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鄉鎮的發展方向

鄉鎮的發展方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鎮的發展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鄉鎮的發展方向

鄉鎮的發展方向范文第1篇

關鍵詞:鄉鎮企業;信貸缺口;民間借貸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1

一、鄉鎮企業的發展現狀和信貸資金需求情況

鄉鎮企業是在農村城市化的宏觀背景下,以農民作為投資主體,將農業剩余轉化為其資本形成的企業形態。鄉鎮企業在我國工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2008年1-7月,全國鄉鎮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45702億元,同比增長11.54%;實現利潤11680億元,同比增長11.65%;支付勞動者報酬9060億元,同比增長11.76%。

鄉鎮企業的前身是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初的“社隊企業”,特點是注冊資本少、資金不足、企業規模較小、對市場較為敏感、生產能力較強但營銷能力較弱。鄉鎮企業廣泛涉足于周期性行業,如鋼鐵、水泥、采礦等行業等,這些周期性行業往往都是屬于高投入、重裝備型的企業,資本性開支很大。同時,鄉鎮企業所在的行業往往是沒有實質進入壁壘的,新的競爭者很容易進入、興起,其市場份額再大也不能改變它們對上下游企業的談判地位。

鄉鎮企業運營的特點及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決定了其要害是缺乏自由現金流。流動資金一時周轉不過來就面臨破產的風險。

二、鄉鎮企業較難獲取銀行貸款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資本金有限的情況下,鄉鎮企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鄉鎮企業卻極難得的商業銀行的貸款。在2000年,鄉鎮企業創造的GDP占全國GDP的33.30%,但其從銀行、信用社獲得的貸款卻僅占6%,這與鄉鎮企業的巨大貢獻是極不相稱的。同時,在對鄉鎮企業貸款中,短期的流動資金貸款占絕大部分,長期貸款較少。

目前,鄉鎮企業較難獲取銀行貸款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條:

首先,從鄉鎮企業自身的缺陷來看,其自有資金嚴重不足;固定資產不足、缺乏貸款所必需的抵押品;企業家族式經營的氛圍較為嚴重,對財務管理缺乏重視,其財務報表往往修改痕跡嚴重,甚至一部分管理混亂的企業連規范的財務報表都無法提交;鄉鎮企業經過考察論證市場前景好、技術可行、投資回報率高的項目不多,難以保證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入;同時,鄉鎮企業的信用狀況一直在惡化。

其次,從銀行的角度來看,我國國有銀行傳統上以國有企業服務、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服務的,國有商業銀行具有強烈的信貸傾向。同時,很多金融機構正向商業銀行體制轉變,風險意識大大強化,對信貸資產的質量更為重視。即使是在信貸充裕時期,商業銀行也不愿意向鄉鎮企業貸款。

第三,在制度層面上,缺乏為鄉鎮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信用體系。

第四,缺少為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

我國銀行業在審批執照上的行政壟斷,導致銀行業雖然成員眾多,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及農村信用社等,但是不對民間資本開放,行業基本處于寡頭壟斷狀態。

三、民間借貸對于鄉鎮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

我國至今仍是一個農村人口多于城鎮人口的國家,鄉鎮企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對于建設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鑒于鄉鎮企業對解決三農問題的巨大促進作用,解決鄉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成了中國經濟的一件大事。鄉鎮企業的融資,僅靠其內源性融資是不足的。目前在商業銀行不愿意貸款的情況下,鄉鎮企業只能依靠不合法的民間借貸,即高利貸來發展。過高的利率帶來了企業的“道德風險”,使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同時農民的儲蓄也不能實現合法的保值增值,一旦企業經營失敗,往往會帶來經濟秩序的巨大混亂。在民間借貸難以取締的情況下,促使農村金融市場對內開放,培育新的合法的民營金融機構,是解決鄉鎮企業融資困難的根本途徑。

新的民營金融機構相比國有大型銀行在農村的分支機構有很多優勢:其地處鄉鎮,本地化色彩較濃,對轄區內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狀況較為了解,從而可減少貸款的信息成本和監督成本;鄉鎮企業參與其中可使彼此的利益沖突弱化;其出資人明確、產權清晰,治理結構較為合理;沒有不良資產的歷史負擔。

四、結論

金融機構作為企業的一種特殊形態,同樣遵循著“利潤最大化”和“股東權益最大化”的原則。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銀行的信貸造成了巨大的融資缺口,從而造成了高利率的民間借貸的存在。面對這一事實,政府要做的不應該是對民間借貸趕盡殺絕,而應該在制度層面實施對內開放,使更多的經濟主體進入鄉鎮企業的借貸市場,發揮競爭機制的巨大作用,讓本地化、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小型金融機構來承擔鄉鎮企業的信貸業務。同時,設立專業的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門,防范鄉鎮企業借貸中的金融風險,才是應該采取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孫涌.鄉鎮企業融資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2.

鄉鎮的發展方向范文第2篇

本縣的動物防疫站的現狀如下

安化縣,屬于湖南益陽境內,地處湘中偏北,資水中游,雪峰山脈北端。總面積 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2%??h總人口95.1萬,有漢、土家、苗、蒙古等26個民族??h城位于資水中游北岸東坪鎮。

安化縣有23個動物防疫站,每個鄉鎮設1站,全縣鄉鎮動物防疫站現有正式在編人員92人,其中中級職稱2人、助理職稱58人、技術工人32人;大學本科學歷2人、大專學歷35人、中專學歷20人;55歲以上的10人,占總人數的10.86%,45至55歲的39人,占總人數42.39%,45歲以下的43人,占總人數的46.73%。鄉鎮動物防疫人員的職能主要有公共性職能和非公共性職能,公共性職能主要是在縣畜牧水產局和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指導下,宣傳貫徹國家動物防疫方針、政策和法規,具體實施國家規定病種的常年免疫接種和重大動物疫病監測、報告、控制與撲滅,依法執行派出動物(含水生動物)檢疫任務,同時承辦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非公共性職能主要從事畜禽疾病的治療、、飼料器械的購銷等為養殖戶開展有償服務。鎮畜牧獸醫人員專心為畜牧業發展服務,及時把先進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傳送到飼養戶中,特別對全縣畜禽疫病預防全覆蓋免疫注射,為畜牧業健康穩步發展保駕護航。

安化縣鄉鎮動物防疫站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首先,工作人員不足,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安化縣的鄉鎮動物防疫人員每站平均還不到4人,且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知識老化,青黃不接的現象比較突出,在現有的92人中,有中級職稱的人員很少,大部分工作人員僅僅在上崗初期進行過崗位培訓。技術水平落后,人員偏少,不僅難以滿足農民發展養殖業對動物防疫技術的需求,而且更難以適應控制動物重大疫情所具備的綜合防疫應急能力的需要。 其次,專業人員開展業務工作少。大部分專業人員經常要參加所在鄉鎮分配的任務,有一部分參加畜禽防疫工作,還有一些人員在鎮工作繁忙時被隨意抽調,使業務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具體的畜禽防疫工作時間比較少。最后,財政撥款少,基礎設施較差。安化縣鄉鎮動物防疫站的的財政撥款比較少,絕大部分財政撥款即為工作人員的月基本工資,并且數額比較低。只有極少數的撥款為改善工作條件的撥款,動物防疫站房屋多數建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大多數房已經經過了四十年,年久失修,多數處于危房,個別站至今沒有房子,在鄉政府給的一間房子內既當辦公室又當宿舍。檢測基礎設施滯后,醫療器械設備不足,難以開展有效診療服務,難以滿足基層對于動物防疫事業的需要,這樣的工作環境直接影響著隊伍的穩定和畜牧業的發展。

促進安化縣動物防疫事業發展的對策

鄉鎮的發展方向范文第3篇

關鍵詞:虛擬仿真技術;食品專業;改革;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3-0120-02

一、虛擬仿真技術

虛擬仿真技術(virtual reality,VR)又稱虛擬現實技術、靈境技術或模擬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儀器儀表c測量技術等交叉產生的一種現代信息技術,是虛擬的系統模仿另一個真實系統的技術,能夠創造一種高端的人機接口,包括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種感覺同等的實時模擬和交互,可以獲得多維交互體驗的虛擬環境。虛擬仿真技術有三個突出的特征:沉浸感、交互感和構想性。隨著空間信息科學、計算機圖形、多媒體技術、數字圖像處理、人機接口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的快速發展,虛擬仿真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建筑、醫療、教育、軍事、航天、服裝、生產制造等領域。目前,也有一些文獻論述了虛擬仿真技術在食品加工、食品檢測、食品機械制造中的應用。

二、食品專業改革發展遇到的問題

1.傳統教育方式無法激發學生對食品專業理論課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食品專業的理論課程中含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推導,這些基礎知識點比較抽象。即使教師結合實例講解也很難激發學生對理論課的興趣。例如:《食品工程原理》的基礎知識比較廣,理論公式比較多,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利用數學、物理、化學及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去解決食品工業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該課程具有較強的設計、選型、安裝和操作等工程特點。學生對課程中的理論、公式感覺很抽象,學習起來掌握不住要領,往往只能學習到一些簡單的片段,在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時感到無從下手。

2.現有食品實驗課程無法提高學生的食品專業實驗技能。食品實驗教學主要是教師講解演示,學生模仿驗證。這種“填鴨式”、完成任務式的實驗教學,不能對學生針對性地進行創新和能力的培養。例如:食品化學實驗課的教學通常是指定幾個實驗項目,如粉絲的制備與質量感官評價、蛋白質的鹽析及透析、果蔬褐變機理等實驗內容,老師將所需的試劑配置好,學生按四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教師詳細講解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學生按部就班地模仿老師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最后撰寫實驗報告。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且該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食品工廠實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食品專業本科教學體系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工廠實習。但是,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工廠以不斷提高企業效益為主要目標,而接收大學生實習已不再是必須履行的義務;其次,現代食品工廠趨向自動化、連續化,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與安全,廠房絕對不允許學生動手操作;再次,學生在實習現場基本就是看和聽,沒有參與和動手的機會,學生也逐漸失去新鮮感,結果導致工廠實習形式化,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食品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術片段化,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構?,F在食品學科被分割成多個課程進行學習,學生學習完各個課程后往往沒有將食品學科整個知識點和實驗技術整合起來。知識點和實驗技術的片段化使得學生無法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無法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靈活應用于生產實踐。例如:《食品加工》主要介紹了各個食品的加工方式和原理,《食品營養學》主要介紹了各個營養素的功能,這兩個課程的內容似乎沒有關聯性,學生只能片段化地學習,無法將兩者綜合起來。

三、基于虛擬仿真技術促進食品專業改革,推動食品專業的發展

1.通過虛擬仿真技術激發學生對食品專業理論課程的興趣。研究表明:在理論課程上應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靜態的知識點動態化,可以形象地展示結構功能,提高食品理論課的授課效果。例如:《食品工程原理》這門課結合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可以看到食品工業生產過程中各個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典型設備的結構原理、操作性能,使學生將食品工程原理的知識與虛擬仿真平臺上看到的生產設備和工藝過程聯系起來,使學生深切體會到食品工程原理課程中所講述的每個單元操作都與食品專業學習密切相關。生動形象的學習便于學生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2.將虛擬仿真技術與食品實驗教學相結合,提高食品實驗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創新性。隨著虛擬仿真技術引入實驗教學中,許多研究表明:虛擬實驗可完善食品真實實驗不具備或難以完成的教學功能,如一些成本較高、需要用高檔儀器操作的實驗等。食品實驗教學中大部分是分組實驗、分工合作,學生個人沒有機會操作完整的實驗。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平臺,學生可完整地操作一遍實驗技能,掌握每個實驗細節。例如:食品化學實驗通過虛擬仿真平臺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做什么實驗,用哪些試劑,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通過在虛擬仿真平臺上操作,驗證自己實驗設計的合理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通過失敗經驗獲取知識和要點,思考失敗的原因,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

3.構建實景虛擬仿真門戶,增強食品工廠實習類課程的果效。實景虛擬仿真門戶,可在食品工廠原地取景,從廠房布置、車間設備擺設等方面按照實習基地實際比例進行排布。結合實習基地的真實情形,提煉實習教學素材,配建廠房設計講解、工廠設備操作講解、實習提示等內容,讓學生在進入工廠實習前,先通過實景虛擬仿真門戶了解實習基地的完整情況,并提出專業問題。教師在后臺收集這些問題,在實習基地現場進行講解。以果蔬飲料生產實習為例,學生先通過虛擬仿真平臺了解果蔬飲料生產的基本原理、工業化生產流程及各工序的主要參數,通過虛擬仿真平臺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在參觀果蔬飲料工廠的時候,教師邀請企業技術人員通過現場講解和專題講座為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了解到工廠的生產、企業的經營和管理。

4.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綜合食品專業課程,完善食品課程資源的建設。自從虛擬仿真技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之后,大量研究表明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可優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積累,提高教學質量。食品專業課程可基于虛擬仿真技術,優化教學流程。例如: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虛擬仿真平臺自學課程內容,在課堂上與老師探討自學過程中的疑點和難點,使得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教師從“填鴨式”授課轉化為探討式授課。其次,食品專業課程可基于虛擬仿真技術,優化教學內容。例如:食品專業的課程內容有一些是重復的,那么重復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虛擬仿真平臺上自己鞏固,而新的知識點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再次,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平臺,片段化的食品專業課程可以被綜合起來。例如:在平臺上要求學生設計一款具備一定功能的產品,學生需要市場調研獲得市場缺乏哪方面的產品,根據產品功能,再依據所學的食品原料學、食品營養學和食品化學等知識提出產品配方,依據食品工藝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學等知識提出產品工藝,依據食品毒理學和食品衛生學控制產品的安全性;最后,基于虛擬仿真技術,教師可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學習難點,這樣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⒖嘉南祝

[1]王寧.淺談虛擬仿真技術[J].大觀周刊,2011,(38):18-19.

[2]胡曉輝,萬嵩.計算機虛擬仿真技術在高教中的應用研究[J].高教學刊,2015:81-82.

[3]王波.虛擬制造技術及其在食品機械設計制造中的應用[J].食品科技,2009,34(11):108-111.

[4]趙剛.虛擬仿真技術在食品加工教學中的初探[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0,24(3):70-73.

[5]楊世鳳,趙繼民,王秀清,等.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食品物性檢測系統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8):176-180.

[6]謝慧明,余順火,孫漢巨.食品工廠生產實習教學改革初步實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9,23(2):11-14.

[7]安建強.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創新訓練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2):179-182.

[8]劉為滸,郝佩佩,黃驥.虛擬仿真技術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6,(3):91-95.

The Influence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ood Specialty

LI Jing,CHEN Nuo,DEND Ze-yuan,RUAN Zheng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7,China)

鄉鎮的發展方向范文第4篇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推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是我國社會經濟工作的一個重心,建設新農村提出了要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建設新農村本質和核心就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意義重大,任重道遠,不僅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關鍵所在,更是全面推進我國小康社會進程的重中之重,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應不遺余力地抓實抓好。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在農業、農村挖掘潛力,更要從經濟發展的全局尋找出路;既要從當前出發,采取“吹糠見米”見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我認為關鍵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業結構調整,不僅是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而且是農民增收的關鍵途徑。一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從區域經濟角度看,在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初期,大多表現出對本地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依賴性。資源優勢的開發利用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必須立足區域特色和資源優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立足一個地方的基礎和優勢,突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發展特色經濟;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要堅持“發揮優勢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的原則,積極培植主導產業,努力開發“拳頭”產品,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形成各具特色的農副產品基地。二要增強“品牌”意識。品牌是企業巨大的無形資產,是搶占市場先機的通行證?,F在農民對于農產(來源:文秘站 )品的品牌意識還相當淡薄,不能充分認識品牌對收入可能產生的有利效益,這是導致優質農產品發展滯緩的原因之一。要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著力打造生態經濟品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有效形式,又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力量,更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一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牢固樹立“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想,打破地域界限、優化資源配置、相對集中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堅持積極引導、大力扶持、放手發展、逐步完善、不斷壯大的方針,培育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二要扶持壯大支柱產業。農業支柱產業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率,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競爭力。要充分利用現有區域農業各產業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使之成為布局科學合理、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并進一步轉化為名特優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優勢,帶動區域其他產業發展。

鄉鎮的發展方向范文第5篇

關鍵詞:鄉鎮;群眾文化;策略

引言: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國經濟以年均近百分之十的速度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基礎也越來越豐厚,隨之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鄉鎮文化站作為我國最基礎的文化事業建設機構,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一、申明重要性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鄉鎮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擔負著各個鄉鎮地區文化建設與發展的要任。開展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的首要就是申明其重要性引起鄉鎮政府和民眾的重視。這就需要鄉鎮文化宣傳組織要進行利用各種宣傳形式進行全面深入的宣傳。這樣不僅使政府能夠重視和督促鄉鎮群眾文化工作開展,也有利用充分調動鄉鎮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二、政府的支持

雖然鄉鎮群眾文化事業屬于非營利性的公共文化事業,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由于這種文化建設很少有經濟回報,因此,不能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這就使得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依賴于各級領導的扶持。縱觀我國目前大多數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其資金來源多是政府撥款。如,“文化大院”的建設,健身設施的購買以及“文化下鄉”活動等,這些都是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作為公共文化事業,尤其在鄉鎮居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形下,政府肩負著引導文化發展方向的責任,避免鄉鎮群眾文化工作被居心叵測的人利用,誘導民眾從事非法集會等。因此,開展鄉鎮群眾文化工作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和重視,保證資金的落實和思想發展方向的先進性,提升鄉鎮群眾文化生活質量,指引鄉鎮群眾文化朝文明、向上的方向前進。

三、完善鄉鎮基礎文化設施

現階段,我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日益加快,十更是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使其落實到實處。在“村村通”逐步實現后,鄉鎮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全面開展。以陜西省丹鳳鎮為例,丹鳳鎮管轄著26個村和156個小組。丹鳳鎮文化站綜合樓從2007年6月開始建設,工期兩年,2009年9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丹鳳鎮有1個文化站,26個村級文化活動室,1個農村體育活動廣場,21塊農村體育場地,21塊農家書屋21塊。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村民的文化發展提供的基礎條件。由于我國人口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因而各地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也不盡相同。因而,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求也各異,但每個鄉鎮都要建立一座文化站作為最基礎的站點。此外,文化活動室、健身活動廣場、老年活動室、影劇院等基礎設計的建設則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開展文化建設的基礎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各鄉鎮還要注意對文化設施的維護。

四、調動鄉鎮群眾參與積極性

鄉鎮居民是鄉鎮群眾文化的主體。所謂“眾人拾材火焰高”,只有充分調動鄉鎮群眾參與文化發展的積極性和熱情才能真正的實現鄉鎮文化的發展。從古至今,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社會發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民諺也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可見鄉鎮群眾的參與度對鄉鎮群眾文化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無論是西方最早的“酒神祭祀”對生活的模仿還是中國先秦時期《詩經》中對日常生活的吟唱都是對生活的藝術再現。因此,要開展好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就必須深入鄉鎮群眾,了解鄉土民情和群眾的情感生活,鼓勵鄉鎮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參與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一副質樸對聯、一段樸實的打油詩甚至只是一段常見的生活素材都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源泉。鄉鎮群眾文化越是貼近群眾的生活實際就越生動和成功。開展鄉鎮群眾文化工作時要盡力做到“想群眾所想,所群眾所說”,這樣才能更容易被群眾理解、認可和信任,只有鄉鎮群眾認可的文化工作才是真正開展順利的工作。

五、豐富文化活動形式

要豐富鄉鎮群眾文化的生活,相應的群眾文化工作的方法也要多種多樣的。 就多數鄉鎮群眾而言,尤其是中老年這一年齡階段的群眾比較喜歡文藝表演,特別是曲藝表演。這是由于其文化水平決定的。相對于讀書、看報,基層群眾更習慣通過直觀的藝術表演獲得精神滿足。因此,在鄉鎮的戲臺下常常有來自十里八鄉的村民在津津有味的觀看。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在文化下鄉活動中“送戲下鄉”常常是必備的文化形式之一。此外,文藝表演中的小品、相聲等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物質文化日漸充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鄉鎮居民也漸漸轉變了對文化形式的態度,越來越多的認可新的文化活動形式。比如,歌舞隊。在傳統的鄉土文化中,這種活動形式是被輕視的,如今卻在鄉村中也漸漸流傳開來。

總結:在黨的十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被一再強調。在新時期下,開展好鄉鎮群眾文化工作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義,做好這一工作首先要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需要政府的支持,再次還要從大處著眼以鄉鎮居民為出發點,以豐富廣大鄉鎮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要旨。

參考文獻:

[1] 吳澤,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從農村文化大院和村落文化建設開始[J]. 科技促進發展. 2009(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武陟县| 九龙城区| 偃师市| 长丰县| 三原县| 陆丰市| 台中县| 尼玛县| 三门县| 霍城县| 六枝特区| 鄱阳县| 盐池县| 漾濞| 扬州市| 锦屏县| 扶余县| 大丰市| 义马市| 老河口市| 富民县| 昆明市| 旬邑县| SHOW| 德惠市| 获嘉县| 昌乐县| 垦利县| 昆山市| 明光市| 光山县| 钟山县| 芦山县| 临湘市| 濮阳县| 常山县| 临清市| 绩溪县| 科技|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