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快閣黃庭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綱領,其前景仍在云霧山中,需要我們這些科技史的實踐者不斷地探索,以尋求實現它的可操作的手段。本所將學科建設的三大重點方向定為科技史、科技戰略和科學文化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在凝練科技目標、建設科研隊伍和完善體制機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績:"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全面展開,在香港成功召開第九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在墨西哥獲得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主辦權,成立中德馬普科學史伙伴小組,舉辦首屆竺可楨科學史講席,面向社會舉辦科普活動周,在研究生院教學委員會指導下編成科技史課程設置方案,確定研究所的標識和所訓,改造東小院和東配殿等處學術環境,勝利完成《龍騰》計劃,終結財政赤字,改造后的網站以全新面目出現……所有這些工作,都是我們這個集體共同奮斗的結果。借此機會我代表所務會向全所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也向那些曾對研究所發展作出過貢獻的離退休老同志表示慰問。
經過全所同志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的門坎,2002年的重頭任務是:爭取以所建制進入試點序列。但是我們也應牢記,進入"創新"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提升中國科學史研究的整體水平,把研究所建設成國家科學思想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代表國家水平的科學技術史與科技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以及世界知名的科學技術史研究機構。
應該承認,我們離此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具體來講,我們還需要認真考慮:在世界經濟政治秩序重新組合的形勢下,如何利用國內相對穩定的條件和舉辦國際科學史大會的契機,大幅度地提升中國科學史的研究水平?如何推進"知識創新"工程重點項目并借此促進學科重點和研究范式的轉變?如何動員更多的力量,開拓新的重大課題并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在科技戰略與科學文化方面,如何利用我們的學術積累使之發揮最大的社會顯示度?在研究室建制取消后,如何發揮研究員崗位的核心作用,體現各級部門與個人的責、權、利?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兼顧績效優先和營造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
一、學生讀不懂古詩詞的原因
1.意象孤立化
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古詩詞的意象,往往都傾注了詩人的情感。它不僅僅是讀者看到的一花一草,更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比如“柳”與“贈別、離別”有關,“西樓”與“閨怨”有關。可是,學生在閱讀詩歌時,往往不會或者不能把意象與情感聯系起來,只是孤立地看待這一個個意象,不知所云,或者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就是詩人看到的景象。
2.背景邊緣化
背景是指詩歌的題目,作者生活的朝代、生平經歷和給出的相關注釋。詩歌的題目可以說是詩歌的眼睛,往往隱含了很多信息,它有可能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可能揭示了線索、寫作對象等,還有可能奠定了感情基調。正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與生平經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詩歌的內容,掌握詩人的情感與心路歷程。詩歌附帶的注釋也是我們全方位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然而,部分學生永遠意識不到這些,總是緊盯著詩歌的正文絞盡腦汁地猜想,卻總也猜不準。
3.疑難字詞拒絕化
我們說的疑難字詞,其實不單單是字詞,也有可能是某一句詩。筆者不止一次發現,學生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要不就卡在那兒動彈不得,要不就直接跳過去,忽略它。在筆者看來,學生很排斥這些疑難字詞句,不愿也不會或者不敢進行相關相似的聯想。“詩家語”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與其他文學語言比較起來,詩歌的語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和跳躍性。為了表達的需要,詩歌的語言經常會改變詞性、詞序和語序。我們在理解詩歌時,要懂得變通詞性、詞序和語序,而這恰恰是學生的軟肋。
4.結構模糊化
世間萬物皆有規律可循,詩歌亦然。以近體詩為例,講究起承轉合。“起”就是詩句開頭,或寫景、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承”就是“起”句的自然銜接,延伸拓展。“轉”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體現思路的轉換。“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詩歌主旨或詩人情感的凝聚之處。對于詞來說,往往上片寫景、敘事,下片抒情。掌握了這些詩詞的結構規律,我們就可以比較輕松地理解古詩詞了。不過,學生在理解古詩詞時,不大注意詩句與詩句之間的聯系,結構意識很模糊。
二、如何讀懂古詩詞
1.“泡”
茶葉必須用滾沸的開水才能泡開,否則,茶葉不能舒展,茶香不能釋出。同理,詩句就是那卷成一個個碧螺形狀的茶葉,我們必須用豐富的知識才能“泡”開它。具體說來,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拆分。把詩句拆散,分為一個個獨立的字詞來理解。詩歌語言是高度濃縮的、跳躍的,學生常常苦惱不懂詩句的意思就是摸不準詩歌那“一字千金”的精煉。而我們主張把詩句拆分為一個個小單位的字詞來理解,就是本著化整為零、化難為簡的原則,先讓學生從字的本義上去理解。
其次,聯想。理解詩句必須要有相似、相關的聯想,也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詩句字的本義的基礎上結合詩歌意象涵義、人文歷史典故、作者生平經歷、詩歌創作背景等相關知識進行聯想,從而更好地把握詩句傳達的信息。聯想具體可概括為:意象涵義的聯想、人文典故的聯想、歷史舊例的聯想、描述面的聯想、詩歌背景的聯想、詩人活動過程的聯想、空間時間轉換的聯想等。如在學習黃庭堅的《登快閣》時,筆者就讓學生通過聯想來理解“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這一聯,有部分學生就猜到了此聯運用了“高山流水”和“阮籍翻白眼青眼”的典故,從而能準確地理解詩歌。
2.“洗”
很多人都有洗茶的習慣,因為茶葉在采摘、烘焙到包裝出售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有一些雜質夾雜其中。詩歌也需要“洗一洗”。“泡”開詩歌最重要,這個過程會讓我們得到很多關于詩句的信息。可在極具競爭力的高考題面前,怎樣才能保證學生掌握的詩句信息是準確的呢?“洗”的過程就非常重要了。所謂“洗”,即篩選,就是去雜質,即在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依據詩歌意象、題目、結構、作者生平、詩歌注解等信息確認詩句表達的具體準確的涵義。這個過程就是再次提煉的過程,它由初步模糊印象變成具體清晰的詩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