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面試演講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是泉港區檢察院的**。**年參加檢察工作后,我先是在石獅檢察院的刑檢和起訴部門從事了四年的業務實踐。**“嚴打”期間曾創下個人年度辦案**件的最高紀錄,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嚴打工作先進個人”。離開起訴部門后,我在職攻讀取得了研究生學歷和法律碩士學位,并在兼任檢委會委員、辦公室主任、民行科負責人的工作崗位上積極推動檢察理論和實務創新,較熟練地掌握了多媒體示證的編輯操作。近期還主辦了全省首例的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和全國首例的“支持反訴”案。有了這些經歷,我更向往重返公訴席,做一名主訴檢察官。
我認為,“主訴”的“主”可以解釋為“主導追訴程序、主辦疑難案件和主持業務管理”,而“訴”則包含了“訴訟的質量、效率和責任”。
主導首先要充當“法官之前的法官”。用庭審的標準,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罪輕罪重進行相對獨立的法律判斷,把指控的準確率作為辦案的生命線;其次,要成為引導偵查的行家,強化提前介入、追捕追訴和補充偵查等配合制約機制,圓滿完成舉證責任;第三,要為案件的“快偵、快訴、快審”發揮積極作用,例如減少退補和延期審理、用足用好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簡化審等等;最后,鑒于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地位,主訴檢察官還要扮演好“法官之上的法官”,用正義之劍,維護公正的天平!
作為公訴部門的業務核心,主訴檢察官應該在主辦重大復雜疑難案件中展現駕馭各種刑事法律政策問題的才能;在還原案件事實、糾正違法偵查、粉碎偽證翻供、駁斥歪理辯護的較量中樹立檢察職業的權威;在打防結合和綜合治理的協作中實現公訴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檢察改革要求淡化行政色彩、增強司法屬性,作為公訴部門的業務領導,主訴檢察官應當著重在擬定提審提綱、組織案件討論、簽發法律文書、制定庭審預案等關鍵環節上加強對助手的業務管理,在明辨是非的唇槍舌戰和法理思考中把自己培養成專家型的檢察人才,在監督、競爭、合作的氛圍下打造一批職業公訴人中的精英骨干。
主訴檢察官是責、權、利高度統一的法律職務。自由裁量權的運作是一個嚴守辦案規則、嚴把審批權限的過程。處理好和檢察長、檢委會、科長的職權關系,關鍵在增強獨立定案的信心,克服擔心錯案追究的保守心態。當好主訴檢察官,缺不了強烈的政治榮譽感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離不開刻苦的理論鉆研和豐富的實踐磨練。除此之外,我認為,還必須象第一公訴人方工那樣,“不喜歡交際”,遠離誘惑,甘心寂寞,讓“距離產生公正”。
十年冷窗苦讀,我們懷著沖動的心境跨進了大學的校門。在這里,我們吸納著前人的智慧精華,接收著人文道德的洗禮。我們是幸福的,是榮幸的。由于我們是大學生,我們有毅力暢游知識的海洋、有韌性攀緣科學的頂峰,更有理性穿梭于多彩的世界。
人們給了我們光彩的稱號,給了我們這么多榮幸的光環,更給了我們衷心回報社會、家庭的神圣的職責。這就是我們大學生應有的良知。在這知識的殿堂里,我們是否做天了與知己為伴,讓靈魂得到高尚、讓人格得到高貴、讓人生得天升華呢!有的人做到了,時刻讓良知牽引自己前行,盡力為以后的人生展墊著牢固的基石。然而,令我們可悲的是,在這通往光亮與光輝的路上,有人卻輕易地拋掉了良知,讓昏暗遮蔽了自己。
馬加爵,這個曾經的乖孩子、昔日的優等生,但誰也無法想到,他竟然會親手殺逝世自己的同學的四位同窗。四個不瞑的靈魂走了,留給我們的卻是深深地思索。馬加爵,作為一個大學生,本應當保衛自己的這片良知凈土,積極樂觀,克服心理作遂。但惋惜的是他泯滅了這一切,讓自己同罪行的兇犯站在同一平臺上,終極讓邪惡毀掉了自己。他是可悲的,由于他沒能讓大學生的良知在自己的心中根深蒂固,因而造成了今天這無法挽回的悲劇。
還有一個不知該為他的不幸而哭,還是該為他的幼稚而笑的咸陽大一男生,由于在情人節送花給敬慕的女生遭到謝絕,他竟以選擇跳樓而停止了自己和性命。他死了,人們給他的只是同情,同情他的年少、同情他的無知。作為大學生,沒有大學生處置問題的沉著,更沒有大學生應有的廣闊胸懷,這真的是作為大學生的悲痛。
更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法律專業的大學生,為了替父還債,竟然綁架了鄰居小孩,勒索20萬元現金。被逮捕后,卻以沒想過傷害人質為由,請求廣大處置。真令人痛心,這種痛是為她如此單薄的法律意識的痛;為她就這樣輕易葬送自己美妙前途的痛;更為她作為大學生,卻擯棄了大學生良知的痛。
等等的事件,在我們四周產生,帶給我們的是震驚、是思索。我們心中自問:是什么使我們當中的他們產生了質的變更?是自卑、是脆弱、是無知,我這就是答復。
面對生涯的挫折與打擊,他們沒能憑毅力與智慧克服,因愚蠢而失敗;面對生活的陷井他們沒能懸崖勒馬,因盲目而墜進其中,故事。一切罪行地產生都是錯的,看似生涯的錯,聽似別人的錯,但我以為更應當批評的是作為大學生,卻擯棄大學生知己的他們。我們是大學生, 我們真摯、樂觀、自負、文明,我們對生涯充斥熱忱,心靈,對人生滿懷信念。這就是我們的實質,這就是我們的知己。馬加爵,他們擯棄了這些,這是他們的悲痛,但我們不要。我們理解生的意義,我們銘刻人生的哲理——把有限的性命投進到無窮的為人類謀幸福之中,在性命逝往時,讓精力之光照射萬代,讓人類之火熊熊燃燒。
下午好!
適值清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我們的校園到處生機勃勃,桃紅柳綠,今天在這里隆重集會,用演講的方式,悼念先烈,祭奠英靈,目的是為了提醒我們每一個人,勿忘歷史,以史為鑒。
同學們,清明節,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祭掃先輩,緬懷過去,不是要我們沉浸在無限的痛苦之中,而是為了更好地激發我們奮勇前進的斗志;祭掃先輩,緬懷過去,不是要我們對歷史耿耿于懷,而是要我們化悲痛為力量,更好地開創未來;祭掃先輩,緬懷過去,不是要我們無限地悔恨,而應把歷史作為鏡子,既照著過去,但更多的應是折射未來,讓今天的我們以史為鑒,以史立志!
關鍵詞:反應性能 影響因素 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T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c)-0114-02
棉漿粕是以棉短絨作生產原料,經過備料開棉堿預浸漬蒸煮洗料打漿除砂預酸氯堿化漂白酸處理水洗除砂調漿抄造打包入庫等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處理而制得的可溶解漿,用作生產粘膠纖維的原料。粘膠纖維的生產過程實際上是以纖維素開始,經過一系列的化學變化,最后又以纖維素的重新生成而結束的纖維素再生過程。所以棉漿粕內在質量應符合α-纖維素含量高、聚合度均一、含雜量低、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和反應性能等要求。
反應性能是棉漿粕重要質量指標之一,它表示棉漿粕在消耗合理數量的氫氧化鈉和二硫化碳之后,是否能制得溶解性能良好的纖維素黃酸酯和易于過濾的粘膠。
1 反應性能的影響因素
在生產實踐中,由不同原料制備的符合質量標準的棉漿粕,甚至由同一種原料制備的棉漿粕,在生產過程中因工藝波動都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顯然這是棉漿粕內在質量存在差異的結果。棉漿粕內在質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棉漿粕質量如:α-纖維素、灰分、鐵質含量的影響
棉漿粕的基本組成物質是α-纖維素,還有半纖維素、灰分、鐵質等雜質。棉漿粕的生產,就是最大限度地對棉短絨中的α-纖維素的提純,要求α-纖維素含量越高越好,而半纖維素及灰分、鐵質越低越好,這樣生產出來的粘膠質量好、得率高、易于過濾。
漿粕中半纖維素含量過高,在浸漬時半纖維素溶于堿液,會使堿液粘度提高,影響堿液向漿粕內部滲透的速度,造成堿纖維素質量不均勻;在老化時,半纖維素會延緩老化,造成老化不均勻;在磺化時,半纖維素與二硫化碳反應速度比α-纖維素快,不僅多耗用二硫化碳,而且磺化不均勻,降低酯化度,影響纖維素黃酸酯的溶解性能,造成粘膠過濾困難。
棉漿粕的灰分、鐵質等非纖維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以及鈣、鎂、鐵等,它們有些來自棉短絨本身,也有在制漿過程中從生產用水、設備管道、環境空氣中帶入的。灰分中的鈣鹽對過濾性能不利,硅酸鹽就更為嚴重。
1.2 棉漿粕中纖維初生壁的破壞程度
成熟的棉纖維橫截面結構分為角質層、初生壁、次生壁及胞腔幾個部分,只有次生壁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角質層由蠟質和果膠等組成,緊包于初生壁上。初生壁厚約0.1-0.2μm,占纖維總重量的2%-5%,由蛋白質、蠟質及果膠組成,纖維素含量非常低,對化學藥劑反應能力小。棉纖維初生壁在制漿中均勻破壞,則次生壁的纖維素能迅速與化學藥劑作用,漿粕的反應性能就好;初生壁未破壞或破壞不夠,則次生壁中纖維素很難與化學藥劑作用,影響二硫化碳滲入到次生壁中去,而使生成的纖維素磺酸酯由于酯化度不勻而難以溶解,生成膠塊,使過濾困難。蒸煮過程中對纖維初生壁的破壞程度取決于:
1.2.1.蒸球進汽布汽方式的影響
雙篦子加溫改用儀表自動控制可實現液相對流加溫,當篦子進入液相空間時自動開啟電磁閥進蒸汽加溫,當篦子進入汽相空間時,停止進蒸汽,這樣,周而復始的實現了液相對流加溫,提高球內溫度分布均勻性,雙篦子還可以實現球內預浸漬,向外排多余的堿液,實現小液比快速蒸煮,提高棉短絨蒸煮均勻性,提高棉漿粕反應性能。
1.2.2.蒸球內加焊刮板
蒸煮時為了使物料在蒸球內受汽均勻,可以考慮在蒸球內加焊刮板,刮板焊在與蒸球的軸線同一個平面內,當蒸球運轉時刮板把下部的低溫物料自下而上的帶到上部,上部的物料帶到下部,加強球內物料的翻動,有利于提高低溫區溫度的上升和蒸煮均勻性。
1.2.3.蒸煮液比
蒸煮液比是一個重要的參數,棉短絨在蒸煮過程所消耗的堿量不到棉短絨吸堿量的1/3,使用過多的堿是一種浪費。在堿液滲透均勻的條件下,蒸煮液比小些為好。蒸煮液比大時,蒸球中低溫區大,另外蒸煮液比過高時,在蒸球運轉時,球內的物料與球內壁做相對的滑動,球內物料面呈水平狀,此時球內的物料是相對靜止不動,蒸球的運轉起不到攪拌作用,從而也會造成蒸煮過程的不均勻。目前國內棉漿廠對蒸煮的液比在1:3.1-3.4,蒸煮在保證堿液滲透均勻的條件下,使用液比小些為宜,小液比即能提高蒸煮均勻性,又能節堿。
1.2.4蒸煮用堿量的影響
用堿量實指氫氧化鈉對絕干棉絨的百分比,通常用百分數表示。用堿量的多少,應根據棉絨品種質量、漿粕質量要求等因素來決定。對成熟度低含雜質和灰份高的棉絨用堿量可較高;蒸煮溫度低時,為縮短蒸煮時間也可適當提高堿量。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蒸煮用堿量可加強對棉絨初生壁的破壞,從而縮短蒸煮周期。以提高溫度和用堿量兩者對比,增加用堿量更利于提高漿粕的內在質量,還可以加速非纖維素雜質的溶出速度和溶出量,提高半漿的可漂性。如用堿量過低,會使蒸煮作用不完全,非纖維素雜質的溶出量減少,使蒸煮后半漿的手感僵硬、色澤暗,影響可漂性。在用堿量與保溫壓力及時間上,要制得相同質量要求的半漿,三者的調整關系為,如上調1%用堿量可把保溫時間縮短10分鐘,也可在保溫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下調保溫壓力0.01MPa,下調用堿量1%反之。
1.2.5蒸煮溫度的影響
蒸煮溫度是指蒸煮時的最高溫度,它是決定蒸煮質量的重要因素。在蒸煮過程中,化學反應的速率隨溫度提高而加快。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壓力的變化及蒸汽熱焓值的不同,常常出現在同一壓力下溫度過高或過低,造成對蒸煮質量影響。如溫度過高,保溫壓力適當下調0.001-0.02MPa;如溫度過低,保溫壓力可上調0.005-0.02MPa。
1.2.6蒸煮時間的影響
升溫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棉絨被滲透的難易。為了有效地升溫,一般多采用鋸齒形的方法進行升溫,在升溫之前進行空運轉環節也同樣不可忽略,此環節可以使球內短絨與堿液再次混合,提高蒸煮的均勻性。短絲漿粕一般保溫時間不低于140分鐘。因為這一階段是纖維素降聚和破壞纖維初生壁的重要作用時間,時間過短會出現蒸煮不勻的現象而影響漿粕質量。
1.2.7投料量的影響
投料量的多少是按設備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要求而確定的,根據實踐,裝球密度一般控制在140-145公斤/立方米。
1.3 棉短絨質量均一,配絨比例長期穩定
原料要盡可能選用同一地區的棉短絨,也可以對產地不同的棉短絨原料進行有長期固定比例的計劃儲備。由于棉花生長受地區以及日光照射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棉短絨質量存在很大的差異。棉絨甲纖含量的高低、成熟度的高低,受地區和日光照射有直接關系。生長期較長的棉纖維,其纖維素含量增加,而蛋白質、脂肪、蠟質、水溶性物質及灰份等非纖維素雜質的含量則逐漸降低。
2 棉漿粕生產中改善反應性能的措施
由以上原因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棉漿粕反應性能的優劣,既與原材料棉短絨有關,又與棉漿粕的聚合度、α-纖維素含量、含雜量有關,它受控于漿粕的整個工藝生產過程。要改善棉漿粕的反應性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降低非纖維素成分,提高α-纖維素含量
2.1.1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使用成熟度高的原料。在成熟度高的棉短絨中,除棉籽皮屑等雜質影響外,它的纖維素含量為90%-91%,木素、果膠、灰分等其它物質含量非常低,使用這樣的棉短絨制得的棉漿粕,質地松軟,得率高、灰分及鐵質含量低、吸堿值好、反應性能好。反之,成熟度低的等外絨,其組成極不均勻,含有較多的未成熟纖維,灰分、鐵質含量高,制得的漿粕反應性能也差。
2.1.2層層把關,降低非纖維素雜質含量
從棉短絨購進開始,實行三級把關;生產過程中對化工原料的加入、生產用水層層監控;在制漿過程中,加強各工序的水洗,特別是經球下洗料后的半漿灰分應控制在0.8%以下,經漂前和漂后的除砂工序時,在良好的精選設備下,使纖維充分松散疏解,分離灰分等非纖維素成分并及時排出;漂白酸處理水洗后漿分控制在0.15%以下,鐵質控制在30PPM以下。
2.1.3防止纖維素的氧化過劇,減少半纖維素的生成
棉漿粕中的半纖維素,一部分來自原料本身,一部分來自生產的各個工序。原料中的半纖維素在蒸煮過程中,經高溫高壓高堿的化學反應,一部分半纖維素溶出,而在纖維發生降解時,一部分纖維素又降解成半纖維素,在氯化、漂白及酸處理過程中,纖維素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氧化降解而生成半纖維素。故在生產的這幾道工序,尤其要注意以下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纖維素的氧化和水解,降低半纖維素的生成。
(1)在蒸煮升溫過程中,采用三次升溫二次小放汽的升溫方式,排出球內空氣,防止在高溫條件下及氫氧化鈉的催化作用下,球內空氣中的氧氣對纖維素的氧化。
(2)在預酸進入氯堿化工序時,控制好漿料的PH值,確保氯化在PH值小于2的條件下進行。此條件下,氯氣在漿料中的主要以氣體方式存在。氯氣能滲入到纖維內部,同時氯化過程中產生大量鹽酸和漿料中加入的酸都有利于氯化的穩定,并抑制氧化反應的作用,使纖維基本上不發生降解,減少半纖維素的產生。
(3)在漂白過程中,保證氫氧化鈉含量在60―80g/m3,在此堿濃下,次氯酸鈉溶液比較穩定,確保漿料在漂白過程中不至于被氧化過劇,導致聚合度、甲纖下降,而半纖維素含量上升。
(4)酸處理后進行水洗時,一定要把殘酸洗干凈,一般水洗殘酸含量控制在0.04g/l以內,否則,漿料含殘酸過高,在抄造過程中進行烘干時,高溫的作用會使纖維素會發生急劇的氧化,導致半纖維素含量上升。
2.2 最大限度地破壞纖維的初生壁
要破壞纖維的初生壁,纖維的內層部分才能均勻起化學反應。在蒸煮前,用熱堿液對棉短絨進行預浸漬,使開棉松散除雜后的棉短絨經過浸漬,再通過螺旋壓榨擠出,使堿液滲透更均勻;在蒸球內采用“重蒸”的工藝,用較高的汽壓、用堿量和液比,調整聚合度的同時,纖維的初生壁得到最大限度的破壞,使纖維充分暴露,從而提高漿粕的反應性能。
在打漿過程中,采用重刀快打的打漿方式,纖維經過疏解和切斷,纖維比表面積增加,使纖維初生壁進一步破壞,同時適當延長打漿時間,降低濕重,均有利于反應性能的提高。
實踐證明,過濾性能不好的粘膠纖維漿粕,是由于其中含有反應不夠或完全沒有反應的纖維,即使在理想的蒸煮條件下,初生壁受破壞的纖維才占50%,而且破壞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的。為了進一步獲得均勻性、反應性能好的漿粕,還必須同時依靠氯化。氯化為纖維初生壁較深入和較均勻的破壞創造了條件,且纖維形態沒有變,氯化后的漿粕在常溫情況下進行加堿處理后經過漂白、酸處理,漿粕的反應性能顯著提高。
2.3 要特別注意漿料聚合度的均勻性
在棉漿粕生產中,聚合度的控制和調整,主要集中在蒸煮和漂白兩個工序,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蒸煮聚合度終點,既能保證纖維的初生壁在“重蒸”時得到最大限度的破壞,又在“輕漂”時保證足夠長的時間,以利于堿化漂白過程中達到理想的白度和聚合度終點,滿足粘膠生產的要求,這是確保棉漿粕聚合度均勻的一個重點。
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我們發現棉短絨蒸煮終點控制時,聚合度工藝制定在550-600DP,棉漿粕各項指標都較好控制,在合理的用堿比和液比情況下,蒸煮粘度控制穩定,合格率較高,漿料經過氯化和漂白后,脫氯聚合度控制在500±30,而且在制定此工藝時,蒸煮后的漿料粘度控制及漂白后的漿料粘度控制相差不大,經過“重蒸”后的漿料和“輕漂”后的輕微的聚合度降解后,漿料聚合度的整體性較好,分散性小,聚合度比較均勻。但過高或過低的聚合度,雖經由漂白工序再次調整,但將直接會影響成品質量(如白度、反應性能)而且制約著產能。
3 結語
綜上所述,棉漿粕的反應性能,受制于漿粕生產的整個過程,要改善棉漿粕的反應性能,既要從工藝制定及每個環節的操作層層把關,又要在實際的生產實踐中,對所用原料棉短絨以產地、生產周期、剝絨道次的差異,進行合理分剁堆放并作好數量、質量的統計工作,在配絨時合理搭配并針對具體的原料時,還要對生產工藝加以適時的改進和調整,發現原料對生產的影響應及時調整工藝和操作,控制好反應性能,為下工序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料。
參考文獻
[1] 馬寶會.提高棉漿粕反應性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1):21.
[2] 國,朱永德.CP2000棉漿的生產探討[J].中華紙業,2007(S1):15.
[3] 陳均顯.2001年國內棉漿粕及粘膠纖維運行情況分析[D].杭州:中國杭州化纖論壇,2002.
摘 要:通過探討國內外面向區域產業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分析江西區域產業特征,立足江西,從農副產品深加工、依托工業區建設科技產業園、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分層次分階段的動態校企合作培養五個方面,構建面向區域產業的江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關鍵詞:區域產業;江西;校企合作
1 引言
高等教育適應區域發展需求,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的教育需要,更是一種全球性的教育訴求。例如,在德國,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合作的高校,通過“一攬子”合作項目的開發來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構建了創業生態系統,推動了波士頓地區的產業轉型。作為高等教育隊伍中的高職院校,它是與區域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高等學校。
2 江西區域產業特征分析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認為,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階段,產業結構變化的核心是農業和工業之間“二元轉化”。當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第二產業的比重高于第三產業,這時就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當第一產業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第三產業比重逐步高于第二產業比重,工業化進入后期階段。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6年至2010年,我省江西三次產業結構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逐漸增加,從2006年開始,我省第二產業比重就超過了50%,第三產業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仍然較高,達到了30%以上。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理論,我省目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縱觀我省產業結構,主要表現為:第一,農業產業水平不高。農產品加工業尚處在初級階段,保鮮、包裝、貯運、銷售體系發展滯后,初級產品與加工品比例不協調。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農業產業化規模難以做大。第二,工業經濟的總量小,結構不優。雖然我省工業占GDP比重較大,但相對中部其他省份來說,總量小,產業布局沒有形成集群,新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緩慢,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業鏈短;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主要是資源型、粗加工型比重過大,新型產業或深加工產業比重過小,產業鏈短、關聯度低、競爭能力弱。第三,傳統服務業居主體,金融保險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較慢。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占9.4%);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等基礎業以及信息咨詢、科研開發、旅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新興服務業比重仍然不高,2009年,金融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僅為2.2%。這些都是我省處于工業發展中期階段的表現。
3 面向區域產業的江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
3.1 江西省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
第一,有部分實力雄厚且想繼續做大做強的企業愿意與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包括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校的相應專業教師提供掛職鍛煉機會,共同開展項目研究,讓企業員工進校參加培訓等等。第二,校企合作大部分還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合作效果較差。從目前來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還停留在“2+1”模式,少量采用“工學交替”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能最后留在企業的學生僅占30%,畢業生就業問題仍然嚴峻。第三,企業在合作人才培養中更注重實際的效益和短期的效果。通過調查發現,參加校企合作的企業更關心的依然是通過校企共同合作來實現更快捷地培養人才,包括員工的再培訓,而涉及到校企聯合開展科學研究、聯合辦校等長遠的發展戰略時,企業普遍表現缺乏興趣。第四,在開展校企合作活動時,還存在諸多影響校企合作的不利因素。如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缺乏完善的合作機制,從而使得企業利益常常得不到保證,大大削弱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同時大量的企業存在實習實訓條件差、設備陳舊的現象,以及還存在企業需求與學校教學計劃難以合拍,缺乏良好的校企雙方溝通平臺等問題。
3.2 面向區域產業的江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前述已經對江西產業結構進行了初略的分析:江西礦產資源豐富,重工業增長比較快,在GDP中所占比重超過了50%。而在“十二五規劃”中,江西省將重點開發新能源,建設綠色生態經濟區,整個產業面臨升級。結合省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江西的經濟建設,促進我省高職教育的發展,筆者認為我省的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時,應立足江西產業特征,從農副產品深加工、建設科技產業園、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等五個方面開展校企合作,服務地區經濟。
第一,立足農業,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盡管從江西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江西省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3.8%,但江西是一個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創造的價值在我省地區生產總值中仍不容忽視,尤其這幾年,圍繞江西農副產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產業已經得到廣泛發展,例如江西的綠色瓜果、水產、禽類等農副產品的加工在全國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形成了一批像江西煌上煌、江西綠滋滋等著名的食品加工企業,同時,我省高校中也有不少院校開設有食品工程類專業,如南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等。通過地方政府的幫助,企業的資金支持,學校的科研隊伍大力參與,開展食品加工類項目的開發與文化的挖掘,打造政府支持、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農戶參與的食品加工產業鏈,即建立由農民種植果樹、養殖家禽,企業負責加工、包裝推廣,教師參與種植、養殖技術和食品加工技術的研發、包裝推廣技巧的培訓,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和積極引導等等。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企業的發展,也給學生創造了學習實踐的平臺,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
第二,依托工業區建設科技產業園。“十一五”期間,全省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經濟載體和新的增長極。全省工業園區工業增加值總量由2006年76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310億元,實現了由百億級至千億級的跨越。增長速度分別達到36.1%、32.7%、22.3%和21.6%和21.6%,連續五年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長。通過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一批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基地建成,截至目前,全省授牌成立服裝、食品、陶瓷、醫藥、銅材等產業基地36個,如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集聚了奧克斯、TCL彩電、鴻源數顯等一批現代家電企業;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引進鎢和稀土深加工重大項目,初步形成了省級鎢和稀土產業基地;新余經濟技術開發區以賽維LDK為龍頭,已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光伏產業體系;宜春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鋰電新能源產業園等等。這些各具特色產業基地成為各地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工業發展的平臺,成為推動全省工業快速增長活躍力量。
盡管我省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絕大部分園區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粗加工、低附加價值生產現象嚴重等。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缺乏。因此,要實現江西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人才的引進至關重要,而人才的本地化配置是解決大量人才匱乏的有效途徑。要實現科技的發展,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的本地化,就要求我省的職業教育要實現與工業區的人才對接,依托全省各地的工業區,根據各高職院校的專長,尋找相應的企業合作,建設產業園,承接國家攻關項目,開展高新技術研究,使產業園逐步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和培育基地、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制度創新的試驗基地以及項目評估篩選中心和融資中心,為區域產業升級帶來了巨大的輻射效應。
第三,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高校的專業建設需要把培養目標定位與本省產業結構與轉型調整和企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以及人才需要的變化,緊密結合專業,及時掌握人才市場和相關行業企業對高職人才需求的動態研究,依據工作崗位定位專業目標,依據工作任務確定課程設計。形成立足地域與行業、學校與企業的需要結合,打造一批特色專業。
目前我省各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除了一些行業特色專業如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信息技術、冶金技術、礦山地質等之外,大多數都集中在商務英語、文秘、會計、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所謂“熱門專業”上。從我省產業結構特征來看,與之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卻開設的太少。例如,綠色食品加工、農村及社區醫療服務、生態旅游、新能源開發、金屬及非金屬材料開發、文化及創意產業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都是我省經濟發展所急需的,我省現有的高職院校又很少甚至沒有開設相關的專業。所以我省的高職教育必須更新觀念、深化改革,以就業和服務地區經濟為導向,加強專業建設,并能及時大膽的調整學校專業比例,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確保我省高職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四,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對接。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都會安排學生到企業參加為期半年到一年的頂崗實習,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應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在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展一系列的企業文化教育以及職業道德教育,以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和樹立服務的理念等。例如開展職業技能大賽;邀請企業的管理人員來校講學;讓企業的管理精英、技術精英、營銷精英都來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同時還可以讓學校在進行專業教學時融入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企業最新技術、工藝等內容;最后,在校內實訓活動中嚴格采用企業管理的模式,通過校內實訓強化企業文化教育。
第五,建立分階段、分層次的動態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時模式多種多樣,但概況起來主要有三種:第一是“訂單式”。即學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第二是“2+1”模式。即學生前2年在校內學習,最后1年則是到企業頂崗實習;第三是“工學交替”模式,即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與學校理論學習相互交替。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是靜態的,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特點及市場環境的變化。
從文獻4的調查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最佳時間是二年級,其次是一年級,最后是三年級;東部加工業正在向中部轉移,江西的加工產業將會更加繁榮,隨著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企業將需要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基于這些原因,傳統的淺層次的“訂單式”、“2+1”模式和“工學交替”模式已顯得滯后。為了應對市場的瞬息萬變,我省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時,應把握學生接受專業知識教育、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的進程,從大學一年級開始直至畢業,從校園到企業辦公樓、工廠車間,建立分階段、分層次的動態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4 結語
筆者立足江西本土經濟,從農副產品深加工、依托工業區建設科技產業園、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分層次分階段的動態校企合作模式等五個方面,探討構建面向區域產業的江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校企合作是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業,尤其是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地政府應該對參加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加強政策的指導和資金的支持,建設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等。
參考文獻
[1]金雁,丁繼安.構建面向區域產業的高職院校科研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