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自然教學論文

自然教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然教學論文

自然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小學自然作為科學啟蒙教育的主要學科,可以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的科學志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受到科學自然觀、科學態度、愛家鄉、愛祖國、愛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自然教學是“行雖微而旨趣遠,出雖淺而寓意深”。它是一門科學啟蒙課,研究的是低層次的入門的科學知識。我們在實踐中感到在講授小學自然科學中,除了學習教科書,講課之外,還應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內容要生動具體,注意它的基礎性和可接受性,教學方法富有趣味性和多樣形,多讓學生動手。

鑒于小學自然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學校為了提高自然課的教育教學質量,加強了自然實驗室建設,配齊自然教學所必須的儀器和教具,鼓勵教師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學具,改善觀察、實驗條件。指導教師運用掛圖、模型、電化教學、實驗等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近年來,學校的自然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自然學科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有的教師成為自然學科的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學校還舉辦了“蘇州市小學自然電化教學現場會”。

學校根據小學自然學科的獨特性,進一步發展小學自然教學的所取得的成果,把自然教學搞得更好,以自然教學作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突破口,帶動學校其他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工作。

當前,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它自身的特殊功能和無與倫比的優越性正在教學領域中越來越普遍地得到應用。不僅極大地擴展了教學中傳遞信息的途徑,同時也迅猛地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方法,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

學校自然教學在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孫蘋老師的帶領下,從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出發,認真研究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各種教學方法、手段的功能,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改革傳統教法,不懈地探索現代化教學方法、手段與傳統教法、手段的最優化組合的規律和途徑,適應時代需求的新的教學方法體系,以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學校力求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例如,教學《眼睛的科學》(小學自然第五冊)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眼球的構造,了解瞳孔的作用,知道為什么眼睛能看到物體。教師通過掛圖、模型,可以幫助學生迅速地掌握眼球構造,再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播放《眼睛的奧秘》的錄像,結合學生利用手電筒光照射瞳孔的實驗,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瞳孔遇光線強時收縮,遇光線弱時放大的變化規律。在教授眼睛為什么能看見物體時,教師再次出示眼球模型,取出模型中的晶狀體和睫狀肌,讓學生觀察其形狀、特點,思考討論晶狀體和睫狀肌的作用。教師通過講解告訴學生,睫狀肌能收縮、舒張,從而帶動晶狀體,使晶狀體的凸度發生變化,從而使物體的像能清楚地落在視網膜上。這個原理單靠教師口頭抽象的講述及觀看模型,學生還表示不夠理解,于是教師利用了電腦設計輔助教學軟件來演示這一過程,電腦動畫畫面顯示:睫狀肌收縮、舒張,晶狀體也隨之凸度由小變大,物體的像隨晶狀體凸度的改變,清晰地落在了視網膜上。學生通過電腦軟件這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展示,對眼睛為什么能看清遠處、近處物體有了感性的認識。這樣,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眼睛的科學》這一難表述的人體生理結構形象清楚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從教學實踐問卷調查的情況就可明確地看到:

班級人數實驗內容能說出眼睛看物原理的能說出眼球構造的六⑴50只使用傳統教學15人占30%24人占48%六⑶52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結合45人占86.5%52人占100%

這堂課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興趣也很濃厚,從而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教學《大氣壓力》(小學自然第五冊)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揭開塑料吸盤衣鉤為什么能吸住墻壁這個奧秘時,教師又可利用電腦設計動畫軟件:衣鉤一邊的空氣娃娃被擠了出來,神情沮喪,另一方面可愛的空氣娃娃就把衣鉤牢牢地壓在了墻上。教學時,教師邊播放電腦動畫軟件,邊向學生講解是大氣壓力使它產生這個結果的科學道理,學生看了電腦動畫軟件,聽了教師的講解,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在教學《青蛙》(小學自然第二冊)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弄清青蛙是怎么跳躍、游泳的,教師首先讓學生對實驗桌上的青蛙進行觀察,在學生觀察了數分鐘后,教師就可運用電腦這個先進的科技設備,向學生播放青蛙跳躍、游泳時的慢動作畫面,讓學生與實物進行對比觀察,以讓他們了解青蛙是怎樣運動的。學生們一會兒低頭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會兒抬頭看看電腦播放的青蛙跳躍、游泳的慢動作畫面。不一會兒,學生們就紛紛舉手請求匯報觀察結果。通過電腦這個現代化教學手段,學生們很快完成了教材上要求完成的觀察任務。

事實證明,如果教師結合觀察、實驗使用幻燈、錄像、攝像、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分解演示,突出重點、難點,通過放大、放慢,或定格、重演,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操作,使他們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這一點從《青蛙》一課的教學中得到證實:

班級人數實驗內容能說清青蛙跳躍、游泳時的腿部動作的一⑴46只使用傳統教學方法10人(占21%)一⑶48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結合39人(占81%)

從上述可見,在當今的教學中,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相當重要的,它使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感性認識,使教師的講述更精辟、生動、形象,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自然教學中常用的儀器、標本、模型、掛圖、實物、黑板、學具等,都是傳統的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常用的手段有幻燈、投影、錄音、電影、電視,以及多媒體電腦這個具有時代特征的先進科技產物等。運用傳統教學手段中實物、標本、模型可以展示事物的現象或外表,具有立體感、真實感。學生通過視覺可以感知實物的形狀、大小、顏色、位置,通過觸覺而感知實物的軟硬、冷暖、輕重。而通過幻燈、投影、錄像、多媒體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形象鮮明、再現迅速、表現力豐富、感染力強,能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使教學內容所需要演示的事物、現象、過程全部再現于課堂,顯示了無比的優越性。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教育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教學手段中采用了各種先進設備,具有效率高、效果好、范圍大、規模大、生動形象的優勢,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積極性。

在自然教學過程中,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育各自的優勢,建立適應時代需求的教學方法新體系,可以使我們的教學達到最優化。

經過計算機輔助自然學科的教學,能夠把多種現代化媒體的視聽功能融合在一起綜合運用,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使自然課堂教學更形象,讓學生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形成大容量的信息傳送,使抽象的概念成為具體的事物,使靜止的畫面成為活動的情景,從而使學生認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恰當地把握好教學的重點,掌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啟發學生課后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得到了教師的一致好評,同時提高了自然教師的素質,不少教師在全國和省市會課中獲獎,撰寫的論文在市、區發表和獲獎。

我們感到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它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其教學效果更佳,將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認識、接受和運用。

在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中,我們認為設計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是關鍵,這就對自然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掌握計算機工具軟件的使用和制作,同時,要具備較好的繪畫能力。這樣,必須加強對自然教師的培訓,還需創設一定制作軟件的條件并給予制作的時間。

自然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當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革仍然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結構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諧統一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索和研究。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其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系形成系統的教學結構,不同的課堂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自然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師、媒體、學生”三維雙向反饋構成的信息交換系統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組合,這一系統反映了主導、信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考慮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媒體的選用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現以《金屬》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小學自然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避免單純地靠一本教科書來灌輸知識,必須把它轉化為利用投影、實物、標本等多種教學媒體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主持、評價來激勵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1、指導觀察,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銅、鐵、鋁的四個共同特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教師要善于借助實驗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第一組實驗方法自行設計第二組實驗,研究木棍、粉筆、瓦片與銅、鐵、鋁不屬于同一類物體。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組織討論,歸納總結。在學生已經完成兩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金屬有哪些共同特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實驗小組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金屬的共同特征。

4、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為了進一步掌握金屬的共同特征,教師運用了投影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了新授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同時,也擴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啟發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然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系,然后各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言,由于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

4、運用概念辯別金屬。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自然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于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色,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并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就成為一種可能。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三、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教學媒體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經常要用語言、板書、掛圖、模型、實物以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來傳遞教學信息,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媒體,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特點,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的采用媒體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開擴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能夠極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自然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一、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的課堂環境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實施愉快教學,師生關系融洽,雙方配合得好,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實施愉快教學,學生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境愉悅,情緒飽滿。在這種狀態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激活神經系統,使思維處于積極狀態。為了創造生動活潑、輕松歡快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我采取了三個“解放”的對策。

(一)解放學生的大腦,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邊聽課邊想,邊觀察邊想,邊實驗邊想,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學生想得新、想得奇。我還經常運用設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

(二)解放學生的嘴,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在課堂上我對學生沒有這不能說,那不能提的規定,而是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想說就可以說,想提問就可提,有不同的認識允許開展爭辯,即使說錯了,也只作正面指點,不進行指責,不挫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三)解放學生的雙手,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他們對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在教學中我積極創造條件,盡量滿足他們的動手要求。讓他們積極地玩,并要求他們玩出明堂來,玩出知識來。從而在動手過程中,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促使學生積極開展思維的教學方法

(一)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的加緊活動,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認識、好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特別是問題的答案與學生預想相反的問題),采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于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我教有關空氣的那幾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空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我演示了鐵絲、帶火星的木炭、帶火星的火柴棒等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物體在空氣里會怎么樣?在氧氣里又會怎樣呢?多數學生猜測回答說,會慢慢地熄滅。但演示的結果是不但沒有熄滅,而且燃燒地更劇烈。

頓時,課堂火熱起來,個別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們感到疑惑不解。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小結得出:物體在純氧中燃燒比在空氣中劇烈。為了加深學生對能幫助物體燃燒的是空氣中的氧氣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鍋里的油燒起來了,怎么辦?”、“臥室的地板小面積起火,怎么辦?”、“酒精燈的酒精倒出來后,起火了,怎么辦?”、“爐灶旁邊的柴小面積起火,怎么辦?”學生各抒已見,各有各的辦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得到了開拓,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二)在實驗中巧設障礙或矛盾,促使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為了調動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改變過去實驗時只動手,動腦少,按著課本或教師的提示,照著葫蘆畫瓢的做法,我在設計教學時常常增補一些實驗,有時還有意設置一些障礙,以促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例如在“風的形成”一課的導入新課一環中,我增補了一個演示實驗“會轉動的紙蛇”,學生看到原來不會動的紙蛇在酒精燈的上方動起來了,都很奇怪。這時我要求學生研究實驗裝置,找出其中道理。學生經過積極思考、觀察實驗發現是向上流的空氣使紙蛇轉起來。同時他們還發現飲料罐里的空氣因為受熱而上升,以及旁邊的空氣流過來補充。經過討論他們還發現了地球上的風其實也就是這樣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悅。

在“空氣的成分”一課的實驗二中,我先提出一個問題:杯子中的蠟燭熄滅了,是不是因為杯子里的空氣都用完了呢?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我趁機說:“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證明一下呢?”學生經過思考、討論,認為可以將杯子放到水中,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杯子中還有沒有空氣。接著我又提出問題: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么?要解決哪幾個問題?這樣,既動手又動腦,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然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語文教學論文是教學研究的成果體現,教學研究是語文教學論文的實踐基礎,不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寫出像樣的語文教學論文來。教學有兩種:常規式的教學和試驗性、改革性的教學。只進行常規式的教學,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寫教學總結,即使勉強寫成教學論文,也往往是沒有創見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學中認真進行一些試驗和改革,才會給教學論文提供具有獨到之處的鮮活素材,才有可能寫成有創見、高水平的教學論文。如果平素在教學中缺乏獨到的思考、獨到的作法,寫出來的東西只能是老生常談,泛泛而論,無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個自身受教育的問題。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學、再受教育。按照現代社會學、教育學的理論,一個人在社會立足應該終生受教育,讀到大學畢業、研究生、博士后畢業,也還要繼續受教育。繼續教育、終生教育是世界大趨勢,是時代的特點。但從中國國情來說,尤其從我們所處的落后地區的條件來說,國家和社會不可能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在職進修,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教師,時時處處注意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不間斷地堅持教學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業務能力和教學藝術水平的最好途徑。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學創作,不可能攤開稿紙搞“即興”。因此在平素的教學中就要做研究、寫文章的有心人。平時教有所得,要勤動筆記錄在案。日積月累,自然會形成某個觀點,體悟到某個規律,形成某個經驗,慢慢就會自然地找到寫文章的題目。確定了研究的題目之后,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確自己研究的這個問題別人研究過沒有,結論是什么,要盡量多找有關的文章、著作來看看,對自己會有所啟發。凡是參考過的文獻,應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書名和篇名。這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治學態度。在文章的寫法上,同樣也要體現這種態度,力求做到樸實平易。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寫學術論文要平易、平易,第三個還是平易……”

    語文教學論文題目的確定,與平素研究的課題自然是相關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時的研究課題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寫語文論文時的題目最好不要過大,它是把自己平時研究范圍之內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個問題寫出來。比如教語問題,如果把它作為平時研究的題目,那么不管是教語方面的活材料(口頭實踐材料)、死材料(著作、文章中已經刊登的有關論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寫文章時,可以只從里邊選擇一個點來做文章.這就是說,研究題目無妨大一些,便于擴大視野;論文題目則最好小一些,便于論述深入。小題目如果寫得深入、寫得充實,也可以成為大文章;反之大題目如果沒有東西裝,也會寫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自然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互聯網,語文,探究性學習

 

1. 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探究性學習”的概念、目的、意義,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標:通過示范性指導,學生初步掌握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標: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質疑,學會探究。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學會搜索,學會探究,學會甄別在不同觀點、思想。

【教學流程設計】

一、探究性學習示例(本課重點)

1、問題的提出

《小石潭記》是初中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語文版教材均選編入八年級上冊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為此,與該課文相關的講解、練習等教輔材料眾多。一日新授時,有學生拿著一本資料向我質疑:課本(蘇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應該改為“水尤清冽”?事實上我們手邊資料有的寫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兩點水的“冽”還是三點水的“洌”呢?

今天我們就借助互聯網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2、指導探究

提問: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該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學生討論后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老師總結: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紙質媒體(這很重要),今天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打開百度搜索(baidu.com)我們可以搜索一下幾個問題: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種教材的電子版、掃描影音版該課文的收錄情況,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錄《小石潭記》的電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兩者有何差異?可以借助網絡字典詞典。

③進行網絡搜索,看看互聯網上有沒有類似的討論,了解他們的觀點,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對此文的分析鑒賞,看對“清冽”還是“清洌”的問題能否自成一說。

3、學生嘗試搜索

學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學生搜索時,老師行間指導)

①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涼。【注意:百度百科引文與注釋,“清冽”“清洌”混用】

②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釋為“水格外清涼”。根據網絡,冀教版語文課本用“清冽”;語文版教材《小石潭記》一文中的“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與注釋中都是“冽”,但課后練習和與教材配套的《助學手冊》中的練習都是“洌”。

③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討論。一些大型語文論壇也有類似的討論,如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區別。【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題人舉例正是《小石潭記》,并且說明為什么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

4、探究分析

分組討論,甄別資料的信度(互聯網信息的去偽存真對青少年學生尤為重要),努力形成辯題或書面小論文論文范文論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斷的結果,大體可分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認為,文言詞匯多為單音節,“清”和“洌”基本同義,“清冽”則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詞法。作者用“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一句總領小石潭的兩個特征,分別照應于下文所描繪的內容。“潭中魚可百許頭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皆若空游無所依”是視覺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為感覺上的寒冷。

“清洌派”認為,“下見小潭”“見”字訴諸于視覺,當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訴諸于觸覺的“寒冷”;緊接的“全石以為底”等句都是視覺描繪,從行文的連貫性上看,應為“清洌”。

5、教師小結。

應該說結論并無對錯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學習”的概念。

【“兩派”的說法都能自圓其說,孰是孰非并不能輕下結論。而且讓老師當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換的要求。更何況連教材編者、專家學者都各執一詞或莫衷一是的東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議他們從柳宗元的生平和寫作習慣等方面繼續研究。探究沒有結論,或許就是最好的結果。】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簡要涉及)

學生網絡搜索,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詳盡解釋,網絡上類似信息極為豐富。

教師小結:語文探究性閱讀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提出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研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和研究意識的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學生探究性學習嘗試

1、教師提出若干探究話題。(也可由學生提出,不過難度較大)舉例如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般認為“連三月”就是指戰爭接連打了三個月,但當學生舉證“三月”就是具體的時間(《春望》確實寫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你又如何反駁?甚至有學生以為“春耕”時節“思鄉”“反戰”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虛指,說明戰爭曠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戲》中讀過書的“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只知道哭鬧,解決問題的是農家子弟;讀過書的“我”在發現社戲的無聊時“努力的看著”,農家少年跳罵中顯得是那樣的率真。是什么使得書生“百無一用”?結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能否談談魯迅對教育的認識。

網絡熱詞“給力”“神馬都是浮云”應如何解釋?網絡詞匯流行想象應如何看待?

2、學生討論,如何借助互聯網進行資料搜集。

搜什么?怎樣搜?

3、學生分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爭取形成書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

洪國成,江蘇儀征南師大第二附屬初級中學語文教師,職稱中教高級。揚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師,揚州市中語會理事,儀征市教育“講師團”成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东县| 慈溪市| 泌阳县| 巩留县| 巩义市| 太保市| 新邵县| 赤峰市| 阳朔县| 盈江县| 四子王旗| 黄大仙区| 顺义区| 乡宁县| 江永县| 晋宁县| 平塘县| 那曲县| 黑水县| 永靖县| 夏河县| 三原县| 德江县| 湘乡市| 安义县| 五莲县| 布拖县| 乐安县| 平度市| 涡阳县| 泉州市| 扬州市| 松溪县| 苏州市| 肥乡县| 宁夏| 阿拉尔市| 蒲城县| 沂源县| 霍城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