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端午節手抄報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1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2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3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4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5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資料:關于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1、《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內容:李白古詩欣賞
1、《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2、《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精美的古詩詞手抄報內容資料
2.關于古詩手抄報的內容設計
3.古詩手抄報大全
端午節到了,開展關于“端午”的活動,讓學生了解有關端午的各種小知識,拓展知識面。同時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歡樂氣氛中,愛國、愛家、提高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興趣,產生民族自豪感。
以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為核心,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通過合作調查、參與實踐、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012年6月11日——25日
1、6月11日-19日,布置學生分組搜集[!]端午節相關資料,包括端午節由來、傳說、傳統習俗、屈原生平、屈原故事等,并且小組合作完成大隊部發放的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問卷。
2、6月18日,國旗下講話宣傳發動,進一步濃厚慶祝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氛圍。
3、6月20日第六節班會課,各班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的班隊活動。一二年級班主任老師為學生講解端午節的來歷及相關故事,三四五年級可通過小組匯報、講故事、賽詩會等形式來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4、綜合實踐作業:
(一)三年級學生:上網下載或在書報上剪輯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以及各地人們過端午節的圖片資料,動手做一張剪貼畫報(8K紙)。
四年級學生:四年級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各地人們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搜集與端午有關的詩文,做一份“話說端午”為主題的手抄報(A4紙)。
“奇特”作業之一:階梯式作業
大家看到這個詞都很疑惑吧?作業不是全班都一樣嗎?怎么還有“階梯式作業”呢?可能嗎?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班的作業就是按照語文成績來布置的。上學期期中考試后,老師根據考試成績把作業分成A、 B 、C三大類。90分以上的同學寫A類作業,一般只有一項;80~90分的同學寫B類作業,會有兩項;80分以下的同學寫C類作業,一般會有三項。大家都認為這樣很公平。因為成績優異的同學不必書寫大量重復性的字詞,成績不理想的同學也不再因做不出拔高題而愁眉苦臉。真可謂兩全其美的作業呀!
“奇特”作業之二:動手型作業
這可是我最歡的作業了。很多同學對手抄報、知識卡片、古詩配畫、閱讀卡等情有獨鐘。我們創辦“安全手抄報”“護眼手抄報”,制作“勞動節知識卡片”“端午節知識卡片”,創作精美的“古詩配畫”,書寫許多有價值的“閱讀卡”。每次老師布置這樣的作業,我心里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好像全身每根汗毛都活潑地跳了起來。一回到家,我就會迫不及待地找出紙和筆,找好相關資料,創編我的佳作。片刻功夫,一幅精美的作品便從我這位聰明伶俐的“大師”手中流瀉而出。當它被粘貼在班中的“文化墻”上時,我心里就像夏日里吹來一陣涼風一樣舒暢。這樣的作業不僅讓我們積累知識,還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想象力,更讓我們擁有愉快的心情。
你喜歡這樣的“奇特”作業嗎?如果你也喜歡,就讓我們期待下次的作業吧!
(066000)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驪城學區第一小學
課題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孩子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產生興趣而獲得認識”。為此,我校改變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實踐時,突破了以往的把個別節日融入個別學科或根據節日開展活動的做法,不僅僅把傳統節日文化貫穿于學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和心理特征,選擇并設置以傳統節日為線索的多種形式的活動,構建以體驗為主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實施跨學科的實踐活動和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從而帶動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開展層次化、系列化的“知傳統節日、繼中華傳統、承中華文明”的探索之旅,將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學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體如下:
一、挖掘傳統節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56個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民俗,幾千年來,這些民俗通過口傳手教的方式世代傳承,成為民俗文化之根。在傳統節日中蘊含著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所包含的重親情、重和睦、重和諧、重家庭的美德,端午節所蘊含的重國家、重社會的責任擔當,重陽節所提倡的敬長輩的優良傳統,清明節所蘊含的緬懷先人、弘揚傳統、感恩思源的情懷。盡管我們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節日納入其中,但是我校選擇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學生比較熟悉的、具有較多元素的節日進行學習和教育。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是有高度認同性的中國傳統節日,它們包含著中國五千年來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精神和倫理道德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開展以體驗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動、為我校逐步探索小學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實的內容基礎。
二、明確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小學生年齡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對開展活動的意義能否理解,是整個實踐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為此,學校以班為單位,由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統計本班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并把問卷推廣到學生家庭和社區,了解學生家庭對傳統節日的認識程度以及他們過節的方式等,從而掌握學生的家庭和社會資源。學校收集整理適合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各類傳統節日的資料,在遵循科學性的基礎上,從節日由來、風俗習慣和慶祝方式等方面將傳統節日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并根據他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給予其最初步的體驗,從而讓學生明確了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意義,使學生和家長有了參與、學習的愿望,也對課題的開展有了正確的認識。
三、開展以體驗為主的多樣化的活動
傳統節日豐富的內涵和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我校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學校充分發揮語文、品德與社會、音樂、美術等學科人文教育的優勢,結合教材中所闡述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與互動。例如,語文課教師讓學生收集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詩詞,結合圖畫、手抄報,通過欣賞會、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等來表現傳統節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節組織開展以端午節為主題的“端午節詩歌欣賞會”,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設計端午節的裝束、吟誦端午節的詩歌、用小品表演端午節的由來。音樂課教師讓學生欣賞春節的賀年歌曲,特別是有著廣東年味的粵語歌曲,把它們滲透到親子活動中加以誦唱,還鼓勵學生把賀年的粵語歌曲應用到春節拜年中,這樣既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豐富了學生的春節體驗。美術課教師引導學生把他們眼中看到的新廣州與傳統的廣州結合起來,融入節日的元素,畫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畫,再利用科學課上學到的物品保濕方法對通草畫進行保存,還鼓勵學生把心目中的傳統節日用“廣彩”和“通草水彩畫”這兩種廣州的傳統工藝表現出來,不僅讓學生在濃郁的節慶氛圍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使學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
我校還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分層次開展各種傳統節日文化體驗活動。例如,在體驗“喜慶春節”活動中,給不同年級的學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級學生收集喜歡的“利是封”,并用相機拍下與家人共度佳節的溫馨照片;三、四年級學生收集關于春節的年俗,并用相機拍下與家人參與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親戚、正月十五賞花燈等);五、六年級學生設計有特色的“利是封”,寫春聯,寫以“開心過大年”為主題的日記(并配上自己畫的畫或自己拍的照片,圖文并茂)。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記錄春節,創設充滿童趣、有創意的表達方式。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段,結合其心理特征,給予不同年級的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階梯式提示,讓他們找準體驗春節的切入點,把抽象符號引導到具體可行的日常活動中,使他們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有更鮮活的體驗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動中加深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和了解,不斷體會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內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傳統節日文化的精華傳承下去。
四、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為教育者,我們在思考,為什么有些學生會對洋節日那么熱衷,而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其實外來的很多節日很注重參與精神,例如:萬圣節將基督教用南瓜燈和杰克燈驅逐鬼神的傳統延續下來,讓家長和孩子都能參與其中;圣誕節的圣誕禮物和各種裝飾帶給孩子們的視覺沖擊與遐想,這些不可否認是值得借鑒的。所以我們重在通過體驗去開展以“知傳統節日、繼中華傳統、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體驗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所獲得的經驗,每一種體驗都會在生活的經歷中產生,是對以往的經驗的一種升華與超越,甚至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經驗,因此我們的教育主旨是讓學生學會體驗。比如,在春節的時候主動參與貼春聯,走親戚拜年、收集春節的由來、春節的節日習俗,做“春節小狀元”,還讓學生抄寫春聯和拍攝反映春節活動的照片進行分享,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濃濃的中國味和中國情,體會我國傳統春節活動的熱鬧氛圍和文化習俗的精粹。元宵節時,讓學生通過圖片展示元宵,介紹元宵的來源和品種,拍攝制作元宵過程的電子教程,親手嘗試用團、捏、滾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現場分享自己的作品,還有做燈籠、猜燈謎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熟悉我國傳統的元宵節的熱鬧氛圍,體會人們對團圓這種和諧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在端午節,讓學生通過包粽子、陸上龍舟、端午“變變變”等活動體會獨特的民間風俗及歷史人文文化。在中秋節,通過讓學生做月餅、賞月,使學生不僅僅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更感受古人過中秋的喜悅。重陽節開展的敬老活動,更展現了廣中路小學少先隊員孝老愛親的良好精神風貌……豐富的節日民俗體驗活動,讓學生主動收集節日資料,主動進行學習。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有所感悟和認同,在親身體驗中真切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課程是實現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有效途徑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積累,校本教材從最初步的提綱到零散的內容,再到不斷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課程,這中間積累的是我一點一滴的活動記錄。校本課程《走進傳統節日文化》的開發收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既弘揚了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學生愛國愛鄉的熱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有利于提高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以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悠久歷史,進而尊重我們的民間風俗習慣,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樹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傳承民族的優良傳統。
實施。
關鍵詞:探究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設計
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形式的基本階段來看,每個階段都要以學生為主體,研究貼近生活的課題,既要有課外實踐環節,也不能缺少課堂中交流學習的環節。以下是我的見解。
一、主題確立生活化
綜合實踐活動與生活密切相關,它來源于生活,實施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來源是多方面的:(1)主題來源于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興趣的話題匯集起來,從中選擇受關注面比較大的話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2)主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與思考周圍的環境,體驗生活,發現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作為活動主題。
我校地處新建的武平大道旁,以前學校周邊是田地,田間小路可以直通老師、學生的家門。自從有了武平大道,住在學校對面的師生要沿輔道走五六百米,上天橋,下天橋,再往回走五六百米才能到達家門,直線距離二十米的路程現在成了上千米。于是部分家長和學生按已成的思維及交通線路走――橫穿武平大道。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引導學生思考:多走幾步與少走幾步有什么差別,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有的學生說:“多走了幾步,走得放心,少走了幾步,可能會有危險。”“武平大道車輛多,橫穿容易出事。”“橫穿馬路是違反交通規則。”……學生形成了共識,于是我校開展以《校門口的交通安全問題調查及對策研究》為主題的全校性的綜合實踐活動。實踐證明:越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小課題,開展的效果會越好。
二、活動設計自主化
自主性是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特點之一,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自行設計活動方案,這樣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確立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后,老師要引導學生考慮方案制訂有哪些要素。學生一般設計方案,可能會提出一些零散的要素。把學生討論出來的要素寫到黑板上,讓全班學生都去思考,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無關的,這樣,在學生的爭議、思考、討論中方案的要素就有了。比如,時間、人物、任務等等,在這基礎上,加以細化。比如,人的要素:涉及班級、小組、組長、組員、指導老師、采訪對象等等。活動內容涉及目的、形式、分工、過程、結果等等。根據這些要素,讓學生設計成各種方案,如我校學生設計的表格:“我的自助餐”城鄉中心學校《校園小外傷探究》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
通過這種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所做的工作不會漫無目的,而是有針對性、實效性,使他們成為學習和實踐的主人,從而更好地開展實踐活動。
三、探究形式多樣化
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由于問題的呈現形式不同,任務不同,所以探究的方式往往不是單一的,可能有多種的解決途徑。而且,由于每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盡相同,選擇的探究形式也可能不一樣,從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在《話端午》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按任務(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自由組合)分了四個探究小組:探究歷史淵源的萬里追蹤組,了解民族風情的風俗民情組,學習包粽子、做香囊的心靈手巧組,尋找文人墨客描寫的有關端午詩詞的詩情畫意組。萬里追蹤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報紙、網絡、電視、書籍等形式去查找、收集有關資料:如端午節的含義和由來;風俗民情組學生采訪周邊鄉鎮居民過端午的習俗(有賽龍舟、包粽子、采草藥、做香囊、釀雄黃酒、編五彩繩等);心靈手巧小組的學生向家長、鄰居學習包粽子,學習做香囊,學習拍錄像;詩情畫意組的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文化(詩歌詞賦),制作電腦小報,仿寫有關端午的詩。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體驗、反思。不同的探究方式有了不同的收獲:有的知道了如何讓自己的采訪更有效率,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有的了解怎樣分門別類地整理資料;有的收獲了友誼、團結;有的知道了遇到困難可以用不同途徑去解決。總之,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可能采取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際操作方法,讓學生在多種實踐活動中,鍛煉和發展自己的多種能力。
四、成果匯報個性化
成果展示與交流要求學生在他人面前進行演示或生動的表演,這樣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獨特性和表達能力。在展示與交流中,學生也能學習他人的探究成果,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師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學生以建議,讓學生創造與眾不同的展示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如,《話端午》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匯報課,萬里追蹤組學生用課本劇、講故事形式呈現端午節的含義和由來,他們不僅會搜集資料,更要會整理資料和富有創造性的展示這些內容;風俗民情小組為我們帶來了驚喜:他們用幻燈片、視頻、手抄報展示介紹有些地方的風俗,同時帶回了香囊、五彩繩等實物展示,還學習了做香囊、編彩繩的方法等;心靈手巧小組的學生進行了包粽DV展示、圖片展示、全組學生現場包粽展示。綜合實踐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我們親自去實踐,去體驗,這個小組給我們非常生動地展示了他們活動的過程,他們有自信和勇氣;端午節的名堂還真是不少,難怪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在端午節留下自己的詩詞佳句,詩情畫意組的學生進行端午文化――詩詞朗誦,這一組學生不但給我們展示了他們對詩詞歌賦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而且還制作電腦小報,仿寫有關端午的詩。每個學生各揚所長,展示交流,就是讓學生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樹立自己的自信。展示交流,培養每個人的綜合能力。
五、活動評價多元化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主體是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者是不確定的,包括教師或教師小組,也包括學生或學生小組,家長、社會機構和社會上的個人。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增加了評價的難度,但更容易通過評價鼓勵學生的探索和實踐。
在評價的方式上,教師要把握住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