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壤溫濕度

土壤溫濕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溫濕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壤溫濕度

土壤溫濕度范文第1篇

關鍵詞:馬鈴薯;栽培方式;土壤溫濕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馬鈴薯是種植在土壤中的農作物,其產量和生長受到土壤溫濕度的影響,從之前的馬鈴薯種植經驗來看,使用不同的方式種植馬鈴薯,也能夠使得土壤的溫濕度得到調節,從而對馬鈴薯的產量產生影響。有些種植者使用小壟栽培來種植馬鈴薯,這種種植方法常常會使得土壤變得比較板結,使田間的水分不易保存,無法形成合理的壟溝環境和壟體,為中耕培土創造條件,最終影響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本文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對馬鈴薯進行種植,并探究了各種方法對于田間土壤溫濕度以及產量的影響。

1 實驗探究

1.1 實驗的相關資料

本次實驗所使用的馬鈴薯類型是黔芋一號,實驗的時間是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實驗地點選取在一個村莊里,所使用實驗區域的面積為30m3,實驗區域的土壤主要是黃壤,肥力水平為中上等;試驗區域的年平均溫度是12℃,夏季的平均溫度是23℃,年平均光照時間是1700h,年降水量約為1000mm左右。

1.2 實驗設計

本次實驗會采取3種方式對馬鈴薯進行種植。地膜覆蓋的方式:在播種后不使用化肥,而是用地膜覆蓋。以綠肥為基的聚壟栽培方式:不使用地膜,播種后在馬鈴薯種子的上方和壟溝中施加綠肥。普通翻耕的方式:既不使用地膜,也不使用綠肥。上述3種不同的方法都采用單壟種植的方式,株距為35cm,壟距為60cm,紫云英是使用的綠肥,施用方案是6kg/hm2,并在月初播種,農用塑料膜為試驗中使用的地膜,寬85cm,厚0.02mm。

1.3 實驗測定

土壤的取樣采取梯度的形式,接著使用取土烘干法,對各層土壤的含水量和水分進行監測。馬鈴薯植株的取樣可在4個階段進行,其分別是齊苗、盛花、封星以及成熟4個時期,取長為1m的樣段,并計算產量和生物量。水分蒸發量以及萎蔫系數的計算使用有效輻射計算公式來進行,該公式是由國際馬鈴薯種植中心提供。

1.4 數據分析

實驗人員可以使用excel來記錄實驗過程中的各項數據。在對數據進行分析時則可以使用spss17.0并使用t法進行檢驗,當P

2 實驗結果分析

通過本次實驗,可是看出不同的栽培方式對土壤的水分、土壤的溫度、塊莖產量以及馬鈴薯不同階段的生長動態影響比較大,下面分別對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2.1 土壤溫度

上述3種馬鈴薯種植方法,除了第2種使用綠肥之外,不同程度的水分脅迫均出現在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其中使用地膜的方法表現得更為明顯,5月中~7月初,馬鈴薯的水分脅迫狀況最為嚴重;3月末~5月末,馬鈴薯地面部分受到有限的陽光輻射,這時候的水分脅迫系數不能比較精確的計算出來。總之,土壤溫度受水分脅迫的影響,從而導致土壤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

2.2 土壤水分

從實驗可以得出,地膜、綠肥和普通種植者3種方式利用水的效率逐次提高。其中地膜和綠肥的方式在3月末~5月末這段時間內,可以使得水分在土壤中的保存得到提高,而從5月中旬開始到8月末,含水率會降低。具體來說,馬鈴薯耗水量可以用來反映土壤吸收利用水的狀況,馬鈴薯的耗水量在封行到成熟期最高,地膜栽培方式可以減少水的損耗。

2.3馬鈴薯的產量

上述的3種不同的種植導致馬鈴薯的產量差異明顯,其中,綠肥栽培的塊莖產量最多,普通栽培其次,而地膜覆蓋的種植方式產量最少,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馬鈴薯干物質在不同時期的積累量會因為3種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而最終塊莖的產量正是依靠干物質的積累決定的。

3 相關討論

國際馬鈴薯種植中心已經制定出計算的模型來處理水分脅迫和馬鈴薯產量之間的關系。該模型可以為實驗提供比較合理的參數,和其他的模型比較,該種模型的可操作性更強。這一方法也被使用在本文研究試驗中,從而可以得出栽培方式的不同對土壤溫濕度和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地膜栽培和綠肥栽培的方式在每年的5月中期之前,其土壤中水分的含量高于普通種植法,而且差異比較明顯,直接導致了溫度也是前2者比較高;當5月中旬天氣逐漸炎熱后,普通種植法的含水量高于另外2種種植方法。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齊苗階段對種植土壤進行水分的補充是十分必要的。從土壤環境和馬鈴薯產量受栽培方式影響的細節角度來看,本文的實驗還能得出這樣的結果:地膜覆蓋的栽培方式,對種植土壤溫度的提高很有效果,對土壤濕度的保持和改善效果也比較明顯,還能減少蟲子、雜草、病害等得發生,土壤的養分也能夠被馬鈴薯很好的吸收,但是,如同上文的分析結果所說,使用地膜栽培同樣會產生不好的效果,春季播種的作物在其生長的中后期由于受到地膜的影響,其種植土壤不能夠很有效的吸收水分。還可以從水分脅迫的角度來說明地膜栽培不利于馬鈴薯產量的問題:土壤根系層在20cm之內的馬鈴薯作物,采取普通栽培的方式,往往3月末~5月初土壤的水分脅迫對于馬鈴薯的生長影響較大,而使用地膜栽培方式,該情況發生的時間會變為5月初~8月底之間。

4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種種植方式在馬鈴薯生長的不同階段都具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因此,馬鈴薯的種植者要在充分了解種植環境的基礎上,考慮到各類栽培方法的使用條件,合理使用各種種植方法,使得各種方法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劣勢得到有效規避,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參考文獻

[1] 魏榮臻.馬鈴薯不同栽培方式的實驗初報[J].耕作與栽培,2011,04(12):

49-50.

[2] 陳惠陽.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產量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1,12

(05):128-131.

土壤溫濕度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土壤含水量 土壤溫度 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7-132-02

1 引言

無論是在農業科學領域,還是在水文地理方面,土壤含水量的測量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溫度,又一個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子,植物根部所進行的水分交換和營養物質的交換都必須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進行。土壤溫度是否適宜,直接影響到種子發芽和成長的好與壞,并最終影像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因此保持適宜的溫度在農業生產中至關重要。在農業利用方面,土壤水分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因子,隨著時空的分布和變化,對地氣的熱量平衡、土壤溫度和農業等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土壤水分對氣候、農業、旱情監測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氣候溫度的變化,土壤含水量隨之發生著變化,而不同的土壤原始含水量,在同一強度熱源的輻射下,其溫度變化也會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測量土壤含水量有很多種方法,本次試驗采用直接測量法通過求取土壤的容重等屬性,對土壤含水量進行測量。

2 土壤含水量對溫度變化規律的實驗

2.1 實驗設備

電子天平、燒杯16個、50ml量筒一個、電子溫度計、計時器、膠頭滴管、鐵鍬、取土袋、烘箱、2mm的篩子、鑰匙、100瓦燈泡一只(其表面溫度大約為170℃)。

2.2 實驗步驟

(1)取土。實驗小組在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南面的樹林中用鐵鍬取的表層土壤,并在實驗室進行了一周的自然陰干,這樣土壤的含水量稍低一些,能改變含水量的范圍更廣。

(2)取15個燒杯分為3組,分別編號①、②、③、④、⑤,用電子天平稱量每個燒杯的重量并記錄。把陰干后的土壤碾磨過篩,用電子天平給每個燒杯準確稱取100g。給剩下的第16只燒杯編號“0”,并稱重,然后加入適量土壤并稱重,記錄,放入烘箱中烘干24小時。

(3)用同一型號的溫度計測量所有燒杯中土壤的溫度,為12℃。給編號為①、②、③、④、⑤的燒杯中分別均勻加入0ml、5ml、10ml、15ml、20ml水,待其溫度都降到室溫15℃后放在燈泡下開始加熱,計時器開始計時。

(4)開始計時后,每隔1min用溫度計測量所有燒杯中土壤的溫度并記錄,到溫度變化減慢后延長測量間隔到2min。到所有燒杯中土壤溫度穩定后停止觀測。

(5)經過24小時以后,從烘箱中取出0號燒杯并稱重、記錄。

2.3 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EXCEL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1)土壤初始含水量計算:0號燒杯重量m0=79.85g,加入濕土后重量m1=114.32g,烘干24小時后燒杯與干土的重量m2=109.29g。計算其初始含水量:

并分別計算①、②、③、④、⑤的含水量為:w1=17%,w2=23%,w3=29%,w4=35%,w5=41%。

從表2中能觀察到,①組燒杯中土壤的含水量最低,溫度變化最快,大約在第9分鐘左右溫度達到穩定;⑤組燒杯中土壤含水量最高,大約在23分鐘后溫度穩定。

2.4 誤差分析

(1)在給編號為①、②、③、④、⑤的燒杯中加水過程中不能保證水能在土壤中混合均勻,土壤含水量處處相等,造成測量的溫度存在一定誤差。

(2)土壤加熱不均勻,燒杯中的土壤各處的溫度不同,單測量某處的溫度也不能很好地體現土壤的溫度,所以在每次的測量過程中盡量取相同方位的確定深度的土壤。

(3)在用溫度計測量所有燒杯中土壤的溫度過程中,由于電子溫度計本身分辨和敏感程度的誤差。

(4)在測量土壤溫度時候,由于人為操作,電子溫度計測量的深度和位置不可能在達到完全相同,導致偏差。

2.5 實驗結論

通過本次實驗可以得出結論,土壤含水量對溫度變化有著很大影響,含水量越高,土壤溫度變化越慢,達到某一特定溫度所需的時間越長。從理論上分析認為,水的熱容量比空氣的熱容量大的多(103倍以上),所以潮濕土壤熱容量大,溫度不易升高,是冷性土壤;而干燥土壤空氣多,熱容量低,溫度容易升高。

3 土壤含水量對土壤溫度變化規律在農業方面應用的思考

本實驗采用100瓦燈泡模擬自然界中的太陽。他們的共同點是能不斷地散發著光與熱。太陽照射大地,從而使土壤溫度發生變化;同樣的,燈泡照射燒杯中的土壤樣品,也使土壤溫度發生變化。

土壤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料和作物生長的重要環境條件,是一種疏松多孔的物體,由大小不等的微細土粒堆集而成,在固體顆粒之間是各種大小、形狀各異的孔隙。土壤的固相包括礦物質和有機質,液相即土壤水分,氣相即土壤空氣。由于不同組分的熱性質相差較大,導致土壤的熱容量變化也比較明顯。

土壤溫濕度范文第3篇

【關鍵詞】房地產;土地出讓制度。問題;措施

引言

土地出讓在提供廣闊的投資市場給房地產開發商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改革發展步伐。作為政府部門,在所開展的土地出讓活動中必須根據相關規定辦事,明確和開發商的合作關系后,要以合同的形式對雙方的行為加以必要的約束,從而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具有的利用價值。本文首先指出了房地產土地出讓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議。旨在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鑒。

1.現階段,房地產土地出讓制度存在的問題

1.1 土地出讓制度的不健全,誘發了地方政府部門的圈地風

致使大量的良田被征收與征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由于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制度架構作為支撐,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部門,直接的代表國家成為了土地所有權人與收益者。而在經濟利益與高額利潤的驅使下,部分地方政府部門逐漸的演變為了貪圖利益的“資本家”,并且土地出讓金與有關稅費的土地收入已經成為了多數地方政府部門的“小金庫”。筆者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中看到,部分地方政府部門收入中,土地的直接稅收與城市擴張的間接稅收在地方預算內部收入中占到了40%,土地出讓金凈收入在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中更是占到了60%以上。所以,使得部分地方政部門對于本地實際經濟發展情況不管不顧,將賣地所得來的收入作為了日常支出的來源,超國民收入搞基礎建設;同時,由于對土地開發成本難以進行準確的核實,多數地方都隱瞞、截留了土地出讓收入,當前,土地出讓金已經成為了部分地方政府部門的“第二財政”,政府部門土地收益日漸增多,就像過去的“土財主”。在這樣一種不合理的利益驅使下,他們違背了國家所制定的土地保護制度,非法亂用地。利用收地租的方式,以獲取相應的利益,使得企業的二次成本不斷增加,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

1.2 土地利益分配失衡,使得失地農民與城市拆遷居民以及政府部門間發生了土地利益沖突

由于土地出讓制度存在缺陷,使得土地利益分配出現了失衡現象。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大部分地方政府部門都難以抑制住“以地生財”的沖動行為,而隨著諸多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使得多數地方非農建設用地指標被突破,最終導致兩方面的問題發生,一個是土地征用后,農民無地可耕;一個是大量的土地被征收后不用,經常閑置在那里。近年來,地方和中央經常圍繞土地出讓金的博弈,致使大部分土地被征用的農民的權益難以真正的落實到位,失地農民現象普遍存在,當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時,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隨著土地價格的進一步上漲以及房價的不斷攀升,使得諸多的中低收入階層由于購房而對原本正常的生活消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大量的失地農民與購房者,由于沒有一支強有力的組織力量,因此,對于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必要的話語權,只能接受這樣一種不公平的分配。

1.3 合同方面的問題

合同屬于約束性的文件,對于政府部門以及土地使用者的出讓行為有著明確的規定。合同制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主體不夠明確,沒有充分的規定土地出讓后的使用情況,比如,使用范圍及時間等;賠償問題,其中,土地使用過程中的拆遷、占用,沒有對經濟補償做一番細致的論述。

2.政策性建議

2.1 打破政府部門壟斷行為,引進市場機制

一方面,應將地方政府部門對一級土地市場的壟斷行為打破,通過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全面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功能作用。不僅要對國有土地所有權進行保護,同時還要對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權加以必要的保護。合理的開放土地一級市場,準許農村集體土地直接的進入到一級市場中,將政府部門之前的“土地經營者”身份變為“市場監督者”。最近幾年時間里,雖然價格低廉而大行其道的“小產權房”與當前的法律法規背道而行,但是卻是廣大群眾在高房價壓力之下對更加科學合理的土地制度的一次新的深入探索。其有效的打破了政府部門壟斷土地、開發商壟斷商品房的行為,進一步緩解了高地價與高房價問題。廣東省2005年頒布的《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中已經準許了集體土地可以直接進入到一級市場中,至此 ,農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的局面得以形成。隨著這一制度的創新,將原來土地出讓市場中政府獨攬的行為全面的消除了,對于穩定地價與房價有著重要意義。

2.2 健全“價高者得地”模式

雖然“價高者得地”這一競爭模式與經濟學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相一致,但是,卻忽視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就是社會公平性。在對高額利潤追逐過程中,房地產商更加注重的是用高價買來的土地建成高檔住宅以及別墅等,對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根本不具備實力承受這樣的高房價。所以,筆者認為應在“價高者得地”這一原則下,設置部分具有人性化特征的附加條件,比如,對于主要用于經濟適用房開發的土地制定地價上限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了房價,使得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得到了良好的保障。比如,江蘇省將以往中以“價高者得地”的招拍掛方式摒棄了,目前,正逐漸的以“價優者得”的土地拍賣方式為主,也就是說,對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用地實行限房價和競地價。先將房價限定之后再定地價,從而對房地產開發的利潤空間進行了必要的擠壓,將土地利用價值全面的發揮了。

2.3 協議

在和房地產開發商商議關于土地出讓問題時,政府部門必須結合土地資源實際分配情況,科學合理的利用各環節的資源。雙方商議合作之前應全面細致的考察開發商的市場資歷,始終將企業的市場信譽、資金資產等規范作為主要考核對象,將寶貴的土地資源出讓給實力較高的企業,進行承包使用。

3.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作為政府部門,在所開展的土地出讓活動中必須根據相關規定辦事,明確和開發商的合作關系后,要以合同的形式對雙方的行為加以必要的約束,從而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具有的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許世卿.房地產土地出讓制度優化改進的措施[J].財會月刊,2011,(7).

[2]張文芳.房地產土地資產評估的增值、保值效果[J].管理世界,2OlO,(10).

[3]余凱.我國寡頭壟斷下的房地產價格形成機制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3).

[4]蔣德軍.研究土地資產評估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0,(12).

土壤溫濕度范文第4篇

關鍵詞:ATmega128 多參數 綜合測控

本文介紹應用ATmega128單片機,根據多參數綜合測控系統的控制需求,進行軟件系統設計,整個系統簡單可靠、操作方便,較好地滿足了農業多參數綜合測控系統的需要。

一、系統程序結構

嵌入式多參數綜合測控系統采用模塊化程序設計方法,軟件設計主要包括主程序、八路葉層溫濕度采集程序、冠層溫度采集程序、風速采集程序、AD轉換驅動程序和RS-485通信程序。

二、主程序

系統主程序主要完成系統的初始化,通過各功能程序對個傳感器進行數據采集,并通過串行通信的方式控制液晶顯示,同時對外接按鍵進行檢測,并通過按鍵控制來查看液晶顯示的各個傳感器采集的數據。

本系統的總線通信采用RS-485接口。由于系統具有總線通信的功能,因此每一節點都應該有自己的地址,當本系統開始運行時,液晶顯示器上提示設置節點地址。如果在規定的時間沒有設置地址,系統將采用系統上次使用的地址作為節點地址,當設置節點完成后,單擊確定后系統自動存儲節點地址,同時把地址存入EEPROM中,以防止系統非法斷電后節點地址丟失。

主程序流程圖,如圖1所示。

三、八路葉層溫濕度采集程序

八路葉層溫濕度采集程序主要完成八路葉層溫濕度的采集和處理。通過單片機控制CD4051八路模擬開關,分別選通每一路葉層溫濕度傳感,并通過單片機分別讀取每一路的葉層溫濕度傳感器測量的數據,并對采集的溫濕度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

四、冠層溫度采集程序

冠層溫度采集程序主要完成冠層溫度的采集和處理。通過單片機內部集成的SPI同步串行通信功能與紅外測溫傳感器進行通信,當單片機PB7=0時,紅外測溫傳感器開始測溫,并對測量的冠層溫度通過ISP通信發送給單片機,單片機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求和校驗,校驗成功的數據進行數據處理,便計算出實際的冠層溫度。

五、風速采集程序

風速采集程序主要完成植物生長環境的風速的采集和處理。本系統采用單片機的定時器功能和計數器功能對脈沖信號進行采集,通過T0定時器進行定時中斷,當定時到1s時關閉定時中斷,同時計數器也關閉技術。此時計數器計數值為1s定時中的計數值,也就是輸出脈沖的頻率,通過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實際風速。

六、AD轉換驅動程序

由于光照度、土壤溫度和濕度、大氣和葉層二氧化碳傳感器輸出是0~5V的模擬量,系統通過模數轉換器把模擬量轉換為數據量傳送給單片機,并把測量的數據轉換為傳感器測量的實際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簡單處理。

七、RS-485通信程序

RS-485通信程序主要完成系統節點與主站總線通信功能。每個節點在開機時會給主站發送該節點的地址并進入等待接收狀態,當節點接收到主站發送的數據時,對接收的數據進行校驗;當確認接收的數據正確后,對應接收數據中的地址與該節點的地址是否相等,如果節點地址相等則把該節點測量的多個參數及時間打包,通過RS-485通信方式發送給主站。

土壤溫濕度范文第5篇

考古發掘現場(以下簡稱發掘現場)動態監測系統由發掘現場動態環境監測系統和發掘現場無線實時監測平臺兩部分組成。

發掘現場無線實時監測平臺發掘現場無線實時監測平臺的作用是為發掘現場監測子系統提供實時的數據支持,由發掘現場硬件平臺和發掘現場軟件平臺兩個部分組成。發掘現場無線實時監測硬件平臺由傳感器節點、中繼節點和網關三個部分組成:布置在現場的數據采集節點負責采集實時環境數據(如大氣溫濕度、光照強度、降塵和有害氣體等),按照一定的路由規則將數據發送至通信范圍內的父節點,然后通過中繼節點的相互中繼,將數據不斷轉發直至到達網關節點。網關節點通過遠程通信方式,如衛星通信、Internet、GPRS等手段,將數據傳送至遠程客戶終端。其中各個數據采集節點和中繼節點根據RSSI(接收信號強度指示)和跳數來選擇合適的中繼節點作為父節點,并以此在數據采集節點和中繼節點間建立簇內星狀網絡拓撲結構,中繼節點之間則根據RSSI值建立樹狀網絡拓撲結構。每個傳感器節點和中繼節點在上電后自動加入網絡,并定期將采集到的數據沿最優路由方向傳送至網關。發掘現場實時監測軟件平臺則由中間件、數據庫和數據采集接口三個部分組成。數據采集接口將接收到的實時監測數據存入數據庫中,中間件的作用則是將數據庫中保存的監測數據取出,并提供給用戶和子系統。

發掘現場環境監測系統由于監測系統需要對發掘現場的內外環境同時進行監測,因此發掘現場監測子系統由環境監測子系統和氣象監測子系統組成。環境系統檢測子系統主要是針對文物所處環境參數,如大氣溫度、大氣相對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溫度、文物表面濕度、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有機揮發物總量等參數進行監測。氣象監測子系統主要是針對發掘現場所處小環境的氣象參數,如光照度、紫外線強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參數的實時監測。監測系統的目的在于對文物所處環境的各種參數進行數據挖掘整理,精確掌握文物埋藏的環境參數,實現對出土文物在第一時間的檢測分析以及文物出土環境參數的采集,建立環境參數歷史數據庫,為文物預防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并為文物保護措施的制訂提供科學依據。

案例研究

鳳棲原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數據分析鳳棲原張安世墓葬遺址屬于西漢宣帝時期的重臣、被封富平侯的大司馬將軍張安世。張安世在西漢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墓葬的出土文物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出土的很多隨葬品都屬于西漢皇帝御賜物件。根據發掘現場實際狀況及需要,目前已部署七個監測點,監測時段大約在八個月左右,監測點部署圖如下(圖4)。數據記錄及分析3月份期間,鳳棲原張安世墓葬遺址氣象站監測數據存在較大波動(圖5)。其中3月19日-3月21日期間,環境溫度基本保持在4℃左右,環境濕度基本保持在100%,波動均不大,光照變化范圍也縮減至0-2000lx之間。結合當時的天氣變化,3月天氣剛剛由寒轉暖,氣候變化較頻繁,3月19日-3月21日是降雨天氣,持續陰天,光照度較低,導致空氣中水分蒸發較少。3月22日停止降水后,光照開始恢復,環境濕度逐漸下降,氣溫也逐漸回升(因水分揮發緩慢,恢復的較為遲緩)。總體來看,3月份氣象站的大氣溫度變化為0℃到23℃之間,大氣濕度在16%到75%之間,每天的照度變化最大范圍0lx到8500lx內,氣象站數據與環境數值較一致,溫度、濕度、光照度也保持合理的變化趨勢。環境變化正常,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查看這一段時間82號監測點的土壤溫度和含水量的變化,遺址坑內的土壤溫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變化波動較大(圖6),其中3月19日-3月21日土壤水分含量逐漸升高(由4.34%上升至4.65%),土壤溫度也隨之逐漸降低(由10.5℃下降至5℃)。結合氣象站的監測結果看,3月天氣變化頻繁,3月19日-3月21日為降雨天氣,室內土壤雖然不直接受到降雨給監測數據帶來的驟然變化,但由于受到外界土壤水分的滲透作用,土壤溫度和水分含量也隨之以相同的趨勢逐漸變化。3月22日停止降水后,土壤水分含量逐漸下降,土壤溫度也逐漸回升。總體來看,土壤溫度在5.2℃到13℃范圍之間、土壤含水在4.3%到4.65%范圍之間保持著較為穩定的變化,并且二者保持相符的變化趨勢。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可查看氣象站數據變化)。查看這一段時間90號監測點的大氣溫濕度變化,3月期間遺址環境的大氣溫濕度波動較大(圖7)。其中3月19日-3月21日,大氣溫度由10℃驟降至1℃,大氣濕度由41%驟升至98%,變圖4監測點部署圖化顯著。結合氣象站的監測結果看,3月19日-3月21日為降雨天氣,大氣溫濕度受到直接影響帶來的突然變化。3月22日停止降水后,大氣溫度逐漸回升,大氣濕度也逐漸回落,監測點數據準確反映了監測區域的環境變化。總體來看,大氣環境溫度在1℃到22℃范圍內、大氣環境濕度在20%-98%范圍內保持著穩定的變化,并且二者保持相符的變化趨勢。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可查看氣象站數據變化)。查看這一段時間92號監測點的大氣溫濕度變化,3月期間遺址環境的大氣溫濕度波動較大(圖8)。其中3月19日-3月21日,大氣溫度由10℃驟降至0℃,大氣濕度由50%驟升至100%,變化顯著。結合氣象站的監測結果看,3月19日-3月21日為降雨天氣,大氣溫濕度受到直接影響導致突然變化。3月22日停止降水后,大氣溫度逐漸回升,大氣濕度也逐漸回落,監測點數據準確反映了監測區域的環境變化。總體來看,大氣環境溫度在0℃到22.5℃范圍內、大氣環境濕度在20%-100%范圍內保持著穩定的變化,并且二者保持相符的變化趨勢。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可查看氣象站數據變化)。總結對比4個監測點的數據變化,監測點的傳感量數據變化和環境變化保持一致,并且與當時的天氣環境較一致,說明數據正確反映了監測區域的環境變化。

高陵張棟家族墓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數據分析2011年陜西考古研究院專家在高陵縣涇河工業園發現一處罕見的完整明代家族墓園。據墓志記載,墓主人張棟生前為秦藩王府知印。這一發現對研究明代墓葬制度、風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發掘現場實際狀況及需要,目前已部署十一個監測點,監測點部署圖如下(圖9)。說明:100號監測點:自動氣象站--監測外界環境。52、53、54、55號監測點:大氣溫濕度傳感器--其中53號監測點監測墓室底部到地表中間部位的環境,其他監測點監測墓室中的環境。61、62、63、64、65號監測點: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含量傳感器--其中65號監測點監測墓室底部到地表中間部位的環境,其他監測點監測墓室中的環境。71號監測點:二氧化碳傳感器--監測墓室中二氧化碳含量。數據記錄及圖形分析查看這一段時間52號監測點的大氣溫濕度變化,5月期間遺址環境的大氣溫濕度波動較大(圖10)。其中5月1日-5月3日期間,濕度維持在82%-93%之間,溫度在17.5℃-22.5℃之間,基本保持在高濕、低溫的水平,晝夜溫差和濕度差較小;5月11日-5月12日溫度濕度和光照度驟變,濕度由62%升至88%,溫度由25℃降至最低17℃。結合氣象站的監測結果看,5月為春季末尾,氣溫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并偶爾伴隨降雨。5月1日-5月3日、5月11日-5月12日是降雨天氣,濕度很大,氣溫較低。無降水期間,光照逐漸充裕,環境濕度逐漸下降,氣溫也逐漸回升并呈上升趨勢。總體來看,當月大氣環境溫度在16℃到35℃范圍內、大氣環境濕度在20%到98%范圍內保持著穩定的變化,并且二者保持相符的變化趨勢。監測點數據準確反映了監測區域的環境變化。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可查看氣象站數據進行對比)。查看這一段時間71號監測點的二氧化碳含量變化,5月期間遺址環境的二氧化碳含量波動較大(圖11)。以5月9日為分界,5月1-9日二氧化碳含量在200-450ppm之間波動較大且均值偏高,5月9-20日二氧化碳含量在200-330ppm之間波動較小且均值偏低。經調查,5月1-9日,71號監測點放置于M4考古發掘現場,現場白天有大量工作人員活動,白天由人體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夜晚則恢復至正常水平;5月9日之后,為防止因挖掘工作破壞監測設備,工作人員將其挪至無人活動的M5內,并以不透氣薄膜覆蓋,給71號監測設備營造出密閉的微環境,故而二氧化碳含量偏低且波動較小。其中5月1日-5月3日期間,二氧化碳含量在300-430ppm之間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基本保持在高濕、低溫、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水平。經分析,因期間有降雨,空氣流通不暢,故而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且波動較小。結合氣象站的監測結果看,監測點數據準確反映了監測區域的環境變化,并且三者保持相符的變化趨勢。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可查看氣象站數據變化進行對比)。查看這一段時間53號監測點的大氣溫濕度變化,5月期間遺址環境的大氣溫濕度波動較大(圖12)。其中5月1日-5月3日期間,濕度維持在60%-100%之間,溫度在16-28℃之間,基本保持在高濕、低溫的水平,晝夜溫差和濕度差相對較小;5月11日-5月12日溫度濕度和光照度驟變,濕度由62%升至100%,溫度由25℃降至最低17℃,之后的3天內,濕度的最高值均能達到100%。結合氣象站的監測結果看,5月為春季末尾,氣溫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并伴隨偶爾降雨。5月1日-5月3日、5月11日-5月12日是降雨天氣,濕度很大,氣溫較低。無降水期間,氣溫呈緩慢上升趨勢。結合監測點的布設位置(53號節點布設在墓底部和地表中間位置),且通風不暢導致濕度在降雨之后的3天內并沒有立即回落,而是逐漸降低且較其他監測點數據高。總體來看,監測點數據準確反映了監測區域的環境變化,環境變化正常。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可查看氣象站數據變化)。查看這一段時間65號監測點的土壤溫度和含水量的變化,坑內的土壤溫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變化波動較大(圖13),5月1-11日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20-43%之間,土壤溫度變化范圍維持在18-21℃之間;5月12日土壤水分含量由15%突升至42%,土壤溫度峰值也由29℃大幅降至23.5℃,之后逐漸恢復至平均水平。經調查,5月1-11日監測設備放置于墓室內,故而受外界降雨等影響較小且緩慢,5月12日之后設備被挪至墓室外環境,由于當日有降雨,室外濕度較大,所以監測數據突增。總體來看,土壤溫度在19.5℃到29.5℃之間、土壤含水率在15%到43%之間保持著較為穩定的變化,并且二者保持相符的變化趨勢。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可查看氣象站數據變化)。5月份期間,高陵張棟家族墓遺址內氣象站監測數據存在較大波動(圖14)。其中5月1日-5月3日期間,濕度維持在82-100%之間,溫度在15-23℃之間,照度在0-5000lx之間,基本保持在高濕、低溫、弱光照的水平,晝夜溫差和濕度差較小;5月11日-5月12日溫度濕度和光照度驟變,濕度由60%升至100%,溫度由22℃降至最低12℃,光照度變化范圍也縮減至0-4200lx。結合當時的天氣變化,5月為春季末尾,氣溫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并偶爾伴隨降雨。5月1日-5月3日、5月11日-5月12日是降雨天氣,持續陰天,光照度較低,氣溫降低。無降水期間,光照逐漸充裕,環境濕度逐漸下降,氣溫也逐漸回升并呈上升趨勢。總體來看,氣象站的大氣溫度在12-32.5℃之間,大氣濕度在18%-100%之間,照度變化最大范圍為0-9000lx,氣象站數據與環境數值較一致,溫度、濕度、光照度也保持合理的變化趨勢。環境變化正常,期間出現的特殊變化,多是天氣變化引起的。總結對比4個監測點的數據變化,監測點的傳感量數據變化和環境變化保持一致,并且與當時的氣候環境較一致,說明數據正確反映了監測區域的環境變化。

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坡县| 甘洛县| 广河县| 白银市| 东兴市| 安阳市| 拜城县| 三河市| 大洼县| 威远县| 观塘区| 玉山县| 扎囊县| 长兴县| 垦利县| 恭城| 洮南市| 平江县| 图们市| 军事| 商河县| 长武县| 荆州市| 普宁市| 贵州省| 周口市| 舞阳县| 友谊县| 海林市| 云林县| 平舆县| 康保县| 茶陵县| 平乐县| 陕西省| 大庆市| 安图县| 赣州市| 定边县| 金溪县|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