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賈平凹散文精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天和地已經不再平行,形成個三角形,在交叉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有樹叢在那里伏著。
“啊,天到盡頭了!”
我拼命向那樹叢奔去,騎了好長時間,趕到樹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遠遠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現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
一個老人迎面走來,胡子飄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爺子,你是天邊來的嗎?”我問。
“天邊?”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線的地方。去那兒還遠嗎?”
“孩子,那是永遠走不到的地平線呢!”
“地平線是什么?”
“是個謎吧!”
我有些不太懂了,以為他是騙我,就又對準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線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敗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遠遠的地方出現了一道地平線。
我坐在地上,咀嚼著老人的話,想這地平線,真是謎了。正因為是謎,我才要去解,跑了這么一程,它為了永遠吸引著我和跟我有同樣興趣的人去解,才永遠是個謎嗎?
從那以后,我一天天長大起來,踏上社會,生命之舟駛進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卻記住了這個地平線,沒有在生活中沉淪下去,雖然時有艱辛、苦楚、寂寞。命運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候。那個高度融合統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線,總是在前邊吸引著你。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
賞析
《地平線》是篇寓含哲理的抒情散文。
作者描述小時候在渭北大平原騎車奔馳,追趕“地平線”的情景:在天和地的交叉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它就是“天邊”嗎?作者一次次奔到“天邊”,但遠處仍是“那道還是很亮的灰白色的線”。一位“如仙翁”的老人告訴他:“那是永遠走不到的地平線呢!”
【關鍵詞】新聞 傳播 開放式 對接 教學
一、引言
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新聞與傳播學各類專業點已達到700多個,碩士研究生點80多個,博士研究生點10多個;在校學生超過12萬人。①新聞與傳播學教育規模得到跨越式發展。與規模的不斷發展相比,新聞與傳播學的教育質量一直處于瓶頸期。長期以來,課程設置和實踐薄弱是新聞與傳播學教育的兩大難題。怎么進行實踐式教學,是采取學院教育內部的模擬實踐,實習制度,還是真刀真槍的與業界對接實踐?本文以筆者講授的《書刊編輯學》和《新聞編輯學》兩門課程為例,探索在與業界進行對接教學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
二、作為兩個對接教學案例的兩門傳媒課程實踐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圖書編輯學》課程主要為編輯出版系的學生開設,內容主要是圖書和期刊編輯知識的傳授和編輯加工能力的培養。《圖書編輯學》這門課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圖書生產的理論知識以外,更重要是培養學生從圖書的市場調研、選題策劃、內容加工編輯、整體包裝到輔文寫作等全流程生產圖書的實踐能力。筆者對課堂作業的要求是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要求同學們把一個好想法變成一本可以觸摸的具有市場和社會雙效益的好書,這本書可以觸摸,并且能給人美好的閱讀體驗。整個學期我的教學重點就是圍繞這個“動態作業”做文章,作業的完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互動,不斷修改,不斷完善和不斷創新的過程。
這樣的教學設計,目的是讓課堂理論知識和書本知識的教學效果落到實處。這樣一方面釋放隱藏在學生中間的圖書創意能量,給課堂互動碰撞出來的創意力一個釋放和噴發的出口,培養學生參與圖書策劃和生產全流程的熱情。激發鼓勵同學對圖書出版產業的熱愛,另一方面也是為業界提供年輕的智力資源。我這里對一名同學“做書”的案例進行解剖。
編輯出版專業一名叫周慧同學在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以后,策劃了一本名為《大話長安》的圖書。這本書的選題背景是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召開。周慧為此考察了一下同類圖書的封面設計和內容,發現并不是很理想。她的市場調查發現,市場上大多數的圖書價位偏高,無人問津。那么她要策劃的圖書空白點在哪里?與眾不同才有出路,必須進行差異化營銷和差異化定位。于是,經過我們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繁復的討論,這本書的定位為“經典的積存”。圖書封面是重要的信息展示地。在書名和封面符號的選擇上也要周全考慮。這本書起初定名為《大話長安》,因為這個名字具有濃郁的文化格調,但是最后她還是舍棄了。因為考慮到同類書大多都采用這個書名,一來讀者會產生閱讀“免疫”,二來容易和同類書名混淆,塑造不出清晰的個性特征。最后她決定用賈平凹的同名散文《西安這座城》,這個名字意猶未盡,余音繞梁,極具韻味。營銷的三境界是詞語,符號和儀式。詞語有了,符號還沒有落實。她想起了上海女畫家楊璐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心目中的西安是一大塊堅定的黃,上插一朵堅毅的藍。根據楊璐的這句話,她的思路是找人畫出來一幅印象派繪畫作為圖書的封面。
在內容上,她也精選了關于西安的文章,總共100多篇散文和50多幅圖片。《西安這座城》目錄編排先按六大部,后按作者名排列,這樣做是為了使層次和內容清楚明白,讀者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和閱讀習慣選擇閱讀內容,按人名排也突出了作者。周慧精心編選收錄100多篇文化名人寫西安的文章,最后形成的是完整的書稿和思路,完全可以進行操作。她還寫好了用于腰封、封面和封四的廣告文案。如葉廣芩:“在西安,我呆了很久,呆得很舒服。”許倬云:“西安是中國人的祠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要走進中國,只有從西安才能進入。”還有“看30年的中國,請去深圳;看100年的中國,請去上海;看500年的中國,請去北京;看5000年的中國,請來西安!”這只是“動態作業”的一個代表,所有學生都要求經過一個繁復的過程,最后生產出一本“好書”。經過大半個學期的互動修改,最后全班涌現出很多不錯的選題和成品原創書稿。
對接教學的第二步工作是邀請出版社的編輯在課堂上開選題會,雖然是一場模擬選題會,但是流程和出版社的選題會一模一樣。不同之處在于我們不完全從市場價值上對選題進行打分,一般會從市場價值、社會價值和可操作性三個方面進行打分。無論好與不好的選題,編輯和任課老師都要進行點評,指出其不足,然后進行修改。應該說,同學們的選題策劃因為缺少市場實戰經驗,多多少少顯示出稚嫩之處,但是他們在專業領域的閱讀深度和創意能力不能小覷。我們的計劃是利用這種模式將同學們的選題創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出版社,實現教學互動。出版社通過的選題,由學生擔任“特約編輯”,操盤該書的全流程運作,鍛煉學生的能力。目前,們的部分書稿已經得到了幾家合作出版社的肯定,有一些達成了初步的出版協議。
2、《新聞編輯學》的實踐性對接教學探索
筆者嘗試對接的另外一門課程是《新聞編輯學》。新聞編輯和新聞理論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強調實踐能力,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動手。以往的做法是先學三年理論知識,大四再去實習兩個月。這樣的做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理論學習與實踐實習脫節。那么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的腦子和雙手動起來呢?最終筆者聯系了一家為國內各大新聞門戶網站提供國際新聞稿件的新聞生產機構,這家新聞生產機構專門為人民網、中華網、新浪網、搜狐網,環球網等網站編譯外電,是一家專業的外電新聞生產機構。與這家新聞機構達成協議以后,筆者把課外變成了課堂的延伸。剛開始時,同學在新聞編譯時候出現的問題很多,甚至連時間和地點都會遺漏。這明顯了違反了新聞的5W原則。這樣一個工作模式相當于學生是值班編輯,我是總編輯。剛開始的時候,有幾名同學不了解這個實踐的嚴肅性,有些怕累,總想拖到第二天。我明確表示絕對不行,因為這是工作狀態,新聞的生命就是時效性。我告訴同學們“這不僅僅是在學習,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你們是新聞生產鏈條上的重要部件。”國際新聞生產不能拖沓。
同學們編譯的國際新聞稿,經過我的審校,第二天就發表在國內各大新聞門戶網站上。對于大二的同學來講,剛剛完成新聞學的啟蒙教育,看到自己的作品發表在知名網站上,那種興奮是由衷的,這激發了她們對新聞事業的熱情。短短半學期,《為什么把普利策新聞獎頒給突發新聞如此之難》《印度美國戰略伙伴關系》《社交媒體從用戶共享信息處獲益》《“波音”研制新型737客機》《中東地區的記者反對戰》《本拉登之死引發媒體風暴》《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雜志業前景探究》《師-虎媽們也該被祝福?》等接近70篇國際新聞或評論文章發表在各大門戶網站,對同學們是一種真實的激勵。
三、實踐性的對接教學的優點
在《圖書編輯學》的對接教學中,通過課堂與出版社對接的教學模式嘗試,初步取得了以下幾個效果:第一,營造實操環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第二,培養角色意識,樹立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通過“做書”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的解決,完成一本書的整體運作,會帶給學生一種成就感。第三,培養學生從事書刊出版事業的興趣和熱情。通過一本書的運作,特別是和出版社的互動,學生能盡早完成一名學生到一名出版人的思想轉變。
在《新聞編輯學》教學中,我發現通過國際新聞的編譯實踐取得了以下效果。第一,新聞編譯工作讓學生樹立了新聞時效性觀念,切實認識到新聞屬性。我們曾經接受過短短幾天的突發新聞(Breaking News)的編譯任務,要求是某條新聞剛剛在國外新聞網站發表,在幾分鐘內要編譯成中文新聞稿件發表,這件事情給同學的震動很大,讓大家深刻認識到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第二,新聞編譯工作讓學生樹立了角色意識和新聞抱負。這樣的對接教學讓同學們較早地進入工作狀態。第三,新聞編譯工作讓學生深入掌握了國際新聞生產編輯標準。通過實際的新聞編輯實踐,學生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學習成為了一種真實情景的體驗。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說:“如果學生在學校教學中對知識記得很熟,但不能用它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具體問題,這種學習是一種無效學習。”③外電編譯有很多要求,如編譯文章不得包含涉及國家政治經濟政策、民族宗教問題、敏感政治人物、大規模災害預測等敏感內容;如內容涉及副部長以上領導講話或者公開表態,一定要非常謹慎。技術層面,國際新聞編譯首先保證準確,其次追求速度,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失去新聞準確性。硬新聞的導語要遵循5W+1H原則;導語要簡短,但要給出最核心的事實或者事件中最具新聞效應的賣點。通過與新聞生產機構的對接教學,學生不但知道應該這樣做,而且會按標準做。
結語
我國新聞院系普遍實行學生到媒介實習的教學制度,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然而即便如此,實踐環節薄弱仍一直是學院式新聞媒體教育的軟肋。另外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今天的傳媒單位招聘的時候,一般要求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對于生澀的大學生不愿意接受,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縮短人才成才的時間,爭取這個時間差。而要爭取這個時間差,和傳媒機構進行對接教學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①《我國新聞學傳播學專業點超700個在校生12萬》,《中國教育報》,2006年5月17日第1版
②李希光,《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