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堂課最明顯的特色就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讀貫穿始終,從教學設計來看,一共安排了五個環節的朗讀,每一環節都獨具匠心:一讀識文,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二讀說文,重在疏通文意;三讀辯理,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課文的淪辯特色;四讀析人,抓住關鍵字詞,讓學生賞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五讀啟智,總結學習方法,啟迪做人智慧。這五個環節,絲毫沒有機械生硬之感,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既體現了教師對文本的深人理解和把握,又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心理規律,實現了教學目標的多維達成。
這堂課僅是齊讀就安排了七次,但沒有給人單調重復之感,這是為什么呢?原因除了每次朗讀的指向和重點不同之外,也和教師巧妙的指導方法密切相關。如“一讀識文”環節,在疏通字詞、糾正錯音之后,教師適時拋出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仔細觀察課文,文中除了逗號,句號外,還有幾個特殊符號,你找到了嗎?”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語文味的問題,為學生在讀準字音和讀出語氣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提供了一個抓手,讓學生的注意力從字音字義自然轉到了文句的語氣。此時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嘗試意識開始被喚醒,并在此后漸人佳境。在“三讀辯斗”環節,教師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還原式想象,代人式體驗,生生互辯,師生互辯,亮點頻出,課堂氣氛不斷推向。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在全體參與的活動中,學生對課文的核心部分產生了深刻理解。不只是內容的理解,還有論辯方式的體驗,以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默會,等等。其效果不亞于一次小型的綜合性學習。從學生興奮的表情和參與的活躍程度就可以看出,這堂課對他們的影響將是長久的。
教師重視朗讀行為的背后,是對文言文教學規律的尊重。文言文教學既要重視“言”,也要重視“文”,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重此輕彼。言文關系,說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不好處理。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要么偏于串講串譯的文意理解,要么偏于文章特色的賞析,把文言文教成了現代文。但在這堂課上,卻以朗讀為主線完美地連接起了“言”與“文”的教學。《兩小兒辯日》屬于較為淺易的文言文,語言簡潔,人物對話體現了“辯”的特色,所以教學的重點應定位在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和欣賞人物形象。這種感悟和欣賞,在貫穿課堂全程的朗讀活動中,輕松地實現了。
這堂課的第二個特點是落實了以學為主、少教多學的理念。以學為主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使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上的核心事件,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多學少教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當然,適當的講解和指導也是必要的。少教不等于不教,關鍵是教在學生需要的時機,教在學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如“二讀說文”環節對于“游”的理解,學生一開始翻譯為“游玩”,教師馬上反問、糾正,豐富了學生的認識,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一些語法現象,教師在學生朗讀、翻譯的過程中隨文點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少教是一種精教,前提是教師課前精心的準備和課上敏銳的關注。多學意味著學生的全員、全程參與,以及深度參與,從這堂課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基本做到了。就比賽課而言,這是不容易的。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師所采用的有效教學策略,如翻譯環節采用“開火車”的方式,辯斗環節采用分角色的方式,既有個人展示,也有群體參與,更不用說七次齊讀。另一方面在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探究欲望的喚醒。首先是教學設計五個環節之間存在一定梯度,每個環節的朗讀都有不同的關注點和興奮點;其次是每個環節之中教師都設計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或活動,使學生欲罷不能。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自然就是對課堂的深度參與。
沭陽縣中學“教學光盤進課堂”優質課評比活動于2019年3月26日在沭陽縣七雄中學舉行。本次比賽日程緊密,組織有序,呈現了六大特點:
1、縣局和各學校非常重視。
一是縣教育局對“送優質教學資源下鄉工程”教學光盤應用工作非常重視,前后發了兩份文件,尤其教研室2019年第1份文件就是關于落實此項工作的實施方案。
二是學校重視,有選手參賽的學校都派了好幾位領導老師陪同。無選手參賽的學校也派了老師來觀摩學習,全縣有近百位老師到會進行觀摩學習。在李波校長帶領下我校兩校區共11位老師也到會進行了觀摩學習。
2、多個學科綜合進行比賽。
本次比賽沒有分學科進行,而是把多個學科放在一起進行評比。比賽的主題是“教學光盤進課堂”,關鍵看對光盤的操作使用情況和光盤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同時也體現了教師本人的教學基本功情況。經過各大片選拔,共有師3個學科14位老師(語文、英語和物理學科)參加比賽。
3、參賽老師歷經層層選拔。
本次參賽的老師都按教育局的要求,先是各校在學校內進行選拔,然后選出一位老師參加片賽,每片再選出2兩位老師參加縣決賽。這些老師真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篩選出來的優秀老師。相對來說本次比賽文科老師較多,理科老師較少(只有物理學科一位老師),政史地生等學科一位老師也沒有,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4、光盤價值得以極大發揮。
推廣本套光盤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幫助推動提高薄弱地區的課堂教學水平。光盤中內容主要是優秀教師對課堂的教學設計或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示范、引導。各參賽老師在比賽中都能較好地利用了光盤中的內容,體現了光盤的推廣價值。
5、比賽評委陣容非常強大。
本次比賽既是光盤推廣應用的優課評比,也是多個學科優課的綜合評比。比賽評委由教研室8位領導和教研員擔任。第一組由教研室葉志兵主任擔任評委組長,第二組由教研室魏良亞主任擔任評委組長。評委涵蓋了多個學科的教研員,也體現了比賽的綜合性。
6、承辦單位準備充分有序。
縣級大型比賽很少在鄉一級中學舉行,但是本次比賽放在七雄中學舉行,這也體現了七雄中學的辦學實力。七雄中學為了辦好這次活動,作了充分的準備,比如在比賽前新購置了兩臺電腦,為參會人員準備了豐盛的工作餐,有序地調配了14個班學生參與上課等等,這些工作的落實使得本次比賽進行得非常順利。
二、聽課點評
我校觀摩老師今天都是馬不停蹄,連續聽課,一共聽了7節課。本人聽了5節語文,1節英語和1節物理課,都是跨學科聽課。我雖然不是專業課老師,但聽了這些課,感覺收獲很大,也更加堅定了我以前的觀點──跨學科聽課的收獲,有時比聽本學科課收獲更大。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要在教學進行跨學科滲透教學,那么任課老師進行跨學科聽課,就更加有必要。老師有了學科滲透的思想、學科滲透的行為,才能更好地做到學科滲透教學。
我對所聽的7節課進行了“2+2”式點評,這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確合理。
1、第1節課七語課題《兩小兒辯日》
1)本節課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能關注學生的讀、說能力的培養。
2)整節課教學設計流暢,能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3)老師對光盤中的聲音運用較多,未能很好體現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使得師生之間容易產生距離感。
4)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思考不夠,課堂生成較少,往往都是照書讀。
2、第2節課七語課題《松鼠》
1)在目標展示,引導學習等環節能有機對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很好地利用了光盤。
沭陽縣中學“教學光盤進課堂”優質課評比活動于2010年3月26日在沭陽縣七雄中學舉行。本次比賽日程緊密,組織有序,呈現了六大特點:
1、縣局和各學校非常重視。
一是縣教育局對“送優質教學資源下鄉工程”教學光盤應用工作非常重視,前后發了兩份文件,尤其教研室2010年第1份文件就是關于落實此項工作的實施方案。
二是學校重視,有選手參賽的學校都派了好幾位領導老師陪同。無選手參賽的學校也派了老師來觀摩學習,全縣有近百位老師到會進行觀摩學習。在李波校長帶領下我校兩校區共11位老師也到會進行了觀摩學習。
2、多個學科綜合進行比賽。
本次比賽沒有分學科進行,而是把多個學科放在一起進行評比。比賽的主題是“教學光盤進課堂”,關鍵看對光盤的操作使用情況和光盤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同時也體現了教師本人的教學基本功情況。經過各大片選拔,共有師3個學科14位老師(語文、英語和物理學科)參加比賽。
3、參賽老師歷經層層選拔。
本次參賽的老師都按教育局的要求,先是各校在校內進行選拔,然后選出一位老師參加片賽,每片再選出2兩位老師參加縣決賽。這些老師真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篩選出來的優秀老師。相對來說本次比賽文科老師較多,理科老師較少(只有物理學科一位老師),政史地生等學科一位老師也沒有,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4、光盤價值得以極大發揮。
推廣本套光盤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幫助推動提高薄弱地區的課堂教學水平。光盤中內容主要是優秀教師對課堂的教學設計或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示范、引導。各參賽老師在比賽中都能較好地利用了光盤中的內容,體現了光盤的推廣價值。
5、比賽評委陣容非常強大。
本次比賽既是光盤推廣應用的優課評比,也是多個學科優課的綜合評比。比賽評委由教研室8位領導和教研員擔任。第一組由教研室葉志兵主任擔任評委組長,第二組由教研室魏良亞主任擔任評委組長。評委涵蓋了多個學科的教研員,也體現了比賽的綜合性。
6、承辦單位準備充分有序。
縣級大型比賽很少在鄉一級中學舉行,但是本次比賽放在七雄中學舉行,這也體現了七雄中學的辦學實力。七雄中學為了辦好這次活動,作了充分的準備,比如在比賽前新購置了兩臺電腦,為參會人員準備了豐盛的工作餐,有序地調配了14個班學生參與上課等等,這些工作的落實使得本次比賽進行得非常順利。
二、聽課點評
我校觀摩老師今天都是馬不停蹄,連續聽課,一共聽了7節課。本人聽了5節語文,1節英語和1節物理課,都是跨學科聽課。我雖然不是專業課老師,但聽了這些課,感覺收獲很大,也更加堅定了我以前的觀點??跨學科聽課的收獲,有時比聽本學科課收獲更大。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要在教學進行跨學科滲透教學,那么任課老師進行跨學科聽課,就更加有必要。老師有了學科滲透的思想、學科滲透的行為,才能更好地做到學科滲透教學。
我對所聽的7節課進行了“2+2”式點評,這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確合理。
1、第1節課 七語 課題《兩小兒辯日》
1)本節課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能關注學生的讀、說能力的培養。
2)整節課教學設計流暢,能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3)老師對光盤中的聲音運用較多,未能很好體現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使得師生之間容易產生距離感。
4)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思考不夠,課堂生成較少,往往都是照書讀。
2、第2節課 七語 課題《松鼠》
1)在目標展示,引導學習等環節能有機對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很好地利用了光盤。
2)課堂板書設計合理,用字簡練、重點突出。
3)課堂問題設計有時不夠精確、簡潔,對學生學習引導不夠。
4)教學過程不夠精練,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
3、第3節課 八語 課題《陋室銘》
1)教師上課富有激情,善于運用名言名句激勵學生學習。
2)教師課堂應變能力較強,尤其是在課件出現問題時,處理得非常好。
3)教學節奏較快,導致學生學習情緒有點緊張。
4)對學生學習情緒和學習活動調節方法不多,導致后半堂課比較沉悶,缺乏生機。
4、第4節課 七語 課題《我的中國心》
1)教師教態大方自如,語氣親切自然,能很快拉近師生間距離。
2)對學生學習過程關注仔細,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能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并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尤其是宣誓活動設計的非常好。
3)對課件可以進行適當的整合改造,使課件變得更加簡潔實用。
4)教學環節可設計的再緊湊些,則能更好地控制好時間,不至于超時較多。
5、第5節課 八英 課題《unit 5》
1)教師教學基本功扎實,能熟練地進行英語口語教學。
2)能精心設計一連串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激勵表揚,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表現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課堂活動比較單調,參與式、體驗式活動較少,對學生訓練力度不夠。
4)對群體學生關注較少,問題大部分由少數幾個學生回答。
6、第6節課 八物 課題《宇宙的奧秘》共2頁,當前第1頁1
1)課堂用嫦娥探月衛星視頻引入新課,非常新穎有趣,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2)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層層遞進,符合學生對抽象知識學習的認知規律。
3)視頻播放較多,教師的講解、點撥不是到位,課堂氣氛比較單調沉悶。
4)雖然準備了一個實驗,但未能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效果不明顯。
7、第7節課 七語 課題《沁園春·雪》
1)教師語文功底深厚,對語文知識運用自如,對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很強。
2)教師情緒飽滿,語言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感,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3)課件設計和制作有點粗糙、簡單,可再進一步進行優化充實。
4)對一些教學細節處理不是很到位,比如對待學生回答問題的處理方式等。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說課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信息技術在學科中的普及與應用,說課作為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被廣泛應用于各級組織的信息技術學科整合課比賽活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說課比賽活動活躍教學研究的氣氛,促進教研活動的蓬勃開展。隨著教研活動的深入,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學質量必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那么中小學信息技術整合課到底該怎么說呢?信息技術學科整合課的說課有沒有固定的標準和模式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一 說課的價值與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說課主要是向大家展示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上課時所用的信息技術元素,如圖片、聲音、視頻、flash(動漫)、網站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闡述在上課時是如何將這些內容與教材結合起來,分析這樣的結合對教學有怎樣的促進作用并且探討這樣的結合為何會有效、如何將更為有效。說課,具有提升教師備課的質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作用。
二 說課前如何選教材
作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說課應該與普通的說課有所區別,除了平常說課需要的內容外,整合的說課的重點是在說課時突出整合的目的、整合的過程以及整合的優點。選材時注意:
1 可以找到的信息素材較多的內容。
2 要選擇最能體現出信息技術優勢的內容。
三 說課的一般步驟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2 說學情
說清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知識能力,對學生認知水平的特點及差異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從學生的知識基礎,技能狀態和智力水平等實際出發,說清本課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3 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一般按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來表述。也可以兼顧不同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4 說教學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般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難點:一方面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說課要說清楚使用什么技術手段突破重難點。如:有位教師在《兩小兒辯日》(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11冊)第一課時說課過程中是這樣說的:借助媒體,突破難點。
對“太陽是早晨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這一問題,學生最難準確理解。為了突破這一教學的難點,說課教師演示了動畫課件,首先分別出示早晨、中午的太陽,并設置動作路徑,讓兩個太陽重合,使學生認識到這是因為自己的視覺誤差所致,而誤認為早晨的太陽更大;然后演示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圖畫,讓學生理解之所以人會產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至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的看法,屬于人的直覺錯誤。這樣利用課件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在耳目一新的畫面演示中,較科學地解決了“辯日”之謎。
(二) 說教法
要說出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采用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一要說運用什么教法,二要說為什么運用這種教法。例如: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論依據;為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教師所采用的手段和理由;為處理某個環節教師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選擇何種教學方法,關鍵在于教師對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把握,但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方式和手段,都要始終貫徹“具有啟發性”、“突出主體性”、“注重思維性”的原則。同時說該課時如何使用教具、學具或電教手段。
(三) 說學法
“說學法”是說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說課活動中的一個難點,也是檢測教師在備課時是否擺正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手段。“說學法”要求教師既說學生用什么方法,為什么要選用這些方法和怎樣運用方法,也說在課堂上怎樣實施學法的指導,怎樣使學法的指導滲透在學習活動中。
四 說教學程序
(一)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是以各教學環節標題為基本框架,把教學基本過程用圖式的方式恰當的表示出來。其中各教學環節的小標題要推敲、提煉,能表達教學過程中各環節的基本內涵,最好能有點對仗或者至少比較整齊,讀起來比較上口。比如: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等。流程圖要簡潔、凝練,立意鮮明、重點突出。
(二) 教學過程設計
主要說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設計意圖。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以書面語言為主,說明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
2 教學結構要清晰,層次要鮮明,邏輯關系準確;
3 體現教學過程的基本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4 做好“整合點”設計,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應明確媒體的形式、題目或內容。
“整合點”設計的建議:在一節課的設計過程中,首先將各種教學條件拿掉,只考慮教學內容、學生、教師情況,并假定教學條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實現,在此基礎上構思一節課的教學過程;構思了教學過程之后,分析每一個教學步驟有效的支撐方式,系統分析信息技術、常規教學手段兩種支撐方式的優勢與劣勢,從而確定出一節課的所有整合點;確定了一節課的所有整合點之后,針對每一個整合點,系統研究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整合點困難的方法;根據一節課中每一個整合點的解決方法,選擇或開發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和軟件,并將為一節課中所有整合點所開發或選擇的教學資源及軟件集成為該節課的課件。
五 說媒體設計
說明你在上課過程中在哪個環節你使用什么樣的媒體手段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
要求老師們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關鍵是要選擇恰當,有效使用,為教學提供支持。務必牢記“正確選擇,圖文并茂,視聽結合,適時適量,熟練操作”這20個字要求。
六 說板書設計
應說清楚根據課題的哪方面去設計本板書內容的, 這樣的板書達到什么效果等。對說課中的板書的總的要求是簡練、重點突出、結構嚴謹、生動直觀又新穎大方。
七 說課后反思
1 反思成功點。教師上的每節課,總有自己滿意之處。如某一應變得當的措施,師生活動開展成功之處,某些教學思想滲透與應用巧妙之舉等。
2 反思失誤點。即使是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的某些環節,也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或敗筆之處。
語文的本質是什么?
語文的本質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或者是語文學科設科的基本出發點。因此,課文的語言形式應當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課文或文章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但語文教學中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與社會上一般人讀文章時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是不一樣的。一般人讀文章,重在文章的內容。比如地方日報上一則停水的通知,人們關心的是什么時候開始停水,什么時候恢復供水,而不太在意文章的形式。甚至讀一部小說,一般人關心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而不太在意小說的文學特色或語言形式,但在語文教學中情況發生了變化。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必須重視課文的語言形式,課文的語言形式成了教學的主要內容。這就是語文課程中形式與內容的辯證法。正如書法:一首唐詩,可以用柳體寫,也可以用歐體寫,唐詩是內容,柳體或歐體是形式;但當我們研究書法藝術時,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當我們研究柳體書法藝術時,柳體書法藝術就成了研究的內容,柳體書法藝術既可以通過一首唐詩來表現,也可以通過一首宋詞來表現,而唐詩或宋詞成了柳體書法藝術賴以存在的形式。語文課程中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也正如此。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語文教學應當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的語言形式,在課文的語言形式中汲取作者的言語智慧,讀出課文的思想內容。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什么是假語文。游離了課文的語言形式,沒完沒了討論文本內容或文化內涵的語文課背離了語文課程的本質,那樣的語文課其實已經不是語文課,而是科技常識課、政治思想課或泛文化課。一名語文教師教學《中國石拱橋》,不教說明文的知識,不培養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是講二十八道拱圈的力學原理,留的作業是“為家鄉設計一座石拱橋”。這哪里是語文課?這就是科技常識課,簡直是橋梁建筑的專業課。一名語文教師教學鄒韜奮《我的母親》,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親情的,而是不厭其煩地進行母愛教育,課前還不辭辛苦地寫了《我的父親》印發給學生,因為他覺得,不如此親情教育就不充分。一名教師教學《武松打虎》,讓學生討論老虎該不該打,有的學生說不該打,因為老虎是國家保護動物,有的學生說該打,因為它會吃人。這名教師不知道,《武松打虎》的價值至少在于讓學生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學會把事情寫得曲折,有波瀾。
當我們強調課文語言形式的時候,有人會問:那還要不要課文的思想內容?還要不要情感態度價值觀?回答是:當然要。任何課文都有思想內容,任何課文都有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語文課程必然具有并且必須重視其倫理功能或思想教育功能。人才學家的統計資料表明,對于人的成長和發展,智商的作用約占30%,而情商的作用約占70%。重視情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育的進步,是當代教育重要的價值取向,也是課程改革的正確方向。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語文素養建構不可或缺的要素,對于語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一個思想貧乏的人不可能有豐富的語言,一個情感淡漠的人不可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一個不夠誠摯的人不可能說出可信度高的俗語,一個價值觀念淺薄的人不可能有深刻的表達。正因為如此,我們同樣反對離開課文的語境,孤立地講授語言知識和貼標簽式的機械練習。閱讀教學必須在明白“寫了什么”的基礎上思考“怎樣寫的”也是這個道理,因為離開了一定的思想內容,文章語言形式的成敗得失和高雅俚俗也就說不清。語文教學有兩個主要的錯誤傾向:一是游離文本進行泛文化討論,一是孤立地講授語言知識。前者的錯誤在于忘記了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在于建構學生的語言世界;后者的錯誤在于不明白語言世界必須通過語言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系才能建構起來,離開了語言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系,即使表面上建構起來的語言世界也必然是蒼白的、空洞的。
我們肯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意義,是建立在以下幾項內容基礎之上的。第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對于任何一個學科都不是最本質的東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附著于工具性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說語文是表情達意的人文工具。第二,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是與知識能力相并列的內容。正如課標所說,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三個維度,三者構成了一個立體。教學設計中將情感目標與知識能力目標分立的做法是不恰當的。第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當是潛移默化的,應當滲透到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中去。第四,游離課文的語言形式而討論文化內涵,是喧賓奪主,是當下阻礙語文課程改革健康發展的主要弊端。第五,課文的思想內容必須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讀出來,而不應當由教師告訴學生,這是語文教學的底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具有撥亂反正的意義,是近十年來中國語文教育最了不起的進步。
既然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既然課文的語言形式應當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那么語文教材就應當堅持文體組元的優良傳統。課程改革語文實驗教材多采用文化主題組元的體例,這是一個誤區。主題組元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第一,選擇哪些主題?文化主題是非常豐富的,而一冊教材六七個單元,一套教材三四十個單元,要哪些主題,不要哪些主題,理由何在,誰說得清?第二,主題之間的序列如何安排,理由何在,誰說得清?之所以說不清,就是因為文化主題并非出于語文的本質,不能體現語文的本質。第三,表面上是重視了文化主題,其實卻局限了文化主題,因為一個單元四五篇課文只能是一個主題。放開這種局限,每篇課文有不同的文化主題,豈不更加豐富多彩?第四,一個單元中的幾篇選文,原本不是為這個主題寫的,各有其特定的思想情感,現在籠統地確定一個主題,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對學生產生誤導,使其養成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壞習慣。第五,與自主學習的理念背道而馳。按照自主學習的理念,課文的主題,課文的思想情感,應當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語言形式中讀出來。可主題組元的教材,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就已經把主題告訴他們了,這是以編者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香港教材研究專家何文勝先生曾批評大陸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在單元教學的組元上,沒有承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比較合理的以能力組元的經驗”。
文體組元的合理性就在于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本質,遵循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把握了課文語言形式這一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因為,文體正是文章最大的語言形式或曰語篇樣式。文體正是課文語言形式的主導因素。課文語言形式的其他因素都受到文體這一主導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例如句式的長短,記敘文多短句,議論文多長句,因為記敘文要呈現事情的進展,要有鮮明的節奏和生動的狀態,句子不宜太拖沓;而議論文要表達嚴密的思想,就要有許多定語、狀語,甚至以句子形式作為句子成分,要用復句,甚至多重復句。再如修辭格,記敘文多用比喻、擬人、夸張等,這是出于生動形象的需要;議論文多用對比、排比、設問、反問等,這是出于思想鮮明、深刻、流暢的需要。把握了文體,就把握了課文語言形式的主導因素,其他因素就可以迎刃而解。文體組元正可以以簡馭繁,因而也就便于教學。在課程改革之初,那些在開發許多體現時代精神和先進價值觀念的優秀選文的同時能夠堅持文體組元的語文教材,表現了難能可貴的學術信念和學術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