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神經病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神經病學一向被認為是難懂難學的學科,既抽象又復雜。我們針對神經病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啟發性原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見習質量顯著提高。
1 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不能認為學生們都上過神經病學大課,有了理論知識,故每次見習前不需要準備,只要讓學生看一下神經科典型病例,對病情進行講解即可。學生對每次見習的目的及內容如不能掌握,就會影響對神經科學習的興趣。我院神經內科見習一共3次,每次3學時。充分安排3個小時見習時間,同時每次見習課前認真閱讀實綱,了解本科病例,掌握全科有神經系統陽性體征的患者,耐心做好說服工作,使其配合教學。神經系統查體很重要,每次見習都要重點演示神經系統查體,讓每位同學有動手的機會,并及時指出不正確的地方。
2 培養學生對神經病學的興趣
首先告訴學生,神經病學具有與內、外、兒、婦科學相同的二級學科地位,與神經生物學、神經解剖學、神經遺傳學等十幾門神經科派生學科的發展互相滲透、互相推進,因此未來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正如許多科學家預言,未來社會是腦科學社會。應提高學生對神經病學的興趣,激發在本科見習中求知的欲望[1],同時對行為、語言、情緒、注意等腦的高級功能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并進行有關量表測定,如MMSE(智能量表)、ADL(日常生活量表),從而激發學生們對腦的高級功能產生濃厚的興趣。
3 用理論指導實踐
神經科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神經系統查體,它是神經科入門的關鍵。見習第一次課時我們即系統講解神經系統的檢查方法、步驟和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隨后選擇兩位病情較輕、能配合的患者,讓同學分組當場練習,要讓每位同學有當場練習的機會,以便及時糾正錯誤,使人人過關。如:查眼球的運動時,檢查者手指應距離患者60 cm,并通過Ⅲ、Ⅳ、Ⅵ顱神經的檢查講解如何判斷周圍性、核性、核間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查角膜反射時,讓患者向一側注視,檢查者用捻成細束的棉絮輕觸其角膜,由外向內,注意不讓見之;腱反射檢查時,患者必須兩側肢體姿勢一樣,叩診錘力量一樣,檢查結果才準確。反過來讓同學們對照書本進行比較,實行“學習―實踐―再學習”的模式,讓每位同學熟練準確的掌握基本功,為以后的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4 初步掌握臨床逆向思維,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學生在理論學習時,首先是學習病因、病理,由此引出臨床表現、治療及預后。而臨床中是從臨床表現、體征,反過來對疾病進行診斷。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包括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定位診斷主要靠神經系統查體。定性診斷則是根據神經系統定位,在結合年齡、起病形式,與基礎學科,如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等廣泛聯系,由此得出疾病的診斷。在見習中應有意識地把臨床表現和診療與有關解剖、病理生理、藥理學等基礎知識聯系在一起講解,使學生們融會貫通,由最初的死記硬背轉化為理解式記憶。例如肝豆狀核變性基本病因是銅代謝障礙,由此產生大量的銅沉積于全身各組織器官,而沉積于神經系統最常見于基底節,故震顫為神經系統最初表現。治療包括減少銅的吸收及促進銅的排泄。
5 重視病例討論,充分利用其它途徑的教學素材
近年來通過臨床教學發現,病例導入式教學較之傳統教學在提高醫學生臨床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值得在醫學院校推廣[2]。通過病例討論可培養學生通過學習神經系統的有些重要體征來掌握神經病學專業知識。但有時帶教時會沒有典型病例。可以通過其它途徑來了解臨床癥狀和體征:(1)病例討論:課堂上所講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一定的距離,為了更好掌握,應進行病例討論,養成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可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廣泛聯系,提高綜合分析的能力。(2)以其他病種的體征來代替。如無“脊髓灰質炎損害”的病例,可用“肌萎縮側束硬化”代替,同樣表現為脊髓前角損害。(3)多媒體教學具有復合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線性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教學可形象生動、直觀地演示某些典型病例。
參考文獻:
[1] 周昌菊,宋美玉.科學教學與創新思維[J].實用預防醫學,2003,6:34.
[2] 魯 明,肖衛忠.病例導入式教學在提高醫學生臨床分析能力方面
的探討[J].醫學教育,2004,3:36.
【關鍵詞】神經病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088-01
醫學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研究的熱點。以傳統授課為基礎(LBL)的學習模式因缺少互動、無法有效激發學習熱情、與日益先進的教學手段不匹配等問題正逐漸被以問題為基礎(PBL)的學習模式所取代。PBL教學法是有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orrow首先提出并試行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1]。這種教學方法采用基礎學科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五個階段代替“組織教學、復習、授新、鞏固、練習”等傳統教學法,突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習知識從圍繞問題的解決展開,在臨床醫學的學習過程中擁有不可比擬的優點,是目前西方先進醫學教育國家和學校的主要教學模式。然而,在我國因缺乏經驗、沒有成體系的教材、教學資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等問題制約了PBL教學模式的全面展開,只停留在小規模的試驗階段[2]。從目前研究情況看,單純PBL教學模式的效果在不同學習階段、授課人群及學科間的的效果不同,對復雜的臨床學科,如神經內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選擇LBL、PBL或者兩者結合,否則容易出現重點偏移、難以達到知識的有效掌握、學生滿意度低等問題。
神經病學是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防的一門臨床醫學學科。與其他臨床醫學學科相比,神經病學更抽象、對基礎知識要求更高(尤其是神經解剖學)、臨床表現更復雜,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神經病學是神經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體系涉及神經組織胚胎學、神經解剖學、神經電生理學、神經病理學、神經免疫學、神經影像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眼科學、神經生物學等多門科學,不同的疾病譜、疾病的不同環節對上述基礎科學知識的掌握要求不同, 將LBL、PBL選擇性的結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下文結合LBL及PBL教學模式的特點,以神經系統變性病帕金森病為例探討上述方法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是臨床中老年人以無力為主訴就診的常見原因[3]。在發病機制、解剖結構基礎、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等方面基本上能夠融匯貫通的一個典型疾病。損害的解剖學結構直接導致了臨床癥狀,而臨床癥狀和體征是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關鍵,治療也是在解剖學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所以在帕金森病的教學中,解剖學是基礎也是關鍵。在發病機制和解剖學部分,應該以LBL教學為主,在LBL教學中,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要呈現形式。讓學生們熟悉掌握基底節核團的組成以及相互之間的結構學聯系通路與功能學聯系通路,在抽象的二維平面解剖基礎上,以三維動畫形式呈現尾狀核、豆狀核和蒼白球的位置、紋狀體多巴胺能與膽堿能系統的平衡,用生動的視頻展現功能失衡所引起的臨床表現,強化學生的視覺記憶,幫助復雜機制的理解,使錐體外系的概念在腦中抽象形成。正常的結構和功能框架建起來后,就可以進入以典型病例為先導的PBL教學模式,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教學。當一名老年患者以肢體無力、震顫、行動緩慢等典型表現就診時,結合病史及臨床治療分析很容易想到這個病。但如果表現不典型或者在早期以單獨癥狀出現時,就要綜合分析,以問題為啟發,提示學生們主動思考損害可能的部位,也就是定位診斷,如肢體的無力是錐體系損害還是錐體外系損害?錐體系與錐體外系損害表現出來的無力怎樣區分?錐體外系損害引起的強直少動的功能學和解剖學基礎是什么?震顫是哪種震顫?意向性震顫和靜止性震顫各自的解剖學基礎是什么?帕金森病產生震顫的原理是什么?想要控制這種震顫可以想到的干預方式有什么......。這樣就可以在逐步推導原因和結果的過程中將疾病的全貌呈現出來,既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對學習的熱情,也利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易于疾病的掌握。在治療上,目前對帕金森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手術治療為輔,兩者的治療目標都是盡量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這部分可以采用LBL與PBL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如前所述,藥物治療也是基于解剖和功能異常提出和進行的,可以以問題為導向比如多巴胺能的減少可以怎樣改善?膽堿能的亢進怎樣抑制?根據中樞神經系統內遞質的合成與分解規律,藥物的治療可以有哪些靶點......,在大體上給出治療靶點和方向后,以LBL教學方式,板書出具體的治療方案,在過程中自然分類了目前治療的藥物及藥物作用的機制,避免了刻板記憶。通過對LBL、PBL及兩者的選擇性結合,實現了對帕金森病發病機制、解剖學基礎、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及治療的有效教學,重點突出、內容生動、容易理解,將理論知識與臨床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授課效果的目的。
通過舉例教學,我們認識到不同教學方式各自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疾病的教學也應該有主有次,綜合利用。神經系統疾病譜龐雜,臨床表現復雜,同一疾病可以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相同的臨床表現可以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其自身的特點導致了神經病學成為臨床教學的難點,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者本身對疾病的把握程度決定了教學方式的選擇和教學課件的制作,紙上談兵者不能很好的利用兩者的優勢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授課者應當在精心設計課程的基礎上,認真選取病例,針對性的設計問題,將LBL和PBL緊密結合,根據授課內容靈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工具為教學內容服務,達到最佳效果,為繁復的神經病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東華,高岳,薄紅,董靖竹。PBL教學法在我國臨床教育中的應用所存在的問題。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年第1期,P99-100頁。
1.方法
實驗組采用Seminar教學法,教學具體步驟如下:學生分組和主題確定:將30名學生分成5個小組,每小組6人,授課教師根據本校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要求,將教學內容確定為一個個討論主題,教師提前1周將每個討論主題的題目發放給各組學生,并引導學生自學。學生自學:各小組按照討論主題,通過預習課本及網上查閱資料等方法來準備相關討論材料,并制作課件及討論提綱。小組討論:教師先講解重點知識點,并引入討論主題,各小組選1名代表發言,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和參與討論。總結評價:授課教師總結本堂課關鍵知識點和學習重點,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目標。課后以討論小組為單位上交學習報告。對照組應用講授教學法教學。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和教學滿意度調查。
2.考核與評價
(1)理論考試。學期末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考試,采取同一試卷,試卷評閱根據評分標準統一進行。
(2)問卷調查。自行設計滿意度問卷,問卷共設十個項目,每項均按Likert(李克特)5分量表計分,非常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不確定為3分,不同意為2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
3.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考試成績對比
實驗組的平均成績為(85.66±6.00)分,高于對照組的平均成績(80.33±6.6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問卷調查分析
【關鍵詞】 椎管內麻醉;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療效觀察
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無論是手術麻醉還是術后鎮痛,均可以給予患者椎管內麻醉,但是,有部分患者在進行椎管內麻醉后會出現短暫性神經病學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對于椎管內麻醉后患者發生的并發癥,如何有效避免,是臨床醫療工作者關注的重點[1]。為了進一步探討椎管內麻醉后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方法及療效,本文選取江西省興國縣第二醫院收治的椎管內麻醉后發生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患者40例進行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內麻醉后發生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患者40例進行臨床觀察,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的例數均為20。其中,觀察組中男12例,女8例,患者的年齡最小的為20歲,最大的為40歲,平均(273±84)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患者的年齡最小的為19歲,最大的為39歲,平均(264±89)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臨床比較。
12方法給予觀察組患者糖皮質激素及麻醉性鎮靜藥治療,如地塞米松10 mg,靜脈注射1次/d,以及每晚在睡前給予患者劑量為25 mg的地西泮進行治療,并且與患者多加交流,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積極面對。對照組患者僅僅采取常規安慰措施,沒有進行特殊治療[2]。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3觀察指標給予患者視覺模擬量表進行評分,為5分制,分數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大[3]。
14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 P
2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5 d內,疼痛癥狀得以消失,對照組患者在10 d內,疼痛癥狀得以消失;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視覺評分,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椎管內麻醉會導致患者出現血壓下降,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患者呼吸停止,喪失意識,偶爾還會導致患者發生硬膜外血腫、神經損傷及毒性反應等不良癥狀,近年來,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在進行椎管內麻醉后會發生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導致患者出現這一癥狀的原因,直至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大多學者認為主要是下述幾種因素致病的:①給予患者椎管內麻醉后,患者會出現不良反應,特別是利多卡因,這些物在人體中會出現毒副作用,容易引發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②局麻藥會對患者體內的神經細胞產生影響,溶解神經細胞膜,一旦神經細胞膜被溶解,就會很容易引發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③椎管內麻醉中,使用的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等藥物,這些藥物會增加患者體內的鈣離子水平,體內鈣離子水平上升,就會使神經細胞壞死,神經細胞壞死就會導致患者出現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④腰麻后,由于物在患者腦脊液中發揮作用,導致谷氨酸鹽水平上升,對運動神經元會產生不良影響,導致發生病理變化,也會導致出現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⑤術中穿刺導致的機械性損傷,也會對患者的神經元產生影響,導致發生神經缺血,這也是導致出現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的一個原因[4]。
椎管內麻醉后,要想預防患者發生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就要做到下述幾點:①給予患者麻醉時,在保證藥物能夠發揮麻醉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降低藥物的濃度。②要保證麻醉平面具有足夠的寬度,防止局部過度積聚物,并且術中避免多次穿刺,損傷神經。③對于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脊柱外傷患者,避免給予患者強化[5]。另外,一旦患者出現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就要及時給予患者積極的治療,使患者病情能夠迅速得到緩解。本次研究中,通過給予觀察組患者特殊治療,使患者的癥狀能夠快速緩解,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薛蒙椎管內麻醉術后脊髓神經損傷2例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9,17(5):385386.
[2]陳燕,何亮,衡新華椎管內麻醉后神經病并發癥600例分析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11(6): 99102.
[3]劉萬楓,王珊娟,杭燕南椎管內麻醉后的神經病并發癥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1):85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neurology teaching. Methods: 98 students of medical of 2010 leve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integrating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simple theoretical teaching method.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a theory 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knowledge level;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carrie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evaluate the subjective effect of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Results: The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3.54±10.46)and (77.52±11.64)(P
關鍵詞: 小組討論教學法;教學方法;神經病學;腦血管病
Key words: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thod;neurology;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6-0245-02
0 引言
神經病學是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及骨骼肌疾病的一門臨床醫學學科,因其知識結構復雜、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成為教學的難點。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要求,廣大教學工作者不斷嘗試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教學法作為以討論為主的一種合作學習形式,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視。本研究主要觀察小組討論教學法在神經病學腦血管病章節中的教學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0級全科醫學班學生,共98人,其中,50人為對照組,48人為實驗組。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由同一教師授課,教材均為7版《神經病學》。
1.2 教學方法
1.2.1 對照組:教師教學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講授主要內容為腦血管病的分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教學時數為8學時,分兩次授課,第一次授課結束后叮囑學生做好復習及預習工作。
1.2.2 實驗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實驗組學生隨機分為8組,每組6人,設小組長、記錄員,明確分工。由同一教師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進行課堂講授,教學主要內容與對照組相同,但教學時數為6學時。第一次授課結束時,布置討論病例,囑同學以小組為單位查閱資料,相互討論,記錄討論意見。第二次授課的最后2學時為小組討論時間,各小組代表陳述組內討論結果,之后進行組間討論,教師負責引導討論方向、控制討論進度、組織紀律,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評價,使學生對討論內容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實驗組總教學時數為8學時。
1.3 教學效果評價 兩組學生8學時教學結束后,即刻進行理論測試,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理論測試題目自神經病學題庫中抽取,測試內容為腦血管病相關知識,滿分為100分,時間60分,試卷有效回收率100%。同時,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評價小組討論教學的主觀效果。問卷統一發放,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處理 理論測試成績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知識掌握度比較,實驗組(83.54±10.46)與對照組(77.52±11.64)比較,P
2.2 實驗組學生對小組討論教學法的主觀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3 討論
神經病學作為一門臨床醫學學科,其內容繁多復雜,邏輯性強。神經系統不僅與全身其他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其不同部位損害,臨床表現各異;神經傳導徑路抽象難懂,學生理解記憶相對困難[1]。神經病學的教學工作一直是醫學教育中的難點。隨著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多媒體輔助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神經病學的課堂漸漸遠離枯燥乏味,而小組討論教學法的應用,又為神經病學的課堂增添了活力。
小組討論法是指一群人,聚集在同一時空下,彼此使用語言、非語言及傾聽的方式相互溝通,協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的活動[2]。小組討論法作為一種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向活動和雙向活動,而是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以小組合作探索為主,使每個學生在小組中充分參與課堂教學,交流思想感情,交流知識[3]。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理論測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小組討論教學法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實驗組學生對小組討論教學法的主觀評價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認同此教學方法。筆者考慮小組討論教學法以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積極主動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主動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整合,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記憶,知識理解充分了,自然會應用,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要提高。另外,小組討論不僅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還為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平臺,合作學習的過程,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理論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及溝通能力,為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在組內成員意見有分歧時,學生會努力找尋足夠的依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亦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在病例討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疾病的診斷依據、輔助檢查、鑒別診斷及治療方案,在一個個疑問逐漸被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如何表述觀點,如何應對組間提問,如何證實自己的觀點,在思考及組織語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及應變能力會逐漸提高。學生積極參與整個討論的過程,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學生理解及記憶所學知識。
綜上所述,小組討論教學法在神經病學腦血管病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值得合理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瑞紅,李芳.案例教學法在神經病學教學中應用的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370-372.
[2]李明月,馬慧瓊,潘可嘉等.應用小組討論教學法的研究[J].職業,2012,2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