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短篇倫理小說

短篇倫理小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篇倫理小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短篇倫理小說

短篇倫理小說范文第1篇

何故綠宋居寒是在《一醉經年》的49章,《一醉經年》為晉江原創網專欄作者水千丞創作于2015年的小說。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仙俠、武俠、科幻、懸疑、古傳、當代、愛情、家庭倫理篇、浪漫青春、游戲競技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來源:文章屋網 )

短篇倫理小說范文第2篇

《檸檬撞奶糖》講的是程沂和和丁珣的愛情故事。《檸檬撞奶糖》是連載于晉江文學網的一本愛情類小說,作者是卿玖思。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小說”出自《莊子外物》。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仙俠、武俠、科幻、懸疑、古傳、當代、愛情、家庭倫理篇、浪漫青春、游戲競技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來源:文章屋網 )

短篇倫理小說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修辭敘事理論;倫理;敘事進程;闡釋

短篇小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不僅是海明威自己非常鐘情的一個作品,也一直是評論界解讀與爭論的焦點。而對這篇小說倫理維度的解讀卻較少涉及,本文旨在使用修辭性敘事理論對其進行倫理維度的探尋,討論其敘事技巧如何引導讀者對文本的闡釋與倫理判斷。

敘事修辭倫理研究注重研究文本通過何種技巧,去探討某種價值觀或者規范,揭示自身的倫理原則。早在其著作《我們的朋友:小說倫理學》里,文學批評家和小說理論家韋恩?布思就從作者、讀者、作品三者的角度出發,全面闡述了小說的倫理學批評理論,使敘事倫理問題變成敘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Booth,1988)。而當今最有影響的后經典修辭性敘事理論家詹姆斯?費倫通過注重作者、文本和讀者在敘事進程中的相互作用,將修辭敘事理論運用到對作品的倫理解讀上。他認為,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涉及作者主體、文本現象和讀者反應之間的循環往復關系,為闡釋過程中的各種假設提供自我糾正的機制(費倫2008:2)。

《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敘述了美國人麥康伯與他妻子瑪戈到非洲打獵發生的故事,時間跨度為兩天,麥康伯在第一天的獵獅中嚇得落荒而逃,瑪戈對丈夫的怯懦十分不滿,后與陪同的職業獵人威爾遜出了軌,而在第二天的狩獵野牛中,麥康伯突然擺脫了恐懼,在灌木叢中追獵一頭受傷野牛,就在野牛沖向麥康伯時,瑪戈開了槍,打死了麥康伯。

一、對文本的倫理闡釋

為了探討這一主題,本文將引入費倫的“進程”概念,“進程通過引入不穩定性――人物之間或內部的沖突關系,導致情節的糾葛……進程也可以產生于話語諸因素所發生的一切,即通過作者與讀者或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的張力或沖突關系――涉及價值、信仰或知識之嚴重斷裂的關系。”(費倫2002:63)從定義可以看出,敘事進程包括兩個層次――“故事”層面的不穩定性與“話語”層面的張力。修辭敘事方法強調讀者參與的發展進程,即讀者在敘事者的邀請下,對敘事隱含的主題、倫理思想規范、意識形態等做出恰當的歸納與反應(唐偉勝2008:7)。作者對敘事進程的操縱,揭示著自己的倫理原則;而實際的讀者經驗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倫理判斷,并且可以通過文本的闡釋與重新建構起該作品的倫理原則。

這篇小說的進程是由不穩定因素推動的,主要表現在麥康伯與瑪戈的夫妻關系中,它推動著麥康伯這個人物歷經一系列變化,從而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開篇敘述者就為麥康伯建立了一個“膽小鬼”形象,在讀者并未了解全部故事時,僅憑敘述者的敘述,是很容易做出較為負面的判斷,畢竟男性是力量與勇敢的象征。而妻子瑪戈的一系列舉動――“她沒有一絲笑意,古怪地望著她的丈夫”;“快要哭了”;“她的肩膀在瑟瑟發抖”,明白地傳遞著對丈夫的失望與不滿,正如福克納所說:“我們是會同情這個可憐女人的處境的。”(O'Connor 1963:168),

敘述者在這里適時地插入了對麥康伯夫婦關系的定位――“有健全的結合基礎”;“瑪戈長得太漂亮了,麥康伯舍不得同她離婚;麥康伯太有錢了,瑪戈也不愿離開他。”敘述者用了“健全”,非常“受人羨慕”及“始終經得起考驗的愛情”等描述這種夫妻關系,充斥著諷刺意味。而讀者對這種關系的突然了解與覺悟,對人物的價值判斷勢必產生沖擊。麥康伯夫妻關系是由“現實的需要”決定的,這也正是其脆弱的地方。

夫妻關系的倫理判斷隨著敘事進程一步步推進,捕獅當天夜里,瑪戈鉆進了威爾遜的帳篷里,并且被麥康伯發現后,毫無不安。從他們的談話中,讀者得知這并不是妻子的第一次出軌。如果說之前的闡釋只是涉及對人物的認同度,那么這一情節的設置就會導致讀者明確的道德判斷――瑪戈違背了夫妻關系基本的社會規范,而文本提供的惟一出軌理由就是丈夫的膽小。這一設置使作者的讀者與敘述者的知識差距得到了縮小,當重新審視兩人的夫妻關系時,麥康伯的膽小怯懦不僅表現在獵獅上,也在婚姻上。他面對妻子一次次的背叛,憎恨而又無奈。而瑪戈的多次出軌,會使讀者對這個人物的闡釋進行調整,傾向于否定的倫理判斷。設想如果作者沒有將婚姻關系的實質與狀況的敘事信息隱藏到獅子事件后,讀者就會早點與敘述者知識同步,那么讀者也就不會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麥康伯的怯懦,畢竟這種怯懦只表現在捕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婚姻關系上,麥康伯似乎在乞求妻子的忠誠,瑪戈的“囂張”和麥康伯的“軟弱”形成的極不平衡的夫妻關系促使著讀者對于改變的期待。

而接下來,麥康伯突然變得勇敢,這一變化是由他與妻子的關系引起的,妻子對他的屢次背叛迫使他必須在打獵場上找回尊嚴,而他的變化也推動著與妻子關系的變化,妻子對他的變化感到恐懼。這是不符合常理的,如果瑪戈在捕獅時對丈夫的怯懦是失望的,當丈夫變得勇敢起來,她應該高興,而不應感到恐懼。她的反常反應把讀者引向對更深層的倫理判斷,這是一個“覬覦丈夫錢財,但更渴望控制丈夫”的女人(Baker 1972:187),麥康伯的變化意味著她將要失去在家庭的主導地位,她憎恨這種變化。與此相對的,麥康伯的勇敢將要使他擺脫軟弱,成長為一個男子漢,使他與妻子的關系得到糾正,這會迎合讀者對于改變的期待,甚至引導著讀者的認同。

而這種變化的結局卻耐人尋味――麥康伯在實現轉變的同時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盡管評論界在瑪戈是否故意殺死了麥康伯說法不一,但麥康伯畢竟是在滿足讀者期待的同時死去,瑪戈不可避免地成為讀者倫理否定的對象。

二、建構作品的價值原則

在對文本進行闡釋和做出倫理判斷時,實際上讀者也在試圖了解甚至重構作品本身的價值原則。對于海明威有所了解的讀者會將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帶到文本中去,做出闡釋與判斷,而理解威爾遜這一人物是關鍵。廣受爭議的是海明威是否著意把威爾遜塑造成英雄,他是否可以代表海明威眼中男子氣概十足的理想形象,他的價值倫理判斷是否代表作者試圖在文本中建構的倫理原則。

實際上,對威爾遜的理解引導著讀者對隱含作者倫理觀點的闡釋與理解。當審視小說敘事視角時,讀者會發現其敘事技巧突出特點是將全知視角的心理透視集中到了威爾遜身上,對他的心理描寫有二十多處,且絕大多數都集中于對兩夫妻的看法上;而對麥康伯的心理透視只有三四處,且主要關于打獵的心理;對瑪戈的心理描寫幾乎沒有。 這樣的選擇是在幫助調節敘事距離。“全知敘述者對某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展示得越多,讀者與此人物之間的距離就有可能會越短。”(申丹2004:230)也就是說,威爾遜有可能獲得的讀者認同度最高,而瑪戈則相反,敘述者將她的內心幾近封閉,連辯解的機會都很少給予。而威爾遜的心理活動常常用未加引號的直接思想來表達,采用這種人物思想表達方式相比于有引號的方式,會通過對視角的控制,引導讀者不知不覺由敘述者話語進入到人物內心,讀者對于敘述者的信任也很有可能轉接到人物身上(Leech&Short 2001:340)。

通過對作者的了解,讀者將會發現,這個人物似乎能從海明威那里得到認同,他是職業獵人,勇敢無懼,印證著海明威小說里反復塑造的硬漢形象。他的見解表達了海明威的“負傷理論”――“痛苦能使一個男人成為男子漢”(張薇1995:3),因此他對麥康伯的轉變抱著肯定的態度,同時他輕視女人,包括瑪戈,用侮辱性的語言形容她。在讀者未了解瑪戈之前,敘述者就用對他的心理透視影響著讀者,相信她是“最冷酷、最狠心、最掠奪成性和最迷人的”。而這同樣呼應著海明威在《短篇小說的藝術》一文中表示他把“瑪戈從頭到尾寫成個壞女人,我創造了她,完全是從我見過的最壞的那兒照搬過來的。”(張薇1995:11)

這一系列的呼應似乎在向讀者印證著威爾遜與隱含作者觀點的一致性,那么在瑪戈開槍后,威爾遜這位旁觀者說:“干得真漂亮,他早晚也要離開你的。”這句話就是隱含作者需要借威爾遜之口,提示讀者瑪戈槍殺麥康伯主觀故意的可能性。而這其實也印證了在一次采訪中,海明威表達自己贊成瑪戈是故意殺害丈夫的闡釋,這個結局就會使對瑪戈的倫理判斷進一步否定。

三、結語

短篇倫理小說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將從作品形式和創作風格的角度,來探索自然主義在《海上扁舟》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自然主義; 海上扁舟

同時代的美國批評界認為,斯蒂芬.克萊恩的自然主義是美國自然主義文學主流中最為“純正”的支流。他的作品不像其他自然主義作品,不含任何非自然主義的成分。他著意描寫各種環境對人的命運的決定作用,排斥了任何人為意志選擇的存在,徹底否定了道德的社會作用以及道德對人的命運的作用。斯蒂芬對傳統價值觀、傳統道德觀的態度是明確的。在他的早期小說中,社會道德倫理都是騙人、虛假的把戲,對人類的命運不起任何積極的作用,甚至還可能把人推向命運的深淵。而在后期的小說中,他則把道德視為虛無縹緲、不存在的假設;在人的命運的發展過程中,起作用的只有自然環境、無情的社會環境和人的各種活動。

一、在作品形式上的體現

克萊恩認為短篇小說《海上扁舟》是他的“所有作品之冠”,因為小說濃縮了他的自然主義創作思想,完整而又系統地展現在人與自然之間的搏擊以及力量對比,人的命運狀況以及最終必然的失敗,甚至人對命運失敗的接受。據克萊恩自己在小說開頭的標題上所說,《海上扁舟》是“根據事實創作的故事,是破沉的小汽船上四個人的真實經歷”。當時是1897年,克萊恩身為記者在佛羅里達附近海域親身經歷了海難沉船事件。他根據這一親身體驗創作了短篇小說《海上扁舟》。在此小說中,作者采用了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手法,筆觸時而超然,時而切身,多角度的表現了主人公們所面對的大自然的力量和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的反應,以及他們與自然世界的關系。

小說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人與自然拼搏的過程。小說一開始,自然界便與小船相機出現,浪花的狂暴,與小船的渺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在自然主義小說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即人類力量在廣袤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小船的行進過程中,“每朵浪花都是很難克服的問題”整個搏擊的過程都充滿了死亡的恐懼。

對于水手們的悲觀與詛咒,大海,乃至整個宇宙都是完全漠然的。自然主義者一向認為,自然界就像一座叢林,對于禽獸叢生,只有相互競爭、適者生存的規律,不存在任何感情或道德的力量。船長經過幾次詛咒以后,才猛然發現,“自然界是必會把他當一回事的,即使把他們全毀掉,也不至于損壞宇宙的任何部分”。他非常清楚自己“可悲的情勢”,只能依靠自己。在他們看來,大自然似乎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似乎非要毀掉他們不可。可是在克萊恩看來,大自然則是完全漠然的,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只是個無情的機制。在克萊恩的筆下,大自然并非人類力量征服和斗爭的對象,而是超然于人類情感、不可駕馭的強大力量。在西方傳統中,人生目的使命感以及賞罰正義觀根深蒂固,但是在克萊恩對事件的自然主義表現中,人的位置需要重新定位。而故事的結尾句與開篇句正好呼應。這同時使開篇句有了更多的意義,對人與自然的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正是在“無情”的自然面前,就連老于世故的記者也在小船上體驗到了“微妙的手足之誼”的紐帶。記者通過與自然的直接對話感悟到生命的普遍意義和人類情感跨越個體和時空的共通性。同時,主人公沉著應對危機的勇氣展示無余。當輪到記者自己一個人劃槳,其他人睡覺時,鯊魚的出現使他感到恐懼,但并不能使他驚慌失措,而是繼續完成他的職責。在整個自救的漫長過程中,人們時時面對死神,但他們卻能有條不紊地工作,在一次次失望甚至絕望中,保持不懈的意志與冷靜的頭腦。

二、在寫作手法及創作風格上的體現

在創作技巧上,克萊恩在小說中很明顯地反映了自然主義的創作風格。船員們的每一個動作,海浪的每一次沖擊,克萊恩都作了極其詳盡的描述,甚至多次重復,儼然是文件似的記錄,根據自然主義者的一貫說法,就是醫生的病歷記錄。克萊恩還用大量的筆墨刻畫船員的心理狀態,以及每一次危險的到來,希望的升起及破滅的心里變化和反應。此外,克萊恩把故事安排在荒無人煙的茫茫大海之上,直接排斥了道德的力量、社會價值觀對人類的命運的任何作用。在這里,人只能依靠遺傳的力量,與自然作奮力的拼搏,才有生存的可能。

克萊恩對自然中的豐富色彩的靜心表現也與主題相呼應,使大自然自身的時空呈現與人類抽象時空概念形成對比。此外,克萊恩的自然主義寫作手法在不動神色的新聞報道式的語言與主觀感情流露的穿插運用使主人公的經歷更加顯得驚心動魄,而故事結構在希望到失望,再失望到再失望的情節中展開主題。作者采取客觀的立場,對自己所寫的事件與人物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因而作品帶有科學分析的色彩。他的文體中肯、多彩,而且其中不乏嘲諷。克萊恩對后起的海明威、福克納等小說家都有過影響。在《海上扁舟》之中,細節準確,文體簡介,嘲諷寓于結構之中,表現有力。此外,在這篇短篇中,語言繼承與發展了美國小說口語體語言的傳統。他大膽地進行語言上的實驗,將自己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并實際運用的方言融入了作品,反映了時代的精神而充滿粗獷的活力。

三、結語

斯蒂芬 克萊恩在《海上扁舟》這部短篇小說中深刻地探究了人的前途命運問題和人的生存狀態,揭示出人類始終無法擺脫環境的影響,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克萊恩把人物放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讓人的生存欲望達到極限,在希望和絕望的斗爭里展現了自然主義這一主題。茫茫大海上的一葉扁舟為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使他得以把外部世界的自然力量和人物內心的神秘情感完美地加以結合。小說成功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自然主義的主題,奠定了作者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史志康. 美國文學背景概觀.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短篇倫理小說范文第5篇

摘要:明末短篇小說集《型世言》在神魔小說的篇章中塑造了獨特的妖怪形象,本文試從妖怪形象的文化內涵、文化功能以及對《西游記》神魔小說的繼承方面分析《型世言》中的妖怪形象。

關鍵詞:《型世言》;妖怪;《西游記》

《型世言》是明末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湮沒四百多年后,重新面世,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被稱為古代小說的一枝奇葩。《型世言》是一部“大率為離合悲歡及發跡變態之事,間雜因果報應”的小說,屬世情小說,涉及忠義、公案、婚姻、節孝等方面。但除此之外,還有幾篇涉及到妖怪的神魔小說,其中有第三十八回“妖狐巧合良緣,蔣郎終偕伉儷”,第三十九回“蚌珠巧乞護身符,妖蛟竟死誅邪檄”,第四十回“陳御使錯認仙姑,張真人立辯猴詐”。《型世言》中的幾篇神魔短篇小說呈現出鮮明的變化,本文試從小說的“妖怪”形象分析入手,探討相關問題。

一、妖怪形象的文化內涵

妖怪形象本來是古代人們對大自然中出現的怪異、可怕、無法理解的事物與現象的一種理解。但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妖怪形象的理解也在發生著變化。從文化學的角度看,妖怪形象包涵著豐富的社會學、哲學等方面的文化意蘊。

(一)社會意蘊

妖怪常常作為敵對的、邪惡的力量出現,它們常常站在人神的對立面,為了個體之私利,為所欲為,殘害人類。但是,在《型世言》神魔小說中,妖怪也有與人為善的一面,并不危害人類,甚至于幫助人類,表現出妖怪形象的復雜性。第四十回中的猴精形象具有復雜性,她的身上既有惡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在傳統文化中,妖怪一直被認為是惡的化身,他們殘害人類,為所欲為。但是在《型世言》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妖怪的形象發生了某些變化。晚明時期,官方所倡導的主流思想文化走向僵化。在這種情況下,一向被人們視為異己力量的妖怪身上的異質文化因素就被利用起來,歷史地擔當反主流文化這一任務。作者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上,試圖維護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同時,作者也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在作品中展現出晚明社會的千奇百態。

(二)哲學意蘊

妖怪形象除了具有深厚的社會意蘊,還有深刻的哲學意蘊。神魔小說無不“以編幻述奇為能事,形形的仙佛魔怪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或重點描寫對象,即使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也會變得亦人亦神,或亦人亦妖”,塑造了一批經典形象,它象征著神魔的標志性符號。《型世言》中,大別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或偶爾出現,或作為陪襯,與前期的神魔小說主角地位相比,已經是配角。三篇小說中,蔣日休、夏尚書、帖木兒、陳御史都占據了巨大篇幅,而大別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地位向人情故事傾斜,成為神魔的標志符號。在第三十八回中,大別山妖狐的故事只是整個故事的一段插敘。妖怪形象雖然只是配角,但是妖狐、蚌珠、妖蛟們神乎其技,為故事增加了一層神魔的奇幻色彩,也使故事更加曲折。

二、妖怪形象的文化功能

妖怪形象作為神魔小說中的藝術形象之一,具有文化功能,在表現小說懲惡揚善的主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凸顯懲惡勸善的主題

《型世言》是明末錢塘人陸人龍撰寫的,其兄陸云龍作題、序、引并評。《型世言》以勸善懲惡、為世樹“型”為宗旨,如評者在回末評和回首“小引”中所言:“紀之以為世型”,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樹立,達到勸世教化的目的。三篇神魔小說中,大別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除了蚌珠之外,都被作者擺在善的對立面,尤其是妖蛟,更是惡的代言人。在小說中,人成為正義的一方,與妖怪相對立,他們降妖除魔,懲惡勸善。作者在這些人身上賦予了崇高的道德品質,如夏尚書是修治水利、造福一方的忠臣。作者讓他們擁有戰勝妖怪的神奇力量,寄托了作者正義戰勝邪惡的思想,并希望通過對真、善、美的張揚,來恢復明末淪喪混亂的社會秩序。

(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型世言》中,妖怪形象在小說中敘事功能的作用逐步凸現,成為故事發展的線索,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如第三十八回,小說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敘述蔣日休對熊漢光女兒文姬一見鐘情,后部分敘述蔣日休設計文姬發病,并為文姬醫病,最后二人結為伉儷。大別山妖狐的出現,使故事情節發展更加曲折。妖狐相對于小說的前半部分,是事件的破壞者,但相對于后半部分,是事件的推動者,使故事情節曲折奇幻,生趣盎然。

三、《型世言》對《西游記》的繼承

神魔小說的代表作《西游記》,對神魔小說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型世言》中的三篇神魔小說在許多方面受到了《西游記》的影響,《型世言》在妖魔形象的塑造、小說情節等方面繼承了《西游記》的創作特色。

神魔小說中經常出現妖怪變幻成美女蠱惑人類的場景,《型世言》中,第三十八回妖狐變化成美女文姬蔣日休,第四十回猴精變換成美女蠱惑帖木兒。在《西游記》中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故將《型世言》與《西游記》進行比照。《型世言》中猴精變化美女惑帖木兒的情景:“冰肌玉骨傲寒梅,淡淡霓裳不惹埃。坐似雪山凝瑩,行時風送白云來。除卻眉發,無一處不白。”《西游記》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化作美女惑唐僧的情景:“冰肌藏玉骨,衫領露酥胸。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月樣容儀悄,天然性格清。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秀。半放海棠籠曉日,才開芍藥弄春晴。”兩處場景對于美女的外貌的描寫極其相似。

神魔小說中少不了出現一些妖魔打斗的場景,《型世言》第三十九回蚌珠、妖蛟之間的大戰可謂異常激烈,《西游記》九九八十一難,打斗場面不可缺少。在《型世言》中,第三十九回里寫前溪妖蛟欲貪蚌珠,妖蛟與蚌珠之間發生了一場激戰:“烏賊搴旗,鼉兵撾鼓。……妖鰻飛套索,怪鱷用撓鉤。”《西游記》第四十三回,西海龍王太子摩昂與鼉龍怪兩支兵馬之間的一場激戰:“蝦與蝦爭,蟹與蟹斗。鯨鰲吞赤鯉,鯁起黃。”兩方水族之戰可謂異常激烈,描寫生動有趣。《型世言》中,猴精先后變成美女、老婦人惑人的情節、蚌珠與妖蛟激戰的情節,都與《西游記》中的相關情節有相似之處,《型世言》顯然受到《西游記》的影響。

《型世言》中的神魔小說塑造了獨特的妖怪形象,妖狐、蚌珠、妖蛟、猴精,這些妖怪形象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他們身上體現了晚明這個特定時代的社會意蘊和哲學意蘊。妖怪形象對于作品懲惡勸善主題的凸顯,故事情節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晚明時期,《型世言》的創造受到了《西游記》的影響,在妖怪形象的塑造、小說情節發展等方面繼承了《西游記》的創作特色。(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胡勝.論衰蛻期的中國神魔小說[J].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5期,(總第124期).

[3]陸人龍.型世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相關期刊更多

短篇小說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市委宣傳部

南方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桂林市委員會

青海湖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青海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城县| 襄汾县| 定州市| 建德市| 双流县| 平定县| 华安县| 涿州市| 金华市| 胶南市| 五莲县| 临澧县| 靖宇县| 南召县| 罗甸县| 神池县| 东阿县| 金沙县| 嘉义县| 新巴尔虎右旗| 子长县| 阿拉善右旗| 昆明市| 祁连县| 玛曲县| 黄骅市| 霍林郭勒市| 阳谷县| 江山市| 明星| 靖远县| 抚松县| 阜康市| 苗栗市| 长武县| 綦江县| 麻城市| 宿州市| 云林县| 邵东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