及身份(X2=O.62)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前兩組對問題的回答也無顯著性差異。干預組在干預后對宣教知識的回答正確率較干預前有明顯增加。除對嬰兒期孩子的肺炎、腹瀉病管理(P
非常顯著性差異。
2.2 O~1歲兒童營養性貧血發生率在宣教前后比較。干預前干預組的貧血發生率36.25%(29/8O),對照組38.75%(3l/8O),兩組無顯著性差異。干預后干預組貧血發生率為25%(2O/8O),對照組32.5%(26/8O).干預組在干預后貧血發生率明顯下降,較干預前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著性差異(P
幼兒教育身心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其目的是使幼兒得到完整的發展,在體力、認知、社會性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協調發展。幼兒教育要把培育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重點,要從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高度審視幼兒教育的目標,樹立新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幼兒教育應是創造型的而不是傳遞型的,幼兒教育不應只限于向兒童提供社會已形成的觀念、知識、技能,同時還應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探索機會的環境,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嘗試、去發展,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兒童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意義,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愉快,激發起求知欲和主動學習的熱情。教學游戲化,就是一種創造型的教學模式,謀求的是幼兒園的教學具有游戲般的形式與趣味,追求游戲的境界。適合兒童的游戲多種多樣,如體現集體主義精神的活動,如拔河、接力、集體表演、跳繩等,孩子通過活動,能感到自己是集體當中的一個成員,自己落后,就會影響整個團隊。這種游戲利于培養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增強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開展表現孩子個體能力的活動,如起床疊被、刷牙、洗臉、背歌謠、搶答問題、畫畫比賽等,不僅能培養孩子掌握生活技能,更能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精神。幼兒園開展的各種表演會、演講會、故事會、兒歌大賽,都會激勵孩子爭強上進。
多讓孩子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受教育,應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識。目前我國的家庭結構,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的厚愛與殷切期望,遠遠高于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相當多的兒童雖然知識技能掌握較好,但學習能力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管理自己的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應該是幫助學習者會學習,學會生活,具備不斷學習的態度和能力,積極適應社會生活的態度和能力,這是當今幼兒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
二、可持續性發展素質的教育
幼兒的可持續性發展素質教育問題,其實質是教育者如何保證自己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幼兒身體、心理的教育、影響過程,是幼兒身心發展進步的過程,不斷提高的過程。當前存在的一種十分可怕的幼兒教育現象是:不顧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不顧幼兒的個性傾向性及其特征,不講究方式方法,一味地追求幼兒能彈琴、會繪畫、能背詩、會唱歌、能說英語、會操作電腦……致使幼兒對學習生厭,對社會生厭。這是教育者錯誤的幼兒教育觀的具體表現。幼兒是一個整體,而不是成人的分支,形象地說,幼兒是棵小樹,不是大樹的枝葉、分體,幼兒是主體,是一個具有巨大潛能發展的個體,幼兒園要把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培養,使其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主體性作為人的本質屬性,在主體實踐中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結合幼兒的特點,幼兒的主體性在其認識、實踐活動中更多地表現為好奇心、主動性與自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幼兒園教育首先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科學始于好奇”,幼兒天生的好奇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的基礎。好奇心又是興趣的先導,因此要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教師要善于在日常生活活動中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在活動中多給幼兒一點時間讓他們互動、協調、相互磨合去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當幼兒帶著問題去問老師時,教師不應該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幼兒。告訴幼兒問題的答案,遠不如讓幼兒自己思考“為什么”來得重要。例如,當幼兒問“鳥兒晚上睡在哪里”時,教師不必直接回答,可以與幼兒一起探索鳥兒晚上的可能去處;當幼兒問“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后會變成什么顏色”,教師不要簡單地告知“會變成綠色”,可以說:“是啊,那究竟會變成什么顏色呢?”以此來引導幼兒去試驗、去思考,讓幼兒自己去得出結論。同時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由灌輸變成啟發、引導,讓幼兒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逐步構建自我,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反過來又促使他們更積極主動的生活,滿足成功體驗的需要,超越自我,在這種良性循環的教育過程中,使幼兒獲得持續全面的發展。
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身成長的規律,只有尊重這一規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才能調動孩子內在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愛問愛說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斷地問、不斷地說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世界。作為幼教人員,要耐心傾聽并解答孩子喋喋不休的問題,那是孩子思想火花在閃爍,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孩子盡情探索,自主選擇,自由創造,才能增強孩子探索的樂趣。幼兒教育是開放性的而不是封閉性的,開放的幼兒教育必然是兒童主動參與的教育過程,兒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各種經驗學會如何表現自己,如何與別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學會如何繼續不斷地完善自己。
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障
高爾基說過:“教育兒童的事業是要求對幼兒教師要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成為教育幼兒的行家里手,應將教育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實際能力,這是搞好教育教學的重要條件。”要做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
1 教師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
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曾指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個不會觀察的教師是絕對不稱職的。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觀察每個幼兒的興趣、愛好的意識,觀察幼兒需要什么,這樣才能避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教師應和孩子一起投入到每一個活動中去,和孩子們一起成長,要善于傾聽孩子、包容孩子、學會支持孩子。如:在一些活動中,常常會有部分幼兒情緒不好,教師必須注意,這是幼兒在給你傳遞信息,也許是對這個活動不感興趣。這時教師可征求孩子的意見(目的是了解孩子的興趣),這樣也會大大提高幼兒對游戲的興趣。活動中教師應給予必要的建議,幫助孩子達成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用“命令”的口氣的讓幼兒接受這一活動。
2 教師應積極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與家長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
作為一個好的幼兒教師,不僅要明確教育目標,以及班級、幼兒園、家長中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應該善于運用社會、社區中的各種不同資源來共同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如:成立家長委員會,建立本班級QQ群,及時將每周孩子的情況QQ群,定期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給家長。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條件,因地制宜地、盡可能地擴展兒童的學習資源與空間。
作為一個好的幼兒教師,要時刻與家長密切的合作,利用家長開放日、家訪、家長座談會等形式,向家長介紹一些育兒常識,讓家長和教師一起走出教育幼兒的五個誤區:第一是期望虛高,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第二是學習成績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養成。第三是嘮叨、抱怨多于傾聽和表揚,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第四是只顧言傳要求孩子,忽視律己及身教。第五是強迫孩子學習,久而久之,令孩子厭倦學習。
家長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在與家長關系中應更處于主動、積極的位置,教師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廣大家長對幼兒園工作、對兒童教育的理解、支持與主動參與,另一方面要以專業化的知識、判斷和反應積極地支持和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育行為,掌握更多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增進親子間的積極互動,提高教育能力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3 教師應多了解關注幼兒的能力 、促使幼兒得到個性發展
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間隙時間和幼兒交流。在交流的同時,你既了解了幼兒的基本情況,又了解了幼兒的喜好。幼兒的基本情況,你要做到心里有數。比如:哪個幼兒比較調皮,哪個幼兒家里有特殊情況,哪個幼兒有哪方面的障礙等等。如果是小班幼兒,那就要和他們的父母多交流了。如果是中、大班幼兒,可以去問問他們原任老師。多了解一些幼兒的發展狀況及特殊表現。這樣,你就可以針對幼兒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幼兒的管理方式,更好的適應他們的特點,更好的教育他們。教師還可建立幼兒的成長檔案,為每一個幼兒都建立一個成長檔案,以記錄每位幼兒的成長歷程,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承認幼兒的差異。根據幼兒不同的喜好,教師還可以開設班級或園有特色的課程,如剪紙、講故事、唱歌比賽等讓幼兒有自主的選擇喜歡的活動,我們還可以利用廣播、宣傳窗等展示幼兒素質發展的情況,給幼兒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