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脈沖電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電機擴大技術成熟、可靠性高,控制繞組多,是傳統的消磁主電源勵磁裝置的首選。但擴大機作為特殊的直流發電機,本身時間常數大,且參數可調范圍有限,并不適用于圖2所示工況。研究和實踐表明,針對圖2所示的特殊工況,其勵磁裝置需采用適用于電機控制、參數可調范圍大、反應迅速的基于數字控制的整流式勵磁裝置,得到消磁脈沖電源電氣部分物理模型如圖3所示。消磁脈沖電源交流發電機采用有刷勵磁、勵磁裝置功率部分采用晶閘管整流,通過傳感器將機端強電信號轉換成弱電信號作為反饋信號,經模數轉換,與給定信號比較,經數字PID調節形成控制信號控制晶閘管的開關,將三相交流電整成6脈波直流電,大小由控制信號決定,通過電刷給發電機勵磁繞組供電,從而控制消磁電流波形。雖然圖3所示模型中晶閘管整流部分和不控整流部分都是離散的工作模式,但相對于消磁主電源系統的機械時間常數來說,其間隔時間可忽略,從控制的角度講圖3所示的模型可當做連續系統處理[1]。系統的儲能飛輪重達數噸,再加上其它機械結構,系統有很大的慣性,工作過程中電樞轉速可視為恒定:晶閘管整流部分可視為增益為k0、時間常數為T0的一階慣性環節;發電機勵磁繞組的電感為L、電阻為R;發電機電樞連同負載(包括不控整流裝置和消磁繞組)可視為增益為k1、時間常數為T1的一階慣性環節;反饋通道視為增益為k2、時間常數為T2的一階慣性環節,則消磁主電源電氣部分數學模型如圖4所示。圖4所示模型中,勵磁裝置的時間常數為毫秒級;交流發電機直接帶整流負載,非對稱工作模式,可認為它總是處于超瞬態,交流電機電樞的超瞬態電抗很小[3-6],電樞連同負載的時間常數為0.1s左右;反饋環節的時間常數約為數十毫秒;交流發電機勵磁繞組的時間常數一般可達數秒,所以消磁主電源電氣部分的慣性主要來自發電機勵磁繞組,在計算PID控制環節參數時,可先不計其它各環節的影響,在不考慮PID環節的D參數時(D參數在后面考慮),得到簡化的消磁脈沖電源勵磁控制模型如圖5所示。
2控制參數計算
消磁脈沖電流最后一個脈沖的幅值很小,這就需要對發電機輸出的剩磁電壓進行控制。根據圖6所示的同步發電機短路特性曲線和圖7所示的空載特性曲線可知,要使最后一個脈沖滿足要求,發電機空載剩磁電壓須控制在20V以下,而該發電機的空載剩磁電壓接近100V,故勵磁裝置需產生偏置電流以補償剩磁電壓。補償后實際輸出空載剩磁電壓小于2V。
電火花線切割脈沖電源是數控電火花線切割機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所設計脈沖電源主要應用于快走絲電火花線切割機。
為了滿足電火花線切割加工條件和工藝指標的需要,對脈沖電源要求如下:1)脈沖峰值電流要適當并便于調整;2)脈沖寬度要能在一定范圍內分檔調寬或調窄;3)脈沖間隙在脈沖寬度確定后,一定范圍內可分檔調節;4)只能輸出單向脈沖;5)功放管輸出的脈沖波形前沿和后沿以陡些為好;6)使用穩定可靠,易于制造和便于維修。
整個開發過程分成四個步驟:
第一步:繪制電路原理圖。這一步主要是對電路硬件加以全面認識,為后面的編程做好準備。在這個環節上感覺一些基礎的電子安裝和維修很有必要,模電和數電的相關基礎知識也要具備,當然單片機知識也要扎實。
電源部分電路元件包括:整流二極管、濾波電容、7805、7815、LM317等。電路左側兩路交流低壓AC10V、AC18V經連接插座輸入兩個橋式整流電路,再經過濾波、穩壓(7805和7815)、調壓(LM317)后分別輸出+5V、+15V、+18V三路直流電壓給板上其它部分供電。這里尤其要注意+5V電源部分的地線(GND1)與另外兩組直流電源的地線(GND2)是分開的。RP1用于調整LM317的輸出電壓。
數碼管顯示部分電路包括:共陽數碼管3只、9012三極管3只、限流電阻等。PNP型三極管9012受AT89S51單片機的P0.1、P0.6、P0.7引腳控制,低電平有效接通共陽極數碼管公共端電源,分時接通三只數碼管可實現動態掃描顯示。R9、R10、R11是基極控制電阻,R20-R27是各段限流電阻。
單片機最小系統及按鈕、數據存儲部分。該部分電路元件包括:AT89S51單片機、脈沖參數調整按鈕、X5045EEPROM芯片等。X5045是一種集看門狗、電壓監控和串行EEPROM三種功能于一身的可編程芯片,共有八個引腳,各引腳的功能及連接描述如下:
CS:芯片選擇端,低電平有效。在規定的看門狗定時時間內給CS端一個上升沿,即可復位看門狗定時器,本電路將其與AT89S51的P1.4相連。
SO:串行數據輸出端,在此與AT89S851的P1.6相連。
WP:寫保護輸入端,低電平有效,在此將其與5V電源正極相連,不加保護,可隨時通過按鈕對X5045中的脈沖參數進行修改。
GND:接地端。
SI:串行數據輸入端,在此與AT89S51的P1.5相連。
SCK:串行時鐘輸入端,在此與AT89S51的P1.7相連。
RST:復位輸出端,通過上拉電阻R8與AT89S51的RST相連實現看門狗復位,即在規定時間(此電路設定為1.4秒)內單片機沒有喂作,X5045將給單片機一個高電平復位信號,使其從頭開始執行程序。
VCC:電源正端,接+5V。
第二步:查找相關元件資料及驅動程序。在這個電路中主要是查找X5045芯片資料及驅動程序,回想查找過程,上網是必不可少的,但網上的驅動程序通常要加以改動才能適用于自己的電路,還有些網站的程序是有錯誤的,這點在查找其它資料時也要注意加以辨識。
第三步:加工工藝對脈沖電源要求脈沖寬度與脈沖間隙二者均要可調,但脈沖間隙檔位所對應的時間與脈沖寬度檔位有關,簡單的說,脈沖寬度檔位調定后,調整脈沖間隙檔位時,脈寬檔位及其所對應的時間均保持不變,但脈沖間隙檔位調定后,調整脈寬檔位時,脈沖間隙檔位不變,但該檔位對應的時間會隨著脈寬檔位的調整而相應變化。兩個參數示意如圖1所示,此波形是脈寬和脈間均為1檔時的波形。這里特別說明,此處的脈沖波形是測量的單片機P3.1引腳輸出的脈沖波形,它還要經過HP3120光耦的反相放大后才加到功率放大管,所以我們看到此處的波形是高電平時間(脈沖間隙)比低電平時間(脈沖寬度)長,實際經HP3120反相后加到電極絲上的高電平時間比低電平時間短。
第四步:編寫程序并調整直至達到要求。經過前面三個步驟,到這里就可以著手進行程序編寫了,我的做法是先局部再整體,即先編寫各個局部的驅動程序,再將它們進行組合調試。第一個寫的是數碼管顯示程序,使之能實現正常的查表顯示;第二個寫的是按鈕檢測程序,用數碼管顯示出各個按鈕的調整狀態;第三個寫的是脈沖輸出程序,用兩個定時器輪流工作實現不同的脈寬和脈間維持時間;第四個寫的是X5045的讀取程序,能夠用單片機對它的指定單元進行數據讀取和寫入;第五個是進行整體組合調試,由脈沖參數表格可見,所有的脈沖輸出狀態分支較多,共有9*9=81個分支狀態,要根據按鈕的調整檔位進行對應的查詢,輸出對應參數的脈沖。我的做法是先假定脈寬和脈間都只有兩個檔位,再將脈沖輸出、按鈕、數碼管、X5045芯片幾個部件進行聯合調試,這樣做的好處是先將程序總體調通,再進行檔位和分支參數的添加,最終達到要求。程序流程圖如圖2所示。在調試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于,用延時程序進行按鈕去抖動時,脈沖會消失,數碼管也會失去顯示,這在實際當中是不允許的,脈沖的瞬時有無會給電極絲很大的沖擊,嚴重時會燒斷電極絲,可見一般的延時程序是不可取的,經過嘗試,我將脈沖輸出、數碼管顯示部分進行子程序包裝,利用若干次調用這個子程序實現一定時間的延時,較好地解決了按鈕延時去抖動的問題。由此可見教學編程與工程應用編程還是有區別的。
關鍵詞:脈沖式模塊 電子控制 ALM-20
CLU-4 型脈沖注入式氣缸油系統采用全新的技術,經過Wartsila公司多年實船試驗,取得效果、經濟性的空前提高后,先推行于RT-flex共軌柴油機上使用,在保持柴油機的活塞環和缸套得到良好、運轉可靠的同時,其全電子、模塊化的控制、監控技術還具有結構緊湊,使用可靠、操作管理簡單、直觀等優點。磨合后的汽缸油消耗率可以降低到0.7gkWh,為船東節約大量的成本,被廣為使用。
1.主要特點
CLU-4脈沖注入式氣缸油系統主要部件包括控制系統、脈沖式汽缸模塊、帶測量功能的汽缸油濾器、注油嘴、伺服油減壓裝置、停車時的專用動力油泵供給裝置(一種獨立的電子控制模塊。具有電子控制和監測、可變噴油定時、可變注油量分配等特點)。
利用RT-flex柴油機全電子共軌控制技術具有的全智能化功能,把電子控制技術、電磁閥、傳感器等各部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氣缸模塊化設計。主機WECS-9520控制系統利用監測角度編碼器發出的曲軸轉角信號。測定柴油機轉速某一瞬間時各缸的曲柄角度值,與活塞上止點信號相配合,精確確定燃油噴射、排氣門開/閉、氣缸油噴射等正時角度參數,向各控制部件發出控制信號,來實現汽缸油噴油定時的精準性。同時,通過對汽缸壁表面油的分布狀態的優化和改進,提高汽缸油的利用率來實現降低氣缸油消耗。
CLU-4系統中除了油模塊單元ALM-20采用具有冗余功能的CAM bus網線與主控制裝置FCM-20模塊等相連接以外,其它控制模塊都具有冗余電源提供電力,硬件上保證整個控制和監測系統工作的可靠穩定。曲軸轉角傳感器通過SSI接口與主控制裝置FCM-20連接并由其完成對來自曲軸轉角傳感器信號進行轉換相關數據的處理,如:記錄和修正各缸的汽缸油參數、與柴油機負荷相關的所需汽缸油量的計算、汽缸油壓力變化的監測和報警信息的反饋及數據的輸出等,它為主機控制系統WECS-9520對注油器系統的控制起到了輔佐和協調的作用。
CLU-4系統由RT-f lex主機WECS-9520控制系統進行控制和監測,如圖1所示。
當柴油機WECS-9520主機控制系統啟動脈沖信號時,與各缸油注油器相關聯的電子控制裝置觸發2位4通電磁閥(5)。壓力傳感器(4)向油模塊單元ALM-20發送一個檢驗信號,系統通過“電一液”轉換作用產生脈沖壓力。當產生的脈沖壓力處于程序預設的范圍內時,反饋信號將確認脈沖循環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被執行。
2.工作原理(如圖2)
CLU-4型脈沖注入式氣缸系統,通過設置在汽缸壁四周單序列(最多8個)油槽中的油注油器注入汽缸。每個油注油器的噴嘴頭部有多個不同方向的噴油孔,以多股脈沖射流的方式沿噴油孔向氣缸壁表面、活塞環、活塞裙等定向噴射壓力(20~35bar)汽缸油。在汽缸油的噴射過程中,成分散柱狀的氣缸油不會產生霧化、以防止汽缸油揮發到掃氣空氣中去。汽缸油注油器內設置有工作可靠的單向止回閥。汽缸油的注入由模塊單元上的柱塞式劑量泵,借助減壓至60~70Bar后的伺服油壓力來驅動中央活塞運動,高位安裝的帶測量功能的汽缸油濾器,把氣缸油提供給劑量泵,實現把高壓氣缸油從油注油器噴射出去。同時控制系統不斷檢測來自曲軸曲柄轉角傳感器發來的基準信號以確定需要準確噴射油的汽缸,其中80%的汽缸油注到活塞環層,20%注入到活塞裙上,實現氣缸油噴射的優化分配。當一個氣缸油噴射工作循環結束時,模塊單元內的單向閥使伺服油直接流入中央活塞的回油腔,中央活塞回到氣缸油噴射工作循環的初始位置,完成一個噴射循環。隨著下一個油噴射循環的開始,氣缸油在重力作用下注滿計量腔。
在每個汽缸上由于都設置有一個模塊單元,汽缸油輸送管路可以做到最短,保證了注油定時的精準以減少管路流動損失。伺服油進油率由劑量泵上電磁閥的控制,因此,對氣缸油注油器來說,不但在噴油定時的設定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而且其容積測量法也保證了在柴油機整個負荷范圍內油噴射率的不變。
3.管理體會要點
(1)氣缸注油率的調節在電腦的FlexView中使用鍵盤進行,可以單缸調節,也可以六個缸同時調節,調節級數為0.05g/kwh,每次調節量不應超出0.1g/ kwh。汽缸預油的注入設置為單缸獨立執行,注油次數可按任何數字進行調節、一般設定為20次。為使注入的汽缸油量得到充分利用,可以編排一個與運轉中注油定時一致角度的注油角度表,可當活塞到達注油角度位置時按下確認鍵,開始注油。
(2)氣缸油噴射壓力的測量傳感器裝于劑量泵內注油通道的2個單向閥之間,如測量壓力的偏差超出使用范圍(20~35bar),其原因為:①測量傳感器故障;②伺服油壓力不正常或汽缸油進入管系的故障;③注油管系上的三個單向閥中的一個或均不正常。
(3)注油器功能檢查,在注油器的進口接上的壓縮空氣,調節壓縮空氣壓力,當空氣低于4bar時注油器出口無空氣吹出,高于4bar時壓縮空氣能順利吹出則功能正常。
(4)ALM-20汽缸油注油模塊。各缸ALM-20模塊按由程序設定自動執行注油動作。各模塊之間及與FCM-20模塊之間數據通訊均采用CANopen Module Bus總線結構。ALM-20 #01―ALM-20 #06模塊X1的11-12分別接相應缸注油模塊的2位4通電磁閥,按指令動作控制伺服油的供給;13-14分別接相應缸的壓力傳感器,持續監測注油壓力;16-17接一不同阻值的電阻,用于識別ALM-20模塊地址;各模塊上電阻為:ALM-20 #01(330歐姆),ALM-20 #02(390歐姆),ALM-20 #03(470歐姆),ALM-20 #04(560歐姆),ALM-20 #05(680歐姆),ALM-20#06(820歐姆),各缸使用電阻不能錯換,更換電阻式只能使用相同阻值的電阻,否則會造成模塊工作異常或不工作,更換模塊時仍然僅將連接插頭X1和X2拆下即可,不要試圖拆線,在安裝模塊之前需測量電阻值是否滿足上述要求。
ALM-20模塊左上角有5個LED燈,通過他們可以良好判斷模塊的工作狀態;各LED燈旁均標有指示名稱,指示含義為:CAN2 常亮黃燈表示#2網絡正常,紅燈亮表示#2網絡故障;CAN1常亮黃燈表示#1網絡正常,紅燈亮表示#1網絡故障;VLV 反映的是注油電磁閥的信號,黃燈閃亮表示觸發信號正常,紅燈亮表示故障,可能故障是電磁閥回路短路或開路,應先檢查電磁閥;FAIL 正常時指示燈不亮,紅燈常亮表示注油電磁閥或壓力傳感器短路;紅燈一閃表示電磁閥回路開路;紅燈連閃兩次表示壓力傳感器回路開路;紅燈連閃三次表示識別地址電阻故障;POWER 正常時綠燈常亮。模塊右外側面有2個LED燈,根據燈的指示可以隨時判斷注油情況是否正常;PRESSURE黃燈閃爍表示注油器工作正常,紅燈常亮表示壓力傳感器回路短路;SW 綠燈常亮表示模塊及程序運行穩定正常。
關鍵詞:復合脈沖電磁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骨密度;疼痛
中圖分類號: R3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7)06-1248-02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嚴重威脅人類的一種高發性全身性骨骼疾病,是一種漸進性的以骨組織退行性改變為主的全身代謝性骨骼疾病,也是一種以全身性骨量減少及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為特征,并引起骨的強度降低,在輕、中度創傷情況下,骨折危險度增加的疾病。隨著人口壽命的延長,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正呈上升趨勢。我國骨質疏松癥患者目前多達6000多萬,其中1500萬人發生過骨質疏松性骨折,占我國60歲以上人口的15%左右。當今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課題。我科應用復合脈沖電磁場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效果進行了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組32例,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齡60~81歲,平均為69歲。所有病例治療前均進行腰椎骨密度(BMD)測定,T-score
1.2 方法
采用QCT方法測量腰椎BMD,治療設備采用天津金希統生物技術公司XT-2000型骨質疏松治療系統(全身立體復合脈沖電磁場-Compound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Ps)治療時先設定脈沖磁場強度、頻率、頻率掃描方式、強度掃描方式。每次治療40min,共治療30次,分為3個療程實現。第1療程10次,每日1次;第2個療程10次,隔日1次;第3療程10次,隔2日1次。并對每一病例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及BMD的變化進行觀察記錄。疼痛觀察方法[1]:疼痛分級:①無痛0分;②感到疼痛1分;③可忍受疼痛2分;④不可忍受疼痛3分。治療結束后進行BMD測定值的統計學對比,并進行綜合分析。治療效果以腰背痛的改善情況為指標:明顯改善,改善,無變化。
2 結果
2.1 疼痛改善情況
本組32例患者經系統的3個療程治療其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87.50%。疼痛降低情況見表1。
2.2 骨密度變化
本組32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治療前測定L2~4 BMD為(75.31±0.76)mg/m2;系統治療結束4~6個月后測定L2~4 BMD為(79.60±0.79)mg/m2,骨密度變化治療前后對比P<0.05 ,兩者有明顯差異。
3 討論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又稱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是指隨著年齡的增加或絕經、骨礦物質和骨基質成比例地減少,成骨細胞的活性減弱,骨形成不足,造成骨小梁變細,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利用復合脈沖電磁場作用于人體可刺激成骨細胞,使其活性增加,成骨細胞DNA合成的速率增加;促使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和成熟細胞的增生,對骨的生長有促進作用,并且抑制破骨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功能,提高骨密度[2-4]。同時磁場具有刺激丘腦下部垂體分泌內啡肽產生鎮痛作用[5]。
本組病例經過系統的復合脈沖電磁場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在改善其患者的疼痛、下肢無力等自覺癥狀有較明顯的作用,有效率87.50%。而骨密度同時產生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療前后的變化經統計學處理其P
參考文獻:
[1] 項群,王先平,孫雯敏,等.脈沖電磁場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87-388.
[2] 張恒雄.脈沖電磁場促進成骨生長的機制[J].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1996,19(3):238.
[3] 張小云,張宇.恒定磁場對骨組織中細胞影響的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6,12(4):333-337.
[4] 謝肇,李起鴻,許建中,等.仿生脈沖電磁場對OVX-OP大鼠骨密度與生物力學相關關系的影響[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6,12(6):582-585.
[5] 張小云,羅振國,馬永鍵.磁場對血漿β-內啡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1998,20(3):129-132.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 電火花
電火花加工設備分為五大類:電火花穿孔成型加工機床;電火花線切割機床;電火花磨削螺紋加工機床;電火花表面強化機;電火花刻字裝置等。應用最廣、數量最多的是電火花線切割機床和電火花成型機床。盡管電火花加工機床類型較多,都包含四個基本部分。
1、脈沖電源
將工頻交流電或者直流電流轉換成具有一定頻率的單項脈沖電流的脈沖電源,是電火花加工用的脈沖電源,用來向電極的放電間會放出大量的對金屬產生蝕除的能力。脈沖電源在對技術的經濟指標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如,在對在對電火花加工的生產率、表面質量、加工精度、加工過程的穩定性和工具電極消耗等脈沖電源的種類有很多,可以分為RC、PLC線路脈沖電源,電子管、閘流管脈沖電源和晶體管、可控硅脈沖電源等三類。脈沖電源不一樣的它的脈沖寬度和在應用上是不一樣的,它是根據加工對象和需要加工的要求合理的選擇。
由兩個回路組成的充電回路RC線路,它是脈沖電源也是最基本路線,由直流電源E,充電電阻R(調節充電速度,同時限流防止電流過大轉變為電弧放電,又稱限流電阻)和電容器C組成;另一個回路是放電回路,由電容器C、工件電極和工具電極及放電間隙組成。電容器有時候會進行充電有的時候在放電,一弛一張,所以就會叫做張弛式脈沖電源。
在利用率上,RC線路脈沖電源其利用率比較低,是因為在許多地方電能轉換成了熱能;在生產率上,電容器放電的時間短,充電的時間遠遠的超過了放電的時間。RLC的出現是為了將RC線路脈沖電源的缺點彌補,是將有著空氣隙的鐵心電感L放入充電回路當中組成RLC。限流電阻R可以分為,一部分電阻用來作為限制短路電流,剩下的另一部分則作為電感L代替。雖然純電阻的電阻值在直流電路當中很小,但是在交流電和脈沖電流當中有著抵抗性,可以作為限流將因發熱使得消耗的電能大大的減少,因此RLC線路脈沖電源的在利用率上相比會比RC的線路高,能夠達到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之間,即使在實際的應用當中也能夠達到百分之六十到半分之八十之間。將電容器C在充電的時間大大的縮短也就是將脈沖間歇時間大大的縮短,也就是將脈沖率大大的提高。
RC、RLC線路脈沖電源它的電源為張弛式脈沖電源,線路安全可靠又簡單,在成本上的低價,在技術上的易懂好掌握。它的缺點是:對工具磨損的厲害,生產效率不高,在進行工作的時候其穩定能力差,(其中,RLC線路較RC線路電能利用率高,脈沖間歇系數較小),由于張弛式脈沖電源,它電容器儲存的電量教少使得放電的時間短,在生產量上很難到達高要求高標準,對機器的損耗也是非常的高的長脈沖,并且這樣的電源它自己并沒有單獨的形成和發生脈沖,只是依靠在電極間工作液對脈沖進行擊穿和消電離使得其能夠讓電流導通和切斷。若是間隙太過于狹窄,使得間隙當中電蝕產物受到的污染以及對外排除的狀況都能成為對脈沖參數的重要影響,脈沖的頻率、寬度、能量穩定性不強,并且通過限流電阻要和直流電始終接通的放電間隙,沒有開關原件的隔離所以放電這種情況能夠隨時發生,還能夠轉換為電弧放電。面多這些問題,經過分析研究,研發出能夠有著獨立的脈沖的電源,能夠互相之間沒有聯系的脈沖電源,如閘流管式、電子管式、晶閘管式、晶體管式等,這就會把電極間隙物理狀態參數變化對其的影響就會降到最低。
目前。因一些特殊要求出現了各種的多種的脈沖電源,這些脈沖電源的出現,能夠將脈沖的利用率大大的提高并能夠速度快、耗能低和在加工上能夠穩定持續工作等,這些脈沖電源,如高、低壓復合脈沖電源,多回路脈沖電源,自適應控制脈沖電源,高頻分組和梳形波脈沖電源等。
2、工作液及其循環過濾系統
電火花加工在工作液中進行。工作液需具有絕緣、壓縮通道、產生局部髙壓、冷卻、消電離等作用。
工作液循環過濾系統包括工作液(煤油)箱、電動機、泵、過濾裝置、工作液槽、油杯、管道、閥門以及測量儀表等。放電間隙中的電蝕產物不僅能夠自然擴散,還可以經過定期的抬刀以及在工具的使用過程當中附加的震動之外,一般多會采取強迫的手段進行循環的辦法將其排除,以免間隙中電蝕產物過多,引起已加工過的側表面間“二次放電”,影響加工精度。除此之外會有一部分的熱量被帶走。
為了保持工作液的干凈,不影響其加工的性能,就會進行過濾或者是凈化,具體辦法是:自然沉淀法。此法速度太慢,周期太長,只用于單件、小批量加工。介質過濾法。常用黃砂、木屑、棉紗頭、過濾紙、硅藻土、活性炭等為過濾介質,各有優缺點。但對中小形工件、加工用量不大時,一般都能滿足過濾要求,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其中過濾紙效率較高,性能較好。高壓靜電過濾、離心過濾等。因技術上比較復雜,采用較少。
3、間隙自動調節系統
在電火花運作的過程當中,需要在工件和工具兩者之間需要有著一定的距離,也就是放電間隙。因為工件一直在受到腐蝕除,工具也會有著消耗破損,使得在間隙之間會不斷的將間隙拉大。要給工具電極及時的補進才能夠將繼續的工作。電火花加工機床的自動調節系統在加工過程中使工具慢慢進給,維持間隙在一個合理的平均放電間隙范圍內。
自動調節系統由由測量、比較和放大的環節和執行環節構成。測量環節測量與放電間隙成比例的參數。弛張式脈沖電源測量電流、電壓變化信號;獨立式脈沖電源檢測擊穿電壓和擊穿延時變化信號。把電參數傳給比較環節,測量參數與預先給定值比較,輸出控制信號。經放大器放大后傳輸給電-機械轉換器,使主軸運動調節放電間隙。
在電火花成形機床當中作為最重要的部件,主軸頭有著自動執行系統。對主軸頭其結構需要簡單,要求傳動鏈、傳動間熱變形都是需要短和小的,并且在精度和剛度上要有著足夠的應用,能夠滿足自動調節系統的高要求能夠承受高載荷的要求。由進給系統、導向防扭機構、電極裝夾及其調節環節是組成主軸頭的主要組成分,目前,我過在生產電火花成形機床采用的主軸頭,一般都采用液壓主軸頭。
參考文獻
[1]王先逵.機械制造工藝學(上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2]鄭志達.儀器制造工藝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