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唐詩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文體學;音美;形美;意美
一、引言
唐詩是我國古詩詞的經典代表。但在詩歌翻譯中,要保留其音韻、形式和意象絕非易事。對此,許淵沖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論。他說“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形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3]。筆者擬從文體學的角度出發,賞析許先生在翻譯《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三美”。
二、原詩解讀
要賞析譯文,首先得分析原文。《送元二使安西》原詩“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本詩為詩人王維的贈別之作。詩作前兩句從渭城清晨著筆,道明與友人贈別的地點、季節,同時渲染出當時的氛圍,表達了深切的離情。“新”字渲染出春雨初歇、楊柳青翠嫩綠的場景。后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勸”和“更”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意。全詩意境高遠,意蘊深刻。
三、譯詩中的“三美”
此部分從文體學角度出發,賞析許先生所譯《送元二使安西》的“三美”。譯詩名為 “A Farewell Song” [2],譯詩為“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2]
1、詩的音美
詩的節奏韻律被稱為詩的音樂性。“所謂音樂性,是指詩歌在形式和語言上所具有的與音樂相同或相近的藝術特征”[1]。欣賞詩歌便包括享受其節奏和韻律。所以譯詩就得保留原詩音韻。語音可象征語義,完美語音可喚起人們的遐想。因此,要體味詩歌的婉轉曲還之美,必須分析其音律規則。不同的音位組合使得音質有長短、大小、剛柔之分。如流音/l/、/r/、/m/、/n/常暗示和諧、寧靜、低沉的氛圍。譯詩中的“raised”和“morning rain”使用了/r/、/m/、/n/三個流音,整個譯詩的基調寧靜、低沉,這與原詩的寧靜和諧呼應。音長也能影響詩歌節奏,長元音和雙元音放慢節奏,短元音可加快節奏。譯詩選用 [ein]和[i:n]押韻。[ein]音余音繚繞,綿延婉轉的離別之情躍然紙上。相較之,而[i:n]音顯得短促,表現了友人離別在即。談到詩的音長、節奏和格律,譯詩與原詩都是四行,每行長短均勻,平均詞數約為10詞。原詩首尾句押韻,譯詩隔行押韻,采用了抑揚格,譯文每行字數約為10詞,每行音節均為12個,與原詩的節奏基本一致。
2、詩的形美
除了韻律,內容和形式也是詩的重要要素。詩之所以為詩,完全由其形式決定。因此,在詩歌翻譯中,如何再現原詩形美特征關乎譯詩成敗。在譯詩中,將詩名譯為“A Farewell Song”。“farewell”暗示讀者詩人將與友人惜別,形式簡潔優美,語輕而意重。首句“wet with morning rain”利用了頭韻,視角新穎,從中可看出譯者精心建構的形式之美。“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中一個介詞“by”便顯示了“willows”和“tavern”的空間位置,陳述了事情發生的地點、時令,營造出青青楊柳繞酒舍的場景,為后面敘事做下鋪墊。第三句譯詩中“again”與首句的“rain”押韻,將其放在句末,更表現詩人對友人的不舍,此處譯詩與原詩取得了同樣效果。“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的句式與原文基本一致。“陽關”的翻譯不僅保留了原詩意象,也使譯詩保留了形式美。
3、詩的意美
“意美”是“傳達了原詩意美而沒有傳達音美和形美的翻譯,雖然不是譯得好的詩,還不失為譯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沒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譯了”[3]。在譯《送元二使安西》時,譯詩第一句意境就很優美,“wet with morning rain”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第二句使詩人與友人離別的場景具體化。“willows”在古詩詞中常用來抒發與親友的離愁別緒。“fresh”和“green”使得青青楊柳的形象更為立體。“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中的意象是詩人與友人分別在即,二人在酒舍里小酌,以敘離別之情。最后一句的“陽關”不僅是個地名,而且是被賦予了特定文化含義的意象。讀者見到“陽關”,即能聯想到朋友離別的場景。為了達到同樣的表現效果,許先生并未直譯,而是譯出了它的深層含意。該句中的“more”在整首詩的結尾平添了友人即將離別、依依不舍的韻味。
四、結語
總體而言,許先生所譯《送元二使安西》可謂詩歌翻譯的精品。譯文在保證原詩音韻美的同時,使用諸多翻譯策略保留了原詩形式美。許先生睿智的選詞將原詩細節和意境重現得細致入微,這充分體現了他一直主張的“三美”論,對唐詩外譯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培榮.略談詩歌的文體特征[J]. 渭南師專學報,1998, 46-48.
[2]許淵沖, 唐自東, 沈占春. 唐宋名千家絕句100首[M].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一、從了解時代特征入手解讀名人名詩
唐詩完成了古典詩歌各種形式的創造,古體詩的五古、七古、樂府歌行,近體詩的絕句和律詩,無不齊備,這些詩歌形式,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深遠的格律詩體。
唐詩流派眾多,高手如云,風格各異,百花競艷,星光燦爛,盡出其中。并涌現出許多著名詩人,傳承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詩,成為后人學習的楷模,尤其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可謂是登峰造極,影響最大。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我們閱讀和欣賞唐代詩歌時,必須從語言入手。由于詩歌語言高度精煉而又含蓄,并且帶有詩人強烈的感情,欣賞時要仔細琢磨,反復思考。閱讀和欣賞唐詩,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三個步驟,來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首先,解讀詩歌原文細探深刻涵義。
讀詩,首先接觸的是語言。詩的語言容量大而含義深,我們要深入了解,不能淺嘗輒止。如杜甫的《登高》詩的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個字中有八層意思: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離家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悲涼的秋天,四可悲;重陽佳節,沒有飲酒樂事,只是登臺,五可悲;孤零零一人獨自登臺,六可悲;帶著多種疾病登臺,七可悲;人生百年,而自己年過半百,潦倒終身,八可悲。我們只有掌握了兩句詩全部的內涵,才能了解詩人杜甫“悲秋”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其次,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情感。
詩是抒情的載體,沒有感情,就難稱為好詩。但詩中所抒發的感情是多種多樣的,它是用壓縮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而這種表達有時是很含蓄的,如張禎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表達了宮女哀怨、悲傷的感情。李白的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則表達了依依不舍的感情。
最后,反復吟誦后方能感受出詩歌語言的樂感美。
唐代的格律詩要求字數、句數固定,句式整齊,字平仄相間或相對,并要求押韻;律詩要求對仗,以上這些,使得詩歌音韻和諧,聲調鏗鏘。詩歌的停頓和抑揚頓挫,詩歌的節奏與音韻和諧構成詩歌的音樂美,音樂美只有在吟誦時才能表現出來,如王之煥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吟誦起來音韻鏗鏘,旋律婉轉,悅耳動聽,使人心曠神怡。
二、從詩歌的整體上把握藝術形象
閱讀和欣賞唐詩時,我們從語言入手后,就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古人評王維的詩說:“詩中有畫”。詩中的畫面,往往情景交融、人境合一,這就是藝術形象。如《商山早行》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形成了一幅畫,塑造了一個藝術形象:早上行人急于趕路,雞叫時就起來了,從茅屋出來,這時月亮還掛在天上,路上沒有行人,他從鋪上厚厚的霜的板橋上走過,留下了一串鮮明的足跡。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的詩句:“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全詩營構出一幅畫:日夜孤舟停泊岸邊,放眼望去,天地寥闊,江中月影流動如涌,烘托出大江東去的氣勢。四句詩塑造出江流雄渾、天地遼闊的藝術形象,可謂完美。唐代詩歌很注重寫景,景物具體生動,創造許多藝術形象。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微風燕子斜,細雨魚兒出”,等等,其詩中意境實在感人至深。
三、從作者生活環境的遐想中欣賞語言和藝術的想象之美
“詩言志”。“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是作者主觀思想情感的表達,不過有的詩是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的。如杜甫的《登高》一詩,詩人由登高所見的悲涼景象,聯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西南、客居異地的悲涼遭遇,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表現了作者不向封建統治者低頭,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詩歌既是作者主觀思想情感的表達,又是對客觀現實生活的反映。它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如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刻畫了琵琶女這一藝術形象,描寫了自己遭貶謫后的不幸生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沉感慨,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因此,要把握詩歌的深刻內涵,我們就要聯系作者的身世、時代的特點和社會背景去仔細揣摩。
四、用先進教學手段營造學習情境
一、分好學習小組是實施小組教學的前提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分組之前必須要對自己的學生有個比較詳細的了解。如哪些學生對信息技術特感興趣,哪些人動手能力強,哪些人策劃能力強等等,我們把學生先分下類,然后再去按不同類別去組合。組長是學習小組的關鍵人物,所以必須要具備良好的知識基礎和組織能力。因此,分工里最關鍵的一環就是組長的選擇。教師可以采取自我推薦和組員投票相結合的方法選出的組長。這樣做學習小組內的成員能夠優勢互補,每名成員的分工也都是根據其特點來確定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教學順利實施的關鍵
如果分組完成后,教學還和平常一樣,那無疑是失敗的。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呢?教師可讓小組間進行學習競賽,比速度,比效率,比作品,從而讓學生在一種追趕的氛圍中去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地去聽教師指揮,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當然光比賽沒有必要的獎勵也是不行的,否則就不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獲得成功的滿足感。當然更多的是語言上的鼓勵,也可以適當準備一些小禮品。對待那些暫時落后的學習小組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幫助他們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精心設計課堂.適時掌控課堂教學節奏是小組教學的保障
1、《半是蜜糖半是傷》徐莉是女二喜歡的人是袁帥。
2、《半是蜜糖半是傷》是由于中中、吳建新執導,羅云熙、白鹿領銜主演,高瀚宇、王以綸、趙圓瑗、安唯綾、管梓凈聯合主演,肖燕特別出演的青春勵志偶像劇。
3、該劇根據棋子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患有重度眼淚過敏癥的江君多年后在職場重遇童年玩伴袁帥,卻發現對方處處與自己為敵,經歷了一番番風霜雪雨后,兩人冰釋前嫌慢慢相知相愛的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教師要關懷學生,樂于奉獻。
人們把教師比作蠟燭、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教師應該像蠟燭一樣為學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園丁一樣精心栽培心愛的花木,對學生要親切關懷、耐心幫助、平等相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傾注全部的愛。這種愛是對學生嚴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統一,是對學生未來的深切關注,這種愛應該是經常性的、公平的,不能只關心學習好的同學,而對“后進生”冷若冰霜。因為教師的歧視和偏心,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挫傷其自尊心,從而導致他們拒絕教師的一切要求,產生逆反心理,自暴自棄,覺得前途渺茫,最終會棄學。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尊敬,就必須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全部傳授給每一個學生。真誠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熱愛學生的具體體現。如果學生犯了錯誤,教師要及時地批評教育;教師本人犯了錯,也應該學會說“I’m sorry.”并注意改正。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教師要對學生滿懷期待之心
人們之間的相互期待,一定會給人的思想和行為造成巨大的影響,事實上期待就意味著一種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對人格的肯定和評價。學生成績的好壞,有一部分取決于教師對學生能力的信心。期待也是一種激勵的方式,這種激勵可以激發學生積極而熱烈的情緒,使他們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攻克一切難關,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期待本身也是社會的一種要求,它可以使人們懂得怎么樣去做一個受人愛戴的人,怎么樣去對待別人。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對自己的學生滿懷希望、充滿期待,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德、智、體等諸方面逐步得到完善。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所信任的希望,學生一旦得到了這種滿足,他們就會受到鼓舞和振奮,就會產生巨大的學習興趣和信心。相反,就會失去一切信心,學習成績就會直線不降。
三、教師的授課要幽默風趣,能夠吸引學生。
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影響學生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有邏輯性,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所以,教師在語言表達中既要注意準確性,又要使其富于藝術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語教師應講究語音、語調、節奏的抑揚頓挫,要有一定的動作和表情來幫助對語言進行渲染,使其能更強烈地吸引學生。有些演員在表演時,什么道具都沒有,卻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這就是語言的魅力。由于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教師更要做到語言形象、生動和直觀,而且運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踐。例如,我在教字母O和Q時說:“O的腦袋后長了一條小辮子,就變成了Q”;在教基數詞變序數詞時,我編了一個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一、二、三全變,八去t,九去e,f代ve,去y加ie,再加th。”不規則動詞的變化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記憶的難點,我分類給學生編了許多口訣,如:初中范圍內i-a-u變化的單詞:“開始(begin)游泳(swim)下沉(sink)喝(drink)響(ring)了唱(sing)(肚子咕咕叫)。”過去式和過去分詞相同且結尾是ought或aught:“想(think)買(buy)戰斗(fight)教(teach)抓住(catch)了帶來(bring)(插一句‘世界需要和平’)”等等。這些順口溜既讓學生很快記住了這些變化,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信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而不是灌輸者。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另一個語言的民族和另一種語言民族的思維世界,而不是單純地訓練學生“說話”。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融會貫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內容,把握教材的精髓,要選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擴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話題,使學生在話題中能充分發揮所學知識,這樣既鍛煉了語言交際能力,又復習鞏固、創造性地應用了新舊知識,能激發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語知識。教師在課堂上要用啟發式教學,話題提出來,并不一定要在課堂上把什么都講完,應留有余地,也不一定有問必答,給學生一些啟示,激勵他們課堂外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