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屆高考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后不久,發現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美麗的精靈。但數日后再去,卻發現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環境也許更適宜吧,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題目自擬;④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⑤不少于800字。
【題解】
江蘇省2013年高考也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提供給考生的材料富于詩意,也有一定的難度。難度體現在材料的多義性上。雖然題目提供了“角度自選”“立意自定”的多種可行性,但任何語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語境義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選”和“自定”時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圍”,不能任意發揮、無邊無際。閱讀材料本身就見仁見智,難以歸一。而這其中就體現了作者閱讀和立意的高下。
材料里“探險者與蝴蝶”是一則經命題人改編而來的生活故事,題中涉及探險隊、人跡罕至的山洞、棲息的蝴蝶,以及蝴蝶的退居,末尾的“環境也許更適宜”“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在價值取向上帶有明顯的偏向性,對學生把握材料中“最主要的含義”有很大影響,但作文時并不要求學生完全一邊倒,考生的視角和立意只要與材料中的人、事、情、理相關,能抓住“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態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小與大”“關系”“互動”“影響”等關鍵詞,形成自己“不脫離材料內容或含義”的立意,都被視為允許的。
當然,視為許可范圍并不意味著水平相當。在合題的前提下,不是停留于材料的表面,而是要通過條理清晰的分析,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變換視角地闡明自己的觀點,語言應力求精練有文采。當然,要求中“文體自選”,故血肉飽滿地敘述與上述立意相關的人物故事,若能有令人拍案的巧妙構思,富于生活氣息,生動的細節描寫,亦能創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記敘文佳作。
例文一
熄滅蠟燭,莫驚擾美
江蘇考生
幽靜的山洞,美麗的彩蝶,令無意闖入者們斂息凝神。搖曳的燭光映著斑斕的蝶翼,美得叫人訝異。然而,正是這一點似乎無害的燭光驚擾了這些美的精靈,使它們慌張退避。
再次前來膜拜的旅者們的心理會如何呢?驚訝,懊悔,失望……但他們悟到了:寧靜之美易被驚擾。熄滅蠟燭,讓美長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悟不到這一點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驚擾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個愛美之人的神經。當“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感傷在七彩霓虹的逼視之下無所遁形,當“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聲驚到九霄云外,當“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深情被汽船的鳴笛聲掩蓋成輕得聽不見的嘆息……
美呢?
有人說:世間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要說:世間發現美的眼睛已經太多了,還缺少保護美的心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愛美”絕不等同于“擁有美”――甚至,“觀賞”與“欣賞”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達目與足不能企及的遠方。
世人觀兵馬俑,往往感嘆其規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兵馬俑并不總是這樣“灰頭土臉”的――在剛出土的時候,它們色澤光鮮,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們的驚嘆和艷羨的目光驚擾了那華美的色澤。一夜之間,彩色盡數褪去,留給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遺憾。一連挖了幾個坑洞,一邊收獲了幾萬聲嘆息。終于,科學家們放棄了發掘,像失落的旅者們一樣,默默地退出。何必發掘呢?與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頓足于美的消逝,不如還美一個寧靜而適宜的棲身之所――我們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黃土下,有一群美的精靈。這就夠了。
在尋找美的過程中,我們的無心之失可能造成對美的驚擾,進而使美畏縮、退避。我們要熄滅的,又豈止石壁上的燭火?對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對名利之美時太過波瀾的心境……都會構成對美的更大的威脅。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吹滅石壁上的燭火只需一口氣;面對被驚擾的美,退步抽身則需要道德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悔過的勇氣和決心。褪色的兵馬俑已經成為永恒的痛,躲進深山更深處的彩蝶還有回歸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滅心中那躁動的燭火,莫將美驚擾。
【簡評】
仲永七歲為詩,“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此文亦誠足以當之。就理而言,羅丹的名言幾乎盡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調――世間發現美的眼睛太多了,還缺少保護美的心靈。這是吃透了材料的暗示,而非照抄材料的明示;是感時而發的獨語,而非隨便一說的俗套。所以一經道出,發人深省。以文而論,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詞麗句汩汩而來,用例精當,罕譬而喻;筆端含情,故哲思憂心相生相發,是議論,也是感喟,是說服,也是獨白。行文紆徐從容,卻又節奏分明。唯文中生造“旅者”一詞,大醇小疵,故判為一類上,68分。
(徐曉彬 薦評)
例文二
蝶 失
江蘇考生
索爾仁尼琴曾說: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數人并未意識到,物質急速膨脹,世界空前繁榮,這一派光鮮場景背后卻是傷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幾個人去山洞探險,因光線太差而點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幾日后再去,原本棲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遠退到山洞深處。他們這才意識到蠟燭――不經意擺放的小小物件,竟讓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僅僅是蝴蝶?恐怕是整個大自然。曾經那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原配世界漸漸遠去,浮躁與欲望充斥人們心靈。人們將自己當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卻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卻了萬物平等、互相依賴的道理。
或許是沒有意識到哪怕很小的行為也會對自然造成巨大影響;或許意識到了,但為了一己私利,將大自然的哭泣與求饒拋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預言:將來,雷暴與大雨將不再是上帝的行為,而是人類的舉動。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現代,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萬丈豪情也將化作淚水與哀嘆,那種苦澀將比“杜郎重到須驚”深重百倍。自然之殤,比家國之痛,更令人揪心。
繆爾曾言: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梭羅扛把斧頭,在樹林間自給自足地詩意棲居。他修剪門前花樹,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縟節,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與生活。而我們呢,走向支離破碎的外界,確實發現它是我們浮躁內心的外化與映照。當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
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應該開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夠,何時才能放下浮躁,與自然和諧相處?文明的瑣屑與浮華將我們推至深淵,我們也將自然殘存的美好逼入死角,自然徹底走失的那天,也將是人類的終結。
張曉風呢喃: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是啊,蝶失不是偶然。我們何時才能如梭羅一般,坐在時間的溪水里垂釣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簡評】
這篇考場作文借鑒了作家王開嶺在《古典之殤――紀念原配的世界》中的立意,由“蝶失”的現象而擴展到對“自然徹底走失”的憂思,由“自然之殤”來反思現代化進程中古老的秩序和天然邏輯被破壞的問題,立意深刻,筆帶憂憤,尖銳地指出“當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
妙招一:原因分析法
采用這種方法可以讓考生用以下思考流程去思考:是什么(概括材料的主要內容)――為什么(探究事件的原因)――怎么辦(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這種方法,能讓考生緊扣材料,順藤摸瓜,穩抓主要的立意,不至于偏題。
材料:在美國阿拉斯加溫利欽自然保護區,為保護區內的鹿群,人們射殺了狼。十幾年后,鹿群從4000只發展到40000只,但它們體態笨拙,沒有了昔日的靈秀,并且因為體質衰弱,開始大批死亡。人們只好把狼再請回來,鹿又開始四散奔逃,但卻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分析:運用上述的思考流程,學生可以這樣設問自己:(1)是什么――最開始,狼被射殺而使鹿群得到保護,鹿群在大量繁殖后,卻體態笨拙,最終因體質衰弱而大量死亡,直到引進狼,鹿群才恢復了生機;(2)為什么――因為最開始鹿群失去了競爭對手,在安逸的生活中導致體質衰弱死亡,后來鹿群因為有狼的存在而奔跑不止;(3)怎么辦――人要為危機意識,否則就是溫水煮青蛙;有壓力才會有動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競爭促進發展;人生需要不斷的挑戰。
妙招二:抓主要對象法
當敘述的材料涉及幾個對象時,我們要整體把握材料,抓主要對象,從主要對象的言行中去分析。特別要提醒學生立意一定要忠于材料,忠于命題者的意向,選擇最主要最直觀的立意,不要拐彎抹角,更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觀色彩。
材料:有人扛著瓦缸沿街叫賣,不小心手沒有抓緊,瓦缸往后掉落,只聽得“叭”的一聲,瓦缸摔成碎片。但賣缸人頭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過來問他:“為何摔破了缸,卻看都不看一眼?”賣缸人說:“再看多少眼也不會變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罷。”
分析:這個材料涉及兩個對象:瓦缸,賣缸人。當賣缸人由于不小心沒抓緊瓦缸,瓦缸摔成了碎片,但賣缸人卻“頭也不回往前走”,因為他覺得:“再看多少眼也不會變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罷。”通過對材料的整體把握,我們可以得知材料的主要對象應該是“賣缸人”。因此,我們的立意可定為:當出現了失誤(損失)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味停留在失誤(損失)上,只會傷害自己,而無益于事情的改變;放棄對“缸”的眷戀與惋惜,繼續趕路才是聰明之舉;放棄意味著新的開始,前面的路還很長,會有更多補償的機會。
妙招三:明確關系法
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幾個對象,而且這幾個對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審題時一定要辨析清楚這幾個對象間的可能存在的關系。明辨事物間的這些關系,有助于準確立意。
材料:在楓葉上
露珠紅紅地閃爍,
在荷花上
露珠有著淚滴似蒼白的透明。
……
分析:“露珠”在楓葉上紅紅地閃爍,在荷花上卻晶瑩剔透。“露珠”“楓葉”“荷花”,三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所有的立意都應該緊扣露珠在不同環境下的結果立意。從露珠引申到我們人身上,可以得出以下立意:人在不同的環境(位置、崗位、角色)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價值。我們要像露珠那樣,堅守自己的個性,保持自我本色,不要受環境的影響。善于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妙招四:關注提示語法
有的新材料作文在材料的敘述之后,會附上一段對材料的簡單議論,這些議論往往會明顯反映出命題者的寫作方向。重點關注這些提示語,有助于我們準確審題。
材料:為了在沙漠干旱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仙人掌把葉片蜷縮成針刺,以減少水分蒸發,在大漠中安營扎寨。沙漠大黃則向四面伸展肥碩碧綠的葉片,通過葉片上許多凸凹不平的紋理,將落到葉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導流到根部,開出嬌艷的花朵。
它們的生存方式,引發了人們許多思考:有人說,在惡劣的環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黃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說,在困境中,蜷縮內斂的仙人掌活得從容;還有人說,在困境中,舒展張揚的沙漠大黃活得燦爛……
縱觀歷屆高考滿分作文,其優秀之處,不只是準確的審題,精當的選材,蘊藉的文采,還有精彩的開頭和結尾。
但是,再看高三一些學生的作文,常常出現有了一個開門見山的擺出觀點的開頭,卻未必有一個韻味無窮、呼應觀點的結尾的現象,更有甚者,有頭無尾,倉促收筆,給人一種一盤散沙的凌亂之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的考生,就必須掌握一些文章結尾的技巧,讓自己的高考作文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有余味而耐咀嚼的韻致,從而產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得到閱卷人的青睞與欣賞。所以,平日作文不妨多注意的練習運用以下幾種實用的文章結尾方法。
一、總結概括式結尾
就是用簡潔精練的語言,對前面的觀點、態度、主張、主旨,再一次的重申,畫龍點睛,起到總結概括的作用,使讀者對文章有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認識。
如2008年山東一考生的《春來草自青》的結尾:“即使整個世界拋棄了我,我也不會拋棄自己。我會選擇堅強的等待。寧可相信幸福就在隔壁。春來草自青,春就在明天,或者今晚。”
這個結尾,用的就是總結全文法,其中“我會選擇堅強的等待……. 春來草自青,春就在明天。”起到了總結全文,扣題收篇的作用。
二、首尾呼應式結尾
結尾和文題遙相呼應,或與開頭相照應,顯得文章結構完整圓合,從而達到收攏全篇,突出主題的作用,給讀者留下整體性的美感。
如2008年全國高考四川考生佳作《堅強》的結尾:“華夏兒女從未被打敗過,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堅強,是我們民族的圖騰!堅強,是我們民族的名片。”
這個結尾既呼應了題目,又呼應了開頭的“堅強是直擊厄運的重拳,是絕不低下的頭顱,是哭過喊過依然相信未來的堅定。”使文章結構相當緊湊。
三、卒章顯志式結尾
文章在寫景、敘事或對論點進行論證后,結尾處運用抒情、議論性的語句點題明旨、品位人生的意義,升華出感情的火花,閃耀出生活的哲理,顯示出精神風采和思想品位。
如2008年山東考生《落紅的翩飛》的結尾:“一股大風襲來,桃花頓失依靠的肩膀,滿眼的落紅從天而降,縱然必然成泥,夏季也必然記得這落紅翩飛的時刻,因為這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詮釋”。
文章在結尾運用抒情的筆調,通過形象的描述,闡述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含蓄韻蘊,意味深長。
四、引用名言式結尾
名言警句,詩詞歌賦,俗語諺語,往往具有很強的哲理意蘊和啟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用來結尾,往往起到增強說服力、深化主題的作用,收到言簡意概、余音繞梁、耐人尋味的效果。
如2007年全國高考作文滿分作文《收到一封社會的來信》的結尾:“希望你永遠記著有這樣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結尾引用《周易》里的名言,鏗鏘有力,激發斗志,讓“溫室里的花朵”,“站直了,別趴下”。勵志向前,不怕跌倒,以此來升華主旨,給人力量。
五、希望號召式結尾
結尾通過提出希望,發出號召,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同時希望讀者按照提出的想法去做。這種希望號召一定是積極向上的,這樣的結尾,往往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如2008年安徽考生滿分作文《帶著感動出發》的結尾:“請帶著感動出發,在暴雨中為他人撐一把傘,在黑暗中為他人點一盞燈。帶著感動出發。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世界將永遠是晴天,永遠充滿光明。”
一、抓住課本,梳理素材
臨近高考,許多學生和老師喜歡“寶典”、“臨門一腳”之類的資料,陷入題海,復習得焦頭爛額。然而據以往經驗和事實來看,課本就是復習過程的本,舍棄課本無疑是舍本逐末。歷屆高考狀元在談及經驗時,無不例外地談到了課本知識的重要性,北大附中語文教研室主任陳振群也談到,從最近幾年試題分析看,考查的內容不管是字音,還是字形都不離課本,因此,把課本上的知識學扎實非常重要。而我想說,我們抓課本不僅是在抓基礎,抓方法,更是在抓素材,這無疑給無暇閱讀的高考學子們一個很好地搜集作文材料的機會,解決了許多閱讀量少的學生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的問題。在高考考場上使用課本素材獲得滿分的作文也比比皆是:2011高考優秀作文(全國卷)《天道酬誠信》運用了《論語》《荊軻刺秦》《屈原列傳》中的內容;2012年遼寧高考滿分作文《大隱隱于樂》,以陶淵明,李白的詩句、經歷為例;2013江西高考滿分作文《“樹人”需要魯迅》,以魯迅為引子,談到了《師說》。僅以近三年來看,我們就發現,不論是全國,還是各省,對于課本內容入文,閱卷者皆不生厭,反有欣賞之意。
如何梳理課本呢?筆者采用三個步驟:首先,以題材為綱進行整理,例如:以“理想志向”為內容,就將《沁園春?長沙》、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司馬遷《報任安書》等整理在一起。以“愛國”為話題,就將魯迅《〈吶喊〉自序》、屈原《離騷》、范曄《蘇武傳》、司馬遷《屈原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等整理在一起,其他題材亦是如此。其次,我將現代文和文言文進行分別整理,現代文注重作者的經歷,作品內容的概括;文言文不僅注重這些,更要注重經典段落的背誦默寫,這些都是寫作中絕佳的素材。第三,我強調對經典篇目風格和結構的梳理,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那種以奇句開篇,內容分為三個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的部分;梁遇春的《吻火》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對徐志摩的“驚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動作來紀念徐志摩,贊頌一種人生精神,兩個細節,看似無關,又互為表里;至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那種以淳樸自然、閑適自在的語言表現作者文人的靈性和雅致的情趣,激發對生活的熱愛的方式,是值得學習的寫作方式。
二、立足實事,學會立意
考查近幾年高考命題范圍:1992年看待社會“公德心”的問題;1996年的“截肢”,是針對社會生活中那種不負責任現象的抨擊;1997年的“助人為樂”與“悄悄走開”揭示了人們對“助人為樂”的矛盾心態;1998年的“堅韌”和“戰勝脆弱”要求同學們從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這個角度切入,再現同學們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標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問題。足見高考作文關注社會發展動向和人們生活需求現狀,在充實學生文章內容的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深刻性。舉例說明:上海某派出所日前了一個“乞討排行榜”,對常在地鐵中乞討的人進行排名,此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警方的乞討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中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鐵線內乞討。“乞討排行榜”引發爭議:有人認為乞丐盤踞地鐵討錢,確實影響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認為,窮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為難他們,這是對自尊心的剝奪。這一社會新聞,避免了國內外已成定論的重大新聞熱點,有在我們生活中大家耳濡目染,習以為常,對于它的評論和認識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引導作文時立足身邊實事,既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也能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見的潛能,對高三后期作文一潭死水的現狀會有所改善。
三、注重修改,形成精品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章寫好之后,要多讀,多思,多改。文章是寫出來的,好文章卻是改出來的,久而久之,自然會寫作文了。《紅樓夢》是曹雪芹“歷經十載,三易其稿”的結果。修改對寫作的好處不一而足,對高三后期的學生提高作文水平意義更是重大。教師單一批改的不足我們姑且不論,單說學生在自我修改的過程中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會逐步形成精品,提高自信。
第一步:積累
坡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由此可見,古詩詞的積累是運用的基礎。積累要講究方法:
一是巧用積累卡片。學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去文具店購買,但要便于隨身攜帶和保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積累,例如可以按照寫人、敘事、寫景、抒情等分類;也可以更加細化分類,如寫景的詩句,按季節有春夏秋冬,按景物有風霜雨雪、花草樹木等;如抒情的詩句,有思鄉情、愛國情、親情、愛情、友情等。古詩詞積累卡片的好處是學生攜帶方便,可以利用下課等點滴時間進行背誦,而且學生可以隨時將看到的好詩句進行分類記載,積少成多。
二是運用積累本。學生準備一本厚點兒的精美練習本,每學期由學生自己選擇一位古代詩人,準備一本這位詩人的作品集,也可以通過網絡、報紙雜志等方式,對他的作品進行研究,分類匯總。如李清照可以分成生平簡介、文風介紹、代表作品、名言賞析等欄目。這樣,學生不僅對李清照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而且鍛煉了他們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自辦手抄報。教師可以在前面兩種積累的基礎上,圍繞一些主題來創辦,如“走進山水田園詩人”“邊塞詩人的胸懷”等,通過手抄報,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古詩詞加以運用,增加他們的自豪感。
第二步:賞析
學生的積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將古詩詞和作文教學進行銜接,最好的方法是先找一些范文來欣賞。首先是讓學生去搜集一些在古詩詞運用方面比較優秀的文章,特別是名家名篇、歷屆中(高)考中的滿分作文等,讓學生欣賞文句、片段,并作點評批注。然后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利用課堂時間,先小組交流討論,每組推選優秀的文章和精彩的批注,再上講臺交流,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自己選擇典型范文,帶領學生一起來感受。
例如有一節課我選擇了這段文字讓學生欣賞:
唐人眼中的花,嫵媚而濃烈。“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里的落英繽紛,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那里的花燭照紅妝,紅瘦綠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飄零流水,“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那里的花,游絲無力,楚楚動人,也很美。
――節選自遼寧一高考作文《今年花勝去年紅》
我的點評是:文章擷取白居易《憶江南》、歐陽修《蝶戀花》及《紅樓夢》中黛玉的詩句,緊扣話題,展現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有的繁盛美麗,有的滿目凄涼,昔日之花與今日之花相對照,歷史之景與現今之景相襯托,為表現主題作了很好的鋪墊,而且風流華美,讀來滿紙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學生看到這段文字,也艷羨不已。因此,欣賞訓練可以使學生從感性的角度感受古詩詞運用到寫作中的妙處,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運用古詩詞寫作的熱情。
“賞”和“析”是不分家的,在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思考:我們如何讓自己的文章也這么精彩呢?由此,可以讓原來的學習小組進行探究、討論,歸納方法。我通過一年的課題研究,發現古詩詞在作文中運用的方法非常多,現列舉一二: 1.直接引用法。如:展望未來是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回顧歷史是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2.取詞摘句法。如:“那潤物的小雨,可曾撫淡了錦官城的濃艷。”“沏上一杯茶,來聽一曲巴山夜雨的傾訴。”3.詞句重組法。如:“那飄逸的太白,可愿為我拉來九天的銀河,千尺的飛流。”“窗前明月光永遠是思鄉的霜露。”4.聯詞擴句法。如:將“碧天如水夜云輕”擴成“碧天如水,長空澄碧,是夢是幻,夜月飄忽不定的進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5.畫面想象法。如:“那探出墻頭的一抹杏花紅,可知園外春意正濃。”“夕陽映紅的古道上,斜長的一抹,是被西風吹瘦的馬的影子。”
第三步:訓練
在學生歸納出方法以后,我們要運用典型的方法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訓練,練習的過程也應是循序漸進的,可以先由句子的訓練開始,再到段落直至篇章。
1.化詩成句。要求學生可以將古詩詞融入段落中,對之前歸納出來的方法要有針對性的重點練習。比如直接引用法,可以這樣來練習:①我愛春天,在桃紅柳綠的江南感受“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勃勃生機;②我愛夏天,在碧波蕩漾的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的無限樂趣;③我愛秋天,在高遠澄明的天地,抒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邁之情;④我愛冬天,在白雪皚皚的原野,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蒼茫壯闊。又如取詞摘句法,教師可以給出詩句讓學生來拼裝,如寫夏景,可提供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等。也可以是教師給出一個話題,讓學生采用歸納法,在自己豐富的積累中造出富有自我個性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