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漢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漢語范文第1篇

古語中詞的每個字都有實意,而今語中組成的詞只用其固定的意思。如:

“鮮美”,古代漢語中意為“鮮艷美麗”,現代漢語中意為“食物好味道”;

“交通”,古代漢語中意為“交叉貫通”,現代漢語中意為“出行或運輸方式”;

“妻子”,古代漢語中意為“老婆和兒子”,現代漢語中意為“老婆”;

(來源:文章屋網 )

現代漢語范文第2篇

【關鍵詞】規范化;重要性;規范實施;問題矛盾

自1955年現代漢語的規范化問題被提出,漢語規范化問題的討論在學界便未曾停歇。或大力贊揚,或冷嘲熱諷,人們對此的態度迥異。因而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仍有必要針對該問題進行探索討論,理清個中脈絡,為深入探究現代漢語的其他問題奠定基礎。筆者將圍繞漢語規范化的重要性、實施措施以及主要面臨的問題矛盾三方面,對于現代漢語的規范化作簡要探析。

一、漢語規范化的重要性

“以一種語言為標準,共同學會它,共同使用它,那就碰到什么地方的人都成,到什么地方去都成,一邊說,一邊聽,心心相通,毫無阻礙。” [1]這是漢語的規范化被提之初時葉圣陶先生對其的解釋,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先賢們當初施行規范化的目的:為了各民族、各地區同胞間更為順暢地交流,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發展。然而,隨著漢語規范化的進行,也有人開始質疑漢語規范的必要性。2004年4月2日,錢乃榮教授的《質疑“現代漢語規范化”》被轉刊在北大中文論壇后,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眾多知名學者甚至普通網民對此各抒己見,爭論長達三年半之久。錢先生認為:“語言拒絕規范化,‘語言規范化’的提法,與語言的本質不相符合,與語言學的理論的ABC也相違背,人的語言系統是開放性的集合,世界上凡是開放性的東西都不可能規范化或標準化。” [2]觀點雖然有些偏激,但也非毫無道理。時代在進步,語言在變化,我們要正確認識規范化的含義。

我們要明確,規范化背后所代表的不是絕對的標準化。漢語規范只限定了方言的使用范圍,并不是禁絕方言;漢語規范也不是限制個人風格的發展,它只是規定了不同風格出現的條件,去掉了其中多余和不科學的成分,使語言使用和理解更準確。那場關于規范化的爭論也不是全無意義,有些觀點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承認語言的變化是一種復雜系統的運作,但這并不是說就“不是規范化能一筆帶過的”。正因為漢語言的變化過程復雜,在一定時期內有其自身的穩定性和變化性,我們才更要對其進行一些特定的規范,以便于能夠更好地了解現代漢語,使交流更為便捷。之所以會質疑漢語規范化,個人認為可能與我國在規范化進程中走入的一些誤區有關。例如1979年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其簡化漢字不夠成熟、合理,過于急促。但我們并不能因此便否定開展相關工作以來的成果。標準而規范的現代漢語,有利于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官方語言和聯合國工作語言的使用,有利于國際交往和漢語的推廣工作,有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對于網絡資源的開發建設、信息處理等方面亦有重要意義。

二、漢語規范化的具體實施

開展現代漢語規范化工作,關鍵要確定正確的實施方向。“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 [3]因此,如呂叔湘先生所說,現代漢語的規范化,具體應該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大的方面展開。但根據《現代漢語通論》當中的論述,我認為將語音規范置于漢字使用規范中討論更合理。

首先漢字的規范化主要包括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四方面。有關定量,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淘汰異體字、更改生僻地名、統一計量單位等方法精簡了漢字字數,并于1988年月頒布了《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和《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為漢字的規范化夯實了基礎。定形工作主要包括繁體簡化、異體整理、字形整理以及筆畫、部件規范等方面。隨著《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簡化字總表》、《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頒布;現代漢字的正體字確定,再有后來《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確定現代漢字的筆順規范,字形的規范化工作已經取得較大成績。第三是定音,普通話的聲、韻、調系統以及異讀字的規范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在輕聲、兒化方面我們仍需努力。另外,既然現代漢語以北京語音為語音規范,我們就要提高北京話自身的明確性和統一性,加快普通話等級標準和水平考試的推廣工作。最后是定序,主要運用在字典和輸入法,定序法有音序法、形序法和義序法。

詞匯作為語言三要素之一,比語音和語法要來得靈活。面對紛繁復雜的詞語,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中本身存在著問題:異形詞(包括同素顛倒詞、異形等義詞和異形外來詞)、生造詞以及誤用詞等,對于這些,我們要用一定的標準去規范。取舍詞語時,我們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1)普遍性原則。對于經常使用的詞語,應吸收到普通話詞匯體系中來,并確立其“規范詞語”的地位。注意吸納詞語我們不僅要接受基礎方言里的詞語,對于文言詞、外來詞、方言詞、專有詞也要一視同仁。(2)明確性原則。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我們都應讓對方理解自己表達的意思,因而在詞匯規范中,我們要避免生澀難懂、含義不明確的詞語。

至于語法,語法是詞的變化規律和組詞成句的規律,包括詞法和句法兩大部分,它具有很強的概括性、穩固性和民族性。由于語法與語音、詞匯兩大要素的內在特點有較大區別,在語法規范方面所要遵循的原則也有所出入。在語法研究領域,很多問題如動詞的劃分、副詞的歸屬都還存在著爭議,對此我們要做到“稍安勿躁”,隨著研究的進步,在討論中尋求提高。需要遵循的原則如下:(1)習性原則。我們要尊重語言事實和語言習慣,對于約定俗成、歷史遺留下來一直使用的語法方式予以接受。(2)發展原則。漢語語法具有穩固性,不代表它就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和語言的發展,語法也會悄然轉變。我們要審時度勢、靈活變通,切勿“一根筋到底”。(3)理性原則。語法研究中我們應保持理性的頭腦,對新興的語法要有批判接受的理性態度。

三、漢語規范化所面臨的問題矛盾

當今計算機已經在全國基本普及,然而隨之也帶來網絡用語規范問題。事實上,網絡用語也有優劣之分,我們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諸如“給力”、“微博”這些已經基本全民應用并且對于人類進步有利的詞匯,我們可以欣然接受,這是語言發展的必然性。但像“你妹”、“”這些不文明、對社會發展不利的詞語,我們則要予以否定。在這里,還涉及到語言規范與發展的矛盾問題,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新興詞匯可能會對漢語造成不好的影響,索性就指定嚴格標準進行規范。但社會的發展是必然的,語言的發展亦如此,我們要順應其發展,漢語的規范化工作應側重在預測語言發展的趨向以及指導語言的正確發展方向上。“語言中新現象、新詞匯從出現到定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磨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好引導工作,漢語本身會吸收當中的有用成分而排斥無用成分。” [4]此外,近年來在影視作品、綜藝節目中也不斷出現語言規范錯誤。例如“皇后”題詞事件就曾經鬧得沸沸揚揚,這就暴露出目前在漢語規范上有些工作仍需要改進。

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在這個時代,我們現代漢語的規范化工作并未停歇。我們要認識到現代漢語規范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在規范化進程中我們所面臨的難題,試圖與時俱進地解決它們。那么,在漢語規范的道路上,我們必將收獲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葉圣陶.什么叫漢語規范化[J].江蘇教育,1955(23).

[2]錢乃榮.質疑“現代漢語規范化”[J].上海文學,2004(4).

現代漢語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語體修辭語體風格

劉勰《文心雕龍》的《定勢》篇中提到:“因情立體,即體成勢。”這里的定勢就是說在記述事物和表達情感時,要選擇適當的語體。由于要表達的內容不同,采用的語體自然各異。語體不一樣,為表達而借助的修辭現象和修辭方式也隨之有別。劉勰的“定勢”說,成為功能修辭學的一個先聲。20世紀30、40時代,蘇聯學者維諾格多夫試圖從功能角度來研究語言在不同社交情景和言語方式中的各種不同選擇。自此功能修辭學,即為了適切交際的需要,對那些采用不同語體的不同修辭的研究,逐漸形成。“功能修辭學的興起,使人們在對傳統修辭學研究的基礎上,強調了對各種語體的研究。從功能的角度來研究語言材料的使用,并從語言材料使用的范圍和功能來研究修辭現象。”功能修辭學彰顯了各種語體因其使用的修辭不同而有別,說明了修辭在語體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修辭學上對于語體的關注,引發了修辭學中“語言風格”這個不可或缺的研究領域與語體產生某種必然的糅合,形成語體風格。關于語體風格,張靜認為“語言風格是指運用語言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特點的總和。”其中的“特點的總和”就是“語體風格”、“個人風格”、“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和“表現風格”。此外,張志公也說:“語言風格是語言藝術的綜合表現”這里的“綜合表現”也包括了“語體風格”的內容。再者,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中提到的“風格變異”指的就是“語體風格”。還有程祥徽的論述――“風格只有在語言環境中表現出來,它是社會的、集體的語言在特定交際環境中的變體”中的“變體”更具體地區分了“科學論證的言語風格”、“公文程式的言語風格”、“文藝作品的言語風格”和“日常交際的言語風格”。語言風格是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變異的、富有特定言語格調的、有著綜合特點的語言。學者專家們對于“語言風格”的闡述中都不約而同地要對“語體風格”加以分析。其實也就是說“語體是一種風格,即功能風格。不同語體,有不同特征,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這樣語體和風格的緊密關系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它還和民族風格、時代風格、個人風格、表現風格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可見,因為語體是由于言語環境不同而區分出來的言語的功能變體,所以語體與修辭、風格就有著密切的關系。用王德春先生的話來說便是:“修辭方法與風格是服從于語體、為語體服務的;另一方面,修辭方法和風格又為語體現實化提供了基礎和必要條件。”

語體風格,作為一種語言風格,它指的是為了適應不同的交際目的、內容、對象和場合,所運用的適切一定語體的語言材料和修辭方式的言語體式的特點總合。語體風格通過風格手段體現出來。語體風格是語言風格的基本類型之一,它與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和個人風格并列。語體的分類標準不一,各種語體風格的特點也就不同。不同時代不同研究者都有不一樣的分類標準。劉勰《文心雕龍》中把語體分為10類,還列舉出了各種語體風格的特點,劉之前的陸機在《文賦》中將語體分為10類,并指出了其不同的修辭要求。這是古代漢語語體分類具有代表性的主張。而到了現代漢語的語體分類,更顯紛繁復雜了。陳望道《修辭學發凡》把語體劃分為“實用體和藝術體等類,或分為公文體、政論體、科學體和文藝體等類。”(8)這兩種以語體的目的任務為標準的劃分被一些研究者繼承并深化。鄭遠漢《研究語體中的幾個問題》將語體分為科學體、藝術體和談話體等。而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則把語體先大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書面語體又區分為“文藝語體”、“科學語體”、“政論語體”和“公文語體”四個變體。大多數學者認為:“語體分類應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方面來探討。外部因素是交際環境的特點,即交際的目的、任務、領域、場合、條件和方式等,這是語體形成的制約因素;內部因素是語言的特點,即在交際環境的制約下,為實現特定的語體功能而使用的語言手段,這是語體得以形成和體現的物質材料因素。無論那一種語體在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這兩個方面都有其特征性,這種特征性就可以使各種類型的語體互相區別開來。”

語體從交際目的和方式可以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口頭語體又叫談話語體,它又可分為日常談話語體、演講語體和廣播語體三小類。書面語體也叫書卷語體,它包括藝術語體、事務語體、科學語體和政論語體四小類。其中藝術語體是接近談話語體(即口頭語體),而跟科學語體、事務語體和政論語體有很大差別的一種書面語體。藝術語體又分為詩歌體、散文體和對白體三小類。

以上從語體的定義、來源、風格和分類等所顯現的各種特點。現代漢語語體有著自己的民族特性,不同于其他語言的語體。現代漢語語體中的談話語體和藝術語體及其關系是現代漢語研究課題中的一個關鍵突破口,筆者企圖就這個論題做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駱小所.修辭探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158.

[2]張靜.新編現代漢語下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229.

[3]張志公.現代漢語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22.

現代漢語范文第4篇

關鍵詞:幾乎;簡直;副詞;差異

1、性質歸類

比較“幾乎”和“簡直”二詞,首先要清楚其在現代漢語中的性質和地位。

1.1“幾乎”的性質歸類

“幾乎”一詞的性質分類一直存在爭議,李泉在《副詞和副詞的再分類、詞類問題的考察》中將“幾乎”一詞劃入程度副詞;馮傳強、方頤、張誼生也認為應把“幾乎”歸入程度副詞;而楊德峰在《漢語水平與漢字等級大綱》中把“幾乎”歸入語氣副詞。本文將“幾乎”作為程度副詞來進行分析。

1.2“簡直”的性質歸類

對于“簡直”的歸類問題主流說法主要有兩種:將“簡直”歸入實詞,如黃伯榮、廖序東的《現代漢語》,胡裕樹的《現代漢語》,周建設的《現代漢語教程》等;將“簡直”歸入虛詞,如馬建忠的《馬氏文通》,趙元任的《漢語口語語法》,熙的《語法講義》等。本文把“簡直”作為語氣副詞進行分析。

2、語義分析

2.1“幾乎”的語義分析

1.《現代漢語八百詞》把“幾乎”歸為程度副詞,語義分析如下:

⑴表示非常接近,差不多。

例如:幾乎我們班所有的人都參加了本次獻愛心活動。

⑵表示眼看就要發生而結果并未發生;差點兒,用在動詞前。

例如:事情幾乎就要辦成了,最后卻功敗垂成。

2.《現代漢語虛詞用法小詞典》(1984版)把“幾乎”歸為副詞,語義分析如下:

⑴有將近于的意思,表示所說的同實際情況差不了多少,強調相差細微。

例如: 大家都說,我和妹妹長得幾乎一模一樣。

⑵有“差點兒”的意思,多指不希望發生的。

例如:如果他剛才不提醒我,我幾乎全忘了。

2.2“簡直”的語義分析

1.《現代漢語八百詞》(1999年版)中對“簡直”的解釋是:副詞,強調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含夸張語氣。例如:我簡直地不知道怎么才好。

2.王自強編著的《現代漢語虛詞用法小詞典》(1984年版)把簡直歸為副詞,語義分析如下:

⑴有“完全是”、“實在是”的意思,帶有夸張的語氣。

例如:這件事如果你不提起,我簡直忘得干干凈凈了。

⑵有“竟然、真是”的意思,表示強調。帶有肯定的語氣。

例如:一個十多歲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來,簡直叫人無法相信。

⑶同“是”連用,表示驚嘆或者不滿。

例如:你簡直是胡說八道!

3、“幾乎”與“簡直”的比較分析

“幾乎”和“簡直”兩詞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一對副詞,它們有相同之處,語義特征中都呈現出程度義和主觀性,而且它們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換用,因為人們經常從口語中感覺不到兩詞具體有何區別,意思也不深究。但是在很多的情況下,“幾乎”和“簡直”兩詞是不能互換的,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的敘述。

3.1語義的差異

從“幾乎”和“簡直”的語義分析可以看出,“幾乎”的義項是表示差不多,接近于某一事實。而“簡直”的義項是,強調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含夸張語氣,是強調某一事實。“幾乎”和“簡直”兩詞都有程度義,但它們強調的重點不盡相同,“幾乎”表示的是接近所說意思的程度,而“簡直”表示的是強調所說意思的程度。 “幾乎”后面的加周遍性詞語表示接近周遍意義,“簡直”后面加周遍性詞語表示強調。以“老師要求他做的這幾道題幾乎都做錯了”和“老師要求他做的這幾道題簡直都做錯了”為例,“幾乎”則表示錯題的個數幾乎接近所做題的總數,沒有明顯的強調意味,表述很科學;而“簡直”則有強調這一事實的意思,帶有些許的夸張。

3.2語用差異

“幾乎”和“簡直”兩詞不僅在語義上有差別,在語用上也存在著差異。不僅在程度意義的深淺方面有差別,而且在語用的上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上也有區別。

3.3程度意義深淺方面的差別

從整體上來說,“簡直”所表達的程度意義比“幾乎”的強,因此“簡直”所修飾的成分基本上都有程度意義。有些自身本來沒有程度義的成分在受到“簡直”的修飾時就會獲得臨時程度義。

例如:①他們的人簡直沒一個靠得住,不然的話我也不會到下級去調人了。此例中“幾乎”可以代替“簡直”,但換掉之后,語氣就沒有換之前那么強烈了。

例如:②除了夏威夷、阿拉斯加,她幾乎把美國轉了個遍。

“她”并沒轉個“遍”,而是接近,因為“夏威夷、阿拉斯加”是例外。上述的句子一般而言不會使用“簡直”,這充分說明了“簡直”的程度比“幾乎”高,“簡直”表達的是沒有例外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編.現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7).

[3]陸儉明,馬真.現代漢語虛詞散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5]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1982,(1).

現代漢語范文第5篇

關鍵詞:“著(·zhe)” 語法意義研究

現代漢語語法學界對“著”的相關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領域: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共時研究主要研究“著”的分布和語法意義;歷時研究主要研究“著”的語法化歷程。下面對這兩個方面研究的得失成敗做一簡單梳理。“著”在文本里也可以寫作“著”。為了行文方便,本文“著(·zhe)”一律寫作“著”。

一、共時研究

(一)呂叔湘先生的研究

呂叔湘主編(1980:585—594)對“著”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屬性上,將“著”定性為動態助詞。

2.句法分布上歸納為:“緊接在動詞形容詞之后,在動詞、形容詞和‘著’的中間不能加入任何成分。”

3.語法意義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正在進行。

(2)用在動詞、形容詞后,表示狀態的持續。

(3)用在存在句中,表示以某種姿態存在。

其次,他還討論了“著”所分布于其中的“動1+著+動2”句式、“形+著+數量”句式和“動/形+著+點兒”句式及其語法意義。

呂叔湘先生比較全面地總結了“著”的分布,但關于“著”的語法意義,他僅僅概括了前兩種分布中“著”的語法意義,即“正在進行”和“狀態的持續”,而對其它幾種分布中“著”的語法意義是否與之相同,并沒有論及。所以可以說,呂先生既為“著”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以后各家都在此基礎上圍繞以下問題有所綜合或有所發展。

(二)其他學者的研究

1.對呂叔湘觀點的綜合或發揮

關于“著”的語法意義的研究最多,說法也最為紛紜。此處僅僅列舉以下諸家的研究。

劉月華(1983)認為“著”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這種持續又可以分為五個小類;

馬希文(1987)認為“著”的語法意義表示狀態,分為“在動作過程中”的狀態和“動作產生的結局”的狀態;

Chauncey C.Chu(屈承熹1987)認為“著”的語法意義是表持續;

陸儉明(1999)認為“著”表示行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

戴耀晶(1991)認為“著”表持續,具有三項主要的語義內容,其中兩項為持續性和動態/靜態二重性;

Timothy Light(1991)認為“著”的核心意義是慣性;

金立鑫(2008)認為“著”的核心意義為“持續”,但其內部有兩個不同的變體,即行為持續和狀態持續。

以上幾家或綜合或發揮了呂叔湘先生的觀點,關于“著”語法意義的論述大多只是術語上的區別,其內涵基本一致。

2.細化或深入

2.1“狀態”和“持續”是不同層面的意義

木村英樹(1983)認為表動作進行的“著”(未完成體)和表狀態持續的“著”(完成體)不是同一個語法范疇。表狀態持續的“著”具有結果補語的語法性質,是時態詞尾和結果補語之間的過渡性成分。

劉寧生(1985)對木村英樹(1983)的觀點做了發揮,認為“著”的語法意義為狀態持續和動作進行,并認為二者處在語法化的不同階段,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他認為“著”的兩種語法意義與動詞內部兩個對立的語義范疇(兩個變體)動作與狀態有密切關系。這一解釋與馬希文(1987)所說的“狀態與動作的這種關系是動詞語義的固有成分”相仿。

2.2“著”表達的時間起止點

石毓智(2006)認為“著”是進行體標記,既可以表示動作開始和結束之間的進行,又可以表示動作結束之后的持續狀態。其時間位置為說話時刻之后(不包括說話時刻)到將來的某個時間。

陳立民(2006)的觀點則正好相反,他認為“著”表示“一個事件從過去持續到現在(與說話時間同時,或者是與參照事件時間同時的部分)”,并指出其使用的語義條件是“參照事件在帶‘著’事件進行過程中發生并和帶‘著’事件并存”。

兩家觀點迥然相異,石毓智較好地解釋了簡單句,陳立民較好地解釋了復合句或復句。所能解釋的語法現象正好成互補分布的態勢。

2.3運用新理論的解釋

(2003)運用認知理論討論“著”的原始意義對現代漢語“著”的影響,認為[附著]義通過轉喻、隱喻轉化為時間和空間上的[無界],現代漢語“著”的“持續”“進行”義由此而來。

尚新(2009)運用意象圖式理論對“著”進行研究,認為使用“著”時,主體對事態的概念空間化配置處于“前景—背景”圖式中的“背景”的位置,但是由于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的差異,在這一點上并不是絕對的,因而“著”也可以出現在“前景”的位置上。

2.4關于“著”的性質

自從呂叔湘(1980)提出“著”是動態助詞后,劉月華(1983)、陸儉明(1999)也持相同觀點。熙(1982)認為“著”是動詞后綴。木村英樹(1983)認為“著”是補語性詞尾,宋金蘭(1991)認為是多語義、多功能的虛詞,戴耀晶(1991)認為是表示體意義的形式,李訥與石毓智(1997)、尚新(2009)認為是體標記。

二、歷時研究

現代漢語語法學界基本認為現代漢語“著”是由古代動詞“著(著)”語法化而來的,但是對其語法化歷程,各家說法則不盡相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一脈相承說:李訥、石毓智(1997)討論了體標記的誕生機制,認為“廣義上看,體標記是動詞補語的一種”,現代漢語“著”主要的四種用法語法化順序為:存在句——連動句——狀態持續——動作進行。

(二)一分為二說:孫朝奮(1997)認為現代漢語中“著”的不同用法是由“著”動詞義的不同分化而造成的。動詞“著”同時分化為介詞性處所詞和趨向詞,前者發展為“著”的進行體,后者發展為“著”的完結體。

(三)一脈相承+一分為二說:蔣紹愚(2006)認為“著”本來是具有“附著”義的動詞,經過連動結構和述補結構語法化為表示動詞持續貌和進行貌的動態助詞。

(四)認知說:(2003、2009)認為[附著]是“著”的原型義,這一意義通過轉喻和隱喻投射到空間和時間上,即表現為現代漢語“著”的共時、伴隨、持續進行等意義。

三、已有成就與遺憾

以上各家對“著”的研究從共時到歷時,從語法分布到語法意義都已經比較詳細和周到了。但是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局限性和“著”本身的復雜性,對“著”的研究還存在如下一些令人遺憾之處。

(一)對“著”的語法意義的概括缺乏系統性。

“著”的使用從語素到句子、一直到篇章語體,影響面極廣,部分學者僅僅在句法層面考察“著”的分布,或僅根據對一些短語或句子的分析,就匆忙得出結論,而根本不曾考慮其在句類層面的分布,更不考慮語體分布,不免存在以偏概全之嫌。

(二)所用語料或有欠全面,或不分語體進行考察。

有些學者的語料往往是隨意列舉的或內省式的,缺乏現實語料的真實性,因而也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更多學者則是不作語體分別地研究“著”的句法分布,而只得出了一般性結論。

(三)受印歐語語法學影響太大。

主要表現為,受印歐語“體”(aspect)的影響,一定要從漢語中找出所謂的“體”范疇及其表現形式,理所當然地認為“著”就是“進行體”的形式。

參考文獻:

[1]戴耀晶.現代漢語表示持續體的“著”的語義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2).

[2]胡樹鮮.“著”的表情狀方式的作用[J].四平師院學報,1981,(3).

[3]黎天睦.論“著”的核心意義[A],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C].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4]劉剛.試論“著”的用法及其與英語進行式的比較[J].中國語文,1980,(1).

[5]劉寧生.論“著”及其相關的兩個動態范疇[J].語言研究,1985,(2).

[6]陸儉明.“著”(zhe)字補議[J].中國語文,1999,(5).

[7]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8]木村英樹.關于補語性詞尾“著/zhe/”和“了/le/”[J].語文研究,1983,(2).

[9]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门源| 奉贤区| 巴中市| 乾安县| 永胜县| 墨玉县| 西乌| 会宁县| 前郭尔| 新营市| 安义县| 西安市| 顺义区| 定西市| 集贤县| 奎屯市| 庆阳市| 普洱| 奇台县| 虹口区| 宿松县| 亳州市| 塔河县| 涞水县| 闽清县| 洪雅县| 兴安盟| 临泽县| 黔西县| 伊吾县| 咸丰县| 晋州市| 阿荣旗| 南平市| 泾源县| 华阴市| 广灵县| 灯塔市| 元氏县|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