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江花月夜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為一首典型的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音樂作品,《春江花月夜》樂曲幽遠綿長的韻味,柔和優美的意境,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聽眾的喜愛。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歷經改編成了合奏曲,用小型絲竹樂隊演奏,在琵琶外,又加入了洞簫、二胡、揚琴等樂器,名稱也改為《春江花月夜》。該曲譜分10段: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云深際,漁歌晚唱,洄瀾拍岸,橈鳴遠瀨,乃歸舟和尾聲。這些曲名,代表了改編者對該曲內容的理解:春天的溫暖柔和、江面的寥廓空闊和月夜的恬靜朦朧交織為一體,構成優美和諧、溫藹怡人的意境。
第一段《江樓鐘鼓》是引子及主題的呈示部分。一開始,清脆的琵琶以挑音起奏,模擬江船上的鼓聲;繼之,洞簫吹出輕巧的波音與琵琶相配合,寫出月未升之前江面的優雅寧靜,給人以江面寬闊波光粼粼之感。接著用絲竹樂器合奏出具有江南風格的主題,曲調抒情優美,婉轉如歌,寫出了夕陽余輝下江面江岸景物的絢爛色彩。這一主題的旋律采用連鎖接句的方式展開,使旋律在進行中不時地作一迂回反復,增加了樂曲的圓轉與彈性,加強了樂曲的韻味和律動。句尾襯托著大鼓的滾奏聲,描繪出夕陽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簫鼓齊鳴的動人情景。
然后,樂曲進入主題的變奏部分。變奏是在第一段主題樂段的基礎上作“換頭合尾”式的變化重復,以推進音樂的發展。第二段《月上東山》、第三段《風回曲水》是第一、第二變奏部分,前者以恬靜而流暢的旋律描寫了月亮初升時江面清澈粼粼的優美畫面,后者則以較為熱情的曲調抒發了舟中游客在和風習習、江水回流時的歡快心情。第四段《花影層疊》,是樂曲的第三變奏部分。開始,琵琶奏出四個急促的音型華彩句,與前段形成對比,給人一種“風乍起,吹皺一江春水”的感覺。水中倒映的兩岸花木和空中明月,此時突然晃蕩破碎,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斕水波。之后仍作“合尾”收束,江面復又平靜明滑。第五段《水云深際》,是第四變奏部分。主要由琵琶和大胡重奏,音色渾厚有力,以濃墨重筆描繪了江中水勢的深沉闊大;然后又以琵琶飄逸的泛音和二胡、箏的長顫音,用清晰的筆觸,勾勒出江面深邃幽遠、水天一色的壯闊景象。
第六段《漁歌晚唱》,是第五變奏部分。在該段的前部,音樂悠揚明亮,接著以同一音型的變形樂句作兩度或三度的重復下降。這一段旋律,采用同一音型作下旋模進,造出越來越沉靜,越來越幽遠的氣氛,寫出漁船漸行漸遠,漁歌漸行漸微的“遠去”動勢。然后情緒頓轉,速度加快,力度加強,出現了一系列新穎別致的“閃板”切分節奏組成的短句,句頭與句尾同音承接,音樂斷續相連,表現了歡快、興奮的情緒。好象游人在凝神靜聽那漸漸逝去的歌聲之后,突然又回過神來,重新回到熱烈、歡快的情境之中。
第七段《洄瀾拍岸》,是樂曲的第六變奏部分。開始由琵琶彈奏出一連串頓挫有力、富于生氣的短句,速度逐漸加快;接著,簫、二胡、大胡及打擊樂器等合奏出氣勢宏偉的旋律;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樂轉弱而收,確有江水回流,輕拍堤岸,發出陣陣聲響的效果。第八段《橈鳴遠瀨》,是第七變奏部分。因其旋律與第九段重復,故演奏時常刪去。
第九段《乃歸舟》,是樂曲主題的第八變奏,亦是全曲的部分。“乃”是形容搖櫓聲,音樂以四節一組的短促音型旋律,不斷起伏,緊湊而有力,有如波浪之起伏、槳聲之乃,形象地寫出了歸舟由遠而近的態勢。最后,音樂又漸慢變輕,箏從低到高的輕拍劃奏,以及碰鈴的重拍擊節、二胡的抖弓技法等,與音樂相互配合,把破水歸舟的意境,描繪得十分生動形象,將音樂推向。
關鍵詞:春江花月夜 度越 愿逐月華流照君 光纖通訊 衛星通信 科學 人文
一、引言:難解費猜的“光不度”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美古來共談,唯“愿逐月華流照君”句閃耀智慧靈光,與現代高科技暗合,尚無論及。詩人在這靈妙新奇的通訊理想后,拈出魚雁傳書的舊典“鴻雁長飛光不度”其意為何,亦莫衷一是。本文從“度”字訓詁入手,探究其科學含義,試圖給出全新而合理之解。
二、舊說質疑
關于“度”字,前人曾以度運、度過、飛度解之,均欠妥。解其為度載傳送者是清人徐增《而庵說唐詩》卷四①:
月華豈易逐得,則便想著鴻雁。鴻雁長乘月而飛,則滿身是光,則光似可藉鴻雁以度,而不知:月照一天下,一處有一處之光,分毫不可假借,但憑鴻雁那(哪)處去,而此處之光一些移不得去,故鴻雁度而“光不度”也。[1](110)
此說釋“度”為運載傳送,正如以船度人之“度”,甚通。但上句“愿逐月華流照君”云的是人去逐光,今卻解作鴻雁傳光;上句光顯然在流,今卻解作光原地不動(“此處之光一些移不得去”);上句光是自己在流,今卻解作鴻雁擔之使行(“藉鴻雁以度”)――所解與上文何其南轅北轍,其非詩人本意顯而易見。況古來只有鴻雁傳書之典,未聞傳光之例,解者不釋鴻雁為何要傳光,令人莫明其妙,難逃臆度之嫌。
解其為度過飛出者以《唐詩鑒賞辭典》影響最大(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2](311)等眾多教材都與之相同),其云: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加點部分實本林庚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
“鴻雁”句,寫月光下一片無邊的世界,這時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4](309)
此說解“度”為度過,正如橫度沙漠之“度”,亦甚通。但雁飛不出光、魚躍水成文這種大白話毫無詩意可言,豈是名家吟詠之意?故吳小如先生譏林庚之說“似未免浮泛,雖注猶未注耳”[5](65)。且其不順上句“逐光照君”說下去,卻岔開一枝去說“雁飛不出光”,頓使上句“逐”字于下句無著落,上下句文意因之斷隔,名家何會出此上下無著、結構松散之文?
《唐詩鑒賞辭典》為救林庚“飛出月光”之淺而拉來“魚雁傳書”之典,但傳書事字面未有提及。觀其“望長空”、“看江面”云云已釋盡“鴻雁”、“魚龍”兩句,剩下的“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顯無字面可憑,全憑解者據“魚雁”兩字意會而出。雖魚雁有此常典,但上句詩人已決定不用魚雁傳書的舊法,親“自”逐光照君,又怎會于下句放棄自己的發明創新,仍用古法讓魚雁傳書?因此其解很難說得上圓滿。
解“度”為飛度者是袁行霈先生《如夢似幻的夜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愿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夠和你相見呢?[6](326)
此解緊扣上句“逐”字,順暢自然,但在字面解讀上稍有不妥。其釋“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是釋“光不度”為“不光度”,這種語序調整恐不常見。我認為還是應當遵從前兩說解“光不度”為“不度光”,因要與
“水成文”對偶而賓語前置,關鍵是“度”作何解。
三、別解新說:度為度越、超過
前說以度運、度過之常訓釋之,不知張若虛于此處用了“度”字一個極不常見的義項:度越、超過。按:
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下》:今揚子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于圣人,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必度越諸子矣。[7](3585)(顏師古注:度,過也。)[7](3586)
魏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乃含王超陳,度越數子矣。(《文選》卷四十)[8](1818)
唐韓愈《與崔群書》:況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輩。[9](218)
此三例“度越”顯當作超過、勝出解,顏師古注“度”為“過”正說明“度”有超過意,“光不度”即超不過光。“超光”實有出典,非我杜撰:
晉王嘉《拾遺記?周穆王》:“王馭八龍之駿……六名超光,一形十影。”(卷三)[10](60)
其實袁行霈先生解“不能隨月光飛度”與我“超不過光”意相通,而在句法解讀上我解要更平易些。《唐詩鑒賞辭典》與林庚先生解“度”為“度過”貌似與我大異,實亦相通:
就是超過它嗎?只不過他們把“月光”解作了籠罩天下、無處不在的月光(“無邊的月光”),自然是飛不出去的;但若緊扣上句解作一束流動著的月光,飛出它不就是超過它、飛不出它不就是超不過它嗎?因此,我解實包袁先生、《唐詩鑒賞辭典》二說,且更怡然理順。其句意為:
鴻雁善遠飛,卻不能超過光速(明言速度不及);魚龍善潛躍,卻只會激起水紋(暗示阻力重重)――皆不如我逐光照君之想來得既快速又無阻。
全節詩意是:
離人同望一月,卻無法傳遞相思。“我”忽然想到一個奇妙的念頭,何不把月亮當作媒介,像嫦娥般奔月后再隨月光照我所思。人都說我癡,古來共傳的魚雁傳書不也是美好幻想,為何我就不可作此奇想?這一新通訊法比古人魚雁傳書更妙:遠光一閃,此處便見,足證光是人間至快之物。相隔千里路悠悠,逐光照君不過瞬息間,而鴻雁卻要奮力長飛,結果仍追不上光,故曰“鴻雁長飛光不度”,寫的是雁之勞(長飛)與慢(光不度)。魚龍雖善游,但要追上那線流光,定要或潛或躍奮力克服水波重重阻力,激起圈圈漣漪,遠不如鴻雁輕快,更不用說追光,故曰“魚龍潛躍水成文”,寫出了魚之奮(潛躍)與阻(水成文)。
詩人為己遠邁傳統的天才創意而歡欣,為給普天下離人找到寬慰而興奮。這超越現實的浪漫帶來了欣慰,同時也交織著失意: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連最善飛的鴻雁奮力長飛都追逐不上月光,更不用說那為水所困的不幸魚龍會被甩得更遠。而我既無魚雁之翅,更無鴻雁魚龍搏擊長空、泳躍不息的充盛體力,又如何敢指望逐光追月?想法雖美,恰如五光十色的夢幻泡影轉瞬即滅,上句曾有的歡欣鼓舞復被下句魚雁難逐的清醒認識輕輕抹去。但有令人神往的美好祝愿,總比沒有更讓人擁有精神的慰藉!其句盡管哀傷失意,卻又在憧憬期盼中透出綿綿情意,與全篇感傷但不絕望,既繾綣纏綿又冷靜克制的基調共通而吻合。
四、靈感淵源有自,夢想今已成真
詩人于逐光照君的新通訊方式后,舉魚雁傳書的舊典,顯然不是要用舊法讓魚雁傳書,而是要在對比中突顯自己想法的奇妙,這絕不是我在用現代科學強解古意,因為張若虛同時的沈如筠有《閨怨》詩云:“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11](1164)其詩一連舉出三種寄情法:雁傳書、夢中會、逐光照。雁群已過,一法不行;愁多無眠,二法失靈;唯剩最后一法:逐月傳情。沈如筠可以將逐光法與雁傳書并提,則張若虛拎出它來把魚雁傳書比下去不也很自然嗎?可見我之解(新舊通訊方式的優劣對比)有時人詩為證,甚合古人心思,并非是套用現代科學對古意所作的強解。曹植《雜詩》有“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文選》卷二九)[8](1364),六朝民歌《子夜秋歌》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樂府詩集》卷四四)[12](647),逐光靈感實源于此。
最令詩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神話般的美麗幻想今卻成真。詩人以光為媒,與遠方親人相聞(電話)相望(可視電話)的美好愿望早已憑藉光纖通訊、微波通訊圓滿實現。其所強調的月在傳遞信息中的中轉作用(先嫦娥般奔月,再隨月光照我所思),即袁行霈先生所感悟到的“有明月像鏡子似地”反射光線,與今天微波通訊用衛星作為中繼的方式也不謀而合(月球即地球衛星)。古人的異想天開竟與現代高科技如此密合,令人嘆服,探索古詩的科學含義、打通科學與人文顯然很有意義。
五、結語:打通科學與人文
文學反映現象,科學揭示本質,好詩不僅充滿詩情畫意,還能透露科學消息,成為揭示自然規律的科學名言。它不光能形象生動地一語道破天機而有待科學的解詁,好的作品更能融入奇特的想象、美好的追求,大膽提出科幻設想,成為啟迪發明、引導創造的科學預言。《春江花月夜》便是其經典范例。
注釋:
①由于資料所限,古本難覓,此說轉引自程千帆先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集評》[1]。
參考文獻:
[1]程千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集評[C].//程千帆.古詩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2-116.
[2]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10-312.
[3]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4-58.
[4]林庚,馮沅君.中國歷代詩歌選(上編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308-309.
[5]吳小如.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5):58-66.
[6]袁行霈.如夢似幻的夜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C].//張寶坤編.名家解讀唐詩[Z].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323-328.
[7]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梁?蕭統.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孫昌武選注.韓愈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晉?王嘉.拾遺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音樂;教學
傳統的音樂教學,受到條件的限制,教師多是理論講授,做演示,音樂教師要是教一支歌曲學生就會感到非常的高興,所以學生的音樂興趣難以被激發。多媒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小學音樂教學的面貌,它以其聲、形、情并茂的特色,充足的音樂素材優勢,激發了學生的音樂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身為一名音樂教師,充分利用好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使多媒體發揮其強大的優勢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我結合教材內容,靈活運用多媒體,以使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興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音樂欣賞已經不僅靠視覺來來欣賞了,融進了人的多種感官。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的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更快的認識并熟悉四種西洋木管樂器的音色和形狀結構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析播放每一種音樂的midi音樂片段,然后利用電腦將沒種樂器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對每種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做過這樣的嘗試,聽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地學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媒體欣賞的班級,注意力集中地學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生對于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音樂情景,提高教學效果
利用多媒體創設音樂教學情景具有強大的優勢。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動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能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家庭的歡樂。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幽靜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因此,多媒體為學生欣賞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起到了很強的感染作用。每段音樂欣賞完以后,學生很容易區分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合法情緒。學生在完整的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時候,可以結合生動的畫面、優美的景致去感受樂曲的速度變化、力度變化、樂器的音色。自然的產生美好的遐想。
三、利用多媒體,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關鍵詞:大學語文 課堂教學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3(c)-0175-01
在《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中,語文課程的總目標第一點談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大學時期學語文是接受語言文化熏陶,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感悟優秀文學作品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力量,促成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是公共課,該課程以具有豐富的想象性、情感性、發散思維性的文學作品為依托,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能帶給學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啟迪,審美上的享受,培養學生高尚人格,提高情商和職業道德。所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要注重培養個體的豐富性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要達到提升學生的審美認識,審美感受,完成審美創造。
大學語文的審美教育已經脫離層面上說教,應該是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編者的編排意圖,完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本人通過實踐,認為大學語文課堂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緊扣教材,賞析作品,感受文本表層美
現行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表現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美”:從形式上說有文字美,意境美,從內容上說有外在美,內在美,語言美等,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分析鑒賞,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認識。
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緊扣著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以“月”為重點,寫不同時間、環境下月的變化,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恬靜。詩歌中描寫了月夜下充滿詩意的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飛霜,沙汀,白云,青楓,扁舟,高樓,海霧,江樹。云霧彌漫下的江、天、人渾然一體,朦朦朧朧,這樣一幅神話般迷人的月夜圖,令人無限神往。沈從文《鴨窠圍的夜》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帶有湘西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特異人生,全文具有原始的天然美。如散文第三段沈從文眼前的水上人日常生活我們都很熟悉“飯燜熟后,又換鍋子熬油,嘩的把菜蔬倒進熱鍋里去。各人蹲在倉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飽后,天已夜了。”“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談談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燈,或燃一段廢纜子,搖晃著從船頭跳上了岸,從一堆石頭間的小路徑,爬到半山上吊腳樓房子那邊去,找尋自己的熟人,找尋自己的熟地。”生活過得非常踏實,毫無矯揉造作。所有這些白描的素樸文字,始終保持一種純真、天然的元素,一切都還帶有“原料”意味,具有高度生動的自然性,原生態,充溢著生命的張力。這種美是我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在的、環境的美。
2品位語言,深入探究,體味內在傳統的美
大學語文教學重在賞析作品,通過文本內在的聯系,如作者經歷,寫作背景,關鍵詞句等,激發學生的審美感受,達到對學生的人文培養,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以《鴨窠圍的夜》一文為例,文中有說:“陌生人自然也有來到這條河中來到這種吊腳樓房子的時節,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稱為熟人鄉親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毫不設防,讓人們覺得很放松。作者在文本中重在再現了湘西物質、精神的“原生態”,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傾向,物質的貧乏不算悲,水手、婦人們精神上的貧乏才真正應該哀戚。長期單調、枯燥的生活,使得這里的人們思想特別單純,再現了自然純真的美。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懂得“自然就是美”,才能長久,中國有古話說,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現有部分學生的審美觀稍有偏頗,穿吊帶,描眉涂腮,裝扮成人化,還有攀比心理,心思花在外表上,而不注重內在素質的提高,這樣的審美觀雖然不能說決定一個人的思想,但至少代表一部分。
在《春江花月夜》的講解過程中,緊扣15個寫“月”的句子,4個寫“春”的句子,12個寫“江”的句子,2個寫“花”的句子,2個寫“夜”的句子,在“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明月相思樓”“落月搖情滿江樹”詩句里,可望見明月的處升、高懸、西斜、下落過程,看到長夜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間的相思之情,這份執著的純潔真誠的愛情令人感動。舒婷《神女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表現對女性自身的獨立與幸福的大膽追求。泰戈爾《在黃昏的時候》,“爸爸,我把自己丟失了”一個天真、純潔、可愛的女孩形象,讓作者不由把現實、想象、人世、天空融為一體,詩人的筆,驚人傳神。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繼承了印度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汲取了孟加拉民間詩歌的營養,創造出自己的清新、優美的詩歌風格。
3學以致用,結合實踐,傳承傳統美德
在當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們應該以中國人的特有民族性心理和文學自悟力,擁有“很中國”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文化要繼承精華,發揚傳統,大學語文可以作為最具傳承性的工具,可以把國語介紹給世界,同時也打開一扇窗,讓國人了解世界。國際化,全球化的同時,我們更應該保留自己的東西,體現審美創造。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善良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蘊涵了豐富的道德文化傳統。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笑臉或是一聲問候都可以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這些美德是至善、至純、至高人性的結晶,矢志愛國,善待自然,寬以待人,尊師重道的事跡數不勝數。
冰心的《笑》,被稱作中國現代“最初的美文”的,美就美在她捕捉了人類常見的神情——微笑,張揚了人類最重要的情感—整理—愛。人與人之間一個發自肺腑的微笑,什么矛盾、恩怨都可化解,社會也就和諧了。余秋雨《都江堰》中大智大巧、造福萬民的專家郡守,都江堰絕不炫耀、毫無所求地永久性地灌溉著中華民族的母親般的風險精神,都蘊涵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體現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北島《回答》,透過文本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厚的美學特質,無畏的挑戰精神讓青年人熱雪沸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字字鏗鏘,昂揚進取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冒險敢闖的精神,激勵著青年人奮發向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媒體;音樂欣賞;融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4-0200-01
在傳統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 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這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 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地調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的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 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象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視覺和聽覺的共鳴,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如在欣賞音樂童話《龜兔賽跑》時,我運用多媒體的圖畫,首先向學生介紹作者、作品、創業時間,然后介紹單簧管、大管兩種樂器的特點,聽單簧和大管吹奏的小兔和烏龜的音樂主題,單簧管用關于變化的音色吹奏出烏龜緩慢低沉的音樂形象;通過直觀的動畫使學生對單簧管和大管的音樂及形狀有初步的了解,而兩種不同的樂器,就可以表現小兔子和烏龜這兩種不同的小動物來。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認識并 熟悉四種西洋木管樂器的音色和形狀結構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別播放每一種樂器演奏的MIDI音樂片斷,然后利用電腦將每種樂器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對每種 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能自然分辯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地去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 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作過這樣的嘗試,聽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煤體欣賞樂曲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 生對于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課堂情景,加強學生對音樂情感表達的領會
又如在欣賞《龜兔賽跑》時,我運用了多媒體聲、色、形、動的特點,創設情景,通過片斷的欣賞,用不同的方式誘導、啟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解決難點,并制作成單位的MTV讓學生欣賞,看著有趣的畫面,傾聽樂曲,欣賞憑借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音樂與動畫結合并以聽覺輔以視覺形象,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有一個明確的指向,它們的模樣,常常地吸引了學生們,他們情不自禁地模仿著兔子與烏龜的樣子,隨著音樂表演起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時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樂曲的內涵。
三、注重音樂賞析課與多媒體教學結合的原則性問題
1.注重教師的指導性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性地位是不容忽視和取代的,不能因為有了多媒體的介入而忽視了教師在音樂賞析課中的關鍵作用。在音樂賞析課中,教師應當認真掌握多媒體的操作技巧、時間安排,注重對學生的監督和引導,使學生能夠有序地進行音樂賞析,并能通過老師的合理引導和提問對音樂作品產生聯想、思考和總結。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盲目地只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展示,而應當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對學生的理解進行總結和概括,在適用多媒體時,不要有過多花哨和復雜的操作影響學生的感觸,使學生能夠在音樂賞析課上得到系統和全面的收獲。
2.注重學生視覺、聽覺和思維相結合。
首先,教師在進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時,應當注意聲音與圖像的協調,使學生能夠在音樂賞析時有合理地感受,進而能夠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其次,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將思考目的、音效、圖文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看的同時也能聽,最關鍵的是在這些直觀感觸進行的同時還能對音樂的意境進行聯想,繼而對音樂作品的內涵產生思考和解答的過程。只有建立起學生“視聽思”三位一體的賞析過程,才能使音樂賞析課取得更高的成就。
3.注重內容信息量的合理性。
教師在設置賞析之余的拓展信息時,應當注重信息量的適度問題,信息量太大,學生就成了多媒體的“灌輸”對象,則學生就難以有多余的精力進行思考和總結,一堂賞析課下來,學生不但沒能得到有效地熏陶和放松,反而會顯得極為疲憊,這便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多媒體賞析設計時,應當有節奏、有取舍地對拓展信息進行刪選,達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得到培養,同時也照顧發展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