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學基礎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基礎護理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061-01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是一類國家級考試,是由國家人事部、衛生部統一組織進行的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按照《護士條例》要求,在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完成教育部和衛生部規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護理課程學習,包括在教學綜合醫院完成8個月以上護理臨床實習的畢業生均可報名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這就意味著學生由以前的畢業后1年參加考試變為畢業前直接參加執業資格考試。此新規定給護校教學,特別是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基礎護理學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基礎護理學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臨床護理能力及專業發展,對學生專業思想的建立和專業素質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更成了直接影響執業考試成績關鍵因素。如何將“今天”的課堂和“明天”的執業考試接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更多的學生順利通過考試,為畢業后就業鋪平道路呢?這將是我們護理專業教學工作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護士資格考試的改革既促進了中等衛校護理專業教學,給中專護理教學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相協調的情況,給護理教學帶來了挑戰。
1 護士資格考試對基礎護理教育的影響
1.1 反饋教學質量,指導教學:執業考試內容是以中等衛(護)校教學內容為基礎的,因此護士執業考試是對護理教育的教學質量進行檢驗和反饋[1],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護理教育工作者可從中開拓教學思維、尋找教學重點,啟發命題思路[2]。
1.1.1 基礎護理教學緊扣護士資格考試大綱: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統一命題、統一合格標準。及時增減教學內容:護士執業考試作為國家級考試,是嚴肅和規范的。考題難度和范圍嚴格遵照考試大綱。考題的信度和效率都經過嚴格檢測。所以要求廣大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深入研透教學大綱和每年的執業護士考試的考試大綱,必須切實掌握考試大綱要求的知識內容。根據考試內容來調整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效果。
1.1.2 適當調整學時安排: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試卷內容結構包括三個方面: (1)主要的護理任務;(2) 完成任務所需要運用的護理知識;(3)各類常見疾病。學時安排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考試內容的要求進行必要的調整,以充分完成考試內容的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的。
1.1.3 護士資格考試試題較“活”,體現多學科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反饋考生綜合素質水平,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用全面聯系,多維方式去認識病人的需要,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范例,鼓勵質疑問難,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實用型人才。作為基礎護理教學,需要把各科的知識點及時歸納總結,條理化系統化的知識更有利于記憶。如葡萄糖酸鈣的應用,結合婦科、兒科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對于不同學科的不同和相同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
1.1.4 改進教學方法,適應執業考試的考題特點:護士執業考試全部采用客觀選擇題型。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有意識地讓學生練習與執業考試題型類似的考題,并且讓學生適應以不同題型體現知識點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更需注重改進教學方法,目前不少院校采用了以臨床病例或問題為引導的教學方法,如基于問題學習(PBL)教學法[3]、行動導向教學法等都有助于學生主動地復習和鞏固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以便更靈活、更有效地學好專業課程,以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執業考試中應答高比重的病例選擇題的水平。
1.2 現行的考試方法難以測試考生的護理操作技能。隨著護理專業技術含量的大大增加, 實踐技能考試應作為護士執業考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基礎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5],以操作能力培養為本位,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學生掌握臨床第一線崗位必要的護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畢業前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護士資格考試的理論知識系統復習中,忽略了操作技能的集訓。日常的教學集訓中,個別學生對操作訓練缺乏積極性,影響了課程技能目標的實現。
2 如何發揮護士執業資格考對教學的積極作用、避免資格考對教學不良影響
2.1 講練結合:面對中等衛校生源的質量及生源家庭情況,顯然“一言堂”式的教學法不能適應;從多年的教學經驗及組織學生參加考試輔導中發現,單純的課上講解,不結合習題練習,學生的考試效果并不理想。這說明學生學的知識太死,不靈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不強。基于此種情況,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應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訓練,做到講練結合,將護考中的選擇練習有機地結合到課堂教學中,對護考中的考點進行提煉和強化,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2 營造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氛圍。執業考試程序化訓練在學生臨床實習階段就要抓緊。自臨床實習開始進行護士執業能力訓練,護生可較全面接觸和了解執業考試內容,增加感性認識,同時也增強執業考試意識,不因實習而丟棄書本,而是充分結合臨床實踐更加全面的復習了護理理論,較快達到臨床護理工作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水平。
2.3 注重培養教師的臨床決策能力。由于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法長時間脫產去醫院上班。為了解決因此而導致的教師臨床決策能力滯后的問題,學校采取以下措施:(1)購買由知名教學醫院開設的網絡臨床課程,組織臨床教師每周定期觀看學習,并對其學習情況進行督導;(2)安排教師利用寒、暑假到規模較大的教學醫院脫產進修;(3)積極尋求各大醫院的支持,以方便教師利用課余時間接受短期臨床培訓,還有利于教師及時向臨床護士咨詢臨床護理新進展和動態信息。
2.4 做好考前輔導:經過我校幾年的護考前的輔導經驗和成績,充分說明考前輔導的重要性。應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課程安排的特點,有的科目開課較早,在學生準備要參加考試時,知識早已忘記很多,知識點也已記不準,故有必要進行輔導重溫。另外,現在的學生學習方法欠妥,很多學生并不知道知識點的關鍵所在,學完后一片茫然,把考前輔導工作做精、做細,有利于提高學生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6]。
2.5 開發執業護士資格模擬考試系統:知識只有不斷地運用才能活化,才能記憶牢靠。 護考模擬系統可以作為平時教學中的小測驗,學生需要考前大量的模擬練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臨場的發揮。
3 結論
現在的中職學校學生與手持高等教育畢業證書的學生相比,面對更大的危機與壓力。而中等職業衛生學校畢業的學生要想取得職業資格及事業上的順利發展,更是要面對行業準入考試這道必須跨越的門檻。作為基礎護理學教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基礎護理的教學質量,為了能讓學生畢業后順利地取得職業資格,為其前程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要時刻關注每年的護士資格考試新動態,及時掌握相關信息,不斷調整教學計劃,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對學生的引導,為臨床護理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玉芝,張俊敏.全國護士執業考試應試方法指導.繼續醫學教育,1996,10(1):42
[2] 蘇樺,李明農.從全國護士執業考試分析護理學基礎教學.護士進修雜志,2004,19(2):154-155
[3] 朱丹,黃文霞,邱雪菡.PBL在《護理研究》教學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2003,18(7):528-529
[4] 凌玉. 我國護士執業考試的進展.中國護理管理,2007,7(6):43-44
《護理學基礎》(以下簡稱護基)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護理專業學生(以下簡稱護生)在學習內、外、婦、兒等專科護理前的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為核心,使學生掌握護基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并運用于護理實踐,滿足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要。基礎護理的質量優劣,不僅與護士的基礎護理技能水平有關,還與護士的倫理道德、職業倌念、思想境界、人文素養等密切相關,具備良好的素質是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的基本條件。五年制高職招收初中畢業的學生,學制五年,是國家承認的專科層次的高職。該類學生由于年齡、文化基礎等方面原因,人文素質相對欠缺,因此在護基課程的教學中,應將人文素質教育融人到專業教育中,以培養和提高五年制高職護生的綜合素質。
1 五年制高職護生的特點
1.1 年齡普遍較小,以自我為中心,溝通能力不強:年齡普遍在15-17歲之間,尚未成人,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入學前從未離開過父母獨立住校,人際關系相對比較簡單,溝通能力較差,在護理操作中不能與病人良好地溝通。行為處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護理行為缺乏’受傷意識”。
1.2 文化基礎薄弱,自信心不足,期待他人關注:五年制高職學生基本上是中學階段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因中考失敗,就讀高中無望而選擇五年制高職就讀。由于文化基礎薄弱,步入高職后所學的醫學知識跨度較大,難以跟上學習的步伐。同時,這些學生一直都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差生”,自信心嚴重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當他們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時,便會選擇其它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如女生化濃妝、著奇裝異服,男生戴耳環、染頭發等,試圖通過這樣的表現來獲得“與眾不同”的感覺,引起他人的關注,尋求心理平衡。
1.3 對護理專業認識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求知欲不強:大部分護生在選擇護理專業時對護理專業的性質及工作內涵并不了解,多是出于家長的意見,父母“要我學”是因為護理好找工作,而不是“我要學”。由于學生并不是出于自己意愿或熱愛護理而報考護理專業,加上護生尚未接觸,臨床對本專業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導致其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求知欲不強,因此上課開小差、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屢屢發生。
2 人文素質培養貫穿于《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實施
2.1 加強專業教育,穩定專業思想:在護基教材中,涉及到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的光榮事跡,對這部分內容如果只是單純的理論講解,缺少直觀性、學生興趣不高且較為枯燥,因此筆者安排學生觀看電影“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觀后分組進行主題討論‘我看南丁格爾”,并書寫觀后感。通過影片的方式介紹南丁格爾對護理事業的追求和貢獻,學生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動,從而對護理專業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明確了學習目的,穩定了專業思想,并且意識到自己今后所從事的是關系到人類健康的事業,對未來的職業充滿了信心和愛。
2.2 “表揚”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小學到中學,五年制高職學生一直被冠以“差生”的名義,很多學生“破罐子破摔”,習慣了老師、家長的批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多給學生關心、愛護、表揚和鼓勵。善于發現并關注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筆者曾經教過這樣一名五年制高職學生,輔導員介紹該生經常曠課,經老師、家長教育后,仍然我行我素。凡涉及到護基操作的內容,上新課前筆者都會請學生對上次課的技能操作進行回示,然后教師點評。評價以正面表揚、鼓勵為主,如“xx同學在灌腸操作中動作輕穩、關心病人”,“xx同學導尿過程中注意到保護病人的隱私”,“xx同學在輸液前詢問病人是否需要上廁所,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等。在技能操作的熟練程度上。五年制護生或許會有所欠缺,但教師從細微處的表揚卻能幫助護生發現自己在護基操作中的優點與長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3 培養學生的“愛傷,意識:五年制高職學生年齡較小,獨生子女居多。長期處在父母的關愛下而缺少主動關心他人的意識。在護基操作中,操作對象大多是模型人,出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有些學生上操作課或操作練習時,在模型人上亂寫亂畫、故意拍打模型人、搬運模型人時動作粗暴等。針對這種不尊重、不愛護“病人”的現象,筆者積極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躺在這里的病人,護士對你這樣做,你是怎樣的心情呢”。同時告訴學生,雖然操作的對象只是模型人,并非真正的病人,但“習慣成自然”,在校期間就應當培養自己關心、愛護病人的思想和意識。
關鍵詞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423.02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社會發展中,護理和醫學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相關醫療工作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國許多高職院校中,護理專業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需求量大,社會覆蓋面較為廣闊,在培養相關醫學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下,許多高職院校沒有內容較為統一的教材,課程教學模式大同小異,但基礎醫學課程內容豐富并、復雜,許多內容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對學生系統的了解知識的要求較高。在這種情況下,二者存在較大的矛盾和沖突,在使老師的教學更加困難的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基礎醫學課程進行整合,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十分重要。
1課程整合的含義
在高等院校專業體系中,護理專業是其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課程內容豐富且復雜。為更好地構建良好的課程體系,提出對基礎醫學課程進行內容整合,使相關交叉或重復的內容以單一的方式出現,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條理化設計,從而構建較為合理的新型課程體系,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2基礎醫學學習現狀
對于社會和人民來說,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十分重要,可以為相關醫療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人才。而當下,老師和學生并未意識到此專業的重要性。老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案,自身對相關知識的了解不夠確切,與此同時,一些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能力較弱。根據一組實驗結果,絕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持贊同的態度。
3整合模式應堅持的原則
3.1課程內容真實
對基礎醫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是指將交叉或重復的內容單一化,同時將復雜的知識整合成一個較為完整并且具有條理性的體系。課程的重要內容不得刪減,并且整合過程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課程內容,堅持真實性的原則,避免錯誤的出現。
3.2以學生為主體
我國需要服務社會和人民的高素質人才,對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結果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在基礎醫學課程整合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整合過程考慮學生的感受,重視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加強對內容的詳略講解。與此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課程整合,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從而提高對基礎醫學的重視程度。
3.3成績計算合理化
我國需要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在這種情況下,課程教學不應該只重視理論成績而忽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因此,在課程整合過程中,對,終學習成績的計算需要更加合理,提高對學生實踐知識理解和學習能力的重視,培養高素質人才。
4基礎醫學整合模式的相關建議
4.1加強宣傳,提高學生的認同感
學校可根據調查問卷的形式,征尋學生和老師的意見,對課程整合模式進行合理的設計,使其更符合實際情況,與此同時學校組織相關活動加強對課程整合的宣傳,使學生們更加認識到課程整合對于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認同感。
4.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醫學課程教學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進行較為單一的課堂教學。順應課程整合,及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醫學課程體系中的弊端,注重其整體性和合理性,在突出護理專業特點的同時防止出現內容交叉重復的情況,與相關的實踐活動相聯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實用型人才。
4.3完善整合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課程整合需要在相關內容、理論知識和考查方法等方面都進行改善,使得內容體系更加科學。在這種情況下,明確教學目標,完善整合體系,提高整合的質量,同時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提高課程整合后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護理實踐教學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292-01
基礎護理學是-門實踐性、社會性與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我校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進、優化實踐教學方法,加強準備、強化訓練、不斷鞏固,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下面就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改革情況予以介紹。
1制定好教學計劃
《護理學基礎》課程是高等護理教育體系中為學生提供的主干課程[1]。教學計劃是學期完成教學任務的指南,應根據國家衛生部下達的教學大綱,結合本院高職高專護理教育的特點自編教學大綱,制定可行可監測可評價的教學計劃,突出重點培養實用型高技能專門的護理人才。
1.1確定培養目標明確培養目標是改革的前提[2]。培養高技術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具備醫學護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具有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綜合職業能力和良好素質,能在各級醫療單位第一線從事護理、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護理管理技術的高等專門護理人才。
1.2安排好教學進度。理論課是對實驗課詳細深入講授,通過介紹實驗的操作原則、原理、方法,可保證教學的系統性,理論課和實驗課的進度要相符,充分體現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證實理論,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1.3科學合理安排理論與實驗課的比例。根據國家教委對高校評估的要求,我校實驗課總時數應達到50%,在課時少、任務重的情況下,合理安排實驗課,結合臨床護理需要,切實分配好實驗學時.適當壓縮理論課學時,確保重點操作項目課時充分,使學生扎實掌握護理操作技能,盡快適應臨床實習工作。
2做好實驗課教學前設計
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優化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并反映時代的先進水平。
2.1確定實驗教學目標重視實驗課的教學設計,可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把加強實踐技能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納入到實踐教學目標中,目標應是切實可行,可以監測和評價的,3年制高職高護應偏重培養創新思維。
2.2精心設汁實驗課教案。實驗前備課,參照本科教材及護士執業考試指南。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統一操作程序和考核標準,精心設計教案,找出實驗課的操作技能要領、重點、難點,不同實驗項目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案設計應有實驗教學時間分配實驗要求、實驗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小結、課后練習、教學評價等。
2.3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實驗前預習實驗程序、操作過程的各個環節,如重點、難點,讓學生帶著問題上好實驗課,增加其主動性,要清楚這次實驗課“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其原理是什么”,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和積極獲取知識的習慣。
3改革教學模式及實驗教學方法
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采用“PBL教學法”、“護患角色扮演”、“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課堂講授”、“自主學習式”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增加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1PBL教學法。教學注重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基礎,將所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融匯到一個典型生動的案例中,學生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提出問題,以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3.2情景教學法。教師就所學的知識設定2-3個病例情景,然后學生根據案例及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排演相應的護理過程。這種實訓教學方法,既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又能啟發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合作能力、語言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不同患者的身心變化,為日后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奠定基礎,縮短了課堂與臨床之間的距離。如各種臥位、保護具應用、搬運、臥床病人更換床單法等實訓項目,讓學生分別扮演患者和護士,以表演的形式完成教學內容,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動手能力。
3.3案例教學法。在每學期實驗課結束前,教師結合臨床實踐設計10余個病例,病例中涉及多項護理操作項目、各種心理護理問題。提前把案例交代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并在實訓課中對模擬患者進行整體護理。通過這個環節的訓練,培養同學綜合運用《基礎護理學》及人文課程理論知識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整體護理水平。
3.4演示教學法。演示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范性操作、實驗等來達到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演示教學法形象、具體、直接和真實,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和鞏固知識,并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基礎護理學》教學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5小組討論法。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如學習“護理學發展史”和“壓力適應理論”兩個專題采用此方法,教師預先給出學習的主要內容和思考題,要求學生在課余查閱相關文獻,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分組匯報,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6重建實踐教學環境。
(1)優化實驗室結構。將現在臨床上常見病區模式搬入實踐教學室,實踐教學室配備的用具及儀器設備應隨臨床的發展及時更換。建立護士站、ICU病房、普通病室等使其構造盡量接近臨床實際。
(2)合理利用資源。采用循環輪轉方式盡量滿足實踐教學的時間要求,周六周日全天開放實踐教學區,實行第二課堂,供學生進行基礎的操作訓練,在第二課堂中,學生自主對用物及時間進行管理,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了管理能力。在學生的業余時間段盡量開放實驗室;此外增加實習前的強化訓練,進行技能比武和技能考核,消除學生的生疏感;并且可以在教學醫院選拔臨床優秀護士作為實踐指導老師,安排學生定期臨床見習、實習。
4注重實踐內容的實用性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學校教育是專業技術的發源地,最終的目標是為了滿足職業需求,護理學本身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理論課程開設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精理論,強實踐”,充分體現了應用性與實用性。實踐教學的內容在力求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應盡量貼近臨床,注重崗位能力培養,突出實用性。實踐教學老師應對社會醫院進行調查,設計出符合實際的實驗內容及技術,這樣才能使學生順利地由實踐技能轉向臨床工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專業的人文性,使他們不僅僅將護理工作看成是打針發藥、三班倒等繁重瑣碎的勞動,而是更加明確護理工作的任務,理解專業情感、價值觀。這樣在日后真正走上護理工作崗位的時候才不會因為暫時的挫折和委屈對護理工作的價值產生懷疑和否定。
5優化實踐考核評價
通過實驗報告批閱,了解學生對操作方法掌握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可直接反饋給老師,同時對本次實驗達標情況有概括性的了解。為了加強對實踐綜合能力及創新思維的評價,將實踐考試進行改革。
5.1理論評價建立操作配套的理論試題,結合執業考試實踐操作單元習題,突出學生學習興趣態度、動機,與國家執業考試相接軌,可以統一標準,考后對試題、考試方法、成績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
5.2修訂操作評分標準。隨著整體化護理普及應用,護理學成為現代科學體系中一門綜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科學[3]。
除了態度、技能目標外,應貫穿護理程序評估、計劃、實施、評價。故操作方法評價標準也應與操作方法相匹配,及時修訂完善,突出整體護理的評價[4]。
5.3綜合評價。通過病歷模擬情景、角色扮演、真人真做,全面了解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給予學生不同的病例:讓學生提出健康問題,確定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讓學生可設計不同護理方案,實施護理措施。教師對學生操作綜合能力及創意進行綜合評價。護理學基礎的實踐教學改革還有待在教學中進一步探討創新,通過臨床實踐的檢驗來證實,推動護理實踐的發展,培養出實用型高技能具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姜安麗等.《護理學基礎》教學系統整體優化的研究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28
[2]邊巖,高等護理教育課程設置改革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6.20(2C):549―560
一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
1 感性認識
哲學認為,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是人們在實踐中通過直接感官,對客觀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對事物表面現象以及外部聯系的認識,它包括表象、感覺、知覺、三種形式。感性認識的特點是具體性和直接性。感性認識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初級階段。“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現象等,就是學生直接接觸的,即感性認識。
2 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內在聯系和規律性的認識。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只有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認識其本質,主要包括定義、推斷及理論等。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高級階段。“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概念、原理、定義等知識是學生的間接經驗,即理性認識。
3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人們認識事物的順序是先有感性認識然后再有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客觀現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透過事物的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感性認識為初級階段,理性認識為高級階段,任何一個事物都應該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對事物的本質更好地把握。
二 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護理學基礎操作技能
護理學基礎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的測量、口腔護理、藥物過敏試驗、 冷熱療法護理、 標本采集法、會護理、晨晚間護理、無菌技術皮膚護理、導尿護理、輸血護理、頭發護理、各種注射法、靜脈輸液等。
2 傳統基礎護理實驗的教學方法
以往的“基礎護理學”教學主要采用先理論教學后實驗操作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先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在沒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理論知識顯得枯燥乏味、抽象難懂、記憶困難。在學習操作技能時又因為理論知識不牢固又顯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難形成自動化。這可能與只注重學生操作的準確性和單純記住操作的程序有關。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認識事物的基本順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感性認識
1 實驗教學的感性認識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只有正確的感知覺,才能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真正地獲得知識。所以在基礎護理學的一些實驗教學中,應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用先實驗再理論的教學方法,及先感性認識再理性認識,這樣更符合人認識事物本質的基本順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學生在學習鋪被用床的時候,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先讓學生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學習鋪床法,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鋪床中遇到的問題給出正確的方法讓學生操作。再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時,學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節力原則,為什么麻醉床、備用床、暫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樣。這樣先操作再理論、先感性再理性,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識。
(1)注重實驗教學中的視覺感受
教學過程中的多媒體教學、圖片、生動形象的操作、臨床醫院見習的病例現象等,都是最直觀的視覺感受。為使這些視覺體驗更深刻,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在實際操作時更靈活,教師應平時多積累素材,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和感興趣的話題等,自己進行“微課”的制作,以更生動的畫面讓每一位學生理解操作的步驟,并能在課余時間反復觀看示范操作。為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備課時需嚴謹確保操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如果條件允許教師最好能結合臨床教學老師一起備課,同時保證不與臨床脫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讓學生早期去臨床見習,并且多見習,直觀的病例更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日后再學習護理操作時更多一份責任感和自我價值感。
(2)注重實驗教學中的聽覺感受
不管是課堂理論的講授還是實驗操作的指導,以及錄制微課時的配音,或者選擇的視聽資料,都應該注重語言的指導性和科學性。生動形象的語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維持學生的注意力,聽覺體驗是屬于直觀的感性認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護理專業產生情感因素。
(3)注重實驗教學中的觸覺感受
“紙上談兵終覺淺”,看的聽的再多都不如自己親手嘗試,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多操作、多嘗試、多體驗。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課前預習、微課視頻等自己反復多次操作,自己從中發現規律、掌握技巧、體驗患者角色。一些實驗教學可以先上實驗操作課,再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傳統教學法中學生對于先學習過的理論知識盡管明白,但在實驗操作時思想受到約束,操作時思前想后。如果先學習理論再學習技能,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此種教學方法也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先感性認識再理性認識。同時在先學習實驗再學習理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并高效地解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整個過程更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4)注重實驗教學中的其他感受
在護理操作實踐中還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如使用情景教學法,將學生安置于創設的情景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強化學生在操作練習時的無意識。例如,在肌內注射這項護理操作的講解時,學生大部分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利用學生的同理心以及愛傷觀念,讓學生分別感受病人和護士的角色,對于在實驗教學中的查對制度、無菌原則、無痛原則等,學生就更能主動地積極的完成。在理論學習臀大肌的定位時,要更加細心仔細, 在充分學習好理論和技能知識的同時,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專業的情感認識。另外,學校應該創建模擬病房,為同學們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創設教學方法的開展, 并且能幫助學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適應臨床。還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測量生命體征時,讓每個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病人,讓學生親自感受作為病人的心理狀況,要求操作的同學動作要輕柔并且細心耐心地對待病人。這些情感的體驗也是屬于直接的感性認識,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也有重要的影響。
2 理性知識的升華
對于知識的本質,最終還是要達到理性的升華。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在這個問題上有獨特的見解,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提出了以下觀點:最具體的經驗是經驗之塔最底層的經驗,越上升,經驗就越抽象。我們的護理教育應從最底層的具體經驗入手,慢慢發展到抽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必須先擁有較多的具體經驗,教育的最大敗筆在于讓學生只是大量地記憶法則和概念,而沒有具體經驗做支柱。但護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體經驗,還要努力向抽象的規律提煉,要形成準確的概念,因為概念才是最經濟的思想工具,它把我們探求知識的智力大大簡單化、經濟化。護理學基礎的任何實驗操作都有相關的理論基礎,即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將知識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學生的知識才能達到融會貫通,也才能形成知識真正的內化。理論反過來作用于實驗操作時,就能更好地提高實驗的有效性。
美國護理教育也提倡早實驗、多實驗,體驗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前接觸、早了解,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和興趣。通過直觀的感覺獲得感性認識,并將其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學習該技能所需要的相關理論知識,就能將書本上學習到的間接經驗轉變為自我的直接經驗,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概念,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并達到知識真正的內化。以鋪床法為例,學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備一定的自我經驗,讓學生提早接觸、學習鋪床法,先模仿、學習、練習鋪床法,教師再講解相關的理論以及患者臥位等知識,學生就能很快明白鋪床過程中為什么身體為半蹲式而不是彎腰式等,再一次進行該項操作練習,學生就能理論結合實踐達到知識的內化,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護理學基礎”是護理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主要為學生提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課所占教學比例較大。如何提高“護理學基礎”實驗課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就實驗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感性認識談了一些想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希望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應關注的不是學生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將來是否擁有主動學習的動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實驗教學中還要有很多方法,我們實驗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現代信息化的社會中,作為教師除了關注學生學習了多少知識以外,還更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學習的能力,以及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沒有繼續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10.
[2]張克杰,朱勇輝.哲學基本觀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學論中的幾個理論問題[J].河北大學學報,2005(2).
[4]亞凌.淺談教學中的理性培養[J].民族論壇,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