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豆的觀察日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豆子發芽。回到家一看,豆子身上正中間的部分,裂出了一個小小的口子,像嬰兒的嘴巴。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接下來請欣賞:泡豆子觀察日記。
泡豆子觀察日記18月19日 星期四 天氣 陰
今天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我的黃豆。那可愛的小黃豆,就像蟬脫去了外衣,露出了嫩嫩的身體;發出的嫩芽,就像那剛出生的小娃娃,伸展著他那細細的、軟軟的小腿。嫩芽兒有的是直的,像一個感嘆號;有的是略微彎一點的,像一個小逗號;還有的是彎彎的,像一個小問號。我目不轉睛地盯著看,好像欣賞一件藝術品一樣,怎么也看不夠。
這一刻,我似乎品嘗到了勞動的快樂,感受到了成功的幸福。
今天晚上,我親手把豆子泡在了杯子里。
我先從杯子里接了一半的熱水,抓來一把豆子,一松手,豆子都掉到了杯子里,豆子漸漸地沉入杯底。我邊看邊想,一小時后,會有什么變化呢?
過了一小時,我拿出一個泡過的豆子和一個沒泡過的豆子,啊,泡過的豆子就像七十歲的老爺爺的臉,皺皺巴巴的,而沒泡過的想十歲的小男孩的臉,光滑無比。泡過的豆子輕輕一捏,豆子粉身碎骨,變成了好幾瓣。在杯子了的那些,個個膨脹,就像吃撐了肚子似的。沒泡過的在它的面前,可就渺小多了,泡過的似乎有它一倍那么大,看來,我接的滾燙滾燙的水,是接對了。
泡豆子觀察日記38月17日 星期二 天氣 晴
第二天中午,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廚房,黃豆變得更肥,長的跟那豆芽似的。從深黃變成了淺黃。也不再皺巴巴的,變得有光澤,還有些滑。讓我大吃一驚、激動萬分的是,有一兩個發了芽。還有的被溫水泡開了肚子,有的壓在杯底綻開了笑臉
大約又泡了一個小時,我準備上學的時候,黃豆就像橢圓形的珍珠,體積變得更大了。有些還脫去了自己的衣服,在水里擠來擠去。
放學回家,豆子與上午的豆子沒什么兩樣,但顏色更淡了,體積又擴大了一圈,看起來更加成熟了。
我真想吃到美味的豆子,沒辦法,只能默默的等待
泡豆子觀察日記48月18日 星期三 天氣 晴
這天,我又跑到廚房,發現它們長得都有一厘米了,也變得非常肥胖,已經不像以前和小石頭一樣硬了。
我伸手拿出一個豆子,看見豆子下端有些凹凸不平,我想,大概是還沒長出來吧。現在豆子變得有些硬,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掰開,里面的顏色接近白色,硬邦邦的。我又小心翼翼地把一半的豆子切開,聞到了一股奇怪的氣味,我叫媽媽過來看,媽媽瞅了瞅豆子,激動地說:“再泡一晚上就能吃了”。我聽了一蹦三尺高,心里非常高興。
泡豆子觀察日記58月19日 星期四 天氣 晴
又過了一夜,我懷著喜悅的心情來到桌子旁邊,我看見豆子拖著淡綠色卷曲的尾巴,尾巴有幾個毫米長呢。昨天我換了一次水就長這么長,真是不可思議!問了半天,原來,是爸爸給豆子鋪上了紙巾,豆子才在一夜之間飛快生長。
一個小時又過去了,豆子似乎都從中間裂開了一條縫,媽媽說:“兒子,現在的豆子能吃了。”我聽了心情比考了一百分還高興。
我生的豆芽成功了,我開心極了!
泡豆子觀察日記6星期四 晴
今天中午,老師讓我們泡黃豆,做觀察日記,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先抓了一把黃豆,之后用溫水沒過黃豆,放在窗臺上曬了幾個小時。下午,我回到家里一看,呀,黃豆膨脹起來了,而且有的皮脫落了,摸起來軟軟的。
泡豆子觀察日記7星期五 晴
教學模式與范例
范例1:《發豆芽》
一、課前準備(課前一周左右)
在盆子底部鋪上一層細沙,然后將未炒過的黃豆和炒過的黃豆各均勻撒半邊。將盆子放在教室后面,遮光,指定同學負責每天澆水,并要求全班同學做到以下幾點。
1、每生每天起碼觀察一次,并作好觀察記錄。
2、查閱相關資料,搞清楚發豆芽的原因和炒過的黃豆不發豆芽的原因。
3、學習園地的觀察日記由指定學生寫,其他學生可以自由補充,全班同學均要看觀察日記,并和自己的觀察日記相比較。
二、課堂指導
第一教時
1、要求學生(可指定平時作文較差者)說出本次作文的順序,若有遺漏,其它學生作補充。
2、討論確定事物的特征。
3、討論確定應詳寫哪些部分和應介紹哪些有關知識。
4、學生自由作文。
第二教時
1、分組推優
要求每個學生為作文寫評語和總結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
2、點評佳作
教師評點要結合學生具體作文情況并突出本次作文訓練目的與要求。
三、課外延伸
精選作文佳作打印,每生一份,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作文和作文佳作一起比較閱讀,寫出讀后感。所有作文資料妥善保存,以便每期裝訂成冊。
范例II:《手工賀卡更傳情》
一、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精心制作一張賀卡,鼓勵學生有獨特創意。
二、課堂指導
第一教時
1、教師先對各式各樣,做工精細的賀卡發出由衷贊嘆。然后說,這么漂亮的賀卡,制作時一定費了不少心血,回憶一下,把從材料到工具的準備、創意設計、制作的各個過程一一道來,讓對你的賀卡感興趣的人也來做一張,同學們,你說好不好?
2、引導學生簡單擬出提綱,然后作文:
制作初衷――準備材料――制作過程――點題
第二教時
與《發豆芽》的第二教時教學內容相仿。
三、課外延伸
1、每組評出本次最具創意和最精美的賀卡作品各一件。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陰
今天,小綠豆的變化更大了,它們的變化讓人難以想象。
小綠豆因為多吸了水,長得又白又胖,比黃豆還大了,真是太胖了!有許多的綠豆皮都完全剝落了,可綠皮還是小小的,毫無變化。綠豆的中間都裂開了一條小縫,可能是因為太大了,沒有地方放才裂開的緣故吧!小綠豆的芽長長的,最長的有一厘米左右,短的也有三、四毫米。有條長芽的位置特別奇怪,居然從許多綠豆上“拔地而起”,好像在和我們玩游戲“捉迷藏”呢!這些芽兒真是有趣!有的芽把豆子的一半給貼了起來,讓人覺得要把整個豆子給貼住。
水已經很少很少,幾乎都要被豆子給吸光了。顏色還是綠的,可味道很難聞,我聞了一次就跑開了。
觀察日記(五)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早上,塑料杯里的小綠豆又有了一個變化。
小綠豆的皮全部剝落了,整杯綠豆都白白的,而且裂開了,就像在張開它那大大的嘴巴似的。綠豆的顏色似白但卻是淺黃色,芽很白,中間是暗紅色的,最上面那一點點是灰黑色。摸上去脆脆的,就像一豆芽的根一樣。那些剛長出來的芽非常短,估計只有八、九百微米那么長,連一毫米也不到。我想:這些芽長大了應該有黃豆芽的一半吧!眾多芽兒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像蜘蛛網那么大的“豆網”。這偶然的發現讓我驚呆了,我的心就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
塑料杯里的水即將被綠豆給吸光。水的豆腥味更濃了,沒有一個膽大的人敢聞很久。我想:等到十月里的這七天長假過完后,杯子里的水一定會被吸光!
觀察日記(六)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晴
一、觀察——記錄性的作業
就小學生來說,培養觀察力,對于提高學習效率,發展智力,均有直接的作用。低年級學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從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觀察習慣入手,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指引學生觀察的方向,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如學完《有趣的發現》一文后,布置了泡黃豆的課外作業:①觀察黃豆的不同變化;②以日記的形式把黃豆每天的變化情況記錄下來;③在課堂上利用10分鐘的時間,與好朋友交流自己觀察的結果。在這一個星期中,學生每天與朋友分享自己觀察的心得,他們不僅清楚地了解了豆芽的來歷,而且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了觀察事物的能力。以《我愛星空》為題,我讓學生觀察星空,畫星斗,再加工成圖案編成故事;學完《美麗的丹頂鶴》后,以《可愛的XX》為題,讓學生觀察小動物進行仿說練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在懂得關心周圍的日常生活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和表達能力。
二、調查——實踐性的作業
在學生觀察、記錄“黃豆的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布置有關“豆”的作業,以提高對“豆”的認識。①調查生活中有關的豆制品;②了解大豆的生長過程,用幾句簡單的話描述出來;③解決問題:人們為什么喜愛吃“豆”或“豆制品”?④收集有關“豆”的故事、成語、謎語、詩歌、文章等。這種富有情趣、挑戰的作業,學生感到新穎、好奇,非常積極地去做這些作業,忙得不亦樂乎,連家長都參與了其中。
三、閱讀——拓展性的作業
課本知識雖然豐富,但所含的知識畢竟有限,語文課堂訓練再怎么到位,學生的習得也十分有限。因此,課內知識必須拓展和延伸,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如學了《一株紫丁香》后,引導學生讀《米蘭花》和《我畫畫》;學了《要好好學字》后,可讓學生讀《小八路見到了》;學了《狼和小羊》,向學生推薦《伊索寓言》;學了《青松》后,引導學生背誦《梅花》《秋菊》……畢竟是二年級學生,剛開始時需要帶有強制性,可時間一長,學生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還主動帶書來讀,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四、操作——體驗性的作業
現在的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裝口”的日子,如果他以后在社會上無法生存,那是誰的責任呢?讓學生動手,在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光榮的同時,提高語文的能力。結合課文內容的要求,把炒菜、洗碗、掃地、洗衣服、撿菜等作為作業布置。這些作業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是非常新鮮的,據家長反映,學生在家里非常用心去做,說是劉老師布置的,要在課堂上講給全班同學聽的。他們課外動手做的作業也是課堂的延伸,如果不提前做準備,又如何講得出勞動的過程?如何體會到勞動的苦與甜?我相信做得多了,實踐能力就會提高。
五、實踐——評價性的作業
實踐性作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提高綜合能力為重點。教師設計作業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運用新知識、新信息,去說明、理解、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在完成作業中增長知識,增加才干。認識了一些標志后,引導學生走出學校,收集更多的標志,先把標志畫下來,再弄清它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張貼出來,互相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到市場上去調查商品的價格,橫向比較同一種商品在各商場的價格是否一樣,制定如何正確花錢、節約用錢的計劃,再縱向比較同一種商品近兩年的價格是否一樣,分析商品價格會這樣變化的原因。
六、統計——分析性的作業
有些學生,各學科不均衡,對喜愛的就學得好一些,不感興趣的就不愿學。我們應該讓他們明白,各學科所學的知識是相通相聯的,都是為了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每一門都很重要。一本語文書快學完了,我大致地分了一下類別,設計了一張簡單的統計表,讓學生填寫。表格如下:
填寫完后,讓學生根據表格分析,并提出以下問題:①讀詩歌就要體會詩歌所表現的_;②讀寓言就要知道寓言故事的_;③學寫人的文章就要明白人物的_;④學寫景的文章就要知道景物的_;⑤學寫事的文章就要知道事情的_。在此基礎上,我還讓學生分小組,尋找各學科中相互聯系的知識,尋找能為生活解決問題的知識。
《當下的力量》是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它教導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我們受的苦減到最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活得更好,過得更開心。我想這也是“活在當下”成為一種被許多人認可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吧。
這種思想遷移到中年級的作文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寫在當下,寫在課堂,學生是否可以寫得更好,寫得更開心呢?是否可以改變“談文色變”的尷尬局面呢?這與我們有了靈感,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的話,很快靈感將化為烏有,或者遜色許多,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為此,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多管齊下,創設寫的情境。
1、觀察日記,將習作進行到底。
常言到: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無處不文章。這也是我們經常要求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用心體驗生活,記錄生命痕跡的指導思想。并且我們堅信常寫常練,作文水平一定會提高。但易位思考一下,如果讓你來寫日記,你將如何進行呢?觀察日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需要刻意思考太多,又能寫得真實有趣的平臺。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在學完了《爬山虎的腳》一文后,我布置學生在家里浸泡黃豆、綠豆或者花生,每天看看它們有什么變化,并及時地記錄下來。學生們都興味盎然地做起實驗來,或長或短、或詳細或簡單地記錄下自己每天的發現。既堅持寫日記,又不覺得很煩。因為每天我都會讓學生互相打聽打聽、介紹介紹自己的觀察發現(新聞)。同時,在學校里我也和孩子們一起浸泡了一些花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孩子們交流發現,不露痕跡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學生樂此不疲。為本單元的寫觀察日記積累了素材,解決了無米可炊的難題。
2、巧抓契機,以筆代言為心聲。
現代教學中,我們不僅注重教學過程的預設,更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課堂教學的巧妙生成,有賴于教師的教學機智。在作文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機智還體現在巧抓契機上。
作文課開始了,一個同學氣喘吁吁、匆匆忙忙地走到教室門口,小聲地喊一聲“報告”,你和藹地讓他進來,然后繼續上課,完成你的教學任務。或者以此為契機,改弦易轍,寫一寫“上課鈴響了”的小插曲,雖完不成預設的教學內容,但可能會更引起學生的興趣,讓“這邊風景獨好”。依此設想,學生在課間的游戲、打鬧、別扭等小插曲都有可能被你請入課堂,登堂入室。如此,真是生活之中無處不文章了。
我就有類似的經歷。
作文課上,我正引導孩子積累關于十二生肖的成語,教室里井然有序。突然,一顆石子打破了平靜——一只大黃蜂飛進來了,“嗡嗡嗡”地飛舞著,好似一架小型的“轟炸機”,到處尋找目標。孩子們坐不住了,站的、躲的、叫的、笑的,攪成了一鍋粥。習作氛圍蕩然無存,怎么辦?是強制讓孩子別理大黃蜂,讓個別同學進行悄悄的革命,不小心將任由大黃蜂“宰割”,還是另起爐灶,用觀察、描寫來歡迎這位不速之客?我選擇了后者。
于是,我讓孩子們停下筆,專心觀察“班外來客”。同時引導孩子們認識大黃蜂是想和大家交朋友,只要你不攻擊它,哪怕是停在你身上,也是把你當成飛機場,或者想和你說說悄悄話。孩子們的情緒緩和了下來,真的用心觀察這個小客人了。我不失時機地讓孩子們拿起筆,運用作文材料的四根弦(眼看、耳聽、手做、心想),寫寫教室里發生的這件事。其中,我先給孩子們一個開頭,開門見山地直接點出要寫的內容——“一只大黃蜂飛進來了”,引導孩子運用第一根弦——“眼看”說一句話,寫下來,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習作上了。接著,我或者讓孩子一根弦一根弦的往下寫,做到條理清楚,或者巡視學生,將學生習作中精彩的句子與全班分享,形成我能比你寫得更精彩的潛在動力,或者在學生接不下去的地方另辟蹊徑,說一個總起句,讓學生不斷充實習作內容,同時盡量留有發揮的余地,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個性。
在緊張、刺激、歡樂的氣氛中,學生完成了習作。習作顯得異彩紛呈,看題目就讓人愛不釋手:《教室里的神秘飛行者》、《黃蜂大鬧四1班》、《“轟炸機”——大黃蜂》、《教室里的特殊客人》、《“戰爭”來了》、《教室里的“蜂”狂殺手》、《大黃蜂歷險記》……
3、游戲引路,趣字當頭更輕松。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形式,在游戲中他們能學得快樂,學得輕松。作文教學也不例外。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廈門有博餅的習俗。在作文課中引入博餅,學生都舉雙手贊成,這時,習作這種附加條件對他們而言,也不過是小菜一碟,學生很樂意接受。博餅開始前,我引導學生去發現本小組及其他組所準備的禮品,盡情發出聲音,并適時組織學生寫下來,在寫好就能博餅的美好預期中,學生能很快按要求寫出來。接著,讓學生放松身心,投入博餅大戰,教師再適時到各小組引導學生觀察博餅者和等待者的表情、動作,采訪他們博餅時的心理,為舉行習作做準備。因事前有要求學生不能買太多,所以博餅結束得較快,學生就能根據剛才的所做所想進行習作,從而寫出富有真實感的作文來。
類似的游戲作文還有好多,如“桌面拔河”“看我七十二變”“豆子過河”……都能讓我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4、關注新聞,及時記錄有素材。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高度爆炸的時代。讓學生多關心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際形式,進行綜合實踐,培養合格的接班人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如在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及時地引導學生關注、記錄每天發生的災情以及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事跡,勝于老師諄諄不倦地教誨學生“要愛國,要為自己是中國人自豪”。更有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開學第一課”、60周年國慶慶典活動等,都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寫作素材。
二、想方設法,教給寫的方法。
1、巧用作文材料的“四根弦”。
筆者曾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那里,接觸到了“作文材料的四根弦”這樣的指導寫作法,深受啟發,并極力推崇。無論是記事、寫人、描寫一處景物,還是想象作文,無一能離開眼、耳、口、鼻、手、心這幾方面的參與,只有調動諸多種感官的同時參與,有意識地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描寫,作文內容才會豐富多彩。因此,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都盡量地指導學生從“眼看、耳聽、手做、心想”這四方面入手,豐富習作內容。
如上文提到的觀察日記,課堂上寫“觀察中的發現”時,學生因為老師有意識地引導,明確地要求,將觀察中的發現寫得興味盎然。
2、妙用描寫的四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