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趣的漢字字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宋元時期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如金國皇帝金章宗完顏也愛好燈謎隱語,據《千文虎》序稱:“金章宗好謎,選蜀人楊祥圃為魁,有《百斛珠》刊行。”楊祥圃是當時的燈謎家,《百斛珠》是一本謎集,“珠”和“文虎”都是燈謎的比喻詞,表示燈謎這種文字游戲既珍貴如珍珠,又艱深難解如虎。到了元代,在朱士凱編的謎書《敘萬類》里,收集的作品更為豐富了。
明代的燈謎活動更加活躍,嘉靖進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有兩段記載:“……杭人元夕,多以謎為猜燈,任人商略。永樂初,錢塘楊景言,以善謎名。”“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前后張燈五夜……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分別描繪了“永樂”和“洪熙”年間元宵猜謎的盛況。“嘉靖”以后,謎界人才輩出,例如詼諧大家徐文長曾用“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制作成字謎,意思是“何”字邊上的“可”廢除掉,用“羊”字來替換,猜一個“佯”字。原句出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說齊宣王看到下人牽著牛去祭祀,牛在發抖,就產生了不忍之心,吩咐放了牛。下人反問,難道不舉行祭祀了嗎?齊宣王便說:“怎么能放棄祭祀呢,用羊來代替吧!”徐文長巧妙地利用了文字上的別解,通過增損的體例制作成字謎。
這種增損離合的方法至今流行在廣大燈謎愛好者中,成為漢字謎的制作范式。下面試分析幾條今人的漢字謎,以揭示增損體的特點。
增損體又叫離合體,即利用燈謎謎面上的字詞,通過有關的文字提示進行增加或減少漢字的偏旁、部首、部件或筆畫,來獲得謎底的答案。例如“向前一直去”猜一個字,通過謎面的“去”的提示,在“向”字里去掉“一直”,于是得出答案“句”字;“半部春秋”猜一個字,通過謎面“半”的提示,在“春秋”兩字中各去掉一半再加拼合,于是得出答案“秦”字;“技術合作,不留一手,不留一點”猜一個字,通過“合作”和“不留”的提示,把謎面“技術”兩個字拼合起來,再不留“手(扌)”不留“點(丶)”,于是得出了答案“枝”字。根據增損或離合的具體變化,又可以分出一半法(半吞半吐――呂)、純加法(十有八九――雜)、純減法(池中沒有水,地上沒有泥――也)、加減法(少小離家老大回――夭)等,充分利用曲折思維進行漢字字形的變化,制作成有趣的燈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快樂識字;方法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學習能力的基礎,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同時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低段學生會認1600-1800個生字,會寫800-1000個字。新教材的學習中,低年級學生一節課要會認10-12個生字,會寫8-12個生字。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這個目標,總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想提高低段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提高小學語文識字寫字課堂教學實效性是我們一線教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能有效地利用好課堂的40分鐘,來提高小學語文識字寫字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
1、利用競賽調動學生練字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和同學之間互相合作的集體意識
如:每次作業面批時,讓學生把寫的字與范字進行比較,與上次作業進行比較,并給出相應紅花,學期末評出優秀作業,并給予獎勵;每天寫字課上,進行寫字比賽(包括寫字的姿勢),評選書寫標兵,對獲得進步獎的學生將得到一朵小紅花,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心;定期辦作業展覽,將寫得好的學生作品放進學習園地,讓學生看到書寫規范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寫字的興趣。
2、多講趣味故事
平時多搜集一些趣味故事,講給學生聽,在上網、閱讀報刊時,我們經常會讀到許多有趣的漢字對話。例如:
“辦”字對“為”字說:“你的兩只眼睛怎長成這樣了,為什么呢?”
“莊”對“壓”說:“一點也不要放錯,錯了就永遠也翻不了身了。”
“廣”對“廠”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鳥”對“烏”說:“不長眼睛的,你眼前能不漆黑一團么?”
這樣的漢字對話生動有趣,能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受此啟發,在教學中遇到形近字,經常讓學生自編漢字對話來識記,而學生對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他們或自己編,或與同桌互編,或小組合作編,編出了許多內容豐富、淺顯易懂的漢字對話。例如:
“底”對“低”說:“我有‘廣’所以變海底。”
“低”對“底”說:“我有‘人’所以比高低”
“載”對“裁”說:“你呀,就會給別人裁剪衣服。”
“裁”對“載”說:“怎么,你不是只會用車給別人裝載東西?”
像這樣的漢字對話,不但點出了形近字之間的區別,而且點明了字義,既能增加識字的趣味性,又能加深學生對這些字的理解與掌握。
二、猜字謎識字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還可以在課堂中利用猜謎語來幫助識字,不僅可以讓學生記得牢,而且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很高。老師可以先給出謎面,讓學生說出字形,也可以和學生一道編字謎。例如:講“告”時,讓學生猜,一口咬掉牛尾巴。學生在學習“照”時,總是要出現錯誤,把“日”字寫成“目”字,這時我出謎語“一個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滴了四點血”,學生識記得就特別牢;在識字“束”時,讓學生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要當困字猜,一定不是好秀才”,這時學生不僅對“杏”、“呆”、“困”有所識字,而且對“束”字加深了記憶;又如:“二小二小,頭上長草”(蒜),“小土”(塵), “不正”(歪); “自大一點”(臭);“兄弟三人比力氣,小的比大的有能力”(奈)等等,這些有趣、詼諧的字謎形象地描繪了漢字的形體,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每個學生在讀、聽、思中,輕松記住生字,智能又得以培植。
三、歸類識字法
從漢字的造字法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幾種,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教學時,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歸類,既對學生提高識字效果有很大的幫助,又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字的范圍。因此掌握好這類字的造字規律將對今后提高生字的識記效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進行同部首識記,如“桃,柳、楊、桂、松、柏”,讓學生在觀察中得出這些字的基本意義我,同時進行拓展,讓學生想一想還認識哪些字帶有‘木’的字,都和“木”有什么關系,然后進行了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本課的生字,而且還認識了一些課外的生字,拓寬了識字面。又如在學習“燥、躁、澡、操”這幾個字時,引導學生觀察,從而發現這些字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使學生得出結論就是部首不同,不同的部首它們含義各不相同,有“火’太干燥;人要一“急躁”容易跺腳;有“水”洗澡;用“手”(提手旁)做早操。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峰》中識字“辮”字時,我把“辨、辯、瓣”這三個生字一起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識記,首先讓學生進行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頭頭是道:這些字中間分別是絞絲旁、一點一撇、言字旁、瓜字;第一個“辮”是“辮子”的辮,因為妹妹的辮子就像絲線一樣;“辨”字中間一點一撇就是讓我們去辨別它誰的作用大;“辯”字是因為有人要說話了,所以“辯論”形如了;“瓣”字呀,就是因為“花瓣”像“瓜”的形狀,對吧?一句話說的同學們都笑了。笑聲中,我知道,這是一種有力的識記方法。把一些帶有共同點的字進行人為的歸類,通過比較,提高了識字的效果,也有利于學生區分形近字。歸類識字法在學生識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形成一定的識字結構,又有助于學生觸類旁通拓寬識字面。另外,歸類是識字教學中鞏固生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有很大幫助。
四、有效練習
一、游戲互動,快樂識字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各方面發展都缺乏持久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因此,在進行識字教學要時時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學習形式的新穎,變枯燥為生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編識字游戲,力求寓教于樂,引發兒童的興趣,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愉快氣氛中學會漢字。
1、采用直觀手段識字。動態的變化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迷上“動畫片”。針對這一現象,識字教學時,可以多媒體聲像系統為先導,通過多彩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誘發學生探尋知識的強烈愿望。如教“春”字,先出示“三個小朋友在陽光明媚、楊柳依依、草綠花紅的環境中游玩”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使他們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第一的含義。接著,憑借畫面上三個小朋友在陽光中游玩的情景,與漢字“春”建立起識記聯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個部件,這樣通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識字,效果十分理想。
2、“猜字謎”識字。“猜字謎”識字以其幽默風趣、瑯瑯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學生喜愛。根據字的形狀或意義,引導小朋友自編、互猜字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識字興趣。如:“美”字,有學生編了“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還有學生編了“兩朵鮮花插頭上,王家大姐最漂亮”;“金”,學生編成“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兩人在土上(坐);一個人累了,靠在樹邊休息(休);竹子長得比天高(笑);天沒它大,人有它大(一)。另外,身體語言也能幫助記憶字形,我常通過動作演示讓小朋友猜。如:“掰”可以演示為手掌心相對合攏,做向兩邊分開的動作;“看”可以演示為把一只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動作。經過編字謎、編兒歌、做動作,學生容易把字記住,同時也經歷了一個主動識字的過程。
3、“換部首”識字
漢字中大部分是形聲字,可以利用其形旁的區別和聲旁的聯系來進行識字。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換部首”識字方法的探究,發現了一些形聲字學習的小秘密:聲旁表音,形旁表義;只要聲不變,換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組成一組音、形相近的字。
二、體驗生活,自主識字
漢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積累而成,它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源于生活,又準確而客觀地反映著生活。積極組織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既能豐富學生的經驗,又能深化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課外自主識字的興趣,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生活中認識的字,使他們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如:認識本班同學的姓名,認識教室內物品的名稱,知道所授課程的名稱,認識常吃的水果、點心的名稱,認識校內經常接觸的字,認識說明書里的漢字……
1、環境識字
學生熟悉的環境,是識字教學的最好教具。它既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深化學生對漢字本源的認識,又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文文字表達事物的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要利用開放多變的生活環境,開拓廣闊的識字空間,鼓勵孩子們在生活環境中主動識字。如:學校,為孩子識字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宣傳欄、板報、畫廊等都是識字的活教材,家庭,是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家庭中的日用品、裝飾品、玩具等物品的包裝、商標、說明書,電視節目,課外書,掛歷等也是識字的好教材;孩子游公園、進商場、逛市場、看電影等社會活動中見到的標語、廣告、門牌、商標等,正是識字的大課堂;自由閱讀,引導孩子和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早達到將遇良才的識字目標。
2、聯想識字
在識字過程中,通過分析字的音、形、義,引導學生找出這三者之間的聯系點并展開聯想,從而在大腦中呈現相應的物象以增強記憶,然后通過暗示學習加以鞏固。這樣,每當學生學習新字時,很自然地就會在腦海中閃現出已學或見過的形近字、同音字,從而對新字字形加深識記,能更準確地區別運用。如:回憶生活情景聯想識字。根據漢字聯想一幅圖畫,識“山”字,回想起生活中看到的連綿起伏的群山;根據漢字聯想一個動作,識“攀”字,回憶生活中用大手抓著樹林間的雜亂藤條向上爬的情景;根據漢字聯想一種景象,識“秋”字,回憶起秋游時看到成熟后金燦燦的禾穗,好像燃燒的火焰……
三、小組合作,探究識字
適當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內一起猜字謎,根據合體字的構成做加減法,自編兒歌或順口溜,把字編成故事來記。這樣,識字不再是死記硬背的枯燥過程,而是合作探究的過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大膽探究,極大地激發了識字興趣和創造欲望。
1、探究性識字
讓孩子在寬松、民主、和諧、合作、有趣的氣氛中,總結各自記字形的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比如,請大家討論;“怎樣做才能又快又準地記住‘碧’的字形?”生1:記筆畫,是由“橫、橫、豎、提、……”等十四畫組成的。生2:記筆畫太麻煩,不如記結構,屬上下結構,上邊“王”和“白”,下邊“石”。生3:部件記字法最好,是由“王”“白”“石”三個成字部件組成的。生4:記偏旁,是由“王”“白”“石”三個偏旁組成的。生5:我說一個字謎大家猜:“王家小姑娘,長得白胖胖,喜歡坐在石頭上(打一字)。”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合作研討,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2、寫話
在教學中,運用兒童已有的想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寫話訓練,也是識字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如,在教學“我們的畫”這個看圖說話訓練中,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將小組合作繪成的畫用語言敘述出來。有學生舉著畫說:“小白兔在山坡上吃草。”小組其他成員補充說:“是可愛的小白兔。”的學生說:“我畫的是小鳥在藍天自由飛翔”……又要求他們把畫的內容寫下來,相互補充,他們一邊寫一邊問,兩只小雞搶蚯蚓的“蚯蚓”,花蝴蝶采蜜的“蜜”,一只懶貓躲在籬笆下的“躲”,怎么寫?把這些字工工整整地寫在黑板上。通過先畫畫后寫話的訓練,他們不僅會認、會寫、而且會用了。
一、采用趣味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識字興趣
兒童學習的積極性與堅持性很大程度上受到興趣與情感的影響,因此,最上乘的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促使其自覺而有效的學習。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所以,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要達到高效識字的目標,教師需要追求趣味與情趣,通過靈活多變、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愉悅情感與樂趣體驗,培養學生樂于識字、主動識字的積極心態。
1.直觀畫面中識字,圖文并茂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以直觀思維與形象思維為主,直觀性是他們腦力勞動的普遍原則。所以,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活用多樣直觀而形象的教學手段,設置多彩多姿的識字情境,使漢字進入學生意識時有著鮮明的情緒色彩,吸引學生注意,刺激學生思維,讓學生心情愉悅的學習漢字。
首先,發掘教材直觀因素,借助精美多姿的插圖,將漢字置于充滿生命活力、圖文并茂的情境中,讓抽象復雜的漢字簡單化、形象化、趣味化,引發學生學習情感,使其在觀察、對比、探究中發現字詞規律,形象識記。另外,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創設豐富情境,增強識字教學的直觀性,點燃學生學字與識字熱情。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3》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借助一幅幅插圖與畫面,向孩子們呈現本課的生字,將字與圖有機結合,由看圖說話自然過渡到識字教學,直觀地激發孩子們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果。
2.多樣游戲中識字,寓教于樂 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點燃學生渴望知識的火花。其中,游戲是有效方法,符合兒童好動愛玩的特點。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關注兒童喜歡游戲的特點,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結合識字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多樣游戲活動,就會引發學生識字學習欲望,提升學生識字興趣,使其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快樂學字,在玩樂中自主探索字詞,高效識字。①猜(編)字謎。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升國旗》的生詞教學,將生字編成謎語,引導孩子們在猜謎中快樂學習生字,靈活記憶生字。比如“正”字字謎:三橫加兩豎,此字像迷宮,說記也好記,一橫一豎分著寫。另外,引導學生嘗試編寫字謎,相互猜猜。這樣,通過猜謎游戲,會使沉悶單調的識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促使孩子們興趣盎然,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進入識字活動,也把握了編字謎的學習方法,延伸拓展,學習更多的字詞,提高識字效率。②“變字小魔術”,即加、減筆畫與部首的識字游戲。如“木”添一筆,變出:未、禾、本等;如“日+免=晚”等。通過這一游戲,可調動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也強化生字分析能力,學會拆分生字,或者根據兒童好勝的心理,組織形式多樣的識字競賽游戲,如擺擂臺讀字,比比哪位學生認的、讀的字又準又多。
二、指導識字方法,強化學生識字技巧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習中,學生需要把握一定量的字詞,而僅僅靠死記硬背是難以達到要求的,還需要教師“授之以漁”,讓孩子們把握形式多樣富有趣味的識字方法,抓住識字規律與技巧,高效識字,自學識字。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當孩子們有強烈的識字興趣后,教師需要巧妙滲透識字方法,強化學生識字能力,從“學會”轉變成“會學”,從“苦學”變成“樂學”,讓識字變成兒童的興趣活動,輕松愉悅地識字學習,高效快速識字。
1.比較識字法,辨析字詞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學習中,不少漢字是加減或變化幾筆而成的,如“王”與“玉”;“買”與“賣”,“鳥”與“烏”等,字形或字音比較相近,容易混淆出錯。為幫助學生提高辨析能力,高效而快速的識字、辨字,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活用不同的比較法,引導學生們從這些字的筆畫、字義、字形與字音等方面進行觀察對比,找出異同點,在比較中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學會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2.聯想識字,創新學習 由語文新課程標準看,識字教學需要以學生熟悉的語言因素作教學材料,并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開發與利用,滲透識字方法,做“識用結合”。其中,聯想識字法以熟悉的事物為源泉,引導學生基于原有經驗與知識上進行想象與聯想,深化理解與記憶,增強識字效果,強化應用能力,形成創新意識。
如結合生活,發散聯想;編生字故事,充分發揮學生豐富想象力;用字詞描繪畫面、演繹故事,這比單純識字更有趣、更充滿創造性。如學習“經”字,有學生想到自己背誦《三字經》的情形,說道: 好像一個小人坐在一個小板凳上。可見,孩子們的想象與聯想力是無窮的,需要教師加以開發與引導。
一、依托漢字構字規律,引導學生積累識字方法
漢字的字形雖然繁簡難易不同,但是識記字形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學生看到生字,就會調用已有的信息,將生字與熟字聯系起來,如:學習“玉”字,有的說“國”字去掉方框兒,就是玉;有的說“王”字中間加一點就是玉;有的說“主”字的點掉在腰間,就變成玉。又如學習“園”字時,有的說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墻“囗”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墻的,以區別“元、園”的用法。此類例子還有很多,學生在認識生字的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地總結出“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等構字的規律,更快更好地認識更多的漢字。學生運用自己發現的識記方法,記起生字來,簡單有效,學習生字也就變得輕松自如,情緒高漲。
二、采取靈活有趣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識字教學活動
在識字教學中,原原本本把字擺出來,學生沒有多大的興趣。教學時多采用一些有趣的方式,如編口訣、排隊組字、搶卡片、編謎語等,就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漢字。
1.編口訣
編口訣能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比如:“朋”,兩個月亮手拉手;“種”,禾苗種在水田中;“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狠字頭加一點。
2.排隊組字
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字的構字部件卡片打亂,發給每人一張,讓他們到講臺前來組成老師讀出的生字,全體學生認讀和評議。
3.搶卡片
老師把許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師讀的字音,找出有關的卡片組成字,讀后組詞或說一句話,誰搶得多誰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
4.猜字謎記字形
如教學“閃”字時,先引導學生把字拆分成“人”“門”,在老師的動作暗示下,學生心領神會,編出了謎語“人很快進了門”,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還懂了字義。又如教學“春”字時,先讓學生把字分解成三部分,再引導學生聯想到春天暖洋洋的太陽,學生編成了謎語“三人一起曬太陽”。這樣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在輕松的氣氛中,難點已化解。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5.引導學生抓住容易錯的地方,強化識字的效果
有些生字字形復雜,或某些部件與熟字相近,低年級學生往往容易張冠李戴,如“拔”和“撥”字,一直到高年級都有學生把這兩字混淆。如引導學生想象“拔河”時雙手要使勁拉平記住“拔”,而“撥打”電話要用一根手指頭輕輕去按鍵記住“撥”,“拔”和“撥”之間的區別被形象化,這樣學生就不會把這兩字寫錯(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