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節日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節日;古代詩詞;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喜愛傳統節日,喜愛古代詩詞,更喜愛描寫傳統節日的古代詩詞。在筆者看來,傳統節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詩詞便是盛放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沒有這些精美的餐具,傳統節日就失去了華麗的載體,成為散落的珍珠,同時也會失去很多很多詩意。在我國,有節日就有詩詞陪伴,傳統節日與古代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來以隆重熱烈著稱。正月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這個美好的日子因為是歲首,因而是一個象征希望、充滿喜慶的佳節。北宋詩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節詩。他對春節這樣描寫道:“爆竹聲中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歡樂喜慶之情溢于詩人言表,詩中“屠蘇”是一種藥酒,“桃符”即今天的對聯。不難發現,貼春聯、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著的兩大習俗。清代孔尚任寫有《甲午元旦》:“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痹姷那八木湔f除夕,圍爐守歲,飲酒消夜;后四句轉入寫元旦,點爆竹,換桃符,聽樂曲,拜新年。字里行間,躍動著作者一顆赤誠的童心。從古到今,歷代文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關于春節(古人或稱之為元日、元旦)的詩詞。
最浪漫的傳統節日我以為要數元宵節。有兩句耳熟能詳的詩為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保ǔ鲎詺W陽修的《生查子?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元宵節又稱燈節,是日,人們早晨吃元宵,晚飯后舉家出動,逛街賞燈。屆時,“花市燈如晝”,“一夜魚龍舞”,男男女女,流連觀燈,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唐朝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正是這樣的放燈賞燈的開放時節,男女青年能夠比較自由地相互接觸,從而為他們表達愛情提供了絕佳機會,創造了一個古代的浪漫時空。元宵節還有一項集娛樂與智力于一體的活動――猜燈謎。這游藝活動無論謎面、謎底還是猜謎方法,都顯示典雅的詩意,洋溢著強烈的人文氣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會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謎底“曬”字,都富有詩意呀。
清明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此節應屬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一風俗沿襲至今,并且人民群眾仍用這個節日來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輩們。正是這樣,清明節自有其特殊的氣氛。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逼湓妼⑶迕鲿r節氛圍渲染殆盡。南宋詩人高翥《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直擊墓地凄然情景,氣氛沉重,令人難忍。至于清明節的來源,一般都認為是出自春秋時代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據記載,晉文公在燒山找到介子推尸體時,發現了寫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詩句的血書??梢赃@樣說,原始意義上的清明節,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統治者執政自省之功能。
傳承千百年的端午節,有著深厚的文化氣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著名愛國詞人屈原的說法:相傳屈原救國無望,于農歷五月初五沉身汨羅江,當地百姓為了不讓魚蝦蛟龍傷害屈原遺體,紛紛把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風俗的由來。唐詩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這一說法:“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但只是詩人很天真,他認為后人對屈原的紀念不夠莊重,殊不知以一種歡樂的方式紀念先賢其后一直流傳著。且看陸游《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p>
中秋佳節,舉家團圓,暢敘親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賞月玩月,此風俗由來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可謂婦孺皆知?!霸碌街星锓滞鈭A,每逢佳節倍思親?!碧K軾的《水調歌頭》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痹~句,更把情感融入賞月之中,創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讓人產生深遠美妙的遐想。蘇軾把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寫得淡然、豁達,實際上月圓人不圓時,思念之情是讓人難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北阒甭实氐莱隽艘话闵硖幃愢l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樂事吃月餅。月餅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樣是蘇軾,他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兩句詩,“小餅”當就指今天的月餅。至于“月餅”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本瓦@樣我們與古人一樣體驗著,賞明月、吃月餅、享人倫的美滿樂事。
活動前言:在一年之中有許多的傳統節日,其清明就是春季中的節日之一,但是小朋友們對于清明節了解多少呢?以下就讓我們以清明節為主題探討下有關四季中的節日,及了解清明節的由來!
活動目標
1. 理解四季輪換,感知清明是春天的節日,產生進一步探索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
2. 喜歡古詩、古畫等一些表達方式,在欣賞與體驗中加深對我國節日文化的了解與喜愛。
活動準備:清明上河圖、有關清明照片
活動過程
一、猜猜講講,理解四季輪換。
1. 演示畫面一,看到這個圖形你想到了什么?
小結:一年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新的一年又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
2. 演示畫面二,現在,你們又想到了什么?
小結: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們從春天開始,然后經過夏天和秋天,緊接著是冬天,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節就是這樣在不停的交替著。
3. 演示畫面三,前些時候我們在日歷上發現了一些節氣,想一想,她們可能會在什么季節?
4. 小結:一年從春天開始,過了立春,是驚蟄,過了春分,是---,過了大寒,又是立春,節氣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 現在我們處在什么季節?
2. 春天里除了有立春、驚蟄、春分這些節氣,還有哪些節氣?(引出清明)。
3. 從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 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圖片,請小朋友來找一找,哪些與清明有關?幼兒分組商討。(再現與遷移已有經驗:詠柳、游園不值、清明時節等古詩)。
5. 小結:清明不僅是春天的節氣還是春天的重大的節日,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踏青到大自然的懷抱,享受著春天溫和的氣候和萬物蘇醒帶來的歡樂,感謝先烈、祖先給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
三、視聽欣賞,感受傳統藝術。
1. 清明這個節日在中國古代就有了。中國古代的人不僅用文字、古詩記載了清明,還用繪畫的方式進行了記錄。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中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名畫,你們想不想看看那時清明節的熱鬧場面?
2. 幼兒欣賞《清明上河圖》。
3. 提問:有什么感覺或?(幫助幼兒簡單理解畫面內容)
1998年,中國青年基金會啟動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就倡導孩子要“從小沉浸于中華文化這最深切、最久遠的人文關懷之中”。學前教育雖然在此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但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表述“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中,仍可以深切感受到幼兒接觸、感受經典古詩文的必要性。
但如何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選擇適合的、有效的內容和方法,更好地凸顯經典誦讀活動的價值等方面還有待研究和解決。我園開展《幼兒園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園本研究》課題研究,著重對“活動實施的策略”進行探索,從選材、環境創設、教學手段等方面展開了研討。
二、中華文化經典誦讀的實施策略
1.內容選擇:“百花齊放春滿園”
我國的經典古詩文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在教材的選擇上要做到不主觀臆斷;要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科學地、多層次地選取經典教材。
(1)教育性及品質培養
一些經典小故事往往蘊含許多教育寓意,結合《我們都是好朋友》《親親熱熱一家人》《準備做小學生》等主題活動,通過聽經典故事誦讀三字一句兩字一句的《弟子規》,吟誦諸如《游子吟》等古詩,讓幼兒獲得更多生活啟迪和為人做事的啟蒙道理。
(2)從傳統節日入手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其有趣的典故、獨特的風俗。同時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習俗的發揚。于是,我們將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古詩誦讀結合起來,如春節選擇古詩《元日》、清明節時選擇古詩《清明》、重陽節時選擇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多層次地選擇經典教材,使得經典誦讀內容“百花齊放春滿園”。將經典詩文滲透于孩子的一日活動中,使其所蘊含的人文內涵能潛移默化地浸潤幼兒心田。
2.環境營造:“一樹梅花萬首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杯h境創設得好可以使活動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了讓家長和孩子在經典中浸潤,在詩海中徜徉,我們要做到誦讀活動環境的多方位營造。
(1)幼兒園誦讀大環境的創設
在樓道中布置了詩配畫,以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幼兒時時展示經典誦讀的內容,吸引了幼兒和家長的眼球。每天上下樓梯時老師會有意識地帶領幼兒讀一讀,認一認,學一學。家長在接送幼兒時常常會停下腳步朗讀畫板上的古詩文給幼兒聽,讓幼兒處處沉浸在經典詩文的熏陶之中。
(2)班級誦讀區域環境的創設
老師對班級小環境也要巧花心思進行創設。在活動室的角角落落為幼兒創設豐富的活動環境。如“經典誦讀屋”“經典圖書角”“經典對對碰”“經典小舞臺”等。我們在這些區域里擺放自制的《三字經》故事書、唐詩棋譜,三字經接龍卡、表演道具頭飾……環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幼兒參與經典誦讀活動的興趣。在區域里,幼兒自由、愉快地玩樂,沉浸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
“一樹梅花萬首詩”,誦讀環境的多方位營造,讓每個幼兒和家長都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參與經典誦讀活動,使大家置身在詩意盎然的溫潤氛圍中,隨時受到經典的熏陶和感染,感受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
3.教法探索:“教無定法,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觀點注重“因材施教”。而現代教育思想也認為“教無定法”。特別是對于幼兒,經典古詩文中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意境、深奧的內容,非生活經驗少、認知水平低的幼兒所能理解。幼兒剛開始接觸,出于新奇,他們會很認真。但若一直按一種固定的模式去活動,隨著時間的延長,他們難免會產生厭倦情緒。只有順應幼兒年齡特點,創設多樣性、游戲性的活動,才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
(1)故事表演法:多方位參與、寓教于樂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的,為了讓幼兒能理解經典詩文所表達的意思,教師可以將經典內容編成一個個貼近幼兒生活、道理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如:在教授《三字經》片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時,教師融入了“周處改過”的故事,并添加了人物對話,讓幼兒一聽就明白了是非對錯。
(2)愉快誦讀法:你方唱罷我登場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在學生感受體驗基礎上的藝術形象再創造活動,在學習古詩文的基礎上,我們可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誦讀,一方面可以鞏固幼兒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的節奏韻律感。在誦讀中我們還可以采用有節奏誦讀、配樂誦讀,兩個幼兒對讀,接句誦讀,接字誦讀等方法有效地調動幼兒讀的積極性,營造“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誦讀氛圍,漸漸地,“古詩文誦讀接龍”“古詩文配樂誦讀”“誦讀打擂臺”將成為幼兒喜歡參與、愉快參與的活動。在教學方法的探索上要做到多角度、多手段,做到“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讓幼兒在生動的情境中,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領略古詩的內涵與意境,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經典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節日
從當今世界的教育趨勢來看,各國都很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我國,語文教育回歸傳統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近年來,一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尤其是在肩負著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學校園內。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現,從俗語、楹聯、詩詞曲賦、四書五經、傳統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時間一長,師生均感“中華文化,妙不可言?!毕旅嫖艺匋c粗淺的體會:
1 傳統節日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日,傳統的節日卻忽略了。圣誕節各大商場張燈結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的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節,卻顯得冷落了。
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于春節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相關詩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塞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边@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去講,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們上的興趣盎然。既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加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傳統節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傳統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語,古典文學知識在課堂上的滲透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有《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對托爾斯泰獨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寫。學完此課,我在做課堂總結時這樣說:“同學們,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顆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崇高心靈。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一秒鐘后學生齊聲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p>
在這節課的最后,我還設置了一個題目:“從書中的彩圖和文中的描寫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臉部特征中給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說他是個美髯公,其實我國的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們知道是誰嗎?因為是初中生,很多同學的閱讀量有限,大部分同學不知道這些古典文學知識,這時我再告訴他們有《三國演義》里的關羽,還有《水滸傳》里的朱仝。
3 古詩――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3.1 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是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愛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痹娙伺R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兼集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北憩F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書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
一、充分利用古詩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是詩的國度、文的國度。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欣賞、品味。古詩文是典型的傳統文化,唐詩宋詞最能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品讀古詩,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語言的精美與豐富,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蘊的神采之所在。同時,古詩文中蘊含著的強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奮進,對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自課題研究開展以來,我校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上課三分鐘古詩誦讀”活動,并由各班語文老師和語文科代表負責,指導各班學生閱讀了大量的課內外古詩,并教會了學生如何賞讀古詩文。貫徹落實了課前誦讀,課內賞讀,課外積累、感悟的工作。古詩文誦讀的有效開展,給學生開啟了思想的窗口,拓展了學生感受的空間,讓學生全身心地沐浴在古典文學教育中,道德和情操受到了熏陶。
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情感基礎,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地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了解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傳統文化的凝練典雅,像甘露“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覺得神奇而心生向往的同時,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會不自覺地在學習和生活中引經據典,日復一日在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內化成自己的氣質魅力。
二、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意識
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積淀傳統文化,單靠幾本教材,依靠40分鐘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長期以讀讀、寫寫、練練為主的話,則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削弱學生學習的熱情。擴大閱讀范圍,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運用,形成內化,是必不可少的補充。
于是,我們又以各種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我們組織主題鮮明、新穎活潑的中華經典文化誦讀比賽、書法比賽、講故事、做游戲、辯論會,舉辦包括中國象棋比賽、武術活動的體育活動等,不斷變換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除了可以開展多形式的誦讀外,還根據少年兒童天真活潑、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強等心理特點,讓學生發揮特長自編、自演課本劇。甚至可以動員電腦操作能力強的高年級學生制作與詩文相關的課件或網頁,讓學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古文天地,產生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的敬仰感,在輕松、歡愉的氣氛中把經典文化的影響自覺內化為言行的規范。
三、倡導課外經典閱讀,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
在語文學習中,許多學生不但迷上了古詩詞,對民族文化的其他內容也開始感興趣了。 在我國的名著寶庫里,蘊涵著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等待我們去探索。我們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不失時機地推薦經典名著,引導學生去讀“四大名著”,讀《三字經》讀《論語》,讀《離騷》……學生因而認識了為祖國“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經典名著有助于學生養成“天下為公”的理念; “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我想對祖國經典著作推薦和引用,應該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途徑。
四、利用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傳統節日活動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好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生動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于是,我們可以傳統節日為契機,以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進行語言實踐。如在春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春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春節有哪些別名?春節的來歷是什么?你知道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我們要如何揚棄?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意義深遠。
我們要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平臺,使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豐富多彩,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培養愛國情操。