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春幻想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時光轉眼已到初夏
原本很青澀的我們
也都已經漸漸長大
思緒翻飛來到從前
那時我們仍在童年
在陽光下嬉笑玩耍
燦爛笑臉已成童話
回憶往事歷歷在目
色彩絢麗流光飛舞
很想與它朝朝幕幕
只是年齡已不相符
時過境遷憶苦思甜
已經不能回到從前
縱使童年讓人留戀
我們只能疾步向前
美好時光過眼云煙
星星點點都是依戀
過去經常淚流滿面
現在卻都已成懷戀
飛花過眼似水流年
我們已到遲暮之年
關鍵詞: 舒曼 《C大調幻想曲》 創作風格
浪漫主義樂派產生于十九世紀初,它既承襲了古典樂派的傳統又有許多新的突破。由于在作曲與音樂評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當之無愧成為了這一時期進步浪漫主義藝術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舒曼的創作生涯始于寫作鋼琴音樂。在這些作品中,他將豐富的想象力和詩意的語言、激烈的沖動和幻想的熱忱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1830—1840年是舒曼創作的高峰期,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包括《阿貝格變奏曲Op.1》、《蝴蝶Op.2》、《狂歡節Op.9》、《童年情景Op.15》、《克萊斯勒偶記Op.16》、《C大調幻想曲Op.17》、《交響練習曲Op.13》等。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舒曼不是停留在對古典音樂的繼承和對浪漫主義音樂的探索,而是完美地將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融合在一起。在舒曼的大型音樂作品中尤其能夠體現出他的這一創作風格,《C大調幻想曲》便創作于這一階段。這部作品是舒曼的創作進入鼎盛時期的重要標志,在其中能明顯地感覺到幻想性和主觀性的情感特征。
當舒曼評價自己這部作品時顯得愛惜有加:“我的作品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演奏,但《幻想曲》卻是個例外。”[1]這部作品雖對技巧有較高的要求,但樂曲本身卻不至于艱澀難懂,一切音符均化為情感噴薄而出。《C大調幻想曲》是一部舒曼傾注了心血和激情的作品,被后人奉為浪漫主義音樂的經典之作。
1.《C大調幻想曲》的創作背景
當李斯特于1935年成立專門委員會以籌建“波恩市貝多芬紀念碑”時,為表達對先賢貝多芬的無限崇敬和懷念,舒曼創作并捐獻了一首極富紀念意義的作品,它就是《C大調幻想曲》。這時的舒曼與他老師的女兒克拉拉正處于熱戀之中并公開了兩人的情侶關系,而他的老師,也就是克拉拉的父親,一再阻撓兩人的交往并禁止他們見面或通信。對情人的愛戀與內心的激蕩無處宣泄,音樂自然成為了僅有的途徑。雖然這部作品主要表達的是對貝多芬的景仰之情,然而在第一樂章舒曼卻寫出了對克拉拉深深的愛。因而在這部分他將激情與愛傾注其中,他在一封給克拉拉的信中寫道:“第一樂章是我所寫過的最熱情的樂曲,是為你深深地嘆息。”[2]看來,一部作品只有當融入了作曲家真摯的情感與深沉的愛,才會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和不朽的靈魂。
2.從音樂風格上看——“詩意”的本質
18世紀末的啟蒙運動和相繼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催生了浪漫主義文學,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引導人們追求自由與獨立。雖然啟蒙運動的理想最終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而“香消玉殞”,但浪漫主義思潮并未因此磨滅,而是在文學、音樂、戲劇、美術等諸多方面擴展蔓延。到了19世紀,各種藝術形式互相融合,音樂與詩歌的結合便是典型。詩歌追求音樂性,而音樂也努力再現詩的意境。而生活于其中的舒曼耳濡目染,自然也擁有了“音樂的本質,它的藝術花朵,必須是詩意的”這樣的觀點。作為一個浪漫派音樂家,他所追求的“詩”是理想面貌,是超凡脫俗,是幻想世界,是世外桃源。在歷經文學熏陶的舒曼身上,我們看到了他浪漫派的特質,他是浪漫主義精神的化身。從霍夫曼、呂克爾特、艾申多夫、海涅等詩人身上,舒曼得到了音樂創作的靈感,因而他的作品對性格與心理的刻畫極為細膩,且常有自傳性與文學性的特點。
“在紛繁的塵世之夢里,
震響著一個小小的聲音。
它透過一切的聲音,
傳向那暗地竊聽的人。”[4]
偉大詩人斯萊格爾(Fr.schiegel)的詩句被放在《C大調幻想曲》的總譜前用以替代原先的各樂章的獨立標題:廢墟、凱旋門、棕櫚葉[5]。舒曼的改動充分表達了他想要通過音樂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傳遞給愛人克拉拉的迫切愿望,因此,克拉拉動機、貝多芬《致遠方的愛人》自然成為了旋律素材,而且在表現思念之情的同時追求著詩意的手法與幻想的境界。“舒曼的所追求的詩意不是追求仙境的幻想、如畫的音響,而是詩的意境的提升并洋溢著青春般的熱情,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心靈對話”[6]。因而,只有詩的意境才能與這部作品交相輝映。為使欣賞者注意到全曲中某一部分所蘊含的詩的境界,浪漫主義作曲家的作品大多采用“標題音樂”這一創作手法。舒曼也不例外,他的大多數作品均屬于這一類型,而《C大調幻想曲》從這方面來說卻顯得不拘一格,不正符合浪漫主義音樂“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嗎?
婉轉而曖昧的和聲進行、豐富而自由的曲式結構、歌唱而意外的旋律進行、新穎而飄逸的節奏形式無不在彈指間揮灑流露,這正契合浪漫主義文學藝術中詩意的審美和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難怪舒曼要將這部作品原來的名字《廢墟、凱旋門、榮冠大奏鳴曲》改為《C大調幻想曲》,唯有如此才能表達那洋溢著詩意的幻想性風格。流露于作品一、三樂章中的熱情洋溢與朦朧幻想和第二樂章中的斗志與生機,在精神上給予人們巨大鼓舞的同時,也在幻想性的詩意中展現出他情感中的迷惘和對未來的憧憬,因此,《C大調幻想曲》從本質上而言是詩意的。
3.從音樂要素上看——個性化的音樂語言
關鍵詞: 鋼琴 演奏風格 創作特征
莫扎特是18世紀歐洲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歐洲音樂作品在資產階級革命推動和法國啟蒙運動影響下,題材、內容、形式、風格等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主調音樂取代了復調音樂,主調和聲風格得到確立。這種音樂的變革主要是以當時定居在維也納的作曲家們為中心而開展的,因此這些作曲家被后人統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莫扎特作為其代表人物之一,為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特點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部分,早期奏鳴曲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故鄉奏鳴曲(K.279―284六首),是莫扎特在旅行后返回薩爾茨堡的1774年―1775年間創作的,明顯受到海頓的影響。其中較著名的是K.283和284。G大調奏鳴曲作品K.283的第一樂章雖然是快板,但旋律甜美溫柔,就像鄰家女孩般平易近人。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都是充滿了歌唱性的對話,沒有形成性格對比,就連展開部的主題也是充滿童趣、天真活潑的。第二樂章用連綿起伏的行板代替海頓常用的小步舞曲。第三樂章雖然是急板,卻仍然延續了前兩樂章優雅從容D大調奏鳴曲作品K.284與上一首風格相反。第一樂章堅定有力,具有活力,并在展開部中運用了倒影模仿的復調創作手法,使旋律聽起來別有新意。第二樂章是少見的回旋曲與波洛涅茲,延續了明朗的情緒。在第三樂章中,作曲家創造性地運用了變奏曲的手法進行寫作,使之擴展得更長更復雜。在這首作品中,已經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創作天才。其二,曼海姆奏鳴曲(K.309和311兩首),是莫扎特1777年在曼海姆期間所作。與故鄉奏鳴曲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創作手法也有所發展。
中期奏鳴曲,即巴黎奏鳴曲(K.310、330―333五首),是莫扎特在巴黎試圖謀求職位時的創作。由于求職未果,經濟困窘,再加上母親又在巴黎病逝,因此莫扎特內心的痛苦、悲傷和掙扎都反映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C大調奏鳴曲K.330是莫扎特初到巴黎時的作品,表現出充滿希望、滿懷信心的筆觸,充滿了細膩的情趣。音樂語言樸素動人,尤其是第二樂章的旋律安靜祥和,絲毫沒有a小調奏鳴曲K.310悲劇性的預示。而在K.310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陰郁暗淡的情緒,大量半音和不協和音的大膽使用令人感到作曲家內心的不安與激動。
晚期奏鳴曲包括c小調幻想曲與及晚期奏鳴曲。其中,c小調幻想曲與奏鳴曲是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后創作的首部鋼琴作品,寫于1784―1785年。幻想曲由慢-快-慢-快四段一氣呵成,和聲新穎,調性大膽,與c小調奏鳴曲有著內在的聯系。整部作品蘊含著深沉內在的激情與悲劇性的命運。
二、鋼琴的演奏技法
在彈奏音階式經過句時,應將手臂放松,手腕要有良好的支撐,掌關節發力的同時手臂的運動為水平方向,這樣才能在具有顆粒性音色的同時又保證整句的氣息連貫。分句與踏板在彈奏莫扎特的奏鳴曲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樂譜上的標記,從指法到斷句都要十分嚴謹。于一個樂句內的不同連線,應本著句斷氣不斷的原則,在手指動作最小的范圍內換連線。在使用踏板時要格外小心,不能每小節都用,而是在彈到某些和弦時用腳尖輕點即可。踏板的保留時間不能過長,避免發出混濁的音響。此外也可以運用手指踏板法。即在彈奏分結和弦時,以一拍為單位,用手指將最低音保持住。情感表現莫扎特的作品講究“中庸”,情感要自然地由心而發,既避免過于夸張的表情,又反對一切枯燥、無表情的演奏,要有優雅的趣味,不能粗俗地彈奏。此外還要注意不能有過于激烈的力度變化。演奏他的作品必須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瓏剔透的音樂風格。具體地說,應當注意以下幾點:①旋律性極強;②要彈出晶瑩透亮的音樂;③注重樂句的處理,強弱的對比。首先,每個樂句本身必須有漸強漸弱的曲線。其次,句與句之間,必須形成強弱對比;④重視譜面上的所有標記。⑤正確地使用右踏板。一直以來,彈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應該使用右踏板,始終有著爭議。我認為應當使用,但要少而精煉,不能因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織體清晰度、句法和奏法變得含糊不清。應盡量讓人察覺不到,只是為了音色使一個難以應付的連奏變得更為容易而短時間地使用。用力與觸鍵相同,莫扎特的奏鳴曲也保留巴洛克時期的用力特點。
三、鋼琴中的連音段音與顫音
在曲子中有兩種連音方式,小連線是莫扎特最典型最有特點的音樂語言,其記譜法是將兩個音符用連線連在一起,連貫圓潤的奏出。彈奏時第一個音用手臂的自然重量放下,聲音要沉穩,第二個音手腕放松自然提起,時值稍短,聲音輕柔。
段音時有三種彈法:跳音、頓音、半連音。無論速度快慢,活潑還是悲傷,都采用不同時值來表現,發音堅定明確,慢速作品中跳音往往更富有歌唱性。這三種段音發音不同觸鍵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跳音和頓音主要用手腕動作手臂平穩動作輕快靈敏,力量集中觸鍵面小,半連音落鍵提起時用手腕來控制。
顫音時是奏鳴曲中常用的表現形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微妙的差別。彈奏時要十分輕巧、富有靈氣。
四、鋼琴的演奏風格
演奏和欣賞莫扎特的作品,須在正確理解、恰當把握之后,才能使它們的美充分顯現出來。莫扎特是個天生的音樂家,他所創作出來的音樂是來自天堂的音樂。物質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響其精神。盡管生活極端悲慘,但他的作品卻全無半點陰暗的氣味。都像陽春一般流露著溫暖的光,充滿了生命力。如果說貝多芬是通過音樂表現其復雜的精神生活,是人生的藝術的話,那么莫扎特則是音樂通過了莫扎特表現其美是藝術的藝術。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強弱對比,卻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漸強漸弱的曲線。其作品中很少出現f-PPP的強烈變化,但樂句與樂句之間卻經常出現前后照應,強弱對比。有如對話一般,一問一答,錯落有致。有時,短短的兩個樂句,要彈好卻并不容易。首先,每個樂句本身必須有漸強漸弱的曲線。其次,句與句之間,必須形成強弱對比。總之,要演奏和欣賞莫扎特的作品,必須在正確理解、恰當地把握之后,這樣才能使它們的美充分顯現出來。
五、結語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樂派最典型的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并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奏鳴曲典雅秀麗,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樂結構非常清晰,“因而使樂思的最復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樸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
把我的幻影和夢,放在狹長的貝殼里.柳枝編成的船篷,還旋繞著夏蟬的長鳴.拉緊桅桿,風吹起晨霧的帆,我開航了......
--題記
悠悠的風吹過,淡淡的夜來香的芬芳扣開了我塵封已久的心扉,撩出一曲綿長而曲折的心曲......
深夜的月很好,柔柔的月光透過樹木的枝椏間,點點灑落在草坪上,零落的樹葉上,也緩緩將一縷銀輝注入涸的心靈,信步在幽幽的小徑中,才發現樹上的殘枝敗葉多了,微風吹過,發出沙沙的低吟,那光禿禿的樹影在我的心頭搖曳著,搖曳著.撫摩著那矮小而又粗糙的樹干,心中有些疙疙瘩瘩的感覺,總覺得那一道道裂開的大口子似那一個個紅紅的大叉,一次次強有力地沖擊著我的夢想......
隔過一條馬路就是郊區了,遠處的燈光微微閃爍著.十點三十的大地寫滿寂靜,十點三十的大地寫滿明天的奮斗與汗水......走在回家的路上,默記著一條條艱深的概念,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決心的種子,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美好在我的心頭翻滾,在我的血液里流動......是的,也許我的今天并不成功,但我還有一個可以奮斗的明天,還有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青春.
坐在樓下的花壇邊,風很清涼,驅走了我的辛勞與疲憊,空氣中夾雜著泥土的清香,桂花馥郁的香味......真的好想時間就這樣停止,皎潔的月光下,有我,有花,有一個無法打破的愜意的夢境......環視四周,家家戶戶的燈都熄滅了,看看手表,指針不緊不慢地指向了十一點,長嘆一口氣,拎一拎沉重的書包,盡全身之力向目標奮進,向未來奮進.橘黃的燈光下真的好累,這時,我才明白:生命中有很多風景令人眷戀,桂花,夜來香......可它們始終是路邊的擺設,而不是成功的終點,放棄了今天的難舍難分,或許才能收獲夢想吧?
隔壁傳來了<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依舊>,深深打動了我,今天的挫折打敗不了我,困難泯滅不了我的意志.路途漫漫,我心依舊! 書桌邊我奮筆疾書,書桌邊,我摭拾夢想!月光灑落,珍藏內心的幾分感動,幾分失落,幾分勇氣,幾分惆悵......我的心靈之聲不斷,我的自信永不低頭,揉揉酸痛的肩膀:
近年來的國際樂壇上,中國年輕演奏家顯示了非凡的實力和耀眼的光彩。其中最突出的要算“郎朗旋風”了。
被稱為“鋼琴神童”的郎朗,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為習琴所付出的艱辛,家人為他所付出的代價,早已流傳于世,用不著我再贅言。他享譽全球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1995年,第二屆柴科夫斯基青年國際鋼琴比賽在日本舉行,13歲的郎朗以行云流水般的技巧彈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征服了全體評委并獲得冠軍,“神童”稱號由此傳開。1999年,17歲的郎朗經斯特恩介紹,作為“替補隊員”頂替安德列?瓦茨,正是以這首“柴一鋼協”,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完成了一場成功的“合作救場”演出,從而使他獲得了意外的成功。縱然,機會是難得的,但成功的本錢主要得靠實力。也就是從1999年起,郎朗與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以及全球好幾支一流交響樂團及最著名的指揮大師合作(如西蒙?拉特爾棒下的柏林愛樂樂團和尤里?泰米爾卡諾夫棒下的圣彼得堡愛樂樂團),在美國、歐洲、亞洲等地巡回演出,并迅速在國際樂壇上掀起一股“郎朗旋風”。美國著名唱片公司TELARC率先與他簽約錄制專輯,使他成為該公司旗下最年輕的中國鋼琴家。其后,大名鼎鼎的環球DG公司把他從TELARC挖過來,專門為他制作專輯。他的音樂唱片推出不久,便在美國古典音樂作品銷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002年,他榮幸地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錄制唱片的中國鋼琴家。
故國舞臺顯得冷落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股旋風不是在郎朗的家鄉,而是在異國他鄉,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的音樂舞臺上掀起的。相反,在北京、廣州等中國文化中心的音樂舞臺上,郎朗的演出卻顯得落寞。這確實令人費解。
2003年郎朗回國舉辦他的首個獨奏音樂會,由于國內觀眾對他缺少認識,演出票房并不理想。8月3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辦音樂會,售出的門票寥寥可數,而據廣州星海音樂廳工作人員透露,9月5日郎朗和廣州交響樂團的演出,雖有新任總監余隆親自指揮,但票房情況同樣不理想。9月6日晚,郎朗在四川音樂學院新演出廳與該校師生、部分媒體記者以及鋼琴愛好者舉行見面會時,會場的前廳設有售票臺(預售次日――9月7日郎朗在成都錦城藝術宮演出的座票)。當時,我在前廳與朋友聊天,好一陣,竟發現沒有一個人前去購買!
與國內音樂廳演出遭遇的冷寞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郎朗在歐美舞臺所受到的歡迎,簡直是空前的熱烈火爆。
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音樂廳,在BBC音樂節上的首演,郎朗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倫敦時報評論說,郎朗使得艾伯特音樂廳的票一掃而空,應該載入史冊!就在郎朗從中國返回美國一個多月以后,2003年11月7日,他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現場演奏會。音樂會受歡迎的程度更是空前的。
富有戲劇性的是,郎朗在卡內基和在保利劇院的演出,有不少相同的曲目――包括舒曼的“阿貝格變奏曲”、海頓的“C大調鋼琴奏鳴曲”、肖邦“降D大調夜曲”和李斯特根據莫扎特的歌劇改編的“唐璜幻想曲”,以及中國作曲家譚盾的鋼琴作品“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等。而且,在保利劇院,郎朗還演奏了拉赫瑪尼諾夫“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應該說,保利劇院的曲目同樣豐富精彩。但實際上,中外兩地演出卻形成了落差很大的冷熱對比。
李云迪與郎朗的不同境況
另一位年輕新星李云迪,在國內所受歡迎的程度就比郎朗高得多。李云迪2003年3月在北京演出,不少琴童為他捧場,票房收益可觀。在成都嬌子劇場演出時,我親眼看見眾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捧場,演出廳里異常熱鬧。而有的孩子年齡很小,看起來遠遠小于劇場規定的入場年齡。
年齡相仿,且琴藝都很高超,在國內音樂舞臺上,郎朗的人氣顯然不敵李云迪,但在國際樂壇,郎朗可謂人氣沖天。
據說,前輩鋼琴大師傅聰對郎朗評價極高。有人問,李云迪和郎朗相比如何,傅聰說“沒得比”。其實,這兩位年輕人都是中國人的驕傲。他們兩人都已成為世界皇牌錄音公司DG旗下的專屬演奏家。固然,兩人的風格特點不同,獲得成就的取向也不同。李云迪在2000年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上,終止了連續兩屆(第12屆和第13屆)第一名空缺的歷史,勇奪金獎,成為該賽事歷史上最年輕的問鼎者。這也是中國鋼琴家有史以來所獲得的最高級別的國際大獎。郎朗在國際國內也獲獎不斷,不過參與的賽事沒有逢上“國際肖邦”、“國際柴科夫斯基”等最高的級別,但是,從1999年開始,郎朗懷揣著幾十套獨奏音樂會的節目單,頻繁出入在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著名音樂廳,近年更是開始了每年高達200場的職業演出!這樣的實力,恐怕是中國鋼琴史上無人能挑戰的,在世界鋼琴樂壇上也是罕見的。郎朗是極富挑戰性格的年輕鋼琴斗士,他勇于進取,挑戰極限,迎來了好多個“世界第一難”――拉赫瑪尼諾夫的“三鋼協”、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還有在同一張專輯上錄制風格迥異的柴科夫斯基“鋼協”和門德爾松“鋼協”。我有幸近距離欣賞過郎朗演奏“伊斯拉美”,如果不是親眼欣賞過他彈奏,是無法領受那種令人目瞪口呆的刺激和感染力的。
國內的“推星”觀念應當改變
郎朗“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原因何在?
國內對郎朗顯然還缺乏足夠的了解。據說,郎朗正是因“星”味不濃,才不大被國人所欣賞。對此,許多行內人士紛紛為郎朗抱不平,環球唱片公司的專業人士李子昭認為,李云迪之所以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與他的經紀公司推廣方式有關,“他在亞洲地區是以流行樂壇青春偶像的形象推出的,吸引了一大批喜愛流行音樂的青年人,也造就了他的空前知名度。”北京保利文化公司經理何鷹表示:“李云迪有多年來的‘星光’籠罩,但郎朗卻不是這種偶像,他在音樂界內的知名度雖然早已超出李云迪,可是最終的票房并不取決于圈內。”“廣交”團長余其鏗也告訴記者,2001年“相約北京”邀請費城管弦樂團來華演出時,主辦方曾經特意想將隨團前來的郎朗換成在國內知名度很高的李云迪為觀眾表演,但是遭到了費城方面的拒絕,因為他們眼中只有郎朗才是國際上認可的中國最優秀鋼琴家。這個現象似乎說明,國內媒體與觀眾更重視的,是樂手國際比賽的大獎,尤其是大獎的級別;而國際樂壇主要看重的是演奏者的綜合實力和表演效果。
有的美國的愛樂朋友將郎朗比作“霍羅維茲第二”。當然,這種提法與其說是贊揚,不如說是一種期待。但在卡內基音樂廳里,這個期待的偶像已經活生生出現在人們眼前――來自中國的濃眉大眼、充滿活力的陽光少年郎朗!
現在,環球DG推出了郎朗卡內基音樂廳的實況演出全本錄音。這張專輯據說投資達百萬美元之巨,它以雙張CD的形式出版,除收錄了上述與北京保利劇院演出的曲目,還有舒伯特的C大調幻想曲“流浪者”、舒曼的“夢幻曲”和李斯特的“愛之夢”的第3曲等。它對中國愛樂者帶來的不僅是美的享受,也是一種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