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診斷報告

診斷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診斷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診斷報告

診斷報告范文第1篇

微軟宣布其WinXP及四種軟件產品存在漏洞 。微軟公司宣布在其Windows XP操作系統,瀏覽器和四種其他的產品中存在漏洞,容易被黑客發現并加以利用。 據微軟的一位負責安全方面的官員稱,在這些微軟的產品中存在大約3種漏洞,使Windows XP,IE瀏覽器,包括那些使用Outlook郵箱的用戶都很容易受到黑客們的進攻。那些使用SQL Server 2000和Commerce Server 2000數據庫的用戶也同樣面臨危險。 二、追溯微軟的病根

1、維納斯計劃的失敗

1999年3月10日,比爾·蓋茨與其主要合作伙伴——臺灣宏基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聯想集團有限公司、海爾集團、四通津濱電子有限公司、廣東步步高電子工業有限公司及北京裕興公司一起推出了以“電視上網”為訴求點的“維納斯計劃”。該計劃由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開發的基于Windows CE的預裝軟件平臺,它集教育、娛樂、上網瀏覽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是計算機技術與家電產品相融合的產物。一時間,比爾·蓋茨如同其帶來的“女神”,受到中國民眾及媒體的追捧。然而,不久以后,這一精心包裝的計劃便開始遭到迎頭痛擊,媒介也紛紛掉轉矛頭。先是中科院的凱思軟件推出女媧計劃與之抗衡,不同于“維納斯計劃”的概念性推出之處在于女媧計劃內容詳實。這一變化使人們懷疑比爾·蓋茨的真意在于全面控制中國新一代產業的平臺。

2、亞都訴案的失敗

1999年4月28日,北京亞都科技集團被告知微軟公司訴其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這是微軟首次將一個最終用戶推上被告席。此案的最終結果將對今后類似案件的判定起到重要示范作用。由于亞都的全力以赴,微軟遭到了激烈的阻擊。最終由于“訴案主體不符”,微軟敗訴。同時,亞都還聲稱將就微軟價格歧視和壟斷問題進行反訴。這就將微軟先撒網后收網、先傾銷后壟斷的不光彩競爭策略暴光于世人面前,從而引起了廣大企業用戶及普通個人用戶的廣泛不滿。

3、系統安全的非議

1999年5-6月,奔騰III微處理器和Windows98具有泄密功能的消息被公布,舉世嘩然。而Windows98的注冊序列號即是微軟故意設置“后門”的無可辯駁的證據,聯系windows95早已發現類似問題,微軟明知故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這與Intel序列碼泄密只是副產品相比,其動機不可同日而語,簡直不可饒恕。微軟公司這次的所作所為使公司推動的是特別注重機密的政府部門的信任和支持,是用戶對微軟的信心和信任。

4、Wintel聯盟名存實亡

Wintel聯盟曾被認為是業界合作的典范,實現了軟硬件的完美結合。但二者在美國因微軟違反“反托拉斯法”一案對簿公堂,對人們的各種猜測進行了證實。英特爾和微軟分道揚鑣讓微軟失去了最堅強的后盾。 三、病理分析

1、微軟在中國的業務開展沒有良好的戰略做支撐,功利性太強。

微軟的口號是:通過與中國民族信息產業的合作,創造出杰出的、最適合于中國的軟件產品,使中國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從微軟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中獲得最大的效益,從而為中國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貢獻。但從它的實際行動可以看出:其真正的目的還是想在中國獲取高額的利潤,并不符合雙贏戰略。

所謂“戰略性區域”、“長期發展策略”是每一個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時都掛在嘴邊的話。微軟要做的只有一點:把中國當中國看待。微軟希望中國的軟件市場發展,中國政府也希望中國的軟件市場發展,但是雙方對軟件市場的心理預期卻一直大相徑庭。中國政府希望微軟在取得發展的同時,也能夠提攜一下本土的軟件產業;微軟則希望中國市場一如國際市場一樣,唯微軟獨尊。基于這種考慮,不但投資不到位,打擊盜版簡單粗暴,在與有數的幾個中國對手——例如外掛中文平臺、WPS等的局部競爭中,微軟更是有意無意地利用自己的綜合優勢采取了慣常的打壓態度。

2、與政府關系差。

我們知道,作為跨國公司的業務拓展必須充分考慮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而微軟并不清楚這一點。微軟來到中國,主要是靠技術,在北京成立微軟研究院,它的真正目的是將微軟產品漢化,最終目的還是在中國最大程度地獲取利潤,可謂目光短小。

與政府關系差的直接后果是:處理爭議得不到中國政府的支持。在微軟看來,一個巨人是不需要合作的,它在中國展開反盜版,竟然把中國政府扔在一邊,自己在別人的國家像做小偷一樣搜尋證據,且連微軟中國也被扔在一邊,其結果可想而知。

3、所謂的“收網”是最大的敗局。

根據中國國情,用高額的費用消費微軟產品是不現實的。微軟的營銷戰略存在很大的隱患,“撇油策略”最終導致到處是盜版軟件。其實,從營銷戰略來講,可以通過中國政府的支持,首先將目標客戶定位為行業用戶。然后,再向普通消費者供應。在普通消費者上的“損失”可以通過大客戶來加以補償。

4、消滅對手的做法不符合中國利益。

任何市場不可能只有一家企業的產品,同行業的相互協作不容忽視,特別是針對跨國企業,何況微軟產品還有個漢化的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就知道了,柯達和富士如此強大,中國還有樂凱嘛。國外的彩電不是曾一度被中國彩電給趕出國門了嗎?所以,中國并不是能輕易被“吃掉”的。事實上,通過中國DVD的生產可以得出:通過控制核心技術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侵略”效果。

5、微軟的管理值得探討。

組織架構各自為政,缺乏統一面對市場的形象。在中國“全部微軟的功能模塊”分別由微軟(中國)公司、微軟中國產品研發中心、微軟法律事務部、微軟中國研究院組成,另外還有軟件預裝業務(OEM)承擔——盡管這些機構在注冊時都掛在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名下,但在微軟體系內部,各機構都直接向各自的上級匯報(微軟中國研究院、法律部門直接向微軟總部負責,產品研發部門向東京方面負責)。這本是微軟面向全球的縱向組織模式,但所有這些機構都以微軟公司獨立市場窗口的姿態代表微軟在中國市場上出現,而作為微軟(中國)的總經理卻無權協調,甚至不得參與,這使得微軟缺乏統一面對市場的形象。

6、沒有真正“吃透”消費,機頂盒是個夢想。

中國的百姓喜歡看電視,那是消遣;而上網,除了消遣,還有學習。把電視和上網融合在一起,思路不錯,但不可行。微軟沒有真正把握住中國的國情,對新產品的市場調研明顯不夠。

7、缺乏對用戶的尊重,喪失用戶信任度

微軟公司的產品包裝都有一個信簽,說:打開本產品包裝意味著你(用戶)同意附上的用戶合同。那個合同里有這么一句話:“用戶使用本軟件造成的任何損失,微軟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由于處在市場領導者的地位,并且處在軟件行業這樣一個發展飛速的特殊行業,微軟采取的市場先行者策略一方面鞏固了其霸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因為時間的限制,使得其忽略產品的某些質量問題。CNN評論說:“因為微軟從來沒有認真對待安全問題。” Windows簡體中文版的極不穩定性也使用戶們感覺到了歧視的存在。對用戶的不尊重使得微軟喪失了用戶的信任度。 四、診斷結論

1、微軟的戰略必須做調整。

對在中國的戰略進行調整,對中國的市場進行重新定位,對中國的消費者進行重新的認識,以改變其在中國的形象。由于中國市場的廣闊前景和中國驚人的發展速度,微軟必須重視中國市場。

2、改善與政府的關系。

政府在產業經濟中扮演著指導和協調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視!

3、加強與中國計算機產業的合作。

我們知道:軟件是要靠硬件來支撐的。皮之不存,毛之焉付?在計算機預裝windows市場有廣闊的空間。中國的著名電腦生產商有聯想、北大方正、清華同方、TCL等等。這個市場如果抓住了,可以說:中國一年能賣多少臺電腦,就會有多少臺計算機用的是微軟產品,同樣達到掌控中國市場的目的。

4、加強與中國軟件業的合作。

在中國,對軟件的使用要考慮一個本地化的問題。而本地的軟件企業最了解中國國情,通過與他們的合作,可達到雙贏乃至多贏的效果。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組建軟件園,中國是十分重視自主知識產權開發的。微軟想在中國占據一定地位必須要依靠本地的軟件開發商,且要真誠的與他們合作。

診斷報告范文第2篇

深圳市福田區梅林街道梅山社區位于深圳市中南部,面積約0.8平方公里,形狀酷似“菱形”。轄區人口29159人,屬于政府統一規劃的福利房住宅小區,居民多為機關事業單位員工和領導干部。社區人口特點為:①以常住人口為主、居住屬性較為穩定:②較為年輕,③經濟水平較為富裕;④對健康需求較高。其中,常住(含戶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非戶籍人口)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屬富裕家庭,常住人口超正常體重者(即體重/身高2≥25)占成人的27.3%,說明有近3成人有體重超重。

社區人口資料如下:

社區前10種常見病

2005~2006年梅山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全科門診服務量統計中,前10種社區常見病占全科門診服務量的30.36%,分別為:①上呼吸道感染類疾病;②腸胃功能紊亂(IBS);③氣管支氣管炎、肺炎;④高血壓病(含復診);⑤急性胃腸炎;⑥糖尿病(含復診);⑦過敏性皮炎或蕁麻疹;⑧創傷及創傷后感染;⑨失眠及精神緊張;⑩婦科泌尿感染。

主要健康問題

2005年7月~2006年3月,我們隨機抽查了600位20歲以上居民,其中常住420名、暫住180名,發現本社區“主要健康問題”依次為:

疲勞綜合征

常住人群有此狀況的比例為34.05%、暫住人群36.11%;兩種戶籍類型的總出現率差異無顯著性。

對于常住人群,“疲勞綜合征”在40歲之前,呈上升現象,而暫住人群在30歲左右已經達到高峰,兩種戶籍類型的人群在40歲左右出現交叉;在40歲之前,暫住人群高于常住人群,主要原因可能與工作和生活的穩定性有關。

在40~50歲時,兩種戶籍類型的出現率大致相等,甚至于暫住人群略低于常住人群,主要原因可能暫住人群通過創業后,已經取得一定的經濟基礎。

在40歲以后,出現率明顯減少,特別是60歲以后,出現率很低,主要原因與退休有關,而暫住人群在50歲以后尚存在一定的比例,這可能與社會保障體系有關。

血脂異常(Tch或/和TG異常)常住與暫住兩種戶籍類型患本病的幾率差異無顯著性。兩種戶籍類型的人群在50歲達到最高峰,之后下降;這與人群在50歲以后比較注意保健有關。

在50歲之前,血脂異常患病率,常住人群要比暫住人群高,而在45歲(交叉點)以后暫住人群的患病率要比常住高,這可能與某種醫療保險措施或與某種職業有關;常住與暫住人口有顯著差異的疾病為:

高血壓常住人口患病率為8.10%,暫住人口患病率為7.22%,有顯著差異。患病年齡集中在40歲以上年齡。

糖尿病(含IGT異常)常住人口患病率為2.62%,暫住人口患病率為1.67%,患病年齡集中在45~59歲年齡段。

“慢非傳”疾病的控制情況

“慢非傳”疾病的控制情況總體良好,但部分人群因過度依賴大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生、過度相信藥物的效果而沒有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

不同級別的高血壓,其“參與非藥干預”的比例也有差別,主要與病情不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后,居民對其危害有了進一步認識,并注重了其他方式的保健有關。在血壓控制效果方面,越年輕其血壓控制越好,這可能與動脈硬化等老年性疾病的出現有關。不同人群的高危因素

40歲以上機關、事企業單位干部,特別是超重者的高危因素為:①精神及工作壓力大;②日常應酬多,大量飲酒、高脂、高熱量飲食;③以腦力勞動為主,缺乏體力方面的運動:④對大醫院、專科醫生過度依賴、過度相信藥物的治療效果,忽略了日常的綜合干預,對日常篩查、血壓和血糖定期檢查不重視,容易引起并發癥。

60歲以上退休原機關、事企業單位干部的高危因素為:①退休后心理空虛和落差明顯,容易出現情緒上較大幅度的波動;②對大醫院、專科醫生過度依賴、過度相信藥物的治療效果,忽略了日常的綜合干預,對日常體檢和常規篩查、血壓和血糖定期檢查不重視,容易引起并發癥。

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情況

本次調查的600位居民,兩周總發病率為11.83%,就醫流向如下:

2004~2006年總門診服務量每年均有40%以上的比例增長,說明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利用率在明顯上升:“預防保健類服務”三年來的比例相對穩定,在35%~38%之間,說明本社區對預防保健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在“全科診療類服務”中,“在大型綜合醫院就診后到中心治療”的人次從2004年21.8%下降到2006年的9%,說明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任程度正在提高。

此外,居民還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加生化檢查、體檢項目等檢查項目,增加醫保范圍內的日常藥品,服務方面要求增加家庭服務、給居民提供專題講座、到小區宣傳欄中出宣傳資料。

建議及干預措施

我們認為,梅山社區的高危人群、高危因素是比較明確的,而且預計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中,隨著社區人口的老齡化,這方面的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和嚴重,因此,現在對社區的干預人群進行綜合干預,其時機也是適當和及時的。

就本次調查的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非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宣傳,提高居民知曉率及危害的認識

1.對居民宣傳定期隨訪、日常監測的重要性。

2.建議全科醫生在日常診療服務中,能夠有一定的時間進行個體的健康教育和相對應的健康指導。

3.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播放錄像,宣傳這方面的知識。

二、加強大型綜合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雙向轉診

1.按目前社區居民的就醫習慣,我們發現大多數的“慢非傳”病人均在大型綜合醫院被發現,也因為居民對大醫院的信賴等原因,很多病人沒有進行定期監測,大型綜合醫院也因工作量過度飽和原因無法對“慢非傳”病人進行管理,導致嚴重后果的出現,因此我們建議衛生主管部門能在這方面建立一套良好的雙向轉體制,把大型綜合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功能上分開,體現綜合服務。

2.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在管理社區高危人群中,能夠及時發現異象,及時轉診,保證健康及安全。

3.對全科醫師進行培訓,強化理念。

三、加大篩查措施和力度

1.認真落實社區醫生的首診測血壓制度。

2.把“慢非傳”篩查項目納入到常規體檢項目中。

3.對高危人群,實行“隨機血糖”和IGT(糖耐量檢查)項目。

4.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候診處設立“自動血壓計”,讓居民隨時可測血壓,發現異常者進行排查。

四、加強合理的作息和勞動保障措施

診斷報告范文第3篇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c)-130-01

炎性假瘤以肺最常見,亦可發生在眼眶、腮腺、胸膜、胃、卵巢等器官,發生在肝臟者不多。現將經CT、手術和病理證實的2例肝臟炎性假瘤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1

男性,55歲,以“上腹隱痛20余年,加重1個月”為主訴入院。曾有青霉素、磺胺藥等過敏史。

體格檢查:劍突下輕壓痛,肝區叩擊痛(+),余無陽性體征。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正常,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陰性,AFP三次均陰性。

輔助檢查:(1)B超示肝內多發結石。(2)ECT(-)。(3)磁共振:肝內多發小囊腫。(4)CT:肝臟大小,形態未見異常,肝右葉前下段膽囊窩后方見一約1.2 cm×1.2 cm低密度病灶,邊界欠清,密度不均,中心密度更低,CT值36 Hu~40 Hu。造影增強后病灶無明顯改變,肝左、右葉見多個散在的0.2 cm×0.2 cm~0.8 cm×0.8 cm邊界清楚銳利的囊性低密度影。膽囊增大,壁厚,下部密度高,近膽囊頸部見1.0 cm×1.0 cm高密度影。脾不大。意見:①肝內多發小囊腫。②膽囊泥沙結石膽囊管結石。③肝右葉低密度占位病變,小肝癌可能性大。

手術所見:肝大小正常,左右葉均有多發小囊腫,于膽囊床對應的肝組織內觸及1.0 cm直徑的硬結,膽囊不大,壁厚。膽囊內有78塊多面體膽固醇結石,膽囊頸部嵌頓一圓形結石。

病理:鏡下示肝內病灶為慢性炎癥伴纖維化,邊緣明顯充血、出血合并脂肪變性,病灶內可見泡沫樣細胞。病理診斷:肝炎性假瘤。

1.2 病例2

男性,35歲,以無誘因四肢皮膚突起“風團”伴瘙癢4 d為主訴入院。“風團”時起時消,伴胸悶、腹痛,無發燒。既往有青霉素過敏史。

體格檢查:四肢末梢皮膚見大小不等風團狀丘疹,邊緣不規整,境界清,以手足背明顯,腹部未見陽性體征。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正常,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陰性,AFP陰性。

輔助檢查:(1)B超示肝右前葉2.5 cm×2.2 cm占位。(2)CT:肝大小形態正常,肝右葉前上段見約2.5 cm×2.5 cm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界模糊,CT值31 Hu,周邊隱約可見不甚清楚的低密度環。造影增強后立刻掃描,示病灶內均勻增強,CT值60 Hu,其周邊見完整的低密度環,寬度約0.2 cm,延遲25 s,病灶與周圍肝組織成等密度,延遲3 min病灶仍為等密度,脾不大。CT診斷:肝右葉占位病變,小肝癌可能性大(圖1、圖2)。

手術所見:肝右葉上部接近左葉處觸及一硬結,大小1.5 cm×1.5 cm,刨開見約2.5 cm白色質硬不甚規則腫塊。

病理:鏡下病灶內含大量泡沫樣細胞,慢性炎性細胞,增生的纖維母細胞和小血管。病理診斷:肝炎性假瘤(圖3)。

2 討論

肝臟炎性假瘤為罕見病變,臨床癥狀無特異性,病人一般狀況好,無肝硬化病史,AFP(-),肝功正常。本組2例均為男性,年齡35~55歲,臨床癥狀無特異,但本組2名患者均為過敏體質者,因而提示本病與自身免疫變態反應有關。

本組病人CT平掃示病灶為低密度影,密度可均勻或不均勻。造影增強后,病灶可無明顯改變或輕度增強,有1例于病灶周圍見清楚的、完整的低密度環,提示有包膜存在。病理示病灶周圍有完整的包膜。文獻報道部分肝炎性假瘤的病人經抗炎及激素治療可治愈,而無需手術。因而正確認識本病很重要,主要是與原發肝癌相鑒別,但有時與原發肝癌很難區別。筆者認為應用動態CT掃描對兩者的鑒別有一定意義。因為肝癌主要為肝動脈供血,因而動態增強的早期病灶可明顯增強,肝動脈期過后病灶迅速排空,且可見瘤周低密度環、瘤結節及腫瘤供血血管等。若臨床上病人無脾大、腹腔積液及靜脈曲張等肝硬化征象可有助于鑒別診斷。

診斷報告范文第4篇

(聲明:本站文章僅給需要的醫務工作者提供交流學習參考。翰林醫學免費提供。部分資源由工作人員網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發現有哪部分資料侵害了您的版權,請速與我們后臺工作人員聯系,我們將即時刪除。客服qq:88970242.后臺工作qq:928333977)

【關鍵詞】  柿子;胃結石;ct診斷

病歷摘要 患者蔣某某,男,48歲,因反復上腹部疼痛1年余,有吃柿果的習慣。于2009年11月3日來我院就醫,檢查前空腹并口服600 ml水立即上床檢查,當時給病人行上腹部ct平掃。使用siemens somatom歡悅螺旋ct機,采用層厚和層距均為10 mm進行連續掃描,結果發現胃腔內一大小約4.6 cm×3 cm×5 cm橢圓形均勻致密影,邊界清楚。ct值120 hu,讓病人變換后再次掃描,其位置隨之改變,胃壁厚薄均勻、密度均勻,與胃內致密影不相連,ct診斷為胃結石,見圖1、2,后經手術證實為胃結石。

討論

胃結石是由于食入的某種動植物成分、毛發或某些礦物質在胃內不被消化,凝結成塊而形成。臨床最常見的是植物性結石,多見于進食柿子、黑棗、山楂、紅果、芹菜等富含果膠質和鞣酸的食物。鞣酸遇到胃酸可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的鞣酸蛋白而沉淀于胃內,果膠和樹膠遇酸形成凝膠,將沉淀的鞣酸蛋白粘合成塊,并與食物纖維殘渣凝集形成大小不等的胃結石[1]。胃結石形成后,大多數病人有上腹不適,脹滿、惡心,或疼痛感;有些病人有類似慢性胃炎的癥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部脹,鈍痛,反酸,燒心;部分病人可合并胃潰瘍;若患者有上述癥狀、體征,生活在產柿地區,并有空腹吃大量柿子,特別是澀柿子的歷史,ct診斷即可明確。臨床醫師在診療時結合ct檢查可做出針對性且有效的治療方案。也有人認為,未成熟的果實含過多的鞣酸,遇到酒精發生凝集,故進食柿子、山楂等后飲酒易導致胃石[2,3]。當地盛產柿子,也有吃柿子充饑的習慣,應提請群眾注意不要空腹吃柿子,盡量預防胃結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曲志敏,曲增君,姜修敏,等.果膠酶治療胃石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1):22-24.

[2]葉永寶,劉榮國,林德榮,等.胃十二指腸結石的x線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1985,4(3):156.

診斷報告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討螺旋CT對胰島細胞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的價值。方法 分析32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為胰島細胞瘤病人的普通平掃螺旋CT和螺旋CT三期(動脈期、靜脈期和平衡期)動態增強掃描圖像,其中胰島素瘤22例,無功能胰島細胞瘤10例。結果 22例胰島素瘤病人中2例平掃及增強掃描均未發現腫瘤,18例為實性腫瘤,2例為囊性腫瘤;20例平掃為等或稍高密度,增強掃描實性腫瘤瘤體及囊性腫瘤囊壁明顯均勻強化,囊腔未見強化;腫瘤長徑為8~32 mm,平均18.2 mm。10例無功能胰島細胞瘤中7例為實性腫瘤,3例為囊性腫瘤;10例平掃為等或低密度;增強掃描實性腫瘤明顯強化,4例均勻強化,3例不均勻強化;囊性腫瘤囊壁明顯均勻強化,囊腔未見強化;腫瘤長徑為10~65 mm,平均30.7 mm。結論 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在胰島細胞瘤的診斷中有較大價值,可以為外科醫生提供重要信息。

【關鍵詞】 胰島細胞瘤;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al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ICT). Methods CT findings of plain and threephase (arterial, venous and balance phase) enhancement presentation in 32 patients with ICT confirmed by operative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in which, 22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insulinoma and 10 nonfunctioning ICT. Results Of 22 with insulinoma, solid tumor was found in 18 cases, cystic tumor in two, and negative in two on both plain and threephase enhanced spiral CT scanning. Isodensity or slightly highdensity was shown in 20 cases on plain scanning. Obviously welldistributed enrichment on the solid tumor and the capsule wall of cystic tumor could be seen after enhancement scanning. The mean (range) length of the tumor was 18.2 (8-32)mm. Of 10 nonfunctioning ICTs, seven were solid tumor, and three cystic. On plain scanning, all appeared as isodensity or low density; on enhancement scanning, significant enrichment could be seen on the solid tumors. The capsule wall of cystic tumors was evenly enhanced, the capsule space was not. The mean (range) lengthof the tumor was 30.7 (10-65)mm. Conclusion Threephase enhanced spiral CT scanning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surgeons with important information.

[KEY WORDS] islet cell tumor;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胰島細胞瘤是臨床上少見的內分泌源性的胰腺腫瘤,分為功能性和無功能性。本文回顧性分析32例胰島細胞瘤的CT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表現,以期提高對本病的影像學診斷水平,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幫助。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2年2月—2009年4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胰島細胞瘤32例,其中胰島素瘤22例,無功能胰島細胞瘤10例。胰島素瘤病人中,男8例,女14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6.8歲。主要癥狀是反復發作的晨起嗜睡、頭暈、乏力、意識障礙及暈厥,伴有發作性的血糖降低(1.4~1.9 mmol/L),空腹胰島素試驗陽性。無功能胰島細胞瘤病人中,男2例,女8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2.3歲。主要因腹痛、上腹部輕壓痛或體檢被發現,1例因急性胰腺炎被檢查確診。

1.2 方法

采用西門子Sensation 64排螺旋CT機行螺旋CT掃描,層厚5 mm,螺距為1,矩陣512×512,重建層厚和層間距為2 mm。所有病人均空腹,掃描前30 min左右及掃描開始前分別口服30 g/L的泛影葡胺溫開水170 mL充盈胃及十二指腸。先行CT平掃,再行CT動態增強掃描。動態增強掃描檢查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射對比劑優維顯100 mL,注射流量2~3 mL/s,注射開始后25 s行動脈期掃描,45 s后行靜脈期掃描,120~150 s后行平衡期掃描。

2 結 果

22例胰島素瘤中,2例螺旋CT平掃及增強掃描均未發現瘤體。余20例中,胰頭發現3例,胰頸發現1例,胰體發現6例,胰尾發現7例,胰體尾交界處發現3例。18例為實性腫瘤,2例為囊性腫瘤。圓形2例,類圓形17例,分葉狀1例。腫瘤長徑為8~32 mm,平均18.2 mm。19例位于胰腺輪廓內,1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輪廓外。平掃CT值為32~82 Hu,平均47.7 Hu。18例邊界清楚, 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CT動態增強掃描,腫瘤邊界清楚。實性腫瘤均被均勻強化,動脈期CT值較正常胰腺增強增加9~60 Hu (平均43 Hu)。 其中17例三期強化程度逐漸減低,靜脈期CT值81~144 Hu(平均108.5 Hu),平衡期CT值52~114 Hu(平均86.6 Hu)。3例靜脈期CT值高于動脈期,靜脈期CT值116~122 Hu(平均120 Hu),平衡期CT值78~98 Hu (平均88 Hu)。囊性腫瘤的囊壁呈均勻薄環狀強化,動脈期的CT值較正常胰腺增強CT值增加67.6~77.9 Hu(平均72.8 Hu),靜脈期CT值75~114 Hu(平均94.5 Hu),平衡期CT值62~103.8 Hu(平均82.9 Hu),囊腔無明顯強化(圖1~3)。10例無功能胰島細胞瘤中,瘤于胰頭鉤突下方者4例,胰頭頸交界區者2例,胰尾者4例。7例為實性腫瘤,3例為囊性腫瘤。1例為圓形,4例為類圓形,3例為分葉狀,2例為不規則形。腫瘤長徑為10~65 mm,平均30.7 mm。5例位于胰腺輪廓內,4例部分突出胰腺輪廓外,1例完全突出胰腺輪廓外。平掃CT值為23~41 Hu,平均29 Hu。8例邊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3例病灶內結節狀鈣化。CT動態增強掃描,腫瘤邊界清楚。實性腫瘤強化,動脈期CT值較正常胰腺增強CT值增高13~55 Hu(平均44 Hu),靜脈期CT值50~144 Hu(平均97 Hu),平衡期CT值48~114 Hu(平均81 Hu)。4例均勻強化,3例不均勻強化,其內見斑片狀低密度影(圖4~6)。囊性腫瘤囊壁厚薄不均且明顯均勻強化,動脈期CT值較正常胰腺增強CT值高10~62 Hu(平均45 Hu),靜脈期CT值45~72 Hu(平均62 Hu),平衡期CT值26~54 Hu(平均39 Hu)。囊腔無明顯強化。

①囊性腫瘤,囊壁明顯強化,邊緣清晰,囊腔未見明顯強化。②囊壁呈相對略低密度影,邊緣清晰。③囊壁呈環狀低密度影,邊緣清晰。④胰頭鉤突下方見異常強化密度灶,其內密度不均,見斑片狀低密度影,病灶邊緣呈分葉狀。⑤、⑥病灶呈相對低密度影。

圖1 胰島素瘤CT動狀增強掃描動脈期 圖2 胰島素瘤CT動狀增強掃描靜脈期 圖3 胰島素瘤CT動狀增強掃描平衡期 圖4 無功能胰島細胞瘤CT動狀增強掃描動脈期 圖5 無功能胰島細胞瘤CT動狀增強掃描靜脈期 圖6 無功能胰島細胞瘤CT動狀增強掃描平衡期

3 討 論

胰島細胞瘤是少見的內分泌源性胰腺腫瘤,發病率

3.1 臨床表現

胰島細胞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中青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胰島素瘤因分泌較多胰島素,使病人出現典型的WHIPPLE三聯征,即清晨自發性低糖血癥或勞累后發作性低糖血癥,發作時血糖低于2.8 mmol/L,給予葡萄糖后癥狀緩解。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可低至2.2 mmol/L以下,血清胰島素水平增高[3]。病人常伴腦功能障礙及交感神經興奮性表現,如交感神經和腎上腺髓質對低糖血癥代償反應[4]。根據臨床癥狀及生化檢查,胰島素瘤多可進行診斷。螺旋CT檢查的主要目的是對腫瘤進行定位。但極少數病人,CT不能發現胰腺內小的腫瘤病灶,而呈假陰性。本組22例胰島素瘤病人均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和生化檢查異常。20例螺旋CT檢查可很好地對腫瘤進行顯示。2例呈現假陰性,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均未發現腫瘤。無功能胰島細胞瘤好發于中青年女性,本組資料男女比為1∶4。由于缺乏臨床癥狀和體征,多因體檢發現或腫瘤體積增大壓迫或侵犯周圍臟器產生癥狀而就診。胰頭部腫瘤可壓迫膽管引起黃疸,推壓胰管可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急性胰腺炎的癥狀。亦可因壓迫門靜脈而引起門靜脈高壓、脾大,壓迫胃腸道引起不完全梗阻[56]。本組10例中,4例無癥狀因查體發現,4例因上腹部疼痛并觸及包塊發現,1例以急性胰腺炎就診,1例因黃疸而檢查。

3.2 CT表現

螺旋CT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掃描層薄、安全無創。注射對比劑后可對胰腺行三期增強掃描,并可進行三維重建,能夠清楚顯示病灶,有助于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正常胰腺內胰島細胞自尾部向頭部逐漸減少,故一般胰島細胞瘤以胰體尾多見,而吳階平等[7]認為胰頭、體、尾三部的發生率基本相等,且腫瘤大小和功能不一定呈正比關系。關于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的好發部位,文獻報道不一,有人認為好發于胰腺的體尾部[8];有的統計則以胰頭部發生率較高[9]。本組無功能胰島細胞瘤,腫瘤位于胰頭鉤突下方者4例,胰頭頸交界區者2例,胰尾部者4例。胰島素瘤是富血供的腫瘤,典型CT表現為胰體尾部較小類圓形異常強化灶,邊緣清楚。動態增強掃描動脈期腫瘤明顯均勻強化,靜脈期及門脈期腫瘤呈相對低密度。本組22例胰島素瘤,呈圓形2例,類圓形17例,分葉狀1例。18例邊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19例位于胰腺輪廓內,1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輪廓外。本組病例基本符合典型胰島素瘤形態學改變。20例螺旋CT平掃為等或稍高密度影。動態增強掃描,18例瘤體或囊壁動脈期明顯均勻強化。2例瘤體靜脈期明顯均勻強化,考慮為造影劑的吸收速度較慢所致強化速度減慢。2例為假陰性表現,考慮可能為腫瘤在增強掃描中與正常胰腺組織同步、同程度強化或衰減。無功能胰島細胞瘤亦是富血供的腫瘤,臨床癥狀多不明顯,發現較晚,瘤體較大,血供豐富,包膜完整,常發生囊變或壞死。研究報道,螺旋CT平掃無功能胰島細胞瘤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囊變、壞死區呈明顯低密度,三期增強掃描動脈期腫瘤明顯強化,靜脈期中等強化或明顯強化。實性腫瘤強化均勻,囊變壞死區呈相對低密度影。囊性腫瘤呈環狀強化,邊界清晰,囊腔不強化[1011]。本組10例無功能胰島細胞瘤中,1例為圓形,4例為類圓形,3例為分葉狀,2例為不規則形。5例位于胰腺輪廓內,4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輪廓外,1例完全突出,胰腺輪廓外。CT平掃為等或低密度影,2例病灶內結節狀鈣化。8例邊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三期增強掃描,腫瘤邊界清楚。實性腫瘤均明顯強化,4例強化區密度均勻,3例不均勻,見斑片狀低密度影。囊性腫瘤囊壁厚薄不均且明顯均勻強化,囊腔三期呈低密度影。

3.3 鑒別診斷

胰島素瘤病人根據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生化檢查及CT表現不難確診。無功能胰島細胞瘤病人多因其并發癥而就診,常需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胰腺癌:胰腺癌為少血供腫瘤,CT增強掃描強化程度較低,與正常胰腺組織分界不清,多伴局部淋巴結大。②胰腺假性囊腫:多有胰腺炎病史,螺旋CT增強掃描前后呈均勻低密度影,囊壁較薄無強化。③胰腺結核:好發于胰頭,瘤體可液化,增強掃描邊緣明顯強化,無壁結節[12]。④胰頭囊腺癌:CT平掃示類圓形囊性低密度影,囊內有分隔,且厚薄不一,增強掃描可見分隔強化[13]。⑤囊腺瘤:分為漿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CT平掃腫瘤內可見片狀不規則鈣化影,囊壁光滑,增強掃描囊壁僅有輕度強化[14]。⑥胰腺實性假狀瘤:強化明顯但三期增強掃描均低于正常胰腺組織密度為其特點,腫瘤位于胰頭,也很少有膽管或胰管擴張[15]。

總之,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對于胰島細胞瘤的診斷意義較大,在臨床的診斷治療中發揮著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PKING C M, REZNER R H. Review imaging islet cell tumors[J]. Clinical Radiology, 1994,49:295.

[2]李松年,唐光健. 現代全身CT診斷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1:710712.

[3]白人駒,張云亭,馮敢生. 內分泌疾病影像診斷[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210217.

[4]BUETOW P C, PARRINO T V, BUCK J I, et al. Islet cell tumors of the pancreas: pathologicimaging correlation among size, necrosis and cyst, calcification, imaging, malignant behavior, and function status[J]. AJR, 1995,165(12):11751179.

[5]涂朝勇,朱景德,徐永宏,等. 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31例診斷與治療[J].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06,18(4):238239.

[6]曾蒙蘇,嚴福華,周康榮,等. 非功能性胰內分泌腫瘤的螺旋CT表現[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3,37(6):528531.

[7]吳階平,裘法祖. 黃家駟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13151316.

[8]許乙凱,鄭木明. 現代CT技術與MRI診斷技術[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3:187188.

[9]GUO K J, LIAO H H, TIAN Y L,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functioning islet cell tumor:report of 41 cases[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Int, 2004,3(3):469472.

[10]PROCACCI C, CARBOGNIN G, ACCORDINI S, et al. Nonfunctioning endocr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possibilities of spiral CT characterization[J]. Eur Radiol, 2001,11(7):11751183.

[11]CATALANO C, LAGHI A, FRAIOLI F, et al. Pancreatic carcinoma:the role of highresolut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esectability[J]. Eur Radiol, 2003,13(1):149156.

[12]黃學全,巫北海,張琳. CT在胰腺結核診斷中的價值[J].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2,21(9):708711.

[13]范家棟,謝敬霞,林天增. 胰腺囊腺癌的CT診斷[J]. 中華放射學雜志, 1995,29(1):51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龙里县| 四会市| 尼玛县| 张家港市| 平顶山市| 潞西市| 南木林县| 东丽区| 正镶白旗| 招远市| 红桥区| 靖宇县| 阳曲县| 衡水市| 成安县| 逊克县| 谷城县| 冕宁县| 沙田区| 泾川县| 洱源县| 久治县| 车险| 宝鸡市| 湘阴县| 金华市| 四会市| 右玉县| 清水县| 抚松县| 巍山| 明星| 东源县| 永昌县| 忻城县| 合作市| 庄浪县| 佳木斯市| 分宜县|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