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荀子勸學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秳駥W》開篇,荀子便開門見山指出君子所應具備的第一準則,即永無休止的學習。與孟子“性善論”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荀子說:“夫薄愿厚,惡愿美,狹愿廣,貧愿富,賤愿貴。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本唧w說,無論德行高尚的君子,還是道貌岸然的小人,他們最初的本性都有“好榮惡辱,好利惡害”,即惡的一面。這就是人的自然性,它是與生俱來的。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性如不加以節制,不僅會影響個人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還會擾亂社會秩序,甚至給社會帶來災難性的損失。所以必須經過后天不斷的學習,逐漸提升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方可縮短與君子的距離。《儒效》篇說:“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而師法者,所得乎積,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币簿褪钦f,師法是摒除惡念、積累善行的重要途徑。所以荀子將師法稱之為“人之大寶”。他說:“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珊??曰:其唯學乎!……上為圣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只要肯學習,還有什么能夠阻止我們改變自己性惡的一面,還有什么能夠阻止我們向君子的華麗蛻變呢?可見,要想成為君子,必須秉承“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永無止境的學習。那么到底學些什么呢?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睙o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有我們可學習的長處。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皩W歷史,學賢人,學習一切可值得學習的優秀技能,崇高品質,成為君子便不再遙不可及。
“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金就礪則利”?!?a href="http://www.0312yh.com/haowen/144442.html" target="_blank">勸學篇》還強調了成為君子的第二個條件,即痛苦的磨練,艱難的鍛造。荀子認為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所以每一次與惡的本性決絕,都需經歷心理上痛苦的煎熬和行動上艱難的付出。荀子曰:“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孔子被尊崇為中國的圣人,為了傳播自己的仁政思想,一輩子四處奔波,饑腸轆轆,風塵仆仆,卻終不改其初衷。顏回一生追隨老師,“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但他卻不改其樂。伯夷、叔齊避紂投周又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一生花竹、憤世嫉俗、孤標傲岸的鄭板橋也在其列。他們拒絕了人世間的繁華,放棄了凡夫俗子的安逸,只為心中的理想,堅守自己的情操,這乃是君子不同于常人的德行,令常人自愧不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本硬坏袕V博的學識,而且要日日反省自身。荀子曰:“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所以要時刻警惕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的腐化墮落,警惕周圍環境施加給我們的糖衣炮彈,這就需要不斷的反省。那么反省些什么呢?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簡言之,就是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規范。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強調社會生活中“禮”對人們行為的約束。那么耳不聽聲、目不視女色、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堪稱君子。日日以“自省錄”剖析自我,也是努力的在向君子靠攏。而孔子是將自省發揮到極致的人。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所以孔子成為了圣人。
“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販)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備焉”。在荀子看來,圣人是君子的最高境界。所謂圣人,即具備了人一切美好的品行――仁、智、禮、義、信、廉、恥,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只有孔子被尊崇為圣人,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只是被稱作亞圣,而注重提高自身修養的荀子也只能望塵莫及。同樣讓人稱道的還有宋儒,他們為了正心修身,平日準備一個空盂和黑白兩種豆子,每當心中起一善念,便向盂中投一白豆,心中起一惡念,便投一黑豆。這樣的積累,善心便無堅不摧。
一日,吾正伏幾觀書,忽見一蟲,其腹生六爪,皆如黑線,幾不可見。身小若櫻桃,玲瓏小巧,赤質 而元 章,吾甚異之。吾無意間將此蟲翻轉。后吾觀此蟲:已復爬起矣。吾心疑之,欲觀其復爬之過程,遂將其翻轉。但見其六爪亂揮,身軀亂抖,可憐之狀,吾亦不忍。方欲助之,見其抓吾放于一旁之尺邊,猛翻起,身幾斜而后正,則復爬起矣!吾奇之,乃翻舉尺于空中,其競能吊爬于尺背而不松,真奇蟲也!
嗟夫 !蟲皆如此,人亦可乎?荀子于其《勸學篇》中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則凡事鍥不舍,即成!
其蟲雖小,不足一提。但其予吾啟示,吾雖不知其名,而銘記其亦矣!
摘 要:本文通過對《荀子》一書引用《詩經》民歌的材料疏理,針對其中篇目引用《詩經》文學句式,闡釋其運用價值,說明荀子對先秦文學資料的有效保存和運用的一分功勞。
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后一位大師,也是學術上成就卓越的一位大家。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人,時人尊稱為荀卿,又名孫卿。其生卒之年,無從考定,大約活動于公元前298-前238之間。生于趙,游學于齊、秦,仕于楚,為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楚殺春申君而荀卿廢,終老于蘭陵。其一生行事與孔、孟相類:始則講學,繼而周游、出仕,終則著書。
荀況被稱為是繼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師,《韓非子·顯學》把他列為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之一,亦被學人稱為先秦時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正因為是集大成,故在其著述中不時吸收前代學者、思想家的思想素養,以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對《詩經》《書》《春秋》(左傳)《論語》《易》等典籍材料,是左右逢源,隨手拈來,運用自如,從而形成通才之文博大精深、學者之文嚴謹周詳、老者之文老練淳厚的特點。
一、荀子對《詩經》民歌的引用情況
荀況的著作《荀子》,現存32篇,筆者對《荀子》篇中的《詩經》民歌的引用做些疏理,以此為證。比較眾家的征引《詩三百》,荀子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癖好?,F將引用《詩經》情況摘要證之。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詩·小雅·小旻》)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詩·曹風·鸤鳩》)
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詩·小雅·采菽》)
——《勸學篇》
詩曰:翕翕呰呰,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詩·小雅·小旻》)
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詩·小雅.楚茨》)
詩曰:不識不知,顛帝之則。(《詩·大雅.皇矣》)
——《修身篇》
詩曰:物其有矣,唯其時矣。(《詩·小雅·魚麗》)
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詩·大雅·抑》)
詩曰:左之右之,君子宜之。右之左之,君子有之。(《詩·小雅·裳裳者華》)
——《不茍篇》
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蒙。(《詩·商頌·長發》)
——《榮辱篇》
詩曰:雨雪灣灣,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屢驕.(《詩·小雅·角弓》)
詩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詩·大雅·常武》)
——《非相篇》
詩曰: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詩·大雅·蕩》)
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詩·大雅·抑》)
——《非十二子篇》
詩曰: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詩·大雅·下武》)
——《仲尼篇》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詩·大雅·文王有聲》)
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靦面目,視人罔極。作此好歌,以極反側。(《詩·小雅·何人斯》)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詩·小雅·鶴鳴》)
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于已斯亡。(《詩·小雅·角弓》)
詩曰:平平左右,亦是率從。(《詩·小雅·采菽》)
詩曰:維此良人,弗求弗迪。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詩·大雅·桑柔》)
——《儒效篇》
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詩·周頌·天作》)
——《王制篇》
詩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綱紀四方。(《詩·大雅·棫樸》)
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詩·大雅·抑》)
詩曰: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云歸哉。(《詩·小雅·黍苗》)
詩曰:鐘鼓喤喤,管謦玱玱,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詩·周頌·執競》)
詩曰: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詩·小雅·節南山》)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詩·曹風·鸤鳩》)
——《富國篇》
詩曰: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為之則存,不為則亡。(《詩》逸詩)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詩·大雅·文王有聲》)
——《王霸篇》
詩曰:王猶允塞,徐方既來。(《詩·大雅·常武》)
詩曰:介人維藩,大師為垣。(《詩·大雅·板》)
詩曰: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詩·大雅·抑》)
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詩·大雅·文王》)
——《君道篇》
詩曰: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詩》逸詩)
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小雅.小旻》)
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詩·大雅·抑》)
詩曰: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詩·商頌·長發》)
——《臣道篇》
詩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民勞》)
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詩.大雅·抑》)
——《致士篇》
詩曰:武王載發,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詩·商頌·長發》)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詩·大雅·文王有聲》)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詩·曹風·鸤鳩》)
詩曰:王猶允塞,徐方既來。(《詩·大雅·常武》)——《議兵篇》
詩曰:介人維藩,大師維垣。(《詩·大雅·板》)
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詩·大雅·烝民》)
——《強國篇》
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詩·周頌·天作》)
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詩》逸詩)
——《天論篇》
詩曰:明明在下。(《詩·大雅·大明》)
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遝背憎,職競由人。(《詩·小雅·十月之交》)
——《正論篇》
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詩·小雅·楚茨》)
詩曰:懷柔百神,及河喬岳。(《詩·周頌·時邁》)
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詩·大雅·泂酌》)
——《禮論篇》
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蕭,有風有凰,樂帝之心。(《詩》逸詩)
詩曰: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詩·周南·卷耳》)
詩曰:墨以為明,狐貍而蒼。(《詩》逸詩)
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詩·大雅·明明》)
——《解蔽篇》
詩曰: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詩·大雅·卷阿》)
詩曰:長夜漫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不言兮。(《詩》逸詩)
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靦面目,視人罔極。作此好歌,以極反側。(《詩·小雅·何人斯》)
——《正名篇》
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
詩曰:百川沸騰,山冢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詩·小雅·十月之交》)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詩·曹風.鸤鳩》)
——《君子篇》
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詩·國風·東方未明》)
詩曰:我出我輿,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詩·小雅·出車》)
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詩·小雅·魚麗》)
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詩·小雅·綿蠻》)
詩曰:我言維服,勿用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詩·大雅·板》)
詩曰:溫恭朝夕,執事有恪。(《詩·商頌·那》)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詩·大雅·既醉》)
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詩·大雅·既醉》)
詩曰: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詩·豳風·七月》)
詩曰:如切如蹉,如琢如磨。(《詩·衛風·淇奧》)
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詩·小雅·無將大車》)
——《大略篇》
詩曰: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詩·邶風·柏舟》)
詩曰: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卑民不迷。(《詩·小雅·節南山》)
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焉顧之,潸然出涕。(《詩·小雅·大東》)
詩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詩·邶風·雄雉》)
——《宥坐篇》
詩曰:孝子不匱。(《詩·大雅·既醉》)
——《子道篇》
詩曰: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大息。(《詩》逸詩)
詩曰:言念君子,溫如其玉。(《詩·秦風·小戎》)
——《法行篇》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詩·大雅·烝民》)
——《堯問篇》
二、荀子對《詩經》民歌的引用價值
由此統計可知,荀子對先秦《詩經》民歌可謂爛熟于心,隨手拈來,為我所用。在現存荀子哲理散文的32篇中,除《哀公》《性惡》《樂論》等少數篇章未直接引用《詩經》詩句外,幾乎篇篇都引詩,少則一條,多則三五條,《大略》竟引用了十一條,其中還保留了五六條“逸詩”(逸詩是指不見于現行的《詩經》中的詩句),這在先秦諸子百家運用《詩經》民歌中,是絕無僅有的,這對《詩經》民歌的流傳和保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詩經》305篇,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民間,是當時黃河中下游及江漢流域的民間歌謠,它反映了周代初年至春秋中葉的現實生活。雖經過周王朝各代王宮、樂師加工修訂,孔子也做過一番“正樂”類的整理,但文學史上普遍認為它仍保留了原始民歌風貌,從一定意義上講它仍屬通俗文學范疇。自孔子對其弟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至戰國時代“賦詩言志”成了國家使節、文人策士普遍采用的一種言語方式,這對《詩經》的流傳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學派之學習和運用民歌,其根本目的在于將人們的思想納入《周禮》“以六德為本”的范圍,側重點在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在文化審美導向上也強調抑邪扶正;但在客觀上,他們相當重視屬于俗文學的教化作用。
孔子曾在《論語·八佾》中贊揚“《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對“鄭衛之聲”雖有批評,卻并不刪除鄭風、衛風之詩,他自衛返魯從事于正樂,仍很重視歌樂中的風詩,只是把俗文學、雅文學中的文詞盡量納入抑邪扶正的路子上來而已。
孟子在雅、俗文學關系上說得更為明白?!睹献印ち夯萃酢穼贩譃椤笆浪字畼贰迸c“先王之樂”,而主張“與民同樂”,把俗、雅文學藝術之別與王朝統治是否得到繼承聯系起來。
《荀子·樂論》強調移風易俗要導之以禮樂,強調要使人多聽雅頌之聲,他說:“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彼韵韧踔啤堆拧贰俄灐芬浴案袆悠渖菩摹?。雖然荀子之對于《詩經》,更偏愛《雅》《頌》之章,而對《鄭風》《衛風》之音有些批評,即“鄭衛之音,使人心”,但并不否認其重視俗文學的基本態度。
同時,荀子在《荀子》哲理散文大量地引用《詩經》的文句,一方面作為自己立論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也學習《詩經》民歌的語言形式,從而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筆者認為荀子散文句式整齊,喜用比喻、多用排比等特點,這與《詩經》四言為主的句式及比興手法亦有很大的關系。另外,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詩經》得以復出流傳,也應有荀子對先秦通俗文學資料的有效保存和運用的一分功勞。
參考文獻:
[1] 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
現在想想xxx同學這種大愛并不是橫空而來,正是來自于他平時那種樂于助人的小愛,不斷積淀而來。我想世上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一些愛心,存一份感激,我們的生活就可能變的不一樣。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身上所承載的責任更大。
我常想老師的工作,就像是在蓋房子,社會的這所大房子安不安全,能不能住,與我們老師的愛心與責任密不可分。
在學習時xxx的事跡時,讓我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兩句話:一句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一句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前一句是學生可以勝過老師,當然也可以成為老師學習的榜樣,韓愈《師說》中也有過類似的論述: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第二句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我曾經整天不停地思考,卻不如實際去做(或學習借鑒別人)的過程中得到的收獲多。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在教育部擬定的教師教育標準中,就把終身學習列為三大教師三大原則之一。一個人如果想不被時代和工作所淘汰,不斷學習,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可能是唯一的辦法。
關鍵詞:荀子;人性論;社會規范
中圖分類號:G62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14(c)-0136-02
古代中國社會具有早熟性,探究社會思想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家一直致力于尋找理想社會的運行機制和條件,而對社會規范的設計,又是其中的核心。雖然從本質上講,各派思想家都是以維護本階級的利益為出發點,但他們也都在力圖設計一種全社會普遍適用的社會規范體系,以達到社會的統一和諧,這種“社會本位主義”的思想傳統帶有濃重的中國文人氣息。荀子社會規范理論的提出,是與社會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v觀歷史,社會規范理論發展的高峰,往往出現在兩種背景之下:一是社會的大動蕩時期,二是社會的統一穩定局面形成后的一段時期。荀子思想產生于動亂的時代背景下,戰國末期,齊國紛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社會所依賴的價值體系全面瓦解。生產力因新工具的發明而擴張, 必然會帶動更多的土地資源、物產勞力等財富因素欲求的膨脹與爭奪。小到個人紛爭,大到諸侯征戎,演繹著“強者為王、先占為得”的天理,充盈著個體性惡與社會私惡的景象。
一、人性論――人性本惡
為論述其社會規范思想,荀子首先提出他的“人性惡”觀點。這種思維方式很符合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家的邏輯習慣,即“研究人性問題絕不是單從純學術的目的出發,而是著眼于如何改造那些破壞社會規范,有礙于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行為,使社會生活秩序處于和諧的運行狀態之中?!盵1]荀子認為,人性是人類天生所具有的自然傾向,“凡人性,天之就也”(《荀子?性惡》)。在荀子看來,人生而有情、有欲,如果不加節制地順縱這些,就會出現“殘賊”、“爭奪”、“犯分亂理”等不治現象。
因為人性當中本來并不具備尊尊、親親、守法、循禮的品質,故他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這段的前半句,荀子預設了人性本惡,如果任其發展,就必然會出現很多越軌行為,社會規范失效,整個社會處于混亂狀態;為塑造和諧安寧的社會氛圍,他在后半句指出,需要設置禮義、推行教化,對個體的人性加以限制和改造。一方面,他主張“化性起偽”,強調師法教化在人們社會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主張“明分使群”,以明確劃分社會等級的方式來規定每個人的社會角色分位,使社會形成統一有序的整體。
以“人性惡”為前提,荀子提出“今人之性,固無禮義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敖袢酥詯?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而不治”《性惡》。這里,荀子闡發了性惡論的真正目的,即人之性惡,是因為人之不知禮,人性需要禮義、師法來規范和引導。而這種引導、規范和教化的結果就是善,因此善不是出自“性”,而是出自“偽”,這就是荀子的“善偽”論。
二、人的社會化――化性起偽
雖然人本來都是性惡、多欲、自私的,但社會作為整體卻要求群體效應,因此,就需要把人改造成為符合社會群體要求的個體。這里,荀子所找到的社會化途徑是“化性起偽”,重習而輕性,重學而輕思,認為個人的自主判斷必定靠不住,而有賴于外在權威的矯正。荀子認為,人之性雖“不可學,不可事”,卻可以“化”,即“性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化性”是一個長期漸進積累的遷善過程。如前所述,由于人性之中先天就沒有“善”的內容,所以要通過偽(人為)和化性達到“善”就必須求之于“外”,也就是外于人本性而存在的,后天形成的禮義法度等社會內容。荀子主張“隆禮而殺《詩》、《書》”(《荀子?勸學篇》),他以禮為外在的權威規范,這也是他與孟子社會化思想的最顯著區別。[2]荀子認為,社會化的主要任務是使人的行為整齊劃一,至于內化到何種程度,不是當務之急,可以等社會穩定后再作考慮。[3]
和孟子以堯舜為理想不同,荀子標榜的人物是勤行不怠的大禹。“涂之人可以為禹”,是荀子以人后天化性起偽為依據,指出了一條普通人通過努力通向圣人的途徑。荀子肯定了后天人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人以積學、積善為起點,便能化性,從而達到圣人的境界。他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的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與天地矣”(《荀子?儒效》)。就是說,雖然人的自然天性為惡,但可以通過人為的作用趨善,只要人們向大禹一樣勉力于行,勤于為善,終有可能變惡為善。
三、社會規范論――隆禮重法
作為儒者,荀子在設計社會規范時,也持有“社會規范萬能論”,[4]致力于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 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然而和孔孟不同,荀子訴求的方式不是個體內在道德的自覺自律,而是更注重客觀實效,強調是禮法的外在約束和強制。從性本惡出發,只有借助于外在的禮法,才能對人們由于內心的貪婪、自私、狂妄、恐懼等因素引起的放縱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從而減少或避免了他人和社會可能造成的傷害。
可以說,荀子是主張以“禮”和“義”作為社會規范核心的第一人。[5]他認為,“人生不能無群”,人類和禽獸區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而人們要過集體生活,就必須區分社會角色,辨別等級貴賤,因為“群無分則亂”(《荀子?王制》),人類如果沒有名分,就一定會陷入混亂?!胺帧钡膶嵸|在于,以“禮”為標準和依據,為“貧富貴賤”規定等級,使每一個人行為規范化,通過斷長續短,使行為合乎禮的要求。
荀子認為,“禮義”是分享食物、調解爭亂、維持秩序的準則,是維護“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的度量分界。可見,禮在這里實質上具有了法的性質。作為一種社會法度、規范、秩序,它是一種社會個體必須普遍遵守的、具有強制命令性的行為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本身就是法,具有不可違背性,他撕破了孔孟儒家罩在禮儀上面的神秘而溫情的面紗,揭示了禮的本質,“故先王案為之制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荀子?榮辱》)。正如李澤厚指出的那樣,荀子的禮“不再是僵硬規定的形式儀容,也不再是無可解釋的傳統觀念,而被認為是清醒理智的歷史產物。即把作為社會等級秩序、統治法規的禮溯源和歸結為人群維持生存所必需?!盵6]
四、總結:荀子是中國偉大的社會思想家,是既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鏈條上,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沒有荀子思想的出現,就沒有從秦漢到晚清的以“禮治”為核心的傳統政治文化、政治哲學,就沒有西漢中期漢武帝、董仲舒對思想統一的完成。[7]
作為儒家一份子,荀子的思想極富創新性,開啟了儒學自我更新的范式。儒學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改造,表現出自身的開放性和兼容性。而荀子吸納法家思想于儒學體系之中,是儒學史上的第一次大的改造。他是第一個站在“群“的角度談論社會的思想家,是以“禮”和“義”作為社會規范核心的第一人。他從人性本惡出發,不再強調個體內在道德的自覺自律,而是更注重客觀實效,強調禮法的外在約束和強制,完成了儒家向法家的過渡。值得一提的是,他不是把各家思想簡單拼湊,而是站在“以儒為主,為我所用”的現實立場,消化吸收別家的合理思想,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創造嶄新的儒學。[8]為后世儒學思想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樹立了很好的典范。正是有了這種自我更新的范式及其相應機制,才使得儒學乃至禮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綿不絕,欣欣向榮的發展?;诖?清代學者汪中稱,“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9]怕是對荀子歷史功績的最高褒獎。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早熟軌跡》.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