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養生旨在通過自身的調攝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身心健康的目的。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經絡學說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傳統養生家們也十分重視經絡對人體的作用。文章從經絡運行氣血、經絡與臟腑的密切關系、經絡暢通等3個方面探討養生應注重調理經絡,以經絡暢通為人體健康的根本。
【關鍵詞】 養生 經絡
養生,又稱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人類生命的發展規律,采取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以達到防病延衰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經絡學說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傳統養生家們也十分重視經絡對人體的作用。《內經》早就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 調虛實,不可不通”。既然經脈已被提高到能決人死生,調理人體虛實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養生保健上的重要意義當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1 經絡運行氣血是養生之基礎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兩大類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正如《內經》所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氣為陽,血為陰,兩者不可分離,氣血和則百病消,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書》曰:“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 中醫稱人有“精氣神”三寶,養生,主要養的就是人的“精氣神”;而《內經》同時又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可見, 氣血與健康長壽的關系非常密切。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氣血必須依靠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才能被輸送到人體各部。《靈樞·本藏》篇中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營衛生會》篇也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靈樞·營氣》篇更明確地指出了十二經脈是氣血流注的主干,它們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循環往復,如環無端。經別則協助經脈將氣血滲灌到臟腑、五官九竅。絡脈、經筋、皮部則將氣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膚。奇經八脈對氣血運行起著溢蓄和調節作用,從而使得氣血周流上下內外而營養全身。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在氣血的溫養濡潤后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體處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經絡通過運行氣血,實現其協調陰陽的作用,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的有序進行,為人體的健康長壽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 經絡與臟腑的密切關系是養生之關鍵
《內經》把人體看做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使人體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穩定,并與外部環境保持統一和平衡。而臟腑之間和人體各部位之間的功能聯系及其動態平衡的保持則是通過經絡實現的。《素問·調經論》曰:“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靈樞·玉版》說“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王冰注:“隧,潛道也。經脈伏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焉。”強調經絡是臟腑協調的主要通道。《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類經》七卷第三中有“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脈之根本”。經絡把人體臟腑、形體諸竅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靈樞·經脈》中則詳細論述了十二經分別屬、絡相應臟腑,以及其它臟腑和五官之間的聯系,強調了經絡與臟腑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心為例,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樣至高無上,人體的一切生命現象都圍繞它進行活動。如同《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靈樞·邪客》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從養生方面來說,可以說心為養生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但從經絡系統的角度而言,心發揮君主之官的作用、體現養生之大主的作用則是通過經絡與其它臟腑器官的聯系體現出來的。據《靈樞·經脈》篇記載,手少陰心經“復從心系卻上肺”;手太陽小腸經“絡心,抵胃屬小腸”;足太陰脾經“其之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少陰腎經“從肺出絡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衛,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手少陽三焦經“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通過經脈的溝通聯絡,使得心與脾、胃、腎、膀胱、小腸、肺、三焦等臟腑發生了聯系。此外,手少陰心經還“起于心中,出屬心系”,通過心系加強與其它臟腑的聯系。心系[1]是指心與肺、脾、肝、腎相聯系的脈絡。《類經》七卷第二注:“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還通過經別的聯系體現出來,足三陽經別進入體內后,均聯系同名經脈屬絡的臟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陽明經別“上通于心”;足少陽經別“上貫心”;足太陽經別“當心入散”。足三陰經別中,足太陰合足陽明,足厥陰合足少陽,足少陰合于足太陽經別,也上達于心。此外,手少陰經別“入于心中”,手太陽經別“內注于手少陰心經”。心通過經脈、心系、經別,聯系其它臟腑,從而為臟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發揮養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經絡和臟腑密切相關,協同合一,共同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通過調理經絡可以達到調理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3 經絡暢通是養生之根本
經絡是臟腑相互聯系的重要通道, 經絡不通暢,臟腑失去正常聯絡,臟腑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則氣血陰陽失調失和,便會影響健康、傷害形體,這是疾病產生的常見原因和內在依據。故《醫論三十篇》強調:“人之經絡不通,則轉輸不捷。”《素問·靈蘭秘典論》則說:“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這里所說的十二臟相使的“使道”就是經絡。經絡運行氣血,《素問·生氣通天論》謂:“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強調氣血運行流暢對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性。“氣”作為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具有活力強勁且不斷運動的特性。循經絡運行之氣,簡稱經氣, 是一身之氣分布于經絡的部分,是經絡自身的生命活動。《素問·離合真邪論》謂:“真氣者,經氣也”,指出真氣即是經氣。真氣的組成,在《靈樞·刺節真邪論》中作了解釋:“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這里的“天”即指先天之氣;“谷氣”即指后天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兩氣合并而能充養身體則是真氣,也就是經氣。經氣在體內呈雙向運行[2]。眾所周知,經絡有4大功能:網絡周身,聯通整體;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病邪,反映病癥;傳導感應,調整虛實。這4大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經氣的正常運行, 如果經絡不暢,則經氣運行紊亂, 嚴重者甚至達到《素問·示從容論》所說:“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的程度,導致生命危殆。疏通人體經絡,使全身氣血運行流暢,陰陽協調平衡,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治病歷來重視通調經絡,《素問·調經論》曰:“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唐大烈《吳醫匯講》曰:“用針通其外,由外及內,以和氣血;用藥通其里,由內及外,以和氣血。其理一而已矣”。《醫論三十篇》:“庶絡通而病解。”臨床實踐中,中醫針灸用藥選穴、氣功運氣,推拿按摩均非常重視保持經絡暢通。
在養生實踐中,中醫總結出養生防病要順應自然界四時陰陽氣候變化規律、保持樂觀開朗心情、注意飲食和生活起居、適當進行勞動和體育鍛煉,其別強調動靜結合、勞逸結合,其原因就在于促進和保持氣機通暢,經絡通達,這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的根本。
參考文獻
發功之前“氣沉丹田”,就能釋放出最大的潛能,斃敵于無形;原本功力平平的無名小輩,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脈”,武功就能日近千里;還有“易筋經”、“六脈神劍”、“隔空點穴”――武俠小說中的眾多“蓋世神功”中,都能找到經絡、穴位的影子。實際上,武俠小說中的這些情節,正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依據的。
比如,金庸的《天龍八部》里提到的“六脈神劍”,即用“手六脈”導氣為劍。這里的“手六脈”就來源于經絡里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的“井”穴,并且用這六個穴名來命名。而“井”穴不過就是手指尖、腳趾尖的穴位,是一條經里氣血運行的首發站。
至于任督二脈,則是人體內的兩條重要經脈。督脈在身體的后正中線,沿著脊梁骨從下往上走;任脈在身體的前正中線,也就是肚臍所在的上下直線。前后這兩條經脈是氣血循環的重要通路,又叫“小周天”,練氣功時很講究這個,所以武俠小說中才會有打通任督二脈后武功陡進的描述。
小說中的描述當然有夸張的成分,但道理卻不難理解:氣通則機能順暢,氣堵則百毒囤積,經絡通了,雖然不能讓人功力大增,但卻能使您身體強健。
中醫的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先在生活、勞動中突然發現刺激身體的某一部位是可以治病的,比如下地干活時,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陽穴)割破,卻發現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來一直失眠,第二天光腳走路時硌得腳底(涌泉穴)又酸又疼,晚上卻睡了個好覺……經驗就這樣被慢慢積累起來,久而久之,經過不斷地發現與總結,就形成了經絡學說。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表里的內在結構。經,有路徑之意,是經絡系統的縱行干線,大多循行于人體的深部;絡,有網絡之意,是經脈的大小分支,循行于人體的較淺部位,有的還顯現于體表,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并像網絡一樣相互聯系。
人體的經脈分為正經,奇經和經別三大類。正經共十二條,分為手足三陰三陽,合稱為“十二正經”,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指異于十二經脈的八條經脈,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正經的作用;經別是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分支。
有人把十二正經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而奇經八脈就像錯落在江河網絡中的水庫。平時十二正經的氣血奔流不息時,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奇經八脈這個水庫儲存的水就會補充到江河中;相反,如果十二正經氣血太過洶涌,“水庫”也會增大儲備。總之,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互調節、互相配合,才能保證人體機能正常運行。
經絡:現代醫學的未解之謎
雖然中醫對于經絡有著完備的理論體系,但經絡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有人說,經絡是血管,要不怎么運行氣血?有人說,經絡是神經,不然怎么傳導感覺?還有淋巴說、第三平衡系統等說法。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假說能夠完全解釋經絡現象。
早在1956年,經絡實質的研究就被列為全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又被列為攀登計劃,國內外的許多科學工作者開始從多學科、多角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來研究經絡。
從解剖上來看,經絡的循行路線與外周神經、血管關系密切。人體的300多個穴位中,有一半在穴位下有神經直接通過,另一半穴位附近有神經通過。針刺穴位所產生的“得氣”感覺(酸、麻、脹、痛及觸電感),也是在神經系統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產生的。同時,十二正經的循行路線與血管的吻合率達50%以上,經絡穴位附近有動靜脈主干或較大分支的占90%以上。
不過,經絡決不僅僅是神經、血管這么簡單,研究發現,經絡與人體的結締組織、縫隙鏈接、神經-體液調節機能都密切相關。經絡的實質是什么?其物質基礎是什么?這些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謎,有關經絡實質的研究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絡:決生死,處百病
《黃帝內經》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盡管經絡的實質尚未得到現代醫學闡明,但中醫學千百年來的積淀已足夠我們利用經絡來防治疾病了。
首先,認識經絡有利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經絡能夠內聯臟腑,外系五官,所以五官所發生的病變可以反應臟腑的病證。如心經上絡于舌,稱“舌為心之苗”,口舌生瘡多是心火上炎所致;肝經上連于目,稱“肝開竅于目”,目赤腫痛多為肝火上炎所致。了解人體經絡的走行部位對診斷疾病有重要意義,故中醫學理論中有“六經辨證”之說。
其次,經絡學說在針灸、推拿按摩的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針灸、推拿按摩對疾病進行治療,就是通過激發經絡的自我調節作用,來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中藥治療時也應依據經絡學說的理論,如全頭痛、后頭痛,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膀胱經的止痛中藥羌活;前額痛及眉棱骨痛,為足陽明胃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胃經的白芷;偏頭痛,為足少陽膽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膽經的川芎,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十二皮部、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二正經組成的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聯系成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的機能活動。人體經絡系統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在內連屬于臟腑,在外則連屬于筋肉、皮膚、肢節,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人體的各部分功能活動保持相對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自然界的許多變化總是先影響經絡,進而才影響機體的。經絡依靠體內無形的經氣維持機體與自然界無形的光氣之間的某種平衡,人體的這個半封閉、半開放的巨系統,是開放還是封閉,由體表大的經絡干線上閘門(即腧穴)的開闔決定的[2]。冬病夏治正是刺激腧穴,通過腧穴疏通經絡,達到鼓舞正氣、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的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經絡氣血貫通、抗病能力增強。
2陰陽協調,以平為期
2.1陰陽平衡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生之本,本于陰陽。”人體就處于“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上古真人善于“把握陰陽”,中古至人長于“和于陰陽”,圣人和賢人則“將從上古合同于道”,即“法于陰陽”。《內經》關于治療和養生的目標是調理陰陽,以平為期,也就是通過不同的手段達到陰平陽秘的最佳生理狀態。冬病夏治是對冬季氣候寒冷時好發及感寒后易發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氣溫高和機體陽氣旺盛時,給予溫陽補益的治療方法,從而祛除體內沉積之寒氣,調整人體陰陽,使達到陰平陽秘,宿疾得以恢復[3]。
2.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順應陽氣升發、萬物始生之特點,秋冬順應萬物收斂閉藏、陰氣漸生之特點。從陰陽互根而論,春夏養陽,是為秋冬儲備陽氣;秋冬養陰是為春夏養陽奠定基礎[1]。《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認為陰陽平衡協調的關鍵在于陽氣外護。病理上,陽氣失常是引起陰陽失衡的先導,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4]。所以,借助自然界陽氣最充盛之時來補充人體的陽氣,春夏養陽的意義更重大。
3三因制宜
3.1因時制宜
在春夏之季,萬物生長,陽氣煥發,特別是“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日子。此時人體陽氣應于自然界旺盛之陽,人體的氣血運行偏浮于表,皮膚腠理開泄,藥物貼敷等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即利用天之盛陽,輔助人之陽氣,兩陽相加,使體內陽氣充足,達到“春夏養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效果,以增強抗病御寒能力,祛除體內沉寒痼冷之宿疾,從而達到不發病或少發病的目的。《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說明人體順應了自然界陽氣盛衰的節律變化規律,從一天的陽氣變化中來領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三伏貼平旦至日中效果更佳。
3.2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春東溫,夏南熱,秋西燥,冬北寒,年年如此,呈現多樣性與單一性的統一,變動性與周期性的統一。《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東南方,陽也……西北方,陰也。”所以冬病夏治的藥物貼敷上不能搞統一的配方,可以在氣候、地理環境相近的一定區域內保持統一。各地三伏貼的開始及結束時間也應根據不同地域特點靈活掌握。
3.3因人制宜
在教練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時,我發現有一些功友在做犀牛望月這一式時往往對拳變掌開步、坐腕后撐掌這個動作不重視,做的不到位,還有一些功友在做這個動作時不坐腕撐掌,更談不到再放松手腕了。針對這個問題,我采取個別輔導動作、集體講解功理的方法,從嚴要求大家把動作做到位、做規范,然后再把所做動作的功理給大家講清楚。
首先把基本動作教好,使大家動作做正確規范。基本動作應為:“左腳向左開一大步,同時兩拳變掌,隨兩臂內旋下按后撐。動作不停,重心移至左腳,左腿彎曲,右腿伸直,同時兩臂繼續內旋,兩掌由坐腕隨之放松,分別向兩側偏后弧形擺起(向右開步時做同樣動作,只是方向不同)。”這些動作反復讓大家做熟、記牢,在此基礎上給大家講為什么坐腕撐掌,再到坐腕放松的功理。
坐腕撐掌、再放松手腕的功理就要從中醫經絡學方面講給大家聽。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路,是溝通人體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的獨特系統”。如果經絡阻隔,氣滯血瘀或者氣血不和,則百病由此而生。因此,《靈樞·經別篇》中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治,工之所止也。”《靈樞·經脈篇》中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由于經絡在人體里與臟腑相結,在體表與肢節皮肉相關,是人身氣血運行的道路,所以無論是臟腑的病,還是氣血方面的病,都能循經反映到體表上來。而通過體表來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就可以治療臟腑疾病,這就是祖國醫學所說的“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臟腑所屬,主治所為”。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道路,是以十二經脈為主。即手三陰經脈和手三陽經脈,足三陰經脈和足三陽經脈,而這十二經脈中每一條經脈都有一個原穴。如果某一臟腑有疾病,它就反映到這條經脈的原穴上來。所以就有了《靈樞·九針十二原》中“五臟有病,當取十二原”的說法。如果心血管方面有疾病或者肺有疾病,就能反映到手三陰經脈的原穴上來。這三條經脈的原穴都在手腕上。這就是手太陰肺經脈的原穴“太淵穴”(在手腕第一橫紋后橈側端凹陷處);手少陰心經脈的原穴“神門穴”(在手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原穴“大陵穴”(在手腕橫紋關節正中兩筋之間)。犀牛望月中的動作坐腕后撐和手腕放松,可以使手腕有規律的一緊一松的活動,這樣就是有規律的對手太陰肺經脈的原穴“太淵穴”、手少陰心經脈的原穴“神門穴”和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原穴“大陵穴”,進行自我按摩,從而有助于溫煦肌膚,通經活絡,消積化瘀,理氣和血,內安五臟,給心臟輸氧,起到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犀牛望月一式中握拳的動作,還要求用中指尖中沖穴瞬間點摳勞宮穴(中沖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脈的穴位,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勞宮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脈的穴位,位于仰掌在掌心橫紋中第二三掌骨之間,屈指握拳時中指尖下即是勞宮穴)。這個動作有助于防治心絞痛,手麻木,心痛等疾病。在犀牛望月式中,還有許多手臂內旋、外旋的動作,這些動作對于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和肺病也能起到顯著的效果。因為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循行部位在胳膊上,他們的走向規律是從胸至手,經過臂、肘、腕、掌、指,通過手臂的內旋、外旋使這些部位的關節、小肌肉群有規律的活動,而使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原穴和其他穴位得到了自我按摩,這樣就使經脈的氣血得以暢通,以達到左右平衡,從而起到防治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通過這樣深入簡出的講解,使功友們明白了做好坐腕后撐掌,再手腕放松的意義和功理。大家高興地說,以前練功做動作不知道這些動作的功理,所以對這些動作不重視,做的不規范、不到位。現在聽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功理,使我們明白了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各式中所編排的這些動作是通過“循經取動、循經取穴、循經作勢、以指代針”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因此才能在防治某些疾病中取得顯著的效果。
1、敲打膽經是可以減肥的,膽經是我們人體很重要的一條經絡,對我們的養生很有意義。膽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其起于頭部,繞往身體側面,直達腳尖的一條較長的經脈。從中醫經絡學的角度來說,內臟的一些疾病都可以從相關的經絡上有所表現。
2、常敲膽經也是極好的防治疾病的方法。中醫講,肝膽相照,勤敲膽經可以刺激膽汁分泌,提高肝主疏泄的功能,促進人體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強。針對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運動過后再配合敲擊膽經,身體就會努力汲取腿部的脂肪,這樣才能達到瘦腿的效果。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