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濟南的秋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
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末,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一會兒,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的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要發燥了,可是有點涼風,正像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瓷巾斏夏莻€塔!
再看水。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有河,有湖,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濟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蓮花,城河的綠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濟南有秋山,又有秋水,這個秋才算個秋,因為秋神是在濟南住家的。先不用說別的,只說水中的綠藻吧。那份兒綠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綠色,恐怕沒有別的東西能比擬的。這種鮮綠色借著水的清澄顯露出來,好像美人借著鏡子鑒賞自己的美。是的,這些綠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為誰看的。它們知道它們那點綠的心事,它們終年在那兒吻著水皮,做著綠色的香夢。淘氣的鴨子,用黃金的腳掌碰它們一兩下。浣女的影兒,吻它們的綠葉一兩下。只有這個,是它們的香甜的煩惱。羨慕死詩人呀!
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一點桂花的香味。山影兒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虛幻的吻著。山兒不動,水兒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
記得有句老話說: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草窩。而我的草窩,就是美麗泉城—濟南。
濟南泉水歷史悠久,七十二名泉,甘。美。濟南泉水,有的“水涌若輪”,有的像瀑布傾瀉,有的如串串珍珠,有的似細雨飄灑,真是千姿百態。有的泉水流經千家萬戶,大街小巷,或穿墻流入庭院,或臨窗便可取水,別具情趣?!肮吶f戶皆臨水?!闭麄€泉城沉浸在泉水淙淙,楊柳婀娜,鳥語花香,詩情畫意之中。
春天的濟南像穿上了一件萬紫千紅的艷裝。你瞧!樹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窗子外面開始聽得見唧唧的鳥鳴了,那是小鳥正在唱著春天的歌兒呢!下過一陣雨后,在我家鄉的田園里,萬物生輝,美極了。在陽光的照耀下,家鄉的小溪顯得更加清澈,微波蕩漾,泛著金色的光。春天的家鄉顯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
秋天的濟南像換上金紅色的莊嚴的晚禮服。家鄉的田野里,到處是金紅的果子。大街兩旁的樹葉,蕭蕭地落下,發出"簌簌''的響聲。家鄉的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
我知道,又悶又熱的夏季的影子不再在屋子里逗留,室內逸散一股宜人的氣息。我聽見早秋登門的輕盈腳步,不知道那是喜悅的信息,抑或是凄涼的書信。
門口的桂樹已到了展露容顏的時節,應當是綴滿小黃花的景象,黃綠鑲嵌,迎接秋天的來訪;沒有像滿天星點般齊綻的桂花,不能散發出香甜的芬芳,讓萬物依偎在它的懷抱之中;不能學琦君的童年,立在樹下搖桂樹,淋著繽紛的桂花雨;不能沖壺溫熱的桂花茶,品味秋季的溫存。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它開了一串豐腴的花兒,雖然僅有四朵,卻成了整棵桂樹令人憐愛的寵兒。一般桂花小巧如米粒,這串竟肥碩如花豆,也許這早秋嫌小黃花清淡寡味,便任性地偏要綺麗一回。如果說秋天是位把花兒變得跟自己一般姿態的仙人,那么,往年是趙飛燕披著一襲纖細薄紗,彌漫清淡雅香,今年肯定是王昭君略施脂粉,含著殷切問候,早早到來。
秋風徐徐,輕拂我的臉頰,說不出的愜意涌上心頭。享受著風的同時,秋風也捎我一封離別書,會是誰寫的呢?是一陣子沒再引吭高歌的知了。是啊,這幾天突然靜了,都是雨在天邊呼嘯,時而嘈雜,時而安詳。知了不再在我耳邊高歌,你一定找到了伴侶,所以才遠走高飛,跟著夏季的腳步。你離別時托早秋送我這封信,不知道你是否也記得寫給余光中先生,他可是非常懷念你的金鋸子。
我猜想,你正在和你的佳偶共享一顆朱紅的柿子,紅透了,熟透了,甜甜的柿子也象征你們甜甜的幸福。既然你不在這里,我只能遙寄一份美好的祝福,給在彼端的你。
長袖仍在夏眠,我的文字逐漸入秋。目睹桂花和柿子的身軀豐盈,知了的影子褪色。
秋爽的氣息帶來早秋的音訊,緊接著以僅四朵卻肥碩如豆的桂花串,將濃郁的香氣散開。蟬聲傳情,作者又進入另一種聽覺及想象的世界,文字的運用亦頗為傳神。文章觀察細膩,將尋常秋日寫得有“聲”有“色”。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郁達夫《故都的秋》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干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壓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眨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魯迅《秋夜》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老舍《濟南的秋天》
雨靜悄悄地下著,只有一點細細的淅淅瀝瀝的聲音。橘紅色的房屋,像披著鮮艷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著雨的洗禮。那潮濕的紅磚,發出有刺激的豬血的顏色,和墻下綠油油的桂葉形成強烈的對照。灰色的癩蛤蟆,在濕爛發霉的泥地里跳躍著;在秋雨的沉悶之中,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滿愉快的生氣的東西。它背上灰黃斑駁的花紋,跟沉悶的天空遙遙相應,造成和諧的色調。它噗禿噗禿地跳著,從草窠里,跳到泥里,濺出深綠的水花。
——張愛玲《秋天的雨》
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的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時中我于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個老師都為自己的教學設計一個良好的開頭,那么就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鉆研文本,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固定在這堂課上?!墩撜Z》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承好之者突出樂之者。這句話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所謂知識型激趣法,就是教師充分利用自己較為廣博的知識,組織成生動優美的教學語言,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
2012年秋季,我在教《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蘇軾有首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在我國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痹谧髡吖P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還沒有等我把話說完,有的學生就在興奮地翻書本了。由于教師引古博今,講得生動活潑,熱烈精彩,妙趣橫生,學生聽得神思飛揚,如癡如醉,欲罷不能。那么課堂上出現的將是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熱烈的教學場景。導入法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認識和已學過的知識出發,結合所授課文的內容及其特點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如果方法設計得好,給我們的教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就像一根火柴點燃了學生智慧的光芒。
還有我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根據授課時天氣環境、場景、教室氛圍,結合所要講的課文內容,用巧妙的語言來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當時時值深秋,天氣有點冷,我走上講臺發現下面不太安靜,于是我說:“同學們,遇冷,人們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熱湯或飲酒等方式來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這樣的秋后,有一殘疾人來酒店喝酒。他是為了御寒嗎?他喝酒的錢哪里來的?他以前是什么樣子?他以后又會怎樣?其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中?!保ò鍟n題)這段導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心,他們紛紛打開課本,迫不及待地讀起來。2011年秋季,我在講《范進中舉》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開篇詞:我們學過了《孔乙己》,魯迅以傳神的筆調塑造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滓壹旱谋瘧K命運,使我們從一個側面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們要從范進的喜劇命運的另一個側面,去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荒誕和罪惡。在上《社戲》一文時我是這樣導入課文的:我們很多同學小時候甚至到現在都愿意隨媽媽到外婆家去,魯迅也是如此。他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鞭r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還同農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步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樸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以至在他四十一歲時,寫下了回憶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戲》?,F在,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童年時代外婆的故鄉去看看吧。這段導語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親切,自然而然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回憶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動人情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課,得益匪淺。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用深情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使文章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發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導入新課《回憶我的母親》時,教師以沉痛的語調,緩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氣敘述,目的是使學生的心理狀態一開始就向作者靠攏。這樣一個開場白,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對“我的母親”的深切懷念之中,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在教學《秋天》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經吟誦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今天,我們越過溪水的歡歌,飛過秋鳥的啼鳴,走進秋天,走進一個幽靜的世界,走進秋天迎來一片豐收的歲月,走進秋天,回味一個思念的季節,現在,讓我們走進四川本土詩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領略秋的風采,聆聽秋的訴說吧!開篇詞令同學們神采飛揚,大家翻開書本就大聲地朗誦起來,看到這樣的場面,老師的心情也特別舒暢!
從容說課,是一堂好課的開端,巧妙地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巧妙地使用好開課幾分鐘,無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都是大有益處的,往往能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傊?,膏藥一張全靠各自的熬煉,只要課堂導引的方法得當,就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濟南的冬天》;經典;中學語文教育
所謂文學經典,主要是從文學閱讀的結果來說的,而不是從作品創作的層面來談的。無論作家如何強調作品的精彩,沒有讀者的大量持續地閱讀和贊賞,很快便會被時間淘洗掉,那么經典是難以形成的。可以說,文學經典的定義主要是產生于各級各類文學教育的過程,并最終體現為教材這樣一種建立在閱讀共識基礎上的作品選本,成為幾代人共同的識讀??梢哉f,能夠入選文學教材,尤其是持續入選各種教材,超越編選者視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選本選擇的作品,自然堪稱經典。在這個意義上說,老舍的作品應該是代表。民國以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幻,他的作品都是國文或語文教材里的??停坏珨盗勘姸?,而且質量堪稱上乘。尤其是在眾多作品中,有能夠超越時空的價值限定,始終被推薦給學生誦讀的名篇,《濟南的冬天》即為代表。那么,《濟南的冬天》何以能成為公認的經典呢?情與景的和諧融通,是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老舍是寫城市的圣手,濟南之外,倫敦、北平、青島、武漢,都曾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但囿于時代的殘酷格局,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價值取向上,不適合青少年讀者。唯獨對于濟南,老舍有著不一樣的情感。1930~1934年間,老舍曾經將妻攜子在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
這四年,不但是他創作上的豐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較愜意的時光,這對于一生顛沛流離的老舍來說,有著夢一樣的留戀,“顯明地在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劃在心中;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吊濟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嘗試寫了長篇《大明湖》來重塑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濟南全城,城河帶柳,遠水生煙,鵲華對立,夾衛大河,是何等氣象。”他此類難以抑制的情感筆觸,還洋溢到了關于描述濟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筆法,寫濟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見聞、街談巷語,甚至連日常食用的大蔥都不放過??梢哉f,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摯,在城與人的和諧關系上,感人至深?!稘系亩臁纷鳛閷憹铣鞘衅轮凶顬榫獾牟糠郑紫扔貌煌鞘酗L格對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風和倫敦冬天的霧與濟南冬天的靜謐和響晴來作比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愛”“搖籃”等童話格調來為這座城市的山構圖。描畫這里的水呢,則是“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如此溫情的筆法、擬人卡通式的語言,將溫暖慈愛一如母親看護嬰兒的舐犢之情呈現于紙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這對以實現“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為目標的中學語文教學來說,自然是理想的文本。
作為寫景大家,老舍寫作《濟南的冬天》時,已經有了獨立的風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筆,并得到了眾多寫景大家的贊譽。朱自清說:“寫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戲,差不多都好?!盵1](P.289)從審美感知的角度說,《濟南的冬天》很完美地體現了老舍用現代漢語寫景的卓越之處,溫婉、細膩、幽默、風致,易于體會和經驗,富于畫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審美的層面,顯然還不是中學語文教材的良木。無論是“擴大識字量”“初步掌握精讀和略讀的方法”,還是“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都對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本提出各種條件的嚴格要求,以適應接受對象的認知水平?;蛘哒f,文本的語言工具性要求優先于對審美性的需求。這應該有兩方面的表現。首先,文本語詞的使用上應該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進一步說,所選文本要能在結合現實表達需要的過程中,為漢語的現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在內容上應該盡可能地單純、單一,主題指向性要明確,不能出現如詩一樣的層疊意義。因此,幾乎所有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本都要作適當修改。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此有過精辟的解釋,“選定之文,或不免須與加工。加工者,非過為挑剔,俾作者難堪也。蓋欲示學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質兼美,則文中疏漏之處,自當為之修潤補色?!盵2](P.131)自然,《濟南的冬天》作為節選本,也有一個被修正、修潤的過程。
在發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選《初中國文讀本(第三冊)》[3]的時候,就以“濟南的冬天”為題目,從原本節選的段落變成一個能夠獨立自足的文本,從語言表述系統和意義闡釋系統上實現了本質性獨立,并刪除了與核心表述無關的文字。比如刪除了原作開頭“上次說了濟南的秋天,這回該說冬天”這一類的聯結性語句,直接入題,毫無掛礙地剝脫了和文章核心意象無關的枝蔓。對于這種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編寫者采取在教師參考書中介紹原作的辦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就在《濟南的冬天》的課文講解后面,以“有關資料”的內容,介紹了作品的出處,并作了“此文雖系節選,但能獨立成篇”的說明。其實,這種做法值得借鑒,甚至可以更進一步,以注釋的形式直接放在課文中,以顯示課本編選的嚴謹性、嚴肅性和真實性,也讓學生從文學的角度了解現代漢語文學的歷史變遷,做追根溯源的發生論探索。最后,我們可以審視該文的題材和語言。20世紀中國文學先天性地和時代有著緊密的聯系,以反映現實世界為目的的現實主義的寫作方法也成為主流創作方式,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的解讀和規訓自然成為眾多作品的題旨指向。而《濟南的冬天》立足于寫景,寫一個季候、一座城市,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選材,從而讓這篇文章如飯后月下的談天,創作者和接受者之間期待視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講述起來也就心有靈犀了。從語言上說,《濟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擬聲詞和語氣詞,這很適合于中學生的朗讀,在音韻鏗鏘、節奏相諧的聲音里帶入情感的質地。整部作品用詞素樸,無生僻字、艱澀字,日常用語如家常便飯,貼近生活,明白曉暢而又不失優美和流麗。對于實現“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的教學目的來說,《濟南的冬天》都是具備典范意義的佳作。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經典[M].???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語文育人功能檢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