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立春佳句

立春佳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立春佳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立春佳句

立春佳句范文第1篇

上聯:松竹梅歲寒三友;

下聯:桃杏李春風一家。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頭、柱子上的對 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來源:文章屋網 )

立春佳句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甲醇 質量流量計 計算機控制 內部循環 節省蒸汽

甲醇在聚醋酸乙烯的生產過程中起著溶劑及帶走反應熱的作用,然后通過精餾塔進行分離,聚醋酸乙烯送醇解工序與堿反應生成聚乙烯醇,回收工序要對這些甲醇以及未反應的醋酸乙烯進行回收提純,而因甲醇的汽化潛熱較大,因此甲醇回收是聚乙烯醇生產中消耗蒸汽較大的環節,是節能減排的工作重點。

一、流程簡介

聚合工序的任務是將醋酸乙烯在甲醇做溶劑的情況下,在一定的引發劑作用下,發生聚合反應生成聚醋酸乙烯,聚合率達58%左右,那么未反應的42%的醋酸乙烯及做溶劑的甲醇需要回收,則通過精餾一塔、二塔及三塔分別對PVAC、VAC及 MEOH進行分離,然后回收利用。

二、現狀分析

聚合釜聚合得到聚醋酸乙烯要經過精餾一塔分離,根據物系特點,聚醋酸乙烯是聚合物、較粘稠,流動性不好,輸送過程中必須要用甲醇做熱源,塔釜出28%左右的PVAC 溶液,塔頂加入工藝水,利用醋酸乙烯與水共沸的原理,把醋酸乙烯帶入塔頂蒸出,組分為VAC55%,MeOH 45%,直接進入聚合二塔,因聚合二塔加工藝水既可以利用水的極性,把MEOH萃取至塔釜,又可以與VAC形成共沸物從塔頂蒸出,所以此塔頂既是共沸又是萃取,再加上一塔吹入MEOH過大,容易將PVAC帶入一塔頂進入二塔,使二塔操作極不穩定,經常出現液泛、堵塔,嚴重時整個聚合系統停車檢修,每次用時約72小時,增加了開停車消耗,又對前后系統物料平衡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如果這部分醋酸乙烯以及甲醇在二、三塔精餾分離之前直接返回到聚全釜使用,將節省大量的水、電、汽消耗。

三、項目實施

2.項目完成后,二、三塔負荷僅為改造前負荷的15.6%,,但在低負荷時為維持塔的正常運行,必須大回流操作,所以可以采取開1天,停6天的間歇操作 ,這樣可繼續節省大量的蒸汽。

3.如果進行聚合系統的擴產改造,聚合二、三塔可以說一個塔頂六個塔,則二、三塔分離系統不用做巨大改變,則能完成任務,這樣更能節省技改投資費用。

參考文獻

立春佳句范文第3篇

摘 要:“雪月花”是日本自然美的縮影,象征了日本四季時令變化之美。這根源于日本平安貴族王朝的審美意識,更與中國文人白居易有著不解之緣。將這二者聯系在一起的便是《和漢朗詠集》。《和漢朗詠集》是日本平安中期的詩文選集,首次將漢詩與和歌并列編排,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將對《和漢朗詠集》中的“雪月花”詩歌進行考察,探究平安王朝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和漢朗詠集》;雪月花;審美情趣

(一)《和漢朗詠集》與“雪月花”

《和漢朗詠集》是平安中期的詩文選集,由著名文人藤原公任編撰。藤原公任,通稱四條大納言,是平安貴族名門出身,在和歌、漢詩和管弦等方面都顯示出卓越的才能,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有家集《大納言公任集》、私撰集《金玉和歌集》、和歌理論書《新撰髓腦》、《和歌九品》等。在眾多著作中,最廣為流傳的是《和漢朗詠集》。

《和漢朗詠集》是以摘句的方式,集中國詩文、日本漢詩文以及和歌于一體的詩文佳句選集,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由“春”、“夏”、“秋”、“冬”四個部門構成,下卷為雜部,包括風、云、閑居、行旅等類目。其中中國詩文234首,日本漢詩文354首,和歌216首,共計804首。中國詩文包括出自《史記》、《漢書》等史書以及白居易、元稹、謝觀等人的詩賦。其中以白居易135首居于首位。日本漢詩文則多出自菅原道真、菅原文時、大江朝綱等著名文人之手。和歌以紀貫之、凡河內躬恒、柿本人等歌人之作為代表。

《和漢朗詠集》所選中國詩文帶有明顯的平安貴族的審美印記。尤其對于白詩的選擇,回避了白居易最為擅長的諷喻詩,而獨愛其描寫風花雪月、閑情逸致的作品。對于日本詩歌的選擇以菅原道真作品為代表,更是基于“雪月花”的審美意識和創作觀念。

“雪月花”即“春之花”、“秋之月”、“冬之雪”,象征了日本不同季節之景,是自然美的縮影,也是日本傳統美意識的集中表現。“雪月花”在日本詩歌的創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最早可見于《萬葉集》中大伴家持的和歌“雪の上に照れる月夜に梅の花折りてらむしきもがも”。在后來多部和歌集中,以“雪”“月”“花”為題材的和歌都居于首位。然而“雪月花”成為一種審美的標志流傳下來,卻與漢詩有著不解之緣,這在《和漢朗詠集》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和漢朗詠集》直接以“雪”“月”“花”命名的類目有春部的“花”、“落花”,秋部的“月”,冬部的“雪”。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雪、月、花題材的詩散布在各個類目中。據文章統計全集共有雪詩54首,月詩101首,花詩197首,約占總數的40%,足以看出“雪月花”詩歌在《和漢朗詠集》中的重要位置。這些詩歌有的獨寫雪,月,花,有的則描寫雪與月、雪與花、花與月的自然氛圍。如:

(鶯70)新路如今穿宿雪,舊宿為后屬春云。《鶯出谷》菅原道真

(花120)花飛如錦幾濃妝,織者春風未疊箱。《花開如散錦》源英明

(夏夜152)空夜窗閑螢度后,深更軒白月明初。《夜陰歸房》紀長谷雄

(慶賀771)花月一窗交昔,云泥萬里眼今窮。《贊在衡》橘正通

(白802)廬州月色隨潮滿,蔥嶺云膚與雪連。《白》源順

(冰384)冰封水面聞無浪,雪點林頭見有花。《臘月獨興》菅原道真

所選中國詩文中亦不乏這樣的佳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居易《寄殷協律》中的詩句“琴詩酒友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交友734),正是白居易最先將“雪月花”的意象提煉出來,成為一種美的符號,在日本文化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二)“雪月花”與平安朝審美情趣

“雪月花”詩歌之所以備受推崇與當時日本人的自然觀照意識是分不開的。自古以來日本人就親近自然,對四季更迭、萬物消長有著極其敏銳和纖細的觀察力。他們眼中的自然是瞬息萬變、協調有序的,文人們最善于捕捉大自然細微的變化,所以日本文學作品中有著明顯的自然美的烙印。而“雪月花”正是自然美的極致體現。雪的純粹與消融,月的空靈與盈損,花的燦爛與寧靜,將四季變化與時節之美濃縮在“雪月花”的意境中,從而獲得美的感動,誘發內心最為細膩的情感。尤其到了平安時代,政局的穩定和貴族文化的繁榮使得文人貴族們多了一份風花雪月、吟詩作賦的從容,“雪月花”則成為吟誦的主題。

如(一)所述,在《和漢朗詠集》中,有眾多以“雪月花”入詩的佳句,一一讀來,不覺就在眼前展現了一幅“雪月花”美景圖。如:藤原篤茂的“池凍東頭風度解,窗梅北面雪封寒。”(立春2)立春之日,東風徐徐而來,冰封已久的池面也自東岸隨暖風而融化,春意萌動的同時,窗外梅花北側的枝干卻仍被白雪覆蓋,寒意未消,春雪壓梅,妙趣橫生。又如菅原道真的“冰封水面聞無浪,雪點林頭見有花。”(冰384)冰封水面不聞波聲,雪花點綴在樹林的枝頭,卻好似枝梢上綻開的白色花朵。再如菅原文的“西樓月落花間曲,中殿燈殘竹里音。”(鶯71)破曉時分,月落西樓,花叢中夜鶯奏曲,沁入竹林深處,勾畫了一幅花鳥風月之圖。

在平安朝的貴族生活中,賞雪、賞月與賞花皆為風雅韻事,在各種詩宴和宮廷的歲時節會中吟詩作賦更是文人之雅趣。“雪月花”正是這種高貴風雅的格調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漢朗詠集》中也收錄了許多唐代詩人描寫“雪月花”的名句,如

(霜368)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葉盡紅。《般若寺別成公》溫庭筠

(鶴447)雙舞庭前花落處,數聲池上月明時。《贈鶴詩》劉禹錫

(山家554)遺愛寺鐘欹枕聽,香爐峰雪卷看。《寺近香爐峰下》白居易

(交友734)琴詩酒友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寄殷協律》白居易

其中白居易的詩句最受喜愛。被稱為日本隨筆文學之祖的《枕草子》中記載了中宮定子賞雪一事,當她想讓侍女把簾子卷起來賞雪時,就用了白居易“香爐峰雪卷看”一句,問道,“香爐峰的雪怎么樣了?”侍女心領神會,馬上卷起了簾子。由此可見,“雪月花”是平安貴族高雅趣味的體現,“雪月花”詩歌的創作和運用更是貴族修養的重要部分。

讀這些詩句,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們筆下的“雪月花”意境之美,感受貴族生活的審美情趣。但很多時候,“雪月花”的寧靜背后還藏著一顆跳動的心,透過“雪月花”的面紗,我們可以探尋到詩人們的內心世界,從而傾聽平安王朝的真實聲音。其中有戀之歌,如紀齊名的“聞得園中花養艷,請君許折一枝春。”(戀784)此處將妙齡美女比作園中的一枝春花,委婉而巧妙的表達了愛慕之情;有交友之情,如橘正通的“花月一窗交昔,云泥萬里眼今窮。”(慶賀771)作者回憶了昔日與友人花前月下同窗苦讀的時光,由衷祝賀友人如今飛黃騰達。另外還有很多感懷時光流逝的詩句,如菅原文時的“金谷醉花之地,花每春而主不歸。南樓玩月之人,月與秋期而身何去。”(懷舊745)與同收在集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常791)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嘆。

(三)結語

日本古典詩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不勝收的“雪月花”畫卷,傳達了詩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愫。正如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的演講中所說,“雪月花”是日本文化的特征,最能代表日本人的審美意識。追根溯源,“雪月花”美意識離不開日本人的自然觀照意識與風雅的審美情趣,也離不開中國詩文的滋養。(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1] 川口久雄、志田延校注.日本古典文學大系73和朗集,梁秘抄[M].東京:巖波店,1978.

[2] 松尾聰、永井和子校注.日本古典文學全集11枕草子[M].東京:小學館,1978.

[3] 宋再新.和朗集文化[M].濟南:山文蕓出版社,1996.

立春佳句范文第4篇

一、節令詩

節令詩顧名思義是指在節日場景和某些特殊時令所作的詩歌。

二、鑒賞節令詩

應了解不同節令所蘊涵的民俗活動: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詩人在人日大多表達思家、懷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古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普天同慶。掛燈于門上,除了節日期間照明之外,更多的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元宵節這天人們不光吃元宵,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稱“燈節”。東漢年間,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風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元宵節成為燈節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歐陽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即從立春那天開始,第五個以天干“戊”搭配某個地支紀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農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稱為秋社。古人多借這個節日集會競技,開展難得的娛樂活動。

寒食,清明前兩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掃墳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陰歷三月三日),此日人們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來演變為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傳說此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古詩中多借七夕表達愛情。

中秋,八月十五,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賞月的佳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大多思念親人。如蘇軾的《水調歌頭》。

重陽,九月初九,重陽日古人有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冬至,是節氣中的起點,相當于一日中的子時。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陽生之時。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為除舊布新。是日,闔家團圓,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懷》。

三、節令詩的思想情感分類:

1.表現節令風俗,游樂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簽》記載:“唐時風習豪奢,如上元山棚,誕節舞馬,賜縱觀,萬眾同樂,更民間愛重節序,好修故事……遇逢諸節……朝士詞人有賦,翌日即流傳京師,當時倡酬之多,詩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節日風光,助長了詩歌的發展。如《全唐詩》中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描寫了長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兩京新記》記載:每年的元宵節晚上,長安城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不,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嘩,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詩歌的前兩句寫滿城燈火流光溢彩,璀璨爛漫。橋上燈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鎖鏈打開,任游客通行。人馬過處,塵土飛揚,燈光為之暗淡。明月照時,只見人頭攢動,盛況空前。此詩即表現游樂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漲的氣氛,據說唐武后神龍之際,寫詩賦元宵燈會的有數百人,以此詩為最佳。

2.借節日表達感遇傷懷之情。

大多數的節令詩較偏向于此類。譬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佳節,詩人登高飲酒賦詩,游子思鄉之意、感嘆人世無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詩文之中。又如劉辰翁的《水調歌頭》:“明月幾萬里,與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幾時留。”詩人寫明月如洗,普照萬里江山,雖然兩地分居,卻能共賞中秋圓月。從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時候人間就有了這種在離愁別恨的寂寞中度過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千里共嬋娟”的佳句,用月來慰離情。不過詩人沒有滿足以月光聯系親人的感情,還通過質問來表達對月圓人不圓的怨恨。

閱讀訓練一

憶秦娥

張孝祥

元宵節。鳳樓相對鰲山[注]結。鰲山結。香塵隨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簾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曉煙輕散,帝城宮闕。

[注]鰲山:堆疊彩燈作山形,稱為鰲山。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的上闋怎樣描寫元宵節歡鬧的場景?

2.簡析這首詞的語言特點。

閱讀訓練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注]二月二日:蜀中風俗為踏青節。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首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頷聯的抒情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閱讀訓練三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注]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注]寒食為清明前兩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間春游祭掃之日。江南有賽龍舟、蕩秋千之習俗。此詞作于乙卯年,張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這兩句話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烘托了怎樣的節日氣氛?

2.最后兩句詞人是如何描寫出月色的清明?

閱讀訓練四

客中守歲

白居易

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

故園今夜里,應念未歸人。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守歲”的“守”字有什么意義?

2.這首詩的尾聯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閱讀訓練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懷

崔涂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頷聯中“亂”和“孤”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簡析這首詩的語言特點。

閱讀訓練六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②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思故園、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劉辰翁生于南宋末葉,宋亡后,隱居不仕。②銀花:明亮的燈燭。③“海上心情”,蘇武牧羊典故。《漢書?蘇武傳》:“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題名“春感”,實際上是因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有感而作。寫出這個節日的名稱及詞中暗指這個節日的景物。

2.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的表達效果。

閱讀訓練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中的金波、飛鏡比喻什么?

2.“被白發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詞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興嘆?

3.本詞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試從這一角度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

閱讀訓練八

朝天子?秋夜客懷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著風飄蕩。砧聲催動一天霜,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夢家山身異鄉。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體現了游子思鄉的離愁別恨?

2.作者寫中秋夜景有什么特點?

3.試從寫景抒情的角度賞析本曲。

閱讀訓練九

西江月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詞語》云:“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詞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但有更深層的內涵,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

2.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3.分析這首詞蘊涵的思想感情。

《古詩閱讀之節令詩》

閱讀訓練一:

1.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詞人先從正面描寫彩樓上搭起的燈籠山,大街小巷車水馬龍,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氣隨塵飄蕩。然后描寫曉月斜掛柳梢,閃現著淡淡的清光,天將放亮,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騰中,這是從側面寫出節日的氣氛。

2.在鰲山結和笙歌歇兩處運用頂真的方法,語句連接緊湊,生動明快。

閱讀訓練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著和煦怡人的東風和溫暖的旭日,一切都散發著濃濃的春意,就連那動聽的笙聲,也似乎帶著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現了詩人愉悅的感受。

2.移情。“各無賴”“俱有情”,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極寫春游之樂――風和人樂。

閱讀訓練三:

1.這兩句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動作描寫。詞人寫到水面上龍舟競渡,少年手中槳葉翻飛。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飛起飛落。這段人物的動態烘托出歡快熱鬧的氣氛。

2.運用襯托的手法。詞人寫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著庭院,月光把無數飛舞的楊花照得晶瑩剔透,月光下楊花飄過也看不見影子。詞人用“楊花過無影”襯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閱讀訓練四:

1.守歲的“守”,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的希望之情。

2.運用了對寫法。不說我思念故園親人,而是想象故園親人在除夕夜里惦念著我,含蓄委婉地寫出自己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閱讀訓練五:

1.詩人羈旅他鄉,除夕感懷,“亂”“孤”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煩悶、孤寂之情。

2.這首詩寫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點,看似尋常、平淡的語言,卻寫出了客居他鄉人共有的感觸,充滿了異鄉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義。

閱讀訓練六:

1.元宵節(或“上元節”),銀花、戲鼓、明月。

2.①“輦下風光”指故都臨安的美麗風光;“山中歲月”指自己隱居山中寂寞而漫長的歲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②三組名詞性意象疊加,對具體內容不著一字,只用抒情感嘆之筆虛點。③這首詩讀來別具沉郁蒼涼、吞咽悲苦、欲說還休之意味。

閱讀訓練七:

1.月亮

2.舊時代的文人每當仕途坎坷或壯志難酬時,便有嘆老之感,同時也表達了詞人的那種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這首詞的上闋,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詞人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出懷才不遇的內心惆悵,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詞的下闋,詞人又放飛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宮,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這首詞的主旨。

閱讀訓練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聲。

2.景象開闊,凄涼。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相融合,寫景手法多樣。

3.本曲運用了寫景抒情的手法。寫景主要寫動景,月光桂香在隨風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們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引發了游子的離愁別緒。

閱讀訓練九:

1.“明月”用以象征詞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人格;“云”則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發了詞人含冤被貶的憤懣之情。

立春佳句范文第5篇

【關鍵詞】年俗 春節 贛東北地區 江西

年俗作為一種復雜奇特的傳統文化現象,在幾千年文化心理軌跡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淀,隱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有著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和藝術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同時,在現今的社會背景下研究相關課題,對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春節,俗稱“過年”。從狹義上講,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由一系列的活動構成的,一般是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開始,然后有祭灶、小年、吃團圓飯、熬年守歲、祭祖、拜年、燈彩等,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為三大。因此,春節以農歷歲首為界,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多月,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而江西人過春節總共要經過五個階段:臘月二十九之前是春節的第一階段,包括過小年、辦年貨、祭灶、掃塵、貼春聯;臘月三十是第二階段,包括吃年夜飯、除夕、守歲;大年初一是第三階段,包括燃爆竹、拜年、壓歲錢等;大年初二至正月十四是第四階段,包括回娘家、迎財神等;正月十五元宵節是第五階段。

一、贛東北地區概況

贛東北地區主要包括5個地級市及其管轄的周邊縣市、鄉村等;5個地級市分別是鷹潭市、撫州市、上饒市、九江市、景德鎮市。

鷹潭市位于信江中下游。長期生活在鷹潭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們,形成和保持著獨特的傳統習俗,蘊涵著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春節時,家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玩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演大戲等,為傳統的節日增添了吉祥與熱鬧。

撫州市東鄰福建,南接贛州,西近京九鐵路,北瀕鄱陽湖。古為臨川郡。荊楚、吳越文化交匯于此,中原、閩粵文化滋潤其中。秀美的風光、發達的農業、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淀、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燦爛的“臨川文化”。魏晉以來,特別是兩宋以后,名人輩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譽稱。

上饒市東鄰浙江衢州,南連福建武夷山,西瀕鄱陽湖,北連安徽黃山,是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該地區過年的準備工作往往從農歷臘月十五日起就著手進行,此間,要殺豬、宰雞、腌魚、制糕點、做新衣、購置敬神祭祖物品和其他節日用品,還要通陰溝,掃屋宇,擦家具,洗衣被,里里外外徹底清洗打掃一遍,然后掛年畫、貼春聯,將住房內外布置一新。

九江市位于萬里長江、千里京九和五百里鄱陽湖的交匯點上。轄潯陽、廬山兩個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9縣;代管瑞昌市(共青城市)和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

景德鎮位于贛、浙、皖三省交界處,它群山環抱,河流縱橫,美麗而又富庶。昌江橫貫市區入鄱湖、越長江、通大海,千百年來把名揚中外的陶瓷運抵世界各地。總面積5200平方公里,人口140萬。歷史上,景德鎮市是典型的陶瓷經濟區,城區的絕大部分人均以陶瓷生產或相關的行業為生,繁榮昌盛的陶瓷業引來大量的移民,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樂平等人口眾多的鄰近縣區,因而過年習俗各異。①

二、贛東北地區年俗情況

贛東北地區除了過春節五個階段外,每個地市還具有自己的年俗特色。

1.鷹潭地區年俗

鷹潭市較有特色的年俗活動有造果子、初一鬧春跳燈、上譜。

鷹潭地區的農村在農歷的臘月有十二場事的說法。即歸親、嫁女、喬遷、收賬、還錢、買年貨、做糖、釀酒、造果子、殺豬、除塵、看立春。農村的造果子,包括印餅崽、打麻片、炒花生、炒大豆、炒米花、做米糖等,尤其是印餅崽,需要人手多,左鄰右舍婦女自帶小錘,把餅崽印里的米粉敲緊,叮叮哐哐熱鬧非凡。

初一天剛蒙蒙亮,家家戶戶放鞭炮,圖“開門大吉”,早在外面守候的“龍燈”立馬動了起來。龍用稻草扎成,七人一伙,兒童五人跳燈,一人敲鑼,一人收禮。跳燈至鄉民家廳堂,由龍頭喝彩,其余應彩。房東看見跳燈的兒童活潑可愛,開年又得了好彩頭,自然要打爆竹歡送,并用果子或鈔票打發。龍燈、獅子燈、“旱船燈”、馬燈、羅漢燈、高蹺燈等到來之前,都由下帖子的人先到各家各戶散發,是親戚的下“全帖”,還要招待吃喝,但燈不能年年出,中間須間隔數年。

吃過早飯后,祠堂大門之內早已云集了同宗的男女老少,等待同族內年紀大、輩分高、有文化的執筆人,將過去一年里出生的男丁的姓名、生辰八字記錄在族譜上,謂之“上譜”。上譜后還得送譜,即將上了譜的男丁姓名、生辰寫在紅紙上,敲鑼打鼓送到男丁家中,名曰“送喜”。

2.撫州市年俗

撫州市最具特色的年俗活動是“玩燈”。正月“玩燈”為南方民間常見的節慶活動之一。樂安縣流坑村的燈彩獨具特色,一是其規模盛大,二是表現了濃郁的文化氣氛。流坑橋西房的三義廟年年初八出燈,文晃公房的太子廟正月十二出燈。文肇公房“七甲”的仰山廟,正月十一出燈,唯有此廟連續出燈三夜。而出燈和游神又是同一天開始的,白天游神,晚上出燈。仰山廟人多勢眾,游神也最有聲勢。廟里菩薩一出,共有20多尊,并全副鑾駕。旌旗招展,管弦彈奏,鑼鼓喧天,神銃、鞭炮震耳欲聾。神像出行,必定游遍全村8條大巷,前后要用七八個小時。是時,圍觀者人山人海,連周圍村莊的人也趕來看熱鬧。到元宵夜,出燈達到。為燈彩隊開道的,是4人抬的兩個火盆,盆中炭火熾旺不熄。一對鑼鼓,兩把神銃,緊隨其后,鼓銃不斷,聲勢威武。尾隨鼓銃隊后的是一位年高輩長的老者,頭戴禮帽,身著長袍,一手執蠟燭,另一手執文明棍。緊跟其后的是一個紙扎大坊牌燈。這是第一個露面的燈,是個門面,十分為人們看重。大坊牌燈前后均寫有楹聯,均系描寫當夜景象的贊語佳句。

坊牌燈后,是神轎、羅傘、鑼鼓、花燈等。菩薩隨燈出游,有“押燈”之含意,一正壓百邪,以防鬼魅邪神作怪。神轎后,便是各種各樣的燈彩了。燈內皆點著蠟燭,大的穿在竹杠上,兩人抬一個。小的皆由孩子們手提,每人一個,多達數百甚至可逾千。燈名有“八紗宮燈”“龍頭燈”“獅子燈”“鳳燈”“小桃紅燈”等,以及依照馬、猴、兔、魚等動物造型,以及鼓形、六角、八角等幾何圖形的各色花燈,燈火通明,爭奇斗艷,鼓樂喧天,熱鬧非常。燈隊殿后者是龍燈,一般也有八九條之多。元宵之夜,樂安縣流坑村八巷之間是各式花燈,而各家各戶也都張燈點燭,門前檐下燈火達旦,四處通明。

3.上饒市年俗

余干的年糕和婺源的四角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年貨。“爆竹聲中年糕香,稻香村里慶豐年”。春節期間,余干家家戶戶做年糕,寓意“年年高”,形狀為磚頭。而婺源的粽子(“四角開”)包有四角,吃粽子要打開四角,寓意四處都吃得開。

元宵節前后,玉山、婺源、上饒、廣豐等縣市的農村,皆有舞板龍燈等習俗,即用竹骨彩紙扎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每戶各置一長條形板凳,上扎2至5個花燈為龍身,內點蠟燭,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凳連接而成,穿行于村鎮小道,燈光映天,如巨龍游走,引來萬人圍觀,場面非常壯觀。

而婺源最具文藝氣息,一到過年,龍燈、地戲、抬閣、豆腐架、旱船、儺舞等各式各樣的地方文藝紛紛登臺,歌舞升平,熱鬧非凡。在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過大年,能最大程度享受地方文藝的視覺盛宴。

4.九江市年俗

九江市的年俗特色最多,除了過春節的五個階段,還有其特色活動:燈節、出天方、叫花子年、殺年豬、還年福等。

其中以元宵的燈節最為熱鬧,各縣的燈節形式不一。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做燈粑。鄱陽湖地區很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做燈粑的風俗,炒些米磨成粉,做成豬、牛、雞、鴨等造型,熟后供奉祖先,作為新年伊始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兆頭。燈粑中的豬承福(豬頭)、牛、豬、魚、孵雞窩、禾稈堆等幾樣大件為供奉祖宗的祭品。豬承福(豬頭),做得越大就象征這年養的豬越大,一般要做男人的拳頭那么大。孵雞窩在燈粑中的地位很重要,既象征著一年雞多蛋多,還象征著這一家人丁興旺,其中5個雞蛋和5只小雞又都是五子登科的意思。

九江縣龍燈表演開始先要打歌,謂之燈歌。歌詞內容多寄托龍靈保佑天下太平、人壽年豐。旋律歡快、熱烈、跳躍、爽朗,演唱形式有獨唱和一領眾和,并用鑼鼓過門。玩龍燈的同時,還有賞燈彩的習俗。如舞獅子、采蓮船、耍蚌殼精、推二姐等,他們結隊而行,載歌載舞。

彭澤縣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城鄉四境彩燈輝煌。主要種類有草龍、布龍、板龍、紙龍、獅燈、魚蝦燈、蚌殼燈、車(船)燈等。燈彩中,以板龍最為壯觀。舞龍時,配以鼓樂,龍前有大鑼大鼓開道,龍后配有細吹細打的十番,夜間龍頭龍身龍尾均點上蠟燭,穿街過巷,繞村串鄉,光耀奪目。接燈時,各村鳴放鞭炮,擺上茶點,男女老幼競相觀看。

永修縣春節、元宵期間,舉辦龍燈、獅子燈、蚌殼燈、船燈燈彩活動。船燈由艄公、艄婆、姑娘三人表演。龍燈有滾龍、撐龍等形式。表演時一人持彩球,引出分別有7、9、11節組成的彩龍,表演舞蹈性節目,龍燈有到群眾家喝喜彩的習俗,接燈者則燃放鞭炮、擺設香燭迎接,表演結束時贈給“紅包”。

5.景德鎮市年俗

景德鎮市主要包括浮梁縣和樂平縣。臘八為農歷臘月初八,景德鎮舊俗過年有的從這一天算起。所謂“臘八臘八,抓雞殺鴨”,即是為過年做好準備。

浮梁縣在農歷年的臘月初一開始滌塵;初二齋饌潔身;初三殺雞送德、辟邪辟兇;初四撒谷祭鳥雁(天神的信使);初五殺豬、做酒、打年糕;初六試新衣,迎接外出的親人返回;初七族會;初八臘祭,跳大儺(小狂歡);初九賽歌、賽詩;初十比牛馬(體育盛會);從十六到十八唱社戲,情人聚會;十九吃家家,有點烹飪比賽的味道;臘月二十四辭社,二十六迎春接福,二十八到三十,迎神(灶神)接年(除夕)。

樂平縣民間稱春節為“大年”。年前家家準備年貨,多數人家宰“年豬”,腌制咸魚臘肉。臘月二十八以后殺“年雞”。除夕上午做“年飯”,午后蒸“年飯”,一般都是梭尖打冒一甑,其意為“吃剩有余”。甑下用大砂鍋裝雞、肉、豆泡、片筍清燉,俗稱“年”,為過年主菜。廳堂正上方置一個裝滿谷米的桶,外糊紅紙寫“黃金萬兩”連體字,桶內插一支很大的紅燭,稱為“通宵燭”。待春聯、年畫貼妥后,男女老幼洗臉凈手,將飯菜搬至堂前,燃放鞭炮,隨后用餐,俗稱“團年”。如果一屋數家,則等家家飯菜都備齊,再鳴爆團年。除夕晚上婦女打果仂、包餃仂,準備初一食品。男人則帶著小孩給農具、家具、果木等物貼紅紙條,俗稱“披紅”。諸事辦妥后,時近半夜,再鳴炮“封門”。正月初一凌晨,男人起床鳴炮“開門”。這一天,男女老幼都換上新衣,慶祝一年之始。

結語

贛東北地區年俗屬于長江流域民俗圈,具有長江流域的大部分特點,浪漫、溫情、靈活、凝重、質樸,但由于地理環境、人文背景等原因,又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在古代,由于部分地區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頗少,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這就使得贛東北地區的年俗更加古樸,因而更具有原生態和獨特性。年俗作為我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等學科提供了豐富、珍貴的資料,如目前仍然活躍在贛東北地區的儺戲、儺舞、儺俗等節目,大都具有奇異、神秘的色彩,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巨大的學術研究價值,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索、發現。

另一方面,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今天,研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民俗民風,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展示地方風采,擴大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挖掘和利用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對促進人類文化資源的共享和保護,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進步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對提升區域經濟、文化對外開放度、擴大對江西區域的宣傳、促進江西地方經濟的繁榮及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有著同樣重要意義。

注釋:

①梅聯華.江西年俗[M]. 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147—153.

相關期刊更多

生物技術進展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國藥品標準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杉鄉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貴州黔東南州文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珠海市| 宁晋县| 黔东| 荆州市| 临桂县| 门源| 宝山区| 若尔盖县| 建德市| 威海市| 汕头市| 中江县| 正宁县| 专栏| 玛沁县| 江城| 崇信县| 昌宁县| 白玉县| 卢氏县| 白城市| 永清县| 南投县| 堆龙德庆县| 额济纳旗| 读书| 龙里县| 洪湖市| 长春市| 新营市| 项城市| 朝阳区| 石楼县| 城固县| 聊城市| 昌黎县| 西宁市| 渭南市| 从化市| 民丰县|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