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賣炭翁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零數表示法。整數與零數之間用“有”(讀yòu,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又”)字來連接。
如:①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記》)
②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二、分數表示法。
1.與現代漢語一樣,用“幾分之幾”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漢書?地理志》)
2.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與“之”,翻譯時應補上。
②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段于鄢》)――“參(三)國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別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中間均省略了“分”,翻譯時應補上。
三、虛數表示法。虛數是帶有夸張的數字,用來突出數量的“少”或“多”,與實際數目關系不大,有的甚至全無關系。
1.用數詞“一”表示“少”。如:若九牛亡一毛。(《報任安書》)――“一”,極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萬”及其倍數作虛數,一般表示“多”。
如:①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但這類數詞并非都表虛數,要根據上下文內容辨其虛、實。
如:船頭坐三人。(《核舟記》)――此處的“三”即為實數。
四、概數表示法。概數,即約數,表示與實際數目接近的數目。
1.用“十”“百”“千”“萬”等整數表示概數。
如:①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石鐘山記》)――“百人”不是具體數。
②《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詩經》實際上有三百零五篇,這里說“三百”篇,是取其概數。
2.用兩個鄰近的數字表示。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3.用基數詞前加“且”“將”“約”“幾”“蓋”“可”“無慮”等表示。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用基數詞后加“所”“許”“余”等表示概數。
如:①一車炭,千余斤。(《賣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十人所。(《西門豹治鄴》)
五、序數表示法。
1.在基數前加“第”。這種情況較少見。
如: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活板》)
關鍵詞:文言文;誦讀;方法;激趣;擴展遷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0-0127-02
有專家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漢語言學習好比一棵樹,文言文學習是這顆大樹的根須,現代文學是茂密的枝葉。”文言文是經過千百年的淘洗流傳下來的精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可是在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下,很多語文教師,幾乎每堂課都在遵循“字字落實句句對譯,原意照搬”的原則,生怕漏掉了哪個詩詞的意義和用法。久而久之,在枯燥的記憶和背誦中,學生丟失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們常念一首打油詩:“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話文,三怕周樹人,四怕周作人。”聽了讓人想笑又笑不出來。文言文居然是學生們認定難度系數最高的語文學習內容,的確值得語文教師深思。文言文到底該教什么?怎樣讓學生用慧眼欣賞文言文的美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立足吟誦,以讀代教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特別強調讀。初中文言文大多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學生較易上口。大聲朗讀、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自主學習課文,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解讀課文,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論語十則》一文,可設計師生對讀、接力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文字后面的意義也在讀中悟出來了。學生大量誦讀,熟讀成誦,會增強語文的感悟力。
二、授人以漁,學會方法,搬開文言文翻譯的攔路虎
古人云:“供人一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生受用。”文言文要教給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時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諸如翻譯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在教學中,應圍繞“學生為主體,教師適當點撥”的方式,把課堂還原給學生。以虛詞“之”為例,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用法,明確“之”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見用法是三種:一是做動詞,去、到;二是做代詞,結合具體語句翻譯;三是做助詞,除了在結構助詞中翻譯成“的”,其余大多時候都不翻譯。這樣,學生掌握了規律,以后在解釋“之”的意義和用法時,就可以對號入座。
三、縮短文言文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學生的潛在動力源于興趣。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愿意學習文言文。很多文言文都可以畫成精妙的圖畫。筆者在教授《醉翁亭記》時,要求大家根據課文內容畫出心中美景,第二節課反饋交流時學生們興奮地將準備好的圖片拿出來。接下來讓各小組代表上來展示自己組的作品,并解說自己圖片的內容。師:剛才那一副一副美麗的景物畫真讓我們大飽眼福,這些畫中,浸潤著作者濃濃的情感。你們認為課文要表現的感情是什么呢?能用一個字來說明嗎?生:學生齊聲回答:“樂!”師:“樂”字就像一根彩線連綴起各幅畫面。那么文章圍繞“樂”寫了哪些內容呢?請圍繞“樂”字根據文章三、四節設計一些問題。(請學生各自設計,然后小組交流,找出較好的兩個問題寫在黑板上共同交流。)生1:太守為什么快樂?因為太守看到了美麗的風景,所以快樂。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想法嗎?生2:我認為除了美麗的瑯琊山風景外,還有太守喝醉了酒的快樂。生3:老師,我不贊成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因為山上根本沒有酒,他們喝的是泉水,怎么會喝醉呢?太守是因為看到人們這么開心才快樂的。師:誰能找出說明人們生活得開心的句子?隨著教師的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揮灑自如,情感逐漸更細膩,思維越來越敏銳,在想象的天空中他們的思緒盡情翱翔。
四、擴展遷移,延伸課外增強實效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的精華,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構思、優美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去揣摩。僅僅解決了語言文字關,了解了文字的大意是遠遠不夠的。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循序漸進過程。由粗知文章的內容,到了解文章的結構,到懂得語言運用的技巧,再到能復述文章的大意,最終要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所以,教師有必要選擇一些與課文難易相當、人文性較強的課外文言文作為訓練材料來訓練學生。當然,也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的練習,一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消化、吸收,讓這些優美的篇章“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養,二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如學完了《賣炭翁》,可讓學生發揮想象,把這則故事改寫成現代文。再如教學《孫權勸學》,筆者嘗試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利用課下時間排演課本劇。終于正式“演出”了,學生們的表現令人非常滿意。每一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現了很多亮點,帶來很多驚喜。事實證明,學生的體驗表演絕對勝于“講課+練習”的效果。這些引導學生“神入”和“移情”的練習,仿佛讓他們穿越遙遠的年代,馳騁想象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美德。這些新穎活潑的開放性習題,充分開拓了學生的創意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他們探究古詩文的興趣。
記得特級教師韓軍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身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員,我們一定要積極探索,大膽嘗試,讓每一位學生拿到開啟文言文大門的鑰匙,將那沒有被世俗污染的世外桃源展現在學生面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仍將“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
參考文獻:
[1]張鴻苓,張銳.中學語文教學[M].光明日報社出版,1987.
[2]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初中語文卷[M].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